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学校介绍篇一
学校督导之我见
——教育督导与中小学校自我评估工作探析
(白明堂
朔州市山阴县教育局督导室
*** ***)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对教育督导的制度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理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督导评估有利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校品牌建设和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对教育督导评估的理论和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运用,对于解决我国现行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小学校在教育督导工作中自我评估、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意义,总结了基层教育督导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县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育督导 中小学 自我评估 评估效能
一、教育督导工作和学校自我评估的概念和意义
教育督导是一种政府行为,是由国家教育部直属下的督导教育机构对学校进行的督导检查,教育督导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督促学校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教育战略目标,为全体人民的教育战略服务,保障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加强学校科学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
进学校的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学校的自我评估主要是指中小学基层单位依据评估方案对办学水平进行自我判定。实质上就是发挥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建立起自我判定的制度、评估细则、考核办法等,对学校的工作去自觉性地进行分析和评估。
督导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行政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对教育实行监督和自导的有效机制和有力手段,也是现代化教育的科学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自评本身具有教育性,可以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促使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了解自己工作学习的现状以及可能发展的趋势,自觉、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工作进程,明确自我完善目标,克服盲目性,按教育发展规律办事,主动采取科学的对策,其结果必将提高评估的效度和信度。学校自评可以更深入、更充分、更确切地提供信息资料,从而也增强了教育评估和教育督导评估的可信度。学校自评是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充分调动基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弥补他评的不足,从而使学校自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只有通过教育督导机构的外部督导评估,加上学校自觉、严格的自我评估,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比较成熟的一个以学校自我评价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外部督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自主发展性评估体系。
二、当前教育督导和学校自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影响评估效能的问题
首先,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和学校自我评估工作在学校层面的主动性和影响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学校对于督导评估工作中自查自评工作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意性大,目标意识淡薄,缺乏系统意识,自查自评通常只由校长和学校部门负责人进行,往往流于形式,处于被动接受“要我评”的状态,学校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评判,不能真正促进学校工作的改进与提高。
其次,所有执行者掌握自我评估的方法和工作技巧是自我评估的重要保证。学校教职员工缺乏相关培训,不能理解自评的意义,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评的精神,尤其是不能很好的掌握自评地方法,对学校作出客观的评价,难以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的自评报告。所谓“自评,顾名思义,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对于初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中小学校长来说,评什么?如何去评?如何看待和运用评价的结果?这些都是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来解决的问题。
三、中小学校自我评估、自我评价工作方法探析
我觉得学校督导首先要搞好学校自评。学校通过自我评价,真正认识目前办学水平和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确定下一步科学的、可行的学校发展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求长足的发展。自评工作要体现发展性、自主性、客观性和全员参与的原则,在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全面“体检”。其次,督导组对学校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帮助学校肯定成绩,找准问题,保证学校健康发展。我就学校督导工作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解读督导方案是做好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
督导指标体系、学校自查自评、督导评估是 学校督导评估的三大要素。督导指标体系是基础和前提,学校自查自评是重点和主体,督导评估是保证和根本。随着教育督导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学校在以往督导评估中的客体将逐渐变为主体。学校自主评估作为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学校的自主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学校自主评估是学校督导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它要求学校依据指标体系,以自查自评为基础,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自我评估。学校须在找准自己位置的同时,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学校在进行督导自评之前,应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领会督导方案,了解督导方案的特点、用意、程序以及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在吃透督导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分析学校的办学基础、优势、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定“自主发展指标”,确定评价档次。学校自主评估始终要按照既定的程序严格进行,它决定自评工作的真实性、民主性。自评工作可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这是一个反复讨论、多次修订的过程。大家对学校的“自主发展指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讨论分析越认真,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认识越清楚,对学校发展方向认识越明确,大家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工作中更加齐心协力。在客观分析学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 学校接受督导评价的指标。
实践证明,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学校对照评价指标自评自查的过程,也是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和自
主性原则,使教师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更加明确,更有信心,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全员参与、民主讨论,把学校自我评估过程变成凝聚人心的过程。
为使学校形成有效的自评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自评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增强“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誉感,学校建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员工代表组成的自评领导组织机构,人员既精干又具有代表性。
学校督导自评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渠道收集信息,动员教职工参加自评工作;而且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完成相对应内容的自评自查,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提高整改措施。同时,也要组织全体教师按指标体系要求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吸收部分家长、学生代表针对相对应的内容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全体教职工填写学校自评工作整改征求意见表,每个教职工可结合本人职责,工作目标,对照指标体系写出学校工作整改意见及建议。自评报告,须严格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将自评与部门的职责联系起来,与平日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还要组织全体教职工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评价要素赋值打分,学校自评报告要经全体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审议通过。我认为,认真落实这个程序要求,对学校督导自评取得实效非常重要。
在自评工作开始后,学校首先成立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分工,成立专项自评小组,各小组通过收集信息、汇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之后,完成专项小组“分报告”初
稿。在各专项小组完成“分报告”后,校自评领导小组汇集“分报告”及有关资料,根据《评价方案》,逐条写出评价要素的自评意见,同时组织教职工以无记名方式为每项评价要素赋值,听取教职工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评价和意见,以及家长、学生代表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情况综合分析汇总,完成学校自评报告初稿。而后,隆重召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将自查结果要在大会上报告,让全体教职员工都了解学校的情况,知道学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同时让他们讨论学校自评报告,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再次进行修改。这样既扩大了群众的参与面,也奠定了落实学校科学发展规划的思想基础,把自评过程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把学校教育理念真正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最后,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审议并通过学校自评报告。这个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我觉得很有必要,受益匪浅。从中我有两点体会:一是这种作法充分体现了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通过讨论调动了教职工关心学校工作、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大家对学校工作了解的越多,理解的就越多,支持与合作就越多,共识也越多,干群之间达到良好的沟通,无形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二是群众中蕴涵了极大的智慧和力量。在讨论中大家会对学校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边查边改,推进学校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也对学校的现状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对今后工作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三)外部督导与学校自我评估相结合,真诚交换意见,共谋学校发展。
正式督导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组在全面分析学校办学条件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评价意见。总体评价学校工作。但同时对存在的不足也应毫不客气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更高的标准要求。督导组成员应与学校领导班子交流沟通,说明督导组对学校工作判断的依据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听取学校对“评价意见初稿”的想法。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和督导组对评价意见逐步形成共识,对学校的优势、特色和不足有了更清晰、更一致的认识,对改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措施和思路更明确。督导组在对评价意见初稿作了一些完善和修改之后,正式给学校回复督导评价意见。
督导组依据督导方案开诚布公地与学校交流督导评价意见,认真听取学校的想法和做法,体现了对学校的尊重与真诚合作,是在真诚帮助学校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是帮助学校更好地发展。这样的督导是学校希望的,是有实效的,是受学校欢迎的。通过这样的督导过程,提高了学校层面对督导评估中自查自评的认识,把学校督导评估体系作为学校办学必须遵循的硬性规定来贯彻落实,有效地调动学校接受督导评估的主动性,由“要我评”变为“我要评”,切实提高学校自评工作质量,使学校督导评估成为学校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常态机制。学校会深深感到“早督导,早受益”。学校自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在评价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完善,扎扎实实做好自评的每一项工作,有效地促进学校整体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我眼中的学校介绍篇二
学校简介(vcd制作)之我见
郭启远制作认真,照片收集详实,整理仔细,编辑清晰。不论整体设计,还是音乐选择,都花了不少心思和汗水,让人敬佩。下面有些新思路,不知可行否?
指导思想:
格调:昂扬向上,奋发进取;主题:全新办学理念——砺山仰登 兰水不息。背景音乐:校歌旋律。图片内容:彰显办学特色,弘扬时代精神。标题文字:新颖响亮,富有时代感。编辑思路:
分四大块:悠久历史篇、崛起发展篇、精致管理篇、全新战略篇。
开场白:秉承一份操守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凝聚一种精神
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
守望一个理想
让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
郑纪故里砺山仰登兰水不息
莆田市仙游县度尾中学
一、悠久历史篇——沧海桑田,源远流长。收集一些校园旧貌照片、人物老照片、光荣传统资料等,突出办学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优势)
二、崛起发展篇。将原有校园风光与校园设施照片融合提炼,分出四个系列:校园景致、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荣誉证书(将学校管理栏目中的管理成效照片移到此处),其中要凸显亮点之处。(现实优势)
三、精致管理篇——求真务实,和谐成长。分五个系列:班子建设、严格管理、民主监督、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管理优势)
四、德育特色篇——立足实际,突显特色。分四个系列:队伍建设、行为养成、载体丰富、方法创新。(德育优势)
三、四两块照片安排:
将原有学校管理、德育工作以及教学常规这三栏照片重新整合,按两大块分出系列。突出亮点:学校管理栏目中,要求校务成员做到“四个一”;教学常规的有效管理中提到的“四个转变”; 一考三会制度;教师成长“六个一活动”;开展校际教科研活动;德育中“方法创新”这一系列内容等。
五、全新战略篇——夯实基础,放眼未来。将原有办学理念栏目移动到此。(战略眼光)结束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实践观,扎实围绕全新办学理念——砺山仰登 兰水不息,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坚持个性化办学实践,打造优质农村教育品牌,开创度尾中学全新未来。
我眼中的学校介绍篇三
学校管理之我见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者必须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要一切着眼于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创设和谐的学校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
一、校园管理“人文化”
学校管理应该提供促进教师和管理者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和条件。一要努力培植团结协作、关系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为全体教师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并鼓励全校教师“协同合作”,从而形成凝聚力推动学校的发展。二要创设教师不断学习与反思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促进自我反思,形成双赢的教学与研究共同体。
二、学校管理制度“人文化”
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体现教师的工作特点,促进学校管理机制的良性循环。为此学校应形成并完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等各项制度。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刚性的制度管理就是从严治理,用规章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秩序井然,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柔性的文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使教师们做到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自觉行为和理念。
三、教学常规管理“人文化”
教学常规工作质量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学校要坚持高标准严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及管理,从严、从细、从高要求,抓出实效。强调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促使广大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养成。加大督导力度,实施行政蹲班制、推门听课制以及命题把关制,建立新型教师评价机制,初步形成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家长、学校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优化集体备课,确保集体备课实行“三个三”策略。一是“三有”:即参加活动的教师有困惑、疑难(带着问题来,不当旁观者)、有具体内容或研究专题、有中心发言人;二是“三保证”: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效果保证;三是“三明确”:即明确目标、明确要求、明确方法。营造全员教研氛围,很好地形成教研的向心力。
四、育人管理“人文化”
新时期,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为严峻的挑战。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学生身心发展现状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阵地、形式、方法早已显示出过多的不适应。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积极整合德育资源,着力创新德育工作途径,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的教育空间,构建“三全”工作体系,务实、科学、创新地开展德育工作,凸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特色,打造出一流的校风和学风。首先,应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严格管理,培养文明习惯,确保良好校风。其二,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尝试“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认真设计和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将学校德育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将家庭、社会资源引进课堂,充实学校德育力量,形成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关爱自然、融入生活,了解自我,服务他人。其三,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力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邀请心理学专家做报告以及心理教育进课堂等措施,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困惑,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总之,“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核心便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即学校管理者要在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人际交往的基础上,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关注教职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发展少走弯路,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乡中心小学
编辑
薛小琴
我眼中的学校介绍篇四
和谐校园:提纲挈领的学校发展主线
杨柯柯
一个城市的基础教育水平最终是由学校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教育强市目标的实现,最终在于我们每个学校是否真正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构建了和谐学校,为人们提供了现代化、优质化、均衡化的教育服务。
人类已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
何谓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在此,我想用9个不完整的要素来描述和谐校园特质。
1、求真的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对学校历史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学校未来的一种概念定位。办学理念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一个好的办学理念,从宏观上说应是具有独特的凝聚力、感召力;微观上说,它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处,与教师的追求、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被学校的每一个人普遍认可,能激励他们为之不懈努力。
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既要体现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又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求;既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爱,又要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注。这样的办学理念才能成为指引发展的灵魂。
从学校老师年轻,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需要树立威信和自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经历中考挫折需要学校、老师给予理解和信任的实际出发,从现代教育主流思想和民主、平等、开放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尊重的教育”办学哲学,秉承“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关注师生作为人的本体的发展需求,关注师生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与健康人格的成长,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丰富师生的多元化人生。
2、丰厚的学校内涵——和谐校园发展的内核
学校要生存发展,靠什么,必须抓内涵。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我的理解主要是指学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3、人本的制度文化——和谐校园发展的保证
和谐的交通是因为有了交通规则的保障,和谐的社会需要法制的保障。科学的不一定是人本的,但人本的必须是科学的。所以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让所有师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和民主气息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中,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
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需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
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要努力构建着眼创新活力、体现人文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能充分发挥他的生命潜能,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我校要建立了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校务公开制度、重大基建和采购项目招标制度、干部提拔竞争上岗制度、教职工聘用制度、服务对象测评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学生)意见及时反馈制度、后勤110服务承诺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经过多次的讨论,从教师中来,让广大教师参与了学校重大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过程,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人尽其才的风貌正逐步呈现出来。我想,这也应该是和谐校园的境界。
4、管理的文化过程——和谐校园发展的境界
和谐的校园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它让师生的思维在自由中伸展,智慧在惬意中放飞,每一天都成为自己生命历程中灿烂的一页。和谐的校园的管理是一个文化过程,管理和文化相互渗透,文化是管理的重要属性和灵魂,管理的过程即是文化运作的过程,故而管理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理缔结管理关系,充分尊重管理对象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进行管理活动。这就启示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不能停留在一般地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等低层次上面,而应注重创建强势的学校文化,实践文化管理,以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熏陶人、感染人、发展人、造就人,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为此,我们要努力实践“尊重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营造以“大气、憧憬、反思、卓越”为特质的的个性化学校文化,当这种精神文化成为全体师生新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后,他们就能以这些现代品格在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社会里继续站在时代的前列,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品位,从而也使的发展始终处在良好的态势上。
在教师管理中,学校要为老师们搭建民主、平等、发展的平台,真正落实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上,既要加强研究,又要充分相信教师,鼓励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严谨高雅、务实进取,只有在温馨的人文环境中,教师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教育思想才能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融入学校文化的主流。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同样要为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和引导生本文化。要积极提升人文关怀精神,建立完善的帮助机制,倡导融洽的语言和关爱。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和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引导他们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
5、开放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
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6、精湛的教师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和谐校园的基础。作为一所和谐学校的教师,要上能适应学校与时俱进的需要,下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人格健全,诚实可信,爱好读书,知识丰富,机灵而不失原则,敏感又不乏沉稳,激情与理想并存,睿智与幽默兼备,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呼应,乐观豁达,勤勉上进。
我校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如何稳定并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和如何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学校需通过创设氛围、构建平台,建立起了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其一,创设尊重发展的人文氛围
援引《顾客第二》一书中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思想,把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始终放在办学的首位,积极推行“价值提升工程”和“凝聚力工程”。
“价值提升工程”即从“尊重的教育”办学思想出发,要求每一位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看准每个教职工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努力发掘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加以激励和弘扬,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把教师的工作潜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实际效能,成为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进步的积极力量。
“凝聚力工程”即学校在“走进‘门’,就是‘人’”这面旗帜下,始终贯彻着以情待人、以情留人的原则,千方百计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极力营造散发浓浓人情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广大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
其二,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我校青年教师多,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如何让这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骨干不仅是教师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必然需求。
多年从教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更离不开学校有计划的培养。因此,学校通过要求教师撰写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以目标定位的方式,激发教师学习工作的内驱力和潜能;通过抓省市区级科研课题带动教科研的整体推进,建立“教师科研工作标准”“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先进个人、先进教研组”评比活动等来造就研究型人才,通过扩大对外交流计划、教研组外出考察计划、专家名师讲座计划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尤其学校通过重点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五项制度(观课文化制度、青年教师夜晚办公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来深化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出的人才高地。
7、多元弹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谐校园的命脉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它存在的基本价值是通过课程来帮助学生接受知识,习得技能,通过课程来提供教育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课程也无所谓学校。我校要站在以人为中心的学校发展观高度,要求学校课程设置与内容编排从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开设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符合学生兴趣特长的系列校本课程,使学校课程具有高组合性与高选择性,以符合不同学生发
展的特点。
8、凸显学生发展水平的教育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的标志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我们校长应该树立“大质量观”,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我校应从尊重的教育办学哲学实践出发,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构建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课程革新工程,通过精选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
2、构筑以学生生命为本的德育工作体系
德育工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是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命为本的重用体现,为此从尊重的教育的内涵出发,以市现代化文明学校为引领,积极开展尊重型道德场建设、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两自教育研究、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结合的教育网络,构建“一场两自三结合”德育推进体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不断创新精神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9、合理优化的学校运营体系——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内容
运行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我们要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构筑良好的学校运行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创建教育强市的必然要求,我们每所学校绕过险滩暗礁,走到光明彼岸的“顺水顺风”。只要我们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教育强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2011-8-21
我眼中的学校介绍篇五
学校文化建设之我见
近年来,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管理者开口必提的话题。书店里,关于这方面的著作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要来谈论什么是学校文化,就要从什么是学校和什么是文化谈起。
什么是学校,学校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学校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指出:“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首先,看一所学校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其次,看一所学校能否成为社会大家庭中富有建设性的成员。第三,就是看一所学校能不能让所有的教师体验到作为生活者的幸福感和职业的内在尊严。”所以说:学校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
什么是文化,有人问钱钟书:“你研究文化,那什么叫文化?”他望着天花板,想了半天,说:“你不说我倒还知道,你一问我倒说不出来。”
人们常说,某人有知识,没文化。我们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
知识主要是指具体学科的知识,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是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知识。
文化不然,文化是要深入到认知者的个体中去的,是要成为生命体中的灵魂的东西。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留学美国的博士,在美国谈了个女朋友,有一次开着摩托车,车上带着他的女友,到了十字路口遇上红灯,他开着车冲了过去,他的美国女友因此跟他分手了,因为他不守规则。后来他回到国内,找了个中国女朋友,开着摩托车见了红灯,这次他吸取教训了,停在那儿直到绿灯放行,那个中国女友也和他分手了,认为他太守规则了。
大家看,同样的交通规则,全世界一样的“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在不同国家执行起来效果是不同的,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文化不同,这个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价值观。在美国人看来,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守法就是有诚信的表现;而在中国人看来,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的行为也就不同。
有人把学校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人管人,即人治,人管人只能管一个点;第二层次是用制度管理,即我们常说的依法治校,制度管人管一片;第三层次是用文化管理学校,即用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这是最高层次。接近于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
那么,什么是学校文化?哈佛大学校长研究中心主任说: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比文化更重要了!学校文化是关乎学校组织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组织内部活力和焕发成员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指出:“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追求卓越》作者彼得斯在书中写到: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精神力量。真正让企业长盛不衰的,是深深植根于员工心中的核心价值观。
借用这句话,我们这样说:真正让一所学校长盛不衰的,是深深植根于教师心中的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知道职业的使命,思考我们为什么存在?
教师要建立共同的愿景,思考我们要到哪里去?
教师要确立核心价值观,思考我们要如何做?
说到,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如何做,让我想到了两个故事。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公司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
光亮如新。
文化是一种品质,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体现的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第二个故事:上海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是1907年由英国设计建造的。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2008年4月,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2009年3月大桥又以原貌回到原地。英国设计单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免除桥梁发生意外后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设计方专业严谨的态度。感叹!这就是为什么老外没有n年一遇这个说法。
文化是一种品味,体现的是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的是一种魅力和魔力,体现的是给人一种依赖和信任。
到这里我们可以概括的说:
现代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关注学生发展和关注教师发展。
我们说:
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
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
改变一个学校要改变学校的文化精神.十二年前,我在龙潭四小任教,与学校隔墙相除的是十六中学。在我们两校对面有一个食杂店,那个小店主对我说,你们这些老师到我这买东西,虽然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我一看就知道哪个是四小教师,哪个是十六中教师。我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两个学校的教师果然在神情气质、待人接物都各不相同,差别非常明显。这与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历史渊源、学校的精神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乃至于性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如北大的学生和清华大学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北大学生: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喜欢交际、善于交流沟通,怪才、奇才较多。清华学生:含
蓄稳重、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精神强,不达目标不罢休。北大、清华的学生可以说原本都是我国中学生中的佼佼者,为什么经过几年的大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历史有关,还与学校的精神、文化有关。北大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文化是一种品牌。学校要成为名校有多种实现路径。但是最厉害的名校,其名气应该是源自该校独树一帜的文化。
在我们谈到学校文化建设时,有一句话非常流行:
让学校的每一处墙壁和草坪都会“说话”。这句话非常感性地集中表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朴素的追求。
在90年代,当时,确实有一批优秀的校长引领教师、学生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很多学校一阵风似的让学校的墙壁整洁、美化起来了,让学校的草坪增多并整齐起来了。墙壁上张贴领袖画像、介绍先进事迹的图片,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宣传语,以及名人名言,还有将各种各样的奖牌、证书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学校墙壁比较醒目的位置上。
草坪呢,几乎无一例外地插满了牌子。牌子上有一些精心设计的标语口号或诗文名句,目的是警醒或告诫师生及行人爱护花草,保护环境。一句很朴实平常的口号一下子给无数学校带来了环境面貌的改变,人们不得不惊叹于教育行政和教育文化的影响力。但是,千篇一律的墙壁、草坪“文化”看多了,也许就会审美疲劳,我不禁对这种“文化”产生了疑惑:这就是学校文化吗?如果是,它是不是太缺乏层次、太缺少内涵了呢?怎么把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当成时刻需要管教和警告的对象了呢?这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呢?
这些年参观了一些一流学校,查看了一些一流学校的图片资料,我终于知道最会“说话”的墙壁和草坪恰恰是不说话的。它们用自身的洁净、典雅实现着其内涵的价值。雪白的墙壁上艺术地展示着同学们参与各种活动的成果,草坪内一尘不染,可以想见孩子们自觉地约束了自己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中,孩子们的情绪才能获得陶冶,心智才能受到锻炼。
于是,我知道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刻意的、流于表象的面子工程,而是发乎自然、极具内涵的学校生命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