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题目(四篇)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题目(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4:19:29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题目(四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题目篇一

(一)massive 大规模

是指学习人数的大规模;从理论上说,慕课的课程参与者可以是无限的,这主要得益于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益进步的信息技术为大规模的人群参与互联网学习奠定了基础。杜克大学开设的第一门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总数超过 1.2 万,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慕课课程注册学生更是达到了 15 万人。慕课改变了传统的基于课堂的学习方式,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这也是诸多慕课提供平台的宗旨。coursera的愿景是“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世界级的教育”;edx 则以“集合来自顶尖大学的顶尖课程”作为组织的宗旨。

open 开放

慕课的开放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开放课程、开放学习、开放评估、开放平台。开放课程意味着学习者可以将不同的教育资源、活动或学科知识进行组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决定学习进度,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开放学习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参与学习与活动,促进新观点和新认识的产生;在开放评估中,学习过程中的同伴评估、集体评估等方式提高了评估的合理性;开放平台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动态的、交互的开放性教育社区,信息和数据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共享。慕课带来的资源的开放以及信息的易获取性被新媒体联盟认为是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第一大重要趋势。

online 在线

在线指的是通过网络或者使用网络的意思。这意味着mooc的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mooc在线这个特点其实也是massive和open这两个特点的基础。多亏了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在线教学成为可能,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注册提供慕课的平台,免费地学习大量的来自全世界顶尖学府的优质课程。

(二)慕课课程是一种拓展性的、多元化的内容集合。2008 年,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最初将慕课设想为“连通主义”的生态系统。根据连通主义理论,知识不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持续不断的活动。学习者通过慕课建立相互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产生新观念。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的生成比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由此所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支撑和发展慕课的生态环境。此外,慕课发挥了一种资源“中心”的效应。原本分散在网络中的学习材料通过慕课进行重组,不同的主题也可整合到课程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呈现课程视频外,还会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诸多链接作为视频的补充内容。

(三)慕课运用了大量新兴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通常呈现为较短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视频,并以知识点的分布为依据分割视频。同时,每门课程都有相关的练习和结课考试,并通过自动评分、同伴评价等方式,对练习和考试进行评分。而且,课程的更新一般与学校以星期为上课周期的时间安排一致,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通过在线课程论坛实现。因而,慕课的建设和传递过程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的支持,如录制高质量的视频、采集并分析数据、建立具有社交网络功能的平台、进行自动评分等。

二、mooc发展的动力:

2008年9月,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开设了第一门慕课课程,吸引了2300余人参与。此后,各大平台相继推出慕课课程,注册人数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慕课显现出了惊人的魅力,吸引了高校、企业、风投资金、基金会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

1、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慕课在实施中所运用的大量的新兴教学法,更是激发了人们对转变高等教育模式的关注。2013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了六种在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趋势。在这六种趋势中,有三种都能在慕课中得到很好体现。第一,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收集并分析学习过程的相关信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从而满足学习者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二,由于学习者越来越多地通过因特网获得海量资源,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育者有必要履行内容引导者的职责,为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资源来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将面对面和网络学习混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资源与校园活动二者的优势。慕课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全新尝试,同样也是研究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试验平台。慕课平台将大量参与者的学习数据(如学习时间、偏好)记录下来,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得丰富的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高校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为研究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基于学习者的数据,分析了学习环境、课程参与度、学习动机等因素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提出了教学改进的相关意见。此外,慕课对于探索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形式等问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声誉与国际化的需要

通过慕课平台,高校得以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提升了其国际声誉。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慕课满足了高校在全球进行品牌拓展的需求。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对学习者来源多样性的统计分析,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参与慕课课程。虽然这一统计的样本有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慕课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课程的传播范围。对于精英高校来说,参与慕课还被看作是引领教育潮流和促进创新的行为。2012 年,杜克大学在 coursera 上推出了第一门慕课课程,并提出学校在线项目的三大目标。其中,第二大目标明确指出,参与慕课是为了支持全球拓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国际化水平;第三大目标提出,要提升杜克大学的声誉,向潜在的学习者、教师和捐赠者展现杜克大学的全新面貌[14]。这一点也体现在多伦多大学开放慕课项目的目标中,即希望通过慕课展现多伦多大学作为教育、学习与研究的引领机构的能力。

(二)学习者

世界各地的很多学习者都对慕课有着高度的热情,这一点从各平台的注册人数上可以明显看到。学习者是慕课的参与主体,了解他们的参与动机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费用不断增长,而毕业生的负债率和学位获得率却让人感到担忧。2013 年,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发布的一则新闻称,美国公立四年制大学的平均学费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 250%以上,此外,平均每个贷款的毕业生都承担了超过两万美元的债务。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与高额的大学费用相比,他们从高等教育中获得的收益十分有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免费目前仍然是慕课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除了慕课的低成本,学习者的兴趣、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同样是影响学习者参与的因素。对于学习者参与慕课的动机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主要由提供慕课的各所大学基于学习者参与课程的情况进行一定的研究。杜克大学通过课程开始前与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将参与者的动机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学习者为了终身学习或是为了了解课程中的某一主题,这一类参与者对课程的完成度和成绩几乎没有要求;二是学习者将参与慕课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希望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三是学习者看中慕课的便利性,这类学习者通常因种种原因而无法接受传统大学教育;四是学习者为了获得在线教育的体验[18]。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对学习者的调查发现,55.41%的学习者参与慕课是为了通过课程获得知识与技能,25.58%是为了挑战自我,8.72%则是为了就业或者获得晋升机会。

尽管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争议,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学习者普遍希望通过慕 2

课获得有趣的学习或社会体验,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业或职业的发展。同样地,学习者动机的多样性也正是慕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体现。

(三)企业

当前几大主要的慕课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风险投资公司、基金会等机构的大量投资。例如,coursera 与 udacity 就分别获得了风投公司的 2200 万美元和 2110 万美元的投资,mitx得到了盖茨基金会的 100 万美元的资助,udemy则获得了来自风投资金的 1600 万美元的资助。企业对慕课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表明,更多的市场主体正在通过慕课参与到高等教育市场中。

一方面,风投公司和企业希望通过投资慕课获得收益。尽管慕课的提供平台目前尚未形成盈利模式,但有趋势表明慕课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形成多种收益渠道。平台所掌握的关于学习者的大量数据,对于潜在的雇主而言是极佳的了解学习者需求和信息的来源。而且,尽管平台所提供的课程可以永久免费(有些平台已经对课程实行收费),但是附加性服务如作业评分、参与社区网络和讨论等可能将逐渐收费。同时,平台向企业提供定制的课程作为其内部使用资料,而且平台的高访问量对于广告商而言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慕课的发展,这些盈利模式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增值空间。

另一方面,慕课为企业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了进驻高等教育市场的渠道。慕课使得高等教育市场更具开放性,使得许多新兴企业和机构得以进入,并为他们带来了创造利润的空间。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新兴公司通过运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性的技术与商业模式,针对区别于当前的目标群体或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有学者认为,慕课含有破坏性创新的典型特征,应当引起新兴公司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企业的表现将不断提升,并向高端市场进军,最终达到与现有市场引领者相抗衡的水平。企业希望通过投资慕课以占据这一高等教育市场的新领域,并在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达到与传统高等教育提供者相互竞争的目的。

三、mooc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完成率与质量

慕课自产生以来就因极高的注册人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它也因课程完成率低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

《大西洋月刊》(the arlantic)副编辑迈耶(robinson meyer)在他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提供的慕课的辍学率达到了 80%~95%。此外,研究人员对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门慕课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注册人数高达 15 万之多,但最终只有4.62%的学习者完成了全部课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不足是导致慕课低完成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慕课注册程序的简化使得任何人只要进行简单操作,就能够参与到任何一门课程中。在杜克大学课程实施前对参与者的调查中,就有30%的人表示对在线课程形式的好奇是他们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24]。而且,慕课的免费性质使得人们的参与或退出都不需要任何成本。杜克大学每周上传两个课程视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第一个视频相比,第二个视频的点击量下降了约 4000次,而第四个视频的点击量则又减少了2000次。也就是说,在前两周内,课程视频的访问量就下降了75%。此外,数据还表明,在第一周测试中,有25%的至少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习者最后完成了课程,远远高于总体2.62%的完成率[25]。学习者在前两周内的访问量的快速下降,表明大部分学习者的参与只是出于好奇或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这部分人很快便退出了课程;而参与测试练习的学习者相对而言有着更明确的完成课程的目标。

学习者自身的知识背景与能力也会对其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课程产生影响。由于课程注册 3

没有门槛限制,不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都可以参与其中。一些学习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一些课程的基本概念接受以及知识运用方面存在困难,尤其是数学、设计等要求有一定理科基础知识的课程。此外,尽管课程视频时间较短,但练习与测试通常比较耗时。同时,在规定的课程视频之外,教师通常还会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资料链接,学习者需要从中选择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补充学习,这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网络搜索技能,否则很难在大量的资料中搜寻到所需信息。

慕课的课程质量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斯隆联盟 2003-2011年的调查数据,高校在线学习效果的认可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最高达到了67.6%。该联盟由此认为美国高校对本国的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持乐观态度。然而,作为新型在线学习形式的慕课,其课程与教学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慕课改变了以往课程开发与审批的流程和主体[28]。虽然目前很多慕课都由知名大学教授提供,但是越来越多的非学术界人士已加入到慕课提供者的行列。udacity 的创始人史蒂文斯(davidstavens)认为,未来即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授课。是否需要对授课教师的能力和资质制定相关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学校与教师

慕课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形式,因而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的呈现方式、作业设置、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 maryland)教授卢卡斯(lucas)提到,自己在每门慕课的准备上都需要花费超过100个小时,同时需要两个同事协助自己备课及应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杜克大学在介绍本校课程的准备过程时也指出,尽管任课教师有着20年的授课经验,但8周课程所花费的准备时间仍然超过了620小时。教师不仅需要提供课程内容,还需要承担营造教学环境、主持论坛讨论的责任。教师需要选择讨论主题、准备讨论问题,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介入,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参与热情并培养学习者相关技能。因而,教师需要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想法和需要,具备与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能力。

慕课中大量新兴技术的使用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联盟在报告中指出,数字媒介素养已经成为未来各学科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但同时很多研究者还没有接受过以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因而,学校应当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教师更好地掌握慕课的授课方式,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慕课使得大学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它在给大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传统大学在对现有的创新做出反应时,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慕课的风险与不确定的收益率,教师和管理者的思维定式,维持自身品牌的需要,以及在校园基础设施中投资的沉没成本等,都阻碍了高等教育做出及时的改变。但与此同时,慕课的出现对大学而言是实现内在突破的机遇。在讨论慕课的影响时,应当站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更高的角度,看到新兴科技的未来发展与突破的潜能。

(三)高校与社会的认可

尽管慕课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向学习者颁发高校或社会认可的证书仍然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一个瓶颈。从杜克大学对学习者动机的调查数据来看,有 30%的人希望能通过参与慕课获得证书,并且获得对完成课程的正式认可,这是促使学习者完成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慕课提供者需要提高证书获得标准,确保证书的含金量。通过技术途径,保证学习者独立完成作业,如远程监督学习者和周围的环境等。此外,通过在线模式进行授课的同时,要求学习者到实体的考试中心参加考试。同时,希望获得证书的学习者需要完成额外的作业,学习者参与论坛讨论以及和教师的互动等都应当成为评分的依据。在慕课的学习过 4

程中,形成性评价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慕课还被作为面对面授课的补充,以混合课堂的形式呈现。也有教师提出,学习者应可以选择自己学校推出的慕课课程,所获得的成绩作为其学位课程考评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国家高等教育部门应当提高对学习者通过慕课获得的学分或证书的认可度。尽管人们目前对于慕课的影响与风险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政府已经对创新的浪潮做出及时的回应。2012 年 9 月,在线公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分校成为全美第一所认可和接受udacity课程学分的大学。2012年 11月,美国教育委员会批准了五门慕课课程的学分推荐,其中四门课程得到本科学分推荐,一门得到大学预科的学分推荐。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题目篇二

中国正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阶段,农村人口素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瓶颈。从根本上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必须依靠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回顾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成就,正视农村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深入探讨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和未来农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问题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是为建设农村,还是为流入城市,即“留农”和“离农”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农村课程发展取向陷入在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之间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农村毕业生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都可以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离农”和“留农”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过早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城市或农村定向教育,农村课程仍然要考虑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问题。相比较而言,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弱。总体来讲,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策

当农村教育的数量增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中国农村教育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恒久主题和战略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主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农村教育需要从不同维度作出战略应答。

——在去二元结构思维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在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重建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框架,并在这一新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更新、更系统、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提高的具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在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公平发展。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要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内在活力,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即推进教育质量公平。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不但不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早已证明,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的重要性要高于富裕人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会有效加速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了解劳动力流向基础上提高农村职成教育的相关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受教育对象未来流向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如城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上,可以变输出地教育为主导为输入地教育为主导,并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象不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输入地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工作适应时间,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打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输入地政府、输入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国家、输入地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学生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在做好教育需求分析基础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发展。从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的生源需求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理论上的发展空间不等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空间。实际上,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并买得起。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是,在充分估计和形成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扩大规模,从而实现有序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上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师资,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增加农村学生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进行农村教师专业培训,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一,需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让社会各界了解农村教育、支持农村教育,让农村教师了解社会发展,不断拓宽专业发展视野,增加专业发展机会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第二,通过行之有效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与措施,让农村教师有持续的发展机会和理想的教学生活环境,吸引和留住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实现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为农村教师有效教学和农村学生有效学习,提供各种教育教学设施与条件支持。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题目篇三

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在我国的餐饮市场中,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行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问题,也有来自国外餐饮的竞争压力。

1、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有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

2、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我国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3、餐饮结构失衡。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中低档餐饮服务明显不足。

4、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知名餐饮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等差距较大。此外,餐饮业上游供货商不成熟,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过于分散、生产初级,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5、餐饮人才不济。餐饮教育科研滞后,全国没有本科烹饪院校,餐饮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

乏高层管理人才和烹饪技术人才。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出现花钱买证现象。外资餐饮企业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中餐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人才,导致中餐企业人才大量流失。

6、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更多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加剧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国外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餐饮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本土品牌餐饮走出去步伐较慢,竞争力不强。在国外,中餐企业大多表现为规模小、环境不佳、服务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显。在国内,中餐企业面临着外国品牌餐饮企业的挤压。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题目篇四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摘要:过去 30 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 2009 年,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启动。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就必须把困难估计足,在规划之前清醒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可能会面临的诸多挑战,超前谋划,预备对策。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障碍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援作用迅速突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坚实等,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准政府主导型农业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难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发展中长期的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对农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三是在顺应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

二、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贸、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的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和国内粮食库存充足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自 2008 年 9 月 份 到 2009年 6 月底,国家在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连续 6 次扩大粮食临时收储。这对稳定粮价发挥了重 要 作 用,但 实 际 上 增 大 了 2010年、2011 年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粮食增产还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障碍和约束。

四、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蓄水,每遇严重灾害,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

五、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控制产业”的现像可能继续深化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日趋活跃,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在各地农断地位的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贪大求洋”,过度重视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带动,轻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业绩,提高区域农业产业化的显示度,但也拉大了农户与客观企业之间、大型龙头企业之间与中小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谈判地位甚至市场定价之间的区别。

六、国际趋势、农业市场和结构变迁

与会专家认为,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加将刺激对大多数食品的需求,从而对全球粮食供给提出挑战。这些因素会进而推动对肉制品和奶制品的需求,将推动玉米、粗粮等饲料粮和其他膳食价格上涨。生物能源的需求将继续争夺土地和水资源。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土地稀缺将越来越多地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对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将使农业发生改变,从而威胁那些依赖作物和畜牧业以保障其粮食安全和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markw.rosegrant先生,研究评估了截止到2050年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主要产品、热量供应、价格的影响。对于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国际粮农组织亚太地区部经济与社会政策援助小组协调员purushottamk.mudbhary先生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研究和推广农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大幅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此外,政府必须对食用粮食向生物燃料生产转向进行合理处理。最后,为使穷人免受高粮价之苦,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粮食安全保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分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认为尽管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问题的基础还很薄弱。我国进口的粮食等其他主要农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尽管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保障,对于农业投入的保障,对于农产品供给的各种刺激政策仍然是不能放松的,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能轻言过关。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尹成杰副主任委员分析了我们国家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之后,认为关键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国家现代化的首位。

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也是讨论的热点。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在分析了近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后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价格频繁波动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认为推动农业发展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二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他认为,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问题主要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三是努力降低流通成本,四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七、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人口的迁移和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人口变化、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近一个时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给城市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农民工的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二是绝大多数到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三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四是农民工对定居城市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分析预测的结果显示,从本世纪开始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新增量全是负值,也就是说增加的少,转移出去的多,从而保证了目前我国城市的劳动力还有新的供给。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在2003年,因为中国农业生产率无论是土地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在迅速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后,越来越偏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用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比较高,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导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最低,第二产业越发展、比重越高,越会在资源上限制城市化。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的人均gdp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所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工资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居住条件;农民工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程度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双放弃”,即不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土地、林地和草原,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来换取城市的户口。马晓河提出了我国目前城镇化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问题。中国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较低的消费率和较低的服务业占比将成为制约的瓶颈;二是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问题。当前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民工不是城市市民,所以他们对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对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没有意义。这种城镇化是农民没有迁徙自由、农民没有发展资本的城镇化;三是城镇化和城市管理体制问题。当前中国的城镇体制以一种纵向的行政层级为主,大量优质资源向最顶端的城市转移,所以反过来大城市建得越来越好,最后又限车、限人入城,形成一种扭曲。此外,城市之间还存在严重的城市行政分割现象,在这种机制下,谁都愿意把稀缺的资源,如土地和资本吸纳到自己的城市里,谁都愿意让农民工进城为他们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美好城市,但谁都不愿意为农民工承担公共服务支出成本。

近年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积累增多,但受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生物能源发展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业与能源价格、投机行为、气候变化及宏观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深化,全球农产品供需格局及影响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能否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关键特征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政策,是“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的重要保证。为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近日在京举办了“十二五”期间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热点问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粮食安全、贸易政策、外资进入以及市场调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也派专家出席会议,粮农组织专家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布的2010-2019世界农业展望报告的主要结论。

与会专家分析,未来5-10年内,我国农业领域将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粮食安全压力将加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预测,虽然未来5年我国大米、小麦供需将保持稳定,但猪肉、禽肉和奶制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这会导致我国玉米需求显著提高。其次,石油价格变化和全球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将加大。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推高未来10年全球农业生产成本。与1997-2006年平均水平相比,未来10年小麦和粗粮实际价格预计将高15%-40%;植物油实际价格将高40%以上。再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传导作用将加快,跨国公司对国内食品市场的影响将加大,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将增多。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和不断涌现的新热点,增加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贸易调控等手段在内的市场调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但也面临一些考验:一是价格干预的边际效应在下降,有时很难实现政策目标;二是在wto贸易规则约束下,国内政策支持空间将明显缩小。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专家建议,一是要明确调控的主要目标,着力解决供需方面的主要矛盾,并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尽量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干预,让价格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并在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努力探索开放贸易环境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战略。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还呼吁,在国际市场波动时,各国应进一步增强政策行动的协调性,避免推波助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