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模板12篇)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0:24:16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模板12篇)
    小编:zdfb

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最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总结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框架,以便更好地展现所总结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解决了在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的问题,进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是无法满足的。如果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的现代化资源,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同时也使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更加热爱数学,广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想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答案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再通过课件进行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会发现,有的展开是长方形,有的展开是正方形。教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底和高与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生的自己观察,独立思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从而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可以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

传统的“课本--教师--黑板”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入后被打破了,以丰富的、生动有趣的、立体的方式呈现了教学信息。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多方位展示了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旋转、伸缩等变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例如《认识角》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进行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实物演示,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角,并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通过课件上闪烁着的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马上领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接着在进行演示教学,通过动态显示,让学生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那些看似静止的死物动了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正确、清晰的获得了概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进而使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有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很好的实施了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强大的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在传统的中,学生学习范围仅局限于教材中年、月、日的关系,以及平、闰年的判断和大月、小月、二月的划分等等。虽然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知识,但是教学目标十分单一,无趣味性,枯燥的概念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教学后,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网络等平台收集并初步整理信息。上课时,大量的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学生争相发布自己的成果,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处理收集到信息,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活力。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上述的.知识,更让学生知道了二月的由来,闰年的产生等。

四、信息技术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时间一长,学生很容易疲倦,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此时,如果教师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就会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能够让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当学生有了新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使他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课堂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现,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势,就一定能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玩数学。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又一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发展到创造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教学途径。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二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灿烂的发展史,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生动有趣的例题都有着丰富的资料与素材。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博大精深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圆周率”“分数除法法则”,要使学生知道我国的“圆周率”的发明者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祖率”的值,并且要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年之久。还要使同学生知道“陈景润”“华罗庚”等在数学领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在数学课堂上渗透这些人在数学领惑做出的`杰出贡献并树立起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们通过数学的学习,认识我国的五千年文化,认识到数学领域领先于世界的创造与发明,使同学们升华起爱国主义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起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宏伟大志,从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忱。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三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正处于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的学习与认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所以要加强理解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是德育目标的设定。这说明,德育教育已经随着课改的新理念在各科教学中体现出德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我们不能把这个目标只作为一种目标的设定,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在逐步得到确认,它不仅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史的小故事,或是数学家的趣闻轶事,还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学文化的内在价值,特别是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与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具有一定数学美学意识和正确地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点亮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热情呢?结合小学教材特点,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通过创设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渗透数学文化以数学知识的产生为背景创设情境,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形成过程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在这种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认识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如在讲《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的时候,可以创设“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情景引领整个教学。该例子的内容讲述的是:叙古拉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黄金,让他做一顶王冠。王冠做成后,国王拿在手里觉得有点轻。他怀疑金匠掺了假,可是金匠以脑袋担保说没有,并当面拿秤来称,结果与原来的金块一样重。国王还是有些怀疑,可他又拿不出证据,于是把阿基米德叫来,要他来解决这个难题。回家后,阿基米德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但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的夫人逼他洗澡。当他跳入池中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灵感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从池中跳出来,连衣服都没穿,就冲到街上,高喊着:“优勒加!优勒加!(意为发现了)”。夫人这回可真着急了,嘴里嘟囔着“真疯了,真疯了”,便随后追了出去。街上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都跟在后面追着看。原来,阿基米德由澡盆溢水找到了解决王冠问题的答案。通过讲述该例子,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形成于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和总结。同样还可以介绍如球体积公式的历史、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三角等等例子,从而充分的发挥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烘托作用,引导了学生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通过创设情境,寻找数学家的足迹,渗透数学文化。

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提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他的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都很累了,所以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从而自然得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怎么用一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

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可以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学生对数学史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更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给孩子听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虽然学生还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补充,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里面的奥秘。通过一些积累以后,学生可以讲述自己眼中的数学,与同学们分享自己课外的数学知识和趣事等等。用一种无形的方式去陶冶他们。一定能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实我们的数学知识跟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到一些能够体现数学规律,数学美,数学的思想方法等等内容时,尽量多地去补充和挖掘各个知识点的相关史料。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个孩子树立“人人都应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掌握必需的数学”这一信念。就象人人都要求能会话写字,但要有、也只需要有少量的诗人和作家。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针对各种有价值的“意外”,如果我们敷衍了事、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这样只能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力将被“抹杀”,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所以要将数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现实意义也就在于进一步认识并加强数学的教育功能,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除了我们正在实验的,当然还有许多具体工作可以做,如数学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史料的挖掘和展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供相关文化背景、创建文化氛围、挖掘文化内涵,从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五

1.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

第一,一线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教学经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上网查询有关知识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数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增加教学经验。第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提前了解授课内容。学生一方面可以上网查询知识点,观看其他教师的授课视频;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交流,在线解决问题,这更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老师为主体,教学过程就是老师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后将改变这种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建立网络学习小组,方便学生讨论问题。可以将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讨论完成,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很多时候需要用抽象思维想问题,这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思维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问题。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体会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应用到数学的地方,采取拍照或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在数学课堂上与同学共享,开展实践教学,加深学生主体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的成果。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加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教师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将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通过形象具体的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来,避免小学生因为不能用抽象思维思考数学问题而出现上课听不懂的现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同时也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权。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借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课下的预习和复习工作,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大大提升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广大一线教师还应继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发现更多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六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切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是教学内容的“保鲜剂”

当今世界上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鲜活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比比皆是,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到数学有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用大屏幕重现了这样一段情境:两位小朋友通过电话相约着一场电影,李明说:“明天我请你看电影《小鬼当家(二)》,好吗?”刘杰说:“太好了,我正想看呢!”“你明天八点在电影院等我,不见不散。”可是,第二天,刘杰在电影院门口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等到李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明失约了吗?……这样的生活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了“24时计时法”的学习中。

又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小熊给动物朋友们送礼物”,有声有色,动态展示,学生感知有趣,形象地理解了路线与方向问题。这样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大舞台”。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想象、多彩的体验、灵活的思维,知识在体验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感悟中融通。网络把数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是教学方式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仅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可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

三、信息技术是智慧火花的“助燃剂”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恰到好处的启迪和引导,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化深奥为浅显。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将深奥的数学学习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猜测、演示、验证等数学活动,清晰、浅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2、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将抽象的内容以灵活的形式和具体的事例加以展现。如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教材中呈现的材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原样呈现,难以激起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设计现实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有一些用传统的教法不容易讲清的知识,使用信息技术后,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

信息技术促进了快捷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反馈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及时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学生学习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完分数乘法后,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在线测试,完成之后提交。当全班同学提交后,大家立刻看到一张统计表:全对的占87.1%,出错的有6名同学。做错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自我反思,找到了错误所在,从而也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

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融合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但数学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的思考是,数学自身的魅力就在于探索学习者未知的知识领域,因此信息技术利用得好,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吸引学生,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要坚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善于利用,不断探索,把信息技术自觉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更自然、更自主、更高效,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七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逻辑性、操作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体的学科,这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难以将抽象的知识讲清讲透,教学枯燥无味,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新课改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科的特征,能够为学生打造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开数学探究的大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那么如何科学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需要我们重点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建立在学生对学科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认知活动,学生才会当做一种乐趣愉悦地参与其中,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参与度与参与面。反之只能让学生与学科越行越远。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不能单纯地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只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同时还要加强与新知的联系,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师在收集、选择与组合数学素材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点,这样才能选取富有典型性的数学素材,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新知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上,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否则与新知关系不大,教学再新颖,再有趣,学生兴趣再浓,也只能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实质性作用。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以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结合起来。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教学优势。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人机互动代替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个教学完全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为操作者,学生成为欣赏者,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人灌”变为现代教学中的“电灌”。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互动,同时也包含着积极的情感互动。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生动,富有生命的活力,才能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类角,丰富教学内容,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对角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角,并引导学生动手来摸一摸。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的认知上升一个层次。此时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来将角画出来。然后通过放大、闪烁等向学生讲述角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更加清楚而直观地认识顶点与边。接着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再说一说。这样的活动是实现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的结合,在人机互动中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并让学生更加直观而清楚地认识到角的各部分名称;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将从计算机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内化,在交流与讨论中将这些转化为直接的信息,从而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三、将模拟演示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素材,尤其是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讲清的图形进行多角度的动态展现,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但这样所获取的信息虽然直观但并不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而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思维能力方面稍有不足。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求知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同样要体现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计算机的模拟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演示来获取直观信息,形成初步认知,为学生的操作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操作中获取直接而形象的信息,这样经过思考才能上升为理性认知。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实物,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这些图案沿对称轴折叠,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部分完全重叠,形成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这样更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手脑并用,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低效的课堂教学,推动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丁玉东.直观演示转化迁移实现课堂教学增效——小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8).

[2]叶桂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12).

[4]张天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2).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八

在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顾此失彼;还有的数学教师经常在数学课堂上发生失误,导致数学教学质量降低,缺少一定的教学技能,教师经常在数学课堂上随意说话,教学语气运用不当,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口才向学生传播数学知识,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还有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尽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还会降低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的参与度,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受到兴趣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于小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学远比教师采用单调的教学方式更有吸引力。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图片播放功能,用真实的图像教学代替传统的课本教学,增强数学课堂知识点的趣味性,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教学难点。

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新式的教学设备,让很多困扰教师的数学问题得以解决。在过去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在讲解数学难点的时候,就只能运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巴讲解,而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依然会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教师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向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多媒体教学为教师讲解数学难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难题的解题步骤演示出来,并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象的知识,进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生活中很多长方形与正方形形状的图形,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没有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的数学课堂,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很多类似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图案,这样就会大大地降低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后数学问题的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态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弥补教师在课下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漏洞,进而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当学生在遇到不懂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地向教师请教,提升学生课后探究的效率。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在教完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可以翻到没复习的阶段,会有一些数学探究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是没有办法完成,但在课下的`时候,教师又没有办法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探究状况反映给教师,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还能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以此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是当下教育改革中的必然趋势。小学教师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多元立体,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尚景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运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3).

[2]寇金国,程伟.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九

经过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

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案例: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1:《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十

摘要:现在教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全球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力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助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称为现代热词,社会的信息化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力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助学习数学的能力[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如何有效做到教育信息化是现在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富含更多的趣味性,可以创设更多生动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去年学校的教研节活动中,由我执教一年级《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们小分组经过多次磨课试教,也设置过很多情景,最终确定引入如下谜语儿歌“: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打一物)。在这个情境中我们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在课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如此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静态形象为主,然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这种静态,创设动态的生活情境。近期我校老师就”小学低段学生读图能力”做了一个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由本校的三名教师上了三节课,这三节课都是围绕学生的读图能力开展的,在这三节课中每位老师都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引入数学的教学。其中费老师执教一年级的《找规律》这一节课,在课前她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老师带着学生们在布置教室,正好时间上也差不多,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从而把静态的找规律转化动态的视频中去,这样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更加强烈了。再渐渐地通过观察和分析,慢慢地融入数学的找规律这个目标,从而能够愉快地学习。

(二)化繁为简自主学习。

多媒体提供给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位的教学灌输,可以比课本更好地支持不同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并且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容易分心的学生更专注于应用多媒体来解决问题,在组织方面困难的学生在多媒体情境所提供的组织中受益,还能提高在基本操作和运算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发挥其他方面的数学理解能力。

例如,在我校胡老师在执教《按比例分配》这一节内容时,针对具体例题:“蔬菜专业户计划在7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青菜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是4:3。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先用多媒体课件踏踏实实讲解了这个例题,课件中呈现青菜和黄瓜的种植面积,通过做线段图一步步讲解,学生很快就能解决疑难,并能很好的自作学习了。讲解完例题后着力分两步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探究(1)独立探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2)小组合作,进行分数转化。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如此学习,学生就会倍感轻松。

(三)互动引导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互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我校郑老师在执教三下《解决问题》这一课时,幻灯片展示了这样的一段话“老船长带了5只小猫,4只小狗,3只羊出海,请问老船长今年多少岁?”当课件出示以后,学生之间就不停的讨论到底老船长多少岁呢?后来郑老师也请几个同学回答,并要求说出理由。有些同学觉得自己回答的肯定是对的,还用算式来证明自己,他说“5×4×3=60,所以老船长肯定是60岁”,当这个学生这么回答的时候,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赞成了他的说法。这时郑老师只是轻轻地一点鼠标,就听见老船长的声音“小朋友,有没有上当呢!哈哈!我今年68岁,小动物的只数和我的年龄没有关系!解决问题要仔细读题哦!”

这个互动过程当时我印象很深刻,是的啊,生活中很多问题会被其他的信息给干扰,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啊。今年我也教了三年级,发现《解决问题》这一课后面的练习,有些题目中会出现一些没有用的信息,有些题目中会隐藏很多信息,一定要我们仔细读题。

教师主动依据教学目标、学生之间差异、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适用创新方法并重新组织教学目标,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将学与教进行有机结合,处理好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教学价值和数学课程研制等多方面的整合,提出有效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提高教学外部环境。

1.建设学校资源库。

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一齐努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资源库,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长传至资源库,当然,开发建设资源的主力军还是教师,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开发自己的网页,并且将自己整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影像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或者在国家教育资源库中搜索与本学校教学目标相符的优秀资源然后上传至学校资源库中,来丰富学校资源库,提供给需要的教师使用。就像我们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要在网络上开通微博,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发表一些我们平时上课后的反思,发表一些我们辅导学生的看法。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发挥信息技术实效性的核心,教学模式中的其他因素会根据评价体系来发挥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时应体现优化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宗旨,并不是毫无目的地使用多媒体。[2]应根据教学内容酌情使用多媒体或者不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根据学生和教师特点选择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周长体积》等学习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课件,从而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转换成简单的平面几何,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时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调查调查,自己动手划一划就更重要了。

3.学校成立信息技术指导小组。

在今年的我校校本培训中,专门针对信息技术与“微课”的整合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前期由我校教科室主任陈老师给我们培训“让我们再次认识教育技术”,在这次培训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课堂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小黑板到投影片再到单机课件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微博、微信等新时代信息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期由我们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朱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现在的高科技下新型的制作软件,如我们课堂上常用到的ppt制作、格式工厂的转化、美图秀秀的运用等等,朱老师用她专业的信息技术水平给我们讲述了各种软件的运用,让我们在课件的制作,图片的修理和音频之间的转化等方面收益颇多。后期又由我校英语老师陈老师给我们做了“小微课、大世界”的培训,陈老师制作的微课在我们吴兴区拿过一等奖,后又送到市里拿了一等奖,她对微课有着比我们更深的见解。所以她给我们讲解了微课该如何选题,如何制作微课,给我们讲解了如何运用“camtasiastudio8”制作微课。经过这三次培训让我们越来越发现,当前的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我们要学会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二)创新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整合能力多是采用技术培训的方式,并不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创新。正确的理论指导会使教师充分体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之间的完美结合。教师通过学习正确的教学理念,让三个主体之间的整合变得“有理可依”,而不是盲目、徒劳地教学。在对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设计时,应站在小学生的角度,针对小学生抽象物体想象空间不足,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应准备课堂教学道具让学生理解立体的概念。学习体积概念时,比如怎样求一块石头的体积时,将石头放进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教师可以制作成动画,以客观直接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2.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虽然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思维特点仍然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儿童的记忆一般伴随着动作的发生,也就是说儿童时期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机制是以动作为标志的,所以一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就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抽象概念就不容易接受。由此,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件制作时应当直观地展示教材内容[4]。例如小学三年级在学习《周长》一课时,很多学生对“周长”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将四边形或三角形的周长展开,变成一条直线,直线的组合又变成图形的动态视频,来让学生理解接受“周长”的概念,从而学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知周长求边长的学习时,可将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组合,周长除2得到的两条线段,减去已知的长(宽)就得到宽(长)了。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十一

感恩教育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弘扬感恩美德,我国人民自发在“母亲节”这一天感恩母亲;在“教师节”这天感谢教育我们成长的教师。感恩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具备我国传统美德的必修课。感恩不仅是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更是道德体系建设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感恩不仅是表达对帮助自己的人的尊重,也是强化道德体系的需要,更是为了表达对施恩的人的报答而获得心理平衡需求的一种行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强化这种道德观,从小培养学生树立起感恩的心,树立起知恩图报的品质。作为一种美德,感恩应当是小学生性格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地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上,要准确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在数学课堂上要及时抓住感恩主题,及时通过感恩教育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将感恩教育溶入到数学的教学中。

3.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堂上,在“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并以集体为重,树立起为集体争光的思想品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成员为小组争得荣誉而获得荣誉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为集体争光获得成功的快乐带来的荣誉感来增强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在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地指导学生作为学习研究的参与者应当具备的能力素质,使小学生在交流中发挥他们在团队中的作用,避免过分注重他人的表现。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地进行评论,合理地对待他人的表现。在团队合作中态度要诚恳,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想法,要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沟通与交流中态度要积极,坚决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要勇敢地发言,大胆地表达。教师也要及时地加以激励与表扬,使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堂上切实得到渗透与发扬。

4.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随机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通过实际生活联系数学问题,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提高了学生解题技艺和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活动时,例如可以通过“小小推销员”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角色体验,并体会到挣钱的艰辛,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实际当中解决数学问题。总之,无论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小小推销员”等数学课堂活动上,针对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及时渗透德育教育。如果单凭教师的说教,而不通过实际活动加以锻炼与提高,是无法达成数学课堂中德育教学目标的。

三、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新时期新课改与新理念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并渗透德育教育在其中。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进行德育教育,既能够使学生动脑思考,还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并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依靠单一思想品德科目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所以在各科的教学中,要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德育教育在各科中的有机结合也是新课改下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有的放矢,要找准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渗透德育教育。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篇十二

[摘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自主学习,习得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生活数学的学习模式,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孩子学习的乐园。

一、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形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教室,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说明课题内容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连加”时就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描述并加以表演:“讲台前本来有4个学生,过来了3个,又走来了2个,现在有几个学生?”来解决“4+3+2=?”,通过情景描述,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运算过程。又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做这样一题,“一块橡皮4角钱,小芳要买2块橡皮,给营业员1元钱,小芳应找回多少钱?”此时一部分学生被题中的数字迷惑了,不知所措。这时我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小芳换成我后,又该怎样解决呢?此时学生就联想到生活中的我,很容易的说出找回多少钱。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每当老师新授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笔算不进位加”一课时,创设了小猴、小狗做题的情境:有4213只小鸡,又来了654只母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小猴、小狗认为太简单了。于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怎样做?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算式4213+654,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猴、小狗愣住了,也给所有的'学生设了个悬念,揭示了主题也进入第二个情境过程。于是大家和两只小动物一起交流、讨论、争辩,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境,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三、加强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1.课堂上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那么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盐、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又如:学生学了“元、角、分”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2.课外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地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需要。如:学了“分一分”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小抽屉等动手分类整理,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加强动手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首先是要在课堂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问题,形成知识技能,发现数学的规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如我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不是把“底乘高再除以2”这一现成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圆锥形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探索的成就!当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教师首先应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展开探索的兴趣。其次,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要注意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