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鲁迅弟兄读后感500字篇一
这个喧嚣的世界,连夜也是躁动的,灯红酒绿,繁华似锦,鲁迅读后感。然而,街道上那点点人影,在黄灯的陪衬下,却少有人是不寂寞,不孤独的。这已经是个繁杂的年代,时间阻挡不了人们的脚步,浑浊的眼色里处处透露着迷茫不安。我们常常说着自己忙,说着自己累,说着别人不懂自己。其实,自私的自己又何尝真正地懂得别人,懂得这个世界呢?
这是个不安定的夜晚,需要一股冷静来抚平它的棱角,需要一股理智来引导曙光。你如猫头鹰,静待夜晚的来临。当天空逐渐被染黑,你的目光却越显得深邃空灵,不时显露你的执着和坚定,就这样,你看到了明日的黎明,也在那一刻才肯安闲乖顺地闭上了眼。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着猫的顽皮灵气,又有着鹰的刚强冷静。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应该不少抱怨过鲁迅的作品太难懂。对于我们来说,鲁迅是个听得习以为常的名字,然而真正能读懂鲁迅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所以鲁迅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鲁迅几乎一生都在斗争,一直到死,都在喊醒人们的灵魂。到了如今,却有人开始怀疑,说鲁迅过时了,而我说是这个世界超时了,我们依旧需要这个伟人,来调整我们生活的步调。
鲁迅也是一个人,不是我们不能懂,只不过是我们现在养尊处优,让思想浑浑噩噩地沉睡了!我们的时间总是被你所谓的忙给预支了,于是,到底有多少个人肯不为成绩事业拼死拼活,而去平心静气地品一本书的呢?读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发现印象中的鲁迅,仅仅是由我的无知捏造出来的。我本以为鲁迅是个冷漠狂傲的孤独者,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大错特错,原来鲁迅的体贴,平易近人,刚强以及沉稳冷静等等,都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轻易做到的,而这些又正是我们这一代应该认真去学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找回鲁迅,试着读懂他,重新认识他。
鲁迅对人的体贴,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萧红有一双靴子,鲁迅觉得不适合,但是他不说,直到萧红不穿那双鞋后,他才告诉她;当海婴抱怨着食物不新鲜的时候,鲁迅并没有责骂他,反而亲自尝尝那食物;去看电影,总把那唯一的那辆车让与别人坐,死活都不肯让自己搭......鲁迅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体贴别人,不使别人难堪,处处尊重别人,这样的体贴,正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也因为如此,鲁迅的家里经常是宾客盈门,因为他不恃才傲物,懂得尊重人,尤其是年轻人。相反,年轻气盛的我们,又能做到这般么?往往我们都口直心快,有点聪明,就完全不顾虑别人的感受。九零后的我们都太有主见,无法装下别人的观点,常常用个性的棱角碰伤了别人,亦碰伤了自己,受点委屈,心里就倍感不舒服,总想发泄出来。于是,我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就这样情绪化,距离化了。总觉得现在的人们都缺少一份体贴,对别人无声无息、默默的体贴。
我们总是稍微做了点好事,就要公诸于世,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病态亟需用理智来医治,鲁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鲁迅本可以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他掂量了自己之后便平静地放弃了这多少人梦寐的机会,这是一种如何了得的大器啊!面对这人人贪功求名、急于求成的社会现实,能够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主见,读后感《鲁迅读后感》。我总认为鲁迅只是个会写文章的读书人,其实并不未然,鲁迅是个兴趣很广的人,有画画、木刻等等。凡是他觉得有趣的,他便投身于其中。当萧红问起鲁迅读美学的书有什么用的时候,鲁迅无言了,我觉得这是对整个喧哗世界的无言。现在大多数的人总是要等到考试了才去复习,总是等到需要了才去接触某些事物,我们总是因为利益而决定自身的去向,我们总在抱怨着读书无用......为什么想学习总是要扯上那么多的干系呢?我们喜欢某件事,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还要用利益来打算盘呢?如今的人们,不是用兴趣来引导学习,而是用利益来逼迫学习,显得浮躁而又浮夸,人们没办法为了梦想而沉湎下来,如此的漂浮不定又怎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呢?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文坛上没有一个大师呢?这迟来的大师到底哪儿去了呢?其实这正暴露出社会的种种弊端,当大师带上大师的帽子,又有谁能依旧是大师呢?利益遮住了双眼又怎能看得清前面的道路呢?这就需要一股冷静,来平息这股燥热,我们应该寻找鲁迅的那股大器......性格刚强更是鲁迅的特性,他平生喜欢吃硬的食物,坚决不卧在藤椅上休息,冬天没戴过手套围巾等等。最能看出他坚韧的该属于他同疾病的抗争!在鲁迅病重的时候,萧红写道“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而且,每天黑夜总是坚定地写作,一直斗争,未肯对谁认输。相信,很少人能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我们往往稍有些挫折,碰些困难就容易信心动摇。总是一副“三天晒网,两天打渔”地宽容自己,一下子就低头认输,失败了就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却没有人愿意学着强硬些,执着些!我们已经被繁华迷惑,变得软弱,是时候该拉拉自己一把了!鲁迅并未过时,应该重拾书籍细细品味。
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他的日常生活开始,读了《回忆回忆鲁迅先生》,我才发现自己以往对鲁迅的认识实在太过肤浅。如果用难懂来形容鲁迅,那实在是自己的心思太过于粗劣,这绝对是对一个伟人的亵渎。
这依旧是个动荡的时代,谁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奔波劳累着?总是忙......难道这可以作为忘记一个伟人的借口吗?我们怀疑别人的同时,是否也该先怀疑自己呢?
曾几何时,夜很深,你的目光深邃明亮,仿佛看到了山头初露的明日......而时至今日,黎明到来,我们得在这混沌中找回你的踪迹......
鲁迅弟兄读后感500字篇二
弟兄和睦同居
在《诗篇》一三三篇,神藉着大卫写道:“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这首诗是大卫去耶路撒冷敬拜主的时候写的,他发现以色列所有支派的人在那里敬拜主,他就觉得那么善,那么美。
那我想问大家,我们今天在这里敬拜主,在这里和睦同居,你们觉得善不善、美不美啊?好,感谢主。当时大卫那个年代,去耶路撒冷敬拜主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像我们坐个车,骑个车或者开个车就能来到教堂。在当年,到那里敬拜要走几天的路,很劳累。还要在耶路撒冷住几天,还要在那里奉献金钱,所以是要付代价的。但是神呼召他们,大卫就愿意去。大卫在那里看到,不仅是他愿意在那里敬拜主,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都在那里同心合意敬拜神,他就心里面被神感动,觉得这种境况是特别地美好。
美好到一种什么程度呢?美好到大卫好像看见,在他以前的四五百年前,贵重的油,是什么样的油呢?是一种特殊的,圣经里规定了特殊配方的油,这种配方是不可以随便用的,而且这个油调好了以后只能浇在大祭司亚伦的头上。那么这种油是什么呢?是一种神的恩赐。所以大卫在圣灵的感动中仿佛看见上帝从天上来的恩赐,倒在亚伦的头上,从胡须又流到衣襟。他又好像看见什么呢?又好像看见黑门山的甘露。露水从什么地方来?从天上而来。露水也是神的恩赐,所以这种和睦同居也好像是露水一样,降在了锡安山上。所以大卫就说了,我们之所以这样善、这样美,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
藉着短短的三节经文,大卫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事实,一个感动。是什么呢?和睦同居是神的恩赐,像那个油一样,像那个露水一样,是从天上而来的。和睦同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有神所赐的生命,就是永远的生命。所以,大卫在圣灵的带领下,就发现了,并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和睦同居只有在神里面,必须有神所赐永远的生命。那么根据这条真理,我们下面有三方面的分享。
一、世界里没有和睦
同意吗?有人很小声地说同意。我们看一下,什么叫和睦同居?人们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并且彼此相爱。有的时候人们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相爱,对不对?只是不得已住在一起。我打不过你,所以我不和你打,我们就和平。我们很多的时候是在一种压制情况下的和平,但是没有和睦。所以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和睦,包括弟兄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有没有不和睦的时间?有,而且经常有。所以你想,这么亲密的人,他们为什么不能和睦在一起呢?我们猜测,有的时候可能是为财产,也可能是为权利,也可能是为情欲的事情,一家人打得不可开交,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有没有呢?有的是。这是为什么呢?圣经告诉我们:因为神和人之间没有和睦,当神和人之间没有和睦以后,人和人之间也就没有了和睦。
破坏神和人之间和睦的就是罪。亚当和夏娃他们原来是和神住在伊甸园里。伊甸园就是乐园,当亚当和夏娃和睦地生活在一起,那个时候没有吵架,他们之间也永远是面对面地这样在一起。神告诉他们说,你们不可吃那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吃的时候必定死。他们听见了,但是他们没有听从。而是听了魔鬼的话,吃了那果子,以后怎么样?先是罪产生了,然后不和睦就产生了。然后怎么样?神说,你们不能和我在伊甸园里继续生活了。神和人之间的和睦没有了,人和人之间的和睦呢?也没了。
怎么看出来的呢?当神问亚当,你为什么吃那树上的果子?亚当说什么呢?说,你赐给我的那个女人,把那个果子给我吃了。我们想一想,当神把夏娃带给亚当的时候,亚当多么喜欢夏娃啊!亚当多么爱她啊!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跟我是不能分离的。当人有了罪以后,当亚当和神不再好了以后,亚当就开始怪罪夏娃,说,都是夏娃犯的罪(参:创三)。夏娃心里也不服气,你是一家之主,我让你吃你就吃啊,是你自己想吃的。对不对?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彼此那么相爱的人之间,也那么不和了。
神跟他们说,你们吃的日子必定死。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他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该隐,一个叫亚伯,亲兄弟之间的不和睦也产生了。《创世记》第四章告诉我们,他们都向神献祭,神看中了亚伯所献的礼物,看不中该隐所献的礼物,该隐就非常地生气。神对他说,该隐,并不是我看不中你的礼物,“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创四7)就是说,神看人,是看他的内心,不
是看他的行动。神说,你为什么发怒呢?又说,你要制伏罪,你要是不制伏罪,罪就胜过你。该隐不听神的话,继续对他的弟兄发怒,结果怎么样?找了一个机会,杀了亚伯。
神提前警告我们,如果你不制伏罪,就成了不和睦,不和睦的结果是什么?杀人。该隐杀了亚伯,那是人类的第一桩谋杀案。人们的不和睦慢慢发展,除了吵架,分离以外,发展成了杀人,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人就互相残杀。
你说弟兄能和睦同居吗?小的时候可能还能和睦同居,长大了,到分财产的时候了,还能和睦同居吗?谁分多少房子,谁分多少地,弄不好,大家就永远不相往来。你说,一家能和睦同居吗?当几个兄弟都娶了老婆以后,即使兄弟和兄弟不吵,老婆和老婆之间还要吵。我们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也许独生子女政策能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弟兄了,没人可吵了,所以我们就能和睦同居了。是吗?不是。所以人类不和睦,在战争中发展到了极致,就是国攻打国,民攻打民,世界上天天都在发生战争。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杀了多少中国人;二战的时候,德国人杀了多少犹太人。
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5—56节说到,死得胜的权势在哪里?那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当人们在罪里面的时候,罪的毒就不断地发生作用,不断地制造毒钩。我们新中国成立多少年了?快六十年了,但是你看到,一有风吹草动,在西藏,新疆,就会有不和睦的声音传出来,就会有不和睦的行为传出来。这些都是为什么?表面上看是政治的原因,是民族的矛盾,实际上更深层次的是什么?深层次的就是罪。所以有很多人,很多不信的人说:神怎么也不管呢?你说有神,我说就没神,发生了这些大屠杀,这些不和睦,神都不管,神都不治治。其实神怎么能不管呢?
二、主耶稣为我们成就了和睦
其实早在近两千年以前,神就做了一件大事,使神和人重新和好。这件事是什么?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他本身就是神,他从天上降到地上,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且复活了。那么这件事情怎么能够让人和神和好呢?我们看《以弗所书》二章14-17节:“因他使我们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
这个地方讲到什么?耶稣基督在这里面,就使我们和好了。当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藉着他的身体灭了一切的冤仇。所以,什么叫灭了冤仇?这一切的仇,一切的不和睦,主耶稣说,都担在我身上。你们要杀人吗?你们已经杀了我;你们怕被杀吗?我已经替你们被杀了。
刚才说到浇在亚伦头上的油,从他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衣襟。其实我们在十字架上看到是血在流,那个血从主耶稣基督的身上流到十字架上,再流到地上,流到我们每一人身上,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得福。
所以,是我们全世界人的罪共同地杀死了主耶稣基督,主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以后,我们的冤仇全都熄灭在主耶稣基督的身上,他为我们成就了和平,所以我们不必要再去报仇,我们没必要再杀死多少的日本人来报我们多少年以前的仇,同样犹太人也用不着去向德国人复仇,因为主耶稣基督已经将两边合为一,把中间的墙拆掉了,废掉了冤仇。
有两本书,一本叫《穿越荣耀之门》,一本叫《奥卡人的新生》。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下。这两本书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件事。这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是1956年的时候,有五个传教士,他们到南美的原始森林里,向一个原始的部族奥卡人传福音。奥卡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们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民族。他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就是,如果我对这个人有意见,我可以不理他。如果我不理他也不行,我就杀了他。而且我杀了他,最好把他一家人全杀了,这样他就不能报复我了。所以这一族的人就一直生活在这种彼此残杀中,他们的族群越来越小,只能藏在密林里面。
神感动这五位传教士向他们传福音。他们首先要跟他们做朋友。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送给他们礼物,送给他们衣服,来接近他们。他们觉得已经开始建立起友好的关系了,五个人就到那边住下了。第二天,一群奥卡人冲到他们跟前,用长矛去杀他们。这五个人带了枪,当有一两个人被刺倒的时候,这些奥卡人看见有一个人钻到了他们的小飞机里。那飞机里面有枪,但是当他们追到飞机跟前的时候,发现那个人并没有关飞机的门。他们不敢贸然地进去,却发现那个弟兄在里面好像在吃东西,拿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嘴里面咬,实际上他是在联络后方人员,向他们报告情况。这个人被杀了,还有一个人跑到了河对岸,继续在那里向他们喊着:“我爱你们!”奥卡人听不懂他说的话,又过去把他杀了。
是神感动那些人,那些人愿意为他们死,包括那些人的亲人。在这之后,其中一个飞行员的妹妹又搬到了这些奥卡人中间去住。她是个女的,却搬到他们中间去住,而且她几十年根本不问到底是谁杀了那五个传教士,是为什么。她甚至担心那些人会产生疑惧,她问清楚了以后,会去找人来报复他们。过了几十年以后,这个被杀飞行员的儿子,又带着他们一家人到奥卡人中间去住。当飞行员的妹妹死了以后,他们又接着在神的带领下进到他们中间去,继续向他们传福音。直到过了几十年以后,那些刺杀这些传教士的人都信了主,他们主动地跟这个儿子说,当时是谁杀了他们的父亲和同伴。
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个信主的人心里,他们根本就没有恨那些奥卡人!就是因为在耶稣基督身上已经灭了冤仇。人要实现真正的和睦同居,必须先与神和好,必须接受耶稣基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睦同居。
有个弟兄出国,正好旅馆旁边有一个教堂。这个教堂早晚敲钟,招呼弟兄姐妹去祷告。有一天他也进去了,也走到他们那边,他们在那里敬拜、祷告、讲道,这个弟兄都听不懂。之后彼此祝福,有圣餐。尽管没听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但是他觉得好像跟在国内的聚会没有什么区别,就好像是在家里一样。他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理想是什么?是世界大同,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无论走到哪里都像在家里一样。我们发现这样的状况在神的家里才能够实现。
所以,当我们信了耶稣基督,而且当主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全地实现和平,全地实现和睦,不仅是神和人之间实现和睦,人和人之间实现和睦,甚至动物之间都能实现和睦。你们相信吗?旧约《以赛亚书》十一章6-9节:“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它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所以你看到,在神的国里,在神的乐园里,动物和动物都实现了和睦。这种和睦本来在伊甸园里也是有的,但是当人犯罪了以后,不仅人受到了影响,连动物也开始不和睦。只有当我们在主耶稣基督里找到了这样的和平,这样的和睦以后,全世界才真正地和睦。所以为什么我们在这里不断地颂赞我们的主,因为他带给了我们拯救,带给了我们和睦。大卫在《诗篇》一三三篇里就看到了,他为什么觉得那么善、那么美?因为他在圣灵的感动下看到了这样的和睦。这样的和睦不是指在他的家里,因为在他的家里实际上没有和睦。
三、谦卑你心,才能保持合一
主耶稣基督已经给我们成就了和睦,那么我们每个信主的人按道理来说应该怎么样?都应该彼此和睦,对不对?阿们!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问大家:是不是所有教会里面都是和睦同居,那样地善,那样地美呢?不是啊!大家都很大声说“不是!”我也认为不是,确实不是!虽然我们有了这样的基础,这样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它。
因为实际上我们看到,教会里面弟兄姊妹之间是有纷争的。有的时候,大家说:“这个人做的是什么工啊?”“那个人是什么样的权力啊?”“他做的怎么样啊?我比他做的是不是更好啊?”对吧?“他做的那么少,我为什么做那么多啊?”可能擦讲台的事情人人都愿意做,扫厕所的事就没人去干呢!所以,这些事情,我们真是在主耶稣面前感到非常地羞耻。真的,当我们想到主耶稣基督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我们却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很羞耻,但是这种事情,主知道是有的。
在新约《马太福音》十八章,《马可福音》十章,《路加福音》九章,都记载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主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争论一件事情,就是门徒之间谁为大。最后就来到主面前说,主啊,你说,谁为大?其实这个里面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为大。彼得说,主啊,凡是你让做的任何事情我都抢着做,第一个去做的就是我,那你说我是不是应该为大啊?约翰也可以说,主啊,你说过我最明白你的心意,我最了解你,我最爱你,你也最爱我。那我是不是应该在你面前为大啊?马太说了,主啊,我跟随你的时候,我的牺牲最大,对不对?彼得、约翰他们就是打鱼的,我是税吏,我有万贯家财,我抛弃了这些东西来跟从你,我的牺牲最大,我是不是应该为大啊?包括叛徒就是卖主的犹大,他都会想,主啊,你看,你让我管钱,管钱这个事是不是责任重大啊?我们知道,在公司里,除了老总,恐怕财务副总、财务经理,就是第一副总。为什么?他管钱啊!他知道总经理的好多秘密,他知道钱是怎么花的。
那主耶稣是怎么回答的?主耶稣知不知道以后谁为大啊?主耶稣知道。但这时候主耶稣是不会回答的。因为他知道,这个是魔鬼用罪的毒钩伸了进来,伸进我们的教会里,要做搅扰的工作。所以主耶稣说什么?叫了一个小孩子过来,说,你们中间凡谦卑像这个小孩子的,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而且主耶稣在钉十字架之前,最后的晚餐之前,为门徒洗脚(参:约十三1-20)。洗脚是谁干的事?仆人干的事,都不是最小的门徒干的事。如果你像仆人一样侍奉,你在天国里就是最大。所以我们看到,主耶稣藉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什么?你自己要捞的荣耀,不是真正的荣耀,那就是骄傲,就是自大。
中文字,一个“自”,底下一个“大”,“大”上加一点,是什么字?“臭”。我们感谢主,为我们造了这么一个中文字。自大一点就是“臭”。当你开始自大一点点的时候,你的身上就开始发出臭气,让神闻见不喜悦,让周围的人闻见不喜悦。所以我们有人愿意把香水涂在身上,但从来没有人愿意把臭水涂在身上。藉着这个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自大一点点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把臭水往自己身上涂。所以主耶稣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不可以在教会里面自大骄傲。那么,教会里人们说了,好,我不自大,但是我可以因为别人骄傲。在早期的哥林多教会里,教会分开了,有人说我是属彼得的,有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有人说我是属亚波罗的,这些人不以自己夸口,他们说,我以我的领袖夸口,这同样是变相的自大和骄傲,而骄傲就是教会纷争的开始。只有谦卑才能拔掉骄傲的毒钩,使教会恢复合一。所以只有一个谦卑的教会,才能成为一个和睦同居的教会。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谦卑呢?我们打开新约《腓立比书》二章5-11节:“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就是说,我们要效法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怎样做,我们也怎样做;耶稣基督怎样谦卑,我们也要怎样谦卑。“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耶稣基督本来是神,他本身应该有这样的地位,但是他却不要这样的地位。强夺是什么意思?就是我抓住不放,我非得这样不可。他不认为:我既然是神,我非得要享受神的权利。神也同样在世上给了我们一些权力或地位或能力,但是我们不要牢牢地抓住这些虚浮的荣耀、权力和地位。主耶稣基督怎么样?“反倒虚己”。什么是虚己?虚己就是把自己看得什么都不是。
我们是不是能够把自己看得什么都不是啊?还是我们怎么也是个博士啊,怎么也是个大学生啊,怎么也是个牧师啊,怎么也是个传道啊,怎么也是个老板啊,怎么也是个白领精英啊,怎么也是个有钱人啊。把自己看作什么也不是。主耶稣“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
主耶稣基督降世为人的时候,他可以成为一个老板,可以成为一个君王,可以成为一个大臣,也可以成为一个富人。但是他成为人的时候,他成了一个仆人,这是他自己选的。成为仆人以后,“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所以,主耶稣成为一个仆人,而且成为一个听话的仆人。仆人也有三六九等,仆人也可以不听话,但是他成为一个特别听话的仆人。听话到什么程度?甚至可以去死,你让他去死,他就去死。主耶稣没选择好死,他选择了什么?惨死,死在哪里啊?死在十字架上。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选择了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主耶稣基督已经降到了不能再降的地位。那么怎么样?“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
这就是基督谦卑的道理。他自己一低再低,一降再降,但是神让他升为至高。这就是基督的道路。基督徒的道路就是效法基督的道路。所以我们应当谦卑到一种什么程度,不是一种虚假的谦卑,不是我们在发奖仪式上说我感谢这个、感谢那个,我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不是这样的谦卑;而是我们把自己看作什么都不是,甘愿地去顺服,甘愿地取奴仆的形象。当你这样的时候,神就使你升高。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在教会里还争什么呢?还争你大、我大吗?还争你干得少、我干得多吗?你干得多,主必在天上赏赐你,主在暗地里也报答你,你还有什么可说的,你还有什么不愿意的?所以我们要效法耶稣基督,这样才会拔掉骄傲的毒钩,实现教会的合一。
好,我们总结一下,要实现真正的和睦同居,首先,主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成就了和平,我们为什么还要争斗呢?我们为什么还不信耶稣基督呢?我们为什么还不接受他所赐给我们的和平呢?主耶稣基督他已经谦卑了自己,我们为什么还要自高自大呢?我们为什么还不肯降卑自己呢?我们愿不愿意从今天开始,就接受耶稣基督,进入他带给我们的和平呢?愿意吗?愿意!感谢主。我们愿不愿意从今天开始,就谦卑自己,进入一个合一的教会呢?愿意!感谢主。
好,让我们大家一起,再念一遍《诗篇》一三三篇:“看那,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阿们!
鲁迅弟兄读后感500字篇三
[鲁迅读后感]找回鲁迅
这个喧嚣的世界,连夜也是躁动的,灯红酒绿,繁华似锦,鲁迅读后感。然而,街道上那点点人影,在黄灯的陪衬下,却少有人是不寂寞,不孤独的。这已经是个繁杂的年代,时间阻挡不了人们的脚步,浑浊的眼色里处处透露着迷茫不安。我们常常说着自己忙,说着自己累,说着别人不懂自己。其实,自私的自己又何尝真正地懂得别人,懂得这个世界呢?
这是个不安定的夜晚,需要一股冷静来抚平它的棱角,需要一股理智来引导曙光。你如猫头鹰,静待夜晚的来临。当天空逐渐被染黑,你的目光却越显得深邃空灵,不时显露你的执着和坚定,就这样,你看到了明日的黎明,也在那一刻才肯安闲乖顺地闭上了眼。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着猫的顽皮灵气,又有着鹰的刚强冷静。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应该不少抱怨过鲁迅的作品太难懂。对于我们来说,鲁迅是个听得习以为常的名字,然而真正能读懂鲁迅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所以鲁迅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鲁迅几乎一生都在斗争,一直到死,都在喊醒人们的灵魂。到了如今,却有人开始怀疑,说鲁迅过时了,而我说是这个世界超时了,我们依旧需要这个伟人,来调整我们生活的步调。
鲁迅也是一个人,不是我们不能懂,只不过是我们现在养尊处优,让思想浑浑噩噩地沉睡了!我们的时间总是被你所谓的忙给预支了,于是,到底有多少个人肯不为成绩事业拼死拼活,而去平心静气地品一本书的呢?读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我发现印象中的鲁迅,仅仅是由我的无知捏造出来的。我本以为鲁迅是个冷漠狂傲的孤独者,现在觉得自己真的是大错特错,原来鲁迅的体贴,平易近人,刚强以及沉稳冷静等等,都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轻易做到的,而这些又正是我们这一代应该认真去学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找回鲁迅,试着读懂他,重新认识他。
鲁迅对人的体贴,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萧红有一双靴子,鲁迅觉得不适合,但是他不说,直到萧红不穿那双鞋后,他才告诉她;当海婴抱怨着食物不新鲜的时候,鲁迅并没有责骂他,反而亲自尝尝那食物;去看电影,总把那唯一的那辆车让与别人坐,死活都不肯让自己搭......鲁迅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体贴别人,不使别人难堪,处处尊重别人,这样的体贴,正是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也因为如此,鲁迅的家里经常是宾客盈门,因为他不恃才傲物,懂得尊重人,尤其是年轻人。相反,年轻气盛的我们,又能做到这般么?往往我们都口直心快,有点聪明,就完全不顾虑别人的感受。九零后的我们都太有主见,无法装下别人的观点,常常用个性的棱角碰伤了别人,亦碰伤了自己,受点委屈,心里就倍感不舒服,总想发泄出来。于是,我们在生活的激流中,就这样情绪化,距离化了。总觉得现在的人们都缺少一份体贴,对别人无声无息、默默的体贴。
我们总是稍微做了点好事,就要公诸于世,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病态亟需用理智来医治,鲁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鲁迅本可以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是他掂量了自己之便平静地放弃了这多少人梦寐的机会,这是一种如何了得的大器啊!面对这人人贪功求名、急于求成的社会现实,能够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主见,读后感《鲁迅读后感》。我总认为鲁迅只是个会写文章的读书人,其实并不未然,鲁迅是个兴趣很广的人,有画画、木刻等等。凡是他觉得有趣的,他便投身于其中。当萧红问起鲁迅读美学的书有什么用的时候,鲁迅无言了,我觉得这是对整个喧哗世界的无言。现在大多数的人总是要等到考试了才去复习,总是等到需要了才去接触某些事物,我们总是因为利益而决定自身的去向,我们总在抱怨着读书无用......为什么想学习总是要扯上那么多的干系呢?我们喜欢某件事,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还要用利益来打算盘呢?如今的人们,不是用兴趣来引导学习,而是用利益来逼迫学习,显得浮躁而又浮夸,人们没办法为了梦想而沉湎下来,如此的漂浮不定又怎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呢?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文坛上没有一个大师呢?这迟来的大师到底哪儿去了呢?其实这正暴露出社会的种种弊端,当大师带上大师的帽子,又有谁能依旧是大师呢?利益遮住了双眼又怎能看得清前面的道路呢?这就需要一股冷静,来平息这股燥热,我们应该寻找鲁迅的那股大器......性格刚强更是鲁迅的特性,他平生喜欢吃硬的食物,坚决不卧在藤椅上休息,冬天没戴过手套围巾等等。最能看出他坚韧的该属于他同疾病的抗争!在鲁迅病重的时候,萧红写道“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而且,每天黑夜总是坚定地写作,一直斗争,未肯对谁认输。相信,很少人能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我们往往稍有些挫折,碰些困难就容易信心动摇。总是一副“三天晒网,两天打渔”地宽容自己,一下子就低头认输,失败了就怨天尤人,推卸责任,却没有人愿意学着强硬些,执着些!我们已经被繁华迷惑,变得软弱,是时候该拉拉自己一把了!鲁迅并未过时,应该重拾书籍细细品味。
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他的日常生活开始,读了《回忆回忆鲁迅先生》,我才发现自己以往对鲁迅的认识实在太过肤浅。如果用难懂来形容鲁迅,那实在是自己的心思太过于粗劣,这绝对是对一个伟人的亵渎。
这依旧是个动荡的时代,谁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奔波劳累着?总是忙......难道这可以作为忘记一个伟人的借口吗?我们怀疑别人的同时,是否也该先怀疑自己呢?
曾几何时,夜很深,你的目光深邃明亮,仿佛看到了山头初露的明日......而时至今日,黎明到来,我们得在这混沌中找回你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