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与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篇一
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它有利于中俄两国的发展。中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来已久,两国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相连接,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一些年内着这种关系会的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存在着矛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可能存在利益不同的地方甚至因此会产生摩擦,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双方国家可以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增强互信,扩大合作的领域。这样能够使中俄的关系稳定得向前发展,达到互利双赢,今后双方的合作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峰。
关键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新型关系 互信 合作 高峰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渊源及其内容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渊源
中俄之间的关系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目前国际上中苏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两国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相连接,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中俄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
(一)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及其表现
1、建国初期中苏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东西方国家处于冷战时期。这一时期中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结盟、对立、关系正常化。
2、中苏关系表现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结盟。
这一时期的新中国刚刚建立,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正在此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封锁,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了求助于苏联这个意识形态相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因为这样,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两国于1950年2月,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其中规定缔约国顾及彼此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同意在和平在建以后,依照彼此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内政之原则下,共同密切友好合作。这样一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帮助了这个新生政权,国际上对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全面发展,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互帮互助。苏联在经济上给予了我国很大的帮助。但是到5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促使两国的关系出现了变化。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立。苏共二十大之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引起了极大的震荡,帝国主义势力推波助澜,掀起一股反共潮流。这时中苏之间由于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两党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1959年6月,为了取悦于美国,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中苏双方在1957年签订的有关国防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苏联撤走了当时在中国进行技术援助的专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苏方不惜耗费巨资用以对付中国,中国也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抵御苏联的进攻。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完全走上了对立。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1991年——关系正常化。
这一时期,国际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且中苏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迅速的进行,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虽然中国经济上还是很落后,但是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1978年,中日建交,签订了中日友好条约。1978年美国尼克松秘密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在这种国际大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国家矛盾冲突加剧,也就使苏联转过头来与中国家交好。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
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1991年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确保俄罗斯不再走社会主义道路向俄罗斯提出了巨大的“经济援助”的承诺。此时的俄罗斯奉行的是唯西方马首是瞻,中俄的关系在此时发展缓慢。但是后来,西方国家并没有对陷入经济困境的俄罗斯履行当时的诺言。这样就促使俄罗斯改变了当时的外交策略,中苏关系得以缓和,稳步向前发展。
1992 年12 月17~19 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北京。这是中俄两国第一次最高级正式会晤。中俄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决心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不参加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 不同第三方联合损害另一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俄罗斯保证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这项《联合声明》类似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在这次访问期间, 双方还签署了在有关领域进行合作的24个文件, 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1995 年5 月9 日, 江泽民主席应邀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庆典, 并再次会晤叶利钦总统, 叶利钦强调, 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 进一提高两国关系的水平。1996 年4 月24~26 日, 俄总统叶利钦第二次访华, 中俄举行第三次首脑正式会晤。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重大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并达成许多共识。双方发表了第三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将两国关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即平等信任的、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决定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热线电话联系和各个级别、各个渠道的经常对话机制, 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之后,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这个有重要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政治军事文件的签署, 标志着摒弃冷战思维的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的建立。1996 年, 中俄两国关系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1997 年4 月22~26 日, 江泽民主席再次访俄, 与俄总统叶利钦会晤, 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与前三个声明不同的是, 这次中俄联合声明从双边范畴转向界, 主要阐述两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 以及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致主张。表明中俄将加强国际领域的合作。同时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也正式建立。这次访问, 中俄两国已成功地实现了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末提出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的历史使命。中俄关系摆脱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踏上了一条面向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广阔道路。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1996年到1999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形成时期。此时双边合作是双方国
家战略协作的最主要的内容。战略协作伙伴处于探索时期,此时的在边界问题上上方方的合作也成了双方国家最重要的合作关系。
1999年到2001年中战略协作伙伴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阶段。此时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中俄之间的共同利益也日益增多,走向联合,共同抵御外来的压力。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转折点。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促使中俄两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表现在突出的就是中俄两国联合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发动了科索沃战争,直接损害了俄罗斯本国的利益,那么此时的中国和俄罗斯都面临一个国土分裂的问题,即:俄罗斯的车臣,中国的台湾问题。如果用武力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中俄担心会给美国制造借口,使他们进行政治干预,因此中俄两国在反对外部势力插手中国台湾与俄罗斯车臣的问题上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那么这也就直接促使中俄两国联合起来抵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的单边主义。1998年,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做出承诺,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与此同时,中国也支持俄罗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车臣问题应该是俄罗斯的内政问题,其他的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进行干预。
2001年到2004年中俄关系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由于国际化境的复杂,中俄两国之间也逐渐出现摩擦和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俄罗斯对美的战略妥协,以此来缓和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已经僵化,中俄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来抵御美国的单边霸权政策,但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俄美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俄罗斯一直寻找机会来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此时,美国发生了让世界在震惊的“九一一事件”,为俄罗斯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中俄两国联合抵制美国的意愿有所减弱,促使中俄两国的关系淡化。尽管俄美关系改善,但是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上,并没有收到威胁,双方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仍然在进行着。2003年底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进行交流,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仍然是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一时期中俄之间的关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
2004年至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式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从2004年底开始,由于被国际联合反恐所一度替代的美国对俄战略挤压政策已经逐渐显现,这样就促使俄罗斯不得不放弃通过“九一一事件”试图与美国积极合作而换来的美俄关系的幻想。因此俄罗斯转过头来又想进一步改善对中国的态度,改善与中国的关系。2005年6月,中俄两国互换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标志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7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共同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2006年,胡锦涛和普京四次会晤,两国议长、总理也分别举行了会晤。两国领导人面对面地坦诚交流,使双方政治互信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双方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近年来,双方在能源资源开发、航空航天、核能、机械制造、高技术产业等优势行业领域合作良好。中俄贸易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334亿美元。两国领导人确定的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2011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发表了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联合声明。双方决定,将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提升至1000亿美元,在2020年前提升至2000亿美元。2012年中俄两国都举行了领导人的换届选举这一年中俄协作伙伴关系继续稳定的发展,李克强总理于4月份访俄,普京总统于6月份访华,温家宝总理也于12月份访俄并出席了两国总理第十七次定期会晤,这些高层会晤大大深化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对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及重大国际上协调立场达成共识。这一年两国的能源合作也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其中中俄原油运输管道竣工运营,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等合作势头迅猛。也是在这一年中俄开始互办旅游年,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解,为中俄的友好合作奠定了社会基础。中俄友好合作今后将进一步深化发展,不断迈上新的高峰。
2、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点
冷战结束以后, 大国关系呈现重新调整、分化组合的新态势, 世界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各 自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目标, 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建立大国伙伴关系的新趋势其中, 中国和俄罗斯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堪称当前新型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在深刻总结过去中苏关系的历史教训基础上, 积极适应冷战结束后的新的国际现实的结果。它是双方着眼于21世纪长期战略选择,典型的体现了大国关系向机制化,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和新型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促进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进而促进上方的友好发展。中俄之间是一种睦邻友好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结盟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国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同时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相信通过双边的努力能够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国人民都希望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互通有无,进而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新时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双方既重视政治利益,又不忽视经济利益;双方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也要适当的考虑达到双方国家的利益;中俄之间既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与此同时双方在某些领域同样也存在着竞争。因此这一时期中俄之间的关系是最为稳定的时期。
总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真正摒弃冷战思维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是一种真正超越意识形态差异障碍的双边关系。
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措施
(一)中俄关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关系十分密切,但不能够否认,两国关系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限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是两极世界解体、向国际关系向多极化演变这一历史过程合乎逻辑的产物,因此,这一新型国家关系就一定会带有时代的特征, 同时也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就当前形势看,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会影响到这种新型国家关系的发展。
1、来自俄罗斯方面的因素:两国之间存在着芥蒂,特别是俄罗斯国内的一种中国“威胁论”思想。“中国威胁论”是在冷战结束后中国日益强大的背景下,西方政界、学术界及舆论界的某些人用早已摒弃的冷战思维而出的目的在于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企图孤立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缪论。目前,“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仍占有一定的市场,在西方一些心怀叵测的政客的挑拨和煽动下,俄罗斯的一部分人对中国仍持有怀疑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俄关系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的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领土主权和经济的独立构成了威胁。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威胁,是近几年中国的迅猛发展,经济的腾飞,给俄罗斯人造成一种威胁的心理,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并且我国面临着一个这样的国情,虽然我国土面积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俄罗斯地广人稀,与我国有4300公里的领土相连接,特别是在远东地区,近几年去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他们担心中国人口的的大量涌入,会威胁他们的领土安全。也就是这种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成为了中俄之间不能够完全的信任对方,不能真正成为“兄弟”的一种不利因素。
2、来自中国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也不例外。如果其他国家做出有损中国利益的事情,中国也不会退让。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逐渐淡化。影响了中俄之间在某些领域的合作,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摩擦。
另一方面,俄罗斯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在历史文化传承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和中国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双方在合作领域上具有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3、来自国际方面的因素:科索沃战争的爆发迫使俄罗斯确立了抵制美国单极霸权的政策, 但是由于俄美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普京政府将优先发展本国经济确定为俄罗斯的基本国策, 因此俄罗斯一直在寻找打破俄美关系全面停顿状态的最佳时机。2001 年“九一一”事件的发生使俄罗斯对美政策缓和,进入以战略妥协换取俄美关系全面稳定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俄罗斯允许美军进驻中亚地区;建立与北约的“20 国”机制; 以温和态度对待北约第二轮东扩;在裁军领域作出重大让步, 与美国缔结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莫斯科条约》;参加了其一度给予猛烈抨击的美国于2003 年5 月抛出的“防扩散安全倡议”等等。普京 2001 年11 月22 日表示, 俄罗斯与美过的互谅和相互信任水平在提高, 这并不是因九一一事件引起的战术性考虑, 而是长期的伙伴关系。普京认为, 这会为发展俄罗斯的生产力和繁荣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是必然要采取的措施。这些也是导致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做伙伴一度淡化的原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这一新型国家关系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产物, 自然也就受到这一历史过程的制约, 因此, 它具有不结盟, 不针对第三国, 也不妨碍两国与第三关系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种战略协伙伴关系与同盟关系相比较缺少约束力, 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中俄在《联合声明》中提出: “双方同意, 在立场相近或一致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在立场不同方面寻找相互谅解的途径”。这就表明了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合作的密切程度, 并非完全是由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本身规定的, 而是主要取决于双方在该问题上立场的相近程度, 换言之,就是双方共同利益的大小。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 在国际关系中, 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他的话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 那就是在国际关系中利益是友谊的基础, 离开了利益就无所谓友谊。也就是说共同的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外交的基础。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出自于维护各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 正是这些利益的共同方面, 构成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然而,中俄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除了共同利益之外, 毕竟还有各自的对方所没有的特殊利益。这决定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国际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受到美国的干扰。一直以来,美国都对中俄两国实行分化、西化的政策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这样就促使中俄两国必须合作来共同应对美国的分化。
(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加强中俄之间的信任,扩大合作领域是发展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重中之重。要始终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来加强两国的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那个世纪以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加强中俄之间的合作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最几年中俄之间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活动日益增多。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以及在部分高校也举行大学生之间的联谊活动,相信这样会为今后的中俄关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双方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也应照顾对方国家的利益。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大背景下,双方应认识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两国共同的国家利益之上的,双方国家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合作一定会存在利益相同或者是利益相违背,具有某些局限性的时候,不可能永远没有摩擦。一旦产生以上这些问题的的时候,就需要双方国家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上,来开展中俄战略协作。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也应适当照顾对方国家的利益,以此促进双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确保两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3、中国应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进而提高综合国力。中国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非常少,应坚持科教兴国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富强、强大才能够更好地展开外交的工作,才能更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有机遇有挑战,双方在处理和发展这一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之路上的宝贵财富,是引导我们开启智慧之门的引路标。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长期存在,并将稳步向前发展
中俄之间不管是在地缘上还是在政治经济领域中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发展的基础。
首先,中俄的地理位置关系。中俄具有4300公里的边境相连,两国关系密切,这些直接导致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具有很多共同的利益。正是这些共同的利益,为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其次,中俄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中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在苏联解体以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两者曾经有共同之处,并且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也曾经向苏联学习,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得到过苏联的援助。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仍然担心曾经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东山再起,恢复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对现在的俄罗斯仍然心存防备,这样使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迚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动。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一种“中国威胁论”西方政界、学术界及舆论界的某些人用早已摒弃的冷战思维炮制出的目的在于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妄图孤立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缪论。但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规范下,最终持怀疑态度的俄罗斯人会明白,中俄只有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只有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合作才能够抵御西方国家的舆论等的影响。
(二)中俄在过去不会结盟在未来也不会发展成为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对抗的政治联盟。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不同于历史上的中苏同盟也不同于某些大国针对第三国的军事集团结盟的做法。它是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 本着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愿望建立的。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的角度看, 它的确立与发展, 有助于推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良性互动, 有助于促进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的形成。
(三)中俄将会加强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
中俄之间在贸易、创新领域合作、税务、银行、计量和产品质量、设备制造方面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协定为中俄之间的伙伴关系提供了基础。
中俄双方都强调愿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基础上,在贸易和投资、科技、能源、动力和通用机器制造业、宇航、民航制造业、交通和军技合作等各具体领域开展积极懂得全面合作,充分发掘双方经济潜力,促进两国经济技术合作总体水平。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合作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会真正的发展成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么多年以来,中俄之间经历了科索沃战争、“911事件”等重大国际事件的考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确立到在曲折中发展到稳定的伙伴关系,双方之间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真正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且双方也愿意在发展双方关系的同时也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就是与美国的关系。中俄在实现本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如果利益不同导致摩擦时,双方国家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双方国家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才能够真正达到互利双赢的真正目的。
结语
中国与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篇二
中亚地区安全与中俄战略协作
马风书
【摘要】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欧亚大陆新的地缘政治中心,各大国和各种国际势力纷纷进入,对该地区事务主导权展开激烈争夺,加上中亚五国内部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使冷战结束以来的中亚地区安全动荡不定、前景未卜。中俄两国作为中亚最大的邻国,其战略协作对于稳定中亚局势,巩固地区安全,促进地区繁荣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俄关系;战略协作;中亚安全
【中图分类号】d1; 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2009)03-0048-11
【作者简介】马风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2004-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国际关系系 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大国关系、俄罗斯外交等方面的研究(上海 200040)。
1991年8-12月,中亚地区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1]相继独立,由此引发了欧亚战略格局的大变动,中亚成为欧亚大陆新的地缘政治中心。独立以来的中亚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各大国和各种国际势力纷纷进入中亚,对该地区事务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独立后的中亚五国普遍经济状况不佳,制度体制转轨艰难,社会矛盾突出,政治局势不稳。在此背景下,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变得扑朔迷离,充满变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中亚最大的邻国,在该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国的战略协作对于稳定中亚局势,巩固地区安全,促进地区繁荣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影响中亚安全的诸因素
冷战结束以来的中亚安全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第一,中亚各国的民族矛盾和利益冲突。中亚五国均为多民族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有131个民族,乌兹别克斯坦有129个民族,土库曼斯坦有105个民族,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各有80多个民族,而且,许多民族还跨境而居,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在冷战后新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这些国家内部的各种民族利己主义开始复活,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不同民族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还引发了战争[2]。与此同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日趋激烈,一些国家间的某些利益矛盾也十分突出[3],而且这两种矛盾和冲突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由此导致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严重恶化[4]。
第二,中亚五国在争夺地区事务主导权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和东欧一样,苏联解体后的中亚格局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局面。为了在未来的地缘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中亚各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地区事务主导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哈萨克斯坦强调,哈作为“地区中等强国”必须在中亚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自1992年起,哈萨克斯坦相继提出“欧亚经济一体化”和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欧亚联盟”、“中亚国家联盟”等主张,倡议召开了“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力图主导地区一体化的方向。而自视为中亚领导性大国的乌兹别克斯坦对上述主张则比较冷淡,更明确反对“中亚国家联盟”的建议,同时倡议召开“联合国中亚安全、稳定与合作论坛”,提出建立“中亚无核区”等主张[5]。吉尔吉斯斯坦也提出了建立“伊塞克湖常设会议”的建议。土库曼斯坦则奉行积极中立立场,强调发展双边国际关系,不参加多边行动。
第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渗透。历史上,中亚五国都曾是伊斯兰国 家,伊斯兰教的影响源远流长。苏联时期,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受到压制。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的伊斯兰宗教势力强力复兴,国家出现了快速“伊斯兰化”的趋向[6]。与此同时,与中亚在历史、文化、种族及语言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积极向中亚渗透,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各国的伊斯兰色彩,甚至出现了主张推翻世俗政权、恢复政教合一体制,以及建立跨地区的“泛突厥联盟”和“泛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和势力。这些宗教极端势力往往与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恐怖组织密切勾结,在中亚国家频频制造恐怖暴力事件,阿富汗战争后部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成员甚至将据点移至中亚邻国,这对中亚地区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四,西方势力对中亚各国的政治渗透与干预。由于中亚地区素有“世界地缘政治心脏”之地位,加上其极为丰富的资源储藏,大国历来对该地区争夺激烈。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纷纷采取“非俄罗斯化”的政策,俄在该地区的影响急剧下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则趁机向中亚积极渗透。“9·11”事件后,伴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爆发和美国军事力量的进驻,美国及西方在中亚的影响迅速上升。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美国 还将推行西式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人权价值观作为其中亚政策的核心内容,积极干预中亚各国的内部事务,引发了一系列国家的政治动荡甚至暴力冲突。
第五,中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复杂化及其有效性的缺失。为应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安全形势,自独立时起,中亚国家彼此间及其与地区外势力之间就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安全合作,建立了范围、层次、任务、目标和稳定程度各不相同的多个安全机制。迄今为止,中亚地区的跨国安全机制主要有独联体及其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中 亚经济合作组织、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黑海经济合作组织、欧亚联盟、中亚联盟、“古阿姆”、中亚安全与合作论坛、中亚经济论坛、伊塞克论坛、突厥峰会、日本+中亚国际论坛等。这些机制往往由某个或某几个大国主导,成员国则相互交叉;不同机制关注的重点不尽相同,某些机制甚至有相互防范和对抗之嫌,其作为地区主导权争夺工具的性质异常明显;成员国的数目也常常随其对外政策的调整而时有变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并没有导致“安全复合体”效应,相反却使众多的安全机制流于形式,有效性严重缺失。
第六,各国间的互信度不高。造成上述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亚各国之间尚缺乏高度的互信,彼此颇多猜疑和戒心。自1885年被沙皇俄国吞并至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一直处于俄罗斯(苏联)版图之内,而且原住民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尽管对于这些民族来讲苏联解体实为突然,也不符合其当时的意愿,但毕竟使其获得了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独立地位。因此,各国都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于有可能损害这些利益的倡议和做法极为谨慎。加上某些国家在领土划分、资源分配、边界安全、民族关系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和矛盾,因此各国间尚缺乏真正的互信[7]。另外,对俄罗斯重新控制中亚的担忧也令某些国家对俄主导的一体化进程缺乏热情(乌兹别克斯坦尤为突出),中亚国家普遍实行的多元化安全保障策略即有摆脱俄控制的意图。这大大影响了中亚合作的有效性。
二、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安全形势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至2001年“9·11”事件发生。这一阶段,苏联解体的冲击波在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引发了持续的经济下滑和政治社会动荡,外部势力则乘机向中亚渗透,各种力量之间的较量和斗争极为激烈,中亚安全处于某种混乱和不确定状态。
第一,由于在制度转型中经济形势普遍恶化,中亚各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各种政治、宗教和地方利益集团斗争激烈,政局持续动荡,安全形势不断恶化。1992-1997年,塔吉克斯坦爆发了持续五年的内战,有10万人丧生,100万人沦为难民,经济损失高达70亿美元[8]。“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乌伊运”)、“突厥斯坦伊斯兰党”、“伊扎布特”等宗教极端组织在中亚国家也不断制造恐怖事件,加剧了该地区的动荡。
第二,中亚各国与俄罗斯互相疏远和冷淡,合作乏力,危机局面不断加剧。苏联解体使原来中亚地区统一的经济和安全空间彻底瓦解,各国不得不独自应对一切问题,普遍的经济下滑则进一步刺激了贸易保护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中亚国家担心重新被俄罗斯控制,俄罗斯则对中亚实行孤立主义和“甩包袱”政策。由于中亚各国经济相对落后,军事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地区安全局势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恶化。
第三,伊斯兰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加紧向中亚地区渗透,致使地区安全危机骤然升级。自1991年起,土耳其全面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竭力对中亚实施全方位影响。除了大规模增加贸易和投资外,土耳其还倡议建立“突厥语国家首脑会晤”机制,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定期举行首脑会议,至2001年6月共举行了七次。2001年8月,土国家安全会议正式出台了对中亚的“积极参与”战略,强调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宗教方面扩大对中亚诸国的影响。伊朗则提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对外战略方针,通过宗教传播、经济合作甚至武装渗透等方式影响中亚地区的发展方向[9]。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阿富汗塔利班则大力扶持中亚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和恐怖组织,至“9·11”事件前夕,塔利班已成为中亚恐怖活动最主要的支持者,其中邻近阿富汗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所受影响最大。
第四,中亚各国对资源的激烈争夺和西方势力的积极介入使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对各国至关重要的油气资源和水资源更是如此。其中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里海地区,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10]。近年来,围绕资源的开发和分配问题中亚国家分歧严重,甚至一度武力相向[11]。而外部势力的大规模介入和对资源的激烈争夺更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12]。
第五,地区安全合作有名无实,缺乏效力。面对苏联解体初期错综复杂的中亚安全形势,中亚五国与国际社会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安全合作。1992年5月15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签署集体安全条约,随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白俄罗斯也相继加入。同时,中亚各国也参加了北约主导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还与欧安组织建立了关系。从形式上看,有主要大国参与的中亚地区安全框架已基本具备,但由于重视不够和利益纷争等原因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跨国合作有名无实,致使恐怖主义愈演愈烈。
(二)2001年9月至2005年。这一阶段,在国际联合反恐的大背景下,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和安全格局出现了重大转变,形成了新的特点。
第一,美国在中亚安全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9·11”事件后,美国对其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成为新战略的重点,而消灭以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及其坚定支持者阿富汗塔利班成为首要任务。作为阿富汗的近邻和“基地”组织渗透较深的地区,中亚对美国的战略意义赫然凸显。美国的中亚政策也由过去重点维护各国的独立地位,反对大国控制,以及争夺该地区丰富的资源,迅速转向建立反恐联盟和 加强军事合作方面。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爆发和美军大举进驻中亚,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被重新洗牌,美国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已然确立[13]。
第二,中亚及其周边各国积极配合美国的反恐战争,地区国际关系得到缓和,中亚安全局势大大改善。中亚各国及其周边的俄罗斯、巴基斯坦、中国等国家都曾饱受恐怖主义的危害,长期以来也一直在与恐怖主义作斗争,因此与美国的反恐战略出现了某种利益契合,对美国的反恐行动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使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大大改善,有助于该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巩固。
第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中亚地区安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制度保 障。2001年6月,有中、俄、哈、吉、塔参与,以加强五国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为目的的“上海五国”机制正式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并吸收乌兹别克斯坦为正式成员。该组织以“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宗旨,以“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他跨国犯罪”为 主要任务,并建立了各层次的定期会晤机制和地区反恐怖机构。上海合作组织确立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不谋求单边军事优势、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为中亚地区安全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活力,有助于中亚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长久和稳固。
第四,美国对中亚国家政治进程的干预引发了新一轮的地区动荡。民主、安全、能源是美国中亚政策的三大要素,阿富汗战争基本结束后,其战略重点开始转向对中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利用中亚国家内部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美国通过政府干预和非政府组织活动,大力扶持各国的反对派,鼓励街头民主运动,推动中亚版的“颜色革命”,在中亚国家内部引发了新一轮政治危机。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爆发了“郁金香革命”,阿卡耶夫总统被迫流亡国外并辞职;同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市发生了针对卡里莫夫政府的武装骚乱;哈萨克斯坦的反对派也跃跃欲试,宣称要学习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验,在哈发动“颜色革命”。上述事件震动了整个中亚政局,恶化了中亚地区的政治稳定,引起了各国的强烈不安。
(三)2005年至今。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中亚安全形势又出现了某些微妙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美国的地位和影响逐步下降,俄罗斯重获中亚安全主导权。美国在东欧中亚策动的一系列“颜色革命”引起了中亚各国和俄罗斯的高度警觉,也引发了这些国家对美政策的重大调整。在这些国家眼里,美国由一个受欢迎的反恐领导者一变而成了令人厌恶的“麻烦制造者”,避之唯恐不及。2005年7月初,根据中亚成员国的要求,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呼吁美国制定从中亚撤军的时间表。同年7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照会美国政府,限其在180天内将其驻汗阿巴德空军基地的战斗机、人员和装备撤离本国领土。哈萨克斯坦也通过了保障国家安全立法修正案,对外国资助哈政党和候选 人做出了严格规定。就连美国成功支持并寄于厚望的吉尔吉斯斯坦新政府也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公开呼吁美国确定撤军期限[14]。这一变局使美国丧失了利用反恐联盟在中亚获得的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和作用则显著上升,不仅俄、哈、塔、土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政府也将俄罗斯置于对外关系的首位,俄吉关系发展迅速。尤其是,俄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也急剧升温。2005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宣布退出亲西方的“古阿姆”集团;10月,有乌兹别克斯坦参加的中亚合作组织宣布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11月14日,俄乌两国签署联盟条约,正式确立了同盟关系; 2006年12月,乌重返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这表明,俄罗斯重新获得了中亚安全事务的主导权。
第二,中国对中亚的影响逐步加强。中国对中亚的影响一开始就具有保障地区安全的性质,划定边界和加强安全领域的互信是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的最早切入点。随着“上海五国”机制的建立并逐步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对中亚的影响逐步加强。目前,双方已建立了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司法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机 制,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和双边层次的合作均发展迅速。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及其对外经济和军事能力的不断增强,它对中亚安全局势的作用日益明显,尤其是2005年中亚“颜色革命”之后,中国在中亚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显著上升。作为坚持和平合作、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原则和主张文化多样性、文化平等性的大国,中国影响的加强有利于中亚安全局势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地区安全机制的体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性机制日渐完善,作用不断加强。与美国地位的下降相适应,在中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复杂体系中,以美国为首的和亲 西方的机制普遍遭到了冷遇。反恐联盟和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早已丧失了往日的吸引力,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越来越变成各国争吵不休且缺乏效力的“清谈馆”,“古阿姆”因乌兹别克斯坦的退出也失去了在中亚的支点。与此相反,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则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这些机制框架内,俄罗斯不仅与中亚国家签定了一系列旨在实现军事一体化的条约协定,取得了在中亚国家驻军的合法权,还倡议组建了集体快速反应部队与“帕米尔”联合部队,并进行了多次联合军事演习。中国、俄罗斯与中亚五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 作、经贸合作和人文合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关注的议题日益广泛,合作程度逐步加深,其影响甚至已扩大到周边国家和地区[15]。
第四,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依然复杂难测。尽管近年来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大大好转,但安全隐患依然众多,形势如何发展仍难以预料。其主要表现是:中亚五国的经济仍比较困难,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面临动荡的威胁;中亚国家在边界、能源、水资源、生态等敏感问题上仍存在争议,如解决不力将破坏地区稳定;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中亚各国的经济,其经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阿富汗形势依然 严峻,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美国的反恐努力面临失败的危险,这将严重影响中亚安全的未来走势;美国通过制定和实施“大中亚计划”,继续谋求巩固和扩大在中亚的经济和军事存在,有可能重新加剧大国在该地区的紧张关系;对于中国在中亚影响的扩大,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怀疑和警惕心理,“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扩张论”等有较大的市场,这对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合作必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6]。
三、中俄战略协作对中亚安全的影响
中国与俄罗斯是中亚两个最大的邻国,与该地区有着密切的地缘、历史和人文联 系,并且在该地区有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因此中俄两国对中亚地区局势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目前中亚局势仍存在许多重大变数的情况下,加强中俄在中亚安全上的战略协作,对于维护、促进和巩固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中亚各国的政局稳定及友好合作。在苏联解体后暴风骤雨式的激进民主改革进程中,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都遭到重创,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在经历了最初的挫折之后,这些国家逐步走上了有别于西方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既符合 自身历史传统,又适应当今社会现实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体制。总体来讲,目前中俄两国与中亚五国对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政治结构、政治运行方式上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形成了所谓“威权下的有限民主体制”。对于西方国家干预别国内政,强行推广西式民主的做法,这些国家均表示反对和抵制,在“颜色革命”问题上有着共同的观点和立场。在这种大背景下,中俄战略合作有助于更好地抵御西方势力的政治渗透与“和平演变”,维护和巩固中亚各国的政局稳定及友好合作。
第二,有利于中亚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一体化进程。地区一体化是上个世纪末 以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趋势性现象,目前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认同。实践证明,地区一体化是地区国家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并抵御其风险的有效途径。中亚各国在人文地理、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宗教习俗等方面拥有许多共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地区认同,这构成了一体化的基础要素。同时,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向各地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一体化是中亚各国摆脱困境的最佳出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努力推动独联体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也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及双边渠道积极促进中亚地区的一体化。鉴于中俄两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政治影响力等方面的 巨大优势,中俄战略协作必将大大推动中亚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一体化进程。
第三,有助于有效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推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世界所有地区无一幸免,而且对实体经济的损害越来越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亚各国经济遇到了一定困难,甚至出现了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就业危机四种危机同时并存的局面[17]。由于中亚各国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金融危机的 破坏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中俄两国作为“金砖四国”的成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比较强。中俄与中亚国家加强经济领域的战略协作将会大大增强该地区的抗风险能力,并推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8]。
第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从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分布上看,中亚地区属于恐怖主义重灾区。而且,与其他地区不同,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是和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更加复杂。由于历史、文化、地缘、国际政治等因素,中亚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被彻底消灭,它们仍将不断自我发展[19]。中俄两国既是上述三股势力的受害者,也是其坚定的反对者,二者与中亚各国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拥有高度共识。同时,在中亚及其周边,中俄是打击三股势力能力最强的国家,两国的战略协作大大有助于中亚地区的反恐斗争。
第五,有助于共同应对来自西方势力的政治渗透和军事威胁。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中亚“颜色革命”中遭到重创并被严重边缘化,但其战略目标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退出中亚,也不可能放弃“民主改造”中亚的方针。2006年以来,美国推出了一个“大中亚计划”,改变了以往强力推行“民主化”的做法,强调利用经济和文化手段,通过多边合作的方式对中亚施加政治影响,试图采取迂回的方式,用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的[20]。目前看来,美国在中亚的影响有所恢复。在美国新政策的影响下,中亚各国对美国的态度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不仅对“大中亚计划”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有的国家还对美国继续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开放了绿灯[21]。随着美国和西方国家政治影响的逐步加强,中亚各国的政治制度必将重新面临重大挑战。作为维护中亚地区安全的负责任大国,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对于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第六,有利于加强中俄之间及其与中亚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国际安全合作的基础是互信,只有在利益相关方高度而广泛互信的基础上,才能摆脱安全领域的“囚徒困境”,对彼此的政策和行为形成共同的认知,进而形成某种安全共同体。鉴于目前某些中亚国家对俄、中,以及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中国在中亚的战略意图仍存有种种疑虑,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对俄罗斯的中亚目标以及中俄关系未来前景的怀疑,而且这种猜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中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所以消除误解,加强互信就成了中、俄和中亚五国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22]。在这方面,中俄两国负有更大的责任,中俄互信 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中俄互信的关键则在俄罗斯。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拥有比中国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影响力,中亚对俄罗斯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依赖,能否理解、信任和容忍中国对中亚影响的扩大,俄罗斯的态度至关重要。作为中亚邻国和能源需求大国,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与中亚地区息息相关,因此加强与中亚的合作,积极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是中国的战略方针。可以预料,“未来10年左右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联系将大大加深,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影响将实质性上升”[23]。但是,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并不具有霸权或强权性,也不以谋取地区事务主导权为目的,不会对俄罗斯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在该地区重大问题上中国实际上扮演着俄罗斯配合者的角色。应该看到,中国对中亚的影响主要在经济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和反恐领域,影响的主要渠道是上海合作组织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双边关系(俄罗斯参与中亚事务的渠道有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等,以及俄与中亚各国的双边关系),而且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俄罗斯。避免中俄在中国—中亚—俄罗斯三角关系中发生利益冲突,加强两国在中亚的相互理解、信任、协调与合 作,已成为该地区整体互信与和谐的关键。
中亚地区对于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对于中亚邻国中国与俄罗斯更是如此;同样,中俄关系对于中亚局势及中亚国际格局也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对于中俄两国来讲,如何通过加强中俄战略协作来促进和巩固中亚地区安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共同解决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黄登学)
[基金项目: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ts8)。]
注释:
[1]即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2]1993年12月19日,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市的俄、哈两族发生流血冲突。1992-1997年的塔吉克斯坦内战,也与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有关。(参阅陈联壁《中亚五国民族关系问题》,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
[3]在水资源和能源分配问题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存在尖锐矛盾,在边界安全防护问题上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立场不一。
[4]王举:《塔吉克斯坦内战分析》,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 dbname=cmfdlast&filename=2008161968·nh·
[5]2006年1月,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成立近五年之后,乌兹别克斯坦才正式加入该组织,但其国会一直拒绝批准共同体成员国人员和货币自由流动协议。2008年10月,乌兹别克斯坦提出“暂停参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活动。
[6]“1991-1996年为伊斯兰教全面复兴阶段,其主要表现是随着各国宗教政策的调整而出现了教民、宗教团体、清真寺及祈祷点的数目猛增,大量开办经文学校,教民争相赴麦加朝觐的局面。哈萨克斯坦的清真寺由独立前的63座发展到1997年的4000余座。吉尔吉斯斯坦则由独立前的15-20座发展到1996年的1500-2000座。在哈萨克斯坦,宗教团体发展到1180个。乌兹别克斯坦有15种教派,在每个村庄都有清真寺。在不少地方恢复了学龄儿童先进经文学校学习的传统。在乌、塔和哈、吉南部地区已形成较浓厚的宗教氛围。”(常庆:《宗教极端势力与中亚地区安全》,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
[7]“在安全观念上,中亚国家自独立以来偏重传统的安全观念,多从本国利益出发,遏制、制约潜在对手,以牺牲他国的安全利益来实现部分国家自身的安全,政策多含有较强的民族主义倾向,具有排他性。受新现实主义影响,基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各国重点关心的不是绝对收益,而是倾向于从相对收益角度考虑问题,即关注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同时,极力防止其他国家获得相对实力。这种不安全感造成了中亚各国彼此间的不信任”(释冰:《浅析中亚水资源危机与合作——从新现实主义到新自由主义视角的转换》,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1期)
[8]丁健伟:《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9]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第47-54页。
[10]据预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为130亿吨,天然气为6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储量为63亿吨,天然气为15·5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储量为3亿吨,天然气为2万亿立方米。(参阅孙壮志《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载《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4期)中亚地区的淡水资源总蕴藏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但主要以冰川形式存在。其中源于塔吉克斯坦的阿姆河和源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锡尔河是中亚地区的主要河流,两国集中了中亚地区水资源的90%以上。其中,中亚地区55·49%的水流量和60%以上的冰川在塔吉克斯坦境内,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则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http://;朱丽峰:《俄专家分析金融危机对中亚影响指出俄仍是中亚可靠支柱》,http://documentaction? baseid =1&docno=375522;《年终报导:中亚经济陷入困境》,http://blog·sina·com·cn/s/blog-4ac7a7e70100bncs·html)
[18]2009年6月的上海合作组织叶卡捷琳堡峰会就合作应对金融危机达成了广泛共识,并确定了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具体合作步骤。
[19]近年来,“伊斯兰解放党”等极端组织在中亚重新活跃起来,在极为贫穷、失业率达80%的费尔干纳地区迅速扩展势力,该组织仅在乌兹别克斯坦就号称拥有数十万成员。(参见潘光、张屹峰《“大中亚计划”:美国摆脱全球困境的重要战略步骤》,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2期)。
[20]美国“大中亚计划”的近期目标是帮助中亚五国相互降低贸易壁垒,推动中亚五国与邻近地区的融合,促进中亚同全球性国际机制的整合,促进中亚经济的“一体化”。2006年1月,美国在欧安组织第14届经济论坛上提出了中亚南亚经济融合的计划,7月又公开宣布支持中亚五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美国推动建立了美国-中亚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tifa)机制,并积极支持亚洲开发银行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carec)。另外,美国还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投资6500万美元兴建中亚海关和跨界设施,建设以整个中亚为市场的机车制造厂,阿克萨斯工业集团大量投资中亚的采煤业,投资3600万美元建设连接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桥梁,计划铺设新的石油天然气管线,大力推动中亚电力市场等。(参见潘光、张屹峰《“大中亚计划”:美国摆脱全球困境的重要战略步骤》,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2期)
[21]2009年6月25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以75票赞成、0票反对、5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吉美两国政府关于美国继续使用马纳斯国际机场的新协议。(参见聂云鹏《吉议会高票批准马纳斯机场协议》,载《文汇报》2009年6月26日)
[22]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1-451页。
[23]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8页。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中国与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篇三
中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弗·弗·普京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5月8日至10日出席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还将会见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德·阿·梅德韦杰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以下简称“双方”)声明如下:
一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阶段,已成为促进两国发展、确保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可靠保障。
双方视继续深化双边关系为本国外交优先方向,将在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和双方达成的战略共识基础上,不断巩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维护各自主权、领土完整、安全,防止外来干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保持历史、文化、道德价值观等核心关切上巩固相互支持和协助。
双方将继续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全面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合作共识,完善两国政府、立法机关、各部门、地方和民间业已建立的交往机制,创新合作渠道,充分利用高水平的政治关系带来的有利机遇,推动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多实际成果,促进两国的发展与振兴。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与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分别建立了交往合作机制,这是双方高度互信的又一新体现。双方高度重视通过上述渠道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
二
双方一致认为,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中国和前苏联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主要力量,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人类将永远铭记中国、俄罗斯和其他同盟国人民为赢得胜利、为抗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反人类思想与恶行、为重建世界和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双方强调,中俄作为二战主要战胜国、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反对否认、歪曲和篡改二战历史图谋,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决谴责美化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及其帮凶、抹黑解放者的行径,将尽一切努力阻止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中国人民铭记为中国自由而牺牲的苏军烈士。
三
双方将采取协调一致、有针对性的举措,在以下领域发掘两国务实合作潜力:
——保持双边经贸合作稳定发展势头,在扩大双边贸易额的同时逐步改善双边贸易结构,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扩大投资合作规模,加快推进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林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重大投资合作项目。
——继续推动在双边贸易、相互投资、信贷领域中使用本币结算,扩大在贸易和项目融资、支付服务领域的合作。
——巩固中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石油领域全面合作,按计划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确保按时建成投产。积极推进并争取尽快完成中俄西线天然气项目谈判,加强燃料—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等合作,务实推进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项目,推动能源装备研发生产的技术交流与生产合作,加强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战略合作。
——在落实《2013—2017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方面密切合作,特别是火箭发动机、电子元器件、卫星导航、对地观测、月球研究和开发及深空探测等优先方向。
——推进远程宽体客机、重型直升机等民用航空制造领域重点项目合作。加强通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有效的创新合作机制,在共同实现中俄科学家高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领域确定有前景的项目。确保中国成功担任第六届俄罗斯国际创新工业展主宾国。
——有规划地扩大农业、渔业合作,支持相互投资创办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品养殖及加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农业技术设备生产等现代化企业,在动植物检疫方面加强合作。
——深化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并参照其经验建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地方合作理事会,继续办好每年的中俄博览会,加强区域性合作的规划统筹,提高实效。
——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俄方欢迎中方参与俄罗斯远东跨越式开发区项目。
——加快同江—下列宁斯阔耶口岸铁路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公路桥等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使用俄远东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中俄陆海联运方面加强合作。
——深化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资源、跨界水防洪减灾、改善跨界水体水质、保护跨界重点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多样性等领域的协作。
——双方满意地指出,中俄国界是稳定、睦邻、合作、互助的纽带,将充分发挥中俄边界联合委员会和其他机制的独特潜力,进一步深化边境问题全面协作,包括在计划时限内完成第一次国界联合检查、规范双方在边界水体中的活动和打击跨境犯罪。
——巩固和深化中俄人文合作成果,继续办好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框架内的各项活动,扩大两国青年交流规模,开始筹办中俄媒体交流年。
四
双方指出,在世界多极化加快发展的同时,国际关系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一进程伴随着原有矛盾激化、新冲突层出不穷和在各领域的竞争加剧。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间裂痕加深的危险显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跨国犯罪、粮食短缺、气候变化、传染病等威胁世界稳定和人类持续发展的问题仍未解决。
双方一致确信,符合21世纪现实的做法应是实现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而非彼此隔绝,各国应本着平等、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则,在恪守国际法的基础上照顾彼此利益,通过集体行动解决当代问题和化解危机。
双方基于两国建立和发展新型国家关系的成功经验,本着维护和平、推进合作和共同开创未来的原则,呼吁世界各国:
——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颠覆合法政权的行径。
——恪守《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他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认真履行国际条约,将倡导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理念、推进世界多极化以及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作为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
——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反对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冷战思维和行径,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实行单方面制裁和威胁实行制裁。
——尊重文化差异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建设性协作。倡导不同文明相互丰富,反对排他性。
——共同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加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安理会履行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会员国共同利益的权力,将联合国作为保障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国家和睦共处、建立更加公正、合作共赢的多极世界秩序的核心机制。任何安理会改革方案都要立足于促进联合国及安理会团结、合作,真正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和平、安全与发展事业。实现这一目标要通过各国政府间平等会谈,在广泛一致基础上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各方应继续努力,在不人为设定时限的前提下制定出成熟的改革方案,且各成员国就该改革方案达成最广泛共识。
——始终不渝地捍卫国际关系中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单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和部署反导系统不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可能损害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应通过所有相关国家共同采取政治外交努力,防止弹道导弹和导弹技术扩散,不能试图靠牺牲其他国家的安全来保障本国和本国家集团的安全。
——确保外空安全与和平利用,采取措施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努力推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尽快启动谈判,以便以中俄提出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为基础,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中俄重申反对在外空部署武器,呼吁所有空间大国遵守这一政策。
——双方将继续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框架下就“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等议题大力加强协调与合作,包括外空行动的安全性以及保障和平利用外空的方式和手段等。
——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则和宗旨,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努力加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在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十一次会议上达成符合各国利益、能有效、公平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成果。
——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建立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信息空间。制定普遍、有效的网络空间国家行为规范,反对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干涉他国内政,破坏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讨论中俄等国今年向联大提交的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更新案文,以便尽早就此达成国际共识。
双方认为,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十分重要且符合两国利益。双方将就此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在政策、技术、商业和人文等领域的协作。推动共同倡议,预防和打击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恐怖及犯罪活动。
双方将继续共同努力维护战略稳定,加强国际和地区安全。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为基础在防扩散领域密切合作。
双方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维护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组织树立了平等、互信、睦邻、合作的新型国家间关系典范,为多边组织提供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合作方式。在当前地缘政治现实下,上海合作组织正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中国全力支持俄罗斯担任上海合作组织主席国工作。双方愿同其他伙伴一道,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合作组织职能,提升其在应对成员国所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威胁、有效维护地区稳定、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作用。
双方支持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向前发展,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双方认为,金砖国家应当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更紧密伙伴关系,尽快完成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筹建工作。中方将积极支持俄方担任金砖国家主席。
双方将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加强协调,共同推动g20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双方愿同主席国土耳其及其他g20成员一道,共同推动安塔利亚峰会取得积极成果。中俄主张尽快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g20信誉,展现g20能力。俄方愿积极支持中方主办2016年g20峰会取得成功,共同维护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重要论坛的地位,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俄方高度评价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认为这是一个旨在发展地区经贸与投资合作的重要构想。双方将继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寻找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契合点,在加强平等合作与互信基础上确保欧亚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双方欢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启动经贸合作方面的协议谈判。
双方高度重视继续在中俄印机制框架内开展协作。双方认为,这一外交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强三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并就国际和地区问题协调立场。
双方将深化中俄蒙合作,通过发展三方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边境、地方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协作实现三方各领域全方位合作。
双方认为,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作用不断上升,确保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首要任务。双方将继续努力,在国际法至上、互信、和平解决争端、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尊重各国利益原则基础上,在亚太地区构建可靠、符合当今现实、透明、全面的平等、不可分割的安全架构。双方将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其他有关伙伴一道,在东亚峰会和其他多边组织框架下,推动就上述问题开展进一步对话。
双方高度评价2014年11月由中国作为东道主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果,视其为进一步深化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合作方向。双方将继续密切协作,推动apec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双方指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作为本地区正在形成的安全与合作架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俄方支持中方担任2014—2016年亚信主席国的目标和任务,双方将继续在落实这些目标和任务中保持密切协调和建设性协作。
双方认为,亚欧会议是亚欧国家间开展政治对话、经贸合作、社会文化及其他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双方主张提高亚欧会议工作效率,认为以2016年亚欧会议成立20周年之际为契机,制定关于其未来发展的内容丰富的概念文件十分重要。
双方对中非关系、俄非关系快速发展表示欢迎,将进一步深化在非洲事务中的对话与战略协作,包括通过探讨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共同扩大对非合作,协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
双方就拉美问题保持磋商,在发展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中加强协作,研究在该地区社会经济领域开展符合拉美国家意愿和需求的合作,共同为拉美国家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双方重申,支持叙利亚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认为政治外交手段是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唯一途径,反对任何在该国从事武力干涉的企图。双方呼吁叙利亚冲突各方尽快停止武装对抗,在2012年6月30日通过的《日内瓦公报》基础上启动内部对话与谈判,达成符合叙利亚人民意愿的长期政治和解。
双方重申,支持阿富汗摆脱恐怖主义和毒品,成为和平、稳定、民主、中立和经济繁荣的国家。双方对因“伊斯兰国”的出现和该组织武装分子破坏活动加剧导致的阿富汗局势持续恶化表示不安。双方指出,必须继续向阿富汗提供广泛协助,包括提高阿国家安全部队能力,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进一步推进“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民族和解进程。
双方对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表示关切,呼吁所有冲突方始终坚持政治解决危机,在充分考虑乌国内各地区和各民族合理权益、兼顾有关方合理利益与关切基础上,尽快达成全面、均衡、持久的政治解决方案,实现乌克兰的稳定与发展。
双方积极评价两国在推动政治外交解决伊朗核问题中的协作,呼吁谈判各方抓住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加大外交努力,在已确定的今年6月底时限前达成公正平衡、互利共赢的全面协议。
双方重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符合共同利益,对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双方认为,六方会谈是解决朝核问题有效方式,希望有关各方相向而行,为重启六方会谈积累条件。
双方积极评价中俄首次东北亚安全磋商成果,愿按照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精神,进一步加强对话沟通,增进协调与协作,共同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与安全,推动在兼顾东北亚各国利益及关切的基础上构建地区和平、安全新架构。
中国与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篇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展望
中俄两国关系的十年发展历程是台阶式快速向前的。总结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比较牢固的基础,各方面的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未来的发展趋势,至少短中期走势是令人乐观的。
1.1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稳步发展
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今,中俄双方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中俄两国的互利经济合作有很大的潜力,两国关系的良好基础为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两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合作计划。如合作开发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萨哈油气区,建设油气管线进入中国工程,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建中俄科技园区,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烟台和无锡等地已经或拟建科技对口孵化区。在核能、电力、电信、信息产业、能源机械制造、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等领域开发合作新项目。经济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2.2 中俄国力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中,两国经济关系将在摩擦中逐步前进
在探讨发展前景时我们除了能发现稳步发展之外,还要能从其中看到一些问题。
影响中俄国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实力。从理论上说,中俄两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变化有三种可能,即:中俄共同向前发展;中国快速发展,而俄罗斯发展缓慢;俄罗斯重新崛起,而中国发展受阻。第一种情况将使两国力量对比出现基本平衡,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中方更多考虑的是,两国虽共同发展,但发展不是绝对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是否会影响中俄双边关系?第二种情况是俄方更多关注的。俄方担心,俄罗斯经济恢复过程慢,两国差距继续拉大,这会导致双方关系的重新定位。至于第三种情况,双方都认为,俄盛中衰的局面不大可能出现。
根据目前中俄经济改革与发展状况,我们至少可以预测在近十年内,中国的经济状况将大大好于俄罗斯。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俄罗斯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力量增长必然会转化为“中国威胁”,中俄之间的迎头相撞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中俄一般贸易摩擦和边境贸易摩擦情况比较严重,中俄贸易重一些收益好的项目
[2][3]
[1]由于缺少资金,始终无法进行。同时人民币现钞流通量小,主权货币地位受冲击。而且中俄通过通过第三国转汇的结算容易产生贸易摩擦、汇率争议,周期长、时效低,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贸易收益。总之,难以避免的贸易摩擦给加速发展的中俄经贸合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带来了扩宽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关系的机遇,中俄两国只有充分认识到在分歧中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通过金融服务化解中俄贸易摩擦,带动中俄经贸主体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最终克服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2.3 两国将不断加强地区间经济贸易交流
中俄地区间和边境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中俄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对于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关系,扩大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中,中国与俄罗斯边境地区的贸易占据很大比重,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这重分证明了地区间经济贸易交流在两国经贸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而最近几年,随着中俄经济贸易的不断加强,中俄地区间贸易交流也在不断加强,这也是两国战略合作大势所趋。,我们相信两国将会不断加强地区间经济贸易交流,这也会使两国间的经贸发展不断踏上新的一步。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机遇
2.1 高速发展的经济给中俄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
未来,俄罗斯新政府将更重视经济和民生,争取10年~15年内在gdp和人民生活质量指标上进入世界领先国家行列,gdp超英国,上升到世界第六位,2020年将超德国,跻身世界经济五强。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在飞速发展
高速发展的经济这为中俄发展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两国可以共同探讨经济发展模式,在制订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加强协作。
促进双边贸易结构的升级,扩大科技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在能源问题上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加强大项目合作,符拉迪沃斯托克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工程和索契2014年冬奥会工程、俄2030年前5600亿美元的道路发展规划,以及我国的“大飞机”项目等,为双方合作开辟了新天地。
俄已由苏联时期的粮食进口国变成世界第二或第三粮食出口国,可利用中国农业劳动力[3]富余、俄罗斯耕地富余的互补优势,在远东联合种大豆和粮食作物。
俄要使年住房竣工量从现在的人均0.6平方米增加到1平方米,中国强大的建筑施工力量和建材工业可提供帮助。
2.2.俄“入世”将加速中俄经贸合作。
首先,加入wto之后,俄必须按wto的要求将平均25%的关税水平降低到5%的标准,这有利于扩大我对俄出口。其次,有利于拓展两国合作领域。第三,俄“入世”,必须按wto规则从事对外经贸活动,从而使中俄长期存在的不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方式得以解决。俄方加入wto后,必须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必须从根本上修改完善其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严格执法,按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组织经贸活动。我们也必须不断完善制度法规,以便双方实现有效对接,在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双方经贸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展望,赵鸣文,和平与发展[j],2011.2 [2] 贸易摩擦视角下中俄经贸发展障碍解析,张弛 刘向丽,[j] 2009.4 [3] 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刘古昌,俄罗斯研究,[j]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