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六篇)

2023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4 12:17:38
2023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六篇)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篇一

关键词:劳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教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7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篇二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基本原则

——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强化综合实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一刀切”。

(四)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五)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七)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八)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九)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十)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十一)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十二)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十三)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十四)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十五)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省级政府要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市地级、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十七)强化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对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篇三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泽东在1957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认清现代社会劳动的本质和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重建。这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第一,完善当代劳动教育理论基础,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形成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背景,进一步准确界定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实践若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盲目性。第二,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各学校也要立足实际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同时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融合现代化生产劳动模式、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三,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提供开展劳动教育的固定场所。这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工厂、农场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劳动场所中参与、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小教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做起,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同时引导孩子参与其他家务劳动,只有孩子亲自参与劳动,才能体会到父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树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篇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泽东在1957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认清现代社会劳动的本质和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重建。这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第一,完善当代劳动教育理论基础,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形成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背景,进一步准确界定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实践若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的盲目性。第二,在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各学校也要立足实际将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同时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在课程开发中融合现代化生产劳动模式、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多维度、多领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三,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提供开展劳动教育的固定场所。这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工厂、农场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劳动场所中参与、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小教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做起,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代劳。同时引导孩子参与其他家务劳动,只有孩子亲自参与劳动,才能体会到父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树立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篇五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当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到新课程实验阶段,即新课程成为新的宏观教育背景时,我们重新解读这段话,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展现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

01 past  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学校按规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课,还根据学生们的劳动兴趣爱好,组织了学校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成立了陶艺社、烘焙社、翻糖(蛋糕制作)艺术社等等。因为他们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因此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02 past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学生只有自发地、具体的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校会时间,向学生宣传防疫知识,并以此为契机辅导学生做家务、环境卫生的扫除,如叠被、拖地、简单的饭菜,还安排手工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并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效果。

03 past  寓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中。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摸的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还要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结合”。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01 past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思考体系建构。

02 past 

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教育范围。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还要坚持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父母的小帮手活动,坚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区活动,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03 past 

充分利用劳动与技术教材,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整合,找到他们之间的相通的地方,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今后要狠抓劳动教育。要推进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加强引导,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找好载体,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喜悦,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涵篇六

摘 要:我国号称礼仪之邦,国人素有辛勤劳作、勤俭节约等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美德已经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良好的劳作觀念与习惯,也因此,部分人少于劳作,导致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新时代的教师不曾重视初中劳动教育,而想要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拥有正确的劳作观念。本文就将从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着手,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劳动教育;思考

观念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抓紧培养,否则等孩子长大成人,思想已经定格,习惯也根深蒂固,就很难对此作出改变了。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实际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太小,无法进行有效劳作;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人格基本已经健全。故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最为合适展开劳动教育。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劳动教育,这就导致了劳动教育缺失,学生观念有误。若是教师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劳作习惯的培养,那么不仅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还能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一、 劳动教育缺失的各项原因

(一) 社会原因

社会在飞速发展,回望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较之以前大大提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诸多现代化信息设备,比如家用的冰箱、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公用的交通工具飞机、高铁、地铁、公交等。还有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也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这些现代化设备虽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轻松,但解放人们双手和思想的同时,也让世人大大减少了亲力亲为的机会。凡事有利必有弊,社会的进步不仅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飞跃的提升,同时也让传统美德赖以生存的土壤变得越来越少。

(二) 家庭原因

以前国家不发达,每一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独生子女堪称凤毛麟角。孩子多了,家长的精力就不够用,故而家长常常采用放养的方式。加之以前没有现代化设备,无论是生活还是务农或工作,都需要人工进行。故而家长就需要让孩子学会劳作,以帮忙分担家庭重担。然而如今家长会将孩子视若珍宝,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故此,在家庭里,家长都喜欢大包大揽,杜绝了孩子劳作的可能。

(三) 学校原因

受时代所限制,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认为学校就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重在教书,育人次之。古时候又一直流传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致使读书人都以知识学问为荣,以劳作为耻。而我国实施的又是应试教育,教师和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劳作是在浪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以应对应试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号召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还是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真正的劳动课程至今为止还未曾开设过。

以上就是目前劳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以及没有很好地开展的几个主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想要解决中学生劳动教育缺失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手。就是要让教师家长及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正面作用。

二、 初中劳动教育的作用

(一) 能提高中学生对劳动意义的全面认识

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个人发展及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以让他(她)们对劳动意义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小时候,家长和教师就曾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当时的人们经历过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故而能深刻地明白,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但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没有体验过以前的生活,如果不加以实施劳动教育,学生就不会明白勤俭节约的意义,自然容易养成浮华攀比奢侈的性子,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反之,若是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就能学会节俭,养成勤劳的美德,进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二) 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古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说法,这话到今天仍旧适用。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进行适度的科学合理的劳动,对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适量的劳动会让学生觉得有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身心健康。劳作之后,学生也会感觉神清气爽,有助于消除疲劳,令大脑运转速度更快,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同时,在劳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合作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了快速省力地完成劳动任务,学生也会积极开动脑筋,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劳动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 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劳动意义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面两者是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关,无法用实际物质进行衡量。而后者就所产生的影响就可以用肉眼衡量了。教师若是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勤工俭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来挣钱。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更热衷于劳动,又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改善提高学生的生活。若是教师组织学生去做义工,比如看望孤寡老人、清扫校园等,就可以增加社会效益,令社会变得更加稳定和谐。

三、 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基于前面两个大点,我们不难看出劳动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以及对社会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的劳动教育也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因此,文章下面将对如何在新时代初中教育中贯穿落实劳动教育做出整合归纳,希望以下提到的几个实施策略能够对后来观看者有所帮助。

(一) 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想要正确高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教师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清晰正确的全面认识。若是教师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容易出错,进而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偏差。故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也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只有当教学活动的两个参与者都端正态度,确立目标后,劳动教育才能够切实地开展下去。劳动教育与其他文字科目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其教学内容应该落到生活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切忌重视书本,轻视实践。教师应该重视劳动课程,重视内容,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和应试科目,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点,使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齐头并进,做到双向发展。这样才能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实现育人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才是一个符合社会和国家要求的合格公民。

(二) 完善政策,保障劳动教育的发展

新型教育的开设与实施離不开各方面的有力支持。若是大环境不允许,没有给教师及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纵然教师和学生对劳动教育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劳动教育想要良好开展也是不可能的。教育部门对此应该做出详细的调查,基于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报告,不断完善教育政策,为劳动教育创造良好的开展环境,以保障劳动教育的发展。比如让中学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可以先在部分地区,部分中学校园进行试点,若是效果良好,则可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教育部还应该重视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并保障专业的劳动教师福利,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有着同等待遇。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规则也可适当改变,在考核文字科目时,加入劳动考核,以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教育部的政策就像一个风向标,只有教育部门表明了支持劳动教育的态度,劳动教育的地位才能稳固,不被忽视、边缘化。

(三) 提高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育水平的上限。劳动教育相比与其他科目,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当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后,教师的选择任命也不容忽视。常言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总有擅长与薄弱的地方。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学校和教育部门要重视对劳动教师的专业培训与考核,确保教师有足够的实力胜任劳动课程教师这一岗位。要是有“劳动很简单,谁都会,可以随便让其他科任教师上任”这种想法,那么劳动教育的效果必然不是很理想。解决了教师任命这一问题后,在教材的编写上也需要重视。即便是劳动教育,也不能完全脱离书本。当然,教学内容的充实并不仅仅只是编写教材,还要重视对劳动基地的建设。若是没有建设条件的话,就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个人生活。比如:自己的衣服鞋子自己洗,房间自己打扫。

(四)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立足生活,建立激励和评估制度

当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课外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感受,丰富学生的世界,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适应能力来选择课外活动场景,布置相关任务。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会做家务,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农场或者适合学生的工厂去参加劳动。教师教育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最后则可以定制相应的评估制度,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比如评优时可以把劳动表现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并对认真劳作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或者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学生对劳动的热情不减,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体,不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来看,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都要重视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的落实开展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和专业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6):145-146.

[2]高福田.浅谈初中劳动技术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6):61-6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