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篇一
摘要
[目的]观察手法全脊柱整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将2012年10月-2015年03月收治的181例住院患者采用安徽省名老中医何宗宝教授设计的颈椎“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治疗作为对照组,2015年0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运用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治疗作为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随访3个月,5例复发;随访6个月,7例复发;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随访3个月,13例复发;随访6个月,22例复发。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6个月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全脊柱整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但全脊柱整复理论、技术及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全脊柱整复;整脊
颈椎间盘突出症[1]是由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而出现急性颈项痛,上肢麻痹痛或步态不稳等一系列症状。笔者对我科2012年10月-2015年03月收治的181例及2015年0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5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因新农合单病种政策原因,部分新农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颈椎病为第一诊断出院,统计时未纳入。前者患者运用安徽省名老中医何宗宝教授设计的颈椎“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治疗,后者在临床经验总结后设计运用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治疗,效果肯定。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整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入我科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339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中的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性为163例,女性为17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86岁,<30岁为16例,30岁~60岁为248例,>60岁为75例,平均49.38岁;病程最短3d,最长近20年,平均3.50年。临床症状:颈项疼痛、活动受限,上肢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部分患者还伴随出现头昏、头晕、心慌、胸闷、吞咽障碍、步态不稳、焦虑等。体征:患者存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症状,肌力反应下降,头顶加压试验和臂丛牵拉试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征象。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颈椎张口位+侧位x线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或(和)椎间隙变窄,或(和)棘突成角,或(和)棘突旋转移位,或(和)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或(和)寰枢关节紊乱。颈椎mri检查结果为单节段或多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其中1个椎间盘突出者198例,2个椎间盘突出139例,3个椎间盘突出22例;责任椎间盘c3/4突出12例,c4/5突出49例,c5/6突出180例,c6/7突出98例。将339例患者根据两个时间段2012年10月-2015年03月及2015年03月-2016年10月分为对照组181例和治疗组15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省名老中医何宗宝教授设计的颈椎“旋牵顿”、“顶牵顿”手法治疗。患者仰卧位,医者从上到下左右触诊患者枕颈部两侧,与张口位x线片对照,明确棘突偏向侧,行颈枕部肌肉推揉按法,点拨压痛点,以病侧为主,待枕颈部肌肉放松后行手法复位,即“旋牵顿”手法。如触知棘突(或关节突部):右偏,医生坐于患者头前方,以右手拇向左指顶按偏右的棘突(或关节突部)为杠杆力支点,左手握持下颚,使患者头颈向右侧旋转,调整旋转角度至关节卡住不能转动,两手稍作向前牵引,寸劲顿错,此时多感指下关节移动,并可闻及响声;如左侧不同节段亦有棘突(或关节突部)偏歪,同样行“旋牵顿”法矫正复位。若枕颈部寰枕关节侧方移位,采用“侧牵顿”手法,如寰椎右侧移位,使患者头颈右偏,医生左手拇指近节指骨顶住右侧横突为杠杆力,右手握持下颚,调整角度约45°,右手沿头偏方向寸劲向前牵引,左手拇指近节指骨向左侧顶右横突,常可闻及响声;如无此处移位,不需施此手法。后对照侧位x线片,触诊颈椎棘突,明确反弓突起的棘突,采用“顶牵顿”法(医生一手拇指中段顶住反弓突起的棘突,另一手掌握持下颌,助手固定双脚踝,用力拔伸,可闻及关节分离复合弹响声)。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
1.2.2 治疗组
采用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治疗。颈段:同对照组手法。胸段: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对照胸椎正位x线片,一助手抓住患者腋下枕头固定上肢,另外二个助手牵引双脚踝,术者触诊胸椎棘突,触及偏歪、突起或压痛处,双手叠加掌根按压复位,动作轻巧快速,助手牵引与术者按压复位同步,多可闻及响声。腰段:对照腰椎正侧位x线片,施斜扳法,纠正棘突(或关节突部)偏歪。骶段:参照骨盘正位x线片,如骨盘左高右低,患者俯卧位,胸下垫枕,一助手抓住患者腋下枕头固定上肢,另外一个助手牵引左脚踝,术者双手叠加掌根附着在左髂骨上缘,斜向下约45°角按压,助手牵引与术者按压同步。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1.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痊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显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伏案长久稍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有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部分消失,伏案后加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好转。无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及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1.1 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对照组为86.2%,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例(%)]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158 181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62(39.2)70(44.3)21(13.3)5(3.2)153(96.8)① 52(28.7)64(35.4)40(22.1)25(13.8)156(86.2)
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1.2 随访观测
对照组随访3个月,13例复发;随访6个月,22例复发。治疗组随访3个月,5例复发;随访6个月,7例复发。治疗组的6个月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复发对比[例(%)]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158 181
3个月 5(3.2)13(7.2)
6个月 7(4.4)22(12.2)
总复发 7(7.6)② 22(19.4)
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3 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体错位、旋转、倾斜、肌力不平衡、过度的强力屈颈或后伸或外力过度的旋转等各种内外因素,造成生物力学失衡,椎间隙内压增高,将髓核压向纤维环薄弱的后缘,形成椎间盘突出[1]。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脊髓,致其损伤、充血、水肿、粘连,产生相应支配区域的颈肩臂痛麻。
2015年3月以前,我科均采用名老中医何宗宝设计的颈椎“旋牵顿、侧牵顿、顶牵顿”手法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达86.2%。该手法能够有效的复位错位椎体,通过拉宽突出椎间盘的椎间距,改善椎间盘间距狭窄症状,降低椎间盘内压力,通过拉升产生负压,促使椎间盘回纳。椎间距增宽的同时拉长了前后纵韧带,更易促使突出物回纳,从而解除压迫,消除疼痛。即使没有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但由于颈神经根因牵拉而延伸,使突出髓核和颈神经根的受压的位置发生改变,神经根压迫减轻,局部炎症水肿也会逐渐消退,疼痛减轻。
经过对患者的两次随访发现,仅做颈椎手法治疗,总复发率较高,达19.4%。何宗宝教授在总结前期经验结合对脊柱整体观及脊柱生物力学的深入认识认为,椎体错位是致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颈椎椎体错位后,脊柱内源性平衡失调,就通过外源性的肌肉紧张来加强该关节的相对稳定,对复位造成阻力,即负性稳定关节。脊柱的运动以等张收缩为主,而肌肉痉挛则以等长收缩为主,当上位椎体错位未及时纠正,日久可导致下位相应的椎体错位,以与上位椎体的错位形成力学上新的稳定。如果这些痉挛的肌肉仍不能维持该关节的平衡时,则要用上段的颈枕肌肉或下段的胸腰肌肉做等长收缩来补偿。于是,又会继发上颈段或腰椎错位。如仅作某一节段复位,其他节段错位未得到纠正,脊柱的内外平衡尚未仍完全恢复,其结果就是脊柱为了维持平衡,迫使已复位的节段再次错位。所以,只有经全脊柱手法整复负性稳定关节后,才能彻底治愈原发性关节错位。解除增高的椎间隙内压,破坏病理循环链,调整颈椎椎体序列,恢复脊柱内生物力学平衡关系,消除颈椎失稳对交感感觉纤维、神经根、颈髓的刺激与机械损伤,改善椎管内外的炎性病变,消除痛源,加快神经传导功能修复。根据这个理论设想,我们改变了原来颈椎间盘突出症仅做颈部手法的方法,重新设计出全脊柱整复手法技术。经过158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8%)及复发率(7.6%)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全脊柱手法整复技术较单纯的颈段手法整复有明显的改进。
在全脊柱整复手法中,强调对影像学的阅片,结合精细的功能解剖学知识,精准定位错位椎体,设计手法,有效避免传统“盲扳”,降低了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等风险的发生。
4年的临床前后对比观察,说明手法全脊柱整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复发少,但全脊柱整复理论、技术及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完善,最终可以更广泛的推广并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考文献
[1].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9.[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5-196.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篇二
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在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因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脱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出现的临床症状。但是在临床上也可遇到突发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而且大多数是以瘫痪为首发症状。早期一些学者从x 线动力性侧位片上的改变及临床症状的分析推断可能是椎间盘突出所致,并及时手术摘除髓核而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mri 检查的普及,本病已能被影像学检查所证实。
病因: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与椎间盘退行性变和颈部损伤有关。
发病机制: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最易随年龄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失去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的弹性,致使椎间盘发生退变。颈椎间盘变性和破裂与颈椎伸屈活动频繁引起的局部劳损和全身代谢、分泌紊乱有关。由于齿状韧带的作用,颈髓较固定,当外力致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时,髓核突出,引起颈髓受压。颈椎后外侧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弱,颈部神经根在椎间盘水平呈横向走行进入椎间孔,即使突出的椎间盘很少,也可引起神经根受压。颈椎过伸性损伤可引起近侧椎体向后移位;屈曲性损伤可使双侧小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使椎间盘后方张力增加,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颈椎过伸性损伤后,有60%的病例存在椎间盘突出;颈椎屈曲性损伤后,有35%~40%可发生椎间盘突出。颈椎屈曲性损伤后,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随小关节的关节囊破裂程度增大而增加,在伴有双侧小关节脱位的病例中,80%存在椎间盘突出。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机制是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因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而使纤维环破裂,引起髓核后突。突出的髓核直接引起颈髓或神经根受压。
临床表现:本病多为急性发病,少数病例亦可慢性发病。大多起于轻微劳损,甚至睡醒时伸懒腰而发病;或是见于外伤情况下。其临床表现主要视受压迫的组织而定。从病理解剖角度来看,本病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中央型及侧方型。
1.中央型 以颈髓受压为主要表现。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ri 技术的临床应用后,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再少见。当颈椎间盘中央突出后,因脊髓受压,可出现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异常;与此同时,四肢腱反射呈现亢进。病理反射征可显示阳性,并按突出平面不同而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
2.侧方型 以根性痛为主。主要症状为颈痛、活动受限,犹如“落枕”,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侧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但很少两侧同时发生;肌力改变不明显。在发作间歇期,患者可以毫无症状。查体时发现头颈部常处于僵直位,活动受限。下颈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压痛。如头向后并侧向患侧,头顶加压即可引起颈肩痛,并向手部放射(即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牵拉患侧上肢可引起疼痛(即根性牵拉试验阳性)。感觉障碍因椎间盘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现各异(表1)。
辅助检查:
1.x 线检查 每个病例均应常规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及动力位x 线平片。在读片时可发现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受累椎间隙变窄,可有退行性改变。在年轻病例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其椎间隙可无异常发现,但在颈椎动力性侧位片上可见受累节段不稳,并出现较为明显的梯形变(假性半脱位)。
检查 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主要是从ct三维重建上明确患者有无椎体、钩椎关节、关节突、棘突的细微的骨折,有无退变增生改变。
检查 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准确率明显高于ct 检查和脊髓造影,而且是无创检查。在mri片上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内,椎间盘突出成分与残余髓核的信号强度基本一致。在中央型突出者,可见突出椎间盘明显压迫颈髓,使之局部变扁或出现凹陷,受压部位的颈髓信号异常。在侧方型突出者,可见突出的椎间盘使颈髓侧方受压变形,信号强度改变,神经根部消失或向后移位。如图1
诊断:根据本病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多无困难。
1.发病情况分型 在临床上,从发病情况来看,本病可分为以下三型:(1)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急性发病,并有脊髓或脊神经根受压的相应主诉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椎间盘破裂或突出,并显示压迫颈髓或神经根的征象。本型最为多见,临床症状亦较明显。经及时诊断及早期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例可改善甚至痊愈。
(2)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本型在临床上较多见,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外伤史:详细询问,每例均有明显的头颈部外伤史,尤以意外性损伤多见,例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刹车引起颈部损伤等。②伤后出现症状:伤前为无任何症状的健康人,但于伤后立即出现颈髓或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并伴有颈部局部症状等。③影像学检查:提示椎间盘有明显的突出或脱出,并压迫颈髓或神经根;本型无颈椎骨折或脱位征,但约50%的病例伴有椎管狭窄征。
(3)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缓慢或亚急性起病者,大多在连续劳累多天后发生,尤以伏案埋头工作者为多见。临床上除出现颈部局部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颈髓或颈脊神经根受压体征,影像学检查证实致压物为突出的椎间盘,不存在骨性致压物。
2.突出物部位及症状分型 从诊治的角度来看,按髓核突出的部位不同加以分型更有意义,临床上一般分为以下两型:
(1)中央型:指髓核从椎节后方中央突向椎管内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所引起的四肢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症状。mri、c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硬脊膜中央或脊髓。
(2)侧方型:指髓核向侧方突出者,本型以根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mri 或ct 检查可见椎间盘突出位于椎管的前外侧,以致颈脊神经根受压;少数病例可同时伴有脊髓部分受压。
鉴别诊断:本病应注意与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及椎管内肿瘤等鉴别,在当前有ct 及mri 等高清晰度影像技术的情况下,一般不难区别。因此,对此种病例应常规行mri 检查,以防误诊。
治疗:本病一旦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为本病的基本疗法,不仅适用于轻型病例,而且也是手术疗法的术前准备与术后康复的保障。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颈椎牵引:可采取坐位或卧位,用四头带(glisson 氏带)牵引。对一般性病例,重量开始宜小些,一般为1.5~2kg,以后逐渐增至4~5kg,牵引时间每次1~2h,2 次/d,2 周为一疗程。对症状严重者,则宜选用较轻的重量卧位持续性牵引,牵引重量1.5~2kg,3~4 周为一疗程。在牵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随时调整力线和重量等,如有不适反应,应暂停牵引。牵引疗法主要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亦可选用,但在牵引过程中,如果锥体束症状加重,应尽早手术。此外,在牵引过程中,切忌使头颈过度前屈,此种体位有可能会加重后突的髓核对脊髓前中央动脉的压迫,使病情恶化。在牵引的全过程中。
(2)围颈保护:用一般的简易围颈保护即可限制颈部过度活动,并能增加颈部的支撑作用和减轻椎间隙内的压力。重症型而又需要起床活动者,可选用带牵引的支具。对颈部牵引后症状缓解及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例,亦需用颈围保护,以有利于病情恢复。
(3)理疗和按摩:在常用的理疗方法中,蜡疗和醋离子透入法疗效较好,对轻型病例可以选用。在选择按摩疗法时应注意,手法推拿虽对一部分病例有效,但如操作不当,或病理改变特殊,反而可能加重症状,甚至引起瘫痪,因此,在选用时一定要慎重。
(4)药物治疗:可适当应用抗炎、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扶他林)、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奥湿克)等,对缓解病情有一定作用;此外,复方丹参制剂具有活血化淤作用,亦可服用,对症状明显者,可选择静脉滴注方式,较之口服更为有效。
2.手术疗法 对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应及早行手术治疗。手术以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为主。对合并有明显的椎管狭窄的患者一般先行后路椎管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6个月如果患者的症状不见改善再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颈椎动力位x线片检查颈椎稳定性好、没有骨性椎管狭窄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目前采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该手术不仅保留了颈椎的活动节段,而且有利于减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
手术适应证:
(1)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上肢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3个月改善不明显或进一步加重者;
(2)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产生脊髓受压症状和体征:四肢感觉减退,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hoffmann征阳性,躯干束带感,行走时踩棉花感等;(3)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在mri t2加权像表现为脊髓高信号者;(4)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经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进一步加重者。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篇三
颈椎间盘突出保健操
颈椎间盘突出治疗以及恢复一般都需要借助器械来完成,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全面的恢复,应该要做哪些的运动锻炼呢,骨科专家为我们推荐运动保健操。
第1节:金狮摇头。
预备姿势:两腿分立,两手叉腰。动作:头颈放松,缓慢做大幅度环转运动,依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各6—8次。
第2节:回头望月。
预备姿势:两腿分立,两臂自然下垂。动作:①两腿微屈,上体前倾45°并向右后旋转,头随旋转向后上方作望月状,左手上举置头后,右手置背后;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一④同①一②,但方向相反。左、右各重复6—8次。
第3节:与项争力。
预备姿势:两肘屈曲,两手十指交叉置于头后,两腿分立。动作:①头用力后仰,两手同时给头一定的阻力;②还原成预备姿势。重复12—16次。
第4节:前伸探海。
预备姿势:两腿分立,两手叉腰。动作:①头颈前伸并转向左下方,两眼向前下视,似向海底窥探状;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一④同①一②,但方向向右。左、右交替,重复6—8次。
第5节:托天按地。
预备姿势:两腿并立,两臂自然下垂。动作:①右肘屈曲,手掌心向上提起,再翻掌向上托出,伸直手臂,左手臂微屈,左手用力下按,头同时后仰,向上看天;②还原成预备姿势;③一④同①一②,但左、右手交换。左、右交替,重复6—8次。
第6节:伸颈拔背。
预备姿势:两腿分立,两手叉腰。动作:预备姿势:两腿分立,两手叉腰。动作:①头顶部向上伸,如头顶球状,每次持续3—5秒;②还原成预备姿势。重复12一16次。预防颈椎颈间盘突出的保健操:
首先,需要将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均匀呼吸,即将开始我们的颈椎保健操。
1、双掌擦颈
十指交叉贴于后颈部,左右来回进行一百次摩擦。
2、左顾右盼
将头部向左右两侧分别转动,最好要大幅度转动,反复进行三十次。
3、前后点头
和上面的做法一样,将头部向前后两个方向转动,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反复三十次。
4、旋肩舒颈
然后,将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三十次,再由前向后旋转,反复进行操作。
5、颈项争力
将两手紧贴大腿两则,两腿不要移动。当头部转向左侧时,上身旋向右侧,反之亦然,反复进行十次。
利于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康复的保健操做法。
1.坐姿颈部保健操对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保健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患者在生活中一定要积极发挥这种保健操的辅助治疗的功效。具体的方法是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坐在凳子上,两腿平放,双手自然下垂。探仰头式,要求身体放松,脖子向前探,并且尽量使下巴靠近胸部,保持姿势不变5秒左右,然后把头缓缓后仰,达到最大限度后,同样保持5秒,随后恢复正常姿势,连续做2-6次。头部前后左右轻轻摇晃,时间10秒为宜。
2.要有效的促进病痛的消除,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就要坚持每天做一些利于颈椎健康的保健操。转动肩关节式保健操需要患者肩关节由前至后连续做划圆动作,然后反方向由后至前连续做划圆动作,重复4-6次,注意速度不要太快。通过旋转头部式保健操也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痛,要求患者从左到右旋转头部,然后反方向旋转,重复2—6次。
3.卧姿颈部保健操对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康复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具体的操练方法是要求患者仰卧床上,后脑勺用力下压枕头,然后翻身俯卧,额头用力下压枕头。呼吸要保持均匀。但要注意枕头不要太软,也不要太高,最好在10-15厘米。
颈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
1、微创治疗:此疗法是最新的一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方法。不剥离椎旁肌,保留棘上、棘间韧带,和大部分上、下关节突以及未破损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尽可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去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肥厚的黄韧带及增生内聚的关节突等神经致压因素。
2、传统手术:传统手术治疗是很多疾病所采取的常用方法,由于传统手术费用大、风险高、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且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因此,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很多颈椎医院都不常采用。
3、理疗:方法很多,有利于加速炎症性水肿的消退和改善神经的血供。选择理疗师,若经常中断或不按时治疗,不但不累积疗效,而且还会使已有的疗效减退或丧失。
4、封闭疗法:可行痛点封闭或颈部硬膜外腔封闭,可迅速控制炎症和解除疼痛,疗效较好,但存在一定潜在的危险性,不作为常规使用。
5、药物治疗:中医方[]是借助药物贴于皮部,对体表形成特定剌激,并通过透皮吸收和经络剌激,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使各部位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增强人体抗病修复能力,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的作用,以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6、推拿按摩:对改善局部血供,松弛肌肉痉挛,解除疼痛,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使移位的椎体复位。万一手法不对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的后遗症,且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种方法。椎间盘突出的家庭保健操
第一节:利用家中的熨衣板或木板,再加一条安全带或强力皮带,牢牢束住腰部。俯卧位,用双手撑起,坚持3分钟后复原,反复6—8次。
第二节:俯卧位,用双手撑起,肘关节伸直,坚持3分钟后复原1分钟,重复6—8次。每次可加用深呼吸法,吸一口气,然后吐气,吐尽为止。此时会感觉腰部下沉,使腰椎尽量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生理曲度。
第三节:俯卧,腹下放一个枕头,双手扣紧于背后,将双腿、头部和肩膀尽量提起,坚持一秒钟后,然后放下松弛,重复6~8次。
第四节:放松动作。做完上述练习后,做一下屈曲膝关节的动作。
第五节:站立伸展。直立,双脚微微分开,手放腰背部,四指并拢。手指向后,以双手作支柱,将腰以上身躯向后弯,以达到最大可能的伸展度,双膝要保持挺直。维持一两秒钟,然后回到开始位置。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篇四
修改意见;这篇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符合 内容主要就不是椎间孔经 这这主要内容是胶原酶的,客户要的是椎间孔经治疗颈间盘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穿刺手术成功之后,通过造影来明确位置,将药物注射椎间孔中,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2例,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进行治疗,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关键词】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
[1]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影像技术下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简要探讨,现将研究报告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年龄最大者为69岁,平均年龄为(45.6±3.6)岁。突出部位:8例为c3-4突出、12例为c4-5突出、27例患者为c5-6突出、10例患者为c6-7突出、9例为c3-
4、c4-5二间隙突出、8例患者为c4-
5、c5-6二间隙突出、10例患者为c5-
6、c6-7二间隙突出、6例为c3-
4、c4-
5、c5-6三间隙突出、10例c4-
5、c5-
6、c6-7三间隙突出。此外,100例患者中有46例为侧突型、35例为中央型、19例为椎间管型突出。患者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病程最长者为8年,平均病程为(3.4±1.3)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的诊断结果显示,均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30分钟,对患者静脉注射20ml的含量50%葡萄糖、10mg地塞米松,并给予患者抗生素的静脉点滴。患者体位取侧卧位状态,侧卧在ct扫描床上,对颈椎棘突调整至相同水平线上,在c2~t1棘突上,将一个金属标志物粘贴于上,然后从c2到c7,借助于1毫米层厚对患者进行ct扫描,在ct监视器上将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和与其相对应的椎间孔确定出来,将穿刺点、穿刺入路、角度以及深度实现设计好,然后借助于监视器上的测量软件,将穿刺点到棘突中线的距离、多拍椎间孔的距离以及进针角度准确的测量出来。让后再借助于ct机架上激光定位线,于患者颈部体表上将所预先设计的穿刺点标记出来。
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的基础下,使用规格为7×120mm的穿刺针,从患者颈部体表上所标出的穿刺点钟进入,让后依据所规定设计好的穿刺方向、角度以及深度来进针,当穿刺针进针深度到达设计深度标准后停止。对患者进行ct扫描、三维成像,确保针体能够与椎板外缘之间相互紧贴,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处于病变间隙的椎间孔中,却没有损伤到患者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回抽时,做到无血、无气、无液,通过穿刺针将3ml的1%利多因和1.5ml的5%欧乃派克相联合的利欧混合液注入其中,患者病变的椎间孔中,每隔注入1.5ml,却ct扫描结构显示所注入的药液扩散到椎间孔四周,部分药液通过椎间孔,渗透到椎管腔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促使椎管腔中混合液越来越多,并逐渐开始在突出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四周逐渐扩散,对其仔细观察10~15min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性进行监测,如果患者蛛网膜下腔没有出现麻醉现象,且之前患者上肢麻木、疼痛症状出现较为显著的缓解,则代表穿刺位置没有错误,也没有损伤到椎间孔四周的脊髓、硬膜囊以及血管和神经等脏器。最后,通过穿刺针对患者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借助于平车将患者转送到病房中,保持六个小时的健侧卧位,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治疗,如抗感染预防和治疗、止血、消肿等。适当的进行制动,确保颈围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于7d内出院。1.3判定标准
以改良过后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将治疗效果分为:①优:患者症状均已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均都恢复如初;②良: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但依旧还存在轻微症状,活动所受限制较弱,没有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及工作;③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但活动依旧受限明显,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均都遭受到了一定影响;④差: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症状无变化,甚至还有所恶化。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总有效率=(优+良+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
表1.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n(%)] n 100 优 52(52)
良 37(37)
有效 9(9)
差 2(2)
优良率 89(89)
总有效率 98(98)
3.讨论
随着当下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现代人们生活压力无形中逐渐增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2]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颈椎病所带来的危害,针对于颈椎病的相关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
人体颈部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想要进行穿刺也就会形成较大的阻碍和难度,从而也就会带来较高的风险。一旦没有注意就极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国内就曾经有报导过多起误将胶原酶放入到蛛网膜下腔中,从而造成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的案例。在借助于ct指导下,不管是设计、定位、穿刺以及造影,还是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在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具有清晰的图像、准确的靶位以及简单的操作流程,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无出血以及痛苦少等特点。在ct引导下穿刺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刺到椎间孔外口出,不需
[4]要刺入到椎管中,因此也就不会对硬膜囊造成损伤。让后借助于造影术将位置明确确定之后,还能够对造影剂从椎间孔渗入到椎管中接触突出物进行全面观察,监测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现象,最后将相关药物通过穿刺针注入其中,让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能够让“药达病所、酶达底物”的基本要求得到充分实现。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很多患者都难以接受,绝大多数患者都输选择使用牵引的方法,内服外敷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这种方法无法做到根治,且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显著。而通过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方法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有造影剂证实,药物注射后能够扩散到硬膜外前侧间隙中,从而让突出的髓核
[5]逐渐被药物溶液所浸泡住,进而让其溶解效果得到充分激发。而且,在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药物并不会对细胞膜和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同时也不会对其他蛋白造成破坏。在生理酸碱度以及体温正常的基础下,使胶原蛋白逐渐被分解,溶解掉突出的髓核及破裂的纤维环,促使神经所遭受到的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也就能够让颈椎间盘突出症所带来的诸多临床症状都得到有效消除,实现临床治愈的显著疗效。
针对于急性起病,颈椎间盘单节或多节突出、不具有四周组织骨化症状、具有较为显著的神经根压迫等诸多症状的患者,均都可以运用本次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椎间盘突出且
[6]伴有椎管骨性狭窄、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则应该谨慎使用。对于胶原酶过敏、颈椎脱位、疑似肿瘤或结核、年龄在16岁以下以及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则严禁使用该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无菌操作和适应症做到严格掌握之外,穿刺技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按照设计和[7]标准来进行穿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由此可见,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注射胶原酶,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参考文献】
[1]谢林,顾军,贾晋辉,王庚启,洪友松,陈方庆,席志鹏.经皮5.9mm全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0:1074-1075.[2]俞武良,陆建猛,韦勇力,方明,王兴武,欧阳甲.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06:686-689.[3]王迎虎,杜洪印,谭建强,郑宝森,邵兆军,刘强.突出物ct值对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12:909-912+915.[4]赵家贵,朱本藩,宋阳,赵丽,引导经黄韧带颈后路注射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01:43-46+50.[5]林泓怡,韩影,林建,陆丽娟.单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2:736-739.[6]林泓怡,韩影,陆丽娟,金杏红,王净蒙,林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和双极射频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10:970-972.[7]李进,孔维军,季文军,覃建朴,敖俊,廖文波.后路全内镜手术治疗单节段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02:170-174.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篇五
颈椎间盘退变和椎间盘突出mri的表现
来源:海王星辰 2013年4月28日
导读: 在颈椎疾患的条件下,颈椎间退变和颈椎间盘突出的mri检查是不一样的。以至于很多人的症状出现的不一样,下面就介绍下这个椎间盘退变与椎间盘突出的mri表现。
(1)椎体的退变:
椎体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变,高度逐渐减低,宽度增大。变性椎间盘邻近的椎体部分可呈以下三种类型的信号:i型(纤维组织增加型):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其病理基础为邻近椎体的骨髓中出现血管化的纤维组织,使椎体t1、l2弛豫时间延长,注射gd-dtpa后局部多有轻中度强化。
ⅱ型(骨髓组织脂肪增加型):t1加权像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为中等信号。其病理基础为邻近椎体中黄骨髓成分明显增多,致使椎体t1显著缩短,t2也变短。
ⅲ型(骨硬化型):t1加权像与t2加权像均表现为低信号。是由于骨质硬化造成椎体t,延长,t2缩短。
(2)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的退变主要表现在t,加权像,椎间盘中央髓核信号由高变低,高信号髓核与低信号纤维环分界?肖失。矢状位可见椎间隙明显狭窄。变性的椎间盘可出现真空现象或钙化。在t1、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1)纤维环破裂征象:
放射状的纤维环裂隙代表邻近的纤维层破裂,裂隙方向可垂直或斜向纤维层。完全的放射状的纤维环裂隙从髓核破向
椎间盘的纤维环浅层,而不完全的放射状的纤维环裂隙裂至内层或外层纤维环之间,剩下一些完整的纤维环外层。由于这些裂隙中的水分较正常纤维环高,在t2加权像中,可发现有局部增强的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周围被低信号的纤维环纤维包绕。另外,由于裂隙中可含有新生的血管组织,如果静脉注射gd-dtpa造影剂,它们可被增强。除了放射状的纤维环裂隙,亦有中心和外周的水平状裂隙。
目前,大多数作者认为mr t2加权像中纤维环中高信号区和gd-dtpa增强是确定纤维环放射状裂隙的征象。纤维环破裂是引起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重要诊断依据。
(4)椎间盘膨出:
纤维环弥漫向周围膨隆,纤维环超出椎体边缘,相应的椎间孔及神经组织无明显受压,称椎间盘膨出。mri表现为于矢状位变性的椎间盘向后膨出,后方的条状低信号呈凸向后的弧形改变,t2加权像比t1加权像更为明显。轴状位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对称性膨出,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孔脂肪光滑、对称的轻度压迹,椎间盘无局部突出。
(5)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的mri表现为:突出的髓核为扁平形、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t1加权像突出髓核的信号比脑脊液高,比硬膜外脂肪信号低,界限分明。t2加权像突出髓核可表现为高或低信号。信号强度比脑脊液低,比脊髓高,与硕膜囊外脂肪相比略低或略高。突出的髓核与未突出的髓核之间有“窄颈”相连,此征象于矢状位显示清晰。脱出的腰椎间盘块与椎间盘内残留髓核呈蒂状相连和横断面显示有残留通道,具有特征性。如突出的髓核与椎间盘脱离,形成游离的髓核,可离开原来的椎间隙向上、下迁移,形成孤立脱出的髓核。游离的髓核为圆形或卵圆形孤立团块,与未突出的髓核之间无联系。脱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碎片组织周围环绕一低信号带。突出的髓核如发生严重的脱水纤维化,可形成一团块。在se序列t1加权像、n(h)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其信号强度依次降低。mri还可清楚地显示邻近椎间盘的变化及硬膜囊和脊髓受压的状况。几乎所有发生形态改变的椎间盘都有信号的降低。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率大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