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5篇)

最新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3:26:44
最新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5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绮丽、绚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说明方法

2、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平时是否留意?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落日。„„落日如此壮观,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然而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走进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绮(qǐ)丽 绚(xuàn)丽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殷(yān)红 衰(shuāi)减

2、找出文中具体描绘落日美丽景象的语段。思考描绘了日落时哪几种现象?(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屏幕显示参考答案)

3、学生自由朗读4-7段,探究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教师及时指点,屏幕显示参考答案)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是日落时的幻觉;二是产生幻觉的原因。第三段是过渡段,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板书)

5、区别文章前后两部分表达方式的不同。讨论: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2段主要是记叙和描写,3-7段主要是说明。第2段的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三)理清顺序

由上表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1、从全文看,课文先讲日落时的幻觉,再讲产生幻觉的原因。由此可见,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2、从局部看,在说明产生幻觉的原因时,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落日的外形以及大小。这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又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也是逻辑顺序。

(四)说明方法

1、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打比方。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句。

(五)品析语言

1、屏幕显示例句。

2、学生比较改句与原句的区别。

3、明确本文语言的特点。一般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严谨性,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还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六)归纳总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属事理说明文。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同时,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因而文章通俗易懂。另外,本文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特点。

(七)拓展延伸

古代文人墨客对落日描写很多,且情趣各异,匠心独运。请大家一起诵读其中的名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落日的幻觉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现象)(原理)

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篇二

《落日的幻觉

年级: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材的处理:《落日的幻觉》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由于学生已上过物理的“折射”知识,加上七年级还学了一篇《山市》中的“海市蜃楼”现象也是与课文知识相关的,因此学生对简单的光学知识还是有所了解,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学生要填表,势必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各样的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和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八年级(3)班的学生分为6组,每组设组长一名,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和能力,生字词有独立解决的能力,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本课采用“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紧扣题目,层次清晰,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本文内容虽通俗易懂,但学生对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特点需要教师点拔,再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在学法上,本人让学生注意观察近十天的天气情况并写日记;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如图片、资料等,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法: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我校申请的南平市级课改课题,一轮课改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与学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在进行着,本教案是本课改成果的又一次实践。

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扩大教学内容,也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热情,还可让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教学中的自学性,直观性原则。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融,以读带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因此我采用朗读法。

3、演示法:通过演示筷子在玻璃杯中折射实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幻觉,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学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学能力。

1、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八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

3、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中心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媒体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 玻璃杯、水、筷子

(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八、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教师:查找图片,设计课件。玻璃杯、水、筷子

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课外收集有关落日的诗句。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物理学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导入: 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下面严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严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小声议论)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看到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只是我们眼睛产生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落日也会产生各种幻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落日的幻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多媒体展示)绮(qǐ)丽 绚(xun)丽

日薄(bù)西山 气息淹淹

殷(yīn)红 衰(suāi)减

2、学生多种方式朗读:重点朗读(2)(3)(4)(5)(6)。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等。

四、知识大比拼

我先请每小组同学速读课文五分钟,可看相关材料: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等,然后老师出题,以小组抢答方式竞赛,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同学识记的速度快,捕捉信息能力强,(共六个小组)(大屏幕显示)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6、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五、精读3—5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和问题

刚才有位同学说出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大屏幕显示)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红

神秘的暗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眼睛的叠合效应 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了

问题:

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六、拓展研究

1、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2、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属事理的说明文。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同时,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因而文章通俗易懂。另外,本文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七、研究性作业 :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请同学们观察日出现象,模仿课文写观察日记。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八、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教学评价

本节课虽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多次接触说明性的文章,但新教材不强调文体,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练习学生的快速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方面,学生学习了本文能学到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的知识,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本节课的第三环节“知识大比拼”和第五环节“精读3—6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一张表格和问题”的设计正好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落到实处了,通过这两环节的学习,学生也能学会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但在找各种云的高度、位置时,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信息,说明还有些学生看课文时不很认真,所以把一些重要信息漏了,今后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而课前预习: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课外收集有关落日的诗句与第六环节拓展研究:

3、读写结合,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他们都能从图书室、报纸、互联网上寻找有关材料,学生课后自主收集材料的能力的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课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这一环节也是为了检测学生课前是否认真去预习课文,同时也可以锻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胆量,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很有帮助 本节课设计了五环节“精读3—6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一张表格和问题”,要完成这一环节,各小组长就起重要作用,各小组长要组织引导本组学生在熟悉和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质疑探究,共同完成一张表格的填写。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一理念相符合,本人也参与了一组的讨论,发现有的学生讨论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想依赖同学,这时我对他加以引导,使他认识到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尝到各种知识与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一位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问题的讨论研究,营造主体发展的宽松环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已见。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也会在我的意料之外。同时我相信每位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多讨论,多提问,从而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由“苦学”变“乐学”;体现了学者教学育人功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一年多的不懈的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前学生已收集到一些有关落日的诗句、图片等资料,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本人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反映共性,又突出了个性。

二、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生命体,尊重学生,与他们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老师在教学中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本课较好地贯彻课改“三维理念”,能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课程功能的根本转变。尤其是小组抢答的“知识大比拼”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学会了学习,学习了解决问题,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四、教师能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有所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趣,教学思路清晰,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五、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六、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的一方面就“说”的能力的训练。在本次公开课教学中,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教学环节,通过演讲,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胆量也可得到锻炼。今后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演讲的表情、语气等方面的训练。

七、本课较好地实现了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双主体,即教师是教的主体,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理念。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时,有的组长的组织引导能力不强,只顾自己,不能组织本组成员共同讨论问题;还有的小组成员在讨论时,不积极发言,总想依赖别人,针对这些情况,本人将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指导,使他们能真正尽到组长的职责。

2、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学生演讲的语速较快,演讲时语气体现不出,学生的演讲表情还不够丰富,今后本人将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演讲水平。

3、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字音读得不准,如“殷(yān)红”的“殷(yān)”字错读为

“殷(yīn)”,还如把“绮(qǐ)丽”的“绮(qǐ)”字错读为“(qǐ)”……这说明有些学生的语音基础不好,今后还要加强字音的训练。

4、对说明方法的讲解时,没有详细地对个别学生回答时存在的问题作清晰的再讲解

在讲到这篇文章的说明方法时,我要求学生在文中寻找例子。当有个学生在回答时混淆了说明方法中的“举例子”和“引用”,当时我只是很简单地一句带过就算了,没有对这两种说明方法作一个详尽的区分,让具有同样疑惑的学生得到清晰的解答。事后想起来,当时应该抓住这个问题,做一个顺带的讲解,对说明方法中的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区分,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说明方法的区分了。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一、说教材

1、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2、《落日的幻觉》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材的处理:《落日的幻觉》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由于学生已上过物理的“折射”知识,加上七年级还学了一篇《山市》中的“海市蜃楼”现象也是与课文知识相关的,因此学生对简单的光学知识还是有所了解,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地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体现,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阅读,提高学生科学认知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意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法: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是我校申请的南平市级课改课题,一轮课改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与学生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在进行着,本教案是本课改成果的又一次实践。

教法: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扩大教学内容,也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热情,还可让学生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教学中的自学性,直观性原则。

2、朗读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融,因此我采用朗读法。

3、演示法:通过演示筷子在玻璃杯中折射实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幻觉,提高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六、说学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本分重视引导学生自学能力。

1、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文的重点难点。

3、练习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中心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演示光折射实验: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大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八、说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课外收集有关落日的诗句。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习预习课文,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学习课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课前三分钟演讲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演讲已坚持了一年多,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教学环节,通过演讲,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时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胆量也可得到锻炼。)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物理学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导入: 同学们将筷子放在盛水的玻璃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下下面严老师将为大家演示这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严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小声议论)生:我看到了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他看到玻璃杯中的筷子折断了,这只是我们眼睛产生的一种“幻觉”,在现实生活中落日也会产生各种幻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落日的幻觉》。

(设计意图:在导入教学中,设计了物理学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导入,这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是语文学科与物理学科的相结合,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多媒体展示)绮丽、绚丽、殷红、气息奄奄

绮(qǐ)丽 绚(xun)丽 日薄(bù)西山 气息淹淹 殷(yīn)红 衰(suāi)减

2、学生多种方式朗读:重点朗读(2)(3)(4)(5)(6)。

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等。

(设计意图:改正错字或音旨在扫清阅读障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环节的设计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教师示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课文生动的说明,优美的语言,借此来落实教学目标。)

四、知识大比拼

我先请每小组同学速读课文五分钟,可看相关材料:课前提示、课后练习等,然后老师出题,以小组抢答方式竞赛,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同学识记的速度快,捕捉信息能力强,(共六个小组)(大屏幕显示)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记忆中有关“落日”的古诗词。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6、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设计意图:(限识5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在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有很大的效果,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五、精读3—5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和问题

刚才有位同学说出唐代诗人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大屏幕显示)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红

神秘的暗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眼睛的叠合效应 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变扁了

太阳好像变大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了

问题: 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来了解课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填图表”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是摘录关键词语,2、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3、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二是“讨论问题部分”,学习作者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课文内容。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扶、放的一个过程。)

六、拓展研究

1、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2、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自己看到过的落日景象。例如:①、西边的天空悬着一轮红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落日的余辉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设计有梯度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小组情况合作探究完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课文要有运用已有认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写结合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活化教材,在文本嫁接与改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很有帮助,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尝试成功,经历创造的幸福,实现人生的超越.)

七、研究性作业 :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请同学们观察日出现象,模仿课文写观察日记。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课文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也可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内促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九、说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本课板书设计能清楚的显示出本文的“从现象到原理”的结构,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由现象到原理向我们揭示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科学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

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篇三

落日的幻觉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奄奄()绮丽()衰减()殷()红 坠落()尘埃()蔚()蓝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日薄西山(2)绮丽

3、填空

(1)日落确实很美,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四)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的?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拓展延伸: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三.教师小结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这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2、这段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3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学习重点与难点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奄奄()绮丽()衰减()殷()红 坠落()尘埃()蔚()蓝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日薄西山(2)绮丽

3、填空

(1)日落确实很美,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四)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的?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的作用。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拓展延伸: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三.教师小结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这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2、这段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

20《落日的幻觉》答案

(四)1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2明确:

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

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 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 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明确: 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

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4明确: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5(1)明确: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2)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过渡段、承上启下

(五)示例: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教学札记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巴金)

四、1、描写,使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选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

3、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次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

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篇四

《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清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体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

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黄天祥的科普说明文《落日的幻觉》。

一、初读感知。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2.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3、、字词积累。

蕴含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坠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三、学习新课。

1、明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

2、赏幻觉。

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落日的景象?

3、析幻觉

仔细研读4567自然段,找出日落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填在下列表格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像这篇文章,先写落日的幻觉,再阐释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品语言。

请大家速读课文,可以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也可以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体味这些句子或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适合各类文章)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5、悟幻觉。

由落日的幻觉,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的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四、拓展延伸。

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五、课外作业。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课外知识,利用所学的课文 知识补写其原因。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认识到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如果生活没有了幻觉,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所以,我们既要不被虚幻得表象所迷惑,又要充分享受虚幻带给我们的美丽景象。在美丽中快乐,永远做一个幸福的人。

落日的幻觉主要内容篇五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让学生朗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2、课文题目是“落日的幻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明确。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明确要点: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2、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明确要点: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在介绍幻觉现象时,按照“体积变大,颜色殷红,形状变扁,背后有暗弧亮弧,有时有紫光出现,”这样的顺序介绍的,但是,原理介绍中却不是这样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要点: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遵循“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来介绍,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明确要点:

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5、朗读课文第1——3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要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要点:描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明确要点:过渡段、承上启下

6、本文是说明文,文章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拓展延伸:

2、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巴金)

日出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