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书法作品推荐意见(3篇)

书法作品推荐意见(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0:45:04
书法作品推荐意见(3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作品推荐意见篇一

浅谈书法作品的欣赏

摘要:书法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艺术。欣赏书法作品,可以获得高尚的精神享受和美的情操。欣赏书法要从字的用笔、结体、布白、神采、风格、行气、形质入手,同时还要结合书法作品作者的创作背景,并且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欣赏好一副书法作品。

关键词: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书法包含厚重的文化思想内涵,甚至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经典书法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书法和其他的艺术是相通的,书法艺术美的形态、美的意蕴里我们能看到、能体会到其他艺术美的品格。在其他艺术美的形式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美的形与质。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硬笔书法是用硬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然对‘硬笔’概念的界定不出以下二类:一类是铅笔、钢笔、圆珠笔、水笔等由西方工业文明所造就的半自动化书写工具;另一类是较难确证起源的竹笔、羽毛笔等传统性工具。由这二类工具通过各类媒介而在纸等媒体上留下的痕迹,并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可称之为“硬笔书法”。书法在当今日趋发展的形式下,线条的艺术性越来越被书界所重视。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曾说:“在书法表现的要素中,我看重线条。线条是由条形到神韵的最重要的手段、桥梁,更确切说是基因。”各大书体、各书家字体,各书法作品品位高低的差异,也与其线条特性及水平高低的不同重要相关。书法作品的创造,首先是线条美的独特的发现和创造。可见,线条是书法的基因,是书法风格和品位高低的标志,是书法创作的首要。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书法欣赏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我们对美的欣赏和领略,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也必须从多方面去领悟,并把其与自己的认识联系起来。若欣赏者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去窥视,采用隔段时间去欣赏品评一次的方法,则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甚至会同作品显现出的人格化的物质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说与作品的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书者意欲表现出来的内在意识,这时便会传给了欣赏者。这样,作品已不再是与欣赏者对立的东西,而进入了欣赏者的情感世界。参考文献: 陈延佑《中国书法》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黄若舟《硬笔书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张学鹏《硬笔—艺术教程》南海出版社公司2003年1月第一版

书法作品推荐意见篇二

书法作品欣赏

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一字行天下【书法园地】朱 毅 江 行 楷张 鸿 宾 书 法 作 品石文生书法作品欣赏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

苏轼《洞庭春色赋》“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响,并且能够千古绝唱,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成为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言简意赅的笔墨线条背后,蕴涵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不绝于缕的文化。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

中国书法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现代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文字创始的契刻阶段,先民们在刻下远古的图画文字时,就不仅仅注重文字的记事功能,还有意识地作出修饰,强调文字的美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步。

在接下来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宗法社会,书法艺术也伴随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发展。到唐初,书体的形成臻于成熟和稳定,中唐以后,中国书法从书体的变化演进发展到了一个注重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自觉时期。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纯艺术,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以文字为载体,大多数时候具有艺术之外的实用目的。因此对后人而言,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事实上,书法艺术一直以来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因此,书法艺术的历史,即从一个角度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学习书法艺术,必然也会相应地了解到其背后更广阔的中华文明史背景。

例如,欣赏甲骨文,除了审美的愉悦,还能透过文字了解殷商时代人们的活动;欣赏作为大篆代表作的青铜铭文,可以了解周代部族之间的征战、受封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欣赏宋代以降的文人书法,可以感受艺术家诉诸笔端的才情逸致。苏轼《寒食帖》书法艺术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中国文化精神。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主张“贵中尚和”。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孔子强调了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为贵”,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坚持“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整齐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即所谓“和而不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所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精辟的论述正是儒家“贵和尚中”的思想的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表达,也是每一位书家穷其毕生精力想追求的境界。具体到每一件作品,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要兼顾整体的和谐。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王铎的行草书作品,单个的字表现出倾倒险绝、剑拔弩张的态势,但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险峻彼此呼应,反而形成了摇曳多姿的中和之美。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书法艺术反映儒道互补、刚柔相济的精神。

儒家思想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而道家与儒家的刚健截然相反,主张阴柔。老子《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相传孔子问教于老子,老子“大音希声”,一言不语,只张开掉了牙的嘴,伸出舌头,向孔子示意齿亡而舌存,告诫孔子以柔胜刚的道理。中国书法艺术兼受儒家阳刚之美和道家阴柔之美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书法艺术不仅追求笔画的刚健有力,也强调笔画的刚柔相济。世人给王羲之书法以极高的赞誉,谓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评价正体现了书法艺术刚柔相济的美学标准。

这种刚与柔的审美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侧重。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受晋代士人虚静无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

而在清代,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异族统治的抑郁愤懑情结,文人满腔的抱负转移到学术考据和艺术追求,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颜真卿《祭侄稿》书法艺术体现中国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道家的虚静无为、虚实相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道家虚实相生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无数经典法书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等。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篆刻艺术对方寸之间空间的经营、虚实的对应更是成就了这门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艺术是一片充满无限生机的园地,艺术背后隐藏的是艺术家鲜明的情感、意志甚至精神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因此,透过书法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创造作品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内心。后人也是通过作品,进入书法家的世界,来感同身受,提高个人的修养。

自古以来,人们欣赏和学习书法,除了实用的目的(如求仕、显名)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提高修养品行的法宝。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东晋书圣王羲之郁郁不得志,挥毫慨叹,世间便存有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唐“安史之乱”颜真卿丧兄亡侄,悲愤不已,奋笔疾书,《祭侄稿》便成书法佳构;宋代文豪苏东坡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苦雨小屋写就《寒食帖》,也成千古名篇;明清之际王铎由明降清,身为“贰臣”,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内心孤独苦闷,发而为书,成就了险峻奇崛、风规自远的行草书。

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卜问上苍“此受又(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即使是从某个汉字的书写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深刻而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精致绝伦的一面,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郑板桥书法一字行天下【书法园地】

书法作品推荐意见篇三

书法作品欣赏浅析

山东临朐

马文俊

摘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文字的笔画和结构上,而且在文字的书写上也充分体现出华夏文化的魅力。对于书法作品欣赏,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审美产生的过程中总伴随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其共性,则不外乎“形”、“神”二字。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更要观其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神韵、创新意识。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作品、作品欣赏、情感神韵、创新意识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我们该如何去欣赏,去品评,它究竟美在哪里,这便是书法欣赏问题。当今一般人对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比较陌生,能懂得把握高标准的人就更少了,因而,造成了高层次的优秀书法作品被冷淡,而书法界不屑一顾的作品却屡屡获得青睐、报以热情。究其原因一是书法家和爱好者之间有一条书法审美的鸿沟;二是因为当代能静静的坐下来细细品察的深识书者不多;三是书法创作风格、形式的追求,造成书家的文化素养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四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人们对书法这个纯粹的线条形式缺乏高层次的认识,使书法作品欣赏的标准和方法出现了错位和盲从。所以,提高书法鉴赏水平,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郭绍虞先生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项标准等等。这些都是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因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笔法、章法、墨法、神韵等,所以,在书法审美产生的过程中总伴随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分析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形”包括字的笔画、结字、章法布局;“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神韵、精神境界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形,更要看神,形神兼备才是好作品。笔者认为对书法作品分析欣赏,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看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合理的布局给人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让人欣赏到美的同时产生难以忘怀的视知觉。布局,是指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款识、印章之间组织安排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对于楷书来说,章法布局比较简单,可采用第一种方式。在行、草书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字距、行距的大小,字与字的连接,行与行的呼应,分间布白都非常之关键。而现代书法的创作,以审美为目的,当然也必须符合艺术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尤其在章法布局上的转变是比较突出的。追求视觉冲击力,强烈的疏密、黑白对比,更活泼、更自由,凸显表现形式之美感。总之,历代书家对章法布局都比较讲究,且多有创造。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均衡,终篇笔意顾盼,是通过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苏东坡的《寒食帖》,通篇结构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迷离,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趣。

看整体布局首先要看整幅作品是否首尾相应、上下相接、映带呼应、大小错落、疏密聚散、血脉相连、气脉贯通。行、草书要分析字与字的连接处是否竭尽变化,即连笔的走向形态要多变,纵向不雷同,横向宜错开,通常引带比实笔细;断续出是否笔断意连。再看是否做到同形求变,即相同的笔画、部首,相同的字连续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时是否根据变化方法求变,避免重复。同时还讲究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一般来说,字距疏松、用墨淡、笔画轻,比较枯的地方,容易产生“虚”的感觉;相反,字距紧密、用墨浓、笔画重,用墨润的地方容易产生“实”的感觉。如王羲之的《得士贴》,下面的部分笔画粗重,且比较集中,空间比较密集,就显得很实;最下面的“迟”字和上面的部分是“虚”的部分,整体上的虚实关系就清晰了。布白也是章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精妙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布白是指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是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总之,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美与否,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气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章法浑然天成,被誉为是天下第二行书。观之,满纸云烟,气势雄奇;笔触厚实,凝重,顿挫郁勃;字间行气,随情而变;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字与字上牵下连,连带娴熟,似断还连,奇趣横生;行与行之间,左冲右突,欹正相生;疏密变化随势而生。作品中多处涂改增删,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势,反而与字里行间的空白形成了黑与白的鲜明对比,加之墨色的枯润交错,使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书法作品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应该章法、文采、印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好的落款、印章对提起整幅作品的神韵、调整画面格局,起到画龙点睛之奇妙效果。所以,欣赏一件书法作品,要看落款是否恰到好处,印章是否盖的适当。若是画蛇添足,就会有损整幅作品的艺术性。钤印相宜才具备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

二、查笔法功力

“用笔”讲的是一笔一画怎么写,用笔有轻重、粗细、缓急之分;“功力”是书法家经过长期修炼所掌握的字内技法。历来书家都极重视对“笔法”的运用,也是书家通过笔、墨、纸等书写工具来实现创作主体“完美”的孜孜追求。书法讲究中锋用笔,当然也不是说,每一笔都要用中锋,是以中锋为主,以偏锋或侧笔来取势,字就会有变化,若全部用中锋,那就未免呆板。姜夔在《续书譜》中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又曰:“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处,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处焉。”说明中锋用笔要有“度”的把握,并不排斥侧锋的重要性。如王羲之的《孔恃中贴》很明显的以中锋为主,字就显得很饱满、滋润;宋米芾的成就体现在用笔技巧极其高超,是善用侧锋的高手,他在《苕溪诗》帖中,大量的侧锋用笔,塑造了自己作品的鲜明个性;中、侧锋并用在草书中发挥自由的当推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中锋效果常常出现在以点代画的点画上,而用侧锋经营的长线具有气势滚滚的奔腾意趣。张芝是今草的开拓者,《冠军贴》可谓草书中的冠军。此贴用笔使转精致而潇洒,雄肆狂放,一泻而下,丝丝入扣,精彩动人,令人为之感叹。因此,书法中的“法”首先体现在用笔上。具体表现是:两点相遇左顾右盼、上下呼应,众点其列要各具姿态;横画并列,要有俯仰、敛放和虚实;竖画要有垂露、悬针、折木之别;线条要有长短、粗细、斜正、浓淡、疾徐的变化,并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姜夔在《续书譜》中对此亦有论述:“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乚’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可谓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书法的技法之美。

就笔法而言,不外有方笔和圆笔之分。那么,究竟如何使用呢?白蕉在《临池剩墨》中指出“作书用笔,方圆并参,无一路用方,一路用圆者。方多用顿笔、翻笔;圆多用提笔、转笔。正书方而不圆,则无箫散容逸之致;行草圆而不方,则无凝整雄强之神。此相互为用,似二实一,似相反而相成者也。”如《曹全碑》是汉碑中圆笔的代表。纯用圆笔,起笔藏锋逆入,短横平势,长横重顿,甚至出现弯头;行笔流畅婉转,节奏轻盈;收笔多尖,无论横画、雁尾飘逸圆融。而《张迁碑》的基本笔法是方笔。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奔放,力感极强。唐柳公权的《玄秘塔》,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王铎的草书是方折的,线条浑厚、雄健有力。而傅山的草书行笔以转为主,团团锦绣,体势连绵。明大书法家张瑞图的笔法就非常独特,用笔转折独特,笔法奇崛,可以说的“变乱古法”。不难看出,笔法的灵活运用,笔迹的变化、笔迹上的力的表现,对点、画,线条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充分体现出书家基本功的深浅和驾驭毛笔的功夫和技能。一幅作品中,若把构成文字最基本的点画线条处理的恰当自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力。所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必须深入观察,查点、画、笔法是否准确、精到,是否有变化,功夫是否到家。如张旭《肚痛贴》,虽仅六行三十个字,写来却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内恹外拓,千变万化;保持字与字之间的贯气,控制用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细观之,其用笔源自张芝,颇具二王神韵。帖中“冷热俱有益,如何为汁?”几个字,全凭意念,一挥而就,可见书家功力之很厚。

晋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说明笔力与书家用笔的关系极为密切。如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的传世作品《孔子庙堂碑》,用笔含蓄朴素,笔势舒展,给人的感觉是沉着凝静、骨力遒劲,结体平稳。正是因为其笔力强健,加上点画结体外观的清丽秀美,才有“外柔内刚”的艺术效果;唐怀素《自叙帖》书之线条可谓尽善尽美,线质坚劲,线的环绕简净明了,奇崛多变、笔笔到位,可称狂草之经典;元鲜于枢《题赵孟頫赤壁赋》,具非凡的用笔技巧,运腕灵活,提按动作精细,所以线条劲力又活泼;明文徵明的行书《千字文》,其线条或瘦硬挺拔,或圆润饱满,形成丰富的质感对比和韵律变化;当代书家沈鹏先生的书法线条极为丰富多彩,断与连、轻与重、长与短的把握,灵动而准确,笔力劲健,富动感,又显得轻灵飘逸。纵观历代书法名家及经典作品,不难看出,书家点画笔力的优劣对书法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是一个决定性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之一。

书法线条的节奏也是评价和欣赏书法作品的重要条件,线条有了节奏,就有了力量、神采。书法线条的的节奏表现在书写的快慢、轻重、缓急、长短、聚散、字的大小、虚实等,就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有起伏,有情绪、有高潮。因此,无论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家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能够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家情绪的感染。

三、观字形结构

有了好的点画用笔基础,还要讲究结字,即字形是否美观。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部分,白蕉在《书法十讲》中说:“作字不论正、行、草,先要放胆,求平正开展而须笔笔精细,贵恣肆而尤尚雅驯,得笔势,重意味,贵生动,忌板滞。凡平实、安详、谨严、沉着、端厚、稳秀、清洁、箫散、飘逸重重,都是书之美点。”汉字字体复杂,千变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是书学上的方法,是艺术方面的技巧,本身就含有美的素质,对书法艺术的造型来说字形必须丰富多样,才富有生命力。

结字首先要稳定,即把字的重心“稳住”。稳定而不呆板,才有美感。如欧阳询的字,初自看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看来,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二是讲究平衡对称。是指多样统一的平衡对称,反之就会机械呆板。如篆书、隶书之美在很大成分上就在于其结构上的平衡和对称,以李斯为代表的小篆尤为如此。三是结字要活,在多样中统一,统一中多样。晋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耳。”(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因此,结字不但要稳定,还要活,活中不失重心。如米芾的《恶札贴》四行十七个字,前三行十三个字,每个字都富变化,或俯或仰、或正或侧、活泼随意,最后一行“章侯茂异”却稳健沉雄。四是结字还得有“呼应”,即左右上下能够配合。如王羲之《二谢贴》里的“静”字,左边的“青”字居高临下,好像要朝上飞一样,右边的“争”字朝下边拉,这样就呼应了。这个字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四平八稳,但却很均衡、生动。五是字形处理时,应强调字内点画的疏密对比。清邓石如提出的“计白当黑”原理,就是指将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当作笔画来安排,也是对这种字法的最佳描述。姜夔《续书譜》中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姜夔的论述也充满了辩证法。因此,成功的字法应是:既重视点画所形成的“黑”处,又重视点画之间所形成的“白”处。这是书法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欣赏者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

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书家又有各自的特色和规律,王羲之的字形体放逸,纵肆不羁,线条流畅秀劲;欧阳询的字纵敛紧密;黄庭坚的字內紧外舒;颜真卿的字因为线条粗放而丰腴饱和,结体宽博等等这些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领会到的。可见,有很厚造诣的书法家的作品,总是笔随势生,曲尽其美的。

四、察用墨技巧

用墨是书家掌握“法”的技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清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认为:“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关于用墨之法姜夔在《续书譜》中有论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在中国书史上的各种字体中,无论哪种经典作品都有用墨的枯与湿、浓与淡、虚与实等矛盾,而书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渴等丰富变化来实现矛盾的统一,使点画线条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可见,书法之虚实,线条之美都是从笔墨里看、从笔墨处求。

墨浓,力容易凝聚,有凝结起来的力感,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跃的效果;墨淡,力容易散,有一种疏放外展的感受,有淡雅古逸之韵,空灵清远之感;而书法中飞白、枯笔、渴笔是渴墨运用之笔法。唐孙过庭“书谱”中说“带澡方潤,将浓遂枯。”即是点画用墨,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大了会肥浊不清。如明董其昌是善淡墨之高手;王铎、杨守敬善于用枯墨、涨墨;清刘墉喜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称;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先蘸焦墨,后蘸水,落笔一直写到笔枯为止,如此反复用墨,形成独特的先润后燥、枯笔竭墨的特殊效果;当代书家张海善用渴墨来弘扬自我个性等等。书家在用墨上的表现力是使用笔墨的艺术技巧,因此,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要观察其润浓墨写的是否不臃肿,是否有温雅丰腴之感,用焦枯墨写的是否无黑气,是否有苍劲、古朴之感;用淡墨是否不乏力,能否给人以飘逸、淡雅之感;渴墨运用是否得当,能否有画龙点睛之秒,表现苍古熊峻之意境。如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草书用墨之佳作。全篇四十六个字,墨色由浓渐淡、从润到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

五、感作品神韵

书法中的点画、章法等是书法独特的语言。唐张怀瓘在《文字说》中说“深识书者,唯见神采,不见字形。”可见,书法欣赏要透过形式看内涵,最主要的就是感受作品表现出的情感神韵,如子期能从伯牙琴声中听到“高山流水”一般。优秀的书法作品总是天机流荡、动律优美、生动活泼、风采飘然、精神横溢,显示出各种动态神情、风韵气势,富有艺术感染力,形美神足,形神兼备,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让欣赏者产生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唐张旭是古今以来草书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不光有深厚的书法艺术素养,而且在表现上把自己激荡的感情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书法惊涛骇浪般的狂放气势,节奏韵律的和谐顿挫,字间结构的随形结体,线条的轻重枯润等变化都达到了草书的最高水准,《古诗四贴》即使典型代表。

唐孙过庭《书谱》中有一段专门描述书法情感变化的文字:“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衰已叹……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从中可以看出,情感变化可以转化到书法创作之中,并能令欣赏者感知到。书为心画,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节奏韵律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如《兰亭序》可见右军之飘逸;《祭侄贴》可睹颜鲁公之悲愤;读现代启功的书法,就会联想到他治学的严谨等等。神采是书家思想情操、精神情感在书法作品中的反映和流露。不能设想:没有得心应手的书功而能得心应手的抒写性灵。今天,我们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三大行书名帖面前,欣赏大师的书法作品,就仿佛触摸到了作者那心跳的脉搏,感受到了作者生命心绪的律动。欣赏书法作品,吸引我们的值得回味的、能感动你我的正是那些鲜活的难以磨灭的视觉意象。因此,感受书法作品的情感神韵,是书法欣赏最重要的内容。

六、品创新意识

一幅优秀的的书法作品,除了有法度之外,还必须有新意,但不是盲目求新。“只有通过点画、线条、结字、章法诸形式要素之间的协调默契,才符合艺术品的创作基本要求。”(白砥《谈“现代书法”与书法的现代性》《书法报》)无论是现代派书法、流行书风或学院派书法等等都是社会的审美需要。书法家的创新意识和独特思维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需要包容。但是,书法创新必须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是追求离奇的“新异”、“怪异”,不是信马由缰的瞎折腾,也是有分寸的,离开了传统,创新就失去了根基。

“我们在继承传统上,无论下多大功夫,下多大力量,强调到审美重要的程度,都是为了创新的一种投入,是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只有创新才能表现今人的情怀,表现时代的审美,才能为时代服务。”(当代书家张旭光《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书法报》)。对于书家来说要深入研究传统,把传统消化了,融化于自身,切实运用科学现代的方法对书法进行研习、创作、创新,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宋米芾在书法史上是一位革新者,是宋朝的一位创新人物。他的作品是继承来的,年轻的时候对临摹古人的作品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米芾继承了王献之的优点,到了中晚年,有了自己的创新。何绍基是清代的大书法家,也是一位有创新、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他在继承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魏碑方面主要在《张黑女碑》上下功夫;在唐楷方面,主要在颜体上下功夫。他吸收这两方面的优点,然后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明大书法家徐渭的创新,除有非常高的天分外,主要的还是得力于长期临池的经验积累。当今书家若能将古人书法中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结合自己掌握的法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就具有个人的风神了。

书家追求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必须是统一的、和谐的,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应是诚实而自然的,应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和表现规律。矫揉造作绝不是风格,也不是个性,更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因此,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品味作者的创新意识。

当代书法家张旭光在《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一文中把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字形结构、章法和意境,以及古法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审美要素,概括为“到位”和“味道”,既新颖又准确。文中说:“‘到位’和“‘味道’包含了书法本体技法和情感表达的形式标准和审美追求。有‘味道’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吸引观众驻足;‘到位’才能经得起推敲和玩味,使人百看不厌。只有既‘到位’又有‘味道’的作品,才是当今书法艺术的主流审美取向。”一幅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必须达到点画、线条、结字、章法等形式要素之间的协调默契,才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振奋并得到美的享受。

白蕉在《怎样欣赏书法》中说:“欣赏时不太挑剔别人的坏处,就会多吸收别人的好处。本来,一个人的眼睛总是跑在手的前头,眼有三分,手有一分,而口又要超过眼睛,这里正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客观的眼睛。”我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要准确而全面的欣赏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这就要求欣赏者应具备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把握好原则,同时要求每一位热爱书法、喜欢鉴赏和收藏的朋友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书法欣赏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鉴赏水平,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参考文献

1、郑晓华,《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书法报》,2011.2、玄同,孙过庭《书谱》释读,《书法报》,2007.3、邓散木翻译,曹建解读,姜夔《续书譜》释读

《书法报》2007.4、白蕉原著,金丹选编,《白蕉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5、李庭军,《中国历代名家书法真迹鉴赏》,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6、张旭光,《中国书法当前的审美取向》,《书法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