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民间文学选择题篇一
2、中国“四大传说”的艺术结构特点“四大传说”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内涵的多重性、思想的人民性、风骨的民族性五个方面。一般来说,这些特征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共有,但它们在“四大传说”中却表现的特别强烈和突出,有其他作品所不及处。
3、民间故事的艺术主题: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世俗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4、什么是at分类法“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上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5、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第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
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6、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7、史诗的叙事特性史诗的叙事特性在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神圣与崇高。史诗阐述的是世界本源问题,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历 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文化具有很重要的考证价值,另外,这些传说都具有传奇性,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具有 史,一个民族英雄的颂歌,凝聚了祖祖辈辈对祖先的追恋和敬仰。演唱史诗是一个神圣的过程,不能出现差 一定的娱乐和教育的功能。错。另外,史诗多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祭典的场合演唱,演唱本身具有庄严性。
8、歇后语中的任务形象类型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 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
二、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文学性、艺术性
和思想性的浓郁深厚,改编成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梁祝》以及各种版本 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形成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请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主题学角度,阐释不同历史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改编。
2众所周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戏剧都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其实也 可以说是主人公性格缺陷所造成的悲剧,两部剧中都以爱情为主线,只不过因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社 会制度的不同,所以展现出来的爱情故事也各有特点。《梁祝》是一部诗歌体的民间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的民间广泛流传,也深得外国 观众的喜爱,但多以说唱文学和戏曲戏剧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形式流传,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规的戏剧作品,在内容形式以及表现结构上都合理规范,流传甚广。《梁祝》这部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学悲剧作品,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述揭露并且鞭笞了中国封建社 会落后死板的婚姻观念,被束缚限制的爱情自由,以及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制度的束缚以、人们思想 观念的落后腐化以及主人公本身宪哥的缺陷,不敢反抗,而是活在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走不出落 后制度的束缚,其实可以说是自己葬送了自己唯美的爱情和珍贵的生命,所以让本该幸福牵手的爱情演 变为可歌可泣的“化蝶”悲剧,渴望自由纯真爱情的青年男女们宁死也不肯为传统婚姻制度而折服,相 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他们这不是反抗,而是在自己做不了主的婚姻面前选择放弃和 逃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才是疯狂又充满激情的,他们奔放直白的表达心中的爱恋,而且一见钟情 之后让他们坠入爱河,他们在家族世仇面前仍做着真实的自己,对于对方的哎没有任何掩藏,而祝英台 却刚好与之相反,对于梁山伯的爱总是含蓄不露,也没勇气直接表白,都是话里行间暗藏玄机,让人琢 磨不透。更有一点,在梁祝中,三句不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婚姻,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总得 经历:提亲→定亲→成亲这样一个繁杂的步骤,而且面对这些封建传统,他们虽然很不满,但没有坦白 抱怨,只是默默的承受着,在西方人的世界里,婚姻同样不是儿戏,但他们的态度就与中国的迥然不同,他们只需要相互承诺,彼此许下誓言,私定终身,再到教堂让神父为他们见证爱的结合即可,至于家人 的反对他们都抛之脑.悲剧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撼人心魄 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剧中的四个主人 公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很小的年龄和严峻的家庭情势之下,渴望并付诸行动来追求自由向往的爱情,最 终作者通过他们悲惨且出人意料的结局,来揭示生活的残酷和现实,在戏剧中更能激起读者和观众的悲 愤和崇敬,而悲剧真正的文学价值正在于他具有常人难以预料和接受的悲剧情结,恰巧在毫无挽回余地 的痛苦边缘,直接把人性最本质的爱与恨推入死亡的深渊,让人措手不及,只能哀痛惋惜。《罗密欧 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悲剧中的家庭悲剧一类,他们都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 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矛盾冲突,一方式家族世仇无法调和,一方 又是门当户对的世俗理念限制束缚,但更主要的是表现爱情悲欢离合的悲剧,他们的爱情都只有在结束 生命之后才得到了永生,生不同时,死必同死。在中国封建时代的背景下,不仅仅是社会制度封建礼教 的束缚,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无论是对于自己憧憬向往的爱情,还是自我个性的发展都是被限制 束缚的,不被世人理解和认可,更不可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说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 悲剧多的是,他们的爱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世俗观念和父母兄长反对,具体的原因有: ① 男女主人公门不当户不对,二者身份差距悬殊太大,一方总是位高权重,另一方却身份卑微,无权 无势,有可能男的是高官侯爵,女的却是平民或是妓女,也有可能女的是大家闺秀,豪门千金,男的却 是落榜书生,数年没有高重,以至于常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② 被中国封建落后的体制束缚,要求女的要在闺房终不过待到出嫁之时,而且女人只能在家中学习刺
绣,普遍认为“女子无才并是德”,而祝英台是这其中的一个特例,所以女扮男装外出学习,与梁山伯 结识,这正是此悲剧的开端; ③世俗偏见,认为婚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须由父母做主才可算数,私定终生被认为是可耻 的; ④ 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趋炎附势,始终认为大家闺秀就应该许配给豪门子弟,所以祝英台就被强迫嫁给马文才,不得不与爱的人天各一方; ⑤ 自身性格缺陷,反抗没起效果,因为别人的阻止和限制束缚,就放弃,接受现实,这样 的又怎么能长久?其悲剧性结局也是注定好的。
民间文学选择题篇二
民间文学复习题
三、练习题
1.劳动歌:劳动歌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的歌,多用于体力负荷很重或者动作重复单调的劳动,而且多为集体劳动,如打夯号子、装卸号子、行船号子等。
2.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3.忠实记录:是民间文学采录工作的主要原则之一。其含义为:要忠实于现场的全部讲唱,包括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各方面,搜集者不加任何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必须现场做好记录,可用录音、摄影、录像等手段,并会使用相关设备。记录时要记下讲述者情况、采录者姓名、采录时间和地点等。
4.白蛇传: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白蛇化身的女子与许仙相爱的传说。其基本情节为:(1)白蛇成仙,带青蛇来到人间;(2)白娘子与许仙邂逅相恋成婚;(3)白娘子被法海施计而现原形,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4)许仙被禁金山寺,白娘子一斗法海,水漫金山;(5)二斗法海,白娘子被困雷锋塔;(6)三斗法海,小青毁掉雷锋塔,救出白娘子。关于该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为明编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是一个妖精迷害人并被镇压的故事,其中已有白蛇传的核心情节。明代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有了完整的故事和细节,但仍然是“妖精缠人”的故事,不过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到清乾隆年间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白娘子已由蛇妖转变为蛇仙,成为民众理想中的妇女形象。到近现代,该传说突出了反封建、争自由的主题。
5.牛郎织女传说:中华民族民间自古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该传说的基本情节为:(1)织女洗澡,牛郎拿去衣裳,牛郎织女相恋成婚;(2)王母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挑担追到天上;(3)王母划出银河,牛织隔河相望,雀桥相会。牛郎、织女本是星名,先秦时期二者只是神话中的形象,没有爱情关系。已有文献表明,该传说在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其时牛郎、织女已有明确的爱情关系,而且有天河相隔、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的情节。后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毛衣女型”“难婿型”故事结合。
6.英雄史诗:是产生于古代社会的歌唱英雄、描写战争、记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其故事内容一般是讲述英雄如何率领本民族的民众抗击侵略、保家 1 卫国并征服分散部落、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在情节上有神话色彩、传奇内容。它以宏大的结构与篇幅叙述本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分裂归于统一的主题。
7.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上古时期的节令歌大都在祭祀仪式上唱诵,是巫术与宗教活动的组成部份,也就是法术歌的一种。后来人们在节庆活动中仍然有巫术与祭祀活动,但许多活动法术色彩已很淡,已经演变为节日里举行的一般习俗行为或文艺活动,此时念诵歌诀只是习俗行为的一种,歌诀已不再被当作咒语。
8.自然崇拜:指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科学不发达的社会团体中,人们由于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原始崇拜。该种信仰认为某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具有生命、意志和神奇的能力,因而将自然事物本身如太阳、大地、石头等作为崇拜的对象,祈求它们的保佑和关照。它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
9.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源于鲁西南一带,传说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传统上主要讲述英雄武松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勇敢侠义、武艺过人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山东快书也有其它题材,但以说武松为主,故原名“说武老二的“(因武松行二)或“说大个子的”(因武松个子大),也叫“竹板快书”“滑稽快书”。建国后,评书家高元钧在上海用山东语音演唱、录制快书,定名为“山东快书”,后沿用至今。
10.山川名胜传说:是解释特定地方的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命名与特征的传说。这类传说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看起来是在解说山水名胜的形成和特征,实际上表现的是当地人们对家乡景物的喜爱,和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观念和愿望。这种传说使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情趣,因而更富于魅力。
11.爬山歌: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叫“爬山调”或“山曲”。它一首只有两行,有时可以将许多首连在一起,组成一个诗篇,表达更为丰富的意思。
12.谐音歇后语:是歇后语里较特殊的一类,就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
13.《江格尔》:是流传于新疆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勒河流域的蒙古族聚居区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了宝木巴国同周围各汗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冲突,描述了 2 江格尔、洪古尔等英雄的征战业绩,并宣扬了一种建立和平幸福的理想国的理想。
14.采茶戏:主要流传于江西和两广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最早源于茶农的采茶歌,又配以舞蹈,后来吸收地方戏曲成份,用以演出生活故事,成为带有浓郁歌舞色彩的小戏,表演时用茶灯、扇子、花篮等做道具。
15.类型:类型是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1910年由芬兰的阿尔奈提出该概念(英文为“type”)。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民间故事学家将许多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数量有限的故事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16.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该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
17.童话:童话又叫“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以前者为主。
简答题复习指导
三、练习题
1.简要说明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民间故事的特点主要有三种:(1)贴近生活。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与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2)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表述时间时,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3)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 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类型分析是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简述传说的主要价值。传说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娱乐价值。一方面民众在勤苦劳作之后,可以通过传说的生动离奇的情节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充实,另一方面,民众在长期的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困苦和压抑之中,那些传奇性情节实现了他们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慰藉。(2)教育价值。传说往往寄寓着民众的世界观、道德观、社会理想等,在传播中以“可信”的讲述方式和传奇性的情节对一代代的民众起着观念培育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当然也会有一些消极思想具负面影响。(3)文化资料价值。传说承载着民众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史,包含着民众的生活习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4)文艺借鉴价值。一方面传说的素材被借用到民歌、史诗等体裁中,对民间文学的其它文体而言有借鉴价值。
3.民歌的功能有哪些? 民歌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抒情娱乐功能。民众可借助民歌抒发、渲泄自己的感情,使平日常处于劳苦、忧虑的内心得到补偿和平衡。
(二)教化规范功能。有些民歌传达着民众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教诲性的儿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实用功能。许多民歌有着更为直接的实用功能。劳动歌可以指挥、协调、鼓舞劳作;祝酒歌是一些地方招待客人的一种礼仪;有些地方的情歌是恋爱求偶的工具;有些民歌还被用在政治斗争中起舆论宣传作用。
(四)文化资料价值。民歌记载着民众的生活与观念,从中可以见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的发展状况,有些资料是文字记载中见不到的。
4.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快书快板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1)表述紧凑,叙事精炼。快板书的讲述是随着快板击打的节奏吟诵的,节奏较快,语速匀称,不能有较大的停顿,因而快板书的表述显然比有唱腔的鼓词、曲词等节奏快,也比散说体的评书紧凑,在同样长的表演时间里,快板书所传达的内容含量要大得多。快板书艺人一般口齿特别伶俐,舌如利剑,话似连珠,语言明快酣畅,造成快板书表述的“快”。相应地,快板书的叙事也很精炼。每句话的意思都是相对完足的,一个意思不多作演绎。但叙事精炼的同时快板书也有较多的细节描写。(2)情节紧张,冲突激烈。快板书的主要魅力除了其语言的明快动听以外,就在于其情节的生动精彩。它所讲的故事都有一个完整、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起承转合的几个阶段,高潮过后迅即煞尾,显示出快板书干净利落的特点。(3)张弛有致,庄谐并出。快板书讲故事比其它文体更注重紧张的 情节,但也不能自始至终都紧绷着,也要有较轻松的内容和节奏来调节,所以优秀的艺人编创和表演快板书都讲究急速与舒缓相搭配,使张弛有致,说到紧张时如同疾风骤雨,说到舒缓处仿佛流水潺潺。
5.简述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的主要区别。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有共同之处,即都是带有虚构性的散文叙事作品,人们有时用“故事”来统称三种文体。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神话的内容充满神奇荒诞的幻想,情节是超人间化的,主角是神;故事的内容是生活化的,神奇的幻想较少,情节按照现实的逻辑来构想,主角是人。传说的内容虽然也有较强的虚构性,但是都与实有的人物、事件和地方风物相联系,而故事的内容都是泛指性的。6.举例说明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哪些人物形象类型?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因为这种人物形象不因表意鲜明,而且适于作为大众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7.简述仪式歌的含义与主要形式。仪式歌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1)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众认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2)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唱诵的歌谣。(3)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8.分析四大传说的结局艺术。四大传说的结局方式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来都是悲剧结果,但都经过了符合民众审美习惯的奇巧处理。(1)牛郎织女传说:鹊桥相会。此传说的结局本是牛郎与织女被王母拆散,银河相隔,但民众觉得理想得不到满足,遂想象出鹊桥相会的情节。此情节最早见于《淮南子》和《风俗通》。这种结局使民众在愿望和情感上得到很大满足,又以神奇的想象为故事情节增添了瑰丽的色彩。(2)孟姜女传说:哭倒长城。故事本是丈夫尸埋城下、妻子殉情的大悲剧,但人们不满足于这样压抑的收尾,想象出长城崩塌的 情节,使民众心头压抑的愤懑得以宣泄。长城是暴政强权的象征,它的倒塌表达了民众的愿望,显示出民心的巨大力量,也给受压迫的民众以抗争的鼓励。(3)梁祝传说:化蝶相伴。梁祝的爱情在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和“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的摧残下以悲剧收场,民众依据灵魂不死和转生的俗信,通过变幻的手法使主人公获得了新生,使他们的爱情获得了另一种方式的圆满和永恒。这种结局不落俗套,也不粉饰现实,而使民众的愿望得到了满足。(4)白蛇传:法海变蟹。白蛇传结局本是白娘子被镇压在塔下,夫妻离散、母子分别的结局,但民间传说让小青和许仙的儿子斗败法海,救出白娘子,而法海无处躲避,只得藏在蟹壳里,永远被人嘲笑和作贱,表现出民众的斗争精神和幽默情怀。
9.什么是生活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做“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又包括许多具体的类型,如巧媳妇故事、呆女婿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生活故事除了具备一般故事的特点之外,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1)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2)故事里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里常见的那些类型、那种样子,没有神仙妖魔,没有神奇得不合现实逻辑的本领。即使是塑造能工巧匠的形象,也不会以超自然的手法渲染其技艺。
论述题复习指导
三、练习题
1:论述歇后语幽默效果的主要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
歇后语最显著的语体风格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歇后语幽默效果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四种:岔断型幽默、乖讹型幽默、情感释放型幽默、干涉型幽默。
第一,岔断型幽默。指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一个间歇或停顿,造成语意的岔断,并在后一部分出语奇巧而构成幽默。歇后语的间歇使人思索、猜测和期待,其目的语越是出人意外,越是新奇巧妙,就越引人发笑。
人的心理期待突然扑空,转而发笑,这是幽默构成的基本原理之一。歇后语的岔断型幽默就是心理之期望的突然扑空造成的。歇后语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都有一定的奇巧性、含蓄性。
第二,乖讹型幽默。指歇后语引语部分的奇异构想往往违背常理,使经验与语言事实发生冲突,造成乖讹型幽默。违背常理的事情通常是滑稽可笑的。由经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造成幽默,是幽默构成的重要原理之一。乖讹型幽默就是这 种原理的一种体现方式。当人们突然发现,他所联想到或听到的一件事情与某种观念之间缺乏一致性,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乖讹感,这种乖讹感出乎意料、令人惊奇,这种感受瞬间无以化解,就转化为笑。
第三,干涉型幽默。所谓干涉型幽默,就是以某种巧妙的方式,将两个在人们的经验里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干涉,造成违背人们日常经验的矛盾感和错讹感,并有一种因联系方式的奇巧而造成的谐趣美,从而引人发笑。
以上是语义双关造成的干涉型幽默,另一种干涉型幽默是谐音双关造成的。谐音歇后语因多了一层谐音双关性干涉关系,而更为含蓄、巧妙,其幽默效果也就更强。
第四,情感释放型幽默。指很多贬低、嘲笑别人的歇后语和解放禁忌的歇后语使人们平时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从而使人发笑。通过压抑的情感巧妙释放形成幽默,这是一个重要的幽默构成原理。
情感郁积的释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贬低、嘲笑别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而发笑。二是通过解放某种禁忌,突然获得解禁的快感而发笑。这种格调粗俗的歇后语也有较大的数量。
2: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
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在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口头性与群体性对民间文学特质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传承性与变异性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四个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根本区别,成为辨识民间文学的主要标志。
3:论述传说的基本特征。传说有五个基本特征:
(1)讲述方式的“可信性”。传说的故事纯属想象、虚构,其主要内容显然并不是真实可信的。但是讲述人却摆出一种煞有介事的样子,像是在讲述一种有根有据的信史,传说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达到有机的统一,成为该文体的一种显著特色。(2)结构线索的推原性。传说的结构往往从提出问题开始,以回答问题结束,中间以虚构的故事来作为解释的过程,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推本溯源的结构形式,其线索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有些传说并不明确提出问题,也以解释某个问题结束,这种解答问题的方式并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的。(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传说的传奇性指其故事情节既合乎常情,又悖乎常理,既有现实情景,又有奇情异事。传奇性情节使传说的内容波澜起伏,并有一定的幻想色彩,格外吸引人,并且能够以魔幻的形式满足民众的愿望。(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类型化指传说往往不是全面细致地塑造个性化的人物,而是集中渲染人物性格、能力或行为的某一个方面,使他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5)流变中的生命力。传说是在传播中演变的,这种演变也是传说随时代、地域的变迁而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时代的变迁、传播地域的不同等往往使传说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情节也逐渐丰富,主题也逐渐深化,这些流变使传说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成长性。如孟姜女传说由最初的赞美女子懂礼主题演变到反抗暴政的主题。
民间文学选择题篇三
1、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是()。
谚语
成语
歇后语 谜语
2、()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著的特征。
集体性
变异性
口头性 传承性
3、《赵州桥》是一则()传说。
人物
史事
风物 技艺
4、“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是由()发起的。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5、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
审美价值高
教育意义大
认识价值深刻
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6、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库仑父子
周作人
格林
摩尔根
7、阿凡提笑话,是()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
藏族
回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8、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
《中山狼》
《邯郸学步》 《精卫填海》 《雪涛谐史》
《愚公移山》 《刻舟求剑》 《雪涛谐史》 《精卫填海》
《狐假虎威》 《邯郸学步》 《攫金者》
《刻舟求剑》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 《邯郸学步》 《雪涛谐史》
9、“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
政治谚语
劳动谚语
道德谚语
科学谚语
10、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
傩舞
佛教法事
傀儡戏
目连戏
11、筒狄吞卵、姜?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
认识作用
审美作用
娱乐作用
1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周刊,搜集近世民歌。
《民俗》
《民歌》
《民风》
《歌谣》
13、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对民间文学作过非常精辟而全面的论述的作家是()。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14、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
e.绣荷包调 f.打猪草调
送同年调
采茶调
15、“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无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梨。”这首客家山歌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兴 b.借喻
c.双关 d.叠韵 多项选择题
16、中国民间文学的三套集成是指()、()和()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 《中国民间谚语集成》 《中国民间传说集成》
《中国神话集成》
17、在流行哭嫁习俗的地方,一般新娘哭诉的内容不含有()等。
埋怨爹娘重男轻女,最后又将她丢出门
埋怨爹娘与媒人没给自己找到意中人
恶毒地咒骂媒人
向亲属邻友等告别,实际上也是向自己的童年与姑娘的幸福时代告别
对即将丧失的社会地位的担忧
18、关于相声的艺术特征,下面()说法是正确的。
相声必须有很好的幽默搞笑效果,但也不能庸俗下作
传统相声的地域风情主要指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体现为相声的北京话、北京风物、北京民情等 相声是面向大众的艺术,一定要通俗易懂,其幽默内涵才能更好地为大众理解
相声应该有很强的幽默效果,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涉及什么内容,只要能搞笑就是好相声
相声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从戏曲分化而来。
19、地方传说是民间传说的一种,属于地方传说的是()。
《蜡染的来历》 《魔笛》 《马头琴》 《花米饭》
《九条路》
20、下列长诗,不属于史诗的有()。
《玛纳斯》
《阿诗玛》
《格萨尔王传》
《重逢调》 《望郎》
21、世界四大史诗有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和古印度的()和()。
《罗兰之歌》
《罗摩衍那》 《贝尔武夫》
《格萨尔》
《摩珂婆罗多》
22、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下列传说与节日连接正确的有()。
白蛇传与端午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孟姜女传说与“粽包节”
牛郎织女传说与“双七节”
2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民间文学的采录原则与方法可概括为“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所谓“忠实记录”不正确的解释是()。
可改动被官方和文人篡改的部分,恢复民间文学原貌 最关键的是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
对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各方面,搜集者不加任何改变
记录时要记下讲述者情况、采录者姓名、采录时间和地点等
在记录过程中,可以加入记录者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观点
24、民间说唱中的表演是“说法中的现身”,对这一说法的正确解释有()。
叙述中穿插着表演
艺人要时而进入故事摹拟角色,时而退出故事还以说书人的身份 就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说唱中的表演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 说唱者营造了表演的场域
25、在以下说法中,符合英雄史诗特点的有()。
产生于神话时代稍后的原始社会野蛮期的中高级阶段
以宏大的结构与篇幅叙述本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分裂归于统一的主题 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有一个或有密切联系的几个英雄人物贯彻始终 在情节上有神话色彩、传奇内容
26、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
人物传说 包公传说
风物传说 习俗传说
难老泉的传说
27、五四前后,北京大学兴起了歌谣学运动,主要参加者有()。
鲁迅
周作人 刘半农 沈尹默 郁达夫
28、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
埃及
希腊
印度
日本
29、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
《世说新语》
《山海经》
《楚辞》
《淮南子》
《笑林》
30、民间文学的特征是()
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
可信性 判断题
31、民间文学是以活态化存现,而作家文学则较多以静态化存现。()
a.√
b.×
32、傩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演出带有综合性和娱乐性、演员戴面具演出等。(a.√)
b.×
33、20世纪80年代初,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从内容出发,结合歌谣的某些功能和服务对象,分为六大类: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a.√ b.×
34、阿尔奈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少数国家的民间故事,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即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a.√ b.×
35、神话具有的特性主要有拟真实性、传奇性、寻源性与地方性。()a.√
b.×
36、民间传说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a.√
b.×
37、宋代候白的《启颜录》虽是文人的书面创作,但其中还是保留了不少口头笑话。()a.√
b.×
38、我国的寓言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而古希腊伊索寓言则大多是人物故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a.√
b.×
39、历史上文人和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都是消极的。()a.√
b.×
40、《述异记》的作者是干宝。()a.√
b.×
41、相声主要依靠运用“包袱儿”制造喜剧效果,“包袱儿”是相声的唯一艺术手法。(a.√
b.×
42、对答性的山歌一般称为“盘歌”。()a.√
b.×
43、强烈的喜剧性是笑话的特色。()a.√
b.×
44、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a.√
b.×
45、))
通过洪水传说,可推想远古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
()a.√ b.×
46、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又是最有群众性的文学。()a.√ b.× 主观题
47、民间故事
参考答案:
民间故事:属民间文学的一种。大致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五类。
内容多赞美勤劳勇敢、忠贞诚实、助人为乐的品质,嘲讽自私自利、阿谀奉承、仗势欺人的行为。往往富于幻想色彩。语言生动、幽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8、民间文学
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
49、史诗
参考答案:
史诗:是长篇叙事诗的一个种类。它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个民族远古时期的历史。叙述民族的形成,历史 上的重大事件及主要英雄的业绩,同时具有历史的性质和诗的特点。
50、民间传说
参考答案:
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 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51、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参考答案:
牛郎和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
52、民俗学概念是由英国民俗学、考古学家 于 年提出的。参考答案:
汤姆森;1846年
53、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民族志诗学”,由
和 于1970年联手创办了 刊物,专门研究各种口头程式理论,成为口头传说诗歌前沿性学术研究中心。参考答案:
丹尼斯 特德洛克;杰诺姆 鲁森伯格 ;《黄金时代 民族志诗学》
54、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三个原则是全面搜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
55、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____________”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参考答案: 曲艺
56、我国的三大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和柯尔克孜族的。参考答案:
《江格尔》;《玛纳斯》
57、民间长诗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包括抒情长诗和______,_______三大类。参考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
58、谜语按内容可以分为物迷、事迷和_____________三大类。
参考答案:
字迷
59、歌谣是________________创作的口头诗歌创作。参考答案:
人民群众集体
60、民间文学有三大社会价值,即、和__________。参考答案:
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认识价值(文学价值)
61、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
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用口头方式来创作也用口头方式来传承,因此,它更接近于民众的生活,是一种直面生活的艺术;具有灵活简便的艺术形式;灵动形象而又鲜活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62、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与口头性的制约。而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略。他们都具 有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定的传承来源。
63、英雄史诗的特征
参考答案:
英雄史诗的特征
主人公多是新兴阶级的代表;民族精神的集中形象体现;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范本;创作与传承的独特性。
64、论述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论述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1)讲述方式的可信性。(2)结构线索的推原性。(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5)流变中的生命力。
65、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
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66、论述神话思维之特点。
参考答案:
神话思维特点体现在神话中,表现为以下几点:(1)物我不分的互渗律(2)集体表象
(3)直观的具象性
(4)神话构思的幻想性:原始人通过同感的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合理”地解释了世界。(5)思维的神秘性:原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本来就充满神秘。而其思维本身所决定的探求,控制的欲望,又使得巫术禁忌成为必要的手段。
67、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第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
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68、民间戏剧的艺术性 参考答案:
民间戏剧的艺术性
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善于用喜剧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其次,具有高度简练的艺 术手法,善于截取生活的横剖面来组织戏剧冲突。最后,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
民间文学选择题篇四
民间文学
一、填空题
1.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集体性和和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立体性。2.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牛郎和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
3.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三个原则是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和慎重整理。
4.我国的三大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5.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曲艺”它产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6.民间文学有三大社会价值,即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7.歌谣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短篇韵文作品。
8.谜语按内容可以分为物迷、事迷和字迷三大类。
9.民间长诗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包括抒情长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三大类。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30、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1、云南白族《读书歌》讲的是(梁祝)故事。
32、(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33、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3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35、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36、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37、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38、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39、(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40、“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41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2、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43、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44、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中将歌谣分为(15)种。
45、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是一部著名的民间笑话集。
46、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47、“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48、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下列(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判断题
1.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又是最有群众性的文学。(√)2.通过洪水传说,可推想远古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
(√)3.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4.强烈的喜剧性是笑话的特色。
(√)5.对答性的山歌一般称为“盘歌”。
(×)6.相声主要依靠运用“包袱儿”制造喜剧效果,“包袱儿”是相声的唯一艺术手法。(×)7.《述异记》的作者是干宝。(×)8.历史上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都是消极的。(×)
9.我国的寓言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而古希腊伊索寓言则大多是人物故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10.宋代候白的《启颜录》虽是文人的书面创作,但其中还是保留了不少口头笑话。(×)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传统的表现手法)
2、仪式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劳动歌)
3、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用汉中民歌茅山歌体写成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民间故事)
5、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6、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笑话)
7、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则民间歌谣来证实它的观点。(×民间谚语)
8、《一幅壮锦》是一则生活故事。(×童话故事)
9、鲁迅说: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传说。(×神话)
10、民间文学是研究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
11、美国的大百科全书中,folklore和folkways两个条目并存,前者专指民间创作,后者专指民间文艺学。(×民俗学)
12、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13、高尔基曾经指出:“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英雄史诗所创造的。”(×民间文学)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1分)
1.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_________周刊,搜集近世民歌。(d)
a、《民俗》
b、《民歌》
c、《民风》
d、《歌谣》 2.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c)a、《中山狼》、《邯郸学步》、《精卫填海》、《雪涛谐史》 b、《愚公移山》、《刻舟求剑》、《雪涛谐史》、《精卫填海》 c、《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攫金者》、《刻舟求剑》 d、《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邯郸学步》、《雪涛谐史》 3.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d)a、绣荷包调
b、打猪草调
c、送同年调
d、采茶调
4.1931年,钟敬文先生撰写的《中国民谭型式》归纳出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计(a)类。a、45 b、35
c、55 d、15 5.在流传过程中有中心点,这是_的特征。(d)
a、神话
b、生活故事
c、史诗
d、传说
6.我们说,筒狄吞卵、姜嫄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b)a、教育作用
b、认识作用
c、审美作用
d、娱乐作用
7.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c)
a、傩舞
b、佛教法事
c、傀儡戏
d、目连戏 8.“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d)。a、政治谚语
b、劳动谚语
c、道德谚语
d、科学谚语
9.“四面四堵墙,当中一根梁,一宅分两院,关猪不关羊。”(算盘)这则谜语的结构手法(d)。
a、矛盾法
b、比喻法 c、拟人法 d、谐音法 10.阿凡提笑话,是(d)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
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11.“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是由(a)发起的。a、北京大学
b、中山大学
c、清华大学
d、武汉大学
1、民间文学四大特征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d)a.集体性和变异性
b.口头性和传承性
c.传承性和变异性
d.集体性和口头性
2、先秦采集民间歌谣的优秀成果是
(d)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诗经•国风》
3、山西的《走西口》是人们熟悉的一首
(b)a.花儿
b.爬山调
c.信天游
d.打歌
4、神话资料最为丰富,而且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c)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5、记录岁时节日习俗的重要民俗学文献是(b)a.《风俗通义》 b.《荆楚岁时记》
c.《述异记》 d.《博物志》
6、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以爱情为内容,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是(a.爬山调
b.信天游
c.花儿
d.二人台
7、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的时间是(a)
a.1918年2月
b.1920年冬
c.1928年春
d.1922年夏
8、世界上最早的田螺姑娘型故事《白水素女》出自(d)a.《述异记》
b.《酉阳杂俎》 c.《荆楚岁时记》 d.《搜神后记》
9、《走西口》的流传范围是(c)
a.陕北 b.内蒙
c.华北地区 d.晋西北
10、“二月二,敲瓢擦,十个老鼠九个瞎”属于(a)a.节令歌 b.礼俗歌
c.诀术歌 d.祀典歌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散文体式的说类曲种有(bc)。
a.快板
b.评话
c.评书 d.山东快板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则歇后语采用的艺术手法是(ab)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谐音
e.对仗 3.《蛇郎》和《灰姑娘》这两个故事,都属于(abcd)。a.神奇故事
b.魔法故事
c.幻想故事 d.国际性的故事)
c 4.地方传说是民间传说的一种,属地方传说的是(abc)。a.《蜡染的来历》 b.《魔笛》
c.《马头琴》d.《花米饭》
5、下列长诗,属于史诗的有(bce)。
a.《游悲》 b.《阿诗玛》c.《格萨尔王传》
d.《重逢调》
e.《玛纳斯》
1、民间文学的特征是(abcd)a.集体性
b口头性 c.变异性
d传承性 f.可信性
2、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bcd)a.《世说新语》 b.《山海经》 c.《楚辞》 d.《淮南子》 f.《笑林》
3、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acd)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印度
f.日本
4、五四前后,北京大学兴起了歌谣学运动,主要参加者有
(bcd)
a.鲁迅
b.周作人 c.刘半农
d.沈尹默
f.郁达夫
4、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acd)a.人物传说 b.包公传说 c.风物传说.d.习俗传说
f.难老泉的传说
五、名词解释
1.民族民间文学:是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本民族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3.史诗:是民间文学中题材重大、主题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古老作品,它用诗的语言和形式,或记叙各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古老神话传说及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或反映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各民族历史上著名的、往往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
4.民间小戏:是劳动大众集体创作,并由他们“闲中扮演”的一种“代言体”式的小型综合艺术
5.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它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幻想性故事。
1、传承性:又称“传统性”。他是指民间文学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还积淀保存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民众的观念、审美意识及传统的文化形式。
2、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声息的故事。这类故事也有怎样创造人类的内容,但不是讲人类最早的起源,而是讲人类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之后濒于灭绝的情况下怎样再造人类的故事。
3、生活故事: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又称为“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基本特征是:以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故事情节,用写实手法来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有着鲜明的阶级倾向和浓厚的现实性。
1、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共有,并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高原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民歌形式。除汉族之外,还有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藏族等民族,基本山用汉语演唱。花儿主要有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
3、事件传说: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中心来叙述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历代农民起义、农民革命以及民族英雄抗战的故事,如义和团传说,太平天国的传说等。一组事件传说常常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做比较完整而生动的记述。
六、简答题
1、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都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富有浪漫色彩,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加上前研究中对一些经典著作理解片面,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神话就消失了,因而把后期产生的神话称为“神话色彩很浓的传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实际上,神话和传说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
1)从题材内容上看,传说更富于社会性,它是以历史事作和历史人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更“近于人性”,神话则充满了“神怪性”。传说中也有些虚幻色彩,但不如神话浓厚,而且多含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神话也有这些因素,但它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曲折反映的,它以“自然性”为基础,以“神”的活动为中心,即使是英雄神话,其人形、人性、人情、人味,也带有某种自然的属性。对比之下,传说比神话更接近现实,主人公或生活在人间,或与人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从表现形式上看,传说叙述人物事作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主人公有名有姓,虽然有些是假托的虚拟人物;神话则不然,如雷公、土地、灶君等,只是能称。有的虽有姓名,如祝融、共工,但没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祝融是黄帝的火官,曾奉命去杀鲧,后又帮助成汤伐桀,助武王伐纣,横跨三个朝代十一个世纪,凡人是不可能的。从结构上看,神话古朴、单纯,传说一般情节较为曲折离奇、复杂。由于传说有特定的背影,所以更富有乡土气息。3)从产生的时间来年,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而传说形成的时间又较神话长。如黄帝,早期是神话人物,他是中央天帝,有四张面孔,主要的神职是司雷雨,后来逐渐历史化,成为炎帝同父母的兄弟,与之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其后裔蚩尤复战于涿麓;这些历史又传说化,到后期就成了传说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说他发明了指南针,教人制衣裳等,其神格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增强,这是神话演进为传说的结果。
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晚期的神话和早期的传说往往有交错的现象,如李冰治水的传说,有人把它归入英雄神话类,因为其“自然性”较强,这也是可能的。
2、民间文学搜集和整理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十六字方针,这是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直到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大意是什么?
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八个字,四个停顿,属于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其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这是一首反映狩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4、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匿名性? 民间文学的匿名性是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方式。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集体所有权,在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可以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等。因为民众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就产生了民间文学匿名性的特点。
5、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 a·托尔斯泰的整理方法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是俄国作家a.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故名。他主张从无数主题相同而讲法不同的故事中,挑选最有趣的一种为基础,再用别的语言和情节都生动的故事来丰富它。实际上也是综合整理法,但加工的尺度更宽松一些。
6、“狗耕田故事”:
主要以两兄弟分家为内容,贪婪的哥嫂把田地耕牛都要了,给忠厚老实的弟弟一条狗,狗帮助弟弟劳动致富,扬善惩恶,使善良人得到了美满的结局。
7、为什么说《木兰诗》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木兰诗》已很难辨别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作品。其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里的叹息声,像个汉家姑娘的口气;语言形象朴素,节奏明快,情节完整,叙事排比简洁,颇有汉民歌的特色。但从诗中所表现的尚武精神,并把“可汗”和“天子”同用这点来看,有些同志认为它是少数民族的作品,至少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8、劳动歌:
动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那是原始人在劳动中为了统一劳动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而喊出的有节奏的声音。这些劳动歌,不仅在曲调上适应劳动的节拍,而且在歌词内容上也是和劳动过程紧密结合的。最简单的劳动歌多是些感叹词,有时也加进一些即景生情的简单唱词,调节劳动节奏,增加劳动气氛,鼓舞劳动热情,消除长时间沉重劳动所带来的烦恼。
9、对俗文学的认识:
俗文学是植根于广大民众,具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便于广大群众接受、掌握和流传的文学。它和文人学士的“雅”文学相区别,但也不等于民间文学。俗文学中有的是民间文学,有的是作家文学。
10、关于《五姑娘》
《五姑娘》是优秀长篇叙事吴歌,产生于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描写长工徐阿天与地主胞妹五姑娘相爱的故事。后来五姑娘怀了孕,徐阿天被迫出逃,五姑娘自杀,徐阿天偷偷回来祭奠。故事生动感人,一直在江浙一带传唱,80年代初才被发掘整理出来。
11、关于“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12、神话学派:
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学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即《格林童话》的作者。他们认为,一切民间文学都来源于古代神话,由古神话而衍生。神活的产生是原始人用形象的语言对普通事物作简单明了的叙述,由于后世语言的演变,原来的涵义被人遗忘或曲解了,因而产生怪诞的神话。从这些神话资料中,我们还可以挖掘出远古神话的遗迹,找出神话的根据和神话的解释。
13、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
1)首先,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其次,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2)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14、民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在我国古代,“民俗”只作为“民间风俗”的缩称,现一般人的习惯用法还是取义于这一概念。西方民俗学中“民俗”是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来理解的,除包括风俗、习惯、节日、迷信、禁忌、信仰、巫术等之外,还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重要材料。
七、论述题
谈谈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的整理。
答: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的整理,就是在尊重各民族人民口头创作的前提下,在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补缀和润色,使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用文字写定。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在忠实原始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慎重整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a删除明显的封建性糟粕的内容;b适当调整不合逻辑的情节,补缀遗漏的部分;c订正口语中表达残缺的进方。试述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答:哺育了作家和作家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典型形象;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如体裁、表现手法、语言艺术上也产生影响。
1、如何科学理解马克思论神话的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永运都是相对的。这部分被支配了,那部分还没被支配;关于被支配的这部分的神话消失了,没有被支配的那部分依然存在,成为产生新神话的基础。
我们认为,神话是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幻想故事。这幻想与当时人类的科学水平和思维形式密切相关。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今天看来不很科学的东西,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东西,明天可能成为科学事实。
在原始神话中,人和神的关系是平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神的权力被加强和提高了,直到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由阎罗天子、城隍庙主以及土地菩萨组成的阴间系统和由玉帝、上帝以及各种神怪精灵组成的神仙系统,神权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威,于是就产生了反抗神权的神话英雄。这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神话特点,这些神话的产生,开始也许是不自觉加工的,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到当时阶级关系的影响,传说者或创作者为了阶级的利益,对神话进行了自觉的加工。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如何产生的?(注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很重要,它也常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但答题的思路是一样的)
答:民间作品出由于集体创作、集体加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因而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而产生不同异文的现象,称为“变异性”。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外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容易产生变异。这是因为它的文词没有用物质形式(文字)固定下来,接受者再传开去时,就随时可能发生变动。
2)民间文学作品没有著作权观念,传播者同时也是创作者,有权加工修改。包括许多著名的作品,其原始作者也无从查考;;一些新产生的作品,虽可查出作者姓名,但从不为读者所注意,作者本人对别人传播基至修改他的作品也并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化愈演愈烈,不但同类作品可变,不同类型的作品也在交叉渗透。
3)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如大家熟悉的“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叫“狼外婆”,山西叫“老狐精”,山东叫“马郎精”,潮汕叫“猪哥精”,广州叫“熊人婆”,四邑一带叫“老狨婆”,云南叫“老变婆”,讲的都是各种动物精灵假扮外婆的故事。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流传到贵州罗甸布依族地区,大家闺女祝英台变成了美丽的山寨姑娘,她打柴挑水,样样能干。在白族《读书歌》中,她还和梁山伯一起劳动建校,勤工俭学呢!
(4)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作品内容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化,使作品换上了崭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更受群众欢迎。
3、各民族民间文学大同小异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答:产生这些现象和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民族人民的互相交往。在民族杂居或邻居生活中,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娱乐、共同赶街赴会、共同的节日风俗等,必然产生共同的心理和愿望。反映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地方。在民族杂居区,不少人都能操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不仅能说汉语,还精通汉文,能唱汉歌等,南诏宰相杨奇鲲(白族)用汉文写的诗,还被选入了《唐诗》。第二,统治阶级的征战与“和亲”政策和民间的通婚,引起了文学上和互相交流。历代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南征北战,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和文化和交流。唐代南诏人攻入川西时,就掠走了几万“工伎”,带回洱海地区,融为白族。为了平息两族间的长期战乱,他们还采取“和亲”的手段,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就为蒙汉、藏汉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至今内蒙、西藏尚留有许多关于这一事件的美好传说,并与当地的山川地理相附会,永远载入册。内蒙到处有昭君暮、青海有条倒淌河,是向西流的,据说就是文成公主入藏路过此地,感到离家越来越远了,禁不住哭泣起来,感动得河水都倒流了。
第三,共同的习俗和宗教信仰所引起的影响。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基诺族、佤族都有火把节的习俗;回族、撤拉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都有唱“花儿”的习惯,许多民族都有哭嫁歌和哭丧歌,傣族、白族、藏族、纳西族、汉族都有不少人信奉佛教,所以作品中写到的许多事情与佛事有关。在独龙族人的《创世纪》史诗中,还可见到《圣经》故事的影响,因1888年后就人传教士来到了云南贡山,当时有些村庄稼活80%的独龙族都信奉了基督教。
4、分析汉族神话零碎、残缺的原因?
答:汉族神话零星、片段的原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了三点,现参考各家之说,举要如下:
1)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大自然的恩赐不丰,很早便以农耕为业,生活勤苦,所以重实际,轻玄想。上古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没人将它熔铸成篇,衍为鸿文巨制。2)历代统治阶级不重视,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教训。我国素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神话多被他们视为荒唐之说,不予采纳。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绝口不谈神话,大史学家司马迁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史记·大宛列传》有的加以篡改化为历史,影响了神话的完整保存。
3)我国历史悠久,记录较晚,古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而现在看到的最早记录已是奴隶社会后期的事;并且古代用竹简记事,诸多不便,只能三言两语,记个梗概。
由于古代长期无人把神话加以系统的编辑,使得历史和神话混杂、人神混杂、神鬼不分,原始信仰无从褪尽。原始信仰的保存,新的传说便经常出现,旧的传说受到排挤而僵死,新的传说又没有光彩,所以两败俱伤。
八、案例分析题(后附答案要点仅供参考):
案例分析
1、应用单项整理的要求分析下面这则故事的整理得失。“有好酒卖”
(方言记录稿)
旧时,有个小酒铺,门头乜时候都糊倒“有好酒卖”四个字,生意好得很。„„记录整理者:郑丹丹
答:单项整理:民间故事整理方法之一。选取一份最佳的记录稿,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工,删节明显有害的内容,对艺术上粗糙的地方在不伤害原意的情况下作适当修改,改换过于偏僻的方言土语,规整词句,删去不必要的重复,使文字准确,通俗易懂,并能充分显示民间风格。
该整理稿在内容上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整理,没有伤害记录的原意。
但在语言的风格上,基本没有按原记录的韵味来整理,而是做成了翻译稿。
情节能大体保持一致,但细节上有添加,如原文的“秀才想想仔”,整理 变成“秀才看了看招牌,想了想”,多出了“看招牌”的动作,这是不必要的。整理稿的民间风格有了减弱。
案例分析
2、从以下几则民间谜语看谜语的艺术特点:
答:作为一则谜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文学性。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样式,它的谜面大多就是一首歌谣,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不少还运用了拟人、想象、借代等文学手法,富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有些作者只注意了它的游戏性,而忽视了它的文学性,简单地列举一些特征,不努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去创造形象,这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谜语。
2)知识性。谜语的题材内容,涉及天地万物,相当广泛,包含着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猜谜制谜,传授知识,启迪联想,开拓人们的思路,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增长知识。它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智力测验的一种好方法。
3)趣味性。猜谜是一项娱乐活动。优秀的谜语,饶有趣味,让人猜射,乐在其中。
4)疑难性。谜语是让人猜的,因此就要使人感到有点疑难,不能太过浅白,要让人开动脑筋,苦苦思索,才能找到谜底,这才有乐趣。灯谜又叫灯虎,也就是强调它的疑难性。
案例分析
3、区分以下哪些是成语,哪些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①鸡蛋里面挑骨头„„⑧袖手旁观
答:谚语和成语有些相似,有些谚语同时是成语。如“一叶知秋”,含义是“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完整的句式,表示了判断和推理。而有些成语,如“熟视无睹”、“树碑立传”,就不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于:
1)谚语主要是口传,成语多用于书面,如“饮水思源”、“吹毛求疵”,这是成语。同样的意思,谚语说成:“喝水不记忘打井人”,“鸡蛋里面挑骨头”,通俗,口语化。
2)成语句式固定,大多由四个或两组四个字组成。如“守株待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谚语句式较灵活,还可变异。如“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也可说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一个桩”。
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特点,如“青出于蓝”、“日以继夜”、“袖手旁观”等。谚语表示判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巴掌拍不响”。
4)成语只充当句子成分,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谚语一般可独立作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如“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况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都表示一个独立的判断。
案例分析
4、从《朱元璋与老乡》看人物传说的艺术特点。朱元璋与老乡
我们家乡安徽北部历史上出了许多名人„„朱元璋没听完就连声大叫道:“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答:传说的艺术特点:
1)历史性和传奇性的巧妙给合; 2)采用粗线条刻画人物;
3)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4)传说都有一定的中心点或纪念物。在人物传说中,历史人物就是中心点。
民间文学选择题篇五
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都很注重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不仅民间文艺学家如此,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也对民间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学者们大力提倡研究民间文学,开展歌谣、俚语、神话、童话等的征集活动。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研究大体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开展工作为开端,而后是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建立和“民俗”周刊、民俗丛书的刊行,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先驱们把民间文学作为中国精英文学(作家文学)、外国文学之外的一种独特精神资源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寻找强健的民族精神和真纯的艺术表达方式,为新文学服务。特别是在传统精英文学的价值和命运受到新文学运动质疑的情况下,民间文学还被一些研究者赋予拯救的使命。因此,民间文学研究作为现代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成长是比较迅速的。
中国共产党是依靠民众的支持而取得革命胜利,再加上前苏联科学设置的影响,一向重视民间文艺创作及其研究。1950 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了政府的空前重视。继而1953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作为文学所成立时设立的第一批科室之一,民间文学室无疑是民间文学研究作为“经国之大业”被纳入国家学术体制的一个象征。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由于执政者的理论倡导和行政支持,总体上保持了它在文学研究中的突出地位,一度成为显学。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10年时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达到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个时期的研究突破了纯文学研究格局,采用多种方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挖掘民族民间文学的内涵,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并在研究成果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同时,摆脱了在强烈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虚热态度,变得更加学理化。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高有鹏和陈泳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都是一些超越性成果而标志了民间文学研究在一个时代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陆续出版,《格萨尔王传》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也是一些标志性成果。近30年民间文学研究从恢复期注重区别与纯文学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口头语言艺术特点的探讨;以类型比较和文化史阐释为重头戏的讨论热潮,而步入相对平稳地反思其文艺学与文化学双重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新阶段。
在几代民间文,学学者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下,我国民间文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大厦已初具规模,产生众多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仅概论方面的著作就有十余种:《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理论》(张紫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叶春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朱宜初、李子贤),《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陶立璠),《中国民间文学新论》(高国藩),《中国民间文学》(李惠芳),《民间文学导论》(刘宁华,巫瑞书),《民间文学教程》(刘宁华,陈建宪),《中国民间文学概论》(黄涛)等。关于民间文学体裁建设方面有:袁柯的《神话论文集》,潜明兹的《神话学历程》,刘城淮的《中国上古神话》,刘宁华的《故事学纲要》,《中国民间童话概说》,天鹰的《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程蔷的《中国民间传说》,贺学君的《中国四大传说》,吴超的《中国民歌》,潜明兹的《史诗探幽》,张紫晨的《中国民间小戏》等几十种著作,这些著作前后横跨二十余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文学界对本学科体系认识的轨迹。
在具体研究方面,目前研究的文艺学方向似乎比文化学方向显得瘦弱一些,但并非没有力作问世,《中华民间文学史》、《口承故事论》、《中国民间故事史》等就令人瞩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进了低谷。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有的停刊,有的转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社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民间文学论坛》停刊。这一刊物是开展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发表了大量有质量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组织了许多学术讨论,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由于经济的原因,被迫停刊。还有云南的《山茶》原是民间文学专业刊物,发表过许多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和优质民间文学研究论文,在民间文学界享有一定声誉。这些刊物的停刊或者转向既是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表征,又给民间文学研究施以沉重的一击,可谓雪上加霜。出版方面。王慧《民间文学读物出版遭遇冰期?》报道了民间文学出版遭遇的困境。研究队伍 也逐渐萎缩,老一辈研究者或辞世或淡出研究领域。
民间文化学按体裁分类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和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等说唱文字形式及其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这些民间文学种类的研究呈现出了不均衡的状态。文化学方向的研究历来重视神话、传说、说唱艺术等对中国古考思想、社会历史、地域文化进行认知的价值。尤其是神话,历来是大陆学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目前发表民间文学学术论文中,神话研究的文章在数量上稳居首位。因为神话更能发挥学者的主观阐述能力,因而这是一个较容易 进入的学术空间,许多人热衷于对神话的探索。神话“人物”作为深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受到学者的热烈欢迎。如赵廷光《盘古传说真谛寻索》、吕微《鲧、禹故事:口头文本与权力话语》。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化现象仍然是本大陆学者学术兴趣的一个兴奋点。朱丁《殷周的宗教信仰变迁与上古神话的走向》从殷周宗教信仰的变迁入手并以几则具体神话为例,认为周人对殷人在宗教上的改革,使上古神话资料在整合的过程中过早地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意识和伦理色彩,在还未形成神系时,就参与到历史化的伦理运动中。
故事学是我国民间文学研究诸领域可与神话学比肩的另一大学科分支。刘守华、顾希佳等专家都有新的贡献,如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对当代流传和出版的“狗耕田”故事类型的全部28个文本进行了共时性的比较研究。民间故事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的,而今随着现代媒体的冲击和传统内容的讲演者的急剧减少,研究者对民间口头文学作品的研究只能以复述阅读文本的形式进行。
对于民间诗歌,在当代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中,我认为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了,突出的标志就是关于这些史诗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国举行。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史诗而言,除了数量多,篇幅长以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它的传播形态,大部分仍处于民间口头流传的话形态;一个是它的文化生态,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就是高原史诗、草原史诗、山地史诗,有许多文化环境方面的特质。中国社科院少文所的学者曾对史诗进行过有组织的研究,我觉得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认真的,一是全面掌握了史诗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文本,尤其是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不同艺人的唱本;二是广泛地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著作。
对民间歌谣的研究是中国学者自五四以来的一大学术传统,这方面的论文数量相当可观,如:胡纯琦《论国风非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谣》、徐元勇《论民歌与明清俗曲之异同》。当代少数民族民歌研究是中国民间歌谣研究的重头戏,由于民歌是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为主,学者需要深入群众聆听研究。
民间戏剧和民间童话是近年民间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在我国所有民间文学门类中,民间说唱的文化遗留和展演是最丰富的,然而学者们却很少涉足这一领域。但也出现了王政尧《清代民间“关戏”的不断发展》等研究性论文。
民间语言艺术作品这类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体现民众语言智慧的艺术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如谭永祥的《歇后语新论》等。
总之,其它各体裁,各类型作品的某些专论如中原神话、傩戏等著述,结合传承文化现象调查的区域性民间文艺综述等也不断有新的建树。史诗理论继神论理论之后开始出现将国外成果与中国事实相结合而给予探索的苗头,以往的成果突出的表现在神话,史诗,故事等方面,偏重于古代,特别是原始社会产生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比较多,对现代当代产生的大量的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关注和研究略显不足,例如蒙古族的史诗《嘎达梅林》如果从保护生态的视角研究,其地位是非常显著的,还有很多近现代的民间文学作品都应该给予关注。
在看到民间文学研究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在商品化、市场化、物质化的社会,人文科学因为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政治、经济效用而被人们轻视,边缘化一度成为人文科学的共同命运。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当然,这与它自身理论的保守,田野作业明显不足等缺点是分不开的。对此,民间文学研究要想走出危机,就必须随着现实的发展而革新转型。我们要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的高度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高等学校要加强民间文学学科建设,政府和社会要对发展民间文学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民间文学研究要积极关注信息时代的民间文学创作。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会重新使民间文学走向繁荣。
汉语言文学1班
20101313016 周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