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推断和判断。总结的结构要清晰,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小编找到了一些较为经典的总结范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一
(代码:2805)。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医学微生物学》是华中科技大学100102免疫学、1004z1卫生检验与检疫等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医学微生物学入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生应能准确地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对近期国内外有关医学微生物学的杰出成果及前沿知识应有所了解,以保证被录取者有较好的医学微生物学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当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
三、评价目标。
本课程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文献综述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比例(满分为100分)。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绪论。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三大类微生物的特征;当前微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重点领域与新技术。
二、细菌学。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与医学的关系;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2、细菌的生理: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能量转换;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基本条件;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常见的生化反应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细菌的命名原则。
3、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基本概念;各种消毒灭菌法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生物危害程度的分级、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相应的实验设备。
4、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现象与机制。
5、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抗细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全身感染的临床类型;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感染。
6、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细菌感染的检查原则、流程及方法;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概念、遗传机制及防治。
7、细菌学各论:以下细菌各自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球菌、肠道杆菌、弧菌、厌氧菌和放线菌、棒状杆菌和分枝杆菌、动物源性细菌、其他重要病原性细菌等。
8、支原体与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概念、主要性状、对人体致病的主要种类及检查方法。
三、真菌学。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特点;真菌的致病性;抗真菌免疫;真菌的培养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四、病毒学。
1、病毒的基本性状:基本概念;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过程;不同基因型病毒生物合成的机制;生物学和医学意义。
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3、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病毒分离与鉴定的程序;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现状以及病毒的耐药性问题;常见的病毒疫苗种类。
4、病毒学各论:以下病毒各自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肝炎病毒、黄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朊粒、其他病毒等。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二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编码:27a11713。
学分:
1.5。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24。
其中讲课:24。
实验或实践: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参考书目: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主要阐述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中有关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大量新进展资料,包括细菌耐药性,正常菌群与微生态失调,医院感染,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疫苗,性传播病原微生物,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等,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关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启发研究思路。旨在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启发研究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细胞微生物学的新进展,包括微生物基因组学、毒力岛、细菌毒素、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抗病毒基因治疗和核酸疫苗等。
2、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新现与再现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疯牛病)、性传播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如炭疽、禽流感)的最新流行状况和诊、防、治措施,以及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
3、通过本课程让学生认识科学地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保护人体微生态平衡。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微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分析方法及检测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因组的检测技术。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1.1。
微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和结构。
§1.2。
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拼接与分析。
§1.3。
微生物后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1.4。
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的意义。
第二章。
细菌毒素。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见细菌毒素的结构及作用机制,了解内毒素、超抗原在发病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脂多糖的作用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2.1。
细菌毒素的结构及作用机制。
§2.2。
超抗原、脂多糖等细菌毒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毒素。
脂多糖。
第三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的关系,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胞凋亡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
[授。
课
内
容]。
§3.1。
细胞凋亡的概论。
§3.2。
病原菌毒力因子与宿主细胞凋亡。
§3.3。
重要病原菌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
§3.4。
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
§3.5。
病原微生物诱发细胞凋亡的研究意义。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现状和产生机制,如何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了解如何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4.1。
细菌耐药性机制。
耐药性概念及变迁。
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
§4.2。
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五章。
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态失调。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见微生物群、微生物群在人体菌群平衡中的作用,了解菌种失调导致的疾病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菌群失调的防治措施。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5.1。
微生态学基本概念、组成及生理作用。
§5.2。
微生态失调的分类、诱因。
§5.3。
临床上常见的微生态失调。
§5.4。
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
第六章。
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现与再现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sras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6.1。
新现与再现病原微生物的概述。
新型人类疱疹病毒。
霍乱弧菌0139。
大肠埃希菌0157:h7。
sars冠状病毒。
埃博拉病毒。
朊粒。
§6.2。
其他新现的微生物。
第七章。
医院感染。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传播途径、危害及导致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医院感染的特点及诊断。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授。
课
内
容]。
§7.1。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感染的判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危害性。
常见病原体的微生态特征。
§7.2。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
常见真菌。
§7.3。
医院感染的发病机制。
医院感染的来源。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病人的易感因素。
§7.4。
第八章。
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及检查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致病性与免疫性。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
[授。
课
内
容]。
§8.1。
幽门螺杆菌。
基因结构与功能。
流行病学特征。
致病性与免疫性。
§8.2。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8.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基因结构与功能。
流行病学特征。
致病性与免疫性。
撰稿人:葛鲁娜。
审核人:王世立。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三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将临床医学和实验室诊断联系起来的桥梁学科,主要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项目的检验,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获得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十章:概论,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栓与止血检测,排泄物、分泌物和体液检测,肾功能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实验室检测,临床常用实验化学检测,临床免疫学检测,临床感染性疾病检测,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但由于其概念抽象、知识体系隐晦、需掌握内容较多、且大都数院校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较短[2],又难以理解记忆,同学普遍反映很枯燥,甚至有不少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此门课程学习的的信心。
因此想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结合临床进展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实验诊断学要学会从全局分析一张报告单并根据数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分析,即培养临床思维和对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
而医学研究日新月异,教材却相对陈旧,往往造成所学知识与所用知识的脱节。
因此要突破教材限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联系临床病例进行讲授,与基础课程尽可能联系起来学习,使讲授内容尽量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并强调实验室数据分析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学习的积极性。
2丰富多媒体化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在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依旧存在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能为诊断教学提供大量清晰、典型图像,使教学过程“图、文、声”同时展示[4]。
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形态或管型等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动画来展示;在采血时,采血过程通过多媒体可以更直观的演示,并结合语言讲授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使整个实验过程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进行回放、任意点暂停,即解决了标本容易损坏、保存困难等问题,又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
所以,实行实验诊断学的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basedlearning),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5]。
实践表明这一方法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
在医学教学中,pbl法是指在临床前期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
通常是6~7名学生1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起导向作用。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具有以疾病为基础、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知识进行讲解。
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辅导者。
这种pbl教学方式在实验诊断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最终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
4提高教职人员自身基本素质。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其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目前,检验科仪器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因此,教师要适时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因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实验诊断学教师都追求的目标[6]。
一个合格的实验诊断学教师应具备临床及检验两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临床实际病例与检验结果紧密地结合,才能不断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诊断学教学面对的是初涉临床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以及对病人的体贴关怀,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本身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笔者所在教研室采取的方法有:集体备课、试讲并点评、集体听课并寻找典型病例、交叉带教,学生打分并摄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方式。
综上所述,培养既有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又具有专业特色,既有创新意识、又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实验诊断学的教育目标。
以上是我们不成熟的经验,希望同道们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探索,集思广益,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医学院校实验诊断学教学新形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谢百治.医学教育技术[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6]陈牧,高桃园,褚春民,等.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14(2):315.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四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细菌[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目的要求]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greenwoodetalmedicalmicrobiology15thedition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绪
论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igm)。
第十八章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绪
论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论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六
微生物常用的其他染色法及用途染色方法用途。
与特殊结构表现不同染色性,拥有鉴别。这些方法适用于细菌或真菌的荚膜、细。
让复染剂染成红色的细菌称革兰阴性菌。用于帮助鉴别细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古菌等古菌域。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可次原核生物界。
体、螺旋体等细菌域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原核生物界。
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真菌界。
植物界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不同培养基上细菌生长现象及意义。
无鞭毛菌沿穿刺线生长液体培养基混浊生长保存菌种。
菌膜生长增菌。
沉淀生长。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
分类。
标准。
四类。
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三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
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有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二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
间传播的微生物。
一类。
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
物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分级。
处理对象。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
(bsl—1)。
因子。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bsl—2)。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直接接触或气溶胶使人传染上。
(bsl—3)。
严重甚至是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害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
(bsl—4)。
主要区别点。
干
热
湿
热导热介质。
空气。
水或蒸汽。
适用对象。
金属、玻璃与其他畏湿耐高温不畏焦化。
棉织品、水液等不畏湿耐高温物品。
物品。
作用温度。
高(160~180℃)。
低(60~134℃)作用时间。
长(1~5小时)。
短(3~60分钟)。
常用的方法。
干烤、烧灼、焚烧等。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法、间。
歇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七
英文名称:《medicalmicrobi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8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4学时。
学分:3.8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了解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重点学科。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力求与国际先进。
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的最新水平,和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别。内容包括第一篇:细菌学,第二篇:病毒学,第三篇:真菌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微生物无菌技术、培养技术、纯化分离技术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生物形态比较、微生物分离技术等。我们根据专业的后续课程的不同,避免重复,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略有差异,突出专业特色。基本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不断补充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力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快了解吸收和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前沿,推动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八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什么是微生物?
2、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3、什么是正常菌群?
4、什么是病原微生物?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第一节细菌。
1、细菌的大小形态。
2、细菌的结构。
3、细菌的新陈代谢。
4、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5、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自学内容)[重点]。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哪些?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
4、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是什么?
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如何?
6、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意义?
7、细胞壁有何功能?[难点]细胞壁的结构第二节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掌握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
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5、病毒的分类(自学内容)[重点]。
1、病毒体的结构是什么?病毒核酸、衣壳、包膜各有何功能?
2、病毒增殖周期分哪几个阶段?第三节真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1、多细胞真菌是由哪些结构构成?
2、真菌有哪些类型的菌丝和孢子?第三章感染。
第一节细菌性感染。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掌握细菌的致病性。
1、什么是内毒素、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2、什么是细菌的毒力?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3、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区别?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什么是包涵体、杀细胞效应、持续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2、病毒侵入机体在宿主体内播散的方式有哪些?
3、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举例说明什么是潜伏性病毒感染?
真菌对人类的致病性包括哪些方面?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1、熟悉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2、了解机体的抗菌免疫、机体的特异性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内容]。
1、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2、抗菌免疫(自学内容)。
3、抗病毒免疫。
4、抗真菌免疫(自学内容)[重点]。
1、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成分有哪些?
2、什么是干扰素?有哪些主要作用?第五章遗传与变异。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掌握细菌的变异机制。
2、熟悉细菌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现象。
3、了解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病毒的遗传与变异[内容]。
1、遗传与变异的原理。
2、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4、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重点]。
1、什么是l型细菌、噬菌体?
2、常见细菌的变异现象有哪些?
3、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哪些?[难点]细菌变异的机制。
1、什么是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引起感染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机会性感染?
3、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第七章消毒与灭菌。
3、化学消毒灭菌法(自学内容)[重点]。
1、什么是消毒、灭菌?
2、物理消毒灭菌法有哪些?各有哪些应用范围?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3、了解病毒学诊断、真菌学诊断、治疗[内容]1、细菌学诊断2、病毒学诊断。
3、真菌学诊断。
4、特异性预防与治疗[重点]。
1、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有何区别?
2、用于防治病毒感染的生物制剂有哪些?
3、标本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什么?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球菌概述。
2、葡萄球菌。
1、链球菌属。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o”试验防治原则。
2、肺炎链球菌。
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防治原则:多价菌苗第三节奈瑟菌属概述。
第四节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形态,培养;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重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与表皮葡萄球菌如何鉴别?
2、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类型有哪些?
3、链球菌的主要致商因素及所致疾病类型有哪些?
4、脑膜炎球菌在致病上有何特点?
5、淋球菌的感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如何?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2、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
3、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步骤[内容]。
1、肠杆菌科的共性。
2、埃希菌属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志贺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防治。
4、沙门菌属。
5、克雷伯菌属与变形杆菌属[重点]。
1、什么是imvc试验、大肠菌群指数、肥达反应?
2、比较几种重要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3、常见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4、大肠杆菌致病性如何?
5、痢疾杆菌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如何?第二节弧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熟悉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
2、熟悉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
3、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内容]。
1、弧菌属概述。
3、副溶血弧菌:形态、培养(嗜盐性);神奈川试验;所致疾病;防治[重点]。
1、霍乱弧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如何?
2、霍乱弧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致病机制如何?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熟悉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
3、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内容]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
1、破伤风梭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结合实践意义)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条件及临床特点)。
防治: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2、产气荚膜梭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
3、肉毒梭菌。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重点]。
1、什么是汹涌发酵?
2、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是什么?感染特征有哪些?
3、破伤风梭菌的致辞病条件、致病机制如何?
4、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如何?
5、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如何?第十三章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第一节分枝杆菌属。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围绕菌体组成含有大量脂质展开)、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
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
1、结核菌素试验是什么?试验原理、结果解释及意义是什么?
2、结核杆菌的致病因素是什么?[难点]。
1、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
2、结核杆菌的致病因素第二节棒状杆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2、熟悉白喉杆菌的培养。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预防和治疗[重点]。
1、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2、白喉杆菌的形态特点培养特性如何?第三节其他细菌。
1、鲍特菌属: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自学内容)。
3、军团菌属: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重点]。
1、什么是卫星现象?
1、布鲁斯菌属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2、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1、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2、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内容]。
1、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2、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3、诺卡菌:致病性[重点]。
1、什么是硫磺样颗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掌握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4、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内容]。
1、概述:分布、种类。
3、伯氏疏螺旋体。
1、常见的致病性螺旋体有哪些?致病性如何?
2、钩端螺旋体怎样传染给人引起钩体病的?感染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3、人类性病有哪几种?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如何?第十七章支原体和脲原体属。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3、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内容]。
2、肺炎支原体:分布、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3、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重点]。
1、什么是支原体?
2、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各引起哪些疾病?
3、支原体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第十八章立克次体属。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3、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内容]。
1、共同特点与分类。
3、普氏与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所致疾病的传播方式;外斐反应。
4、恙虫热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血清学诊断[重点]。
1、立克次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2、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如何?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第十九章衣原体。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2、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内容]。
1、概述: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
3、肺炎衣原体:致病性[重点]。
1、衣原体的独特发育周期是什么?
2、引起人类疾病的衣原体有哪些?引起什么病?如何传播?怎样防治?
第二十章呼吸道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3、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内容]。
2、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3、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
4、其他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重点]。
1、什么是抗原漂移、抗原转变?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3、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内容]。
1、肠道病毒的种类。
2、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重点]。
1、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
1、肝炎病毒的种类。
4、hcv: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5、hdv:形态结构;致病性[重点]。
1、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2、dane颗粒结构组成是什么?hbv抗原组成有哪些?
3、hbv致病机理是什么?防治原则是什么?
4、hbv两对半检测的意义是什么?[难点]hbv的抗原组成。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第一节虫媒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熟悉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2、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内容]。
2、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性(包括免疫促进作用)[重点]。
1、什么是虫媒病毒?虫媒病毒有何共同特征?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性如何?
3、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染媒介是什么?致病特点是什么?第二节出血热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引起我国出血热的常见病毒。
2、熟悉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
3、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和致病特点[内容]。
1、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3、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重点]。
1、何谓出血热病毒?引起我国出血热的常见病毒有哪些?
2、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和致病特点如何?第二十四章人类疱疹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常见致人类感染的疱疹病毒种类及所致疾病。
2、熟悉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1、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培养、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表现)。
2、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原发感染、隐伏与再发感染、先天性感染)。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诊断与治疗。
4、巨细胞病毒:致病性(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接触感染、输血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
5、eb病毒:致病性;诊断(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重点]。
1、与人类感染有关的疱疹病毒已知有哪些?
2、hsv-1与hsv-2对机体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病毒的潜伏感染?以带状疱疹病毒为例说明?
4、已知哪些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5、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型的病毒有哪些?第二十五章逆转录病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2、掌握hiv的传播途径、所致免疫损害、微生物学检查原则、防治原则[内容]。
1、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
1、什么是aids?
2、hiv的结构如何?传播方式有哪些?hiv病毒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
2、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1、什么是内基小体?
2、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狂犬病的防治原则是什么?第二十七章朊粒。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了解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什么是朊粒(朊病毒)?
2、朊粒的致病性如何?
第二十八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
1、对下列真菌要求熟悉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其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防治原则: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
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曲霉、毛霉[重点]。
1、皮肤感染真菌有哪些?侵犯部位是什么?
2、深部感染的真菌有哪些?
3、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性是什么?
医学微生物学题篇九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3.细菌主要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硫硫化氢试验)的分解底物;
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
体体的概念.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机会致病菌的概念,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2.细菌的致病性概念、组成。
(1)细菌毒力的概念,组成;
(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第9章球菌1.葡萄球菌: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a群链球菌:
(1)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生化反应的区别。
第10章肠杆菌科1.肠杆菌科的共性;
2.肠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程序(见实验指导)。
第13章厌氧性细菌1.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14章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2.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
第15章嗜血杆菌属1.流感嗜血杆菌生长现象(卫星现象)。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1.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所致疾病。
1.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培养常用鸡胚接种部位。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干扰素的概念、种类、生物学效应。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
第26章呼吸道病毒1.甲型流感病毒分几个亚型;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第27章肠道病毒1.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