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中考备考会心得篇一
汉阴县初级中学邝小琴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汉阴县初级中学邝小琴,从教已经25个年头,以前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工作安排和我个人兴趣,我连续几年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在教学中,我坚持多看多学勤动脑,力求课堂生动有趣,复习扎实有效。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考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我把在陕西省中考研讨会上获悉的关于中考命题的新动向,结合自己在复习中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上好复习课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中考的教学效率。复习课不是对旧知识的反复炒作,而是通过比较、归纳,形成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锻炼学生解读历史信息,总结归纳、迁移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上好历史复习课是搞好复习的基础。那么,如何使历史复习课扎实有效呢?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复习课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适当提升复习课的深度与广度,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时间安排要合理,训练时间要充足,复习课的训练尤其关键。训练要突出基础、紧扣重点、锻炼能力、形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备课。关键是要动脑筋,精心设计:这节课从哪些方面复习,要涉及哪些知识要点,哪些社会热点,怎么组织这些要点,怎么安排课堂进邝小琴
程,选哪些题做课堂训练。要做好充分准备。当然我说的不是要写多么详细,写可以很简单,把自己上课的要点和思路进程写在一张纸片上,以便上课时随时提醒自己。复习课一定要避免照着资料念,资料只是便于学生课后翻阅和考试查阅的工具。
2.教学形式要活泼多样。比如用多媒体教学或学案教学,教学中使用表格式、比较法、讨论法等。现在我们多数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复习中利用多媒体优点很多。比如,很多的文字呈现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思考、讨论、训练的时间就能得到保证。而地图和漫画通过多媒体呈现,美观、直观。这也是今年刘康花老师给我们的建议。
3.注意今年中考命题新动向。
中考出题专家杨宗年,对今年命题新动向的提示,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加大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和历史知识整体性和时序性的考查。复习过程中,每个单元的几个主题就是那几个时代的阶段特征,一定要重视起来,要把每个主题对应的朝代或者时间理清楚。知识点要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要注意事件的前后关联。其次是弱化大专题复习,强化思考,简化答题。不用想方设法找专题,只需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份题。能勉强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运用历史知识客观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我们就算教有所成了。第三,一定要重视新增考点。近三年来,每年新增考点都有2到5分,用杨宗年的话说,不然我增加它干什么。今年新增一共十个知识点,分散在各个考点中,可以对照去年的中考说
明,把它划出来,专门进行复习。
二、当好复习引路师
1.指导好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由于历史开卷考试,学生往往忽视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不记是不行的。对知识点关键词句的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选择题的速度,有利于学生理解材料解析题题意,迅速进入思考状态。然而,初中历史学科考点多,复习时间短,学生的记忆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记的太多也耽误时间。因此,记哪些,怎么记,就需要老师作好指导。我是这样做的:对照《中考说明》的要求,把每个知识点必须记忆的关键词句做系统的梳理。比如,考点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无论答案如何开放,都离不开核心意义:对祖囯疆域的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这句话是必须记忆的,其它答案点可以围绕这个意义进行,亦可以参考资料组合。考点7.概叙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只需要记忆一句话:北魏鲜卑族汉化改革。以后在审题过程中,只要看到“北魏”“鲜卑族”这样的字眼,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孝文帝改革,而他所有的改革措施都突出了汉化的特点。知识点关键词句梳理好以后,第一轮复习时,印发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这些关键词句。以便在第二轮复习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训练。
2.指导学生用好手头资料
尽管历史知识点多,但是中考所占的分值却偏少,答题可用时间也就偏少,实际上能在书上找到的答案也很少很少,所以我认为,复
习过后,三年的历史课本不需要带进考场。中考研讨会上,出题专家杨宗年就近年老师反应历史试卷偏难的情况做的回应是:他的试卷,是思考的时间长,写答案的时间短。学生进考场漫天翻书只能耽误时间,不利于思考。因此,要指导好学生用好手头的复习资料,让这本资料真正为考试服务。
我们学校今年的复习资料是《面对面》,本周星期三才给学生发下去。这本资料,优点是比较全面,并且练习题和资料是分开的,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目录过于简略,不便于学生查阅,部分知识点过时等等。为了完善它,首先,我根据《中考说明》,检索出知识点,对照资料页数,编制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目录,而每个知识点下方,用小字把关键词句附上,印发后,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学生查阅。其次,对正文内容进行了增删。因为资料一般都先于《中考说明》编印,所以不可避免的跟当年中考内容有出入。因此,老师一定要多看、熟看《中考说明》,因为,增加的有可能考,但删去的一定不会考。仔细阅读今年的中考说明,发现没有“中国古代文化、武则天、遣唐使、863计划,科教兴国、二战”等内容,所以,资料上的这些内容直接删去,不用复习。并且它每个考点的叙述,也没有体现考点内容的变化,而是沿用去年的中考说明,所以,要指导学生把资料上的考点跟中考说明对照,增加了的要添上。比如,考点2,资料上是:知道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考说明》上是:了解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知道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显而易见,增加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资料上提都没提,所以就要指导学生补上。比如,考点六,资料上是: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的开发。《说明》上是: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的开发,多了三国鼎立的内容。资料适当的完善后,可以经常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一读,资料越熟悉越便于学生查阅,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了。
3.做好开卷考试的答题指导
陕西省近年中考历史试卷偏难,主要是题目要求不好理解,总感觉题意指向不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做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看材料,抓住题意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时间点、人物等等,联想相关事件。思考后再下笔。答题的时候,看清楚每小题有几个问点,防止漏答。省中考研讨会上专家们强调,历史的答案一定要序号化和逻辑化。语言表叙要简洁,要避免大段抄书。
总之,中考复习一定要紧扣《中考说明》,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指导,强化训练。由于我教学历史的时间不长,经验还很欠缺,在中考复习的这3个月里,希望能得到各位资深历史老师的帮助。让我们共同进步,共赢中考!
历史中考备考会心得篇二
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体会
-----三明市2017年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检测研讨会
泰宁三中 李霞
自2017年以来,历史学科中考的命题为全省统一命题,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现就将我个人近几年的一些复习经验跟大家交流交流,权当抛砖引玉。我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我认为是很恰当的。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复习的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几个专题。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总结为“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两次资产阶级改革、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列表格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台湾问题可以抓住七个“点”:①三国时卫温到达夷洲②元朝设立澎湖列岛③清朝设立台湾府④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⑦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办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目前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活动,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样对台湾问题就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填图、识图、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兹以目前山西历史中考中常见几种题型为例,进行说明。
①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组合选择题(如几个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排列正确的选项)和反向选择题(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另外今年文科综合将采用两卷测试的办法,其中卷1为选择题,使用机读答题卡答题,这一新变化要在平时多训练。
②填图题和识图题:它主要考察学生把握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复习时要对教材上比较重要的图归类汇总,如重要的人物、著作、遗址、事件及重要战争、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等。填图题主要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包括古称)、路线,识图题主要掌握该图所反映的重要人物、事件、现象及其时间、时期和相关重要知识。
③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④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新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针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就明确提到要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西藏问题等。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此外,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综合试题体现了高考综合考试的方向。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常针对学术针鸣较大的重要史实进行分析、阐述,有多种观点,考生可任选一种回答,并且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谈谈学生的启示、体会。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素质和发散、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符合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出现在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小论文等题型中。如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人说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也有人认为消极方面是主要的。你的看法呢?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你哪些启示?答题要观点符合要求、事理结合、逻辑性强、要点清楚,多角度、多层次甚至多学科分析。当然,开放性试题也有历史考查、历史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之类的开放性考试形式,此不一一述及。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线索、抓框架、抓重点。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各位同仁,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复习心得,望大家批评指正。
历史中考备考会心得篇三
中考历史复习心得
长治县四中赵雁鸿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的命题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甚至有山西历史)、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现就将我个人近几年的一些复习经验跟大家交流交流,权当抛砖引玉。我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我认为是很恰当的。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复习的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几个专题。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总结为“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两次资产阶级改革、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列表格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附表如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1.列强侵略中国:
(1)(中英)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的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时期(1919-1923年底)
2.国民革命时期或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包括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重庆谈判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解放战争:包括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
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台湾问题可以抓住七个“点”:①三国时卫温到达夷洲②元朝设立澎湖列岛③清朝设立台湾府④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⑦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办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目前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活动,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样对台湾问题就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填图、识图、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兹以目前山西历史中考中常见几种题型为例,进行说明。
①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组合选择题(如几个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排列正确的选项)和反向选择题(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另外今年文科综合将采用两卷测试的办法,其中卷1为选择题,使用机读答题卡答题,这一新变化要在平时多训练。
②填图题和识图题:它主要考察学生把握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复习时要对教材上比较重要的图归类汇
总,如重要的人物、著作、遗址、事件及重要战争、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等。填图题主要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包括古称)、路线,识图题主要掌握该图所反映的重要人物、事件、现象及其时间、时期和相关重要知识。
③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④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常见类型有叙述题、分析题、评价题和比较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叙述型问答题一般是把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综合,一般跨度较大,要面面点到,不宜过细展开;分析型问答题一般是依据史实,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历史事件、现象,跨度相对较小,进行深挖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因、内容、性质、结果、作用、教训等;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比较型问答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比较其异同。对比较题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和限制条件,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新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针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就明确提到要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西藏问题等。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
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此外,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综合试题体现了高考综合考试的方向。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常针对学术针鸣较大的重要史实进行分析、阐述,有多种观点,考生可任选一种回答,并且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谈谈学生的启示、体会。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素质和发散、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符合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出现在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小论文等题型中。如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人说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也有人认为消极方面是主要的。你的看法呢?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你哪些启示?答题要观点符合要求、事理结合、逻辑性强、要点清楚,多角度、多层次甚至多学科分析。当然,开放性试题也有历史考查、历史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之类的开放性考试形式,此不一一述及。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线索、抓框架、抓重点。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各位同仁,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复习心得,望大家批评指正。
历史中考备考会心得篇四
专题七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国情,也实行过不同的对外政策,我们在此紧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对同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一、知识链接
(一)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主要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用汉制、习汉礼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4、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蒙古、汉族、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5、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初册封五世**和五世**。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管西藏事务。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实行:建立了五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补充: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外交关系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法,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经过激烈战斗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清代闭关锁国的影响: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具体内容在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专题中详叙,在此不再赘述。
7、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8、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9、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二、测试平台 单项选择题
1.右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的“胡人”汉服的社会时期。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
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唐朝历史上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4.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说明了()
a.少数民族的势力强大 b.汉族被少数民族所同化
c.民族交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5.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为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有关民族关系的史实属于唐朝的有()
①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②灭东突厥,设都督府 ③“金瓶掣签” ④文成公主人藏 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④⑤
6.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7.某班排演历史课本剧《澶渊之盟》,允许出现的角色有()①阿骨打 ②寇准 ③岳飞 ④宋真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在今天的俄罗斯语种,仍用契丹的音译“其大夷”来表示中国,这充分说明了()a.契丹曾经统一过全国
b.契丹对世界影响大,对中国的历史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c.契丹与汉族常年战争 d.契丹的文明程度高
9.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一座英雄的墓前有两尊铸铁的跪像(右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曾经触景生情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王严抗金 c.秦桧谋杀岳飞 d.葛尔丹叛乱
10.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蒙古
11.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属于()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女真族
12.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当时代表中央同**、**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a.伊犁将军 b.黑龙江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13.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4.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管理坚持的重要原则是()a.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进行三大改造 c.实行赎买政策 d.进行民主改革 16.我国历史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17.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沟通了东西外交之间的联系
18.在活动探究课中,同学们畅谈从玄奘、鉴真事迹中所获得的启示不包括()
a.不畏艰险 b.勇于开拓 c.和平使者 d.追求名利
19.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华人称为“唐人”,把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原因()
a.那些华人是在唐朝时迁居到国外的 b.唐朝时才开始与这些国家交往c.唐朝时才开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20.如果你想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可以选择的书籍是()
a.《西游记》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马可·波罗行记》 21.右图航海家下西洋最远到达()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印度南端 c.好望角 d.澳洲海岸
22.“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
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
24.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率领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三者的共同点是()
a.反侵略性质 b.抗清性质 c.反殖民斗争 d.内部战争 25.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年)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6.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起的积极作用是()a.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
b.不能及时学习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c.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d.使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
27.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原因之一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尼克松访华
29.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会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b.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大力支持 c.台湾当局政权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不满和反对
d.美国也有意让台湾退出联合国
30.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读图简答题
31.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观察图一,其中心人物是谁?他率领船队曾几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哪里?(2)你认为图一船队下西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如何评价这次远航?
(4)观察图二,可以看出此幅图揭示的是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5)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6)通过读图和回答上述问题,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明清对外政策的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2.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亚非会议 图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请回答:
(1)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的著名方针及作用是什么?
(2)apec的全称及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4)联系所给信息,谈谈你的感受。材料分析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引自元末诗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内,有一座鉴真和尚坐像,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⑵“鉴真和尚坐像,被日本人民视为国宝”的原因是什么?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赞普尺带朱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⑴唐太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⑵尺带朱丹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这种亲戚关系确立所依据的相关史实是什么? ⑶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c 6.b 7.c 8.b 9.c 10.c 11.c 12.c 13.d 14.a 15.d 16.b 17.c 18.d 19.d 20.c 21.a 22.b 23.d 24.a 25.d 26.c 27.c 28.a 29.a 30.d 31.(1)中心人物是郑和,他率领的船队曾7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①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富强;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等。
(3)评价: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③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且耗资巨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明朝带来了不良影响。
(4)闭关政策。
(5)对清政府来说,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加分辨的关闭国门,却导致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
(6)明初国力强势,积极地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朝初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启示:我们今天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实行对外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让中华崛起,屹立与世界强国之林。
32.(1)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亚太经合组织,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政府积极促进世界和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成就;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答题均可。(答出以上要点之一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33.(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及通婚等。34.⑴鉴真东渡。
⑵他在日本传播唐文化;日本人民纪念他。(意思相近即可)
35.⑴唐太宗这句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⑵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⑶正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才有了“合同为一家”的局面,所以两则材料是存在着因果关系。
历史中考备考会心得篇五
中考历史考前复习“四字诀”
编者按:复习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不得不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新课学习更重要,只有学习新课时牢牢地把握住基础知识,复习时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信赖于复习,在学习新课时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想搞一锤子买卖,那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当然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临时抱一下佛脚,也不是不可以的。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说没有压力、不紧张是不真实的。不过,我注意到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以练习或试卷来打发最后时光。练习当然有必要。关键是否有效。同样是练习,如果形式不同,策略有异,效果可能大不一样,尤其在眼下课堂时间非常宝贵的情况下,更要注意科学谋划,合理分配。因为方法得当,效率才会提高。虽然校情不同,我认为目前的中考考前复习仍有一些共性东西值得关注。中考日益临近,考前这一段时间究竟如何安排比较合理?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以下四点需要注意,仅供参考:
一、读
读书读书,书是用来读的。临近考试也不例外。目前的中考试题难度不可能太大,但是考试时间有限,只有一个小时,对于开卷考试的地区,如果考生每一道题都要翻书,时间肯定来不及,再加上有些同学不熟悉教材,翻书速度慢,效果就可想而知。基于此,建议同学们朗读考点,从单元标题、每课课题再到知识点名称,一字一句地读。反反复复来回几遍,这样可以加深对考点以及相关知识的印象,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点。同时,这样做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因为有的考点名称往往就是试卷中一些问题的答案。临近考试,我不太赞成一页一页地读教材,因为教材内容多,6本书,头绪杂,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最后什么都抓不住。通过试验,对照考点来读,比较好,一目了然。
二、写
如果仅仅一味地读,时间长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会读不代表会写。考试最终要落实到写出来。有些同学会说,但不会写,尤其是中国史,地名、人名出现错别字,还是等于零,同样拿不到分。因此,建议读完规定考点之后,及时布置任务,用几分钟时间进行强记消化,然后请3到4位学生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下面拿出小纸片进行相关考点听写,教师注意时间控制,默写内容无需太多,结束后教师对黑板上的内容及下面部分同学所写内容进行面批、讲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该表扬的表扬,该指正的指正。这样做既能达到熟悉强化记忆考点之目的,又能留下深刻印象,知道应该怎么写,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避免复习阶段枯燥倦怠,消耗时间,效率低下。
三、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适量练习就是连接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与桥梁。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代替不了适当的训练。光讲不练,光练不讲,均不可取。建议教师分两步走,一方面适当准备一点练习让学生带回家去做,教师一定要及时督促检查,如果有可能可以进行全批或抽批,不能“放羊”,不能拖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事先选定好的有代表性的选择题或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写出正确答案要点,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训练的“手感”,保持良好的临战状态,直至最后考试结束,同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当堂纠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给其他同学一个友情提醒,可谓好处多多。
四、讲
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少讲,从而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但少讲不等于不讲,对一些初中生不好理解的重要概念、重点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到位。因此建议教师在后期复习重点讲一些重要而学生又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主干知识、历史分期、阶段特征、人物评价等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融会贯通。
虽然考试日益临近,同学们不能慌,不能乱,更不能糊。慌必然乱,乱必然败。只有计划好,谋划好,细化好,有准备,有思路,有步骤,有策略,有方法,才能做到有序,有效,有收获,有信心。从容进考场,一定能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