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发展简报官网 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篇一
报
阿瓦提县实验小学
第六十九期
2012年5月14日
实验小学召开发展新党员和转正党员大会
2012年5月14日下午7点,我校党支部于四楼会议室召开了党员大会,会上讨论并票决新发展党员和转正党员,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通过朱胜全教师发展为预备党员。会议过程严肃、规范,朱胜全同志在宣读《入党志愿书》的同时就两年来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向党组织进行了深入地汇报。介绍人孙建华同志做培养报告,并发表了意见,石国柱同志就发展对象的个人审查情况进行介绍,让支部成员对朱胜全同志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接着其他党员就发展人情况进行充分地讨论,并发表意见。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朱胜全同志是否接受为中共预备党员进行表决。最终,朱胜全同志都获得了全票通过,顺利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第二项内容是讨论并票决通过了杨华军、满伟、李丽三位同志是否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三位同志分别汇报各自的思想工作情况并宣读转正申请。全体党员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通过杨华军、满伟、李丽三位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宣告圆满结束
阿瓦提县实验小学党支部
2012年5月14日
抄报:县基层组织建设年办公室、县教育局党建办、县教育局创先争优办公室
中国发展简报官网 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篇二
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政策简报
一、199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六条中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其内容主要有5点,主要内容为: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提高主干网传输速率,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2000年,全国全部本科高等学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学校入网,并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5万名高校教授家中。
3、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
4、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制作模式,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
5、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并依法对境外捐赠设备、进口设备的关税给予减免。
6、要发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三、2000年,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
1、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 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是 用大约2年的时间,建设200门左右的基础性网络课程、案例库和试题库 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将建设一批既可供学生远程学习,又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学的网络课程
2、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同时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多种形式,要合理选择网络课程的技术路线,适当应用各种媒体,充分发挥网络、光盘、文字教材等载体各自的优势
3、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要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建立资源共享的形式和机制,尽量减少学校的重 复建设,保证国家投入的经费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4、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内容 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内容是依据各网络教育学院计划开设的专业,特别是对网教育学院进行的资源需 求调查结果制定的,将需求比较大的教学资源列入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主要载体 是网络课件,光盘和文字教材亦可作为辅助载体。
四、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1、“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2、“校校通”工程的任务是在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组织实施上网工程。
3、“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此项工程的实施由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设工程办公室和专家组,负责指导工程的实施。各地要在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好此项工程。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实施“校校通”工程给予支持,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捐赠所需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这些地区也要以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工程的建设。
五、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
2003年9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高质量、高效益地培训教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因此,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教师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也是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实施教师网
联计划,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实施步伐,加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区域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六、2003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文件中提出了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从2003年开始,中央从本级财政和国债资金中安排了13.44亿元用于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采取地方负责、所需经费由中央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予以适当补助的办法。尤其是西部试点地区以中央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中央专项资金占到了试点地区总经费的三分之二。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农村小学教学点基本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约11万个),在农村小学基本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约38万所),在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约4万所),以缓解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和师资不足,促进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
七、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3、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中国发展简报官网 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篇三
中国发展简报
中国发展简报
(一)中国草根组织的发育初期乃至今日,一直仰赖西方资助和输入治理模式、价值观。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与中国经济阶梯型的发展次序不一致的地方是,西部ngo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比中部获得了更多国外资助方的青睐,西南的云南、成都、西北的陕西都是民间组织大省。2005年,中国发展简报曾经在青海做过能力建设培训,当地发言的少数民族同胞的英语水平好过汉语,可管窥“羊奶”在草根组织的发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西部诸省中,甘肃的贫困、环境、教育等相关问题同样突出,需要ngo特
别是本土ngo的参与,然而甘肃民间组织的发育显得有点冷清,能被外界耳熟能详的只有几家组织。但即便相对其他地区,甘肃ngo不够活跃,前些年也有20~30家组织在当地扎根。近年来,时有国际资金逐步消减在中国的资助乃至撤出的消息,另外一面是国内资金投入逐步增多,资金来源呈现更替的趋势。这种变局的端倪是否已经影响到甘肃ngo的生存?
中国发展简报
(二)在为期两个月的积极筹备后,11月23日—24日,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如期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办。此次论坛共有20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甘肃、福建、安徽、河南、台湾等地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术界教育专家、民间公益组织代表、扎根基层长期开展平民教育的实践者、媒体记者、志愿者等。这得益于论坛主办方前期的广泛邀请,以及通过中国发
展简报、ngo发展交流网、凤凰网等新闻媒体进行的宣传和报道。
本次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论坛主题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平民教育”,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实践分享:(1)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平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2)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需求与实践经验分享;(3)工友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分享;(4)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中国发展简报
(三)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实施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
污染减排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明确要求,通过总量控制制度推动各地和企业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也是实
施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性保障。
这部法律明确了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设备,限制耗能高、污染重产品出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当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政府采购应优先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
这部法律施行后,环保部相关官员也曾在媒体发表观点称,《循环经济促进法》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一些重点污染的指标、强度回收名录、禁用物质的名录等。
12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
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中国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点评:这部法律对希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意义非同小可,也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保障。需要防止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跟风行为,“促进”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其复杂性和诱惑力不言而喻。现实中,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名大范围上马“两高”产业的例子并不少见,而本该充满朝气的新能源产业在某些区也出现过热苗头,这都是教训。
中国发展简报官网 中国发展简报网站篇四
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02-0215:07:1
1------------------
2009年,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现将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
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一)卫生总费用增加,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继续下降。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
计达16118.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192.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4.96%。与上年比
较,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1584亿元(未扣除物价影响,下同),增长10.9%;人均卫生费用
增加9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增长0.13个百分点。2008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
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4.7%、34.9%和40.4%。与2007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
重分别上升4.4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
(二)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数”之和。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乡村医生
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
2009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预计达5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6万人、注册
护士174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9万人(增长3.8%),执业(助理)医师增加8
万人、注册护士增加9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8年1.58人增加到2009
年1.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25人增加到1.30人。
(三)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9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427.0万张,其中:
医院卫生院床位396.3万张(占93%)。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23.4万张,其中:医院
和卫生院床位增加21.8万张。全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08年3.05张增加到2009
年3.20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8年2.83张增加到2009年2.96张。
(四)卫生机构总数增加。2009年11月底,全国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达28.9万
个,其中:医院19822个(内:公立医院14086个)、乡镇卫生院3.9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站)2.6万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4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06个。与上年比较,卫生
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增加1.1万个,主要是诊所(医务室、卫生所)增加8223个,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有所增加,乡镇
卫生院略有减少(乡镇撤并和乡镇卫生院合并所致)。2008年,全国村卫生室数达61.3万个。
二、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2009年,加大重点疾病防治,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积极实施国家规划免疫,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一)加强重点疾病防治。
一是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截至2009年9月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全国1765个县(区);95%以上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我国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全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
二是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该策略以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为重点内容,确保提高肺结核的发现率和治愈率。该策略在全国覆盖率维持在100%,新涂阳患者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0%和85%以上。2009年1-9月,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75万例,其中新涂阳肺结核患者34万例。
三是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积极探索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了湘鄂赣皖苏、川滇渝、粤沪闽桂浙等三大片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农民免费提供抗血吸虫病基本预防药物,对晚期血吸虫病医疗救治给予财政补助。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 45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65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0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9年1-10月,全国共治疗及扩大化疗230万人。
四是有效落实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完善了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防治队伍和能力建设。2009年,全国2882个县级监测单位定量监测了83万户居民食用盐,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6.4%;已有2720个县区达到《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所确定的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的目标。在9个省(区、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完成改炉改灶110.5万户,改炉改灶率达72.3%。对大骨节病活跃病区95万人、克山病高危人群75万人实施预防性补硒。
五是加强对尘肺、急慢性职业中毒和放射性疾病等职业病防治。落实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措施,加强对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监护,对疑似职业病人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其中2009年上半年新发尘肺病4972例,已死亡361例。
(二)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继续实施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国家免疫规划,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2008年,全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苗、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9.4%、99.1%、99.3%、98.6%、98.9%。
(三)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49.0万例,报告发病率265.55/10万;死亡15874人,报告死亡率1.201/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3%。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1%。
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丙类传染病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10种共报告发病225.3万例,死亡396人。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8.5%。
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卫生部牵头的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依据疫情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完善疫情信息管理,强化疫情研判,积极推进疫苗研发、生产和接种,切实做好医疗救治,加强重点环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防控工作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大程度地减缓了疫情扩散和对社会经济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有效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截至12月23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15877例,已治愈103026例。确诊病例中,重症及危重病例6654例,死亡560例。全国已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7542.1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4384万人。
(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通过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新增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项目,准备怀孕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等,全国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78.1%、产后访视率87.0%、住院分娩率94.5%(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92.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5.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7.4%。与2007年相比,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加大。
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34.2/10万下降到2009年31.9/10万,5岁以下死亡率由2008年18.5‰下降到2009年17.2‰,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14.9‰下降到2009年13.8‰。2008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9.2/10万,农村36.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为6.6‰,农村18.4‰。
(五)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以及农村改厕、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截止2008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9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3.6%;6.2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65.5%;1.5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59.7%。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累计命名114个国家卫生城市、29个国家卫生区和377个国家卫生镇(县城)。
三、卫生监督执法
(一)加大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等重点监督检查力度。根据2009年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24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共报告检查存在粉尘、铅、镉、有机溶剂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88514家,建设项目8100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3087家。在检查用人单位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657.6万人,占劳动者总数的36.9%。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58.5%、59.2%、35.9%。监督检查中发现疑似职业病17394例,诊断职业病4410例。共依法查处用人单位7748家,占检查总数的8.1%,其中给予警告处罚7243家,罚款674家,罚款总额2421万元。
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放射防护重点监督检查中,共检查放射诊疗机构47820家,存在违法情况9288家(占19.4%);依法查处8170家(占17.8%),共罚款215万元。50678家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中,35441家持有效《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率69.9%。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为82.5%,培训率为78.5%,个人剂量监测率为78.6%,职业健康体检率为81.3%。诊疗设备检测率65.4%。
据29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重点监督检查中,共对6300户人工游泳池(馆)进行池水水质抽检,合格单位数4208户。其中细菌总数监测合格率92%,大肠菌群监测合格率95%,尿素监测合格率91%,浑浊度监测合格率98%,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78%,浸脚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85%。
据30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检查中,共检查268312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对1161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行政处分。警告25020户次,罚款10268户次,罚款总额1068万元。
(二)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根据2009年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计划,全国共抽检79个卫生湿巾样品,合格率为81.0%;共抽检790个抗抑菌制剂样品的标签说明书,合格率为43.7%;共抽检80个次氯酸钠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73.7%;共抽检61个戊二醛类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88.5%;共抽检23个食具消毒柜样品,合格率为91.3%。共抽检涉及生活饮用水化学水处理剂470个,合格率为83.0%。
(三)组织开展消毒产品专项整治。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专项整治中共检查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1991家、药店67777家;监督抽查150270个产品,抽检发现不合格产品32922个,合格率为78.1%。共抽检81个膏霜剂型抗抑菌制剂样品,检出抗生素或激素的31个,检出率为38.3%。
四、医疗服务
2009年,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病人医疗费用涨幅下降。
(一)着力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09年11月底,中央医改资金安排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0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986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35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另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补助资金17.3亿元。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
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1948个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960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983所。全国3.41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38952个(其中政府办37769个),床位数达90.5万张、卫生人员108.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与上年比较,县及县级市医院增加,乡镇卫生院机构数略有减少(主要原因是乡镇撤并和机构合并),床位数及人员数有所增加。2008年底,全国60.4万个行政村共设村卫生室61.3万个,89.4%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12.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8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城市6705个街道中,4434个街道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街道总数的66%)。卫生人员数达16.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万人),平均每个中心38人。规模小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009年11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达2.2万个,预计卫生人员7.5万人,平均每站3人。与上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卫生人员增加约2.4万人。
(二)医疗服务工作量继续增加。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村卫生室)诊疗人次预计达36.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2.0%。如果包括村卫生室工作量,全国总诊疗人次预计达52亿人次。2009年入院人数预计达12600万人,比上年增加1117万人,增长9.7%。
2009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18.5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17.1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2.4%),入院人数预计达8120万人(其中公立医院7520万人,占92.7%)。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0.7亿人次(增长3.9%),入院人数增加728万人(增长9.8%)。医院中,县及县级市医院门诊量由2008年5.9亿人次增加到2009年6.1亿人次,入院人数由3353万人增加到3700万人。
2009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预计达8.1亿人次,比上年略有下降;入院人数3650万人,比上年增加337万人(增长10.2%)。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预计达2.0亿人次,入院人数121.3万人。与上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0.2亿人次(增长14.5%),入院人数增加18.0万人(增长17.4%)。
(三)医疗服务效率提高。2009年前3季度统计(以下同),医院病床使用率达85.0%(其中:公立医院87.7%),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9.4%。与上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6个百分点。2009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上年平均缩短0.1日。
2009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3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基本持平,住院增加0.1床日。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4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工作负荷略高于医院平均值。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8人次、担负住院1.3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减少0.4人次,住院增加0.2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2.9人次,与上年持平。
(四)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2009年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由2008年的98.3%提高到98.6%;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2%,与上年持平;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
由2008年的92.2%提高到94.0%;医院感染率1.2%,与上年持平;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由2008年的91.2%提高到92.9%;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94.8%,比上年略有下降。
(五)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2009年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4.0元,比上年增加7.5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5.1%,涨幅下降2.5个百分点;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775.5元,比上年增加311.7元,上涨5.7%,涨幅下降4.2个百分点。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城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2009年前3季度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9.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5%)。
从五级综合医院看,2009年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4.0元、14.1元、9.1元、9.0元和3.4元,分别上涨5.0%、6.4%、6.0%、7.6%、3.4%,涨幅除部、县级市属医院提高5.0、2.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
3.5、3.7、2.7个百分点。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182元、860元、618元、314元、185元,分别上涨8.5%、7.8%、9.4%、7.6%和6.8%,涨幅除部属医院提高1.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0.9、1.9、1.4、2.0个百分点。
药费占医药费用比重略有升高。2009年门诊病人药费比重占50.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0%,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药费比例上升主要与甲型h1n1大规模流行的防治有关。
五、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一)参加新农合人口达8.33亿人。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716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33亿人(比上年增加1800万人),参合率达94%。2009年,新参合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费20元。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新农合本筹资已达到82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97.6亿元,占24.1%;地方财政补助资金429.4亿元,占52.3%;农民个人缴费190.9亿元,占23.3%。前3季度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645.8亿元,累计受益4.9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提高,尤其是住院率的提高。
(二)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国所有城市推开,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正在加快解决。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人数达到3.63亿人,比2008年底新增4478万人。
(三)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救助制度。据民政部2009年前3季度统计,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4.7亿元,救助946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支出56.9亿元,医疗救助6559万人次。2008年农村医疗救助中,资助参加新农合资金占19%,大病救助资金占72%;人均资助参合水平21元,人均资助大病水平360元。
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政府投入力度加大,重大疾病防治得到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加,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这是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