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优质10篇)

最新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0:14:53
最新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优质10篇)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方式,通过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的清晰和层次的分明,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了解他人的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总结。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一

摘要:本文从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内涵、原则等入手。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为主线,结合笔者从教多年的实践。围绕着行为常规养成、强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实施差异教学、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观念的渗透、精心设计和谐的师生对话这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期间也简单谈谈采取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

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的成绩,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威逼利诱成绩才会有所进步;最后即使学数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作题目。为了改善这种现状,老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从各方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用途;数学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确实的脑力的艺术。有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结构外,更应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并有效促进数学思想与数学观念的形成。同时应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当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把数学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其它课程尤其是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中,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它来思考生活和以数学的方式解决困难和问题。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分析。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说得通俗一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在一定的时段内,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的?学完以后对数学的态度是更热爱,未有变化,还是变讨厌了?下面我以三角中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为例来解释一下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如果通过一定时段的教学,(1)最后检测到学生能正确应用公式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下求两角的和与差的余弦,则可以称为有效果。(2)如果通过这时段的教学,学生除了能做到(1)以外,还能结合以前学的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式、诱导公式等来求值,并且会逆向运用公式对三角代数式进行化简,则可以称之为有效率。要有效益,则应在关注学生学会了没有,学了多少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如何学的,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怎么样?本课可以从引导探讨怎么求?让学生猜想、验证否定以后;再提出可以以求代证。通过回顾前面几节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醒悟到用单位圆这个好工具,然后一起讨论如何构造两角的差角?如何寻找等量?最后让同学尝试化简等式。通过这一个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与内容,而且掌握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最有意义的是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的魅力、数学的美,还发现自己的潜力。这些对学生长期学力的形成都起到积极的效应。

(二)有效教学的原则。

确保有效教学的原则,包括:

(1)互动的师生关系原则。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流。因此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只有教学的形式外衣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师生关系定位为双向、平等、理解的人际关系。

(2)启发式教育原则。

教师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而不推着他们走。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而不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而不发是启发式的精髓,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一是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全部的教学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获得充分发展。二是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精细化备课考虑各种细节如:板书设计、情境创设、旧知迁移等都应有助于学生开发潜能发展能力。三是要有良好的态度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多给他们机会,多鼓励。四是精选课后练习,不给学生作对他们来说太难或太容易的题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常规养成策略培养良好习惯。

所谓常规,就是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长时间后不需要你检查就会自觉的日常行为。我针对所在学生基础较差,习惯不是很好,坚持从小处着手。如要求同学在上课前就把课本、笔记本、演算纸准备好;每周都要对本周内容作一次整理;要求同学都备好错题本,将每次测验中的错误都整理上去且作出分析;所有的同学必须按照预先制定的分层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习题的格式要求在右边空出一部分来画图和订正错误及写体会。

常规虽很细微,也不起眼,但细小的常规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如作笔记、周周检测等能及时复习基础,调控偏差,使学生基础扎实;而错题改正能帮学生及时查遗补漏;用学案指导预习一方面使学生上课听课更主动、更深入,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实践表明采取和执行这些常规以后学生感觉学习是很规范的行为,思路也比以前清晰快捷,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的意识也不断得到提高。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通常我们都会非常细致地制定认知目标而且也很好地落实它们,但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如精心创设数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机;通过展示数学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构建有效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兴趣;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毅力;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多年的实践体会到有效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关键点在“情”上,老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为主。课堂教学提问一定要有层次,不可一味拔高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跳一跳能取得成功的愉悦感。提问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的同学提出对他来说是恰当的问题。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我先创设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国王的对话引起同学极大的兴趣来学习求和;接着我提出“把这个问题如何一般化?”给学生时间不但讨论出本堂课的课题,而且让他们体会数学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然后与同学一起探究求和的方法:如类比等差的方法等等让他们不断的碰钉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毅力;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提出能否回归定义最后一起探究出乘公比错位相减相消法;最后给出一组变式练习,巩固所学,发展能力。

(三)关注学生差别,采取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各项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自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互不相同的,差异教学把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当作资源,作为教学的的积极因素加以利用。

学生差异有几大特征:(1)普遍性:学生在学习的速度,认识的方式,和学习的风格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比较擅长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有的同学则习惯形象的直观解释;(2)复杂性:人的智能由多种智力形式通过不同的组合而成,不同的学生在遗传、环境及父母的熏陶下各种不同的智力形式拥有的量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学生差异主要在于智力的组合形式的差异;同一个学生不同的智力形式发展也不可能平衡;这种智能差异外在就表现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当他们被考虑时这种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的效果不在于学生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使学生聪明,哪些方面变得聪明。(3)发展性:学生的个中智力一直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这需要教师经常了解学生,随时调整教学;(4)可塑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不同的差异存在设计不同的教学,但也要重视潜能的开发,反对以照顾学生差异为由忽视开发潜能的作法,因为学生还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且复杂多样的。老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内容要采取多样化的处理方式;课堂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处理:

制定差异性、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挑选不同程度的内容使优秀学生可以学得深一点,多一点,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学、有所发展;实行“弹性学习小组”,按智力、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把学生分为a、b、c三层。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每个学习中由各层中的一个优秀、三个中等级、两个较差的几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优秀的学生可通过把自己的思维方法教给其他同学,提高表达能力,及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概括本小组的活动成果而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中等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借鉴优秀生的方法,学会思考方法、通过对比可找到自身的差距。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搞懂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使得以后学习、听课的效率都能得到提高。对学生制定分层目标: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当然目标分层不是对号入座,而是动态的,任何学生都可从低到高的攀登。最后分层应具有“保密性”只要做到老师心里有数,方便老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干预和调控,至于如何分成这样的小组一定要对学生“保密”。

(四)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再创造教学理论:反对把事先创造好的完整的体系硬塞给学生,反对纯粹以数学内容为中心,强调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他认为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同时也是最容易创造的.科学。数学本质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数学的建立从观察到猜想,再到证明或反驳,最后得到真理。数学不需要象物理、化学那样搞实验,且它的结论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所独立获得。至于符号、定义则是为了将发现的真理系统化或方便相互交流才引进的,它们并非数学的精髓。

利用“再创造”教学这一原则,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教,就像音乐、艺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学习一样。教学中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课堂一开始教师提出一些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让学生像数学家经历创造的过程一样,观察、实验、用直觉或推理(如:合情推理)提出猜想(性质、法则、公式)再加以证实,然后建立这些发现的结论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得到类似于教科书的知识。

“再创造”教学除了在性质、规则等利于创造的内容可大显身手以外,也可用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如棱柱的概念按一般教材的处理顺序是:先讲多面体的概念,作为特殊情况引出棱柱的定义,再讲性质和判定。我在实践中“按创造”原则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给出一系列棱柱或实例(包括说明已知条件),告诉学生这就叫棱柱;接下去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讨论;学生经历上述过程以后会发现棱柱的许多共同性质;鼓励学生探究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比如由一个性质推出另一个性质,且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出发点去推其它的性质。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棱柱的概念,而且自己的再发现活动学会了怎样定义一个数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念的策略。

要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决不能只顾眼前或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培养。要让学生重视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数学观念。思想、观念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施加深刻、稳定、持久的影响。

虽然平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越来越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教学目标中缺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在课堂实施中未抓住渗透数学思想的机会;在小结中不重视从数学思想方法上归纳概括;有一些老师对思想方法的教学缺乏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实施,临考前集中突击。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数学是知识原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思想方法是对概念原理的本质认识,是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所采用数学具体方法的指导原则。它的掌握与运用不是靠临时突击,而是靠反复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定理、性质中逐步形成的。为此努力挖掘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结合知识有意渗透才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最佳途径。比如数形结合在高中有两个地方是培养的绝好时机:三角和解析几何,在三角中抓住单位圆、三角函数的图像、及三角比的定义不断的进行数与形的互化;在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的研究中,结合常见的四大曲线的研究反复渗透:曲线的方程是什么?怎么求?从方程可研究出曲线的哪些性质。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系统性和有序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为了从整体上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对各章节的内容要求系统深入的研究,制定各单元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把握每种数学思想方法明确讲授时机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目标和序列的制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本单元知识的特点出发,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恰当的难度。如在函数关系的建立这一单元要明目标是确培养建模的思想,但起点要恰当,题目难度要适中,可以先选一次模型、二次模型,及简单的分段模型中的较典型例题,关键是培养他们建模的思想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意识。

(六)课堂组织采取对话的策略。

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新的世界相遇,与新的自我相遇。他们必须同新的世界、新的自我、新的其他人对话。鉴与此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一定是一种“对话”的环境。

教学中的对话以教师的指导为特征的,对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不要搞“假对话”即只让学生回答是或否,或让他们只想老师所想,讲老师所讲,教师要多研究对化的设计策略。老师要作很好的引路人,但不能用绳子牵着学生走,这要求老师把一些概念、方法设计成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自己学会它。在此引用弗赖登塔尔的话来表达我对该策略的理解:“泄漏以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甚至是‘罪恶’”。

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课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请同学们算以算和并求。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与和的关系?

(3)这一关系推广到一般应表达为什么形式?这个关系式恒成立吗?

(4)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用更一般的数值验算,这能说明该式恒成立吗应怎么办?

(5)(在同学提出要证明时)问证明是什么意思?(用已知的真理来推导它)鼓励同学展开联想哪块内容与对数有密切联系,从而引导证明策略:化对为指。

(6)鼓励同学类比猜想??并说以说猜想的理由,并尝试证明。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所教的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有趣,有用,而且都说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我从不布置超过一小时的作业,但每届毕业生的成绩在同一层面学校一直位于中上游水平。总之教师要领会二期课改精神,更新学习观念,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一味搞题海战,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要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

2戴丽萍《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

3g.波利亚《怎样解题》(阎育苏译)。

4钟启泉、崔允t、张华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二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教改课题(zx140401309030;zx140401309028)。

作者简介:杨建芳(1978-),女,浙江青田人,讲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组合优化,研究方向:数学基础课教学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是高等院校工科、经济等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是数学的一个有特色且又十分活跃的分支。它与其他学科又有紧密的联系,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研究确定性现象的数学分支,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即其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这种随机现象无法用因果关系加以严格控制和准确推导,通常需要从大量的观测中综合分析得出统计规律,因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具有其特殊性。事实上,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传统讲授方法难以发挥课程本身的优势。概念多且抽象独特,公式多且复杂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经管类文科生而言,更犹如天书晦涩难懂。对于教师而言,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特征,引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掌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一、引入学科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数学类的课程通常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第一次课时介绍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使用教材、辅导用书、考勤纪律、成绩评定方法等等,然后进入主题开始讲授新知识。对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静坐于教室潜心学习的学生多半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得到相应学分,而不是兴趣所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的不止在于成绩和学分,而变为是探索该课程的奥秘,第一次授课完全可以从概率统计的起源、发展说开,让大家了解它的历史。比如早期概率论的研究与欧洲贵族之间的赌博有关,关于掷骰子有著名的德・梅耳问题,还有相关的赌金分配问题。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该学科源于生活,也被用于生活,而不是纯粹乏味的理论。法国数学家保罗・郎之万曾经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观察那些新学说的创始者是怎样比他的继承者更详细、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理论系统的弱点和不充分处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二、开展教学讨论,培养自学能力。

薛涌在《北大批判》一书中指出没有讨论班,是北大教育的最大缺失之一,其后果也非常严重。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课时紧张,大班上课,通常教学方式仍然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通常老师紧赶慢赶按照教学大纲讲完内容,基本就没有让学生发挥的时间。鉴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全面开展讨论班教学方式基本不现实,但可以适当缩减教师的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提问讨论的时间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尤其对于数理统计部分,公式繁多,教师讲述过多的话,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通常不太理想。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教师可以对其中一种情况做比较详细的讲解,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按照统计思想结合具体例子尝试确定其他情况的置信区间或者拒绝域。教师所起不是全盘教授,而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外,考虑建立互助团队,鉴于现在的选课制度,同一个教学班学生通常来自于不同专业和自然班,往往缺少课后交流,疏于管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因此可以考虑学生通过校园论坛、微信平台、qq等现代通讯工具,建立互助学习团队,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作方式,将团队成绩作为团队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以学生互助方式起到相互督促作用,从而引导一部分自觉的学生带动另外一些学习相对比较被动的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加强学生的课后交流,掌握所学知识。

三、结合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当如当代著名《论语》研究专家傅佩荣老师解释那般:学了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学生应该从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强调理论学习。尤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实际应用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些用来描述或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经济状态的数字特征(如gnp、gdp、cpi)引入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在讲解随机变量相关系数的时候,可以提供一组表征往届学生考勤和作业完成的状况的数据以及期末成绩,让学生计算期末成绩与平时学习状况的相关系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观理解相关系数的概念其意义,另一方面直接对学生起到鞭策作用―――学习在于平时积累,临时抱佛脚只是一种侥幸心态。

四、利用统计软件,开设实验课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高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已经增加了数学实验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mathematics和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图形分析或复杂计算等。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特别是数理统计部分,有着丰富应用的背景,对于处理大数据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借助于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解决。而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和小规模例子的简单演算,对于多维随机变量通常只是简单带过,但是对于学生后续职业生涯中往往需要借助于多维随机变量解决一些大规模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统计软件,开设实验课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电子表格系统excel作为一款办公自动化软件为人们所熟知,它除了一般的数据计算和表格处理,还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其插入了11类400多个函数,如统计函数、财务函数,可以用来做统计、财务等操作以及各种工程上的分析与计算。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简单案例,比如让学生统计期中考试成绩来理解均值和方差的含义,从而对多维随机变量能够有更具体的认知。此外还有其他比较专业的软件,如sas、spss、eviews等。这些统计软件被用于通讯、银行、医疗、保险、市场研究、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教师还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的专业介绍相关软件在其专业上的应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自行查找合适案列,进行统计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如果熟悉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无疑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增加了新的筹码。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平时积累。

现行的考核方式单一,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低,导致学生平时散漫,期末突击通过考试,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也没有通过对这门学科的消化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因此针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部学生的特点(不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学环境(不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外作业和试题的设计、平时成绩的比例等方面加以改革。以往,学生的总评成绩按平时(含作业、考勤等)10%,期中20%,期末70%计算,不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因此,考虑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40%,期末60%;其中平时含考勤作业(10%)、大作业(10%)、期中(20%)。鉴于平时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往往每周的常规作业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而增加大作业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平时考核的不足。大作业部分可以采用章节小结或者随堂测试的方式,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随堂测试可以让教师及时确切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做法:

1.学生每章要做书面小结,学生按时间段上交小结,教师根据上交的材料评分,如有抄袭一律按照最低分数段处理。

2.要求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提炼可能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培养学生能够从诸多信息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3.教师按内容每章或几章、期中前、期末前编写综合课外大作业,学生按时间段上交作业(书面),教师根据上交的作业评分。

此方案不仅符合学校关于课程考核管理的规定,体现了该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且容易实施。这个方案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全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平时成绩的评定不再流于形式,改善轻量重质的教学现象。

本文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课堂教学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盛骤,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浅探[j].读与写杂志,,(1):65,69.

[6傅佩荣。国学的天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诸多高校的数学基础课难以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小班化教学以及差异化教学模式。尽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制度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但是作为高校老师有责任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改进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四

摘要: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要实现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注重在解读教材中培养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以及积极评价中鼓励创新。

由于高中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加之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常常在数学学习上力不从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前要准备把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数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知心朋友,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并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课堂生成问题和更多的实际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积极接受和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服务观,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单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教师不但要搞好数学教学活动,把传统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还要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无数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善于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能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此外,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大意义,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体验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作为学生的引领者,教师自身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精神,并以新课程标准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提供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释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保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在高中阶段,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很强的理解和领会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衔接,明白新旧教材的变化的地方,了解教材改革的要求,进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整合和创新教材。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教材,运用教材,提高探索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并具备反思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有没有掌握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是否还有遗留问题等。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方法,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教学水平。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确并树立教育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前做到认真研究教材,并形成知识框架,总结出教学重难点,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预设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以及掌握不灵活的内容,并设想好为学生疏导知识的有效方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制定不同的教学阶段。例如,在实际教学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宜的习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并熟练掌握。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难题,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再通过阶段性的测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想达到这种学习境界,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构建不同的问题所产生的模型,并把这种模型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再次,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难题能用积极的心态想办法解决。对一些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自信心缺乏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使其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能提出和其他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只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哪怕是一种误区也要给他们机会,然后给予指导和点拨,鼓励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自我。最后,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案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马上就能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数学模型。比如,一位学生在遇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当手中有4把钥匙和4把锁时,他就不能准确地说出哪一把钥匙开哪一把锁,最多试几次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大脑的构建过程:用其中一把钥匙来试着开所有的锁子,试四次就能产生结果了,然后在第二次的时候可以试三次,用这样的计算方法,所有试的结果累加就是10次。这位学生没有思考全面,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点拨,助其重新找到思路:在此一次的时候,只用一把钥匙试三次,如果这几次都不行的话,那就是剩下的那把锁就与之匹配了,这样累加的结果就是6次。成功的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构建良性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经常反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谢义华.关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5).

[2]杨要飞.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2).

[3]吴佩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新校园旬刊,(7).

[4]覃月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从“被教”到“我学”的转变[j].读写算:教师版,(25).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五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效的措施则是:课堂要有效地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要有真切地体验,学生要大胆地创新。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有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的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探索那些单独不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作适时引导,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小组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人本性是有效课堂属性。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地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充满了民主平等理解关爱的氛围,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究找结果。

有效课堂的人本性还包括对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尊重。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鼓励教师异构课堂,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发展性是有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发展,教学方可算有效。有效课堂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有提升;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情感等方面有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少到知多,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情感由不喜欢到喜欢。师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都有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对于差生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这是有效课堂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少数人发展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特征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课堂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有效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本属性,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不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职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挥。

一.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猜测的多样化,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就产生了“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的结果,学生在试图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下,产生了却越来越多问题,思维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活跃,进一步产生对问题探究到底、弄清真相的冲动。这时教师的适时引领至关重要。

在《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绿豆芽的生长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生2: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泥土吗?

生3: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通风吗?

生4:天气冷热和绿豆芽的生长有关系吗?

生5: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生6: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生7:绿豆芽的生长需要肥料吗?

生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喷洒些农药吗?

……。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问题二: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问题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二。激发兴趣,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空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在四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

首先出示杯子相同、水位相同的两杯水,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的温度高。

板书:杯子相同、水位相同,冒出水蒸气多的温度高。其次出示水位相同,温度不同的两杯水,温度是如何传导的?板书:水位相同,杯子里的水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

又如,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一课时,教师用几片很普通的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叶子后,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够用手摸一摸,亲自拿在手里看一看,这样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就更加强烈。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生活动安排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课堂的有效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不断激发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自主习得,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以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铝棒、细铜棒、细铁棒等材料,学生观察材料后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材料都能传热?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一实验完后,学生从这一实验结论中引发了联想: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越能得到培养。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发声时能看到振动的物体。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锣、金属薄板三种物体,使学生研究时要用拨、敲、抖不同方法使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从中找到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提出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到物体振动时,老师在仪器台上准备了鼓、音叉、有水的培养皿、豆子、泡沫塑料小球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继续实验。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交流质疑,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由于探究性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你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好吗?探究性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学科学,是只重视过程不重结果。这种提法无疑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入了另一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加捏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探究学习不轻视也不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构成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五。关注细节,发展科学素养。

在一次科学课实践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他说的有明显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同学指出或更正。课后我调查了好几个同学,原因是刚才发言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使得他们不敢质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再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课堂管理的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

林萍。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卢敏玲。

庞永欣。

植佩敏。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六

1、课题提出。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着眼点,是一种改善教学、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庐阳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作为一所高起点学校,硬件建设较好。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技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校资源设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的环境,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庐阳中学年轻教师占87。5%以上,他们对传统教学技能的应用还显不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已成为学校师资培训的现实需求。同时,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辅手段,由于条件及学科特点限制,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运用于每节课,传统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着服务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立足于传统教学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谓之“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过研修,能够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收到预期的教学教学,提升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传统教育技能的拓展与创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以自主学习软件为载体的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进教师掌握并有效运用教育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三、研究的思路:“学习、实践、反思、发展”的研究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任务分解。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为教学服务,我们以校本研究思想为指导,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学科组教师从学科特点入手、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校“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大课题范围内共申报了六个校级子课题。

附: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序号子课题名称教研组负责人。

1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张晓梅、王园园。

2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讲述技能的研究数学纪贤平。

3多媒体背景下英语导入技能的研究英语宋媛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效率的研究理化生许登峰。

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提问的研究政史地刘胜荟。

6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评价艺体汪小宝。

(二)理论学习。

1、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

各子课题组负责人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研究方案,领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2、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培训。

4月,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操作的学习,由我校信息中心的教师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全体教师进行上机指导,教师在上网浏览学校网站,系统学习使用方法后,能熟悉自主平台的操作,为课题研究实践做好了技术准备。

3、强化专业知识理论学习。

各子课题组织学习了与本组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制定学习计划,以自主学习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作好理论支持。

(三)行动研究。

整个学校有效课题的研究采用分合结合,由学校统一布置研究活动,分六个子课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研究。

1、专题研讨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推进课题深入研究和实践,204月、年10月,我校分别以“立足有效教学研究彰显课堂生命活力”和“拓展教学技能,打造全效课堂”为主题开设了教学月系列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是教学月活动的重头戏,在两次教学月活动中,学校共开课52节,部分学科利用我校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资源库,结合学科特点,突出有效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技能整合,使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整体优化。精彩的教学内容、娴熟的教学技能得到师生和评委的一致好评,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语文组进行了学校网络自主性学习的平台的教学尝试,充分发挥了平台讨论、资源共享等优点,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现。

理化生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非常重视实验的教学,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下,老师们更是积极探索改进书中的实验,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实验更有效发挥其动手探究的作用。

2、交流与展示。

1)论坛交流。

为了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教师利用我校网络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庐中论坛”是老师们即时交流的一个有利平台,对课题研究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博客又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了我校老师成长成熟的过程,同时通过与网络中的教育同仁的切磋交流,提升了教师自我专业的发展。

2)特色教研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验,各子课题成员无论是在教育技能还是在教研方法上都有所收获。为了解学校各子课题研究情况,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及自主性学习的平台与各学科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学校要求各子课题组集中展示各组的特色教研活动。其中英语组和政史地组还对全区进行了展示,取得了区内领导和老师的一直好评。下面是对全区展示的两个子课题的特色教研活动。

教研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主持负责人。

英语“三动课堂”研究。

――听说导入微型。

课堂12月18日。

(周四)。

2:10―3:10四楼多媒。

体教室丁红。

汪芳王传礼。

郭艳华。

政史地“全效课堂”研究。

――有效提问案例。

研究12月18日。

(周四)。

2:10―3:10二楼多媒。

体教室刘胜荟。

阚晓东。

3)团队展示活动:在课题结题阶段,学校组织了子课题团队成果展示活动,此次团队展示活动是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研究工作的浓缩,展示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呈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分六个子课题组一一开展,各组凝聚每一位组员的智慧,精心准备,以多样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各组的研究行动。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dd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27篇,优秀论文32篇。

3、成长档案袋建设。

为了促进教师及时反思研究行动,总结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因我校现代化设备完善,老师们具有便捷的上网条件,因此,为了便于分享与交流、方便更新,我们要求教师以博客的形式制作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记录了老师们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的专业成长的点滴,或是失败的教训,或是成功的经验。

为了督促和检查档案袋建设工作,我们还开展了档案袋评比活动。在信息组教师的全力配合与指导下,各组教师精心收集、整理资料,生动的再现了组内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展示了自我学科特点,同时通过制作评比也大大增强了老师多媒体使用技能的提高。

评比结果如下:

特等奖英语教研组语文教研组。

一等奖政史教研组理化生教研组。

二等奖数学教研组艺体教研组。

4、教科研先进评比。

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总结,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等系列先进教科研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dd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27篇,优秀论文32篇。

五、研究成果。

1、教师教育技能显著提高。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及高效运用,在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环节的架构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拓展,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在研究过程中,百分之百的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大大提高,70%的教师参加自主学习的平台的培训,大部分教师会利用ppt或authorware制作简单的课件,利用自主学习的平台备课、教学。

2、人人建立了教育博客。

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每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袋――教育博客,加强了教师内部有关教育教学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3、形成了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研究过程中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方法,即“三步法”研修模式,即:学习、实践、反思。”

1、培训学习行动研究需要理论先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完善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

学校在教师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倡多样化的方式。我们提倡同伴互助,通过师徒结队的方式形成一对一的互助,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除了这种一对一的互助方式外,我校还形成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行动研究:教育教学技能最终通过课堂实践实现,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因此,我们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为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活动对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反思促进:学校制定一套激励制度,每学期的教学月评选优秀课堂,每学年评选出优秀论文、案例,并将评选结果和教师的月考核、年度考核相联系,这样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教师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并积极付诸实践。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课题及钻研课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研究能力和精力有限,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只有进行整合教学的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的应用能力。

4、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才参与整合教学活动。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七

摘要: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让学生有兴趣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有收获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目标有效教学互动兴趣效率。

老师的抱怨:“这类问题明明已经讲过许多遍,还是很多人不懂,更谈不上运用。略加条件改变,就束手无策,真让人难以理解。”

学生的抱怨:“老师讲的时候听得明白,上课也认真做了笔记,但到自己做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分析,找不到突破口,该怎么办?”

常规的课堂教学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对于在一线教学的我们来说,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激情不高、课堂教学气氛不浓的局面,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思考并在实践的层面上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学习活动。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一道题到底能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什么才是这堂课、这道题的真正重心所在。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运算能力很差,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以前和平时的练习较少。针对这一情况,在备课和课堂练习时要突出对这一点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题,杜绝计算器一类的计算工具的使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由于以前的习惯,觉得运算起来较难,同一道题学生会运算出不同的结果,可谓是五花八门。这时候让他们反复算,最后大部分同学达到结果一致,然后教师再评讲。这样第一次就算对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运算能力明显提高了,在拿到题目运算时也不怕了,在考试中由于运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生的能力也相对提高了许多,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逐渐高涨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同学也多了,从而数学学习的效率就明显提高了。由此观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来定,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与兴趣点。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真正感兴趣的时候,你无须担心他不会去做。同样,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或某堂课感兴趣的时候,你也无须担心他会不听。

当学生真正听进去了老师所讲的东西,那他一定能学得好,这堂课当然也就是有效的。

比如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理论时,可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讲解,让学生知道学数学能用到实际应用中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他们从心里真正想学、要学,以求更好的提高效率。

三、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法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相比之下,我们都知道,死气沉沉的课堂肯定没有活跃融洽的课堂效果好,创设新颖的课堂肯定要比平凡单调的课堂效果要好。而且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有的学生希望听到知识容量大的课,而有的学生就喜欢老师“吹牛”,将知识贯穿在轻松幽默的语言中。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生活中的,特别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上。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学好。而且,学生在学校里面对最多的就是同学与老师。而身为长辈或者教育者的老师,学生更希望能得到我们的承认以及关心。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听课,愿意积极配合。有一次,我在班上表扬了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自此以后,他就非常愿意学数学,其他科都不学,就只学数学。后来我又适时点拨他一下,慢慢地,虽然成绩依然很差,可是行为习惯好得多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能听到更多学生真实的意见或者真诚的心声。我平时与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就是与学生的信件交流。因为我坚持每封必回的原则,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把他们的困惑与心事和我交流。从他们身上,我了解到了很多学生的真实感受,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他们真诚的优点,对我的教学是一个直接的促进。很多感人的东西都从我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中释放发掘出来,这种良好关系也让他们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提高,而我的数学课堂也因为有这么真实的感情联动而提高了效率。

五、加强学生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反思不光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事儿,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学生同样需要反思。事实证明,会反思的学生学习进步快,反思能力强的学生,他们会对自己检讨,会发现哪些知识不熟练,哪些知识还不懂,并想办法去赢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反思,是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的。

我们所说的课外就是指“课前、课后”,当然还有“双休”。怎么利用“课前、课后”呢?要先在思想和意识上转变观念,重视“课前、课后”时间在学习中的作用。要创造良好的“课前、课后”环境和场所,这是保证课外有效的重要前提。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都要有良好的环境、安静的场所。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可能。正所谓“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现在很多学生认为:课堂上是学习的。下课了,就是就是我们的自由时间,想玩就玩。玩是可以的,那为什么不在玩中促学呢?在课前课后的玩乐中把学习也轻松地加进来,这样不就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了吗?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前“预习”,为课上的学习做准备,以及课后“复习”对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补充、巩固、完善。还有就是为学生提供空间,促进学生向多方向、多角度发展。关于“课外”的问题,各方面讨论的都不多,可能是由于“减负”的关系。所以我的经验和理论就更不足了。“课外”问题是绝不能忽视的,往往学生的很多问题就是在“课外”发生的。

参考文献。

1、新思考网“课堂教学论坛”。

2、燕国才著《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张璐《略论有效教学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11)37--4d。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八

(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开展实施,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各个学校及教师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教师不禁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构建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成为现阶段所有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性;备课。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能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意见。

检验一堂初中历史课堂是否有效,不仅仅要注重历史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教师在课前的备课工作。教师要保证自身的备课达到最优化,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对自己的备课工作进行优化改革,切实地保证自身的`备课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不做无用功。

1.教师可以集体备课,集中校园内历史教师的备课优点,让历史教师互相学习。

学校可以让历史备课组长组织所有的历史教师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让集体备课工作能够落实,让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当中。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大纲进行透彻的研究,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好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发言,讲一讲自身的备课方案,让其他的历史教师自由提问,最后一起商量修改备课的教学方案。教师每周这样做,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能够很好地保证备课的质量,也能够不断地吸收其他教师的备课优点,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案。

2.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反思自身的备课。

备课就是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引导索,只有把初步的教学方案完善,在课堂中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改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的实际教学水平及时地反思自身的备课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不断地总结自身备课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地加以改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关键是教师的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前的备课工作,更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实践。离开课堂教学实践,空谈备课教案,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切实地落实教案内容。

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下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那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建有意思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中体会到历史文化的乐趣,缩小学生所生活的时代和历史课本中的时代的差距。让学生从被动的位置转变到主动、积极的位置。教师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用诗词歌赋、歌曲、历史故事、图片和影视资料等引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这样导课,能够在课堂开始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

历史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历史人物,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历史文化,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只有学生设身处地地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才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找几个学生来扮演红军的角色,甚至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学生在扮演红军角色的时候可以自己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来创建长征的路线,老师随后可以做补充完善,学生在创建路线的时候就能够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师不仅仅能够展示课堂教学课件,节约课堂板书书写时间,还能够向学生展示影视资料,让学生在影视资料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历史文化图片。教师这样做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有关历史的影视图片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元年。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彭辉。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九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今天,我们通过对我校语文、数学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当前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缺乏人文性、创造性和个性。教师的教法陈旧,学生的学法单一、被动,教师机械搬运教材、教学设计、教案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为此,我们认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学科建设的模式,以鼓励和帮助我校小学语文、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文学科素养、数学能力、语文数学教学教研水平,从而促进我校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大面积地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 “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和有关语文、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升小学语文、数学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为重点,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促进语文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渠道,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共同发展。

(二)理论依据

1、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发展性教学理论

5、皮亚杰的教育理论

6、有效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小学语文、数学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大龙潭小学探究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把语文、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问题探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培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相结合,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课堂模式。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教授的观点主要有:“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有全能的观点”,“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近年来,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还是比较多的。为了达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课题组决定立足农村学校特点,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2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小学语文、数学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二)基本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为辅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研究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内容、方法、程序等。

3、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中的实践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探索学科发展的内涵,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篇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

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

三、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四大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数学中两大研究对象“数”与“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并且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华罗庚说:“数少形时不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道出了数形结合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每年高考中都有一定量的考题采用此法解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用于思路分析、化简运算及推理的过程,以求快速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运用。

作为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形”的问题,引入坐标系或寻找其数量关系式,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分析其几何意义,借助形的直观来解。

“数”中思“形”

画图不准确,忽视考虑图形的整体性,如等价性原则中的例题所示。

在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时,出现的问题不局限做草图,所以在应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2.通过坐标系做好“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正确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初步领略了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美妙所在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很广泛,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需要平时多注意数形结合的应用,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