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单位换算(模板11篇)

单位换算(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7:02:26
单位换算(模板11篇)
    小编:admin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写总结可以适当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可视化形式,以增加可读性。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

单位换算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单位换算篇二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中的第2、5题,练习三的第2---3题。

二、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换算。

2、实践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地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地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换算。

2、难点:掌握单位换算过程中的推算过程。

四、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复习。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例7。

1、出示:3吨=()千克6000千克=()吨。

(1)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内交流。

2、汇报: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

2吨=()千克5吨=()千克7吨=()千克。

问:把吨换算成千克,在方法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000千克=()吨9000千克=()吨8000千克=()吨。

问:把千克换算成吨,在方法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口答:(课件出示)。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那么是多少吨呢?

一堆钢材6吨,是多少千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单位换算篇三

1.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计量单位间的关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旧知识来学习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3.课件的应用与教学完美结合。能用课件展示名数改写过程中是该除以进率还是乘进率。并且演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了怎样进行名数的改写。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的难度降低,为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单位换算篇四

三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空间观念较薄弱,他们在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基本上能比划出,但在学习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进行不同面积单位实际换算时,学生就全乱套了,有1平方米=10平方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还有的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反过来,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就不知道。因此让学生如何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就成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1.第一个问题:探索并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像1平方米包含100个1平方分米这样的换算关系,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真探究,活泼向上、个性张扬,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

2.第二个问题: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教师不直接告知进率或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地想像,而让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是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差的.年龄特点安排的。脱离活动的想像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感知也是模糊的、浅薄的;要建立比较具体的数学概念dd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教师创设充分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的面积单位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以后学习习近平方千米也有了想像的依据。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

单位换算篇五

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符号是“s”。

简介。

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的.数量一定,时间越短,功率值就越大。求功率的公式为功率=功/时间。功率表征作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换算篇六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具准备。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位换算篇七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位换算篇八

三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空间观念较薄弱,他们在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基本上能比划出,但在学习了面积单位的进率后,进行不同面积单位实际换算时,学生就全乱套了,有1平方米=10平方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还有的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反过来,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就不知道。因此让学生如何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就成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1.第一个问题:探索并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体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像1平方米包含100个1平方分米这样的换算关系,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真探究,活泼向上、个性张扬,正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

2.第二个问题: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教师不直接告知进率或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地想像,而让活动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间,是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强的事物而抽象能力又比较差的.年龄特点安排的。脱离活动的想像或者是计算都是抽象的、不直观的,其感知也是模糊的、浅薄的;要建立比较具体的数学概念dd面积概念,就一定少不了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感知才是最深刻的。教师创设充分动手操作平台,使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变得直观,使的面积单位表象变得明朗具体,从而使以后学习习近平方千米也有了想像的依据。活动使得学生的感知是最深刻的。

单位换算篇九

1、知识技能。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师: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吗?一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吗?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这里才十来个小正方形,肯定不够用。

师:大家先看看用十个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就说明一平方分米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们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测需要的正方形数童。

生:10行。100个小正方形。

师:摆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生:没有那么多面积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师:是啊。我们没有那样多的小正方形。看来我们得想些办法?大家说说有什么办法吗?

生1: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师:我看这个办法可以试一下。

生2:根据1米等于10分米,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齐答)100平方分米。

师:现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

生:不正确。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应该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本题主要练习近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本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面积转化的事例。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

单位换算篇十

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符号是“s”。

简介。

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的.数量一定,时间越短,功率值就越大。求功率的公式为功率=功/时间。功率表征作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换算篇十一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学环节问题情境与。

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80cm=80÷100=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米。

(1)尝试。

(2)交流。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