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能够巩固经验,还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系统性和条理性,要把握好总结的结构和逻辑。下面是一些保护环境的实用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环保中来。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一
[摘要]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在通过gmp认证之后,如何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既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制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分别从组织机构和员工培训、文件管理、质量管理程序及制度、验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gmp;质量管理;制药企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如何建立持续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已经成为上到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下到普通药品生产企业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gmp认证制度,自2004年7月起,gmp证书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必要前提。
通过实施gmp认证,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好地保证了药品的质量。
但由于我国实施gmp时间短,在进行认证时,制药企业往往只注重设备的引进和改造,忽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持,从而产生了重认证、轻管理等弊端。
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制药企业如何有效地维持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而从制度上保证药品的质量。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员工培训。
1.1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
gmp(1998)第三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各级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明确,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与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国家药品管理法也规定:“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必须配备相应的具有一定资格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并在有关解释中明确规定,所述的“一定资格”是指具有国家正式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在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组织)颁布的原料药gmp即q7a文件和美国cgmp中均规定:“企业中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应是具有一定教育背景、一定从业经验并接受过相应技术培训的人。”
因此质量管理者,即要具有相应的资格,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各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减少违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及质量管理部门。
还必须定期对员工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做出是否可以继续在相应岗位进行工作的判断,不合格者经培训合格后再上岗。
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员上保证符合gmp的要求。
1.2有效而健全的组织机构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保证。
gmp(1998)赋予了质量管理人员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的权力,这要求企业从组织结构和制度上保证药品的生产活动在质量人员的监督之下进行。
目前国外一般将质量管理部门分为质量检验(qc)和质量保证(qa)两大职能。
qc负责原材料、包装材料和成品的取样、检验及检验报告的提供,检验方法的建立及质量标准的起草等。
仅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负责;qa负责各种标准、文件的最终批准,药品制造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异常情况的调查及不合格品的处置,检验报告的签发等。
两者的工作职责完全不同,例如产品最终检验报告的签发,qc的签发仅说明本批产品经过检验合格,而qa对检验报告的签发说明本批除了确认检验符合法定标准以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影响药品质量的重大异常情况,本批产品可以销售。
质量保证(qa)即向企业的管理者保证所售出的药品是在遵守gmp的条件下生产的,又向客户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均一。
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设立质量保证(oa)部门对保证药品的质量,从源头上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非常必要。
2建立有效的文件管理体系,确保gmp实施的宗旨。
gmp实施的宗旨是:“将人为的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
”要实现这个宗旨,就必须保证员工在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即完备的操作规程。
2.1操作规程容描述要求细致、严谨、具有可操作性。
并不断更新。
企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书写强调细致、严谨和可操作。
每个操作细节都必须在sop中有清晰的表述并且没有歧义、操作性强,比如物品的传递、更衣程序、设备的清洗灭菌程序等,尤其是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对sop书写细节性的要求更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都进行相同的操作,当发生异常情况时,也容易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规范sop的书写,确保所有人都按照同样的程序执行相同的操作,这是实施gmp确保药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sop一般在生产初期书写,但由于是第一次书写缺乏可参照的实际生产数据和经验,往往不够细致全面,这就需要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随着经验的丰富不断地对规程进行更新完善。
对于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变更以及法规的变化,sop也应该及时更新。
2.2执行标准操作指导书,杜绝操作人员隐瞒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以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活页记录纸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
为了在操作过程中向操作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操作指导说明,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按照生产批号由质量管理部门发给生产部门的标准操作指导书(soi)代替sop。
二者区别在于sop是单独的,没有体现“程序”的概念及操作的时间性。
而soi使生产过程中的所有sop按照工艺流程串接起来。
这样,操作人员在进行生产时,拿到相应批号的soi,按照生产指令的要求就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既可以保证所有人员的操作相同,又可以杜绝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被故意隐瞒不报。
3规范质量管理程序及制度,确保质量管理部门对药品制造全过程的控制。
3.1健全异常情况管理制度及调查程序。
由于各种原因,生产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是难免的。
但考虑到产量及成本,生产部门往往会隐瞒,只有出现不合格品时,实际情况才会暴露出来。
如果所有的异常情况都能够被及早地发现并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避免很多不合格品的产生。
企业必须赋予质量管理部门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查的权力,在原因查明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之前,不能继续生产。
3.2健全原材料请验及放行程序,保证所有物料的有效管理。
当前,制药生产企业对于最终产品的放行普遍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
但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质量,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也必须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管理。
通常,qa部门需要事先对物资部门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供应商和随货报告的审核后。
检验部门才能对原料进行取样和检验:检验之后的数据必须经过qa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后才能得到最终的放行和使用,而生产部门只有见到qa在原材料包装上的放行标识才可以使用该批原材料。
qa在包装上作放行标识的目的:一是证明该批原材料是从公司批准的供应商处采购的。
二是证明该批原材料经过检验符合企业的原材料质量标准,三是证明该批原材料在贮存过程中是在其规定贮存条件下进行贮存的,即本批的原材料质量上不会对未来成品的质量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3.3建立健全趋势评估制度,将影响药品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一般均需要对环境、水质等进行监测,并建立相应的报警限及标准限。
对于药品的生产。
环境监测及水质监测非常重要,但是环境、水质的.检测结果由于微生物培养期的原因,往往较生产使用滞后,因此定期对环境及水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十分必要。
为了保证对药品质量没有潜在的不利影响,需要对此两类指标进行月度趋势分析,及早发现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出现明显的趋势变化或监测结果达到报警限时,应进行原因调查。
除此之外,当检测结果出现突变时,也应进行调查,确定突变的原因。
3.4建立动态的质量统计分析制度,为有效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对已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质量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原材料的关键检测指标进行动态趋势分析,可以随时发现原材料质量的变化趋势,便于及时地发现供应商的质量变化;对产品的理化检验指标进行动态统计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稳定情况及工艺控制水平,并可能为工艺变更提供依据。
对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而为药品效期的确定提供依据。
3.5建立变更管理体系,所有的变更只有在被批准后才能执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使用、降低成本的要求及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方面经常需要变更。
按照qa的规定,变更应遵照一定的程序:我国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发生影响药品质量的变更,必须得到药监部门的批准后才能执行。
国内外有很多由于没有履行正常的批准手续的工艺变更形成劣药的事例。
企业必须建立变更的申请、试验、实施、批准程序,根据变更的类型进行必要的试验或测试。
并根据药监部门的要求,执行必要文件的报批手续,变更才能施行。
4建立完整的验证体系,确保所有系统操作在验证后进行。
98版gmp将验证定义为:“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所有的系统只有在验证后并按照验证时的参数进行操作,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
gmp规定的验证范围包括: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关键设施、设备等。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辅料、主要生产设备等发生改变时,以及生产一定周期后。
应进行再验证。
遵照gmp的要求,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验证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团队来对验证进行规划,确定验证项目、验证的方法及标准等,并且组织人员书写方案。
确定再验证周期等。
每一个制药企业都要进行设备的安装、操作、性能确认验证,工艺验证,水系统、空调系统及清洗等基础性的验证。
无菌药品的生产企业还必须进行如灭菌验证、更衣程序验证、消毒剂消毒效果验证及无菌工艺验证等。
工艺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包括时间参数都需要进行验证。
总之,验证应贯穿药品生产全过程,所有的工艺参数、设备系统都要经过验证后才能被认可。
此外,企业在验证之后还必须要保持住验证的状态,由于验证时的测试项目多于例行的控制项目,验证时管理技术人员投入的精力远大于日常的生产过程,因此如果验证的状态得不到保持,将会失去验证的意义。
验证之后,通常我们需要将验证确定下来的各种操作方法通过sop的形式固化下来。
并培训到每一名员工;通过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使得设备设施始终保持在验证时的状态。
5小结。
一个药品生产企业,从质量管理职能上看,总体上可以分为六大系统,即:质量系统、物料系统、生产系统、包装和贴签系统、厂房和设施系统、质量检验实验室系统。
在这六大系统中,质量系统是核心,是连接其他五个系统的纽带,每一个系统都包括了从组织机构、人员培训、文件控制到验证实施等各个环节。
只有各个系统高效连动,整个企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稳定,才能有效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文档为doc格式。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二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本文以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企业管理计划得以实施的保证,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管理的要求,彻底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和不合格建筑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水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完成建筑工程的生产与交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步入世界先进技术国家行列。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一些工程管理人员思维模式相对僵化等原因,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缺乏创新性,致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1.1过分依赖个人经验,缺少对工程管理的重视。有不少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常常忽视对工程的管理,特别是一些基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基层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受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他们认为工程管理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完成;二是一些建筑工程现场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无法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建筑企业中工程管理人员有限,而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就更加缺乏;三是建筑行业及社会还没有对工程管理形成足够的重视氛围,造成工程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化。
1.2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落后。目前在一些地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采取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技术出现严重的脱节,这样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发展,会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在多个环节出现问题,极大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效率。
1.3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建筑业管理技术与水平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足。比如: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建筑工程相关单位仍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一些建筑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建筑工程管理机构,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管理机构,但其人员在人事关系等方面与其它机构还是存在复杂的关联,影响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二建筑工程管理进行思维创新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管理思维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变化,任何理论体系的完善,前提都要进行主观意识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模式创新才能促进建筑工程实践的发展,才能将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形成创新性的理论体系。
2.2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做好各项工程管理工作,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工程管理思维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思维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施工过程管理。
(1)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是否遵守操作规程,要求符合图纸规定,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2)保证现场交通道路和排水系统畅通以及文明施工。
2.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措施。
(1)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
(2)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由于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3)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4)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每个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养成不断学习提高的好习惯。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技术标准,学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还应积极参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的有关建筑工程的科研活动。
3.制定和修改施工进度。
(1)制定进度计划。承包商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
(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
(3)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
4.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必须根据预算和施工进度,月初做出用工、用料以及机械数量,结合市场价格计算出本月控制指标。施工过程中,依据分部分项对每天用量连续记录,完成一个分项后,应同控制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找出存在问题,以便对控制指标加以修正。
5组织管理要加强,人际关系要建立。
在管理某一项建筑工地时,要确保这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之长,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上,何为科学管理,就是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集体的凝聚力,这一个集体有没有动力,有没有良好的集体观念。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好比一个施工班,集体的凝聚力越强,班组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越顺利,越有效果。因此,必须加强集体的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一个集体的风气好坏,会影响每一个施工人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技术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个管理员都必须了解每一个施工班以及施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班风,使之自觉遵守施工规则和执行安全的规范,并自始至终地遵守这一集体无形的准则。
结语。
施工项目管理方法要应用成功,必须明确其专业要求和管理方法应用目的调查进行该项目管理所处的环境,以便对选择管理方法提供决策依据选择适用、可行的管理方法对所选方法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制定保证措施在实施该选用方法的过程中可加强动态管理,使之产生实际意义过程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以提高管理方法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创兴.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今日科苑,2010,(08).
[2]熊利华,王启根.谈如何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j].经营管理者,2010,(06).
[3]颜耀武.浅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1).
[4]张锋.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三
相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低”状况:产品质量合格率低、质量管理水平低以及经济效益低。按照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四个阶段来划分,处于质量检验阶段的企业数为51%,处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企业数为35%,处于全面质量质量管理阶段的企业数为5%,此外还有9%的中小制造企业处于既不开展质量检验,也不开展质量管理的无检验、无质量管理的状态。因此,分析中小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助于中小企业顺利渡过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壮大。
1.1基础性薄弱。
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人员、资金等因案的影响,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很不够,相当部分的企业在无标生产或参考其它企业的标准生产,没有形成自己企业的标准;计量人员的配备、计量器具的检测也是能省则省,往往是在出了较大的质量事故才会意识到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质量教育与培训也大都停留在口号上;质量责任制更是一纸空文。出了质量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最后不了了之;质量信息工作更是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以及工作本身的琐碎性而被人为忽视。事实上,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做好,再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也只是空中楼阁。有些企业对质量信息基础工作不重视,以为上一两套软件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软件是买回来放在电脑里睡觉,企业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任何提高,质量管理软件成了企业的负担。
1.2质量与技术脱节。
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都设有技术和质量两个相互独门的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产品检验、事后汇总的阶段,使得质量管理对过程控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产品质量的优劣70%取决于设计,而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对产品、技术缺少深入的了解,只会指挥检验人员照图检验,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话语权。
1.3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质量管理人才匮乏,观念成旧,管理落后,根本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市人大代表周霄(老八级工)说过这样一句话:产品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人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次品,人不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正品。人是质量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质量改进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处于人员封闭、财产封闭、经济运行封闭的“三封闭”管理状态,这种质量管理模式是与经济全球化浪潮背道而驰的。
1.4对管理不重视。
中小型制造企业大部分存在重技术装备、不重视质量管理的问题。质量管理人才短缺,质量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待遇也低。日本的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现场有很多品管圈(qcc,qualitycontrolcircle),由各工序相关人员自发组成进行品质管理活动。企业老总也对品管圈的活动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品管圈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无处不在。品管圈的工作为日本产品成为优质的代名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反观国内的qc小组,大部分由领导牵头,类似于行政组织,如果领导不出面则活动很难开展,偶尔取得了成果也很难得到认可。
2.1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小制造企业要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以技术进步带动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质量管理人员应该是本企业产品技术专家,从产品设计开始介入,把产品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设计、模具开发、现场生产、装配调试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目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往往供过于求,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的价格,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了,但利润下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层次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但也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中小制造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才往往较少,且层次不高,大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中小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力实现在职培训,使得知识更新度不高,不能掌握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因此,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小制造企业也应该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同时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观,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快速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3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中小制造企业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驱动,将不合格的产品或存在质量瑕疵的产品交付给顾客,使企业丧失质量的诚信。企业可能得到了一时的市场份额,但当顾客认识到这种质量欺诈时,那么企业将会永远失去现有的市场。据调查,在买到质量差的产品之后,只有5%的顾客会向厂方投诉,而70%的顾客则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决定再也不买这种牌子或该厂家的产品。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平均每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把这种不满意告诉其他9个人,这样企业失去不仅是现实顾客,也让潜在顾客望而却步。当企业失去赖以生存的顾客时,就自然会被淘汰出局。现在有活力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都确立了“c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顾客满意已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
2.4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任何一个中小制造企业要想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推行质量经营战略。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机械行业要加快机床的数字化改造步伐,以软硬件设施的改进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推行6σ管理,将质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使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四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企业管理计划得以实施的保证,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本文以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管理与质量控制是建筑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企业管理计划得以实施的保证,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管理的要求,彻底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和不合格建筑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水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建筑产品的成本,完成建筑工程的生产与交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步入世界先进技术国家行列。但是,由于建筑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一些工程管理人员思维模式相对僵化等原因,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缺乏创新性,致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1.1过分依赖个人经验,缺少对工程管理的重视。有不少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常常忽视对工程的管理,特别是一些基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基层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受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他们认为工程管理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可以完成;二是一些建筑工程现场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无法保障对建筑工程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建筑企业中工程管理人员有限,而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就更加缺乏;三是建筑行业及社会还没有对工程管理形成足够的重视氛围,造成工程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化。
1.2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落后。目前在一些地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仍采取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技术出现严重的脱节,这样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发展,会导致建筑工程管理在多个环节出现问题,极大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效率。
1.3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建筑业管理技术与水平有了巨大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足。比如: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建筑工程相关单位仍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一些建筑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建筑工程管理机构,即使有的单位建立了管理机构,但其人员在人事关系等方面与其它机构还是存在复杂的关联,影响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二建筑工程管理进行思维创新的`必要性。
2.1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管理思维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变化,任何理论体系的完善,前提都要进行主观意识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模式创新才能促进建筑工程实践的发展,才能将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形成创新性的理论体系。
2.2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业进行管理思维创新。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做好各项工程管理工作,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而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工程管理思维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思维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管理。
(1)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包括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贯彻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是否遵守操作规程,要求符合图纸规定,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对材料、半成品、生产设备均须由供应单位提出合格证明文件,隐蔽工程要符合质量检查的规定,并做必要的记录。
(2)保证现场交通道路和排水系统畅通以及文明施工。
2.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措施。
(1)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
(2)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由于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3)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4)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每个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养成不断学习提高的好习惯。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技术标准,学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还应积极参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的有关建筑工程的科研活动。
3.制定和修改施工进度。
(1)制定进度计划。承包商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
(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
(3)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
4.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必须根据预算和施工进度,月初做出用工、用料以及机械数量,结合市场价格计算出本月控制指标。施工过程中,依据分部分项对每天用量连续记录,完成一个分项后,应同控制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找出存在问题,以便对控制指标加以修正。
5组织管理要加强,人际关系要建立。
在管理某一项建筑工地时,要确保这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之长,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上,何为科学管理,就是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集体的凝聚力,这一个集体有没有动力,有没有良好的集体观念。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好比一个施工班,集体的凝聚力越强,班组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越顺利,越有效果。因此,必须加强集体的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使集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一个集体的风气好坏,会影响每一个施工人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技术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个管理员都必须了解每一个施工班以及施工人员的基本情况,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班风,使之自觉遵守施工规则和执行安全的规范,并自始至终地遵守这一集体无形的准则。
结语。
施工项目管理方法要应用成功,必须明确其专业要求和管理方法应用目的调查进行该项目管理所处的环境,以便对选择管理方法提供决策依据选择适用、可行的管理方法对所选方法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制定保证措施在实施该选用方法的过程中可加强动态管理,使之产生实际意义过程结束之后,进行总结,以提高管理方法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创兴.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今日科苑,,(08).
[2]熊利华,王启根.谈如何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j].经营管理者,2010,(06).
[3]颜耀武.浅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11).
[4]张锋.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9).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五
物联网是企业生产发展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举措,它的应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它对企业的自身管理也具有非常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质量责任的划分将更加明确。
rfid电子标签是物联网技术在技术层面为企业提供的第一道管理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一件产品都被“贴上”了专属于其的标签,所有关于其生产质量的信息皆囊括与内,更加方便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跟踪监控与管理。这是物联网技术的一大特色,它使得产品的加工生产更加透明,在对产品进行责任追究时也能够一眼锁定,简单明了,更加明确责任认定。
曾经的产品独立性与个体性由于社会化大生产而被抹杀,但如今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些东西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1].尽管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制造者的行为依然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限制,但作为一个个体其在工作中由于个体性而产生的自豪感也得以提升,因此在工作中也会更加投入,从而提高了制造产品的水平质量,使得企业在生产质量方面取得傲人成绩。
(3)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管理,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更加严谨科学,借助物联网的管理理念,企业可增加更多宣传广告方面的内容,增大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伴随这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实施管理后,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产品的水平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从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品牌信任度。
1.1缺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一条有序的加工线,这其中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会参与其中。而在生产型企业中其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才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方面,因此企业的供应链由产品来决定,供应链不可能是单一的出入,由于复杂的产品设计以及产品销售,企业需要大量的供应商,而伴随着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的形成,企业势必要多出一笔供应成本[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跨国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部门去应对供应方面的需求,包括采购经理、工程师以及设计师。这些人组成一个“跨职能团队”,专门帮助企业进行供应谈判,通过协商谈判帮助企业拿到最低成本产品,降低企业成本。尽管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但国内大部分的企业依旧有心无力无法组件较为高效的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系统。
1.2质量管理未能实现全员参与。
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件繁琐且严谨的工作,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既需要组织、领导、决策的基本工作职能,又需要预测、调研与计划等经营功能。因此,组织中的某几个人或者某几个部门是无法完全管理企业的,只有所有组织中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然而在真正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往往由领导者直接管理,忽视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可能,同时由于管理技术不成熟,一些企业也很难让所有部门都参与企业管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企业还是直接由高层人员管理,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变成了纸上谈兵,很难再实际管理中实行。
1.3基础数据缺乏管理及维护基础。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只有管理机制成熟,企业才能在制度中稳步前景。但目前的企业在管理方面做得尚不够完善,一些企业根本没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采集手段与也没有基础的企业数据库,而另一些企业虽然在平常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进行基础数据采集,但却没有妥善保存,没有成熟的文件体系去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企业在进行决策时,既没有严谨科学的数据依据也没有市场调研的基本信息,仅靠几个人凭以往经验加之想象力就直接决策,这样在决策之初就会为后期的实施埋下个各种困难。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将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房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近年来关于建筑质量问题的事故也较为多发,如何提升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作用,日益成为业内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1、分解质量目标。
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v^的原则,把合同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制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
2、施工人员技术过硬。
参与建设施工的劳务分包公司和班组必须有合格的资质和足够的经验,对参与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考核,施工前和工程中做好相应的安全施工和保质施工思想教育工作,并建立责任到人的制度。
3、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工程项目需指定总体施工方案和分项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实行前须对新工艺、新方法和重点、难点施工部位等进行分级审批,在提前做好样板施工和改进之后,方可全面执行。需特别之处的是,施工方案编制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而不能生拉硬套,必须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充分考虑工期、施工条件、经济因素等各方因素,力求方案最优化。
1、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施工前对已进场的施工班组(包括班组长、项目质量主管员和参与施工人员)进行包括工程质量目标、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方面的全面交底,并对施工队提出相应的施工目标要求,对极易产生质量问题的环节和步骤做出重点标示。对方案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提案研究,对好的解决方法进行深化,从目标、可行性、成本等各方面加以完善,在试点成功后再交底各施工班组,来统一质量控制标准。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各质量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进行现场交底和指导,对进场的各种原材和待加工质量进行时时监控,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材料的使用,以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召开现场质量会议,让每一个入场操作人员都对质量要求有准确的了解。一旦在施工中出现质量和进度矛盾,质量管理人员应应及时停工,与现场其他各管理人员沟通,对施工工序进行协调,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不变,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3、施工后的质量检测。
1)作业人员要做好当天质量管理活动的检测总结工作。特别是对班组施工质量的控制要做好分别的总结,做的好的要提出表扬并推广,不能按照要求完成的也要一起找原因,进行经验的总结,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2)做好每个节点的质量检测总结。每完成一个分项,就要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公告评定结果,以公示为依据根据奖惩制度对完成好的班组进行奖励和表扬,对不好的班组进行处罚,严重的进行清场处理,充分发挥班组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人重视每道的质量关。
3)做好每个月的《月度质量管理情况简报》。对质量管理和完工情况进行汇总,以备为下月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4)对整个完工项目进行质量管理总结。通过对已完工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检测总结,按计划完成质量管理任务,并作出最后的质量评定。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七
摘要:文章在分析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两者间的密切关系。标准化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企业应不断强化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
0、引言。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wto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必须把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消耗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企业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保证在于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法就是标准化。标准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是更经济、更规范、更合乎事物规律的不断优化的管理技术和营运方法。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标准化就是企业的灵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加大企业的标准化力度。
1、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密切关系。
所谓的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国际性、动态性、超前性、经济性。
标准化管理是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遵循pdca戴明管理模式,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思想,是组织的管理工作在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实现公司业绩改进的目的。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求组织按照pdca循环开展评价工作,周而复始的进行体系所要求的“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活动,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标准化和质量管理都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他们之间密切相关、相互支持、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一方面,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在一整套标准的基础上,没有标准,质量管理就没有依据,检验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就没有可靠的保证和监督。所以说,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又对贯彻实施标准给予支持。
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是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是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桥梁;是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通行证。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支柱,企业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评定和检验产品的质量,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产品标准是否先进合理及能否在生产实践中正确地贯彻都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企业只有积极采取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做到不合乎标准的原料不投产,不合乎标准的半成品不深加工,不合乎标准的产品不出厂,才能确保产品质量,使企业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同时提示出产品质量的差距,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先生多次强调“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个轮子,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表达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标准化是“载体”,质量管理是“应用”,“载体”是“应用”的依据。“应用”是“载体”的实现,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企业的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以及实现质量目标建立的综合体。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要素的实施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规定或制定相关的标准为支撑条件,基中大量的是管理标准。而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影响质量的各个,以满足实物质量的标准要求和顾客的市场要求。因此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只能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两个体系都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子系统。
3、不断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
企业管理应该以标准化为核心。标准化的实质就是科学化、规范化、经济化。标准化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是一个塑造企业灵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对象和自身的过程;是一个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因而,标准化具有长久的效力。如何才能加大企业的标准化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
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是转变观念、增强采标自觉性的必由之路。标推化客观上早已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人们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自觉程度和受益程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存在着转变观念、大力推行标准化进行再认识的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有企业特色的轮训是强化员工标准化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因此应大力开展企业全员标准化知识的普及轮训工作。另外,应大力加强企业全方位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强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培育、培训,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水平。使企业决策者和生产者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企业管理标准化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使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这是解决企业管理标准化水平的根本。
3.2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标准化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体制和机制实质上就是企业运行的软、硬件。想做到这点,应该用企业工作全面标准化的思路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密切关注纵、横向的协调和配套。纵向的有三个层次:国家、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的各项运行规章制度;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横向的有:科研生产运作、人才猎头运作、供销物流运作、财务资金运作、情报资料运作等的规范规则。上述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始终贯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最简原则。
3.3认真制定并落实企业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保证体系,使企业各专业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标准研究机构要用标准研究成果及时指导和引导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实施。要以企业科技进步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要鼓励企业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设备以及计算机数控管理、技术改造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企业也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要结合标准化法的贯彻将已经颁布的有关标准文本、标准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在企业各个岗位及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之中,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网络。
总之,企业管理标准化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等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必须首先要搞好的工作。实践证明,凡是质量水平高,质量管理先进的世界名牌企业,无不是以高水平的管理标准作为坚强支柱的。因此,只有搞好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实力标准化既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就会层出不穷,只有首先抓住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静。标准化工作对企业质量管理的作用。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08年。
[3]唐燕;质量管理你的理解正确吗?[j];印刷经理人;2011年08期。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八
摘要。
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本文讨论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及五粮越发展之路。
关键词。
前言。
全面质量管理,菲根堡姆对tqm的定义为:“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1]。其基本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全面”(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面综合管理)和“四个一切”(即一切为用户;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依据事实与数据;一切按规范办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降低经营质量成本,减少经营亏损,降低现场维修成本,减少责任事故,追求企业利益和成功、使顾客完全满意、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1。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1.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1.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
1.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2.1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2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质量责任制,只有各部门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次,必须明确一个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小的摩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管理效果。
2.3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3.全面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在那些建立“顾客完全满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需要了解顾客及其业务,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目的、时间、方式、周期;企业需要以顾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即“用顾客的眼睛看世界”。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4.1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iso9001系列标准的推广,美国国家质量奖的颁布,所有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4.2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九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使得诸多中小型企业逐步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容忽视的部分。但是市场机制以及中小型企业的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质量、服务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然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始终没有很好地措施。所以大多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目前的研究发现,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关领导人员没有认识到问题严重性;部门不能很好的各司其职;企业地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设备不能及时维护与更新;企业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差等问题。通过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并结合企业的特质以及不足之处,从改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合理性,科学性等角度入手解决相关问题。在当代的经济竞争中,企业一般都把iso9001这一参考作为标杆,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最终效果却各有不同,一些企业在实行该举措后成果显著,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来讲效果却适得其反,其质量管理体系依然存在缺陷,经济效果也没有提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质量是指具有自身性质、符合一定的条件,产品、生产环节以及系统都囊括在内。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既在于它不仅能够符合产品使用者以及其他多方的要求,并且达到绝大数人的需求标准,这就需要使得评判准则科学合理,并且起到基础性作用,理解各方面的需求大小,例如顾客或者其他因素对其要求的标准高,程度也相应较强,效果更佳。从这一角度看,需求者的满足程度以及被服务的要求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探讨过程,就是探索在何种状态下能够给顾客带来效益最大的改观和需求,并且使得中小型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内部竞争中增加生存几率,为企业地生存带来可观的推力。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存在因而企业才能生存,又伴随着相关需求的.而提高,中小型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所以在以后的经济生活中国,中小企业需要以需求者的价值需求为核心来开展生产活动,并将以此为动力实现企业价值,凝聚企业竞争力。
在整个体系中,领导、员工、生产环节、科技实力等都作为管理体系的要素对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我们从以上几点出发展开讨论:
首先领导是企业生存的基础,领导把握方向的能力可以指引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所以领导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才可以做好掌舵人对企业施行更有效的掌控。例如西欧,北美等诸多发达国家对于这种理念有着更加成熟的认识,他们把领导者视为当今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在质量管理的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该认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通过了大量的事实也极大限度地佐证了这一观点。领导者的开明理智,势必能够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以顾客为整个系统的主体,把握其所需,充分满足其要求,从而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在不断总结的同时不断思考,在动态环境中使得公司企业发展具有计划性。其次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水平与理念,这是质量管理的十分重要一点,也是相对容易忽略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竞争的氛围内,员工已经不单单要符合过去对其简单的要求的要求,更要面对当今企业对员工提出的新挑战:由简单地完成工作转变为提升效率,保证质量;充分领会企业文化内涵,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因此中小型企业不要苛刻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成本,而应把人力资源战略的重塑作为首要目标之一来进行,使得员工积极性提高,并不断成为企业人。企业员工的职业操守也影响着对工作的满足程度。
三是需求供应量的可靠保证也是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经济不断交流合作以及全球化,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相对次要的核心能力之外的内容,企业适当将权力下放,不在其创新上花费过多精力。在不断竞争中,企业逐步认识到与其关联性大的同类企业发展互利共赢的关系成为一种必然,能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企业合作可以使得产业链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合理。
四是不断创新探索,研发新产品。企业要满足广泛顾客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顾客需要什么,达到何种程度的期望。依靠科技领域地创新来增加顾客的数量并满足众多需求者的不同口味。通过不断开拓新领域,增加需求者的满足感,才能为企业的收益带来长足的发展,企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才有可能取得优势。
科学合理的考核系统可以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趋于成熟。例如当下比较常见的目标管理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其理念是把目标管理与考核系统融合在一起,互为补充,其要求是质量目标符合促进企业效益这一本质。企业都是要提高效益的,这就使得质量管理成效在考核系统中成为一种标准,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质量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是建立激励制度,这可以使得单位与职位的不同性质得以展现,完全挖掘员工的潜能,及时高效地得到员工在工作状态下得到的成绩。
执行力度所包含的内容涉及比较多,例如不同的科学知识、方式、理念。其重要性在于使得企业员工能够经过文化内涵的熏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执行力度对企业发展作用明显,企业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这些细微的因素。通过对执行能力以及力度不足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以下几点问题:目标制定不确定,制度制定保守化,生产环节老式化并且监督措施虚形同虚设。企业应充分看清现状,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解决:
首先要提高员工意识,让其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并且能完成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事无巨细,工作无论大小,都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具有责任感。从日常的一系列工作中不断总结,并且认真细致,从而得到领导以及其他员工认可,这便使得执行力度上升。
二是做好本职工作,落实到位,分工确定之后,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健全反馈机制。
三是切实贯彻落实质量管理措施,建立并健全一定的奖惩制度,使得各个环节以及每个任务都得到一定的控制,并且使得员工最大限度地完成好本职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消耗甚至矛盾。针对中小型企业组成结构平坦这一现状,各个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促进结构改革,团队成为了关键的组成结构,各职能部门彼此的作用区别逐渐缩小以至于逐步演化消失。横向的结构关系越来越重要,并且使得纵深的条形分割作用减弱,互利共赢逐步在中小型企业中占据了地位。
从文章对中小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所展现的问题研究来讲,可以看出质量体系、考核体制以及执行能力、力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统一的体系中相互作用,彼此作为依托相互融合。企业在推不断地激烈竞争中应当逐步深化总结,对于其弊端予以充分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体系这一核心内容,健全相应的市场经济反馈制度以及质量管理安全保证机制,合理解决好企业效益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得到长足稳健地进步。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十
摘要:文章在分析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两者间的密切关系。标准化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企业应不断强化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
0、引言。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wto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必须把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消耗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企业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保证在于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法就是标准化。标准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是更经济、更规范、更合乎事物规律的不断优化的管理技术和营运方法。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标准化就是企业的灵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加大企业的标准化力度。
1、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密切关系。
所谓的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国际性、动态性、超前性、经济性。
标准化管理是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遵循pdca戴明管理模式,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思想,是组织的管理工作在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实现公司业绩改进的目的。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求组织按照pdca循环开展评价工作,周而复始的进行体系所要求的“计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活动,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标准化和质量管理都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他们之间密切相关、相互支持、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一方面,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在一整套标准的基础上,没有标准,质量管理就没有依据,检验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就没有可靠的保证和监督。所以说,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又对贯彻实施标准给予支持。
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是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是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桥梁;是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通行证。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支柱,企业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评定和检验产品的质量,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产品标准是否先进合理及能否在生产实践中正确地贯彻都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企业只有积极采取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做到不合乎标准的原料不投产,不合乎标准的半成品不深加工,不合乎标准的产品不出厂,才能确保产品质量,使企业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同时提示出产品质量的差距,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先生多次强调“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个轮子,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表达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标准化是“载体”,质量管理是“应用”,“载体”是“应用”的依据。“应用”是“载体”的实现,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企业的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以及实现质量目标建立的综合体。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是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要素的实施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规定或制定相关的标准为支撑条件,基中大量的是管理标准。而建立质量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影响质量的各个,以满足实物质量的标准要求和顾客的市场要求。因此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只能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两个体系都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子系统。
3、不断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
企业管理应该以标准化为核心。标准化的实质就是科学化、规范化、经济化。标准化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是一个塑造企业灵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对象和自身的过程;是一个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因而,标准化具有长久的效力。如何才能加大企业的标准化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
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是转变观念、增强采标自觉性的必由之路。标推化客观上早已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人们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自觉程度和受益程度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存在着转变观念、大力推行标准化进行再认识的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有企业特色的轮训是强化员工标准化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因此应大力开展企业全员标准化知识的普及轮训工作。另外,应大力加强企业全方位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观念深入人心。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强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培育、培训,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水平。使企业决策者和生产者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企业管理标准化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使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这是解决企业管理标准化水平的根本。
3.2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不断完善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标准化质量的根本途径。因为体制和机制实质上就是企业运行的软、硬件。想做到这点,应该用企业工作全面标准化的思路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密切关注纵、横向的协调和配套。纵向的有三个层次:国家、行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的各项运行规章制度;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横向的有:科研生产运作、人才猎头运作、供销物流运作、财务资金运作、情报资料运作等的规范规则。上述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始终贯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最简原则。
3.3认真制定并落实企业标准化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保证体系,使企业各专业的各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标准,国家有关部门,标准研究机构要用标准研究成果及时指导和引导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实施。要以企业科技进步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要鼓励企业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设备以及计算机数控管理、技术改造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企业也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要结合标准化法的贯彻将已经颁布的有关标准文本、标准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在企业各个岗位及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之中,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网络。
总之,企业管理标准化对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等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企业必须首先要搞好的工作。实践证明,凡是质量水平高,质量管理先进的世界名牌企业,无不是以高水平的管理标准作为坚强支柱的。因此,只有搞好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实力标准化既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就会层出不穷,只有首先抓住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静。标准化工作对企业质量管理的作用。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08年。
[3]唐燕;质量管理你的理解正确吗?[j];印刷经理人;2011年08期。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十一
从供应链入手,在企业发展之初就将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产品信息系统,在日常管理经营中所有供应环节的所有产品都能够有确切的产品资料,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且公开透明。
(1)原材料的采购。
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在采购之初就充分的掌握所有合格供应商的具体资料,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实时监控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以及货源组织情况。从而避免产品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责任人的情况,使产品责任更加公开透明[3].
(2)生产环节。
在rfid技术的应用下,使企业所有的流水线产品加工过程变得透明,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加智能化。
(3)企业库存控制。
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物联网技术管理系统,通过epc标签识别技术帮助管理所有原料与配件的入库、出库与盘点。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所表现的消息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适时补货,减少缺货和压货的可能,帮助企业生产有条不紊的进行。
(4)产品的销售环节。
企业的分销商、代理商以及销售争端的所有具体情况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传回到销售人员手中,以便他们及时进行数据统计货源补充,提高了销售的便利性与售后服务的质量。
智能化管理是物联网技术最大的特点,通过物联网技术使企业的人与人、人与物都能够快速了解管理,提高彼此的相互方式,使交互的准确度与灵活度得到提高,加快响应速度。
(1)建立智慧企业。
一个智慧型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条件:一是敏锐的感知网络,企业客户、流程以及设备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快速的通过感知网络传回企业管理层中,使企业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二是宽广的网络联系,互联网无线网以及物联网三大网络相互联系相互贯穿使得企业内所有部门都能得到充分的资源配置,从而使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减低了企业爹内耗;三是将智能化贯彻到底,将企业所有信息进行价值转化帮助企业实现高效创新,大大提高企业产品生产与创新的效率,使企业的管理控制更加精确,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基础。
(2)建立行动追溯机制。
企业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都在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中变得智能高科。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企业内的所有事物进行管理,确认每个环节的每个人员都在管理范围内,使员工的全面管理企业意识得以提高。
2.3基于物联网的企业数据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1)建立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采集数据的传统方式使建立相应的组织部门,在对文件进行登记分类后实现编码统计,然后再整理成册存入档案室方便以后查询。而现在的物联网管理技术使得数据采集变得简单快捷,在企业内部将直接建立供应链数据采集、管理流程数据采集以及资源配置数据采集等多种系统,然后汇总成为企业的基础数据库。
(2)建立数据挖掘系统。
互联网使得信息成为共享资源,而物联网通过云储存云计算等云服务经现实世界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物联网在运用时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通过对各行各业的各种素具资料进行整合管理与储存实现数据挖掘分析服务,通过反向控制的方式又将这些数据传回现实世界并影响现实世界,实现了对物联网事物运动与发展的控制。不得不承认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将数据挖掘这一项目变成了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早已凌驾于当初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潜在模式发现与挖掘之上。
3结语。
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大的意义,不论是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运输,还是后期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物联网技术都展现了其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因此,未来企业在发展之路上,必须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企业的智能化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十二
摘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全新质量管理理念。
我们的企业面临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质量水平,创造“一流的质量”就是要把质量贯穿产品实现的全过程,真正的融入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在全球化竞争与市场创新中,确立并不断实现质量领先的战略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种需要有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将越来越高,这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高质量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内在要求之所在。
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关键因素,企业通过高的产品质量这个通行证就可以开发新的市场,寻求新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过程。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成果,是企业业务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不仅要管产品质量,而且要管工作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通过改进企业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由此,促进企业各方面专项管理工作的改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同时贯彻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以顾客为中心。
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如果企业失去了顾客,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企业应把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放在第一位。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质量要求,采取措施使其实现;同时还应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处理和加强好与顾客的关系加强与顾客沟通,通过采取改进措施,以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由于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因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以此来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以创造竞争优势。
3.持续改进。
以满足市场用户需求为目的,全员参与管理,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注重管理改进,使人的观念、认识和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使产品质量和相关服务能够持续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中永远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1.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质量管理就是要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检测把关。以为对质量的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等。这些质量管理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已是顾客,因此,刻意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是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这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及其标准化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内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与服务必须围绕顾客进行,企业采用顾客关系信息系统,对其变化的需求随时进行检测,指导企业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管理水平。其管理对象也不同与一般消费者,“顾客”的涵义延升到不仅是产品购买者、服务者等外部顾客,还包括企业供应商和相关产品生产商,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者、消费者、流通者为一体进而组织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现代企业认为,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正在全球经济领域展开。企业质量管理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全力开展“智能”资本,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
我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企业成功发展时认为,海尔集团追求的“第一产品”人才,在销往中外市场的家电产品则是“第二产品”。张瑞敏的“第一产品论”,正是确保海尔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
3.利益共赢上升为企业整体质量形成的“生态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查·瓦里认为,企业经济的成功需要合作伙伴之间利益的统一,应把市场竞争与合作精密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之间的生存发展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它们均是一种生态关系”。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文·桥布斯首先推出“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效果。ibm公司相继建立了电脑为中心的战略联盟共同体,从产品开发、制造到销售,形成整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带动了群体企业经营效益迅猛增长。从整体质量及效益追求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共同利益的产生。这是因为,企业是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还是开发新的市场,都必须与企业携手,集中有效资源,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以及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全方位质量服务,使各方共赢。
4.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中外顶尖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一流的质量”开拓全球化市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之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惟有建立创新机制和具有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近年来,我国美菱集团建立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相结合,动力与压力并存,“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海信追求创新机制,吸引了多名博士、硕士、名校大学研究生等加盟企业。这些顶尖企业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使人才如鱼得水,推动了质量创新与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于献忠质量专业综合知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企业质量管理论文3000字篇十三
物联网是企业生产发展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举措,它的应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它对企业的自身管理也具有非常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质量责任的划分将更加明确。
rfid电子标签是物联网技术在技术层面为企业提供的第一道管理方向,通过物联网技术每一件产品都被“贴上”了专属于其的标签,所有关于其生产质量的信息皆囊括与内,更加方便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跟踪监控与管理。这是物联网技术的一大特色,它使得产品的加工生产更加透明,在对产品进行责任追究时也能够一眼锁定,简单明了,更加明确责任认定。
曾经的产品独立性与个体性由于社会化大生产而被抹杀,但如今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这些东西又慢慢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1].尽管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制造者的行为依然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限制,但作为一个个体其在工作中由于个体性而产生的自豪感也得以提升,因此在工作中也会更加投入,从而提高了制造产品的水平质量,使得企业在生产质量方面取得傲人成绩。
(3)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管理,企业在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更加严谨科学,借助物联网的管理理念,企业可增加更多宣传广告方面的内容,增大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伴随这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中实施管理后,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产品的水平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从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品牌信任度。
1.1缺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是一条有序的加工线,这其中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会参与其中。而在生产型企业中其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才是吸引投资商的主要方面,因此企业的供应链由产品来决定,供应链不可能是单一的出入,由于复杂的产品设计以及产品销售,企业需要大量的供应商,而伴随着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的形成,企业势必要多出一笔供应成本[2].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跨国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部门去应对供应方面的需求,包括采购经理、工程师以及设计师。这些人组成一个“跨职能团队”,专门帮助企业进行供应谈判,通过协商谈判帮助企业拿到最低成本产品,降低企业成本。尽管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但国内大部分的企业依旧有心无力无法组件较为高效的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系统。
1.2质量管理未能实现全员参与。
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件繁琐且严谨的工作,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既需要组织、领导、决策的基本工作职能,又需要预测、调研与计划等经营功能。因此,组织中的某几个人或者某几个部门是无法完全管理企业的,只有所有组织中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然而在真正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往往由领导者直接管理,忽视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可能,同时由于管理技术不成熟,一些企业也很难让所有部门都参与企业管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企业还是直接由高层人员管理,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变成了纸上谈兵,很难再实际管理中实行。
1.3基础数据缺乏管理及维护基础。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只有管理机制成熟,企业才能在制度中稳步前景。但目前的企业在管理方面做得尚不够完善,一些企业根本没有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采集手段与也没有基础的企业数据库,而另一些企业虽然在平常工作中会有意识的进行基础数据采集,但却没有妥善保存,没有成熟的文件体系去支撑。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企业在进行决策时,既没有严谨科学的数据依据也没有市场调研的基本信息,仅靠几个人凭以往经验加之想象力就直接决策,这样在决策之初就会为后期的实施埋下个各种困难。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2.1基于物联网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从供应链入手,在企业发展之初就将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产品信息系统,在日常管理经营中所有供应环节的所有产品都能够有确切的产品资料,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且公开透明。
(1)原材料的采购。
通过物联网技术,企业在采购之初就充分的掌握所有合格供应商的具体资料,这样就可以帮助企业实时监控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以及货源组织情况。从而避免产品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责任人的情况,使产品责任更加公开透明[3].
(2)生产环节。
在rfid技术的应用下,使企业所有的流水线产品加工过程变得透明,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加智能化。
(3)企业库存控制。
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物联网技术管理系统,通过epc标签识别技术帮助管理所有原料与配件的入库、出库与盘点。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其所表现的消息对企业生产进行管理,适时补货,减少缺货和压货的可能,帮助企业生产有条不紊的进行。
(4)产品的销售环节。
企业的分销商、代理商以及销售争端的所有具体情况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传回到销售人员手中,以便他们及时进行数据统计货源补充,提高了销售的便利性与售后服务的质量。
智能化管理是物联网技术最大的特点,通过物联网技术使企业的'人与人、人与物都能够快速了解管理,提高彼此的相互方式,使交互的准确度与灵活度得到提高,加快响应速度。
(1)建立智慧企业。
一个智慧型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条件:一是敏锐的感知网络,企业客户、流程以及设备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快速的通过感知网络传回企业管理层中,使企业的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二是宽广的网络联系,互联网无线网以及物联网三大网络相互联系相互贯穿使得企业内所有部门都能得到充分的资源配置,从而使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减低了企业爹内耗;三是将智能化贯彻到底,将企业所有信息进行价值转化帮助企业实现高效创新,大大提高企业产品生产与创新的效率,使企业的管理控制更加精确,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基础。
(2)建立行动追溯机制。
企业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都在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中变得智能高科。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企业内的所有事物进行管理,确认每个环节的每个人员都在管理范围内,使员工的全面管理企业意识得以提高。
2.3基于物联网的企业数据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1)建立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采集数据的传统方式使建立相应的组织部门,在对文件进行登记分类后实现编码统计,然后再整理成册存入档案室方便以后查询。而现在的物联网管理技术使得数据采集变得简单快捷,在企业内部将直接建立供应链数据采集、管理流程数据采集以及资源配置数据采集等多种系统,然后汇总成为企业的基础数据库。
(2)建立数据挖掘系统。
互联网使得信息成为共享资源,而物联网通过云储存云计算等云服务经现实世界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物联网在运用时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通过对各行各业的各种素具资料进行整合管理与储存实现数据挖掘分析服务,通过反向控制的方式又将这些数据传回现实世界并影响现实世界,实现了对物联网事物运动与发展的控制。不得不承认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将数据挖掘这一项目变成了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早已凌驾于当初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潜在模式发现与挖掘之上。
3、结束语。
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大的意义,不论是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运输,还是后期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物联网技术都展现了其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因此,未来企业在发展之路上,必须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企业的智能化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