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家长的文章(汇总14篇)

最新家长的文章(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1:18:42
最新家长的文章(汇总14篇)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如何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以下的总结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方向。

家长的文章篇一

教育孩子是家长们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孩子刚生下来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与家庭的指导就像彩色的笔为她涂画人生。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们一定要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项长久的必须付出耐心的事业。

第一。

父母的影响力远大于老师。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第二。

老师保证不了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

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无能为力!

第三。

老师给不了孩子好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收到的往往是强烈的逆反心理。

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会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

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第四。

老师很少主动找家长交流。

一般家长被请到学校,那孩子的问题就有点严重了。因为,孩子的小问题,老师一般不会找家长沟通的。

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在发现这些问题时,如果能跟老师积极主动地去沟通,那在孩子成长和学习这件事上绝对是帮助很大的。

第五。

孩子读书的兴趣需要父母培养。

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你家孩子读书的习惯。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的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

第六。

不要指望让老师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去培养,这些只能由家长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第七。

老师给不了孩子上进心。

很多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跟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相背离的。他们主张快乐教育,不主张让孩子刻苦学习,认为那样孩子会很累。

殊不知中国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不自觉的挤进了竞争的行列,而你灌输给孩子的思想,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受不到老师的赞扬,得不到同学的钦佩,你以为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第八。

老师给不了孩子持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

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总结:当把孩子送进学校的那一刻,家长们应该知道,学校和老师不是万能的。家长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影响很大,教育孩子,是你一生的事业!

家长的文章篇二

父母可以教孩子每一句诺言,也可以教他们每一句谎言;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心里撒上爱的种子。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当您在面对孩子时,请别忘记了自己‘老师’的身份,别让孩子因为您的影响而做错了选择。

家长的文章篇三

二、不要相信某些老师说的这样类似的话::“你孩子脑子很聪明,就是心思没有在学习上。”多数时候这是老师为了照顾家长面子而说得谎话。没有老师会面对家长说:你的孩子太笨了!你必须承认智力的差别。你的孩子可能在别的方面是天才,但是,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他可能是弱者。即使他学习不好,在别的方面他不一定不优秀。不是有很多学习不优秀的人也一样在社会上很成功。

三、有机会主动和老师沟通。不一定要送礼。打个电话,发个短息,偶然遇见孩子的老师主动打个招呼,顺便问问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都是不错的沟通方式。班级那么多学生,教师不会主动和每个家长汇报孩子的表现。除非你和教师比较熟悉或者孩子在学校犯了必须让家长知道的错误,老师才会主动和你联系。

四、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总是在班里前五名,请谢绝家教。出类拔萃的孩子不是辅导出来的。辅导浪费你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考最高分是一种素质。在初三,你的孩子总在班中后十名,也谢绝家教。那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你的孩子已经不是知识漏洞的问题,而已经到处是知识盲区。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况,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允许,家教还是有必要的。毕竟我们的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如其让一万多元白白拿给高中学校。不如投资给自己的孩子。

五、不要看见自己的孩子和异性-交往就认为孩子早恋了。孩子毕竟是孩子,比成年人纯洁的多。自认为孩子早恋就围追堵截追根问底。势必会让孩子逆反心理更严重。把本来想遮掩的事情公开做。

六、减少唠叨。很多家长唠叨太多。以为自己唠叨的多,孩子听进的就多。其实不然。唠叨多了,你的所有话都是废话。还是金口玉言比较珍贵。

七、你必须孝敬父母。这不单单是我们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回报。最主要的是为孩子做榜样。孩子在这些方面最擅长模仿。你自己没有做好榜样,将来我们老了,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原来也没有好好孝敬爷爷奶奶!到那时我们后悔也晚了。

家长的文章篇四

中国教育现状: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长的部分被严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种身心疾病来表现;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当问题出现后,夫妻之间没办法良性地交流和发展。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但其实,每个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最大的危机是夫妻作为父母分工合作系统的破裂。

从女性视角很容易简单认为:男人连基本的责任心都没有,直接把男人贬为动物层面。因为男人没有责任,父亲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顾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母亲抱怨:你们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么辛苦?男人也会说:我养家也很辛苦!双方都抱怨对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于是就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让大家更平和地看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带来反击,即使对方真的错了,但是也会出于面子去反抗。

当然不是。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被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是在浪费生命。一个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妈妈的小男孩一样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

大部分学校的期中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不管同学们成绩是否理想。都要通过对考试的总结以及调查,总结了同学们在期中考集中出现的几大问题,来看看,你是不是中招了?!

家长的文章篇五

编者按:时间在流逝,作者回想自己成长的过程与教育孩子的情况,心中竟有些伤感,下面我们来看看《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篇文章吧!

七月一日,是党的生日。怡和广场已开始布置“庆党歌咏比赛”会场。

七月一日,是儿子小学毕业典礼的日子,老师和学生们已经在开始布置教室。

七月一日,恰好农历六月初八,是儿子十二岁生日。而我却没有给他准备生日礼物。

清晨,送孩子们上学后,整理着家务,无意中抬头看见日历上显着“阳历7月1日,农历六月初八”,我坐在沙发上,愣了半天,赶紧拿起手机看日历,到翻台历,再次证实,今天的确是六月初八,儿子的生日。

时间像一个车轮,碾过的痕迹仿佛就在昨天。去年的今晚,给儿子过完生日,嘱咐他要抓紧学习,马上六年级了。感觉像是昨天才发生的,怎么一晃就是一年呢?记忆的长河里,过完一次生日,总感觉下一次生日还有一年,还很长很长的。想着儿子的下一个生日,他就上初中了,也该懂事了,谁曾想这一天已经悄悄来临了,可我却丝毫不知。这种无声无息的日子靠近我,使我有点窒息。

儿子是一个“小书迷”,从三年级开始,只要有一本书,他会不吃饭不睡觉地去看。但到六年级,面对每天的学习任务,我对他的看书进行了限制。每晚睡觉前二十分钟,允许他看课外书。最后这一个月,他每天进门除了弹二十分钟吉他,就开始做各种作业,做完作业又要开始背科学品德等其他学科内容。就在昨晚,淘气的儿子并没有老实地背书,而是将一本《聊斋志异》压在科学资料下面,当我发现时,我的气不打一处来,甩手将这本《聊斋志异》扔在客厅。这时的儿子,撑着脖子,两眼怒目,一扑出去拿起《聊斋志异》走进他卧室,将门“抨”的一甩,然后是反锁的声音。望着儿子走进卧室的背影,泪水浸满我的双眼。我仿佛又回到那年的中考,母亲出门割麦前,将茶水放在我的桌前,再三叮嘱,剩下三天了,要好好复习,我认真地点点头。巴不得母亲赶紧出门,赶紧取出压在枕头底下的《平凡的世界》,待母亲下地回来,我又将这本《平凡的世界》放回枕头下。很侥幸,我逃过了母亲那双满含期待的眼睛,而儿子却没有逃过我的眼睛。可惜那年我落榜了,母亲却落泪了。直到此刻我才感觉到儿子是我的翻版,也深深体会到那句古语“可怜天下父母心”。

都说童年是多彩的。是的,我的童年是在乡间田梗里度过的。每天放学,可以在河里抓鱼玩够才回家,然后再到家打水割草,不用赶着做各种各样的作业。暑假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耍,仅有的一本暑假作业在开学前几天连夜赶完。那时候的我,羡慕城里小孩的生活,他们上学不用走很长很长的路,有家长接送,也可以坐公交车,放学不打水割草。甚至发誓将来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再有自己的童年。谁曾想到,今天的我已为人母,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可我的孩子却向往我曾经的童年。儿子每天学校公交家里,三点一线,按时走学校,准时进家门。稍差个十分半小时,我都会追问去哪里了。像大多数家长一样,我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孩子呢,却感觉这是负担,在他们的眼里,自由才是最快乐的。可他们哪里知道,作为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也成了这支天下可怜父母庞大队伍中的一员。我也希望他们懂事听话,在各方面都表现为优。

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回忆着这一年来与儿子无数次的争吵,反思着自己教育中的污点,是的,儿子长大了,他已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了,他不再是那个跟着我身后吵着要看奥特曼动画片的小孩子了,他也不再是那个进门就唱个不停的小孩子了。

估计儿子睡着了,我拿着钥匙轻轻地打开了被反锁的门,透过客厅的灯光,儿子闭着眼睛,但眼泪却顺着脸颊往下流,我钻进儿子的被窝,将儿子拉进怀里。这时,泪眼婆娑的儿子开始一件件地诉说着被妹妹恶意告状,冤枉挨的批评,每次讲题时我的大声斥责,以及他各种想法…..我的心再次颤抖着。是啊,好久没有这样亲过儿子了,这一年来,我眼里只有孩子的学习与平时的忙碌,没有与儿子交过心,也没有察觉过儿子也有委屈。过了很久,听不到儿子的声音了。我轻轻地给儿子盖好被子,走出他的卧室。

作者|常廷娟。

公众号|甘宁界。

家长的文章篇六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溺爱孩子有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通常家长溺爱孩子会有以下表现。

害怕孩子哭闹。

小孩子哭闹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哭闹表达的是孩子的某种需求,家长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或者询问孩子进行教育孩子。

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躺地上、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是不明智的的选择,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当面袒护孩子。

对于小孩子所犯的错误,家长采取袒护的方法而不是之处错误帮助其改正。

在一些家庭里,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又是父母管孩子,爷爷奶奶护着。总是以孩子还小来说事情。

这对于小孩的成长是很危险的,因为大人的袒护让他全无是非观念,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给孩子特殊待遇。

家庭里有了孩子,父母和老人就会把孩子捧在手心,处处特殊照顾。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

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太过关注孩子。

家人对孩子的关注度过高通常表现在,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哄孩子,逗孩子上面。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

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

生活没有规律。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不让孩子做家务。

为什么有些孩子上学后,连衣服都不会洗,自己不会做饭,不会整理房间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家里,父母因为疼爱孩子,不让她们做家务,以至于走进学校开始独立时,思维意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阶段呢。

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自立、自理的习惯和品质。

限制孩子的社交。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在家里常常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父母走到哪跟到哪儿。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笔者想说: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家长的文章篇七

读了《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之后,我深深的被文章中的两个案例所震撼,也对当今中国的“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和严苛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怀疑。

第一个案例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女儿尿床这件事采取了极端的解决方式,责骂虐待女儿不许尿床,使女儿产生了严重的阴影和心理问题,导致尿床问题愈发不可收拾,最后对女儿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第二个案例中孩子的父母及奶奶都是高学历,但是却因为孩子吃手而采取了打手、用针扎、抹辣椒水等残忍的手段,使孩子心理出现严重障碍,无法和人交流,父母的残忍与无知也让我十分震撼。这两个案例都向我们呈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某些缺失以及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父母的不当教育与夸大中会变得不可收拾,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的父母都是奉行“不打不成材”“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思想,父母一见孩子犯错误就会大发雷霆,训斥责骂,用严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长期下来会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阻碍孩子的发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婚姻和家庭容易不和谐,也不能很好的养育自己的子女,如此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和小问题时不应该一味的责骂与苛求,应该认真考虑孩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反省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所缺失。

父母的言行也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好比父母乐于助人,也会熏陶小孩子更关心别人。其实,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别人的潜力。及至长大,因为受环境、教育方式等影响,才造成少部分青少年的冷漠无情。(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的不良行为会被孩子学习,父母采用严苛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打骂与虐待,会使孩子产生阴影,以后也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产生了不可挽救的恶性循环,所以父母在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中国的父母孩子身上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更美的梦想,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到底能“走”多远、能‘跳’多高。中国父母深知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使孩子走得更远变得更加完美必须在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严苛的要求。而孩子们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与规矩,因此,一开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已不再适合,除了要求和帮助孩子在基础学业上取得卓越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心理健康与道德优良的孩子,给出适当的机会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将来可以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

看了这篇文章,我了解到了身为父母就要对孩子的教育负起责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父母在教育中应该采用科学的而不是严苛单一的教育方式,时刻与孩子进行交流,在孩子每一个生活中小小的进步,在每一次学习中取得的点点成绩,在每次遇到问题犯了错误讲明道理之后赞赏他。孩子就会在这种被喜欢、被欣赏、被认可的氛围中长大,从小表现出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赏识如一缕温情的阳光,可以照亮任何一个心灵。其实孩子身上并不缺少值得赏识的资源,缺少的是家长充满睿智发现的眼睛。”父母对待孩子不应采取强迫策略,应该探索“中间路线”,或者是在不同问题上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

家长的文章篇八

有点小庆幸,更是窃喜,平安也还算是身心健康的长这么大,童年没有出现过让我留有阴影的挫折,少年没有留下让我抱憾终身的伤害,家人爱护,朋友关心,生活大都顺遂,现下想来,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父母寄予厚望,却从不曾矫枉过正,我从不完美,父母的爱却也从未远离。我在每个年纪,都会犯那个年纪会有的错误,一路上的顺利成长,我欠了父母好多好多句谢谢。

生命,仿佛是神的匠心独运,充满奇迹与惊喜,我在拥有的同时,也为生命的本身惊奇不已。

生命的传承,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而教育,则是每个人都无法推卸的责任。教育得当,孩子受益一生,更是父母生命的完满,但若是教育失当,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将一生深受其苦。

从“我是从哪里来的”开始,我们与父母的缘分就注定交织一生。

教育,教之成长,育之成熟。每个父母都想孩子成龙成凤,万人之上,于是历尽心血,唯恐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用一个生命去浇灌另一个生命,这大概是教育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了。

可教育不是一句话,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他会贯穿父母与子女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生活,若不能方法得当,就算父母爱子心切,有时也很可能会以爱之名,做出阻碍孩子一生的事情。

爱,是世间最美好最伟大的存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更是如此,但爱子,教育确是一个最需要方法,最需要智慧的事情,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为人子女,将来也可能为人父母,佑孩子成长,真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曾经千百次的想要反驳却无从入手,现在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无视人性,什么叫将孩子视为名利的工具。

仿佛孩子的一切劣习都是可以用暴力来治愈,一切美好品质,都是可以用暴力来养成的。(范_文_先_生_网)暴力,是落后年代才会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吧,怎么自诩文明的我们还要这么简单直白的使用这个呢,何况是用在孩子这么脆弱纯洁的生命上,如何忍心。

规矩与自由,总是选择前者,人们总是想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省时省力的解决教育问题,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尽力,一方面一旦教育失败,也可以推到孩子身上。

孩子多无辜,他们脆弱而单纯,无力而无助,父母怎样,就接受怎样,不会反抗更无力反抗。就算每个孩子生来不同,但后天,父母对其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

我非常想对每一个父母,也对将来会为父母的我们说,孩子需要的是成长,而非惩罚,父母能做的就是了解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天性,在他们的每个成长阶段,顺着他们的天性帮助他们的成长,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孩子当做玩具肆意摆弄。

孩子是生命,是有独立人格感受的个体,绝对不可按照家长的意愿一丝不差的按照父母设定的剧本成长,因为生命是自由的,不应该被任何人压迫。

有时看到那些非常具有攻击性的人,他们是不是也有着非常让人可怜的童年,父母残忍的对待,让他们受了看不见的伤,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宣泄。

父母的每个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以爱至上,请用一生的智慧去呵护这个承载着希望的小生命,护他们一路平安,按照生命的本质路线,成长成熟。

家长的文章篇九

曾经接触过一位单身女士,当时年近四十,一直没结婚。她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来找我的。

在我们的交谈中,她谈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她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对她有很好的早期启蒙教育,在各方面要求也很严。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很多经典诗文,聪明伶俐,而且认字很早,上小学就读了不少课外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但她父母在她童年时期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错误发生在她5岁的时候。

起因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为此大惊失色,说你2岁就不再尿床了,现在都5岁了,怎么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

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非常羞愧,以至于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非常担忧,好久都没睡着。

但也许是因为太紧张,也许因为前半夜没睡着,后半夜睡得太香,第二天早上醒来,居然又一次尿床了。

当时他们住的是大院平房,有很多住户,她妈妈一边抱着湿褥子往外走,一边说,这么大孩子了还尿床,褥子晒到外面,让别人看到多丢人。

她爸爸板起面孔严肃地警告她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这两次尿床我原谅你了,再尿床我可对你不客气了。

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内心充满羞辱感和恐惧,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晚上,她更害怕得不敢睡觉,直到困得坚持不住,沉沉睡去。

结果是,她连着第三次尿床了。这令父母简直震怒,不但责骂,而且罚她当天晚上不吃饭喝水。

虽然当天因为空着肚子睡觉,没尿床,但问题从此陷入恶性循环中,从那时起,她开始隔三差五地尿床。

父母越是想要通过打骂来让她克服这个问题,她越是难以克服。

父母可能后来意识到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就开始带她找医生看病,吃过很多中药西药,都没有作用,直到成年,仍不能解决。

这件事几乎毁了她一生。天天湿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里的异味,是烙进她生命的耻辱印记,她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

考大学时,她取得了很高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北京的名牌大学,但为了避免住集体宿舍的尴尬,第一志愿填报了当地一个学校,以便天天晚上回家。

大学四年,她不敢谈男朋友,自卑心理让她拒绝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同学。

工作后,谈过两次恋爱,都是男方发现她有这个毛病后,选择了分手。

她对我说:直到上大学前,她一直认为自己这个毛病是个纯生理问题,是一种泌尿系统的慢性病。

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是父母的紧张和打骂造成的后果。

结束第二段恋情后,她割腕自杀,被救过来,出院回到家中那天,终于在父母面前情绪暴发,疯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积压多年的屈辱,并以绝食逼迫父母向她认错。

父母似乎终于也意识到问题的'来由,虽然没向她正面道歉,却在她面前无言地流了几天泪,痛悔的样子终于令她不忍,端起了饭碗。

经过这件事,父母都一下子苍老了十岁,几天间就显得步履蹒跚了。

她知道他们已受到惩罚,心中既有宣泄后的舒畅,又有报复的快感。自此,这个毛病居然奇迹般地开始好转,发生的次数大为减少。

但她的生活却无法改变,周围凡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这个毛病。

她像一个脸上被刺字的囚犯,丑陋的印记无法擦去,只好在三十多岁时选择“北漂”,来到北京,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让自己活得自在些。

但骨子里形成的自卑和抑郁无法消退,再加上工作压力比较大,很小的一点事就会让她崩溃。

对于爱情和婚姻,完全失去再去碰触的热情和信心,对安眠药和抗抑郁药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后来她信仰了一种宗教,她说宗教是唯一让她感觉安慰并有所寄托的东西。

像一个医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无策一样,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样感到无可奈何。

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谨记,教育孩子无小事,哪怕一句无心的话,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千万不要让孩子的一生毁于我们的手中!

家长的文章篇十

1、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家长要多阅读关于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充分了解初中阶段孩子得心理特点。初中三年,孩子开始了由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这个时期的孩子,生理上的逐渐进入“成熟期”,心理上又迫切希望尽快“断乳”,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逐步形成,但有自己的看法,但又与父母观点不一致,容易发生分歧,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2、关心孩子,找到话题。如关心孩子的班级动态,运动会、艺术节,宿舍生活等。

3、细心观察、关注能力。孩子进入中学,在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状态调整、时间管理、考试复习等方面的情况,当出现偏差或者有遗漏时,要做必要的指导和提醒,以保证孩子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多询问最近学习什么?遇到困难是哪一科?遇到短板学科,及时找相应的老师辅导。

4、心态平静,重视过程。重视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淡化考试结果。优秀的学习过程一定会有优秀的学习结果,千万不要为一时成绩波动而伤了孩子的自信。但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前途和中考的压力很多家长往往表现出焦虑和急躁,这种焦虑和急躁给孩子传递的只能是负面信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备考。因此,面对中考,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切忌急躁和焦虑,即使家长有这种情绪和心理,也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否则,不但于事无补,还会适得其反。

5、瞄准中考,合理定位。(中山市六大重点高中:纪念中学、一中、侨中、实验高中、华师附中、桂山高中这六所高中都是重点高中)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成绩与潜能对孩子合理定位,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很多家长有纪中、一中情结,但希望尽量把期望值放低一些,以减轻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6、培养习惯,改变方法。

(1)养成预习、复习、小结的习惯。

每天晚上孩子写作业前,让孩子先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并把老师课堂上讲的规律、方法总结出来,然后再写老师安排的作业。完成作业后,让孩子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把不明白的问题勾画出来,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小结规律,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2)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

一、两道错题,逐渐积累,养成习惯。

8、联系老师,多些沟通。老师的工作比较繁琐,很难一一反馈服务家长,我们家长应该主动联系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9、利用假期,坚持练字。(语文成绩不好的,多数因为卷面书写)。

10、引导孩子,锻炼身体。强健的体魄是创造考试佳绩的基础,是未来幸福生活的基石。同时,体育是中考必考科目,进入初一就要引导孩子加强训练强度,掌握训练技巧,找准训练时间,从而实现体育中考和文化中考的双丰收。

第二部分,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语文成绩?

郭老师首先就广东省中考文学类阅读(17分)做了详细的解读。郭老师以201—2017年广东省中考试卷上的文本为例,让家长也阅读了一次,学做一次学生,然后从学生的做题习惯、思维方式、组织语言等方便给予剖析,让家长知道孩子丢分的原因。

【郭老师简介】。

中山市名校语文教师,硕士研究生。喜欢阅读,富有文化底蕴,待人真诚,幽默风趣,上课朴素而亲和力,深受学生喜欢。

接着,莫星华老师就《如何提升中考作文成绩》做了专题发言。

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中的唯一,向前走去,就永无回头的可能。这一堂堂课串起了他们生命中幸福的童年,鼓起了他们远航人生理想的风帆。于是,每一节课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孩子的作文写不好,痛点在哪里?莫老师总结说:一是孩子阅读积累不够,二是生活体验不丰富,三是失去了灵性的表达。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写出灵性的文字,主要依靠丰富阅读,具有文化积淀的孩子,笔下的文字细腻有温度。例子:学生描写晒太阳,我们比较一下:学生一:很久没有晒太阳了,今天上午,我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很热,很辣的感觉。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怎么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呢?抓住目标提分。让孩子写:我想写出-----分的作文。提分途径:a、首尾提分b、选材提分c、语言提分d、创新提分。

莫老师给四点建议:

第一、积累素材。莫老师发给家长一本《中考作文素材积累本》,希望在家里完善,完成,帮助孩子建立素材库。比如可以看电视积累素材,莫老师还介绍了一些优质、有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

第二、丰富阅读,优化语言。希望孩子多阅读精美的散文,如丁立挴、周国平、林清玄、汪曾祺等名家散文,丰富词汇,培养语感。

第四、好好抓孩子练字。整洁、规范的书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家长会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为了孩子,很多家长一直等到10:40还留下来向老师咨询问题,父母给予孩子的,永远觉得做得不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懂。

家长的文章篇十一

“你承受的痛苦并不比他人多太多,痛苦主要来自敏感和脆弱。”这是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一条评论,后来我把它收藏了,大概是当我经历过敏感和脆弱,如今变得成熟与强大时,对这句话有发自内心的共鸣。

1.

大概是刚脱离十几岁的年纪没多久,以至于我还停留在十几岁处理事情的记忆中。高中和一个男生表白被拒绝,半个班的女生都围过来安慰我;大学参加运动会摔伤了,舍友轮流帮我洗头,帮我换衣服;刚毕业那年工作上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在微博和朋友圈里面吐槽。

那些生活里大家都会遇到的事情,在你这里被放大,被夸张,然后你理所应当地感觉自己遭遇了人生中的不如意,感觉生活对你不公平。其实并不是生活对你反复折磨,只是你太弱了,才会觉得过不去。

在北京认识的一个好朋友因为公司经营不下去就丢了工作,还赶上房租到期,她给我打电话问能不能来我这里住几天。来我家她只住了一个星期,那一个星期里,她按时出门找工作,还留意各种租房信息。周六的晚上她准时和她妈妈打电话说这一周的近况,却只字未提自己没了工作还没房住的事情,那一刻我觉得恍如隔世。

小时候在学校受了委屈就告老师,年纪大一些那个去告老师的人总会被其他同学笑话;刚出来打拼的时候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抱怨北京物价高,抱怨公司同事不好相处,后来再打电话我总是报喜不报忧。

生活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原来遇到的事情如今还是会遇到,比如生老病死,比如失败的爱情,比如工作中让你挫败的瞬间。但在逐渐成长与老去的时候,你我都渐渐学会了接受并承担,学会了把伤害降到最小,尽量不要影响自己原本正常的生活。

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敏感是怎么回事?同样一件事,自己比别人更容易认为它是挫折;脆弱是怎么回事?同样的挫折,产生比别人更多的负面情绪;什么是抑郁?同样的负面情绪,从中恢复要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什么是弱者?敏感、脆弱、抑郁的人。”

我身边的人越来越学会在遇见不如意的事情时,收起自己的情绪,最快速地去找解决办法。我已经很少再收到朋友失恋诉说心情的电话,因为大家逐渐明白哭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爱你的人还是不会爱你,于是就算失恋了,这些人选择接受并迅速好起来。

朋友圈也很少再看到大家吐槽生活不易、工作辛苦的消息了,因为我们渐渐明白脆弱和敏感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不论你多不情愿,第二天还是要去完成该做的事情,要挤出笑脸面对那些不关心也不在意你情绪的人。

2.

生活从来不曾对谁网开一面,所以也没有谁的人生真的尽如人意,只是有些人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没有哭天抢地,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停留在失败的陷阱里不愿动弹,他们选择迅速接受,并找到解决办法。

所以也别抱怨人生不公平,那些看上去一帆风顺的人并没有经历比你少的坎坷,他们只是没你脆弱和敏感,他们只是选择不说。

成长带给我最大的改变不是我变得越来越无畏困难与挫折,而是原来我没有承担的勇气和能力,我会害怕也会无助,如今我会坦然接受并迅速想办法解决困难。我接受人生给我的考验,但我从没向这些考验低头。

所以那些正处在自己人生中短暂磨难期的你们,失恋不是只有你会经历的事情,不顺也不是只发生在你身上,逃离人生低气压最好的办法不是躲避,而是迎难而上。那些看似无尽而厚重的事情总会过去,你要做的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站在原地,而是迅速走出这个怪圈。

有时候觉得在某些事面前,变得沉默而理智是我们认命了,后来才发现,不是我们认命了,而是我们长大了。

励志文章2:你只活了1天却重复了364遍。

1.

费尔南多·佩索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每天都慢悠悠地期待着长大。

长大之后才发现,时间又过得如流水,还没有回过神来,这一年又过去了。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过他为什么。他说,你没发现吗?小的时候,你总是在接受新的事物,每天的发现都在打破你曾经的认知,所以你感受到了时间。

而现在,大多数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生活,麻木地已经让它们失去了感知时间的能力。

其实我不知道这番话到底对还是不对,但是我总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当你在认真做一件事情的事情,你能够感受到过去的几个月里,你是真的经历了时间。

但当你惶惶度日的时候,你回过头来,你只会发现,你什么都没做,而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2.

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博主说:“最闹心的烦躁,是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烦什么,就无缘无故的负能量爆棚。”

这句话很多人转发,好像多的是人不知道自己的烦躁究竟来自哪里,但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他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做不到努力去改变生活的现状,却还是不甘心活在当下。

你每天上班下班,过着看似和大家都一样的生活。

上班没有多么认真,只是勉强完成着自己的工作,麻木地坐上地铁晃晃悠悠地回家,明明没有做什么,却异常疲惫地瘫倒在床上。

你羡慕别人的生活,转过头来的现实,依旧是凌乱的房间和茫然的未来。

一年到头,你发现你的一年,不过是活了1天,然后重复了364遍。

3.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过改变和努力。但现实往往如此:

你列了书单,决定一个月读十本书,却在打开第一本书的时候,看了两页就昏昏欲睡。

你花了一天的时间写了一份完美无缺的计划,将每天的时间都规划好,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却连一件事情都做不到。

你想着减肥健身,去做最有效的增值,但很多时候都是连第一次都拖延着没有尝试。

你想过做很多很多的改变,却一次都没有做到,最后,你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躺在床上,拿着手机,刷个剧,刷个微博或者是看个小说。

甚至,你有的时候都无聊到不知道用手机做些什么,点开一个个软件,再一个个的退出去。

4.

认命吗?我知道你不想。

但你是真的要学会逼自己一下了。

慢慢的,我们学会了很多事情。

比如到了分岔路口,就要学会和一些人分道扬镳;比如你知道,最终通讯录里的很多人和你慢慢地断了联系。所以,你也要学会和曾经的自己挥挥手说一声再见了。

懦弱也好,懒惰也罢,对那个爱拖延的自己好好说声再见吧。

往后崎岖也好,漫长也罢,我相信你也能够一个人走得很远。

励志文章3:总有一天,你会过上”理想生活“。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十年前,你周围的人,根据你父母的收入对待你。十年后,你周围的人,根据你的收入对待你的父母。”我想要更好的生活,也想给我的家人更好的生活。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无需过多的计较成本,便可以成全一场属于自己的旅行。

我希望我在挑选伴侣的时候,不必因为害怕婚后生活得太清苦,而不得不去考虑对方的经济能力。

我希望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爸爸说:“我不允许你这么累”,也可以底气十足地对妈妈说:“你无需这么省。”

1.

曾经不懂何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觉得老是谈钱太过俗气,直到亲自尝到了贫穷的滋味,经历了无数个紧攥着钱包生活的日日夜夜,才知道,贫寒虽然不足以摧毁我们,却有可能困住我们的脚步,让我们在某些时刻不得不选择妥协和退让。

我曾经做过很多兼职,不同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不同的滋味。当过了服务员才懂得,去饭店的时候对服务员多说几句谢谢,当过了话务员才懂得,不要随意而冷漠地回应电话那头别人的礼貌。

很多时候,空口谈换位思考,很难真的对别人的辛苦感同身受。只有我们亲自站在那个位置,切身经历了那样的情况,才会知道,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酸楚。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人为了生活得更好而握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

公交和地铁上很拥挤也很吵,便宜的毛衣真的没有贵一些的穿起来暖和,那些因为赶时间而匆忙吃完的食物真的对胃不好,可是寒风里再冷我们也要努力地奔跑。

其实我们谁都生活得不容易,但好在,虽然生活拮据,我们仍然尽力地让自己过得快乐,虽然日子窘迫,我们还是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2.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也许你仍然在这个社会的底层努力地往上爬,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从来不肯停下来,因为你知道,比你更穷更惨的人都还没有失去希望。

也许收入不低的你,又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因为你知道,比你更优秀的人,还在不停地奔忙奋斗着。那些看上橱窗里的衣服却囊中羞涩的日子,那些腆着脸向别人寻求帮助的日子,那些捏紧自己的钱包委屈自己的日子,总有一天都会过去。

而我希望,在我努力奋斗之后,我可以有能力善待想穿漂亮衣服想吃大餐的自己;我可以有能力让我的孩子不需要面对我曾经历过的拮据;我可以交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必把人脉和友情混为一谈;我可以骄傲地站在我的爱人面前,不因富有而刻意地去亲近,不因贫穷而违心地去远离。

我曾亲自经历过连吃一顿饭逛一次超市都要精打细算的日子。那个时候,晚上睡觉冷醒了却没法多买一床被子,每天两点一线完全不敢有其他的活动,生怕又多出一笔开支,逛街约会更是想都不敢想。经济能力的匮乏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人绑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都常说,钱并不是多么重要,开心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努力奋斗以此生活得更好。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己的过程,精神也好,物质也好。而我们都要学着,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理想中的生活。

3.

贫穷却又不求上进的人,就像坐落在井底的蛙,或许一生都无法知道,外面的天空到底有多广阔。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惊喜等着我们去探索,很多精彩等着我们去挖掘,无数的人都在向前进,在向上走。

而我,我想要生活得更好。我爱钱,但只要我的心态堂堂正正,我的方法光明磊落,那么我爱钱,便不算是一种应该被唾弃的功利心。

贫穷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我穷,但我真的不怕穷。我知道这一路会很难,我会吃很多苦,我会遇到很多坎坷,我会跌倒很多次,但我想,无论如何,我一定会走下去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凭借我自己的能力,去获得世上所有我想要的美好。

励志文章4:生活不易,你必须非常努力。

我之所以努力,只是为了过一种特别平凡的生活。

电影《谎言西西里》里有句台词说:“有时候拼命奔跑,只是为了留在原地。”而我想说,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比努力,只是为了一种看起来特别平凡的生活。

part.1。

我知道你这么努力只是想实现自己心中的小小愿望。其实你只是想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所,哪怕小一点但至少能让你有归属感;其实你只是想找一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婚,哪怕会等得久一点;其实你只是想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哪怕会累一些。

但是这些看上去普通的愿望,要实现起来实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你需要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去找到,去获得。

所有人都想生活得轻松又快乐,但事实是,大多数的我们,不得不拼了命地往前跑,才不至于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成长意味着你离年少时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越来越远,只能回头眺望,却永远无法回去。现在的你,即使再累再困也还是要掐着时间起床去赶早高峰的地铁,即使受了再多的委屈,心里有一万句想说的话,冷静一会儿也就忘了哭诉。

你不得不去应对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困难,你在每个傍晚撑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却找不到人可以倾诉和依靠,甚至你发现,你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伤春悲秋,因为你还要抓紧时间休息,然后打起精神面对第二天的生活。

part.2。

你清楚地知道,你无法通过躺在床上熬夜玩儿手机挣到理想的薪水,你也无法通过不着边际的空想获得想要的一切。

生活从来不易,我们都是在不断的跌倒中逐渐站起来的。如今这些韬光养晦的艰难日子,都是在为某一天做铺垫,就像那句话说的:“总要打败一些你所不喜欢的,才能得到某些你所渴望着的。”

《看见》里面有句话写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你无法对别人的境遇设身处地,也就无法了解那些看起来成功的人跌倒过多少次,那些看起来幸福的情侣又经历过怎样漫长而艰难的磨合。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只是有些人擅长表达,有些人擅长掩藏。

当我们逐渐成熟,我们会学着把自己的悲伤和不得志收起来,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出一副“我很好”的样子。我们不再到处倾吐自己的不幸,即使再难过也会尽可能避免去麻烦别人,而我也一直相信,这些改变,正是我们变得坚强的开始。

part.3。

德国戏剧家莱辛说过一句话:“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可能你的起步算不上高,可能你还不太懂得如何去处理人情世故,甚至在周围人里,你也算不上特别幸运的那种人。但值得高兴的是,哪怕现在还不算特别好,哪怕你走得特别慢,但那又怎样,至少你没有被打倒,没有因为艰难而随波逐流、自甘堕落,这些,就足够算是一种了不起了。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句话说:“勇敢是,当你还没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

而我想,所谓对于生活的执着,是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甚至我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个明天,我过得很辛苦,但我能看到这些辛苦背后的意义,它让我感到充实,也让我活得越来越有价值。而我也更加相信,我所想的,总有一天,会悉数到来。

励志文章5:事情要快快做,生活要慢慢过。

1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谈到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他说,某一天,在看50分钟电视新闻的同时,他还完成了另外几件事:烧咖啡、写了一封信、发出去5篇稿子、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还发了一封传真。

他的观点是,在这个飞速进步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被逼得分秒必争,只有懂得利用时间,才能跑在最前面。

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颇受推崇,也有越来越多人主张“一心二用”。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同时做多件事,是效率高的表现。

但,这是真的吗?

2

快节奏的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便利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焦虑的心理、疲惫的精神和每况愈下的健康。

只追求速度和效率,意味着你每天都在追赶时间的脚步,总是在担心时间流逝了,而自己却一无所成。事实上,这种诚惶诚恐的生活方式,很可能让你的担心最后变成现实。

我对这种生活方式深有体会。多年前,我刚到一家媒体工作时,每天典型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一大早开完例会后,当务之急就是先打开电脑写稿子。但在写文章的同时,我一边查阅电子邮件,一边还偷偷开着qq,时不时瞄上两眼,生怕错过群里的只言片语。与此同时,也不能忘了应答桌上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同时准备好迎接主管的命令。

总之,那时的我仿佛长着三头六臂,不论何时何地,你都能找到我,而我也一直在忙碌着。

可这种状态下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我一心多用,写出的文章达不到质量要求,和朋友们的聊天三心二意,就连应答主管们的问题也不够专注。于是,焦虑、疲惫、坏脾气由此而生。

反省之后,我调整了工作方式,将每天的工作,根据轻重缓急,先理清先后顺序,然后再一件事一件事依照顺序完成。效率和效果都大大改善。

想要一心多用追求高效率的人,大多太过急于求成,将自己幻想成智能机器人,可以在多命令下,同时完成多任务。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人的专注力有限,若想高质量完成当前任务,就得给予它最高程度的关注。如果无视这个事实,一心求快贪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

我的奶奶是一位传统的旧式家庭妇女,没受过什么正式教育,但却用她朴实的人生哲学,快乐生活了一辈子。无论是经历战乱还是饥荒,她总能将整个大家族上下几十口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奶奶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事情要快快做,生活要慢慢过。

我小时候不懂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如今生活阅历丰富了,才逐渐体会清楚。

生活慢慢过:就是要学会享受生活,跟着生活原本的节奏,该放慢脚步时,就不要再急着奔跑,才不会错过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

4

有个故事说,神要教训一个浮躁的人,于是就让那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走得太慢了,那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但是,蜗牛依然如故。那个人只好跟在蜗牛后面,顺着它触角所指的方向看去,哇,竟是一片绚丽的美景!

人的生命旅程应该是平衡的。有松也有紧,有忙也有闲。忙时就专心地忙,为以后积累多一点的闲暇时光;而闲下来时,也要一心一意地闲,享受当下,才能有力气迎接下一刻更积极地忙。

法国诗人吕凯特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人生最踏实珍贵的幸福,就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慢下来,享受生活中小小的幸福,就是在为未来储备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在张弛有度的平衡中,在一点一滴的慢时光中,走得更稳更快更悠长。

家长的文章篇十二

在教育的时候,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做了很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尤其是以下这7件事!

01、我们不让孩子经历风险。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安全第一”的原则让我们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惧中,所以我们尽全力去保护他们。

尽管这是作为家长的义务,但是这种行为存在负面影响。欧洲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摔倒的经历,在成年后更容易患上恐惧症。

事实上,孩子们需要经历挫折以完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正如如果没有经历过分手,一个人很难获得感情上的成熟一样。如果家长让孩子完全避开任何风险,那么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傲慢自大的人。

02、我们的帮助来得太快。

由于家长的过分帮助和指导,如今这一代青少年缺乏一些必备的技能。当我们给予孩子过分的指导,就剥夺了他们自己经历重重困难找到解决方法的珍贵体验。也就是说,这种做法让孩子缺少了一种必要的锻炼和经历。

渐渐地,孩子习惯了在面对困难时等待他人的救助。但在成人世界中,事情并不总是这么美好。换言之,这种做法削弱了孩子的竞争力。

03、我们过分赞美孩子。

我们往往鼓励孩子做个自信的人,这种风潮的流行已有些时日。在19世纪80年代,这种思潮出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中。

当孩子加入一个小小的棒球队,你可以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赢家。人们似乎自然而然地认为,这种做法将极大地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但研究调查表明,这种做法事与愿违。

孩子们往往会观察到,除了自己的父母以外,不再有人表扬他们。这时,他们就会质疑父母的话的客观性。渐渐地,他们学会了说谎、言过其实、粉饰太平――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真正的现实。

04、我们将爱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孩子未必需要每分每秒都在被爱。孩子们也许能够从失望中恢复过来,但他们未必能够抵抗溺爱的负面影响。所以大胆地对他们说“不”,让他们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努力。

家长的文章篇十三

满招损谦受益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训诫。当受到别人的赞美,中国人和西方友人的反应更是天壤之别:我们总是谦虚地推托。谦虚是件好事,但是过犹不及,不信你看。

【案例一】。

有位妈妈很爱自己的女儿,为了让女儿有个好的未来,对待女儿很严格,也付出了很多。从女儿出生后,就经常给女儿读唐诗宋词、播放英语,无论女儿听懂还是听不懂。

女儿也很争气,不满2岁就会背诵《岳阳楼记》,三岁时便可讲出几千字的《哪吒闹海》,不到四岁时,就独自解开了九连环。

可是,这个妈妈很“谦虚”,每当家里来客人,妈妈就示意女儿在客人面前背诵,得到别人赞赏的目光和夸奖的话语时,妈妈很得意却“谦虚”地对别人说:“这没什么,这么大了还要我喂饭,上厕所了还要我擦屁股,没用的东西!”小女孩心里一怔,默默地走近房间。

女儿上小学了,学习也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可是每当亲戚朋友夸奖小女孩的时候,这位妈妈总是想出各种事情说女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嘲讽贬低孩子,然后却又得意洋洋地听别人说:“这么好的`女儿还说差,那我家里的孩子更要丢垃圾桶了!”

小女孩一天一天长大,可是她越来越在意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话语也很敏感,总害怕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别人会如何看待她。她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她为别人而活,而不是为自己。不知什么时候起,她恨起了自己的妈妈,只因为她在某天忽然觉得,这一切源于妈妈从没赞扬过自己,而只是一味地贬低。

【案例二】。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掌握不住颤音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起来。

“唱得真好!”这时传来说话的声音,“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小姑娘惊呆了!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独自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小女孩于是又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小女孩也成了有名的歌星!

她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慈祥的老人。一天,她特意去公园找老人,但那儿只剩下了一张孤独的长长的靠椅。知情人告诉她:“老人死了,他聋了二十年了。”姑娘惊呆了。那个天天聚精会神听一个小女孩唱歌并热情赞扬她的老人竟是个聋子!

绝大部分外国的父母对待孩子从来不缺乏赞美,他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落落大方、自信满满。

家长的文章篇十四

尊敬的家长:

首先祝贺您的孩子成为一名初中生,开始了人生学习的又一个黄金期。

21世纪是一个希望和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世纪。在未来社会中,您的孩子能否成为时代的主人?您的孩子能否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主要取决于您是否是个优秀的家长,取决于您是否对孩子实施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致辞中满怀家国情怀,高屋建瓴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总书记,也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较系统地阐释家庭、家教和家风问题。

为了落实总书记的谈话精神,国家教育部发文指导家庭教育,指出: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

家庭是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一代代人组成并不断延续下来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在家庭里接受父母、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在自己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又把家庭的许多传统技艺和家庭风格传递下去,继续影响、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社会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继承下来,久传不息。家风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继承性在家庭或家族中的独特反映,不同的家风,不同的传承,不同的命运。例如,200年前美国康涅狄克州,有个嘉纳塞〃爱德华的人,很有学问,而且注意自身的修养,十分讲究道德,对子女教育也非常重视,至今这个家庭已传了8代,其中出了一位副总统,一位大使,13位大学校长,103位大学教授,60多名医生,80多名文学家,20名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这个家庭,没有一个被关、被捕和被判刑的人。另一个例子是200年前纽约州的马古斯〃莱克,此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酒鬼赌徒,对子女不教不管,这个家庭至今也传过8代,在其8代的子女中,有7人因杀人被判死刑,65个盗窃犯,234个乞丐,因狂饮而死亡或残废者400多人。

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幸福和希望,一代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子女的教育来说,教育不是包办,更不是代替;包办是扼杀,代替是剥夺;可以关爱,但不应溺爱。培养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独立处理问题、面对人生的能力,是一位有见识父母应做的工作。一个父母,最大的任务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这才是为社会创造的最大财富。

早在中世纪,犹太人中就几乎消灭了文盲,基本做到了“人人能阅读,人人有文化”。所以犾太母亲受教育程度普遍高,而就业率却比较低这一现象,从表面上看,她们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在家庭担负着教育孩子的任务,而实质上是这个民族的一种远见卓识,是民族和家庭内的一种分工,以支持整个民族向科学和知识高峰攀登。正是由于犹太民族重视家庭教育和是一个“书的民族”,这个民族中才诞生了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科学家(爱因斯坦)、艺术家(门德尔松),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有惊人的比例,全世界的财富有相当一部分掌管在犹太人手中,而反过来一代代犹太人们的人才辈出又刺激犹太家庭重视教育子女,鼓励青年一代更加努力勤奋读书学习。

初中三年“改变一生”。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无论他愿不愿,都必须在初中度过3年学习时光,12至15岁的这3年,对人生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高估也不为过的。这3年学生要经历“自主性”学习重要阶段。年轻的父母,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组织、强化、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教育”,您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代价,才能和孩子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马克〃吐温说过,孩子7岁时认为爸爸是英雄,14岁时认为爸爸是笨蛋,到了21岁才又发现爸爸是真正的英雄。初中3年,重点帮助青春期的孩子迈好青春第一步,变关键期、危险期、分化期为提升期、安全期、飞跃期。

初中阶段,一是加强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和生活上的自主能力;二是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培养孩子“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式和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做到一切超前有准备。

人的一切不幸都源于不爱学习。初中阶段,尤其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孩子只要有学习的欲望,只要尽力学习,就能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习状态就会越来越好,孩子素质也会不断提高,为将来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支撑。

这里,诚恳地希望年轻的父母:要想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要想使孩子变好,自己应变得更好。再富不能富孩子,因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应当处在一个适度清贫的状态,给孩子创造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他才能静心学习、专心思考、恒心坚持。

河南省教育厅编写的《初中家长学校教材》,科学系统、内容丰富、循序渐进、严谨高效、理念与案例并重,传统与当代同行。内容涉及小升初无缝对接、高效学习方法指导、情商智商和谐发展、人格健全身心健康、信息素养绿色成长、美好青春平稳着陆、智慧家长学习家庭、合理分流科学备考等家教知识,特别适合12-15岁初中学生家长使用,家长不读此书会留下终生遗憾!您可以自愿购买这本书。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您拿到此书后一定要通读这本书,通读后请结合孩子及家庭实际写出自己触动最大的一点感受(字数不限),于国庆节前交给孩子的班主任老师。适当的时候学校将组织家长进行感受交流和书面考试。

这本书将助你拿到家长的“营业执照”,它将给予您21世纪的家长通行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