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初中历史备考策略(四篇)

2023年初中历史备考策略(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21:07:11
2023年初中历史备考策略(四篇)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历史备考策略篇一

仲伟方

一、指导思想

1.巩固。把巩固“三基”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记忆,对每块知识点要形成结构网络及网络说明(高考对知识考查的具体要求)和网络应用(看的见)。

2.完善。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着意于思想、方法的明朗化。建立知识方法、规律运用系统,并不断总结完善。

一是注意把不同章节、分支而且性质相同(或者方法相同)的归成一条知识链从中提炼规律、方法。

二是进一步认识和挖掘知识之间相互交融后所产生的“生成性知识”,并强化其教学。实现更高层次的系统化。

3.综合。适当减少单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增强知识的联接点、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对重点、常考题型进一步强化解法定模、强化基本思维模式,尽可能地形成思维模块,促进思维的集约化,从而完成能力的“立体化”,以达到适应“考能力”的要求。

4.提高。重视搭建提高能力的平台。

一是讲评应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注意方法规律的概括、总结和优选能力(即选择最优方法)的培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要研究训练的方式。确保有“练”的时空,确保“练”的实情性、层次性、递进性、针对性,解决“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问题。

5.有效。

一是教师对《考纲》《考题》理解深透,研究深入,把握到位,明确“考 什么”、“怎么考”。

二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体现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有收获、有发展。

三是知识讲解、练习检测等内容科学性、针对性强,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陷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

四是练习检测与中考对路,不拔高,不降低,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要转变传统的复习观念(完成进度、完成数量),明确以下的几个观念:

①看复习课的容量不是看教师在一节课中讲了多少例题,而是看这节课上学生的有效活动量、有效思维量、有效训练量多少。

②看复习课的任务是否完成,不仅是看课程是否讲完,更重要的是看学生身 1

上真正落实了多少,学生实际上得到了多少,应试能力是否有了一定的提高

③复习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事(对题目的审读、分析,确定解题方案,建立数学模型,正确、迅速地得出结论),教师决不要去包办代替(见笔记本)。

三、采取新措施

采取教学案一体化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案一体化,其实质“做、改、评”三位一体。

① “教学案一体化”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思想与教学结构,采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洋思”精神。

②它的设计不是教师“授予”的程序,不过分预设严谨的教学程序,而是依据学生做的情况设计思路,难则多讲,会则少讲或不讲,课堂创意的空间较大。

③新课改最显性的、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学生的发展”。教学案一体化以“教学内容呈现、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三大转变为重点,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是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整合的一种教学设计。“先做”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逼着学生先深入一步。“再改”就是对学生做的情况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正本清源,“后评”就是学生回到课堂上是带着问题来听课的,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完善、巩固、提高。它既显示了教师的“教”的过程,更能展示学生“学”的过程,师生目标追求明确,共同活动,共同发展,共同生成。它彻底抛弃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不良做法,充分体现了双线并进的互动策略。

④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使复习内容呈现给学生更直接,更具体、清楚,更有力于激发和调动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的积极性。因为老师先讲的再好是一种接受,自已先发现解决是一个创新,创新对学生心灵、记忆、内化的撞击远远超过接受。教师的后讲都是学生经历过的,课堂上学生在巡找教师与自己的共鸣,巡找自己与教师的差异与区别,教学案一体化的复习方法是符合“学习心理学”规律的。从节能增效角度来看,课堂不必要花时间再抄题理题。

四、抓实复习的核心环节----精讲。

一是复习教学是学生至少第二次学习,其教的方式不能与第一次的档次一样,要求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更高更新的观点来概括学习内容。如果教师

二是讲解的着力点是放在对重点、难点、症结点,而不是围绕讲完着讲义或布置的作业为目的。应是有针对性的讲解,而不是盲从于讲义。应是关注学生感受,而不是就答案而答案。

三是复习中接触到很多“大难题”,应依据学情有阶梯、重分析、多角度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清、透,我们称为讲“基础”。要积极引导开展思维活动,课

堂教学要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展开,相反“直入答案”直白式解讲,称为讲“难题”。

四是重视强化对新生知识的认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再发展。由于知识的综合和相互作用,出现了 “生成性基础知识”,其表现形式为:思想、方法、策略、技能等。将原有基础知识和“生成性基础知识”合并就是学生应该具有认知结构,那种不重视问题深入挖掘的教学,本身就丢掉“生成性基础知识”,忽视了基础,破坏了学生认知结构,降低了学生能力。

五是要立体地整合复习内容,既要重视文本列出的知识点,又要重视知识相互间作用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策略、模式规律。特别是基础的罗列不能简单的条条框框,而应将基本的思想、方法、技能列为基础知识范畴,通过具体问题揭示出来,使得基础知识的复习呈立体化。

六是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首先,课堂教学高含金量需与学生的吸收量、贮藏量、消化量相结合、相匹配---要求教学定位要准。其次,要求对相关知识有“链式反应”----要求每节课要有新东西,教师讲解应着力于分析,彭大信息量,帮助学生扩大认知结构,闯过“平台现象”。在之,还要求教师做到能够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会教。切不可只是给学生筛选出若干个知识点进行枯燥乏味的灌输和“切割式”诠释,既无衬托,亦无相关链接。若教师的课堂表现能力差,再好听的故事到了“说不清”的人的嘴里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若课堂教学的思考氛围不浓,讲练的节奏感不强,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言,那么,学生给教师最直接的回报就只有趴桌沉睡了。

五、材料使用切不可搞拿来主义,照搬照用。

一是密度要适中,有填补的空间。二是选用材料难度要适中,“三基”所占的比例要大。三是材料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有学案形式的主体材料,还要有试卷形式的辅助材料,进行搭配使用。四是对复习材料的使用要修补和完善,达到符合校本实际。

六、抓住复习的指向。

基础。全面扎实的基础是中考成功的生命线,(见笔记本)

错源。中考复习是一个动态的纠错的过程,是一个完善知识与能力提高的过程,要经过汇错——析错——错源——纠错——不错的六大纠错环节。因此,可以用下面一个公式来概括:复习之错源=增分之泉眼。

按教学案一体化模式复习,应该说错源是讲评的指向之一,因为中考复习是不断消除盲点的过程,没有错源信息的讲评是盲目的讲评。发现复习中的一个漏洞,比做一大张试卷还要高兴,彻底搞懂一个难点,等于梳清一大片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消灭一个弱项。就等于丢掉一个大包袱。及时对错源信息分类、剖析、反思、计划、调整,帮助同学们看清每前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使学生避免迷失在无边的题海中。

七、强化六个意识

基础意识。近年来中考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这种忽视以基础为本复习操作方式,违背了复习的科学规律、不明确学生发展的方向,从实质上看是对复习的目的意义不明确。千万不要以为“中考以能力立意”,就是要去钻难题、偏题、怪题。这里的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探究性实验动手能力,理解运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创新能力,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应变理解能力,其重点是概念观点形成和规律的认识过程,它往往蕴藏在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和事实之中。不是钻牛角尖能钻出来的能力。

综合意识。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有系统地探寻。要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运用意识。复习应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通过运用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目的。要体现学知识、用知识。学会知识的运用主要以解题为主来实现,从而进一步拓宽数学知识运用的范围,且达到有理性、有策略的运用。

创新意识。在注重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生长点”,努力探寻知识之间作用后的“生成性知识”。

反思意识。一是对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反思,有哪些没有达到所要求的程度。二是对所蕴涵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三是对基本问题、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弄懂弄透基本问题,熟悉典型问题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四是对常犯的错误进行反思。

重建意识。知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复习通过一轮、二轮的训练,通过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训练,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经历反反复复认识过程。因此,每一个反复的过程都要体现出精细化、高效度、高层次。

八、一个加强三个倡导三个突出

加强客观题解答的速度和正确率训练。中考采取了客观题(选择与填空)减少运算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解答题,充分发挥选拔功能的敞法。这就需要复习要在速度,准确率上下功夫。

倡导模式识别。(对于一些特征比较明显,综合性不是很强的问题,在看完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后,能迅速反映出改用什么方法求解以及用这种方法求解的思维过程)中考中有许多题必须做到看完了就运手解答,这就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模式识别能力。

倡导简速思维。因为模式识别获得的解法一般都是常规解法,常规解法一般都不会是最简捷的,还要加强简速思维(特殊化及一般思维、极端化思维)。

倡导周期轮回。知识技能方法思想仅靠一次两次训练很难达到熟化并内化,从认知规律来看,认知的形成需要经历反复的过程,因此,对于重要的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的处理,不能用“过去已训练过,现在无需再训练”态度来对待,而应在新角度、高观点下再强化训练。

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从中考试题分析来看,基础性强了,但能力要求不低,其加强能力考查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

突出“三多”训练。“一题多问,层层递进”是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复习中,要多练有多问的题;多练“由大到小”的分解训练;多练结论发散训练。

突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训练。应用题叙述较长,部分学生就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是较为普遍,其原因就是阅读分析能力低。解决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设图,强化用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性,强化变式,引导学生认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九、掌握中考答题技巧,平时的渗透是关键。养成良好的答题技巧是复习的内容之一,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学生,但不懂得答题技巧,这样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全面。

解答技巧包括:

①懂得选择、填空的一些灵活解答方法。②懂得解答题表述方法

③懂得全卷解答策略。④懂得高考卷难度特点和分布。注意的问题:

一是仅凭两三节课说说肯定不行;二是无教师一式一板的示范是不行的;三是不用学生问题错源帮助分析是不行的。

需要教师的行为:

①例题教学应具有较完整分析、表述过程,并且渗透高考评卷要求。

②讲评过程要把学生答题步骤不规范,解题思维策略及方法笨劣复杂走入死胡同的问题渗透中去(用学生的错误纠错)。

十、组织好每套试卷的评讲:

基本项目可包括:⑴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⑵怎样审题?怎样打开思路?⑶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本质步骤在哪里?⑷指出学生答题中的典型错误,分析其原因;⑸介绍优秀、新颖解法。

初中历史备考策略篇二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各位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分享我校中考复习备考策略。这其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建议。

下面我两个方面来介绍我校的备考策略:

一、研究考试说明及试卷——把握中考方向;

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落到实处。

一、研究考试说明及试卷——把握中考方向

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还特别强调:中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中外关联,近现贯通,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分析研究近几年河北中考说明及试题,我们不难看出: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考查再认再现低层次能力的试题数量逐渐减少,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更高。具体表现在:

1.试卷中材料题的数量、字数加大。选择题中大部分的试题都以材料形式出现;非选择题中每题所选材料也都在两段以上。10、11年的13题题干简单明了,考查知识点的再认再现,而14年13题,则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能力要求更高。

2.此外,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样问题,不同的阅读,难度有提高。如2013年14题和2014年13题,它们考查同一历史事件,但后一题较前一题阅读量更大,难度增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ppt 3.重视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课外知识的考查

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之一是“不拘泥于教材”,近几年的中考中,所选取的材料涉及到一些教材中从未提及的内容,如15年18题试题要求考生在全面、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等,这种既考查教材但又不失灵活的题目大量出现,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

这些变化告诉我们:只教教材的“唯教材论”和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和复习模式,显然难以适应中考的变化趋势,在历史复习中,应以教材为依托,设置新情景,补充新材料,在解决问题中考查对知识的掌握。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复习课中就应把这些落到实处。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校的复习模式。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落到实处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以及宣化区中考历史复习方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中考复习分三阶段进行。ppt 一轮主题复习;二轮专题复习;三轮关注热点,全面演练。(一)一轮主题复习——重基础,重联系

一轮主题复习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为指导,以通史为线索、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整合教材内容时,既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又要在整合过程中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主题复习时,应注意:

1、注重主干知识的复习。

中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我们在复习时首先要依据课标,对主干知识给与足够的重视。主干知识是指对历史进程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等。在主干知识中应特别加强对“原因”、“影响”的分析。它们往往是命题的“亮点”。如2016年27、28、30题都涉及到主干知识的背景、影响。

2、把复习课与新授课区分开,主题复习要有深度。

现在有些课堂出现新授课面面俱到夹生饭,复习课简单重复炒旧饭,因此,主题复习时,除了注重夯实基础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应上出复习课的深度。

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时,我们注重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思考等不同方式,多角度构建知识的联系:每课内小标题与小标题之间的联系,每一主题内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小标题、课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给出结构图,从这个结构图中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本主题内小标题与小标题,课与课,小标题与课之间的联系,也能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其他。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出本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这些联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落实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二轮复习打下基础。

3、主题复习要突出主题的特征,加强情感教育

主题复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联系,还要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感受历史的时序性。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要抓住“兴起”这个主题特征进行分析。这一“兴起”:既包含着产生,又包含着力量的弱小到壮大,也包含着有了优秀的领导集体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通过对这一特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共产党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利于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时序性,更具有情感教育的价值。

(二)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史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提升能力。

二轮专题复习,要在一轮主题复习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以专题为载体,加强中外史联系,形成大历史观,全面把握历史知识。

由于课时有限,我们将精选专题,最终确定了以下专题:ppt 专题复习不同于主题复习,它要求纵横结合、中外结合,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高度归纳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依托学校的“五环课堂教学”打造复习课堂,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题作用。下面我以《美国发展史》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我校专题复习的模式。

第一环节是【情境预设、导入复习】在这一环节利用视频、材料图片、或教师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重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是【任务呈现,明确目标】在这一环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制定复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了解本节课的复习目标,ppt 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三环节是【梳理知识,落实目标】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纵向联系和横向归纳相结合拓展历史 2 宽度和深度。

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所以按时间轴纵向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美国史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整体知识。课前学生按时间顺序对美国发展史的有关史实进行纵向整理,并把对应史实填写在时间轴上。

课上学生展示填写成果。这样既起到检查的效果,又可以规范学生的书写。

在纵向整合知识后,根据历史知识多样化特点,我们又从横向上拓展知识。美国的发展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理清同一时期各方面知识与美国发展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达到知识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注意从全球史观上认识历史事件。这一部分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每小组根据问题,对美国发展史的有关史实进行横向整理,并把答案完成在学案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书写的训练。

在梳理完知识后,第四环节【当堂检测,检验目标】在这一环节首先依据考试说明紧扣专题内容,参考各省市中考题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精选习题,达到强化训练、掌握方法的目的。学生课上自主完成,检验复习效果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形成认识】在这一环节依据三维目标,带领学生重温课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总结提炼,形成共识。升华感情。以上是我校专题复习的模式。

(三)三轮关注热点、全面演练——掌握方法,优化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回归课本,查漏补缺。中考试题源于课本,在中考前学生必须回归课本,吃透教材,熟悉教材。

(2)关注热点。

当今社会重大时政、热点常常被用做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关注热点,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现实问题。(3)精讲精练。

第一,精心选题。在选题过程中要注意:

①选题的依据是课标和《考试说明》,选题应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的题型为主。注重一点多练多角度设问。如2015年28题第一问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在复习中可以依据这段材料,换角度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在这次改革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结合材料概括他推行改革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次改革过程有什么特点?同一个材料多角度设问,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拓宽学生历史思维的广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②注意多角度论证类试题的训练

多角度论证是这几年连续考查的题型,是复习中的重点。多角度论证题大致有以下几种:使用课本上的材料考查课本上观点;使用新材料印证课本上的观点;使用新材料概括课本外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这对学生综合能 3 力的要求非常高,在选题中应多予以关注,加强训练。第二,仿真训练。训练要采用限时、闭卷形式。

第三,上好讲评课。讲评时重点分析共性问题,总结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上应注意: 1.指导审题

①明确“提问语”,如“是什么,有哪些,怎么样,原因、背景、性质、作用、影响、特点”等。②明确限定语,如地域限定语:“中国”“世界”“中外”等;时间限定语:“近代”“现代”“多少世纪多少年代”等。

③明确答题方向词,基本有三类:一是“依据材料”回答;二是“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三是“依据材料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另外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带着问题阅读,重点“四读”:题首、中心句、出处、注释(或省略号前后的文字)。2.指导答题

①寻找答案。一是从课本中找答案,往往没有提示语或具体说明(如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二是学会从材料中找答案,往往有提示语:阅读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回答、读材料回答等;三是从材料和课本中找答案,往往有提示语:结合材料和学过的知识。

②规范答题。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段落化。要点化。

总之,我们的中考复习要以课标为经,考试说明为纬,在全面布好的经纬网上,安排好考点,相信经过努力,中考我们一定是赢家。感谢大家的聆听!

初中历史备考策略篇三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应城市田店初中:熊早旺

各位老师专家:受备考会安排,很高兴能和各位专家老师一起交流分享我校中考复习备考策略。下面我两个方面来介绍我校的备考策略:

一、把握中考方向:研究考试说明及中考试卷;

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落到实处。

一、准确把握中考方向

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还特别强调:中考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中外关联,近现贯通,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分析研究近几年孝感中考说明及试题,我们不难看出: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考查再认再现低层次能力的试题数量逐渐减少,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更高。具体表现在:

1.试卷阅读量加大。选择题中大部分的试题都以材料形式出现;非选择题中每题所选材料也都在三段以上。要求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能力要求更高。

2.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样问题,不同的阅读,难度有提高。3.重视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课外知识的考查

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之一是“不拘泥于教材”,近几年的中考中,所选取的材料涉及到一些教材中从未提及的内容。

这些告诉我们:只教教材和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和复习模式,显然难以适应中考的变化趋势,在历史复习中,应以教材为依托,补充新材料,在解决问题中考查对知识的掌握。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复习课中就应把这些落到实处。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校的复习模式。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落到实处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中考复习分三阶段进行。一轮主题复习;二轮专题复习;三轮关注热点,综合演练。

(一)一轮主题复习——重基础知识及联系。以单元复习形式呈现。

一轮主题复习以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为指导,以通史为线索、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整合教材内容时,既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又要在整合过程中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在主题复习时,应注意:

1、注重主干知识的复习。

中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我们在复习时首先对主干知识给与足够的重视。即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政治制度等。

2、区分复习课与新授课,主题复习要有深度。

主题复习注重夯实基础外,深入挖掘教材,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在复习八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时,我们注重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思考等不同方式,多角度构建知识的联系:每课 1 内小标题与小标题之间的联系,每一主题内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小标题、课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给出结构图,从这个结构图中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本主题内小标题与小标题,课与课,小标题与课之间的联系,也能体现出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其他。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出本主题与其他主题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这些联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为二轮复习打下基础。

3、突出主题的特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主题复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联系,还要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感受历史的时代性。如在复习八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要抓住“兴起”这个主题特征进行分析。这一“兴起”:既包含着产生,又包含着力量的弱小到壮大,也包含着有了优秀的领导集体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通过对这一特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共产党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利于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时代性,培养核心素养。

(二)二轮专题复习,中外史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提升能力。我们确立了12专题。

二轮专题复习,要在一轮主题复习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加强中外史联系,形成大历史观,全面把握历史知识。

专题复习它要求纵横结合、中外结合,同时,需要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高度归纳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依托学校的“五环课堂教学”打造复习课堂,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题作用。下面我以《大国崛起——美国》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我校专题复习的模式。

第一环节是【情境预设、导入复习】在这一环节利用视频、材料图片、或教师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重塑兴趣。

第二环节是【任务呈现,明确目标】在这一环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制定复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了解本节课的复习目标,ppt 对课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三环节是【梳理知识,落实目标】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纵向联系和横向归纳相结合拓展历史宽度和深度。

每一历史事件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按时间轴纵向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整体知识。课前学生按时间顺序对美国发展史的有关史实进行纵向整理,并把对应史实填写在时间轴上。

课上投影展示。这样既起到检查的效果,又可以规范学生的书写。

在纵向整合知识后,我们又从横向上拓展知识。美国的发展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理清同一时期各方面知识与美国发展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达到知识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注意从全球史观上认识历史事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书写的训练。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检验目标】在这一环节首先依据考试说明紧扣专题内容,参考各地中考题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精选习题,达到强化训练、掌握方法的目的。学 生课上自主完成,检验复习效果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形成认知】在这一环节,带领学生重温课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总结提炼,形成共识。升华感情。以上是我校专题复习的模式。

(三)三轮关注热点、综合演练——掌握方法,提升能力。(1)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学生回归课本,吃透教材。(2)关注热点。

当今社会重大时政常被用做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在复习中关注热点,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切合点,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现实问题。(3)精讲精练。

第一,精心选题。在选题过程中要注意:

①选题应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的题型为主。注重一点多练多角度设问。如2016年25题第一问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在复习中可以依据这段材料,换角度设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在这次改革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结合材料概括他推行改革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次改革过程有什么特点?同一个材料多角度设问,拓宽学生历史思维的广度。②注意史论结合试题的训练

史论结合试题是这几年连续考查的题型,是复习中的重点。多角度论证题大致有以下几种:使用课本上的材料考查课本上观点;使用新材料印证课本上的观点;使用新材料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能力去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第二,仿真训练。训练要限时。

第三,上好讲评课。应分析共性问题,总结方法,不能上成对答案。1.指导审题

①明确“提问语”,如“是什么,有哪些,怎么样,原因、背景、性质、作用、影响、特点”等。②明确限定语,如地域限定语:“中国”“世界”“中外”等;时间限定语:“近代”“现代”“世纪年代”等。

③明确答题方向词,基本有三类:一是“依据材料”回答;二是“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三是“依据材料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另外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带着问题阅读,重点“四读”:题首、中心句、出处、注释(或省略号前后的文字)。2.指导答题

①寻找答案。一是从课本中找答案,往往没有提示语或具体说明(如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二是学会从材料中找答案,关注提示语:阅读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回答、读材料回答等;三是从材料和课本中找答案,往往有提示语:结合材料和学过的知识。②规范答题。格式的规范,字迹清楚。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总之,我们的中考复习要以课标为经,考试说明为纬,在全面布好的经纬网上,安排好考点,相信经过努力,2018应城城中考历史一定取得好成绩。感谢大家的聆听!

初中历史备考策略篇四

中考历史的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终结性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授课,是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依照上述中考历史的考察目标,教师和学生在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紧密结合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中考历史的考纲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教学和学习之

后,就应该细读考纲,明了考试的范围、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复习,这样效果便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读课本,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按照考试目标的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要扎扎实实地过一遍。这也是解决历史问题的素材,只要掌握好了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做好练习是关键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做好练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这就能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练习可以有章节练习、单元练习、专题练习等形式,要依据课时选择。当然也没必要搞“题海战”,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精选一些练习,提高练习质量。

四、做好成绩统计,鼓励学生进步

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认知水平有了提高,相应地他们渴望在练习和各次监测中取得好成绩。在此,教师要做好成绩统计,分析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进步。

五、“查漏补缺,精益求精”

在最后复习阶段,教师要仔细琢磨学生,要求学生做到查漏补缺,知识点什么地方有问题,章节什么地方有困难,应该在什么地方加强复习的密集度。做到这些了,我们也可能“温故而知新”,从而更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复习是枯燥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及时地结合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学情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复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