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教案篇一
中国书法,是东方艺苑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流传不衰,代代都有杰出的书法家出现."全世界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不是诗,却有诗歌的意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引人欣赏,心旷神怡."(沈尹默《书法论丛》)。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点线为手段的一门抽象的视觉艺术.一幅好的作品,令人百看不厌,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书法到底是什么?简言之,书法即写毛笔字,但写字不等于书法艺术.书法能够产生那么大的迷人魅力,到底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是由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两者彼此相依而构成。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没有欣赏书法艺术的眼睛和没有欣赏音乐的耳朵一样,再好的书法再好的音乐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学习书法,应当把欣赏作为自己实践的一部分。读帖,就是结合书法实践进行的一种欣赏活动。
宋朝大书法家黄山谷说:“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作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书法欣赏带有主观色彩。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便是审美主观性的生动说明。由于人们的学识修养,性情气质,审美情趣的差异,书法欣赏中往往出现不同的爱好,比如欧颜柳赵四大名帖,千古流传,为历代所肯定。但是,有的喜欢欧体的险劲美,有的喜欢颜体的浑朴美,有的喜欢柳体的挺健美,有的喜欢赵体的遒丽美,就是同一件书法作品,同一个人,随着年龄、书法修养、实践经验乃至情绪变化,也会出现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正常现象,但不能片面强调有审美的主观性而 否定书法审美的普遍共性。
南齐著名书法家王僧虔论书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法作品同绘画作品一样,追求“形神兼备”,书法欣赏也应该把“形神兼备”作为书法艺术评价的重要标准。
所谓形,指的是书法的点画、结体、笔法等。
所谓神,是指书法的神采,风格,因此,欣赏书法应该包括:点画线条美,美好结体造型美,章法整体美及由此而形成全幅作品风格美,这是一条主要的脉络。随着这一线索探索前进,书法艺术美的欣赏方法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点画线条美
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
书法家利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变化,使点画线条产生富有力感和情感美。
线条的力感
线条的力感是线条美的主要因素之一,线条的力感美,能唤起人们心中的力量感.怎样的线条才有力量感呢?晋代卫夫人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遒劲,具有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如铁画银钩,坚实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颜筋柳骨”因此而成为书法用笔技巧的重要典范。构成线条力感美的因素还有“立体感和涩感”。
米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所说圆即立体感,有立体感的线条,深沉厚重,即使如髭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扁薄浮浅的线条,写得再粗,也不过似隔夜油条,毫无力感可言。
所谓涩,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惟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优秀的书法作品,便含有这种审美意趣的追求。如“逆水行舟,舟之前进,不断为水所阻。
线条的情感
线条的情感主要表现在线条的节奏感,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像音乐一样,唤起人们心中的节奏感,不同的音乐是通过音响的节奏表现,而书法则是通过线条的节奏与旋律表现。音乐是听觉,书法是通过视觉。这种节奏感,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情感活动。
线条的呼应
线条的呼应是使线条富有情感的重要因素。
试想,如果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线条堆积在一起,会有什么美感可言?
有情感的线条,必然是启承分明,有呼有应、有起有止,起止适度,或断或连,似断还连,左右顾盼,上下呼应。这样的线条,必然表露出书法家种种的情绪意志、胸怀风采。这种意境,必然会感染欣赏者的心理,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
二、结构的造型美
欣赏一件书法作品,不可能单纯去看它的线条,一般总是根据内容逐字逐句自上而下看,它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点画线条上,还表现在每个字的结构造型上。一个高明的书法家,在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下会创作出妙笔生辉、千姿万态、变化无穷的优秀书法作品.象一位优秀的画家用三原色画出绚丽多彩的图画,象音乐家只用七个音符谱写出美妙的乐章。象舞蹈家,只用一前一后的舞步,跳出千姿百态的舞剧。
王羲之的《兰亭序》28行324字中有二十个“之”字,尽管笔画简单,但姿态各异,极尽变化之妙,充分表现了造型美。
三、章法整体美
整个章法美,还应包括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落款合理、钤印得宜,局部美与整体美和谐统一。
四、全幅风格美
“风格就是人。”----马克思。
清代大书法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风格是书法家精神、情感、人格、学识在书法作品中的综合流露和反映。如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在国难家仇的情况下写的,书家痛心疾首,悲愤填膺的情绪跃然纸上。看后,使人产生景仰、尊崇、悲壮、豪迈的感觉。王羲之《兰亭序》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兴会”的环境气氛中写的,流露了书家悠闲自得,潇洒飘逸的精神风貌,使欣赏者看后产生亲切自然,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情绪。
在提高书法艺术美的欣赏水平,不仅要具备这些欣赏的基本常识,还要勤于实践,加强文化及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一言以蔽之,如果你愿意欣赏书法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书法修养的人。
书法是有雅俗之分的。不入雅,便入俗。雅者,已如上述.什么是俗呢?俗就是书匠所作的作品,缺乏感受,没有思想,毫无个性,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东施笑颦,故作姿态。大书法家何绍基总结说:“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谓之俗。”
书法最忌坠入俗病,俗病难医。无论创作与欣赏,总要以新为美,“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美,就是性格的表现”(《罗丹艺术论》)。前面所说的颜体的浑朴,欧体的险劲、柳体的挺健,赵体的遒丽,都显示了每个人的独特的个性。
书法这门心灵艺术,通过笔墨形式,表现出艺术意境、思想感情,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用眼去“观赏”又要用心灵去“感受”。既看又想,把自己深入角色,给眼睛灌注一点书法欣赏的功能,才能欣赏到“点线美、结体美、章法美、风格美、意境美、情感美”,让自己获得这份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书法艺术美的欣赏,听起来很玄,似乎高不可攀,不可捉摸。其实我们只要随时注意书法欣赏修养,随着自身条件的改善,一定能够深入书法艺术欣赏的自由王国。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教案篇二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
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书法欣赏的一般规律
书法欣赏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它本身的规律。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便可找到书法欣赏的途径。
一、书法欣赏需要反复地观赏玩味
书法欣赏既是一种认识活动,也就必然要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不是进行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书法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
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默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爱看。相传唐朝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在外出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竟然流连忘返,不能自己。他先是站着看,然后坐着看,最后索性睡在碑下,细细看了三天才离去。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括本书对著名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这些都需要在反复玩味之中才能获得。
二、书法欣赏的能动性
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袁昂《古今书评》说:“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 徽”......。这些形象的描述,显然都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如果欣赏者仅仅像认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那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再者“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动的势,今只静静的形势,今只静静地留在静的形中,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再现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看到活泼地往来不定的势。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沈尹默《书法论丛》)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这样,视觉形象才有可能与动觉结合起来,使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要想通过书法欣赏来写水平,也只有依赖于这种积极的能动的欣赏才能实现。
三、书法欣赏带有主观色彩
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带上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说法。书法欣赏因人而异,各有所爱:有的喜欢欧体的险劲美,有的喜欢颜体的浑朴美,有的喜欢柳体的挺美,有的喜欢赵体的遒丽美......。即使同一个人,随着年龄、文化素养、实践经验乃至情绪等变化,对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书法欣赏中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是说书法审美没有标准;可以任何艺术都是有一定的审美标准的,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书法艺术审美的主观性而否认书法美的普遍客观标准。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教案篇三
怎样欣赏书法艺术 吕明飞
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的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对于欣赏者本身可提高其艺术之境界。
书法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具体描绘现实中多种事物。然而,它的一点一画却能构成其特殊的艺术语言与韵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厌而又有嚼榄的回味,这就是人的视觉对于这件作品所具有的形体和动态美产生的感受。
由于书法艺术于形体上分真、草、行、隶等不同书体,每种书体又有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再加上各人的性格、气质、艺术渊源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其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从欣赏的角度上说,也无绝对一致的标准。但是,大凡称得上成功的作品,必有其吸引读者的地方,即书法的“功力”。其内涵约可包括:笔法、墨法、章法、气韵等方面。
功力并非只体现在点画之中。因为书法作品大多是积字成行、积行成章、成篇的整体。“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既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互呼应,又要把部份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至于行书、草书、则不能单从一字去看;而是要看到这个与那个字,这一行与那一行,乃至整篇的笔力、笔势、笔意、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如何。既要从有笔墨的地方看;又要从无笔墨的地方看,既要看密的地方,又要看疏的地方„„„等等。总之,一幅作品的处理,必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相映、大小适宜、浓淡相成、伸缩有致,以达到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若在这几方面处理不当,或松弛散乱,或杂乱无章,便会使观者碍眼费神,不易终卷,这样就难欣赏了。
一般而言,楷书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字大容易散漫、字小容易拘束。所以要求楷书既端正而又流动,行草既飞动而又沉着;大字要注意紧密,小字要注意宽绰。而且要求奇正配合,即正不呆板,奇而不野,生而不僵,熟而不疲。这虽是对书写的要求,但欣赏者也要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作品的优劣。
艺术不是摹仿、不是拍照、不是古人技法的翻版,不少人欣赏书法作品,往往机械地追求“碑味”、“帖味”,临摹得与前人一模一样,其实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古人的真迹里、碑版里,有古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既学不到,也借不来。技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被“古法”所囿。欣赏时,不应该过多地挑剔他人之毛病,而应该吸收别人的长处。各人的偏爱,决不能作为艺术评价的标准,“走马看花”更是很难品味作品的内在技法。只有细心欣赏,玩味探索,循由察变,才可以看出流派,看到运笔的技法。
但是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往往众说不一,如何恰如其分地介绍书法艺术欣赏是很困难的,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都一致的,也不必去强求统一的看法。至于艺术上的优劣标准,欣赏原则还是有的。
在欣赏一件作品时,往往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乍看很好,但禁不起多看细看;一种是初看平常,多看会觉得好起来;另一种是粗看好,细看亦好。这三种情况,根据欣赏标准,是很容易来解释的。第一种情况是点画、结字的基本功力还不够扎实,徒以外貌悦人,仔细接触就原形毕露了。第二种是基本功力好,点画结字也扎实,禁得起仔推细敲。至于初看平常的原因,可能是章法不讨好,太高深的艺术一时不易理解接受。第三种则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总之,书法欣赏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其中三昧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必有它客观存在的价值,时间就是它最公正、最正确的鉴定者。虚假的必被历史所淘汰,真善美的艺术是永远富有生命力的,它必然会“如镜磨面”,越磨越亮的!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现代生活中的<论语>
仟何稍为了解《论语》的人都不能否认,《论语》实际上真真切切地 活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我们口头上的许多词汇、格言.一般人并不考 究它的来源。但您若有兴趣去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许多经常被我们挂在 嘴边的词汇、格言,原来是出自圣人之口,我们今天还在受着孔夫子的教 海呢!孔子的名言很多.单见于《沦语》,并在今天仍具有生命活力,不 断被传颂、使用的,就有loo多条。下边,我们赂举些例子.以示我们现 代生活与《论语》的关系。
任重道远。《论语》原话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孔于学生曾子的话,强调 读书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刚强,以期将来担负社会重任。
杀身成仁。《论语》原话是:“忠士仁人: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志士仁人应该有牺牲自己而成全仁道的献身精神。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论诺》原话。强调入要有志气,有 独立人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见义勇为。《论语》原话是:“见义不为,无勇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原话。强调入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c 原话。
“见义术为,无勇也。’ 原话。早上获得真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原话*指出君子、小人生活态度 的根本b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原话。发愤起来忘记 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简直个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原是孔子讲自己 发债求学、乐观进取的人格精神c 温良恭俭让。《论语》原话。谦让的立种品质。现在五字连用,和为贵。《论语》原话。原意是讲孔子温和、善良、恭敬 指人们谦恭善良的态度和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个孔子弟子曾子的话,强调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再三反省自身。
闻过即改。《论语》原话是: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无惮 改”。强调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过惜。
而立之年不感之年。《沦语》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这是孔子自述求学明道的经历,也为人们指山厂人生之路。后人由 此而将三十岁称“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
见贤思齐。《论语》原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白省也。”主 张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以别人的缺点为戒c 己所不欲,勿施寸“人。《论诺》原话。白墨所不喜欢的,也j;要强加 给别人。孔于认为这句话值得人们终身奉行。
见利思义。《沦语》原话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牛之 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于认为,见到财利而想到道义,面临危急能献 出生命.长期穷困也不忘记平生的诺亩,就是一个完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原话。学f知识,又不断去温习它,实践它,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温故而知新。《论语》原话是:“温故而知新,kr以为师矣。”温习旧 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就可以做人的老师丁。主张做学问要有自 己的创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原话。
学而不思则图,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原活。骗,只思考不读书则很危险。提倡读书思考相结合。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原话。强调随时随地虚心向别人学刁。既往不咎。《论语》原话。主张向前看。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原话。
不耻下问。《论语》原话c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原话*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的一切言行举动,都要以礼为标fb。
道听途说。《论语》原话是:“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负责任的传布消息。
君子不器。《论语》原话g主张人应全面发展,博学多才
后生可畏。《论语》原话。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反三。《论语》原话是:“石愤不启,不徘 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学生其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 候不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的时候个启发他;告诉他一个 角落的样子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样子,就不急护再友教他g这是孔 子的启发式教学原则。
有教无类。《论语》原话。受教育不分贸贱、贤愚,机会均等。
过犹不及。<论语》原活。过分与欠缺同样不好h 名正言顺。《论语》原话是: “名不正则言不顺,吉不顺则事不成*” 强调做事要师出有名。
欲速不达。《论语》原话是:“驮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主 张办事要有远大眼光;
乌之将死,其呜也友;人之将死,其吉也善。《沦语》原话。将死的 人说的话是善意的.值得重视。
工欲荧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原话。要做好工作,得先修好 工具。
人无远虑,必有近优。《沦语》原话。要人们居安思危。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原话。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不能固小失大:
当仁不让。《论语》原话是:“当化,个让于帅。nj以不对老师讲谦t1*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去做。
既来之,则安之c《论语》原话。
义质彬彬*《论语》原活c质,内容,文.文采 形式的统一。现在用以形容君子仪态.路于人格。
不在其位,不谋义政。《论语》原话。
《沦语》箴言具钉顽强的生命力,仅以上所举这些,读者即会有似曾 相识之感,甚或十分耳熟。足可见孔夫子其人,仍生活在我们现代人之 中.我们在很多方丽都还白觉不自觉地实践着他的思想。不管是积极还是 消极,我们受扎夫子和他的《论语》的影响实在太深了。认真总结《论 语》对我们两干多勺—历史的各方面影响,弄消传统思想的来龙去脉,清理 一下民族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极其必要的,衬益的。特别是在当前.我们 正处在个文化的转型期,我们整个的民族文化传统、国民杨神面貌,都 正经历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我们的民族文化从哪里走来,将 走向何力.应该如何去重新建设和塑造,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文化课 题。研究《论语》的历史影响、它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就是回答这一文化 课题的一项虽然微小但却1分必要的工作。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教案篇四
细节管理促发展 书法教育见成效
靖宇县实验小学书法教育经验材料
书法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了解中国文字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书法能力的培养,将书法教育纳入到教学和德育工作的体系中,并将工作做细做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榜样——加强书法的师资培训
书法教育要想抓出实效,就要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加大了对教师基本功训练的力度。凡在岗45岁以下教师均参加粉笔字和钢笔字的训练。鼓励45岁以上教师主动参与。学校安排具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培训。粉笔字每天一次,钢笔字每周一次,根据每个教师上交的练功作业每天按时打分考核,成绩直接与教师责任制挂钩,教师的钢笔字作品装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并要求教师上课板书和批改作业时,必须书写端正、标准,率先垂范。为提高教师练功的积极性,学校将教师的粉笔字练功板挂在走廊里,既方便教师之间互相比较学习,又能督促教师能够认真书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人人练字,人人成才”的良好风气。
二、夯实基础——抓好低年级写字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书写要求,基础年段的书法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我们在一、二年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书法指导。
1、“双姿”训练力求实效。良好的坐姿和写字姿势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因此,每逢新生入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会不遗余力地对学生正确书写姿势的教育,发现姿势不正,立即纠正。学校随机抽查,跟踪记录学生“双姿”巩固情况。深入班级听课,学生的书写姿势也是考察教师的重点内容之一。持之以恒,就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了“端姿正势、认真学习”的意识。
2、课堂教学加强指导。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和写字为主,我们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书写指导,除了必要的范写和常规性的指导之外,还要加强总体性、针对性、、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指导,使学生对汉字书写形成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为提高写字训练的实效,我们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每周增加一节写字课,教师结合学生写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专门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
3、课外辅导及时跟进。学生的书写水平要想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提高,仅靠课内的指导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鼓励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书法特长班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并通过不定期的书法竞赛,为有书法特长的孩子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也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进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写字的欲望,爱上写字。
三、培养习惯——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富有激励意义的书法作业本——“小小书法家”,每当学生拿出作业本开始写字时,便会受到扉页上五个大字的视觉刺激,产生要当书法家的心理定势,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书法家,写字,就是在创造书法作品。我们还鼓励教师打破写字练字的单调格式,提倡个性化的布局,安排学生感兴趣的书写内容,这样,写字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变成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作业本也变成了记载进步和荣誉的作品集。通过这种积极的引导和熏陶,使学生克服惰性,不断获得动力,将写好字内化为对自我的要求,不断提高写字的质量。
四、有效评价——形成积极的考核机制
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长久保持,但学生强烈的荣誉感能够有效延长注意力的时限。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制定了书法考级方案。采取班级选送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考级,分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每个级别有不同的要求。在公平公正评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规定,如一二年段全员过初级,初级过关,可自愿报名参加中级和高级的考核。学校对每个级别的过关者都颁发级别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项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练好书法的积极性,同时又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使书法教育在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方面实实在在发挥了功效。
五、孕育传统——凝聚学校的文化特色
由于学校重视书法教育,并从指导的细节、管理的细节入手,形成了一套富有实效的操作模式。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较强,在县内同级学校中名列前茅。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频频获奖。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端正优美的书法特色已经成为实小学生的名片,成为实小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地传承下去。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教案篇五
第三节:书法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期的书法的特点是各种书体同时存在,交相发展。
楷书在汉代已出现,但属隶、揩书难分时期,由于战争传室递及公文书写需要,书写要求快捷,便利,促使隶书的波势简略、演变为楷;后又由于书写人求快难免笔画带草,就促成了草书、行书的出现。因此,楷、行、草三种书体此时期基本定型。一、三国、两晋书法: 代表书法家及传世作品:
陆机,西晋时代文学家、书法家。华亭人(上海松口)。代表作品《平复帖》,是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流传下来最早的墨迹。书法是草书中章草向今草演变时期作品,风格古朴,苍劲有力。行笔流畅。堪称稀世奇珍。现藏于北京故宫。
钟繇(151—230),今河南长葛人,擅长、楷、行书体,尤以楷书最为著称。被奉为“正书之祖”。
二、东晋书法:
是行书、草书成熟时期。
王羲之(303—361)社会山东临沂人,后久居会稽(绍兴),官至右将军,故称“王右军”,写出传钟之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成为当时书法集大成者。
宗-1《石门铭》、《张黑女墓志》 思考题:
1、简述中国石窟的分布
2、简述中国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
3、简述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4、简述宗大炳《画山水序》的理论要点及其理论意义
5、简述王微《叙查》的理论要点及其理论意义
6、简述二王的书法特征及其影响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美术总体呈现:灿烂求备,异彩纷呈的特点。首先隋代美术呈现出承上启下的过度性特色,唐代美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一些外来艺术形式,丰富发展了民族艺术宗-3规模之大,水平之高,空前绝后。
唐墓室壁画就其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发展上分为四期。初唐分前后两期,盛唐与中唐和为一期,晚唐一期。第一期,题材为青龙、白虎、车马仪仗、列载、仕女、天象等。人物长圆脸,仕女面目清秀,体态匀称,质朴清纯、衣饰简练。造型朴实,设色简练,总体风格延续了北朝晚期特点,尚未形成唐风。
第二期,内容有青龙白虎、出行、仪仗、客使楼阁建筑等。人物造型追求唯美,仕女丰润,躯体欣长,苗条,曲线柔美,窈窕婉丽,极有韵律,开始确立初唐人物造型的样式。
第三时期,主要内容有宅邸生活,乐舞等、家居生活气息浓重。
人物造型为典型的盛中唐作风,仕女颜面饱满,体态丰硕、浓丽富贵。线条流畅飞扬、劲健灵动,设色柔丽。
第四时期:壁画趋简,仕女面丰体肥,近于臃肿,衣饰宽大,浓艳富丽。
二、石窟壁画:
隋唐时期,壁画艺术继续发展,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占着主要地位。其中以莫高窟壁画尤为突出,其隋唐五代时期的壁画数量最丰富、水平最高,艺术成就最突出。
宗-5有风度,构图中运用“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原则,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特征。画面中表现了唐太宗运筹帷幄、气度不凡的雄才大略。
画面突出人物而省略背景,使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勾线细致坚实,松紧得度。设色浓重艳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体现了初唐人物画水平和风格特征。
《历代帝王图》是反映初唐绘画艺术水平的另一幅作品。全画画了十三位帝王像,加上侍从共46人。表现上同前幅作品,“主大从小”,作者力图通对各个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和性格特征的描绘,揭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政治作为。对于政治上有建树的皇帝,多半威严肃气势轩昂、深沉大度。而对表现平庸无能的皇帝则表现出萎靡不展、平庸愚弱。
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画与阎立本齐名,他是来自于阗(新疆和阗)的贵族,是久居长安的画家。画风具有西域风格。用笔紧致,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
2、吴道子
吴道子,早年为民间画工,擅长宗教题材绘画,后从民间画工成为宫廷画家。他绘画造型整体感强,面部圆润,所画人物如“塑”,用线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宗-7肖像及宗教壁画,尤以仕女为突出。
周昉人物画继承发展张萱的艺术风格,具有“丰厚为体”、“衣裳简致”、“彩色柔丽”的特点,由于周昉生活时代失去了开元时的盛况,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故他笔下的仕女从张萱的欢愉转向苦闷和空虚,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危困。
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刻意表现宫廷仕女闲适,而又空虚无聊的生活。画中仕女装扮华丽,身着曳地长裙,肩披透体薄纱,在庭院中信步、赏花、异蝶。描绘工巧精致,线条圆润流畅,着色浓丽。
张萱、周昉所画的仕女形象具有一种健美丰硕的体态和艳丽多资的作风,说明了唐代的审美趋向有别于魏晋时代“秀骨清像”。
4、山水画家及传世作品
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历经2个阶段:第1阶段为隋代及初唐时期。
第1阶段:青绿山水画由初创逐渐成熟。
第2阶段为唐中晚期:除青绿山水外,又出现了“水墨渲淡”一体的山水画。
其中青绿的展子虔、李思训父子为代表,水墨山水的王维,张璪为代表。
展子虔,是北朝未到隋代的重要画家,擅长人物画,但主要宗-9水墨山水画家:
王维,被认为“有笔无墨”。以“破墨”一体著称于世,出现了以水墨渲染为法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故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山西太原人,官至尚书右丞。诗、书画,音乐皆有所长,尤以诗、书画更为突出。他山水画深受吴道子和李思训影响,画水墨也画青绿,但以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为最大。
王维的山水画注重墨法表现,墨色由浓到淡,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画还有一个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故苏东坡称赞他的艺术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被后世“文人画”推为始祖。
相传有《江山雪图》、《雪溪图》等作品。
中晚唐水墨画山水继续发展,形成强大的势头。代表画家有张璪。
张璪,工松石山水,善画松。他作画时满怀激情,不拘形似,笔墨随意纵横,以山水破墨,以墨为色,注意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破墨法”是张在绘画上的创新。他自己认为技法不是从别人学来的,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
山水画发展唐代,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宗-11多以马为题材。他画马不拘成法,注意观察写生,从传世的作品有《照夜白》、《牧马图》。
《照夜白》是画玄宗的御马,用精练而富有弹性的线勾勒后,略加渲染,一匹烈马狂暴不安的神情跃然纸上。
《牧马图》表现了马的典型特征:肥壮高健、骨肉停匀、精神饱满,艺术处理成黑白二骑并行,形成鲜明的色彩和虚实对比。
韩滉,官至右丞相,善画牛羊,由于“安史之乱”时经历了一段逃难流亡的生活,因而对下层民众和民俗风情了解和体验深切,所以画了许多农村生活的题材。《五牛图》是他的代表作品。
《五牛图》画中五牛,姿势不一,花色各异,全图结构准确,一些细节描绘写实逼真,呼之欲出。形象健壮有力,神气自然生动,用笔厚动粗辣,老劲。
《五牛图》是传世作品中最早的纸本作品。五、五代画家及传世作品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发展了唐以来的世俗化倾向,但内容上没有了唐代的欢愉升平的题材,而更多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的题材,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迷离心绪和含蓄阴柔的美。
1、人物画家周文矩、顾闳中
周文矩,江苏人,南唐宫廷画家,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善画道释、人物及仕女。他的仕女师法周昉而更加纤丽,用笔和宗-13徐熙野逸”之异,徐黄之派相映生辉,对后世花鸟画发展影响深远。
黄筌《写生珍禽图》,此画为其儿子示画范本,以双勾填彩技法表现,画面写实,画风精工富丽。
徐熙,徐熙的师承不明显,主要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发挥他的独创精神。技法上有别于黄体,而是“落墨有格”,即以墨勾出物象,后以不同的墨色分出凹凸,最后略加淡彩。
徐派画风在入松以后并不为人所崇尚,以至其孙徐崇嗣不得不改变徐派画风,以求在北宋画院谋取一席之地。但对之后的水墨花鸟画的发展咱产生极大影响。
3、山水画家及传世作品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画家深入地研究自然,师法自然,作品重视意境的创造,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成熟时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派、风格各异,技法有别,共创了中国山水画。
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创造了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画;董源和他的学生巨然,是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风光。
荆浩注重笔法的变化,又不忽略水墨的灵活运用,在水墨山水画皱、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代表作品宗-15第二节 雕塑 石窟雕塑:
1、陵墓雕塑: 昭陵六骏:
六骏学雕表现的是唐太宗戎马生涯的六匹坐骑,阎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浮雕的 上方有唐太宗撰文、欧阳询书写的赞文。其中两件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
六骏全部为高浮雕,构图简洁明确,轮廓清晰爽朗,空间关系和谐,块面结构丰富。
2、隋唐墓俑
隋唐是继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墓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作品数量巨大,唐三彩俑是其中最富时代特色的墓俑。
隋唐俑富有多彩,形神兼备,通常为黄、绿、白三色,故所谓“三彩俑”(分别用含铜、铁、钻等元素的矿物质的釉料着色)。
3、石窟雕塑 隋代石窟造像:
一般以1佛、2弟子、2菩萨的组合形式为主。佛像的特征为头颅方圆、肉髻宽扁、薄唇广额,立像胸腹微凸、坐像正襟端生。整体造型“大头、短足”,神情蕴含了人世的气息。
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空前的兴盛繁茂时期——盛唐之境。龙宗-17盛唐时期,书家在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和充满创造精神的文艺思想影响下,书法像诗一样,直抒胸臆。狂草具有这种功能。在盛唐书风大变,完成纵草变狂草的过程。代表人物有张旭和怀素。历史上称“张旭为颠,怀素为狂”。
书坛巨灵:颜真卿
颜初字褚体,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庄大度、气势开张,为后世学书的典范。
代表作有:“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行书有“祭侄季明文稿”。
自创书体的柳公权
柳是唐代最后一为大书家,初学王书,后学颜欧、独创出“柳体”,柳体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捷,以方为主,辅之心圆,结体纵长取势,左右均衡,中密外疏。
代表作:“玄秘塔碑”。五代书法:
五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书坛较为清冷,书家及传世作品极少见,书法风格出现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转折。
主要书家:杨凝式,书法突破唐人法度,创造出楷兼行,行兼草的风范。
思考题:
宗-19第一节 绘画
一、画家与传世作品
1、山水画: 北宋山水画:
中国的道、儒思想渗入影响山水(儒、道互补、儒为入世、道为出世)。
山水画有“卧游”之说,提倡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阴阳五行与道密切相关,因而出现水墨山水。山水很早出现,但在宋期时间内并不成熟,属“大器晚成”而持久。
宋代山水画以写实为主,此时山水朝深度和广度发展,画家仍在表现山水的雄伟和秀美之中,总结出了完整的创作规律,使宋代山水画成为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极端。北宋已达到顶峰,而后即往写意发展,历经北宋——南宋——元的发展变化,出现了程式,并渐渐走向写意。
北宋时期,以李成、范宽等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家,用写实的笔法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山水景色,创作了不朽名作;北宋中后期有郭熙等卓有成就的画家。郭熙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与透视方法、对山水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李成《读碑窠石图》,(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晴峦萧寺图》。
宗-21
溪山楼观图(北宋)燕文贵
宗-23范宽,初学荆浩、李成,后入终南、太华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师法自然,终成大家。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作品构图大胆,顶天立地的大山,极具质量感,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画风严谨写实,笔法雄浑老硬,墨色厚重沉稳,为山水画不朽之作。
宗-25郭熙,师法李成,晚年有自己独创,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的水平,成为北宋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早春图》,远景峰峦高耸,中景楼阁隐现,瀑布高悬,山路行人匆匆,细微地表现出早春气息,意境深远。
郭熙又是美术理论家,著有《林泉高致集》,成为山水画理论进入成熟期的标志。北宋后期山水画坛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也随之分野,成就主要体现在青绿和水墨两个方面。
宗-27赵伯驹,承唐代李思训画风又有新创,作品失传。王诜,近法李成,郭熙一改唐代青绿山水之浓艳而为雅致清逸,代表作品《烟江叠嶂图》
米家山水:
即米芾,米友仁父子独创的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其画风脱尽古人法规,多作江南平远景色,山石不作轮廓,用清水笔润泽出大貌,再以淡墨渲染,然后皴出层次,用浓墨或焦墨横点叠垛。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宗-29表现手法,截取场景的一角、一个局部,画面空出大片空白。构图简洁、主题鲜明、意境深远。
李唐:是位全能画家,融北方山水诸大家于一身,后长期生活在南方、画风有所变化。代表作品《万壑松风图》,画面山峰突兀、飞爆鸣泉,松林茂盛,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感觉。笔墨能依据物象的形态,肌理的不同而不同、变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宗-31马远、夏圭并称“马、夏”,又以“马一角、夏半边”著称。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若干画法程式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开拓和创新。
马远、祖孙几代均为画院画家。山水画取法李唐,但能自出新意。作品多为“一角”之景,构图别具一格,代表作品《踏歌图》,完全突破北宋的全景构图山石承李唐的大斧劈皱,气势奇雄,具有鲜明的特色。
宗-33
金辽山水基本承袭北方山水画派。
代表画家有武元直《赤壁图卷》(台北故宫藏)
宗-35
宗-37
云横秀岭图轴(元)高克恭 “元四家”及传世作品。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赞、王蒙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画家,他们形成了当时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他们广泛吸取王代、北宋水墨画的成就,充分发挥笔墨在绘画中的艺术效果,突出山水画的文化韵味。强调以书入画,倡导诗、书、画的融合为一,开创了“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新局面,对明、清两代宗-3940
吴镇,号梅花道人,为人“抗简孤洁”,一生不仕。是地道隐士也。所作山水多为“渔隐山水”,作品均以江南是山水为背景,在平静的湖光山色的穿插渔夫悠游自得的形象。吴镇作画也吸收董巨,又变通其法,用笔凝练坚实,晚年画笔趋于粗率,不甚经意。代表作品《双松图》。
吴镇作画用墨最佳,被历代推为用墨为佳,画中墨气淋漓,层次、虚实极佳,意境深远。
宗-41
倪赞,宋元镇、号云林子,出身富豪家庭,山水多取材太湖,如作“一江两岸”式的构图,初宋董源、后字荆、关,创“折带皱”,以枯笔居多。代表作品《江亭山色图》。
倪赞作品极富特色,个性突出。以干笔,叩为主,风格冷浚,画面符号特征明显。
渔庄秋霁图轴
宗-43
葛宗-45
李公麟,是北宋中期文人画兴起后在人物画领域的代表。他创造了脱尽铅华而纯以墨线勾勒塑造形象的画法,即“白描”。从此改变了北宋人物画造型传统,丰富了元明清人物画的发展。代表作品《五马图卷》、《临韦偃牧放图》。
②减笔人物画与代表画家梁楷。
减笔画法是南宋梁楷独创的。是以墨代色,用笔简练,笔墨淋漓,姿态生动,将水墨画推向了新的高峰,开中国写意人物画之先河。
梁楷,宋王南渡后,流落杭州,他生性狂放,嗜酒,自号“梁风子”,他师承李公麟,虽画有《八高僧故事图》等写实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独创“减笔画”,传世作品有《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呤图》等。
③风俗画的杰作《清明上河图》
两宋时期反映社会发展和城乡现实生活的作品大量涌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此期的风俗画杰作。
张择端,山东东武人,安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为卷本淡设色,描绘了北宋都域汴京的盛况,全画以全景长卷式表现,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人物神态、神情各异,注重 戏剧性表现,构图疏密有致,富于节奏和韵律变化。全面分为三段,前段是城郊景色,宗-47
宗-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