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色文化精神篇一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纪念地、战争遗址、革命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红色文
化经过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生活的磨砺,至今仍然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两种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红色文化的精髓就是“红色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主要包括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形态。
2.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赣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大、精品多、地域性鲜明等 特点,其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在全国实属罕见。1。1数量多、历时长、分布广
早在大革命时期,赣南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农运动。单就土地革命时期来讲,从 1928 年赣南各地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 1937 年抗战 爆发后赣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结束,赣南革命运动风雷激荡 10 余年之久,期 间留下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也极为广泛。根据赣州市现行区划来看,现有的 18 个县市中,全红县就有 13 个,面积达 32923平方公里,占赣州现有 19 个县市区 数的 68.4%、面积的 84%,有 15 个县市被命名为“老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广 泛分布于赣南的瑞金、于都、会昌、寻乌等十余县(市),在空间上形成了瑞金 市为中心、南部和北部为二翼、以瑞金、宁都、于都、兴国为基地的,东连闽西、南下粤北、西进湘南、北上井冈山的赣南红色文化富集区。据不完全统计,赣南 拥有的红色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等就有 337 余处,487 余个点
1.2 品位高,拥有许多国内知名红色文化资源
赣南高品位的红色文化与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性贡献是分不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培育了赣南红色文化的高品位。到 2009 年 3 月,赣南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教育基地位共计 109 处 153 个点,绝对数居江西省第一,全国前列。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有 40 多个部委办局在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部委旧址建立了本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找自己的精神之“根”。赣南 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名列全国 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 个“红色旅 游经典景区”和 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属“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这一主题,拥有人民共和国摇篮、五次反“围剿”纪念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地、“苏区好作风”发源地和将帅文化等系列红色经典。这些高品位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推进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赣南辉煌的革命历程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内容广泛,种类众多的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缩影与见证。苏区精神
赣南是人民共和国之根,又是苏区精神之源,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转战赣南、闽西,创建了以瑞 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我们党建立人 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 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影响深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军民培育了苏区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性 成果,承前启后,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争创第一”的科学内涵深化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成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 河和源头。而苏区干部所践行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关心群众,执政为民;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 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维埃运动孕育的伟大苏区精神和干部好作 风是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 动力。革命遗存、纪念场馆
赣南革命遗存和纪念场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见证赣南红色革命发生 的遗址遗迹、旧居旧址旧等,又有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事迹。新民主主义革 命前后,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馆、纪念园、纪念亭、纪念塔、纪念碑 等纪念设施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遗 址旧居及纪念设施近500 余个点,其中有 4 处 53 余个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有 33 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40 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200 余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且还有为数众多尚待保护与开发的革命遗存。[1] 3 红色歌谣
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为著名 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容,兴国山歌从 “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红色歌谣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 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遽成长壮大。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 红色歌谣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 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 动”。1933 年,《红色中华》号召苏区军民“努力地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 活的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 文艺的形式中写出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像“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分田歌”、“土地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十劝我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这些红色经典秉承革命主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革命与地 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宣传革命支持革命,曾产生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惊人 效应。1934 年 1 月 6 日,《青年实话》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苏区歌谣“在格调上 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 赏的艺术”。红色歌谣就像一部革命史册,记载着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至今仍 引为传唱。
4革命诗词
老一辈革命家在赣南创作的军旅诗词是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毛 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生活战斗六年之 多,书写了为数众多的壮美诗篇。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写的军旅 诗词就有九首,在《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中咏出了“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千古佳句。1934 年 10 月开始,陈毅转战赣南,坚持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 下了像《登大庾岭》、《油山埋伏》、《雪中野营闻警》、《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 等十多首等气壮山河的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表现了共 产党人崇高理想与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些诗篇既是历史记忆,又是那个时代 写照。
5红色影视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赣南党史、军史题材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作 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红孩子》、《闪闪的红星》、《党的女儿》、《冬梅》、《翠冈红旗》、《独立大队》、《赣水苍茫》、《梅岭星火》、《宁都兵暴》、《封锁线上的交易》、《邓小平在会昌》、《心动岁月》、《特殊连队》、《长征》、《浴血坚持》、《那时花开》等一大批文学、电影视剧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影视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中央苏区时期的峥嵘岁月,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怕牺牲,勇于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诠释和提升了新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些红色影视作品是成长于赣南的现代红色文化。这一处处革命遗存、一首首红色歌谣、一幕幕红色戏曲、一份份红色报刊、一幅幅标语漫画、一部部红色影视不只是赣南苏区革命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成为了赣南人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之一,是赣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资源、经济资 源、文化资源。
三、赣南红色文化的价值
1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在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中居于首位,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推动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等作用。
1.1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文化的重要基础及内容。执政文化是执政思想的重要精神载体,是关于执政思想、制度和心理的凝聚,它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包括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众心理等丰富内涵。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执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总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执政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体现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与红色精神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所蕴涵的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意识形态、民族价值观、思想素养,为构筑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同时中共执政文化的形成又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执政队伍和民族的素质密切相关,而且与执政党执政理论也直接相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执政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中共执政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先进的执政方略的形成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否则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就会缺失传统根基。
红色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灵活应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理论成熟到政治执政成熟的体现;就其内容而言,红色文化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和物质象征是当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教材和典范,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思想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利用红色文化的各种资源加强对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培训,有利于使各级党组织树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科学的执政理念,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2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从本质上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它直接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其它素质,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2.1.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方向指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就要求与之相符合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如经济文化、经济道德、经济思想为其服务,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经济行为。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等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可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沿着正确轨道有序运行。
2.2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教育以现代意识作用于经济活动的主体,使其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从而使人们以先进意识支配其经济行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发挥推动作用。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胜利的精神来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胆略提高人们改革的自觉性,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提高劳动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劳动者钻研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提高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3.红色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太完善,市场上还存在欺行霸市、缺斤短两、假冒伪劣等不良现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加强红色文化建设,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以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建立先进健康的舆论环境、诚信互利的道德环境和安定祥和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人们从片面的、狭隘的、短期发展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不仅能够营造有利于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还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指导。
2.4.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消费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它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任何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都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近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个消费热点,这使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红色文化产业也出现了规模化经营和系统化管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支持与推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发展。
3.1.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前提。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红色文化教育过程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的传播、继承的过程,这种传承过程不是单向的灌注,也不是既有文化的不断重复,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发展既有新的东西的增加,又有对旧文化的改造、对陈旧观念的摒弃,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而逐步形成的。二是具有文化渗透、创造功能。红色文化教育总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渗透到各种文化中去,既有对社会主流文化弘扬,也有对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亚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引导,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造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良好氛围,并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有益成分,促进主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3.2.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为一系列高速增长的经济指标,更体现为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层面的巨大变化,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但是,当下的文化建设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确实在某些文化领域大行其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无论是对一个人或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它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重要体现。因此,大力宣扬红色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三俗”之风净化文化领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红色文化精神篇二
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2011-01-09 22:47:08)
辛向阳的博客
http:///haxxy
一、普查工作概况
2010年4月13日,我办接到黄冈市委党史办通知,正副主任前往黄冈市参加了全市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18日,县党史办向分管领导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汇报了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并就迅速在县内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上交了汇报和申请。5月20日,红安县成立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亲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副主任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县党史办主任周、县档案局局长刘、县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戴、县文化局局长李、县民政局副局长詹、县统计局局长翟、县旅游局局长金、县文物局局长夏、县党史办副主任辛和各乡镇(场)宣传委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党史办公室副主任辛兼任办公室主任。与此同时,县委办公室向全县各乡镇、各机关事业团体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通知》。
7月中旬,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项资金6万元到位,党史办为普查工作专门配置了一台电脑和数码相机。8月28日,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班正式组成,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普查将是黄冈市乃至湖北省革命遗址普查的重点,因此,仅仅依靠专班的力量在短短的数月内将全县所有的革命遗址逐个查清是不可能的。从这一点出发,专班同县文物局取得联系,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革命文物类的资料全部调来进行清理核实。文物普查和革命遗址普查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革命遗址普查对历史背景和照片这两个方
面的要求更细更全。因此,在整理文物普查的成果时,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宁缺勿滥的原则,对历史背景出现错误的,予以更正,对历史背景介绍不清楚的,予以充实。
9月30日,专班基本完成对县文物局普查资料中革命遗址类的清理,采用并认可了他们普查出来的革命遗址180处。10月7日,专班对全县所有遗址点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和拍照。11月8日,普查专班基本完成对全县所有革命遗址的调查、拍照和登记表的填写,全面地转入对普查资料的编辑、背景资料的撰写和校对工作。
12月16日,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此次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共查出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199处(其中,国保单位“七里坪革命旧址群”所含的37个点均分别填写了普查登记表,作为37处计算。),共253个,其它遗址2处共4个,合计总数为257个。按保护级别来划分,全县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9处39个(按文件分,应为3处3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20个(其中,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4个,陂安南县革命旧址群含1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90个,未定保护级别的66处108个(其中,李先念纪念园内含4个,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含31个,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1个。);按此次普查要求的类别来划分,全县共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5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90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个,烈士墓(含烈士墓群)37个,纪念设施29个,其它遗址4个。其中已损毁遗址10处。红安县共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4个。
二、革命遗址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红安自1923年冬建党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26年间,党组织始终存在,武装斗争始终坚持,革命红旗不倒,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足迹,革命遗址可以说是遍布全县的角角落落。而今,新中国成立已逾60年,大批革命遗址的保护均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遭受自然风化和生物破坏十分严重。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未经维修的革命遗址风化腐蚀程度很严重,木结构的遗址大多都遭受到白蚁等生物的破坏,很多遗址还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屋顶倒塌等现象,这些损害对于革命遗址来说是致命的,特别是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如不尽快维修,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2、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旧址保护间产生的冲突。红安的革命遗址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的乡村中,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近,经济的活跃也刺激着农民加快了对居住条件的改善,而我县的很多革命遗址是私人住宅,一方面农民急于改善居住条件,需要对自家的房屋进行翻修和改造,另一方面旧址保护又需要维持旧址的原貌,这一矛盾成为我县当前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难题。从这次普查的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县已有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户主改造成为楼房。有些革命旧址的户主为了图省事,干脆另辟新址建房,将革命遗址当作堆放杂物或圈牛养猪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比如李世焱将军故居,戴克明将军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且如此,一些没有申报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又具有相当影响的革命旧址其命运就更不用谈。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多年来,红安历届县委、县政府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既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事业管理局来管理全县的文物,也投入了相当的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然而,红安是一个党史大县,拥有数目众多的革命遗址,且大部分革命遗址分布零散,加上数十年的风吹雨打、白蚁蛀蚀,使得遗址维修的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大,而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对于数目众多而又亟待维修的革命遗址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由于很多革命遗址地处偏僻,罕有人至,即使想对遗址进行维修,仅材料的运输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便是经过了维修,日常的维护也是一个难题。
4、遗址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力度不够。我县现存的革命遗址,只有刚超过半数的被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被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要想让革命遗址受到应有的保护,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保护遗址的工作就做不到有法可依,因此保护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5、部分单位和个人对革命遗址保护的认识不到位。很多人对革命遗址的认识不到位,2005年,红安县委、县政府曾号召县直单位对全县61位红安籍授衔将军的故居进行维修,并且将每一处将军故居的维修以文件的形式落实到了具体的单位。这既是红安县委、县政府重视革命遗址保护的具体措施,也是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新思路。就我们这次普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县直单位能保质保量圆满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待的任务,但有的单位为了图省事,不对将军故居作深入的了解,只向将军故居所在的村交几千块钱了事,负责任,有认识的村还能够保证故居维修的实施,不负责的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将军故
居易地挂牌,比如袁克服将军故居。更有单位将原本摇摇欲坠的将军故居拆毁后,拖两车水泥砖给将军的亲属了事,比如詹少联将军故居。
三、革命遗址保护管理的建议
革命遗址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毁,将不复存在,通过这次对全县革命遗址的普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现结合本县的革命遗址的保护现状,谈几点看法:
1、学历史,树典型,强化干部群众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革命遗址保护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革命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认识,保护工作才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在普查中,曾在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发现一处尚存24冢红军烈士墓的墓群,这个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墓群,之所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依然保存完好,正得益于该村村民对烈士墓群的维护,特别是该村老支书姜能山,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地看护烈士墓群,每年清明还为这些烈士墓除草、培土,而今支书年纪大了,新的支部书记又接下了这个看护的重任。熊家咀村支部这个自发保护红军烈士墓群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究其原因,也正是他们熟悉红安的革命历史,得知今天的幸福来自于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与牺牲,有了这个前提,他们才能够自发的、有连续性地对这些红军烈士墓进行保护。因此,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党的历史的氛围,大力宣传象熊家咀村支部这样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不仅在革命遗址保护上会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与党的十七大精神也是相吻合的。
2、着眼于重要革命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兼顾所有革命遗址的维护。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数量众多,分布面积广,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和社会变迁,损毁程度十分严重,从而导致维修经费需求大。在目前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要将全县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手段上有一个轻重缓急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对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对其他的革命遗址要确立积极保护的宗旨和意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文物工作者对革命遗址的使用人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以防止革命遗址被随意拆除和改变现状,待条件成熟后,再予以维修保护。
3、整合革命遗址资源,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保护革命遗址是手段,保护的目的就要利用这些革命遗址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它们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红安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大批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又有大批的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数届红安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开发红安旅游业提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以红带绿”的思路。近年来,先后对鄂豫皖革命苏区烈士陵园、七里坪镇长胜街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对红安籍将军的故居进行全面整修,对天台山、九焰山等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和修缮。这一系列措施的直接效果就是红安县接连几年的旅游收入超亿元,同时,也推动了政府和群众对革命遗址保护上自觉性。如今的红安已成为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前来红安接受传统教育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红安也被广大党员誉为心中的圣地。
“以红带绿”的这种旅游思路,也不仅是红安县所独有,象延安、井岗山、西柏坡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更全面。从这些地区亦可以看出,红色旅游发展得好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做得好,没有发展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差。因此,这种模式的出现,也为革命遗址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老区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正确地处理好革命遗址与旅游业的关系,不仅能让革命遗址得到有效的,持久的保护,而且,还会让我们的革命遗址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红色文化精神篇三
开红色文化之源 扬励志教育之帆
瑞金作为世界闻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长征出发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瑞金市在实践中进行有益探索,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道德教育优势,针对未成年人启动“红色文化育新人”系列教育活动,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主线,以激发爱国情怀为核心,以激励进取精神为宗旨,逐步开展和完善独具瑞金特色的励志教育,我委在“红色文化育新人”主线中成功探索出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的新举措。
一、挖掘源头,夯实基础,构建红色平台
整合社会力量,开发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文化育新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从满足未成年人“听、说、读、写、唱、演”的需求出发,围绕“立体化、全覆盖”的思路,瑞金市注重“三个突出”即突出专业化、突出红色文化主题、突出精品创作、构建红色文化熏陶教育平台。
在我市“红色文化育新人”主线中,瑞金团市委制定了“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联合纪念馆、党校、党史、文化、教育等专业人才资源,组建红色文化编审创排队伍,一方面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另一方面通过组建“红色大篷车”、“红色报告团”到各中小学、广场社区巡映、巡展、巡讲,让红色历史、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向未成年人全面渗透。并要求各学校根据实施方案制定本学校具体实施细则,“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市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二、创造载体,全员参与,内容形式多样。
在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中,团市委要求紧紧围绕“五进”——进何人、进何处、何时进、进何物、如何进,大做、特做、巧做,全员、全程、全面开展励志教育。——进何人,即活动的对象。教育活动深入学校各个阶层的人员,从领导班子到工勤人员、从教师到学生、从党员到团员,都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使红色文化成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载体和动力。
——进何处,即活动的场所。学校做到“六入”。一入校园,从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校园入手,营造红色文化浸染整个校园的氛围。二入课堂,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艺术、体育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古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古典音乐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加强书法教学,提倡修身养性;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苏区革命史、中国革命史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三入教材,编写《红色文化进课堂小读本》等校本教材,作为活动的辅助读物。四入课题,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课题研究;五入网络,在学校网站上开设红色文化进校园专题网页;六入心灵,让红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全方位浸润红色文化。
——何时进,即活动的时间。我们要时刻注重红色文化教育,课前与课中、课内与课外、上课与假期、集会与会后,有机渗透红色文化元素。此外,特别抓住建党节、建军节等纪念日,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红博会、苏区精神研讨会等重大节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契机,增强活动的现场感和有效性。
——进何物,即教育的内容。我们紧扣四项主要内容:一是以“胸怀大志、为国为民”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以“团结互助、感恩诚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三是以“勤俭朴素、严于律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四是以“顽强拼搏、争创一流”
为主要内容的信心激励教育。
——如何进,即活动的原则、方式和方法。我们遵循“三个原则”;在方式上力求多样,重点在每个学校开展“八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在方法上力求多变,重点做到“三个结合”。
(一)“三个原则”。即:正确引导原则、分层推进原则、整体协调原则,使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不搞“高、大、全”。活动在学生中分为三个层次:初
一、初二重在知识的接受,主要通过生动的小故事,了解红都瑞金的历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初
三、高一重在精神的领悟,用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动力;高
二、高三重在用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八个一”。即:读一本红色书籍、制一份红色报纸、听一堂红色报告、唱一首红色歌谣、诵一篇红色诗文、游一次红色圣地、写一篇红色体会、办一次红色征文。①读一本红色书籍。以班为单位建立读书活动小组,每个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本班范围内交流一本红色健康书籍,在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阅读。② 制一份红色报纸。每个同学在读书活动中制作一份红色文化读书手抄报,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展出,优秀作品参加全校评比。③听一堂红色报告。邀请党史办人员到学校作红色文化专题报告,介绍红都瑞金光荣历史以及以瑞金为主要发源地的红都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④唱一首红色歌谣。各班在音乐老师和班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至少唱好一首红色革命歌曲,并以班为单位在课前、自习前五分钟开展 “红色歌曲进课堂”活动。期末举办一次“红色歌谣大家唱”活动。⑤ 诵一篇红色诗文。每个同学都要背诵至少一首红色经典诗文,期末全校举行红色诗文朗诵会。⑥游一次红色圣地。充分发挥我市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参观革命旧居旧址,开展社会调查。⑦写一篇红色体会。每个同学根据所阅读的红色文化书籍,作好读书笔记,至少写好一篇读后感,各班的优秀作品在本班展出交流。⑧办一次红色征文。各班班主任配合本班语文老师开展一次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语文老师每学期把本次征文当作一次作文任务来布置,每班评选出优秀征文参加全校性的征文比赛,优秀作品结集出版。
(三)“三个结合”。即:红色文化进校园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进校园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红色文化进校园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1、红色文化进校园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1)课间播诵经典诗篇。每节课间由校园广播系统播放名家经典诵读录音,领略古典文化,浸润学生心田。校园广播站在午饭、晚饭期间,播放经典红歌,每次播放20分钟。如《十送红军》、《红井水》、《咱们的领袖毛主席》、《我的祖国》、《妈妈给我一支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游击队歌》、《长征组歌》等,让学生在休息期间既能欣赏优美旋律,又能感受红色精神。(2)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由各校组织教师编写各自校本教材,做到师生人手一册,用于课前三分钟诵读。(3)把“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列为考试科目,成绩记入学生素质报告书,作为学生评优条件之一。
2、红色文化进校园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1)组织经典诵读表演。例如有的学校在每周升旗仪式上进行“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诵读表演,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2)举行红色小故事比赛。组织学生收集流传于民间的中央苏区红军的各种旧闻和故事,利用班会课开展讲红军小故事比赛。《红井的故事》、《伙夫就是朱德》、《一篮鸡蛋》等红军故事在瑞金学生中已耳熟能详。(3)举办校园红歌会。迎国庆,举办“校园红歌会”;庆元旦,举办“教师红歌会”。我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校园红歌会,唱红歌成了我市艺术节的保留节目。(4)进行情景剧表演。例如有的学校组织文艺特长生,排演了《活捉张辉瓒》、《报名参军》、《发展生产》等三部情景剧,作为学校传统节目,组织每届初
一、高一新生观看,让新生一进入学校就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学校的红色文化气息。(5)开展了读书活动征文比赛。
3、红色文化进校园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根据瑞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我市确定把开发红色文化与开发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编订了红色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等,其中编订的红色文化小读本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红色的记忆”。与语文、历史学科相结合,语文、历史教研组老师负责编写阅读教材;第二部分:“红色的旋律”。与音乐学科相结合,收集红色歌曲,开发瑞金本土的民间文化资源,编写音乐教材;第三部分:“希望的红都”。读本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红色后代是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今年瑞金团市委还和市委组织部的联合编写了《党的基本知识进课堂读本》,让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对党的认识,激发了当代中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成效显著、品位提升、质量不断提高。
1、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增强。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使全市师生更加了解了瑞金革命历史,传播了红色文化,传承了红都精神,激发了师生对家乡的自豪感。部分学生参加市“红博会”为来宾及游客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时,不仅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红色文化提升了我市校园文化内涵,培育了“勤奋学习、信念坚定、胸怀祖国、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
2、全市各校校风校貌明显好转,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使我市学校和师生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风、教风、学风、班风明显好转。(1)老师更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如被学生称为“妈妈”的瑞金二中杨建华老师,曾收养学生在家生活了两年,直到高考结束把学生送上大学。(2)学生文明程度提高,班级班风稳定,打架斗殴、乱扔废物等现象明显减少,学生犯罪率为零。
3、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提升。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全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学生在红色传统文化精神激励下勇攀高峰,争创一流,踊跃参于各科竞赛活动。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全国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国家三等奖以上名次。
4、活动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提升。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素养得到提高,组织表演的活动在内容、形式、品位上有了质的变化。
我市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了发生在瑞金的伟人故事、旧居旧址和身边遗存的革命文化遗产,让学生重温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发利用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扬学校励志教育之帆,用德育促智育,成功地找到了开启我市德育之门的钥匙,相信我市的扬帆远航定能给如何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带来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
本校讯 12月6日,蓝山县塔峰一完小和三完小的2000多名师生分批来到该县电影院和县政府大礼堂,观看《汶川不相信眼泪》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这是该县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
蓝山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精心挑选了一批承载伟大民族精神、蕴含爱国主义思想的红色文化资源,采取“红色文化下乡”等方式,在全县各中小学校集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县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文明办等部门以组织师生观看《国歌》《开国大典》《大决战》等经典红色电影;开展“祖国万岁”红色歌曲校园传唱活动;讲(读)红色革命故事;书写红色感言等等,在全县10万余名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倡导红色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师生“共抒爱国情怀、共话祖国新貌”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蓝山县组织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放映电影120多场次;赠送爱国主义读物20000多册;组织 “五老”人员到校宣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150多场次;举办文艺节目100多场次。各校还纷纷通过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等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以及演讲、故事会、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掀起了一阵阵“红色浪潮”。城区中小学还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前往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下寺祭扫革命烈士墓,邀请老战士到场讲解“解放蓝山的战斗”故事。“六一”期间,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在县政府大礼堂组织了全县性的文艺汇演,把“同唱爱党爱国好歌曲、铭记革命好传统、畅想新生活”红歌传唱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时代呼唤“红色精神”
父母们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要什么?审美观点变“味”,说的是一些低俗的语言,唱的是媚俗的歌曲;沉湎于网吧,玩各种搞笑刺激游戏;生活讲排场、摆阔气,刁蛮、任性,怕苦怕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实在难以沟通管教。
这种状况令人痛心疾首。如何教育引导培养孩子成了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009年5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学邀请老红军刘家祁作了一场“红色历史报告会”,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思想得到了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
时代呼唤“红色精神”,“红色精神”也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红军长征出发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受此启发,2009年9月,新学期开学伊始,瑞金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教育局、党史办、纪念馆等部门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以“阅读一本红色经典书籍、演唱一首红色金曲、游览一次红色圣地、认护一件红色文物、争当一次红色小导游”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育新人”教育实践活动,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培养。
“红色雨露”滋润心田
“红色文化育新人”活动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广大青少年在感知红色历史脉络、感悟红色文化精髓中接受熏陶,受到了教育。
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瑞金市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的老师把孩子们带到红井旁,让他们舀一勺井里的水亲口尝一尝,同时还邀请曾亲眼目睹毛主席带领群众挖井的85岁高龄的杨荣增老人,给同学们讲解他与红井的不解情缘,孩子们深受教育和感动,一种“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思想品质悄然形成;瑞金二中在课前十几分钟准备时间开展“学唱一首革命歌曲”活动,年终组织“红歌会”,全校5000多学生激情演唱“红色歌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团结协作进取的精神无形之中铸就;瑞金市河背街小学则开展“红色经典,相伴童年——元勋诗文诵读”活动,选取开国元勋在苏区时期写下的经典诗文,让学生在课前诵读,将革命先辈的风范、情操、气节“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以先辈为榜样,培养了青少年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品质……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89周年之际,为弘扬革命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管理学院于2010年6月1日举行“忆峥嵘岁月,畅红色情怀”——管理学院红色歌曲大赛。中央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处处长舒家鑫、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霞、副书记周志慧以及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出席了此次大赛。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处处长舒家鑫首先致辞,他讲到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中央在全国开展了“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今年中央发出继续推进“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今天管理学院的同学们欢聚一堂,共同唱响红歌,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继续推进创新亮点示范工程的重要活动。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大学时期的美好时光,珍惜那些红色记忆,成为我们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为中国妇女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革命精神是永恒的旋律,红色歌曲是不老的回忆。在这次红歌赛中,新老党员齐聚一堂,重温入党宣誓词,老党员为新党员佩戴党徽,这些动人的场面深入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纪村合唱队的老同志们演唱了《难忘的童年,难忘的歌声》、《祖国万岁》等曲目,他们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让在场的学生欢呼不已,全场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息。
各班级代表队以整齐的阵容、恢宏的气势、动听的歌声,向我们的党献上最深情的歌声,唱响了红歌精神的时代旋律。《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南泥湾》、《浏阳河》、《万泉河水清又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那些艰难岁月,让大家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映山红》、《红星闪闪放光彩》、《歌唱二小放牛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道路上英勇奋战的表现,同学们深情的朗诵与形象的表演更是让观众为之动容;《九九艳阳天》、《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绒花》、《唱支山歌给党听》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党的美好祝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欢快的旋律唱出了革命人的豪情壮志;《北京的金山上》描绘了党的惠农政策给藏族人民带来的实惠、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风貌,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万众一心建设高原的坚强信心,同学们向在座的领导和嘉宾敬献洁白的哈达,将此次大赛推向了高潮。
整场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各代表队唱出了特点、唱出了个性、唱出了新意。最终,08人力资源管理1班代表队获得一等奖,08人力资源管理2班和08人力资源管理3班代表队获二等奖,08会计1班等3支代表队获三等奖,07人力资源管理2班等8支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
此次红色歌曲大赛引导广大师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让大家亲身体验到了革命精神的魅力,不仅展示了管理学院各班的良好风貌,更是形成了班班高唱红歌、人人会唱红歌的局面,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为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颖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