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支教教师的引领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的支教老师(三篇)

2023年支教教师的引领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的支教老师(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5:26:23
2023年支教教师的引领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的支教老师(三篇)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支教教师的引领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的支教老师篇一

一、新老教师结对子。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要求青年地理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胜任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能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能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素质较高的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地理教师队伍。具体目标: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地理课程的教育规律。过好教学设计关、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关、实践课教学关、考试命题关等。

3、具备一定的管理工作能力。能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必要的社会实践等。

4、具有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学校优质教育课题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知识并能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5、青年专业教师要力争做到: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八年能挑大梁。

三、主要措施

根据青年地理教师成长和学校实际,部确立“教育引导,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合理安排、使用,鼓励冒尖”原则,采取“专业教研组带教、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措施。

1、加强对青年专业教师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青年专业教师是我区地理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提高青年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及实践技能水平,是我区高中地理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把培养青年地理教师的工作,放在地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上,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地理教师培养与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青年地理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当作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2、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鼓励青年地理教师建功立业

每学期专门研究青年地理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与同青年地理教师的联系制度,召开青年地理教师座谈会,听取对青年地理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同关心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大好局面,中老年教师要更多地关心、爱护和扶持青年地理教师。青年地理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严要求,自觉磨炼,促进自己尽快成熟起来。要积极承担校际或组内公开课,展示自己,鼓励冒尖。积极参加本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撰写学科论文并积极投稿或参与有关教研部门的评选。

3、实行导师制,落实师徒结对子的计划。

导师要有计划、有要求、有指导地对青年地理教师进行培养,指导青年地理教师的备课、上课、技能训练以及科研工作,帮助青年专业教师通过教学关,提高科研能力。师徒之间要加强相互听课、评课,青年地理教师听导师的课要求用专门的听课本以备期末检查。要求青年地理教师在听课后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想。

6、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地理教师快速成长

鼓励学历进修,督促他们坚持学科培训,使他们获得更宽广的视野。

四、具体安排

1、学期初,搞好师徒结对任务,明确导师和被指导教师的目标与任务。

2、每学期青年专业教师在组内要上一节汇报课,并组织评价。

3、每学期要对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4、要求青年专业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指导老师听课不少于15节。

5、一学期要完成“四个一”工作:一个优秀教案、一堂优质课,一篇教学或教育论文,一份上佳试卷。

6、学校每年对青年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考核。

7、每学期要组织青年地理教师进行3天的专业技能培训。

支教教师的引领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的支教老师篇二

依托集团优势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杭十五中教育集团—浙大附初 姚青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锋芒十分明确地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能力的变革根源在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滞后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依托集团优势,借助工会组织的助推作用,缩短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

关键词:集团优势 教育工会 师德 内功 素质 专业成长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挑战,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作为课堂的总导演——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践行者。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缓解这一矛盾,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渐形成。但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滞后,使得“牛奶”被稀释,集团办学进入到了一个高原期。因此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不断通过各类活动及培训形式,如“领雁工程”、“名师工作室”、“城乡联盟体”等,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的成长。但这种方式,对于每年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人和急待引领的年轻教师,显得杯水车薪。如何能让更多的老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成长起来,成为学科的骨干,集团办学的规模优势,学校教育工会的积极参与,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

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教师教学专业成长设计

“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今年教师节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话的主题。在中国赶超世界的时候,教师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是怎样学会教书的?这个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费曼·纳姆赛指出:“学习教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延续教师整个生涯的连续过程”。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初步设定为四个阶段:即经验与想象期、调试与更新期、精致与平稳期、倦怠与高原期。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教师应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做好精心的规划。

1、经验与想象期

在经验与想象期,教师要从“学徒观察”到“自我想象”。我们的老师,都经历了不同的中学时代,在那里老师的各种教学方法,或多或少的在老师的头脑中留下印记。如有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要求学生保持一种倾听状态;教材就是“圣经”,教和学都不能脱离教材;教学过程侧重于对教材的学习;老师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有预设的问题等等。在“自我想象”时,除了“学徒观察”的部分经验,在这一阶段中,年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当发现教学行为与自己的想象不一致时,开始新的教学设计的落实于尝试,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想象,有其理想化的成分,所以在实践与尝试后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2、调试与更新期

在调试与更新期,新教师的教学成长,经验与想象期是短暂的,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以及介入学校文化的程度的加深,他们很快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度的调试与更新,这种调试与更新是对现实的妥协,有的也包括在规范压力下的对自我的坚持。但成功的教育是发展有个性特长的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搭建飞翔的舞台。

“老革命”与“新问题”:2004年的秋季,我有幸接触到了浙江省的科学新教材,在全国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这本新教材却有不同的面目,首先:它的“空白艺术”让学生在看书时要学会选择相应的参考资料,否则,很难将一个问题有完整的理解。其次,年轻教师对它的理解更是“难识庐山真面目”。以2004年的版本为例,教材和教学参考均有很多错误,不先行进行错误校对,将会误人子弟。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成绩优异”的老师,他们大多有丰富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能恰到好处。几年下来,我也发现一些现象:一位课堂教学比较遵循新课程要求的老师,由于对“提升学生成绩不理想”而多次被谈话;“轻负高效”的老师,又很难得到他人的学习;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引领但缺少“放大效应”;校园文化的主流短时间内难以弘扬和光大。在遭遇种种尴尬境地之后,我暗暗告诫年轻的老师们,在迫于学校文化的压力和自身生存的需要,每位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许多调整,这种调整将产生两个后果: 是,教师的教学由“内容系统”向“形式系统”的精致化转移。在“内容系统”中涉及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要求教师完全掌握所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控。“形式系统”则涉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涉及“怎么教”的问题,要求教师精熟各种教学策略,对教学对象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每节课要有三到五个教学层次设计。

教学活动的“形式系统”精致化,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在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技巧更为熟练,教学调控更加流畅等。年青教师的教学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材的复述,例题的选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言精练、幽默、准确;实验的准备充分、演示效果明显、成功率高,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背景资料选择恰当、课件制作有利于学生的再学习;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程框架完整;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等等。

在“精致与平稳期”中,教师的成长还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力量,在这一力量中,年青教师借助师傅或同组教师的互动与交往,产生对自我教学的反思与认同。自我反思这一环节,是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由两种因素促成反思: 与“自我”的张力之下,而随着教师教学专业的成熟,“自我”逐渐凸显;但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不能摆脱校园文化的影响,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功利化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发展能够满足“教学竞争”需要的实用应试技能的高度关注。如何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自我反思”是条件,“校园文化”是依托,“情感投入”是催化剂,依托集团优势,引领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是最终目的。

二、依托集团、修炼内功,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领航

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时期,各地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课程改革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在于各阶段的教育是否规范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或许日本和韩国的教育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在学校与日本宫琦中学和韩国东鹤中学交流的过程中,两件事对我深有启发。其一是:日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基本功的落实,求实、求稳而不是求快。他们学生的剑术、乐器演练的都不是很精,但基本招式,却能体现出扎实的功底。其二是:韩国老师的管理,那里的老师要每三至五年地区交流,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避免一个教案三十年的情况发生。如今的杭州,集团办学已初具规模,合理利用集团优势,引领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是我们当前要考虑和实施的。

1、集团优势

集团化办学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使得母体学校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底蕴、管理经验很快充实到新学校中去,带动了新学校快速平稳地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无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学校文化的构建都能带来直接的好处:一是扩展母体学校教师的发展空间,二是新教师的引进加速了整体的血液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个体要不断地发展,要再提高,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而母体学校不论是从人员的结构还是学校本身提供给教师的发展空间来看都十分有限。集团化办学模式,恰好为母体学校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再发展的平台,借助新生力量,并以自身为核心,加大群体效力。调动整个集团的老师,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我们为教师搭建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利用杠杆的放大作用,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集团办学过程中,随着学校的扩大,教师不够,要加入新的力量,要吸收外来的老师,有新毕业的大学生、有外地的教师。他们的到来对现有的校园文化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他们的观念、方法、绩效,不同人员的结合,不同地域的组合,为原有文化引入了新的元素,注入新的血液。集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规范,是免疫力,当海纳百川后,没有出现文化背景的冲突,却激发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比较好的教研氛围。这种氛围是大家建立起来能够接受的,在行为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升华。依托集团办学的优势,加强校区间的多元互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快了年青教师成长的步伐。

2、内功修炼

面对新课程的强力推进,面对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每所学校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办学,都必须学会走入社会,学会整合资源,还要学会吸纳国外有创意的资源。在集团办学模式下,怎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的认同呢?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必须做到以下修炼: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学习新的教师法,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工作中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实现由“工匠型”教师向“专业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

(2)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集团办学的优势在于有优秀的母体,社会上每个职业都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形象是他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时,在学校以及在社会中承担的职业作用和表现。由于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教师是他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仪表、教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要热爱祖国;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感,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在经济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要甘于付出,勇于奉献,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规范的行为,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与形成,才能真正做到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集团办学模式下,工会组织活动的丰富,团队旗帜的适时引领,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快乐,也塑造了教师

良好的职业形象。

(3)构建多元的知识网络

科学新课程是浙江省的教改亮点,教材编写的“空白艺术”让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又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教育。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二十一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体现教育的完整性。

(4)拓展多向的教育交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中的教育力量进行多向的教育协调与交往。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必须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首先是对学生,独生子女的教育具有独特性。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就离不开与学生的沟通,必须建立“教师向学生学”、“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教师必须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个体工作意识,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建立与家长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与社会有关机构中的人员的协作关系,这些都是形成教育合力和进行有效工作必不可少的。通过多向的教育交往,最终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最有效的教育模式。

(5)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心上的成就;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有,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利用集团教师群体庞大的特点,借助工会组织的横向联系及活动空间,学会汲取他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内涵。

(6)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精神

以龙头学校为引领,实施集团化办学这一举措,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覆盖,引起了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品牌扩张和学校教育在办学机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变革。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起点地解决了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课题,实现了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赢。但教师团队的建设,从教师专业性质和专业化过程的特点来看,还应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精神,即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负责参与精神等,展示良好的外在形象。

3、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领航

在一个社会里,教师是社会的导师。因而教师又素有“国师”和“全民之师”的称号。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生活关心参与,对社会现象评论批判,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会构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变革力量。尤其是现代学校的社会功能日趋增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频繁,教育工会成为教师成长提供动力,这种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

⑴ 文化引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一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诗情画意般的学校,它的教育作用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衬托、浙大求实精神的承传、多年教学文化的积淀、良好行为习惯的延续、优秀教师思想情操的渗透,从各个层面、不同维度对集团的教师产生持久的、广远的、深刻的影响。集团内的校区,有的大气开放,有的精致和谐,有的人杰地灵。同在一个管理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激励着不同教学追求教师的成长。

⑵ 活动引领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手段,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所需的新知,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增强了专业判断和行动能力。要让老师能最大限度地在课程改革中获得最快的成长,活动的开展将是必要的手段。这几年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有意识的开展了下列活动:

a.读书活动,利用每年的读书节和工作之余读书,拓展教师的理论功底和专业视野,形成新的教育智慧,重塑自我。教师的成长需要反思,读书活动还能促进教学反思。因为反思本身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资源。所以必须借助读书之风,营造书香校园,让教师在坚持不懈的、系统的读书中提升思想认识,引领专业的快速发展。

b.学术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班主任节等活动节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感,激活教师创新意识,展现自我人生价值。抓住机遇、把握自我、主动参与。每年如期进行的各项

节日活动,为教师展示自我,搭建了舞台。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为教师的成长构筑了阶梯。教育工会利用教代会契机,广泛征求教师建议,组织、协调创建教师书吧,为教师的读书活动的延续,创造空间。

c.交流互动,集团学校的特点,就是每年有无数的交流活动。活动的初期,老师们感受身心疲惫,难于应付。转念思考,这不正是我们共同提高的机会吗?常言道:教学相长!相互的学习,将是更快的成长方式。无论是新到访者、还是再访者,都要有相应的交流预案。让首次到访者看到真功,让再访者看到新意,这就是成长。对于每次的到访者,还要有相应的互动与反馈,这更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几年来的集团办学中,我们让每一次送教活动,即做为送教老师专业成长的机会,也使之成为心灵震撼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地域的差异、校园文化的不同,同样的付出,却是不同的教育收获。

d.国际交往,每年的各种假日里,集团的优势更加显现,国际间的校际交流和外出学习考察,又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契机。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校的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为教师又拓宽了教育视野。走出国门看世界,我们的路在何方?中国的教师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在这一时刻,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相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的教育,又有着怎样的教育策略,对教师引发的思考,更是强烈和令人震撼的。

⑶专家引领

集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师的成长优先于知识的更新速度。一位教育学者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教育理念的提升则会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近几年来,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点的途径,引导教师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前行。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我们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专家名师学习,依托浙大资源和与文教区近邻的优势,每学年都进行“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现场去聆听专家的教诲、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观摩名师教学风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先后去上海靖安区进修学校学习、绍兴实验中学等地考察学习。还利用远程教育培训,让教师足不出户,就领略到专家的风采。让这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的“领头羊”,从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力量,建立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学习活动,建立全方位的教学指导网络,层层带教,使教师有一个成长的智力背景和支持系统,对他们进行“精雕细刻”的定向培养。专家的引领和名师的指点,我们的教师将很快走出了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了理念,拓展了视野,在不断的智慧交流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⑷课题引领

叶澜教授曾说:“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一个课题就像一个培训班,它促进教师迅速成长,会很快形成大批教科研群体。教师们研究着、工作着、感动着,认识提高,责任心增强,研究能力上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里,集团的各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各级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营造宽松的对话式研讨氛围,使得老师们在交流研讨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不断产生碰撞。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加快了对知识的积淀,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提升自己认识水平的同时,也体验到研究的幸福和专业成长的快乐。

课题开展的初期,多数老师还是被动的参与,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课题研究不再有畏难情绪了,都深知科研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行动,是能力的提升。科研工作应渗透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它仿佛是空气,我们随时在呼吸,此前却没有注意到它。每个课题组成员研究中都发觉自己通过研究开始有了变化,学会了在关注普遍现象的同时,深入挖掘隐藏在表象深处的本质的精华,在不断的探索中使自己逐渐的成长起来。

⑸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是促进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学校的有力契机;是打造优质教育的基础。

基于问题研究,是我集团教研的特有方式,它使得人人有问题,人人会研究,研究有成效,对课题的申报,起到积累和同化作用。在校本研修的同时,每学年老师要上交两篇教学课例或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撰写,使教师会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点滴闪光,为成长奠基。几年来,通过加强研究,不断反思,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已经探索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之路,使校本教研充满活力,教师教学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飞跃。

纵观校园的发展历程,依托集团优势,把每位教师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关注每位教师,尊重每位教师,让他们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和个体生命的尊严;给每位教师搭建适合自己特质的舞台,给他们足够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演绎;包容每位教师,善待他们,激励他们,使他们都能行走在通向卓越的路上,因为事业的大船要靠大家划桨推动前进,教师的成长要靠团队来打造。

2009-9-16

支教教师的引领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的支教老师篇三

引领教师成长

1、为骨干教师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通过中考研讨会、示范课、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如2008年3月19日和9月16号,在65中和阳光中学两次召开历史教研组长和九年级教师会。46中周泽龙老师、科大南区附中的王天健老师、48中的杨茹老师、南园中学的訾化木老师、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考复习的经验和体会。这些老师或是名校名师、或是中考成绩特别突出的老师,或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这样场合的介绍,不仅对全区各校老师的教学具有借鉴启示作用,也能发挥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对主讲教师是一个促进。

2、组建区级命题教师团队磨练教师。

参加今年期中、期末命题的老师有訾化木、唐荒春、丁云发、黄德凤、段立瑶、王玲、曹世友、李紫龙老师。这些教师中,既有长期参与命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每次命题前,我都要从命题的依据、命题的难度、试题的题型、题量等方面进行培训,尤其经常对年轻教师灌输“保密、科学、原创、打磨”的命题八字真经。但是教师成熟命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经过不断反复。命题的过程不仅是试卷不断打磨成熟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交流、心与心沟通的过程。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对此感受颇深,“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出模考试卷,由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彭老师给我详细的指导:从试卷的形式、试题的设置、材料的选择等等。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出的每道试题他都认真而详细地做了校正和修改。让我感觉到彭老师不仅是在教我命题技巧更是在教我做人。”

3、定期举行区级观摩课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008年,我们先后由57中的徐莹老师、65中的李紫龙老师和48中的高凭鹰老师开设了三节区级公开课。有城区名校的教师,也有远郊薄弱学校的教师。上课的过程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推动,属于“任务驱动”型成长。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上课,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交流,每次上课后,都进行深入的课后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我们将以下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借鉴之处?你认为本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由你上本节课你的教法是什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教法,都是一种探索,一种研究,一种交流。大家在交流中互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迸发火花,在交流中成长成熟。

4、通过比赛发现人才,打造人才。

2008年合肥市举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来自全市含三县在内的22位老师参加角逐。我区57中徐京梅老师参加上课比赛,65中的李紫龙老师参加说课比赛。上课的程序大家都很熟悉,而说课的形式虽然常见于各种场合,但要参加比赛却要认真准备。我首先在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了《如何说课》的文章,李老师在博客上留言:“要是再有一篇说课稿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写了一篇说课稿发到博客上。比赛的头天下午李紫龙老师拿到说课课题,我让他在晚上把写好的说课稿发给我,我逐字逐句把关审读,针对他的说课稿,我提出了十几条修改建议,在电话里交流了40分钟,李老师非常敬业,家里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上网,于是夜间赶到学校,后来他跟我说,当晚,他在学校工作到凌晨3点钟才把说课稿修改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紫龙老师最终荣获合肥市说课大赛一等奖,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徐京梅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荣获合肥市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5、借助工作室平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为发挥包河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工作室学员的教学水平,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历史名师工作室5位成员和12名学员之间实行师徒结对,采用

一师多徒制。该工作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是发现型的,师傅善于发现徒弟的长短,而后扬长避短;是互补型的,徒弟学习师傅驾轻就熟的教学技巧,师傅学习徒弟新的教学理念和运用自如的现代教学技术;是交流型的,师徒之间相互切磋、交流、研讨、争辩;是合作型的,师徒之间共同承担课题和教学任务,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师徒结对活动让学员受益匪浅,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在名师工作室,我拜唐荒春老师为师,唐老师给我了很多的指导,比如上公开课前,她发现课件和设计思路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活动成分太少,课件制作单一,资料过多,内容有点深,我以前只是认为我把这课内容分析透彻就可以了,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在唐老师的教导下,我对教案和设计思路都做了一定的修改,加入了不少学生活动。事实证明我这课最大亮点是关于文字狱的历史短剧,三个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在愉悦观赏的同时也掌握了历史知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终于深深的感受到:历史课堂可以不是单一枯燥的知识讲授,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还可以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历史。感谢名师工作室,让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6、成立中考中心备课组,以研育师。

为切实做好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迎考工作,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立包河区中考历史中心备课组。将区有关学校中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历史教师吸纳到研究小组中来,针对中考改革的特点,中考命题的趋势,中考考纲的特点和变化,重大热点问题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等进行分工研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出成果。备课组的任务是:研讨中考考纲、中考试题、《课程标准》,把握中考命题趋势;举行全区历史研讨会;交流中考复习经验;开设中考综合复习讲座;编制中考模拟试题。通过分工合作,认真备课,集体研讨,集体交流,教师们受益颇多。

7、对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2008年暑假,我们先后对2008年新招考教师、近三年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了培训。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如何上好活动课”、“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中考复习技巧”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后来老师们撰写的培训体会和教学设计看,教师的理念得到一次洗礼,教师们的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8、开设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群体成长。

自2008年3月20日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博以来,历史名师工作室从无到有,从一棵幼苗到长大成人,凝聚着工作室5名成员和12名学员以及包河区广大历史教师的心血。如今工作室已发表博客171篇,访问量已达14000余人次。

历史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要把工作室办成广大教师交流的平台、成长的空间,把工作室建成教师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和服务教学的园地,为此博客开设了教研动态、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历史百科、学法指导、时政热帖、闲情雅趣、友情链接等17个栏目。通过工作室平台,让老师们感觉学习了很多,进步了很多。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我在上校级公开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时,在名师工作室的博客上发现了世纪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关于这课的教案,还有其他老师对它的点评。虽然和我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同,但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随后临时补充了新的资料,使我的教案更加充实和完善。”

历史名师工作室不单是5名成员和12名学员的工作室,更是全区所有历史教师交流的平台,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我们开展的系列活动在面向工作室的同时,也面向全区的历史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室平台,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9、改变教研模式,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

我们主要通过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上传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供大家交流。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现摘录合肥46中曹芳老师《三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的部分评论如下:“设计新颖,可资借鉴:结构清晰,知识传授到位;讲练结合,学生全程参与;目的明确,关注三维目标;

学科特色明显,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启示”一目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往往是中考拔高的地方。建议:教学目标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写;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成果可以放在一张表格上,让学生比较,更加一目了然;图片要添加上来,这样大家看得更清晰些;工业革命的背景也应该略加分析”;“曹老师的课大气磅礴,挥洒淋漓。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复习课的特点,收缩自如,突出重难点。引导自然,达到师生相融的境界。善于利用身边事物作为旁证,水到渠成。工业革命影响是重点,也应该加以训练,从而真正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记得在48中听杨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你们两位老师的复习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学们,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神奇呢?(答)工业革命”感觉答“科技”更符合材料和问题,呵呵!可以先答科技然后再引出促进科技突飞猛进的是工业革命。拙见啊!”“我初带毕业班,感觉复习课真不好上,缺少的就是曹老师这里的有针对性和效果的习题,过于注重老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动性,曹老师的设计给予了很好的启示啊!”等。

10、开展专题集体备课是工作室培养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以工作室为主导,全区历史教师共同参与。上学期,我们主要针对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进行集体备课。我们实行的是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先后上传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1篇,考试研究专题文章15篇。本学期我们确定的集体备课专题是各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考试试题,目前已上传教学设计17篇,历史试题18套,考试研究文章18篇。每次的集体备课我们都具体落实到人,因为只有具体落实到人,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而参加集体备课教师的作品都要上传到博客上供大家浏览,任大家评论,老师们自然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没有看家本领的也要模仿借鉴他人的长处,吸收别人的经验,这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也是一个提高。

11、开展历史教师论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为交流新课改成果,展示教师风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我们在48中组织开展了历史教师论坛活动。老师们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交流。48中唐荒春老师做了《走出新课改误区,构建有效性课堂》的主题发言,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就“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论坛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们意犹未尽,许多老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到名师工作室博客上,如合肥市57中学徐莹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阳光中学》,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烟墩中心学校聂新年老师《功夫在课外-----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南园学校訾化木老师《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铁四局中学曹世友老师《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李紫龙老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六十四中学朱长珍老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铁四局中学彭江龙老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

12、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科研兴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发现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最值得大家探讨的。配合区、校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如包河中学的金结平等老师参加了“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并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阳光中学的王玲老师参加了“自育自学”的省级课题研究,也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这些研讨课均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结合我区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研究,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积极支持鼓励教师个人申报有关课题的研究。如铁四局中学的彭江龙老师主持申报的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究中。

13、积极参加省市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水平。

2008年,本人参加合肥市高考命题小组,参与合肥市高考模考四套试卷的命题工作,并在合肥市高考模考二模质量分析会上对全市高三教师做专题讲座;暑假期间,受合肥学院的邀请参与合肥市暑假继续教育培训班的授课,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先后在工大附中和合肥学院对合肥市含三县教师进行培训,受到好评;受邀三次在全省高考研讨会上就高考复习和高考命题趋势做专题报告;参与省教科院组织的有关教研活动。

新课改的征程刚刚起步,我和我的同行们成长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息。在未来的课改浪潮中,我们还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以期实现不断的成功和收获。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