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平均工资就是大多数人的工资(四篇)

平均工资就是大多数人的工资(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20:58:50
平均工资就是大多数人的工资(四篇)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平均工资就是大多数人的工资篇一

——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

对于此书第一作者是现执教于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约翰·l·埃斯波西托(john·l·esposito)教授,埃斯波西托教授是乔治敦大学宗教和国际事务方向以及伊斯兰研究方向的教授,也是大学沃尔什外交事务学院阿尔瓦里德·宾·塔拉尔穆斯林和基督徒理解中心的创建主任。他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的伊斯兰和中东问题专家之一,长期关注伊斯兰世界研究,著述丰富,有《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伊斯兰教与民主》《政治伊斯兰:激进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并非圣战:以伊斯兰教之名的恐怖活动》等等。埃斯波西托教授的著作中批判充斥美国和西方学术界“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以社会学视野关注现实问题,倡导自由主义和文化宽容的思想,对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群体怀有同情和理解。而第二作者是盖洛普穆斯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达莉亚·莫格海德(dalia·mogahed)女士,是一位资深分析师。她领导了盖洛普对世界范围(包括西方在内)超过10亿穆斯林观点的独立调查的分析。她在全世界很多重要论坛发表演讲,推动不同群体对穆斯林世界获得正确认识,她的演讲和讨论对象包括西方和穆斯林世界的很多政治人物和民意领。她的分析报告发表在《华尔街周刊》、《外交政策》、《哈佛国际评论》、《中东政策》及其他的学术和期刊。

这是一本基于美国盖洛普全球研究所(ga l lupglobal institute)历时6 年(2001-2007 年)对世界上35 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或具有相当数量穆斯林人口的国家进行的民调数据统计进行的分析研究,这些数据资料涵盖了13 亿穆斯林的90% 以上,包括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后期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学术研究。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导论部分,作者将十几亿的普通穆斯林群体称之为“沉默的大多数”,在整个文章中贯穿的背景是伊斯兰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对峙和冲突,是论西方和穆斯林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状况。整个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谁是穆斯林?第二章:民主还是神权政治?第三章是:激进主义者是怎样产生的?第四章是:妇女们想要什么?第五章是:冲突还是共存?

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基本信仰和实践、信仰表白、礼拜、封斋、天课、去麦加朝朝觐、吉哈德、家庭和文化、宗教与政治等来界定穆斯林。第二章通过穆斯林男性女性对民主思想、沙里亚、民众心理、西方及美国文化来认识穆斯林世界的状况。第三章通过论述穆斯林的生活状况、宗教文化与政治、对美国的理解来论证激进主义者的存在性。第四章是通过女性观点和男性观点来论证妇女的追求。第五章则是通过虚构与现实比较、文化及双方互相理解状况、政策等来探讨整篇文章启示性的结论。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西方对穆斯林的理解和认识:“在2005年12月盖洛普公司对美国家庭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当问及他们认为穆斯林社会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没有’是最频繁的回答。而第二个最常见的回答是什么呢?是‘我不知道’。这两个回答加起来占到美国被调查的美国人的大多数(57%)。”“与此同时,如前

所述,当美国人被问及他们对穆斯林了解多少时,主要回答有两个:‘一无所知’和‘我不知道’.”与我们大多数一样,都是通过媒体或报刊来理解穆斯林,认为穆斯林是和恐怖分子、恐怖袭击、自杀式爆炸、虐待妇女等形象联系在一起。认为穆斯林就是对西方的一切顽强抵抗以及是封闭的思想和萧条寂静的社会。而“穆斯林并不要求西方人改变自己以改善两者的关系,他们想要的只是西方人尊重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并在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进行切实的改变。”说明穆斯林世界是想与西方接触并把这作为开放原则,他们并没有排外和封闭。这与这本书出版之前的观点和看法是相反的。就像“女生们并不是坐在那里听,她们参与,对我的看法进行回应。当我对她们说,我相信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其核心是同情和宽容时,一个女大学生打断了我。考虑到我把她的宗教描述的过于‘柔软’,他用警告的语调告诉我,‘伊斯兰教是和平的’。这些女孩对受到贬低深恶痛绝,她们根本不像西方人想像的那样是压迫性的伊斯兰社会中的妇女,她们更像处在感知到的西方侵略和误解之下的穆斯林。”④从这可以看出伊斯兰妇女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封闭和受虐待,西方国家媒体对准的是伊斯兰教,但是却不符合穆斯林妇女的想法,大部分的穆斯林妇女没有意愿寻求西方的介入帮助她们伸张自己的权力。

第二个方面,穆斯林对西方的认识及对自身的认识: 穆斯林眼中的美国和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如何评价西方领导人,激进主义者是否为全体穆斯林所同情,他们的动力何在,这些问题亦在作者的讨论之中。“穆斯林认为,美国、很大程度上还有欧洲在推进民主方面持‘双重标准’:它长期支持专制政权,未曾推进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就像苏联解体后它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做的一样。”⑤这是穆斯林对美国认识的态度,与美国推崇的民主人权意图相反。虽然穆斯林相信民主对他们的进步和未来至关重要。在许多穆斯林指责美国和西方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推进民主和人权方面普遍持双重标准中。“‘请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你最憎恨西方的是什么’时,所有国家中不论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最多答案是‘性和文化方面的混乱’,其次是‘伦理和道德的败坏’和‘对穆斯林的仇恨’。”⑥在穆斯林看来,他们不是要求西方人改变自己来改变双方的关系,他们想要的只是西方人在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切实改变作为尊重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希望西方人在政治上做出公正的待遇。而在穆斯林对自己的认识,如面试的阿拉伯妇女说“‘我会教你女儿完全尊重男性。有人对我说话我才说话。我不需要床,我宁愿睡在地板。”⑦西方人认为是水星和被贬抑等形象,’而在从伊斯兰法学家和教授萨勒赫就说“伊斯兰教是朴素的,它的高度尊重妇女”。还有在“2001年 盖洛普的民意调查捕捉到了吉哈德的多重含义”,而在调查的四个阿拉伯国家(黎巴嫩、科威特、约旦河摩洛哥)中,对吉哈德最多的描述是‘对真主的义务’‘神圣的义务’或‘敬拜真主’,没有一个词提及战争。”⑧ 这并没有与“圣战”相联系,对穆斯林来说,吉哈德意味着灵魂或刀剑的战斗,其次只有积极的正面的内涵。那是穆斯林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方式和手段。

第三个方面是穆斯林与西方的交锋和重新认识:穆斯林国家普遍缺少民主但是许多穆斯林相当重视民主原则,在其观念有普遍的民主制价值观和宗教原则之间不存在着矛盾。当然这是穆斯林主体的认识,但是在西方媒体和大众的眼中,宗教原则附着在穆斯林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政治意志之上,其民主的精神便游离于集权和专制之外,况且对于有些穆斯林国家而言,民族独立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就是专制主义盛行的过程,再加之原教旨主义的兴盛以及普通民众对于沙里亚的赞同,宗教在国家法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为人们所推崇。而美国则是极力的在穆斯林世界推崇民主思想,甚至用大棒政策来推动穆斯林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是其真诚还是幌子?是真诚又如何呢?美国认为穆斯林世界等同于恐怖主义,“美国人感觉对伊斯兰‘最难以理解’的方面就包括‘对妇女的压制’。”而“在对‘你最不喜欢穆斯林或伊斯兰世界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自由回答中,美国妇女给出最多的答案是‘性别不平等’”。⑨而“对占人口一半的穆斯林妇女的调查表明,几乎没有人对自身社会中的这个问题提出批评。”⑩在美国人与穆斯林接触与否,对穆斯林评价是不一样的,接触穆斯林对美国人持正面的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不是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所说的的那样,在他看来,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第四方面是伊斯兰教文化和穆斯林的积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伊斯兰教的文化不像我们以往的认识那样:与其他文明格格不入,充满暴力和血腥,对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排斥;而是在“适应各种新情况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伊斯兰教关于诠释的概念‘创制’——拥有充分信息的、独立的教法判断。就像大不列颠杰出的伊斯兰领袖,巴基斯坦会议员库尔希德所言:‘真主只启示了宽泛的原则…正是通过创制,每个时代的人们努力运用和实施神启的原则,来解决他们时代的问题。’”⑾这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是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功能,具有很强生命力。他们崇尚平等的原则和对不分种族、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只要“顺服真主的意愿而获得和平”就是穆斯林,这是一个超越现在任何国家的平等原则,就美国国内而言,人种歧视或地区还偶有出现。还有穆斯林作为奉献的“天课”每年拿流动资产的2.5%给穷人、患病者和遭遇困难的人,这是非常有人道意义。

通过盖洛普研究中心在全球民意调查,作者也向我们说明了穆斯林世界的巨大差异性,用简单的伊斯兰教的外衣去作为文明冲突的论断是武断的,美国人没有真正了解穆斯林,反而将缘由归结为宗教的差异、宗教的不民主和文明的冲突,而本质上是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与伊斯兰实际不相符合,也与对话的双方不符合实际,“这只是政策的冲突,并非原则的冲突,也不是文明冲突,是美国的政策问题。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实际方法去证明伊斯兰世界的穆斯林普通民众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的穆斯林世界,给予我们对穆斯林的重新认识和面对。

参考文献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页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1页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1页

④《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9页

⑤《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2页

⑥《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0页

⑦《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5页

⑧《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0-41页

⑨《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3页

⑩《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14页

⑾《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摘自阿赫默德(ahmad,k),1976年,《伊斯兰教:准则和特征》,摘自库尔希德· 阿赫默德编:《伊斯兰教:意义和启示》,伦敦:欧洲伊斯兰理事会,第43页。

平均工资就是大多数人的工资篇二

教师招惹了谁?

评论者:韩华涛

这几年媒体关于教师的丑闻报道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是现如今大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下降了,还是部分民众本身心态不正,不尊师重教,故意以小放大,折射出教师地位极其卑微的真实写照?笔者认为,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违背道德或者违反法律的事件发生,教师丑闻只是极个别现象,民众不应因个别事件去否定道德楷模——教师这个群体,如果非要把“丑陋”、“披着羊皮的狼”、“奸诈”等这些带有明显歧视和侮辱性的词语戴在广大教师的头上,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评价,伤害的不仅仅是广大辛勤付出的教师的感情,更伤害着教育的质量和民族的未来,是一种典型的鸡肠心态,不健康的心态。

一、教师的奉献是有目共睹的,媒体不应误导民众炒作教师负面形象。教师是一种奉献型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今大部分教师奋斗在祖国基层,长期拿着低工资、低福利,为国家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全国大部分地方教师工资低于2000元,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广大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在工作岗位,涌现出了如张丽莉、吕映红、范妹锁等这样的道德楷模,可以说广大教师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实实在在地,有目共睹的。平心而论,拿着1000多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干一辈子的平淡的“臭老九”,这样的活不好找人干,但在中国却有3000多万人干着这样的活,至少有2000万基层教师在贫困的岗位上坚守自己的职业,这不是傻得表现,如果说这事傻,那么这2000万人大部分愿意傻,这种傻是人类最纯洁的奉献!广大教师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所以教师的奉献是有目共睹的,媒体不应误导民众炒作教师负面形象,故意炒作是一种违背良知的丑陋心态,混淆视听,不分青红皂白的侮辱教师,是对奉献的一种践踏,这种心态严重伤害了教师的感情,挫伤了教师奉献的积极性。

二、极少数不代表整体,不要用不健康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

当今社会,百姓对于部分公务员腐败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中国有700多万公务员,如果100人中有1个腐败分子,那么700万中就会有7万名腐败分子,百分之一的腐败率是很正常的,这7万名腐败分子的行为损害了公务员的整体形象,于是坊间议论所有的公务员都不是好东西,这是典型的以小夸大,高估了中国的腐败程度。同样,因为个别教师违背职业道德而去否定教师这个群体,反对教师涨工资、加福利、反对教师享有较高的退休金,这也是典型的鸡肠心态,不健康的心态,归根结底,部分不理智的民众就是只看到公务员和教师的光鲜的一面,看到拿较高退休金的一面,于是就嚷着教师丑闻,实际是在为教师不该涨工资、不该拿高退休金而造势,他们从来不去看看教师一辈子的辛酸,一辈子的奉献,可以说是一种恶人思想。

三、只有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大幅增加教师工资,才能有效遏制教师违背师德现象发生。

近年来教师队伍里出现了很多搞家教、搞第二产业、找人代课本人下海等等这样或那样违反职业道德或者法律规定的事件,说到底,还是因为工资待遇差。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工作,教师也是人,也有家庭,也需要养家糊口,教师也有过上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权利,说白了,工作不能养家糊口,别说是教师,任何一个人都会想法设法改变困境,为了多赚钱,为了更好生活而奋斗。所以教师搞家教、搞第二产业、找人代课本人下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工资低。只有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大幅增加教师工资,才能有效遏制教师违背师德现象发生。

平均工资就是大多数人的工资篇三

谁支持了希特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意法西斯给世界人民所带来的灾难罄竹难书。希特勒(英文名:adolf hitler 1889~1945)正是德国法西斯进行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纳粹德国首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他奇迹般地集狂人、玄学家、反犹太主义者、政治家、军事家等特质于一身,并让全德和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集权的可怕。一致认为,他在上个世纪给世界带来了太多难以想象的灾难,难道说真的是从他开始他的政治生涯的时候起就注定他必定会这样吗?要了解纳粹运动的方法我们暂且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即,如果说纳粹活动再度出现,有哪些先决条件必须再度聚合?又有哪些力量支持或哪些因素导致下一个‘阿道夫·希特勒’的出现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与经济根源呢?

那么,到底是谁支持了阿道夫·希特勒呢?

首先,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从其主观因素,希特勒自身来说。他儿时的生活环境,养成了他固执与狂热的性格。作为家里第四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早年的不幸使他性格怪癖,几乎没有可以敞开心扉交谈的朋友。他的政治世界观当然也随之极度扭曲:反对宽容和全世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世界观,反对民主和议会制度,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集团,反对社会平等和政治自由。胡其鼎著《希特勒》中称其为“杀人魔王”。回顾历史,简单看一下他经历:1889年诞生在奥地利勃劳瑙镇一家小客栈里。从小学学习成绩就不好的他并不讨人喜欢。1903年1月也就是他14岁的时候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逝世,几年后他的母亲也患癌症死去。1909~1912年,希特勒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流浪鬼混。1913年,他离开维也纳到慕尼黑谋生。迁居德国慕尼黑前无固定职业,成为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的狂热信徒。一战开始后,他申请奔赴前线获准,期间几经负伤甚至差点双目失明,1918年底返回慕尼黑决心做一名“政治家”,后又在“政治训练班”学习并担任教官,其主要任务就是:讲授同所谓危险的思想——和平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作斗争。1919年,希特勒因军队任务而认识纳粹党,并在之后不久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党的前身“德意志工人党”,并于次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粹党,并成为该党的委员。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掌握了纳粹党的领导权,取消委员会,确立“领袖原则”。1923年因在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啤酒店暴动”,企图仿效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失败而被捕入狱,之后他以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反资本主义及反共主义等宣传手段得到支持。1926~1929年是纳粹运动时运不佳的几年,希特勒却以“花岗石般的意志”进行党的重建工作。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之后,快速将德国变为***。希特勒极欲建立纳粹,以霸权于欧洲。为达到目的,他以外交政策来主张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及德国的重新武装。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次入侵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之后的三年里,德国及其他轴心国占领了大部份的欧洲、北非、东亚及太平洋诸岛屿。然而1942年之后,盟军开始反攻,德军渐居劣势。至1945年,盟军已反攻解放遭德军占领的大部分地区。而在战争之中,欧洲犹太人几乎遭受到种族灭绝。1945年4月,苏联红军逼近柏林之时,希特勒与其女友爱娃·布劳恩结婚并在30日自杀„„

为什么要介绍这么多他本人的奋斗成长史呢?我们可以先反思一下,希特勒用什么使一个只有7人的小党一跃而发展成为夺取全国政治的大党,又是什么使

他从一个维也纳的流浪汉走到让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恐惧的独裁者,这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物偶然的经历,其中有太多的原因需要我们去追问。他痛苦的童年生活,他罪恶的执政方式,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展开,或许都对他后来成为一代盗世奸雄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影响。“战争狂人”希特勒也许正如一位历史学家评价的那样: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由小丑扮演了一个英雄的角色。”(《从乞丐到希特勒》约翰·托兰著)借此评价,我们来审视1918年的希特勒,就能够清晰地发现未来的独裁者骚动不安的特征。这些特征代表着他习惯方式的一些持续不变的方面,除了未来扭曲的强度以外,几乎没有随着时间而改变。这位不为人知的士兵,在1919年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向越来越多的人施加催眠术,他那是已经展示出一些令人惊讶的性格特征包括:

⑴、对犹太人偏执狂般的恐惧;

⑵、将世界分为尖锐的、毫不含糊的对立面的鸽笼心理;

⑶、习惯性地需要将内心的感受投射或外化为一些外部的替罪羊——犹太人、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等;

⑷、没有能力和他人,特别是女人构成亲和的关系。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都表现出冷酷和操纵的态度;

⑸、极端地专注于非现实的幻想和宏大的幻想;

⑹、欣赏残酷的力量和成功。

正如《盖世奸雄——希特勒》中所提到的“我们这个世界中间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政治投机分子和社会野心家,他们为一种偏见生活着,他们因为人生的不幸而心态变得狰狞可怕。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表面上他们也像我们一样生活着他们与我们没有肤色,没有语言,甚至没有信仰上的差异,但他们却与我们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之中。他们可以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用各种各样隐蔽的蛊惑人心的手段来攫取权力和利益。他们可以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想法或者说是一个偶尔的念头,用惨不忍睹的方式,用人类可以采取的的任何戕害人们的方式,牺牲者无辜的人们的生命。一旦他们的阴谋得逞,大权在握,他们就会私下虚伪的面纱,露出本来狰狞的面孔,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推向苦难的深渊。”作为纳粹德国首脑,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他奇迹般地集狂人、玄学家、反犹太主义者、政治家、军事家等特质于一身,并让全德和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集权的可怕。

总之,希特勒的世界观是一个偏见的体系,而不是建立在受到精心证明的前提、客观的论证、逻辑推演的结论之上的哲学。希特勒对此也十分的清楚。在政治方面,他相信在神话和情感领域比在科学和理性领域存在着更多的认知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支持他的因素及其代表作《我的奋斗》,那就更能够容易地确定它自身那四个主要的偏见:对历史种族主义的解释;对军国主义生活方式的热爱;对自然和生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将德国变成世界强国的信仰。他的扭曲思想是充满仇恨的,因为他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与人们交谈中不断交谈中学会了怎样去说服别人,怎样找到他人的缺陷,并总能给以致命的还击。但,就是他这种扭曲而坚定的信仰使他似乎又充满着“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使他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管他们是出于信仰还是出于对社会经济的自我利益或者是仅仅是出于机会主义或者赶时髦的动机,他们带着誓死的决心跟随着希特勒的。据说他们大都是由复员士兵组成,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社会主义诞生于前线的生活,也只有了解前线的生活,一个人才能理解国家社会主义。”

再有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德国或者世界局势状况了。正如一句可笑的纳粹口号认为的那样:希特勒不是德国,德国也不是希特勒。那么支持希特勒的还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德国的背景。产生了相似于国家社会主义的运动有五个主要的先决条件可能是本质的:

⑴、存在着半封建和半工业的混合社会,这个社会还带有长期存在的军事化

和集权主义的传统。

⑵、作为社会控制和国际侵略的工具,民众被国家化。

⑶、生物一种族的信仰得到了尊重。

⑷、军事上的失败和经济上的崩溃引发了极端的压力,这种压力产生了创伤

性的结果。

⑸、反社会的任务和排外的运动同时出现。

这些原因中的三个根植于战前的社会条件,但是它们不能自行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的兴起。希特勒上台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必然产物。事实上,人们可能认为,战前的德国尽管显示了某些社会失调和不稳定的迹象,但它依然可能发展成为现代的、稳定的和人性的社会。导致希特勒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战败和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其中包括革命、《凡尔赛和约》、赔偿、通货膨胀、政治极端主义以及经济的崩溃。一战建立的所谓“凡尔赛体系”只不过是列强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他建立在掠夺战败国、损害弱小国家主权,以及战胜国尔虞我诈基础之上的国际政治体系。当然这种不公必然会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等等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当然,假如不是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社会可能能够更为成功地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法西斯的上台也是德国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希特勒上台作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而德国社会经济危机又为纳粹运动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战败和无力现实地应对一系列战后的灾难,加重和再次激起了先前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失调征候一并出现产生了尖锐的社会和文化危机,这些社会危机不可能以同样的形式重复出现,不过可以设想到,由于受到内部巨大的工业变化和外部战争的威胁,传统的和不发达的社会可能会倒退到集权主义的策略中去解决他们的社会问题。德国历史的主题之一是政治的碎片化,即德国人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像其他的欧洲人,德国直到很晚才获得自己的国家形态,并且它不是广泛的民主一致性的结果,而是依靠占优势的普鲁士军事力量获取军事胜利的结果。在1864年到1971年之间,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统一了德国,并且把它体制上军事和集权的特性强加给德国的其它地方。暂时放下这些历史渊源不谈,在新的普鲁士化的德国具有高度的军事化、集权化,德国也陷入了深渊——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年代。

尽管希特勒大肆宣传的千年帝国只持续了12年,但是,世界从来就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见过如此邪恶的犯罪行为。远去的两次世界大战,个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痛苦的回忆。战争已经灰飞烟灭,人们也逐渐淡忘那一样段历史。时移势易,我们已经进入到21世纪,但就是在和平的现代,这个骚动的世界仍然不那么平静。从中亚五国、俄罗斯、朝鲜半岛、南亚半岛等和中国的安全问题,到若隐若现的美日军事同盟与日本对外军事扩张,再到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等等,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与重视。历史俨然已是历史无法改变,但历史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财富,铭记历史不是铭记仇恨,而是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

平均工资就是大多数人的工资篇四

平均工资代表了谁

社平工资是社会平均工资的简称,顾名思义,社平工资就是指全社会的平均工资。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工资制度只统计城镇全民单位和集体单位即可以基本达到全面统计的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经济成份单位蓬勃发展,虽然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后增加了内资和外资等其他经济成分单位,但仍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缺少私营单位以及个体经济单位雇工的工资统计,导致不能反映全社会法人单位工资的平均水平。近两年,通过私营单位工资调查试点的数据推算,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约为现行工资统计范围中从业人员的一半,并且其中54.2%集中在制造业。私营单位从业人员行业分布较广,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比重都超过45%。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统计并公布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确实不能反映全社会法人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目前平均工资计算的覆盖群体仅为城镇以上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包括港、澳、台及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的在岗职工,并不包括私营企业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

很显然,平均工资以一个数据确实不能代表每个职工的实际水平,它代表的是工资总体情况,并不代表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

资料来源:苏雅彤、蔡启奋《平均工资代表了谁》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09(有修改)

袁编辑,您好,《平均工资代表了谁》选自中国统计学会2011年在全国开展的统计科普征文活动的征文集,25篇结集出版,并命名为《无处不在的统计》,苏雅彤、蔡启奋的《平均工资代表了谁》,(我的教材在资料来源的注明是《平均数工资代表了谁》应改为“平均工资代表了谁”)是其中被选中的作品。

《平均工资代表了谁》原文比较长,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需要,我做了改动,但仍能反映作者的主题思想。

《无处不在的统计》是中国统计学会编(或作者),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书号:isbn978-7-5037-6341-0/c.2557

袁编辑,您辛苦了,请您多多指教,有事我们及时联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