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非典个人先进事迹(十一篇)

2023年非典个人先进事迹(十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5:33:23
2023年非典个人先进事迹(十一篇)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一

去冬今春,一种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广东首先被发现。一时间,恐惧满城,药价飚升,并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峻的社会问题,广大医务人员在这场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将生死置于度外,临危不惧,以鲜血与生命谱写出救死扶伤的的颂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邓练贤,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处变不惊显本色,组织协调挑重担

2003年1月31日晚7时,除夕之夜,万家灯火,团圆的饭桌,洋溢着温馨的笑声,而这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到一份紧急通知,要求该院做好准备,随时准备收治一种原因不明的非典型肺炎的患者。在接到通知后,三院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各个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在这个极不寻常的除夕之夜。医生、护士在接到通知后纷纷放下手中饭碗起来,汇集到传染病科,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就达16位,由于近年来并无非典型肺炎流行,医生缺乏相关临床经验。在当时,该病病因未明,缺乏特效药物治疗,重症患者易发生呼吸衰竭,对生命有很大威胁,密切接触者,染病的风险很高,外院已有多名医务人员因密切接触这类患者而感染发病,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在这非常的时刻,大家把信任的目光紧紧放到他身上,这位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汉子,临危受命,他理解大家的信任,更感到更大的压力。在这关键的时刻,他没有一丝畏缩,而是冲锋在前,勇敢地担当救治非典型病人排头兵的重担。邓练贤同志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主动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的具体落实的担子。首先人力的安排,他调动所有在院医护回病房上班或在家待命,一方面要保证非典型肺炎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有近百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所有工作人员取消放假,每一个具体位置包括工人都有具体分工,形成了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他自己站在了斗争的最前线。他知道这个工作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传染性极强,他完全有权力叫别人去承担风险,或以年龄已50多岁为借口推脱,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传染病科的病房条件病不好,因为是呼吸道传染病,他必须考虑病房的合理安排以尽量减少院内交叉感染、保护其他病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各种消毒隔离物品的到位与措施的实施无一不渗透他的心血。

面对危难无畏惧,身先士卒树典范

自2003年1月31日开始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以后,他和其他同事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他对每一个病人他都亲自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尽管当时尚不清楚病因,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他以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同事们一起为战胜非典型肺炎而努力。2月1日大年初一上午,一名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周先生从外院转入。体重足有80公斤的病人因缺氧而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咯出大量带血的痰液,呼吸困难,肺部x光片显示炎症大片阴影,绝大部分肺野已病灶占据。邓教授和同事们马上投入了紧张而繁忙的抢救工作中。经过积极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等处理,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机体缺氧征象非常明显,生命体征不稳定,情况十分危急,病人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专家小组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病者因缺氧而显著烦躁不安,神志处于谵妄状态,插管过程中极不合作,大大增加了插管的难度。这时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邓练贤和其他医护人员想也来不及想,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住他的上肢,有的按住其双脚,目的只有一个,尽快让麻醉师将导管顺利插入,接上呼吸机,挽救病人生命于旦夕。在确定病人病情之后,他和同事们进行了积极的处理,短时间内,各种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措施相继到位,吸氧、抗炎、建立静脉通道、镇静、止咳......至此,他和专家们确定对该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严重的缺氧使病人明显烦躁,插管过程极度不合作,为了配合麻醉师的工作,邓书记只好与其他医生以起按住病人的头和四肢,管被插入又脱出,脱出了再插入,终于使这位的病人插管成功。这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病房中也刹时充满病菌,邓练贤和同事们都清楚,自己正处在危险之中。他们没有中途退缩,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医护人员不停地为病人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着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及时排除任何一个可能威胁病人生命的因素,直至病人情况终于稳定下来。在抢救一位11岁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的儿童过程中,他和其他4位专家轮流上阵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长达4小时,使病人停跳的心脏三次恢复跳动。尽管最后未能抢救成功,但他和同事们已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因过度劳累而放弃让病儿康复的一丝希望。

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书记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很模糊不清,他何时才能用餐,何时才能休息,仅取决于病人的病情。比如,大年初一晚餐,他就是在病房办公室中进食了一盒早已冰冷的盒饭。他有严重的溃疡病,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此刻面对那些病情危重的患者,他不能去选择家中那一顿适合自己的热饭鲜菜。他一天连续工作了将近15小时,从早上8时至晚上11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也难以支撑,更何况他已50多岁。回到家,他才感觉到疲累,却又难以入睡,抢救病人的过程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经验和教训还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亟需思考„„。第二天早上8点,他又准时来到了病房,至此时,战斗已进入了第三天,他感觉到全身肌痛、乏力、头痛,却仍坚持工作,不言休息,直至第四天,他高热不退,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他终于病倒了,才住进医院。

身处险境不言悔,关心他人胜自己

他病了,病得很重,是因为他承受的压力太大,是因为长时间不间断工作劳累过度,体力透支太大,是因为长时间接触大量高毒力的致病菌。他躺在病床上,意志却更坚强,继续与非典型肺炎顽强斗争。他的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爱人为他憔悴了,同事们感动得流泪了,医院和学校领导表示了深切的关怀,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党没有忘记他,群众没有忘记他,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等各级领导对他十分关心,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邓练贤等患病的医务人员„„。这些对他是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尽管他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对于自己的行为他无怨无悔。在他身上,人们认识到了什么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正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传染病科的共产党员在这次事件中表现突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邓书记身在病床,心却和传染病科的工作与同事们连在一起,牵挂着病房的工作安排和同事们的身心健康。由于需要鼻导管正压给氧和鼻饲,他不能说话,看到前来探病的同事,他以笔代言,表达对同事们的关爱之情,在三院住院期间,他经常和战友们互相打电话询问病情,强忍病痛,互相鼓励,随着病情加重,他们只能互相看着对方,伸出大拇指互致敬意。

他常说:“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他用行动证明了他乐于为病人真诚奉献、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实际上,他一直都在这样做。

在住院期间,三院党政领导十分重视,2月7日以后先后组织邀请广州呼研所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北京协和医院王爱霞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林琳教授、陆军总医院黄文杰主任等多位专家进行会诊、治疗。在省卫生厅领导的支持下,2月18日转送广州呼研所icu,呼研所领导十分重视,广大医务人员细心医护,经多次专家教授抢救,4月21日下午5时45分,终因双肺气胸合并感染,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竭,多器官功能受损而光荣殉职。

中流砥柱显威力,鞠躬尽瘁为人民

邓练贤长期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他真正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加班加点,认真负责,对患者无微不至,热情对待,科里每一次抢救病人他都冲在前面,传染科党支部在此次与“非典型肺炎”斗争中的表现出来的战斗堡垒作用,与邓练贤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

该支部党员二十余名,从久负盛名的专家到年资尚浅的医师、护士,各个年龄段和医教研各领域均有分布,成为科内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邓练贤平时注意通过党支部活动,政治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将“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党员,影响群众,培养党员在政治思想上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以此促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富有成效的工作,保障科室的医教研工作总体上取得突出成绩。

近两年来,传染科未出现收受红包、索拿药物回扣的现象,亦无重大的医疗纠纷或事故,在社会上的声誉和评价都高。各项医疗业务的指标如门诊量,住院人数均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幅度,市外、省外甚至港澳台、国外的病人数量逐年增加,这在其他医疗机构传染病业务有所萎缩的情况下,其意义尤是突出。教学方面,在近几年招生规模显著扩大的情况下,传染科以原有的师资力量承担了全校大中专和本科、七年制、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并且是近两年第五版《传染病学》和第一版七年制医学生《传染病学》全国统一教材的主篇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省重点课程中唯一一家临床专业单位。同时,还是国内传染病学界影响重大的专业参考书《现代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学》、《传染病学》等的主编和副主编单位。学科建设方面,从人材梯队的建设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获得方面,均有较好的成绩。

邓练贤同志的表现并非一时冲动,他多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党建工作中,一直起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领导的传染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十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传染病学科建设、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临床学科,他功不可没。邓练贤同志为党、为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实践落实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练贤同志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新时代的英雄,人民的功臣,是广东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他虽然倒在抗击非典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他的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激励我们,为夺取抗击“非典”的最终胜利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在4月23日《国内动态清样》(第1283期)上作了重要批示:“德江同志:请转达我对邓练贤同志不幸逝世的沉痛悼念,对邓练贤同志亲属的亲切慰问。我坚信,有广大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战胜疫病。”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深刻领会其精神,并以此为动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抗击非典型肺炎疫病的斗争中去。为夺取最后的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命之光永在——追记广州市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陈洪光

因抢救非典病人而感染得病的广州市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主任陈洪光,由于病情迅速恶化,5月7日凌晨6时许停止了心跳,年仅39岁。

陈洪光是广东抗击非典以来第四位以身殉职的医务人员。

陈洪光的同事们哭了,陈洪光医治过的病人哭了,了解到陈洪光生前事迹的广州市民哭了!

人们悼念英雄,传诵着他的事迹,用不同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深深敬仰与缅怀„„

同事:他太累太累了,我们痛失了一位好主任

广州市胸科医院党委书记晋国华告诉记者:1987年,陈洪光从广东医学院一毕业就分配到胸科医院。16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住院医师到副主任医师,直至任二内科兼重症监护室主任。他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他被广东省卫生厅评为行风评议工作先进个人。广州市胸科医院作为广州市第一批指定收治非典病人的4家医院之一,几个月来共收治了250多例非典病人。从收治第一名非典病人起,陈洪光就战斗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几乎参与了每个危重病人的抢救。今年“五一”前夕,陈洪光荣获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劳穗华是重症监护室4个主治医师之一,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一直和陈洪光并肩作战。回忆起陈洪光,劳医生心情十分沉重。“作为icu主任,陈洪光总是承担最艰难的治疗工作。每遇到需要插管的危重病人,陈主任总说‘你们不熟,让我来’。有时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太多、太急,他甚至来不及做好防护措施就上阵„„”“抗非典以来,他已70多天没离开医院,每月平均加班60多个小时,他实在太累太累了。我们没有保护好他。”主治医师方琼泣不成声。“我们痛失了一位好主任„„”

病人:他太好太好了,我们永远怀念他

陈洪光以身殉职的消息传出后,许多经他治疗的病人及家属纷纷打来电话或发来手机信息、传真,表示哀悼。

陈洪光对病人充满了爱心。今年春节前夕,香港居民徐某来穗探亲,因重症肺结核入住胸科医院。住院期间,他突然并发气胸、消化道出血,出现休克、昏迷、呼吸一度停止。陈洪光接到求援电话后,马上到医院组织抢救。从19时至翌日3时,直到病人情况稳定了,陈洪光才拖着疲倦的身子离开病房。一周后,病人家属欲转香港治疗,接送的救护车已来到医院楼下,可徐某说什么也不愿走。他说:“我信胸科医院,信陈主任。他们一定会把我的病治好!”

2月9日20时,医院接收了一位92岁的患非典型肺炎、股骨骨折、出现呼吸衰竭的老人。陈洪光接到医院的电话后,二话没说,就往医院跑。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病人脱险了,陈洪光却累得瘫坐在椅子上。

一些非典病人由于对病情过于恐惧而不配合治疗。每逢此时,陈洪光总是耐心地实施心理疏导。广州越秀区的肖女士症状颇重,是陈洪光给她上的呼吸机,又是陈洪光为她耐心做思想工作。出院时,她的丈夫递上1000元红包,陈洪光让财务科把这笔钱冲进了病人的住院费里。

记者采访了一位曾在胸科医院住院的病人赵先生。他说:“我是极难动感情的汉子,但听到陈主任病逝的消息,我哭了!他实在是太好了。我专门打电话给胸科医院,要求为他送上花篮。这是一个普通病人的心意。”

一条条手机信息表达了病人对陈洪光的怀念之情:“惊闻陈主任不幸逝世,真不敢相信,真难过,就像我们失去了亲人、兄长”;“主任泉下有知,我们永远怀念您„„”

家人:献出他的遗体供研究,以他的身体来“继续”他的未竟事业

抗非典是广东的大事,中国的大事,也是全人类的大事。在这场斗争中,许多医务人员的家属表现出令人敬仰的勇气。

记者了解到,陈洪光之所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非典工作中,离不开他家人的支持。

当胸科医院被确定为非典指定医院时,陈洪光立即递交了请战书。他把情况告诉了家人,同在医院当护士的妻子谢丽云表示理解,刚去香港探亲并准备在那里呆上半年的父母也立刻返回广州帮他们带孩子。

他的亲人们说,陈洪光是个好医生、好主任,在家里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

谢丽云回忆说,“他递交请战书后,3天3夜都没回家,以后回家的时间也很少。每天都是高强度的工作,很累。为此我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很舒服的枕头,想给他一个惊喜,可如今洪光却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一家三口最后一次相聚是一个多月前。那天,我们一起去幼儿园接5岁的女儿回家。他边走边给孩子讲故事,短短几分钟的路程走了半个小时。

“谁都知道,抢救非典病人危险,可他怕我们担心,从不提危险。我们最后一次通电话,是5月2日,每一句话我都记得很清楚。他说,要帮我交电话费,还要我多休息,家里的事等他回来做„„”

陈洪光逝世的当天,他的家人就表示愿意捐出遗体供科学研究。对此,谢丽云说,她了解丈夫,献出遗体能帮助早日找出战胜非典病魔的方法,以挽救更多不幸的家庭。让洪光的身体来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也是丈夫的心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闻此噩耗专门批示:对陈洪光同志因抢救非典病人不幸被传染,以身殉职,我十分悲痛,并表示沉痛的哀悼。5月8日,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市长张广宁来到英雄家中。他们握着英雄父母的手,感谢他们培养了一个好儿子。陈洪光的父亲、广铁集团的优秀共产党员陈树威的话掷地有声:“洪光是我们的好儿子,更是党的好儿子!”

陈洪光虽然倒下了,可他并没有休止与非典的斗争。他的遗体在“继续”着未竟事业,他的精神激励着人们抗击非典。

周先志,小汤山“非典”医院副院长,解放军302医院医务部副主任。3月5日,周先志所在的解放军302医院收治了北京市第一例输入型“非典”病人,在救治过程中,大部分医务人员被感染,刚刚出差回来的医务部副主任周先志临危受命,全权负责一线的救治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医护人员经受着巨大的心灵冲击。周先志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冷静乐观和丰富经验,成为安定军心的重要力量。4月下旬,周先志被任命为小汤山“非典”医院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这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医院,从开工到投入使用只用了八天时间。在工程加速建设的同时,医院的制度建设和后勤保障也必须迅速到位,因为这都关系着一千多名医护人员和“非典”患者的安危,周先志和建筑工人们一样度过了超负荷运转的八天。

两个多月来,周先志一直没有离开过“非典”救治一线,在帮助病人的同时,对于自己和同事的生命安全也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保护得很好,《真心英雄——周先志》播出以后,我们接到了一位年过半百的热心观众打来的电话,他说:看了周先志和他同事的事迹,我觉得很受鼓舞,这些奋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医生很不容易,只有他们保护好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救助病人,这样的医生和那些染病的、殉职的医生一样了不起,甚至更了不起,我们应该多宣传他们!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二

xxx,女,51岁,中~员,原手术麻醉科护士长,主管护师。现在xx医院新成立的“留观隔离区”从事“抗非”一线护理工作。

xx这位七四年就参加革命工作,且已有1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贯以其崇高的思想觉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护理事业的无限热爱,周到细致地护理每一位病人,在病人、同事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在面对“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她,一个共产党员,更是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风险留个自己,把安全留给他人,忘我工作,竭尽全力发扬白衣战士的救死扶伤精神,发扬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从决定成立“留观隔离区”的那时起,xx就做好了时刻“冲锋陷阵”的准备。在已了解到广东、北京等地“非典”凶险情况、知道叶欣、邓练贤等同行以身殉职的消息前提下,她深知自己与可能随时出现的“非典”病人的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会有怎样的危险。关键时刻,她没有半点的犹豫和退缩,而是主动站在了“防非”一线,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加一线的值班。就在医院4月23日召开紧急专题会后的第二天中午1时30分,xx就接到护理部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刻在14时30分之前赶到医院办公室,参与“留观隔离区”的护理工作。时间紧迫,虽已在手术台上站了一上午,正值中午午休时间,但她顾不上休息,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就直奔医院。听完有关情况和注意事项后,她来不及思考和休息,又冲到了抗击“非典”的第一前线——发热病人留观隔离区,连续作战。

4月25日上午11点,首例怀疑“非典”患者正式转入监控区,开始实施全程监控。为确保万无一失,监控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病区工作人员必须穿上三层以上的隔离服,戴上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厚厚的帽子和口鼻罩,套上过膝的脚套,在病区连续4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不能上卫生间、喝水等,工作相当艰苦,压力相当大。由于长期积劳成疾,xxx患下了腰痛的毛病,而病区这种艰苦的工作负荷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是到了考验她身体的时候。为了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更为了为医院节省昂贵的一次性防护服和用品,xx在进病区值班前尽量减少喝水、吃东西。遇上天气闷热的时候,她更是被厚实的防护具给闷得汗流夹背。尽管如此,她仍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带头做好其他工作人员和病人、家属的解释说服工作,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稳定大家的情绪,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鼓励大家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

当天下午,xx市“非典”专家组成员分两批到病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一直到晚上8点,才确定将该病人列为“非典”排查对象。但xx他们仍没有丝毫的放松,深知这场“非典”战役还将更加艰巨地持续下去。

到5月底止,“留观隔离区”已先后收治了10位发热排查病人,其中在继续隔离治疗者2名,治愈出院8名。尽管还没有疑似或确诊“非典”病人,但xx及其他医护人员仍坚守阵地,不放松对任何一个隔离病人的高度警惕,在随时做好应战准备的同时,仍精心医护“留观隔离区”的每一位监控病人,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得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在留观隔离区,医护人员普遍反映: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对可能感染sars的恐惧和忧虑,而是发热病人的思想工作。特别是第一位进来的谢某,在没有确定为排查对象之前,其本人及家属的恐惧几乎到了极点,以至于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由于肺部x光片进展较快,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为此,在xx的带领下,组织护士们商讨了详细的心理治疗方案,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他的孤独感、恐惧感;尽可能满足其所需,送饭送水到床旁、买各种杂志给他看,还借了一台收音机放在他的床旁桌上……其家人知道他在里面的详细情况后,最终放心回家,并且再也不提出要进隔离区的要求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他现已完全康复出院,对大家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还有几位发热病人难以接受其被完全隔离的事实,否认自己是“排查对象”,强烈要求出院。面对这种情况,xx她们反复耐心地说明住院观察和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从sars对其家人及周围人群危害程度的角度来说服他(她),同时还以精心的护理和治疗来感化病人,使他们配合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4月底,病区又住进了一对同时发热且有疫区接触史的母子,为保险起见,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周到细致的消毒隔离措施,反复宣讲消毒隔离知识,帮助他们度过角色冲突期,使他们一直配合治疗直至康复出院……

当有不能理解的人问起xx:“你这样拼命到底是图个什么?”时,她总是笑着回答:“图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啊,xx在北京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母子俩相依为命,况且儿子所在学校也正因“非典时期”正施行全封闭式管理。xx在繁重工作的同时,难道就不牵挂她儿子的安危吗?母子俩也只能约好时间在电话里相互叮嘱“防非”要点了。

直到现在,xxx同志仍和其他医务人员一道,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着,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三

xxx,女,51岁,中共党员,原手术麻醉科护士长,主管护师。现在xx医院新成立的“留观隔离区”从事“抗非”一线护理工作。xx这位七四年就参加革命工作,且已有1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贯以其崇高的思想觉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护理事业的无限热爱,周到细致地护理每一位病人,在病人、同事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多次被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在面对“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她,一个共产党员,更是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风险留个自己,把安全留给他人,忘我工作,竭尽全力发扬白衣战士的救死扶伤精神,发扬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从决定成立“留观隔离区”的那时起,xx就做好了时刻“冲锋陷阵”的准备。在已了解到广东、北京等地“非典”凶险情况、知道叶欣、邓练贤等同行以身殉职的消息前提下,她深知自己与可能随时出现的“非典”病人的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会有怎样的危险。关键时刻,她没有半点的犹豫和退缩,而是主动站在了“防非”一线,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加一线的值班。就在医院4月23日召开紧急专题会后的第二天中午1时30分,xx就接到护理部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刻在14时30分之前赶到医院办公室,参与“留观隔离区”的护理工作。时间紧迫,虽已在手术台上站了一上午,正值中午午休时间,但她顾不上休息,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就直奔医院。听完有关情况和注意事项后,她来不及思考和休息,又冲到了抗击“非典”的第一前线——发热病人留观隔离区,连续作战。

4月25日上午11点,首例怀疑“非典”患者正式转入监控区,开始实施全程监控。为确保万无一失,监控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病区工作人员必须穿上三层以上的隔离服,戴上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厚厚的帽子和口鼻罩,套上过膝的脚套,在病区连续4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不能上卫生间、喝水等,工作相当艰苦,压力相当大。由于长期积劳成疾,xxx患下了腰痛的毛病,而病区这种艰苦的工作负荷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是到了考验她身体的时候。为了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更为了为医院节省昂贵的一次性防护服和用品,xx在进病区值班前尽量减少喝水、吃东西。遇上天气闷热的时候,她更是被厚实的防护具给闷得汗流夹背。尽管如此,她仍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带头做好其他工作人员和病人、家属的解释说服工作,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稳定大家的情绪,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鼓励大家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

当天下午,xx市“非典”专家组成员分两批到病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一直到晚上8点,才确定将该病人列为“非典”排查对象。但xx他们仍没有丝毫的放松,深知这场“非典”战役还将更加艰巨地持续下去。

到5月底止,“留观隔离区”已先后收治了10位发热排查病人,其中在继续隔离治疗者2名,治愈出院8名。尽管还没有疑似或确诊“非典”病人,但xx及其他医护人员仍坚守阵地,不放松对任何一个隔离病人的高度警惕,在随时做好应战准备的同时,仍精心医护“留观隔离区”的每一位监控病人,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得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在留观隔离区,医护人员普遍反映: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对可能感染sars的恐惧和忧虑,而是发热病人的思想工作。特别是第一位进来的谢某,在没有确定为排查对象之前,其本人及家属的恐惧几乎到了极点,以至于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由于肺部x光片进展较快,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为此,在xx的带领下,组织护士们商讨了详细的心理治疗方案,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他的孤独感、恐惧感;尽可能满足其所需,送饭送水到床旁、买各种杂志给他看,还借了一台收音机放在他的床旁桌上……其家人知道他在里面的详细情况后,最终放心回家,并且再也不提出要进隔离区的要求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他现已完全康复出院,对大家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还有几位发热病人难以接受其被完全隔离的事实,否认自己是“排查对象”,强烈要求出院。面对这种情况,xx她们反复耐心地说明住院观察和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从sars对其家人及周围人群危害程度的角度来说服他(她),同时还以精心的护理和治疗来感化病人,使他们配合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4月底,病区又住进了一对同时发热且有疫区接触史的母子,为保险起见,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周到细致的消毒隔离措施,反复宣讲消毒隔离知识,帮助他们度过角色冲突期,使他们一直配合治疗直至康复出院……

当有不能理解的人问起xx:“你这样拼命到底是图个什么?”时,她总是笑着回答:“图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啊,xx在北京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儿

xxx,女,51岁,中共党员,原手术麻醉科护士长,主管护师。现在xx医院新成立的“留观隔离区”从事“抗非”一线护理工作。xx这位七四年就参加革命工作,且已有1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贯以其崇高的思想觉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护理事业的无限热爱,周到细致地护理每一位病人,在病人、同事和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在面对“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她,一个共产党员,更是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风险留个自己,把安全留给他人,忘我工作,竭尽全力发扬白衣战士的救死扶伤精神,发扬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从决定成立“留观隔离区”的那时起,xx就做好了时刻“冲锋陷阵”的准备。在已了解到广东、北京等地“非典”凶险情况、知道叶欣、邓练贤等同行以身殉职的消息前提下,她深知自己与可能随时出现的“非典”病人的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会有怎样的危险。关键时刻,她没有半点的犹豫和退缩,而是主动站在了“防非”一线,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加一线的值班。就在医院4月23日召开紧急专题会后的第二天中午1时30分,xx就接到护理部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刻在14时30分之前赶到医院办公室,参与“留观隔离区”的护理工作。时间紧迫,虽已在手术台上站了一上午,正值中午午休时间,但她顾不上休息,二话没说,穿上衣服就直奔医院。听完有关情况和注意事项后,她来不及思考和休息,又冲到了抗击“非典”的第一前线——发热病人留观隔离区,连续作战。

4月25日上午11点,首例怀疑“非典”患者正式转入监控区,开始实施全程监控。为确保万无一失,监控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病区工作人员必须穿上三层以上的隔离服,戴上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厚厚的帽子和口鼻罩,套上过膝的脚套,在病区连续4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不能上卫生间、喝水等,工作相当艰苦,压力相当大。由于长期积劳成疾,xxx患下了腰痛的毛病,而病区这种艰苦的工作负荷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是到了考验她身体的时候。为了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更为了为医院节省昂贵的一次性防护服和用品,xx在进病区值班前尽量减少喝水、吃东西。遇上天气闷热的时候,她更是被厚实的防护具给闷得汗流夹背。尽管如此,她仍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带头做好其他工作人员和病人、家属的解释说服工作,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稳定大家的情绪,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鼓励大家认真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

当天下午,xx市“非典”专家组成员分两批到病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一直到晚上8点,才确定将该病人列为“非典”排查对象。但xx他们仍没有丝毫的放松,深知这场“非典”战役还将更加艰巨地持续下去。

到5月底止,“留观隔离区”已先后收治了10位发热排查病人,其中在继续隔离治疗者2名,治愈出院8名。尽管还没有疑似或确诊“非典”病人,但xx及其他医护人员仍坚守阵地,不放松对任何一个隔离病人的高度警惕,在随时做好应战准备的同时,仍精心医护“留观隔离区”的每一位监控病人,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得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在留观隔离区,医护人员普遍反映: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对可能感染sars的恐惧和忧虑,而是发热病人的思想工作。特别是第一位进来的谢某,在没有确定为排查对象之前,其本人及家属的恐惧几乎到了极点,以至于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由于肺部x光片进展较快,极不利于病情的康复。为此,在xx的带领下,组织护士们商讨了详细的心理治疗方案,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他的孤独感、恐惧感;尽可能满足其所需,送饭送水到床旁、买各种杂志给他看,还借了一台收音机放在他的床旁桌上……其家人知道他在里面的详细情况后,最终放心回家,并且再也不提出要进隔离区的要求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他现已完全康复出院,对大家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还有几位发热病人难以接受其被完全隔离的事实,否认自己是“排查对象”,强烈要求出院。面对这种情况,xx她们反复耐心地说明住院观察和消毒隔离的重要性,从sars对其家人及周围人群危害程度的角度来说服他(她),同时还以精心的护理和治疗来感化病人,使他们配合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4月底,病区又住进了一对同时发热且有疫区接触史的母子,为保险起见,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周到细致的消毒隔离措施,反复宣讲消毒隔离知识,帮助他们度过角色冲突期,使他们一直配合治疗直至康复出院……

当有不能理解的人问起xx:“你这样拼命到底是图个什么?”时,她总是笑着回答:“图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啊,xx在北京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儿[page_break]子,母子俩相依为命,况且儿子所在学校也正因“非典时期”正施行全封闭式管理。xx在繁重工作的同时,难道就不牵挂她儿子的安危吗?母子俩也只能约好时间在电话里相互叮嘱“防非”要点了。

直到现在,xxx同志仍和其他医务人员一道,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着,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四

王晶

36岁的王晶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2003年5月27日,在与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40多天后,护士王晶永远合上了双眼,而陪伴她远去的除了一束束鲜花、一套她生前最喜爱的护士服,还有人们对她永远的思念。

王晶生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4月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出现了首例“非典”患者,原本负责临床护理教学任务的王晶,看到医院急诊科缺少卫生护理人员,主动向医院领导要求进入“非典”病区。她为病人输液、调整呼吸机、清理分泌物、做生活护理,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直到倒下的前一天,王晶还坚持值守了最后一个夜班。而自4月初进入病房到最后去世,王晶没有能再与丈夫和孩子见上一面……

在非典病房里,王晶既是病人又是护士。看到身边的病人出现恐惧、忧郁,同样虚弱的王晶便强打起精神,用言语和行动鼓励病友树立信心;看到护士们戴着严密的防护镜操作不便,呼吸困难的王晶主动去为病友扎针输液……王晶病情加重治疗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为其会诊;了解到王晶故事的人们更是自主发起为她寻找可供治疗的血清;一位女工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肺捐献出来。但人们的爱心和努力未能唤回她年仅36岁的生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她是其中的一名战士。她主动上了前线,身后是丈夫和孩子长长的思念。她勇敢善良的心曾和社会一起律动,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全体医护人员义无返顾、舍生忘死的精神,而这正是使人们能够度过那段黑色的日子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叶欣事迹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事迹

叶欣同志是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在这次与非典型肺炎战斗中为了抢救病人不幸染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忠于职责,坚守岗位;

今年1月份广东发现了非典型肺炎,得到通知后,叶欣护士长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夜班,特别从1月开始在二沙急诊也收到这类病人后,叶欣护士长干脆放弃回家,长期驻守医院,随时应对突发问题的出现,直到病倒前的常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叶护士长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一天回过家。

二、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

随着医院对于这类疾病的深入了解,叶欣护士长已经清楚围绕抢救毒性特别强的急危重病例过程,是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最危险的时刻,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叶欣护士长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主动承担起这类病人的抢救工作,把危险留给自己,尽量保护自己的同事。她与该科主任一样,一早就暗暗做好了会病倒的准备,对家人和孩子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在抢救急危重病人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过多的人员接触,他们总是自觉承担起这些工作,有时甚至关起门,不让其他医务人员介入。

三、抢救患者不幸染病

医院抢救的急危重的非典型肺炎患者,都伴有其他的基础疾病,有时甚至是以其他疾病为主送进急诊的。叶欣护士长就是在抢救一例急腹症患者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的。该患者因为急腹症被送进二沙岛分院进行紧急手术抢救,细心的医务人员经过认真的判断,高度怀疑该患者可能同时也伴有非典型肺炎。之后患者情况出现非典型肺炎重症的表现,叶欣与其他同事一起为患者进行了紧急的抢救,并及时转进了icu,由于抢救和发现及时,该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可就在这期间,叶欣护士长却与其他几位同事都受到了感染,于3月4日,出现发烧等症状,接受隔离治疗,很快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

四、病后仍牢记使命和职责

叶欣护士长在病倒后对马上赶来探视的医院领导所说的第一句话却是“院长,对不起,我没有完成任务,受到了感染,给医院添麻烦了!”在住进icu接受治疗的头几天,仍然每天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息给科室询问大家工作情况,叮嘱大家要多加注意,过问几个重症患者的护理情况和病情变化,直到上了呼吸机,无法说话为止这才停了下来。早期一度她感觉不错,甚至对看望她的科室同志说,“科室工作太辛苦了,有什么干不完的,拿一点给她在病床上干”,大家都感动地说不出话来。可以说,她自始至终直到昏迷前都始终没有停止过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五、生死抉择中,她把生给了别人和患者

特别具有意义的一幕是,在icu中,叶欣病床恰在经她手挽救的患者的病床旁边。该患者日渐康复,在出院后一个星期不到,叶欣护长却因为病势沉重,终于不治。在抢救叶护士长的过程中,医院专门为她成立了一个医疗小组,不惜一切代价,要用最好的办法挽救她的生命。全省乃至全国的很多一流的专家都被请到了医院参加了会诊。医院领导每天了解情况,组织专家制定治疗方案。叶欣护士长的事情不仅牵动着全院同志们的心,也牵动了上级领导的心。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多次过问病情,并委托省委秘书长蔡东仕亲自到医院了解情况和慰问;副省长雷于蓝亲自到医院了解情况;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领导也非常关心并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叶欣护士长去世后,雷副省长以及卫生厅黄庆道厅长、省中医药管理局长彭玮等领导参加了追悼会,慰问家属。

六、家庭理解支持,共谱动人的乐章

叶欣护士长的家人自始至终非常理解她的工作,给予他了非常大的支持。他的丈夫张慎在不仅承担了整个照顾家庭的责任,甚至叶护士长去世后,非但没有一句埋怨,还主动向医院领导询问在抢救叶护士长过程中受到感染的医务人员的康复情况,并表示要自己出钱慰问他们。

七、多年来一贯出色,点滴事迹感人至深

叶欣护士长长期以来一直在技术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是一位优秀的护士长和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护士长”!她曾经多次代表医院下乡参加义诊,足迹遍及翁源等贫困山区。她对同事关怀备至深得大家的喜爱;她对患者无微不至,灿烂的笑容曾经感染了很多到医院看病的患者。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为党工作高于生命 2003年我国局部地区发生sars疫情,国外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势力借机丑化中国。钟南山作为防治sars的权威专家,利用经常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实事求是地告诉各国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发生的sars事件,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5月28日,钟南山应邀在全美胸肺学会(ats)上作了《中国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情况及治疗》的专题学术报告,他专业、开放、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利有节的辩论风格,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著名的cnn电视台在《今日美国》中评论“中国大陆的sars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令人鼓舞”。钟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势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国的“话语垄断”企图,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疫情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

那段时间,钟南山既要在临床一线救治sars患者,又要协调各地的防治工作,极少休息,身体很疲惫。老伴经常劝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为此朝他发脾气。但钟南山停不下来,因为他把自己为祖国服务、为党工作的有限时间,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宝贵!看病“三个一样”说起钟南山,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总是很动情。她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自己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吃了很多药也不行,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应该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为确诊,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情得到证实后,钟南山又亲自安排了医生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好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五分之四,什么时候堵满了,阿琼什么时候就没了。阿琼深情地说:“钟教授的过人之处岂止在于他的医术,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病人的爱心,同样常人难及。”

对个别医生索取红包礼物的行为,钟南山深恶痛绝,“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有任何折扣,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在钟南山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他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三个一样”成了所内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

学不能明哲保身钟南山是一个求实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他决定开展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研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当一氧化碳浓度在血液中达到15%时,同行们都不约而同地叫嚷:“太危险了,赶快停止!”但他认为这样还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咬牙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2%才停止。实验最终取得了满意效果,但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还要加上抽800cc的鲜血。在2003年抗击sars战斗中钟南山更是这样。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畏权威,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促成广东省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这也是广东省取得sars患者病死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很重要的原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人要活在理想中钟南山很喜欢中学老师的一句教导:“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他经常跟身边的人强调,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最重要,它是精神的灵魂和支柱。从医以来,钟南山先后取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和临床事业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他和他的同行们在这个专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我国呼吸疾病某些项目的研究水平在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来形容钟南山的成就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位68岁的老人,他仍然对事业保持着炽热的追求,在科学的殿堂坚持创新、永不停步。这种性格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周围的人,熏陶出了一个勇于奉献、蓬勃向上的群体,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了国内瞩目的学术阵地———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博士学位授予点。多年来,钟南山“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1997年1月15日,中共广州市委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广东省卫生厅也专门行文,要求全省医疗战线的同志学习“南山风格”。2003年6月19日,因在抗非战斗中表现卓越,他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等功。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

丁秀兰:

丁秀兰是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病魔,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眼神和匆忙的脚步。生前,她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头上少有耀眼的光环,甚至没有多少人留心她在一线付出的种种辛劳。她只是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可当她离去后,人们却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并对她寄予无尽的思念。人们发现,倒下去的是一位好同事、好医生、好党员,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发生在丁秀兰身前身后的故事说明: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是一位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医生。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她毫不犹豫地奔向被病魔击倒的人群,勇敢地站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最前沿。她是一位众多人执意挽留的患者。在她病重期间,家人和同事为她日夜祈祷,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10多位专家先后多次为她会诊,一位康复出院的女大学生主动为她献出血清。

然而,人们期待的奇迹没有发生。5月13日凌晨,噩耗从北京地坛医院传来:在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近一个月后,因多脏器衰竭,她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工作岗位,终年49岁。

她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丁秀兰。

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说一句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丁秀兰病逝的噩耗传来,北大人民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院长吕厚山询问救治丁秀兰的医护人员:“丁大夫有没有留下遗言,有什么未竟的心愿?”医护人员摇头无语。听说朝思暮想的妈妈离她而去,远在国外求学的女儿申洁悲痛欲绝。她打电话问爸爸:“妈妈走时,可有什么嘱咐的话?”父亲申业桐无言以对。

丁秀兰病危时,病魔已经将她折磨得精疲力竭。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没有说一话,只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人们。

采访北大人民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吉善时,他开口就说:“说实话,我不想提丁秀兰的名字,提起来我就掉眼泪……”

听说丁秀兰去世了,刚刚从一线撤下来的医生、护士们牺牲宝贵的轮休时间,自发聚在北大人民医院门口悼念丁秀兰。望着丁秀兰办公室的窗口,他们个个哭成泪人:“丁大姐,你太累了,在天堂好好歇歇吧……”

这些天来,从早到晚,总有人来到北大人民医院的门口。人们或无语伫立,默默哀悼,或将一束束白的菊花、红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有的还附上一段留言寄托哀思。一位丁秀兰救治过的患者在留言中说:“丁大夫,我的救命恩人,您一路走好。”一位曾在丁秀兰指导下在医院实习过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在留言中深情写道:“雨丝中,曾朝夕相处的您含笑走来,还是那份慈爱的目光;花丛里,又飘来您白色的身影,步履仍然是那样匆忙。不忍看您的微笑,不忍看您的身影,泪水,只能用泪水向您挥别!泪水,多想用泪水把您挽留!”

为纪念丁秀兰,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北大人民医院和中青网共同承办的网上“丁秀兰纪念馆”于5月14日开通。短短3天时间,超过5000人次登录纪念馆留言。

在众多的留言中,老作家舒芜先生的一段留言特别引人注目。舒老说:“我于3月25日晚,因老年性肺炎到人民医院看急诊,留住医院,4月11日病愈出院回家。看急诊时,曾接触过丁秀兰大夫。现在对于她的殉职,怀着特别的敬意。这里,借用老友黄苗子先生近作一首表示我的敬意。”这首题为《白衣颂》的诗中写道:

壮哉医药师,生死置度外,挺身第一线,白衣多仙子;

矢溺唾涎污,扶持近尺咫,二十四小时,无休亦无寐;

问女何所思?天地有正气,问女何所忆?病床与轮椅;

非典渐得控,医护皆勇义,事迹太感人,观之频掩涕。

“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在家人、同事眼里,丁秀兰非常热爱生活。每逢节假日,只要不值班,她常约上家人、朋友到郊外度假。看到医院院子里鲜花盛开,她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去细品生命的芬芳,那细致的动作充满欣喜和怜爱。住院期间,当病情一度好转,她便打电话让丈夫送件毛衣过来:“记住,拿件颜色鲜艳一点的。”弥留之际,她下意识地伸出已经浮肿的手,使出全部力气抓住身旁的医护人员,那样子流露出对生的强烈渴望、对生活的深深眷恋。

女人味儿、人情味儿十足的丁秀兰,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呢?她有没有怕过?

丁秀兰的爱人说:“离家去医院时,她像每次加班一样,平静地告诉我:„医院有病人,我得赶过去。‟”

陪伴丁秀兰走完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徐国英说:“她有过担心,但她绝不害怕,更不会退缩。对她来说,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选择做医务工作者,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丁秀兰常说的两句话,也是她33年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平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面对病人,丁秀兰总是那样和蔼可亲。无论多忙,她都要坚持亲自为科室收治的每一位病人查体、安排就诊。遇到经济有困难的病人,她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有时甚至掏出自己的钱。

在此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急诊科无疑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急诊科副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的丁秀兰更是站在第一道防线的最前沿。她明明知道,多接触一次病人,就多一次被感染的危险,但她还是像平时一样,毫不犹豫地来到病人面前,奔波于患者的床前,为他们问诊、查体,匆忙的脚步声似乎告诉人们,她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她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用她已过中年的身躯抵御着疲倦。

终于有一天,当丁秀兰开完院里的一个防治非典的会议回来时,对护士长说了句:“我感觉有些冷”,接着就病倒了。不惑的年纪,加上长时间的劳累,使她的病情发展很快,持续的高热和浑身酸痛乏力折磨得她寝食难安。

躺在病床上的丁秀兰仍然没有忘记医生的职责。看到诊疗专家前来查房,她强忍病痛和他们探讨病历,并详细地将自己的患病感受、病情发展情况记录下来。她说:“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出院以后我还要好好研究。”

丁秀兰的爱人说:“我敢断定,如果她能康复,她还要到第一线去,想拦也拦不住。”

“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采访,一提起丁秀兰,所有人的眼圈都红红的。科主任朱继红说,在急诊科,丁秀兰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老大姐。她心里时刻想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为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晨曦初露,她就赶到医院;夜幕降临,她的身影仍留在医院。许多个节假日,她主动要求连续值三班。大家劝她休息,她只说一句:“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每当遇到难处,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向丁秀兰倾诉,而她又偏偏是出了名的“菩萨心肠”,总是牺牲休息时间,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急诊科的进修医生多,一些医生的家在外地,丁秀兰更是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今年大年三十,她把不能回家的医生请到了自己的家中,为他们包饺子,做年夜饭,使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除夕。

作为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关心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她常对科里的年轻党员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做好工作。”为普及急救常识,丁秀兰组织支部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到海淀区为社区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搞培训。她常说:“我只是尽我的能力做好我应该做的事。”身教重于言教,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躺在病床上,丁秀兰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看到年轻病友心情烦躁,她举着输液瓶挨到他们的床前,用长者特有的关怀安慰他们,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呼吸机。有一次,她打电话让爱人给她包些饺子送过来,当饺子送来后,她却不吃,而是让护士用一次性消毒碗把饺子分成几份,送给同病区的几个病重的年轻人吃。她总是批评护士们进她房间巡视的次数太多,每次护士进来时,她总是不停地撵她们:“快出去吧,别传染你们!”为了减轻护士的辛苦,她竟夜间不睡觉,自己盯着输液,任凭护士们怎么劝她,她总是固执地说:“你们不能太劳累,不然抵抗力会下降,我反正晚上也睡不着,无所谓的。”

4月22日,因病情加重,丁秀兰被转到地坛医院,她对送行的同事们一再说:“离我远点,不要传染你们。”在地坛医院的日日夜夜,丁秀兰心里想的还是患病的战友和坚守在一线的同事。在说话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让医护人员转告其他有病的同事:“用呼吸机时,要多抹石蜡油……”

丁秀兰虽然走了,可她的英名和事迹却在广为传扬。在网上纪念馆,一位网友用这样的诗句赞美丁秀兰:

群芳谱中一秀兰,忠骨柔情藏青山。

化作春泥无憾意,清香长留天地间。

王晶: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

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李晓红:

谁也没有想到,她走得如此之快。4月16日,28岁的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二科主治医师李晓红带着未竟的事业,永远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3月25日,李晓红所在医院收治了一名从急诊转来的患者。对病人集体会诊前,科主任告诫身体不舒服的李晓红不要参加会诊了。

可会诊前,大伙还是在人群中发现了一身防护的李晓红。“我看过这方面的资料,比你们有思想准备,让我来吧!”她从同事手中夺过听诊器和血压表,开始为这名患者查口腔、听肺音、量血压。一阵忙活,她已大汗淋漓。大家劝她休息,她说:“我同这名患者有了接触史,你们上去会又多一份危险。”

李晓红哪里知道,此刻,病毒正绕过层层防护服,向她和她的战友们侵袭过来。

接下来是病例分析。已经答应休息的李晓红突然又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有关非典的资料和国家推荐的临床诊断标准,看看对大家有没有发。”早就关注非典疫情的她提出对这名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并建议“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激素早期介入”的治疗方案,得到全科同志一致认同。

李晓红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每天对病人查体、修改医嘱、制定治疗方案,与病人“零距离”接触。3月30日,李晓红突感不适,“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为了不让救治的病人惦记自己,影响养病,被隔离治疗的李晓红让战友封锁了消息她还反复告诫接管了自己病人的两名医生:“××患者肺部感染很重,要提前使用抗菌素;××心功能不全,要随时探视……”

这个时候,李晓红的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20%,肺功能本来就差,加上连续高热、饮食不佳,4月6日,李晓红病情加重,已不能用语言和医生交流其他病人的治疗方案了,她用笔艰难地写道:我是一名医生,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我身上试用,我不怕,你们不要靠近我,一定要搞好防护。

4月16日下午3时30分,李晓红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

5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李晓红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一天,武警北京总队党委决定给李晓红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五

“非典”医护人员的事迹

名为非典型肺炎的疾患突如其来,在迎击这场天灾的战斗中,医疗战线的英雄冲锋在前,前仆后继地用汗水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血肉堤防。他们用自己不计利害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悲天悯人的大爱,保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然而,在一个个病人健康地重新站起来时,有的医务人员却病倒了,更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亲临广东视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近日又做出重要批示,对在抗击非典型肺炎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家属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坚信有广大医护工作者医护人员的奋斗与贡献,有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疫病。今天,我们把在羊城人民中间传扬的英雄故事、英雄精神讲述出来,我们相信,英雄的事迹和高尚精神一定会激励广大医护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最终战胜疫病。面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突袭,邓练贤以传染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挑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并冲在最前面。羊年春节,让邓练贤的妻子朱秀娟特别期待,因为难得没有安排节日值班的丈夫对她许了个愿“这个年可以陪你了,你说去哪我们就去哪。"然而,刚刚吃罢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还没看上两个,电话就响了:医院来了特殊肺炎病人,马上回院准备抢救…… "来得这么快!"邓练贤放下电话就往医院赶。就在这天下午,中山三院接到通知:广东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该院是指定的四家接收病人的医院之一。在医院的布置下,邓练贤以传染病科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主动挑起人员调配、组织协调和物品落实的担子。一方面要保证救治小组的力量,又要确保原来近百名病人的治疗不受影响。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所有工作人员都主动放弃休假,各就各位坚守岗位。他知道这项工作危险很大,让别人去承担风险,以年龄已届50多为借口推脱,不是他的作风。他一马当先,带领科室医务人员,投入这场"遭遇战"。第一位病人是个11岁小孩,邓练贤和其他专家一起对病人进行紧急会诊,做各项检查,确定治疗方案。这个除夕之夜,中山三院传染科灯火通明。对这种突如其来、预防治疗都处于摸索阶段的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邓练贤凭直觉意识到其极强的危险性,他亲自安排病房,交待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抢救紧张有序地展开。23时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来。这时,邓练贤的手机不断收到拜年短信,但他来不及看,一直忙到初一凌晨3时。一切就绪后,邓练贤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对爱人说:"我太累了。"说完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他就这样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除夕之夜。大年初一,邓练贤一大早就赶往医院查房。上午11时30分左右,一位姓周的危重病人被送到医院。这位被称为"毒王"的病人使一个又一个的医务人员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亲戚朋友也先后染病。当时病人发高热,烦躁不安,频繁而剧烈地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神志也模糊不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情况危急,刻不容缓。邓练贤和同事们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中,抗炎、吸氧、镇静、激素应用,但病人病情仍在不断加重。专家小组迅速做出决定,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这个病人身体强壮,体重足有80公斤,因为极度缺氧,情绪极度不稳,在作气管插管时更是烦躁不安,极不合作,要"奈何"他绝非易事。"快,快!"此时,病人的生命就在分秒之间,邓练贤想都顾不上多想,用力地按住病人身体,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纷纷上前,有的扶住患者的头,有的按手,有的按脚,让麻醉师尽快将导管插入。这一过程中,病人剧烈咳嗽使大量痰液带着血腥从插管处喷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从头到脚都被污染,而空气中也充满了病毒。与传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邓练贤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中,但此时此刻,又怎能放下病人,中途退缩?他和同事们来不及更换衣帽,继续抢救。病人呼吸不畅,要不断地拔下插管吸痰。在现场3个小时的抢救中,光给病人接痰的罐子就换了好几个。邓练贤和专家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各种参数,病人的病情终于慢慢稳定,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时间,在抢救病人时以分秒计算,而对于邓练贤自己,时间的概念在这些天已显得模糊不清,何时用餐,何时休息,都取决于病人的病情。他有严重胃溃疡,曾经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在这羊年春节,却只能在办公室吃几口凉透的盒饭。接下来的几天,几位重症病人相继被送到中山三院。每天,邓练贤都要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高度紧张的工作及大量的体力消耗,即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难以支撑。回到家中,抢救病人的过程又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使他难以入睡: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亟需思考……初四早上,邓练贤突然感觉不行了,全身肌痛、乏力、头痛、高热,他染上了病毒,肺部出现炎症阴影,住进自己工作的医院。就像一场战争,谁冲锋在前谁就可能先倒下。在邓练贤之后,医院相继有20名一线医护人员也病倒了。中山三院接诊的"非典"病例,都是早期极重、传染性极强的危重病例,而当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非常模糊,面对一个未知的巨大危险,邓练贤和他的同事们成为第一批"扫雷者"。这时,人们发现,邓练贤所在的早期救治病人的4人专家组中,有3人是来自各科室的党支部书记,4位专家后来全部染上"非典";在参加抢救"毒王"的9名医护人员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平时习以为常的"邓书记"的称谓,如今变成了带泪的述说和无限的敬意,尽管在人们的口里讲述的是一件件琐事 中山三院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经过救治,已陆续痊愈出院,而最早病倒、带领战友冲锋陷阵的邓练贤,却再也没有回来…… 4月21日下午5时45分,邓练贤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永远闭上了双眼。从皓首白发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到相濡以沫的妻子,我们采访的每一个认识邓练贤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好医生、好支书。在一件件平凡而又不易的琐事中,邓练贤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亲切地站到了我们面前。"邓书记",同事们总是这样亲切地称呼邓练贤。在传染病科,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找"邓书记",不仅仅因为他是支部书记,更因为他为人特别有耐心,不怕麻烦。邓练贤30年的同事和老师、白发苍苍的姚集鲁教授是个坚强达观的人,说起邓练贤的离去也不禁流泪了。他对这位爱徒的评价是个老实人。论起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两条,他在我的学生中是做得最好的。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从他身上都看到了"。就在邓练贤病倒的前一天,同事们还看见他在给一位"非典"病人的家属做工作。实际上,科里每次有病人或者家属闹情绪有意见,大家都会说找邓书记来,过不了一会就会看到邓书记笑眯眯地出来说声"搞定了。"为什么病人、家属都这么听邓书记的话,因为邓书记心里总有病人,病人想什么,家属想什么,他都能体会到。他的话往往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去了,听了特别贴心,当然也就没气了。这么多年来,传染病科医患关系一直比较融洽,没有一例向医院的投诉。大年初一中午抢救完一个11岁病孩出来,细心的邓书记已经给医生护士们订好了盒饭。护士长王乔凤说起这些事,眼泪直流:按理说这些并不该是一个老领导、老专家做的事,而更让王乔凤唏嘘的,是身心俱疲的邓书记还给病孩的父母都买了盒饭。善待病人,是在邓练贤身边工作的医生护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记忆中,邓练贤一直平等待人,在他眼里病人既是病人也是亲人,没有贫富贵贱远近亲疏之分。以前大家经济都还不宽裕,有些病人没钱吃饭,邓练贤常常自己掏钱给病人买饭。看到邓书记这样做,他身边的很多年轻医生护士也都慢慢养成了这种帮助困难病人的习惯。有一阵医院病人走账的情况多了,有的同志收病人时会有些犯嘀咕,每当这时邓练贤总是?先抢救",从无二话。邓练贤对人好,但也很有原则,讲究方法。医院曾经有一位年龄较大的进修医生,个人毛病比较多,在其他科室很难呆下去。邓练贤主动提出:到我这里来。为了帮他,邓练贤和病区负责人商量了一个"帮教"妙计,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邓练贤找来进修医生,连续问了许多问题,进修医生答不出来。邓书记把他批评一通,然后让其他人去安慰他、帮助他。不久,这位进修医生工作态度好了,医疗水平也有了提高,邓练贤由此真成了医生?医生"。任劳任怨、勤恳豁达的性格,是邓练贤26年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形成的。从1977年担任传染病科党支部副书记开始,他就从未忘记一个基层党的工作者的责任。在他的用心带领下,传染病院这个党支部,成为院里最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在邓书记的亲身示范下,支部连续13年获得医院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则连续13年被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的称号。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邓练贤在这个全院最大的科里默默地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工作。同事遇到业务上的难题,找他;年轻人工作受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闹离婚,找他。他总是鼓励年轻同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科里搞装修,他比自己家装修还上心,样样考虑周全。多少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前要巡视重诊患者病房?;婆婆妈妈"得连水电安全都要仔细查看。他还牵头,以传染科支部名义在韶关仁化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的学业…邓练贤倒下了,但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却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的奋斗和牺牲成为战友们前进和避免更大牺牲的指路牌写下《护士日记》让无数读者流下热泪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张积慧,在一个座谈会上说出了全体白衣战士的心声:抗非典"中早期倒下的医务人员,是"冲锋连"的战士,他们率先踩雷,用生命给后面的战友竖下安全指路牌,让更多的战友奋勇前行,直至最终取得最后胜利。

邓练贤的奋斗和牺牲折射出可歌可泣的抗"非典"英雄画卷。

躺在病床上的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与"非典"病毒的顽强搏斗。还住在中山三院的时候,他经常和战友们互相打电话询问病情,互相鼓励,交流治疗心得。有时还互相问问今天吃了什么,都很乐观。他们自己给自己看病,医生给他们开的医嘱都征求他们的意见。随着病情的加重,他们只能隔着玻璃互相看着对方,摆摆手示意,互相鼓励。邓练贤的病越来越重。2月18日,他转入了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i c u。这里由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牵头,专门收治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尽管此时他几乎躺着不能动,但他还是积极配合治疗,经常主动将自己的情况向主管医生讲,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医生的邓练贤何尝不留恋这个世界?何尝不留恋他的家人?在他去世前不久,他的妻子朱秀娟照例给他送晚饭,并喂他吃。朱秀娟准备离开时,邓练贤突然示意她不要走……不久,邓练贤神智昏迷,接着永远离开了。邓练贤等专家倒下了,但一批又一批专家接力而上。

邓练贤病倒不久,中山三院内科娄探奇主任临危授命,毫不犹豫地接任治疗小组组长。难道他不怕成为第二个邓练贤吗?他说:"我是一名医生,倒下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绝不能退缩。"传染病科主任姚集鲁是一位年过60的老教授,作为专家,他最清楚,年纪大、体质差的人群最容易受感染,而且感染后康复的难度也较大,但他还是经常到一线会诊。在传染科支部,党员王乔凤是第一批病倒的护士,但身体一恢复就强烈要求重新"归队";党员谢奇锋辗转兄弟省市,支援抗非典"。支部里的党员们都说,在这场战争中,传染科支部应该是排除灾难、迎接光明的群体,应该是一面旗帜……邓练贤等人的牺牲,换来后来战友的安全。在此基础上,专家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不断加深,救治方案越来越成熟。目前,全省新发病例逐步减少,治愈率明显提高,死亡率降到了最低,特别可喜的是医务人员感染发病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邓练贤的病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省委、省政府也时刻关心着邓练贤等抗"非典"勇士的安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等各级领导对他十分关心,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救治邓练贤等患病医务人员。著名呼吸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王爱霞等一大批知名专家都亲自为他会诊。省里还专门拿出3亿元设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其中一个用途就是给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发健康补助和慰问金。

邓练贤逝世后,张德江亲自到邓练贤家里慰问其家属。4月23日,张德江在广东省卫生界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座谈会上,十分动情地说,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救治病人,探索出一套治疗、预防"非典"的有效办法,为广东、为全国、为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人民的功臣,代表了经历了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新的精神风貌。说话至此,他起立鞠躬。鞠躬,向邓练贤、叶欣等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英勇捐躯的勇士;鞠躬,向钟南山等仍然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六

no.1 非典型肺炎是一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准确病原的疑难疾病。非典型肺炎实际是与由细菌引起的所谓典型肺炎不同的一组肺炎。相对于经典的大叶性肺炎而言,早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时,因其表现不够典型亦称“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也曾泛指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所致的肺炎。现在主要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这些病原体亦称非典型病原体。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感染现象,有比较强的传染力。

no.2

一、“非典”是指自2003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一类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病症。它是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二、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且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尔病人痰中带血丝,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非典”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症状会和感冒比较好区别,但是在初期的时候,有时候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甚至一部分“非典”的病人,开始的时候症状类似于感冒,或者完全和感冒相同,或者有点象流感一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因为作为“非典”的病原体来说,不是一下子到肺部的,要经过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到肺部,我们观察的病人,往往是持续的发热,持续三五天,甚至再长的时间,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病情的转机。病人通常的症状有干咳少痰,个别痰中带血,严重的会呼吸困难。一般感冒病症包括发烧、咳嗽、头痛,可在数日后转好,并且一般没有肺炎迹象。

三、潜伏期约为二至十二天之间,多数人通常在四到五天就有明显症状。目前大家公认的传播途径是经过呼吸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来传播,特别是近距离接触,咳嗽、喷嚏、病人的分泌物、体液接触所传染;现在又有一些其它情况,直接接触病人后,通过手,再揉鼻子、眼睛等,也是一个传播途径。

四、建议如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早就诊,因为这种病在观察的过程中,会突然加重,假如能及早发现,给予及时治疗,大多数的病人经过数周就可以康复出院。另外到医院就诊,除了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外,可以及时的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回家里感染家人和到社会上传染给别人。还有,有些人认为如果有流鼻涕的症状,就肯定不是“非典”是不对的。无论“非典”病原体是什么,都是经过上呼吸道,经过口咽、鼻喉部侵入的,所以早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普通感冒的类似症状。怀疑感染非典型肺炎应及早到医院就诊,x光检验有助于诊断。

五、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但经及时的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康复。目前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多学科专家,在总结前阶段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目前没有疫苗预防非典型肺炎,而且也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所以说,预防“非典”最根本的办法是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六、主要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均衡饮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注意居室环境清洁卫生,勤晒衣被。(室内安装空调的要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保证送风安全。)

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或长时间呆在密闭的空间内。

出现病症应及时就医。

no.实例

李晓红是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97级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工作,今年4月16日英勇牺牲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由于晓红已有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医院批准她从3月24日开始休假,可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却让晓红毅然放弃休假。那时的她清醒地意识到,白衣战士将要在一个特殊战场上冲锋陷阵了。3月25日,晓红所在医院内二科收治了一名发烧病人,虽然她不是主管医生,但病人的症状如一片阴云掠过她的心头:非典?!在26日的会诊中,晓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原来搜集整理的非典资料成了她诊断和治疗的有力依据。27日中午,这名患者被确诊患有非典。晓红的未雨绸缪,为医院尽快确诊非典病例、尽早防治和避免更大面积传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可能措手不及的战斗,由此便有了科学防范。

叶欣是一个敬业爱岗的人。自1976年她从卫训队毕业后,就一直在广东省中医院工作,从护士、主管护士到护士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尤其是当了急诊科的护士长以后,工作更加繁忙,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很少有正常的节假日。每年的新春佳节,她总是主动顶班,让别的护士回家团聚,成家22年了,只有结婚那年的春节是在家里度过的,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丈夫见她如此劳累,1986年便自作主张帮她联系了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单位,对方也非常欢迎她去,但是她断然拒绝了,她说她出生于医生世家,从小就喜欢医护工作,愿意当一辈子护士。正因为她热爱这个职业,因此,她总是爱院如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更是全身心的投入。自从急诊科接受非典患者以来,她所处的科室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大,身为护士长的她始终战斗在第一线,进行周密筹划,冷静部署,使整个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忙的时候,她甚至连家人打来的电话都不接听,请护士转告她的家人不要为她担心。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多,她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整天超负荷地工作,渐渐地,她感到体力明显不行了,而且颈椎、腰椎和膝关节等旧病不时向她袭来,使她在一次次对患者的抢救中都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她仍然咬紧牙关,从不言退。、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小汤山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组建时间最短、参与建制单位最多、收治病人数量最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传染病医院。在两个月里,我们发扬“英勇无畏、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救死扶伤”的小汤山精神,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中,有672名治愈出院,治愈率达到98.8%,1383名工作人员无一感染。中央军委江主席签署通令,对我院全体官兵给予嘉奖。世界卫生组织来医院考察后评价说:小汤山医院很了不起,是一个奇迹!如今,小汤山医院收治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所有医务人员也都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七

“非典”时期医生求人感人事迹

sars事件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语: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恐慌,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世界各国对该病的处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及命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媒体的关注等等。

“sars”一词在不同国家里,有不同习惯称呼。中国大陆惯称“非典型肺炎”,并简称作“非典”。香港习惯把“sars”依粤音译作“沙士”,或直接用英语“sars”。台湾亦惯用英语,或称“中国肺炎sars”。新加坡媒体一度使用“萨斯”,4月17日,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统一作“沙斯”。

邓练贤:2003年4月21日下午5时40分,冲锋在抗击“非典”最前线而被感染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邓练贤不幸逝世,年仅53岁。这是广东省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战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职的医生。除夕晚上9点钟,邓练贤在家接到医院电话,称由外院转入两个危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由于正值春假,发生突发事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邓练贤以传染病科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的身份,积极地挑起传染病科人员调配、组织协调的担子。作为传染病科主任医师的他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个工作的风险性,但他没有推脱而在每一个救治过程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但不幸的是,他在救治患者时却被病毒感染。在中山三院,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无一幸免地染上了非典型肺炎,而病得最重的邓练贤在与病魔坚强战斗了两个多月后离开了人世。邓练贤曾说过的话: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付出,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

叶欣:永远的白衣战土 2003年3月25日凌晨,47岁的叶欣——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永远毕上了她美丽的双眼。今年春节前后,一种病因未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随着“非典”患者的急剧增加,广东省中医院当机立断,紧急抽调二二沙分院急诊科部分护士增援位于市中心的院本部。二沙急诊科护士力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叶欣身先士卒,从2月8日便开始加班。这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当一批批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时,持续作战的叶欣却倒在了她最热爱的岗位上。在叶欣的办公桌上,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工作记录,那是用废弃的化验单背面写的工作记录。点点滴滴,记载着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拼搏的足迹,凝聚着她一生对护士职业永恒的热爱与追求。叶欣曾说过的话:这里危险,让我来。卫保周:洛阳花开非典战 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洛阳市直机关第二门诊部51岁的副主任医师卫保周,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于5月29日牺牲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5月23日,卫保周主动请缨参加洛阳市驻乡镇卫生院防治非典医疗队,劳累过度并带病工作,一直战斗到倒下的一刻。卫保周曾说过的话:抗击非典,我不能当逃兵。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八

以创先争优促非公党建筑坚强堡垒促企业发展 寿县板桥草席有限公司是一家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公司资产总额5000余万元。目前公司员工100余人,其中中共党员6人。2008年4月经党委批准,公司党支部正式成立。支部立三年以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凝聚公司核心战斗力、夯实非公党建基础、优化提升公司结构、带动公司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以“创先争优”为契入点,不断抓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积极发挥党支部一班人及其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建设构筑起了一个坚强的堡垒,也为公司的强势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强化宗旨教育,明确工作方向

支部建立伊始,首先把党的宗旨教育摆上工作日程,强化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党员带头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帮助党员、团员、干部职工明确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向,使支部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工作起点和工作方向。一是在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中,以写读书日记、公司主题演讲、党员与群众心连心座谈等多种方式丰富党的宗旨教育内容;二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贯穿党的宗旨理念;三是在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中树立党员忠诚于党、职工爱岗敬业,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的强烈意识,从而达到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牢记使命,增强支部核心凝聚力的目的,教育团结党员干部和公司普通员工同心同德为企业发展作贡献,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共同奋斗。

二、提高党员素质,争当企业标兵

支部成立之前,由于缺少基层党组织,党员政治生活较少,党性意识较薄弱,先锋模范的潜能没有得到挖掘和发挥。为此,支部把提升党员素质,打造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支部建设的工作基础,认真抓好党员培训。

一是抓好党支部学习制度建设,坚持组织生活制度;

二是在民主生活会上,通过支部一班人的交心谈心,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协调沟通,互相监督制约,全面落实整改,不断强化支部的自身建设;

三是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外出参观学习取经,举办党员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培养党员良好的思想道德、作风纪律、廉洁守法和牺牲奉献精神,使广大党员在争当企业排头兵中个个兢兢业业,勇挑重担。

三、积极谏言献策,激活发展动力

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党的章程和制度要求,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和企业特点,充分认清所肩负的责任,确定好自身工作位置和工作角度,积极为企业在发展中攻坚克难、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跨越出谋划策,当好企业的带头人、好管家、好参谋。

一是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的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过程之中,主动关心、共商大是、提供服务、凝聚人心;

二是把握方向、切准脉搏,依照章程和法律法规帮助企业依法经营、有序生产;

三是化解不稳定因素,积极排查调处有关各类矛盾纠纷14件,使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主动帮助完成企业应尽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公司在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增,公司充满了社会活力。

四、营造宣传氛围,丰富企业文化

营造宣传氛围,党的宣传是一切工作的先导,企业文化是宣传工作的基石。为此支部将二者紧密结合,积极营造宣传氛围,通过挖掘整理企业文化,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力争树立一种企业境界。一是认真规划宣传工作,积极收集宣传材料,不断总结交流宣传教育和文体工作经验;二是抓住每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及时开展专题学习座谈讨论活动;三是坚持党课学习和支部活动的开展,适时组织职工文艺演出和体育活动;四是搞好宣传载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更新宣传公示栏版面,悬挂半永久性宣传标语;更新和美化公司宣传阵地。同时利用的契机,设置形象宣传广告牌。不仅对外展示集团及公司的新气象、新面貌,更为好的乡镇形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光彩。

五、狠抓优质服务,树立文明形象

党支部在抓创建中,首先根据公司经营要求,抓好优质文明服务。

一是树立先进理念,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求真务实,敢于超脱跨越,一心一意帮助公司瞄准未来,规划发展之路;

二是在支部自身建设中首先抓好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目前支部已建立了民主生活会、支部例会、党员大会、学习培训会、党员定期考察谈心等十余个工作制度,并在不断修改健全中;

三是整合资源,融汇各方力量,集中时间开展有关活动,克服了工学矛盾、党务政务与企业生产时间上的碰撞;

四是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试行每月党员星级评定,主要依据于党员日常表现、群众意见和支部研究结果进行量化打分,每月公示,激发每个党员的荣誉感,便于群众监督;

五是做到党务公开,民主决策,重大事项必须经党员大会通过,支部研究的日常工作定期公开;

六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改变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做到以人为本,主动关心党员群众和干部职工,以情感人,协调抓好生产经营保障和职工福利待遇,团结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努力完成和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春节前夕,组织公司党员、团员向贫困职工捐助善款3000余元,密切了党群关系。由于支部先进工作方式的建立和试行,党支部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认同,也得到了上级党委和公司行政领导的首肯。党支部的向心力日益凸显,名员工中已有人主动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

公司在前进的道路上感受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对党的关怀,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厚爱,充满了感恩之情。公司党支部已研究出台了下一步的工作规划,决心以实际行动提升企业的发展,带动板桥镇草席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板桥镇人民造福。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九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理论物理xxx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xxx同志能够坚持加强党的理论修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宣传和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达到了中央提出的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五带头”基本要求。

一直以来,xxx同志都时时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学校各阶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该同志乐于助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2010年10月,研究生新生入学伊始,xxx同志就组织开展“研究生生活学习经验交流会”,他请来学院的佼佼者,给新生们上了精彩一课,为新生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当时学院研究生表率左正伟师兄带头发言。众所周知,左师兄是我们学院的一面旗帜,无论从科研能力还是文化素质上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强调,我们要注意夯实基础,切忌好高骛远„„。会后大家感触颇多,同时对未来充满干劲,充满信心。xxx同志由于出色完成本次工作受到了党支部书记的表扬。

2010年12月,xxx跟学院学生会一起组织“秋游”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使同学们在繁重的学习下,得到了放松,同时也是一次促进我们研究生团队凝聚力的大好机会。

游览风景之余,更有自己动手的项目。中午时分大家借来灶台锅铲,当即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同学们脸上也不禁笑意腾腾。虽然菜肴的酸淡苦辣不尽人如意,但动手的乐趣确实无穷无尽。往日的疲惫也一扫而去,大家似乎又回到了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很显然,我们同学都很珍惜“秋游”的机会,开开心心的玩一场,为下一次的搏击而蓄势。同学们的快乐“秋游”来自于大家的努力,更少不了xxx同志的长期准备及其细致入微的工作。

2010年12月,xxx同志协助组织“研究生迎新晚会”的节目排练,在大家的辛苦努力下,我们学院的节目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为学院增光添彩。

成绩的取得,少不了大家的辛苦努力。排练期间,每次xxx同志都去借来音响,创造了良好的排练氛围,能够让演出的同学们很快地进入状态,同时也能听清楚每一个音,让同学们更快的把握了发音技巧。就在大家为排练而烦的时候,他每天早早地就到了排练场地,准备好音乐,在那等着大家。终于等到了正式演出的那天,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大家阵阵喝彩声,演出结束后,研究生处亲自打电话给学院道贺。

2011年3月,xxx同志组织了院际研究生的交流会——“与我校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对话”。带领我们物理学的研究生走出学院,与别的专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也让更多别系的同学了解到了物理学的乐趣。

xxx同志先进事迹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例举。他将继续秉承党的优良传统,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学习,严于律己,牢记党的教导,同时拓宽各方面能力,争创更多的佳绩。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十

抗击非典医护人员的事迹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3年2月1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2003年4月21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王晶:用激情托起脆弱的生命

现年32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士王晶,同非典病魔顽强抗争了一个多月后,于5月27日下午与世长辞。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忠实履行着一名白衣天使应尽的职责。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压力,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在她病重期间,来自广东、北京的著名专家多次对王晶进行了会诊,虽然经过全力抢救,还是没有能够挽留住她年轻的生命。中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委员会决定授予王晶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王晶曾说过的话:我是一名护士,作为护士我就是要把病人护理好。

谢婉雯:爱心传遍香江

因救治非典病人而染病殉职的首位香港女医生谢婉雯,于5月13日逝世以来,一直为各界敬仰,并被视为香港的“南丁格尔”。其逝世唤起了港人在逆境中团结求生的精神。谢婉雯的生命永远的凝固在年轻的35岁。5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以最高规格仪式为无私救人、英勇抗炎而殉职的谢婉雯举行葬礼,并称颂她是“香港的女儿”。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声明说:“谢婉雯医生在帮助他人时表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勇气,我相信全港市民都不会忘记她无私的奉献。” 谢婉雯曾说过的话:我要快点出院,回病房帮忙。

李晓红:以生命之躯迎击非典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非典个人先进事迹篇十一

xx中医字[2003]13号

xxx中医院

各防治非典工作小组、各科室:调整抗击非典应急工作的通知

面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继续蔓延,贯彻国

务院、卫生部的相关精神,落实中共xx县委、xx人民政府《关于再次调整xx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领导小组》通知的具体内容,根据我院目前的抗击非典应急工作的具体内容,结合近期防治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我院具体情况,特再次调整抗击非典应急方案。

一、工作调整目的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进一步加强对非典型肺

炎防治工作的领导,以大局为重,争取“战斗”的主动权,充分调用全院抗击非典所必须的储备资源,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用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的胜利,各应急小组及全体医务人员提高效率,积极应对。维护医院内部正常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抗击非典前线做坚强的后盾。

二、工作调整原则

提高认识,全力以赴;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管理,科学防治;积极开展中医防瘟治瘟优势。

三、组织管理调整内容

1、加设督促检查组

组长:xxxx

成员:各个科室联络员

主要职责:负责对抗击“非典”工作过

程中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的督察,提

出对工作不力、落实不到位责任人的处置意

见。

2、组建院内总值班检查队

负责人:医院办公室每日总值班人员

成员:各个科室值班人员

主要职责及要求:在非典期间,维护医

院内部医疗工作稳定进行,各个科室将每天

院内科室所有危重病人进行汇总,提交总值

班人员,总值班人员熟悉各个科室情况,及

时反馈医务科相关负责人。

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每天下午4点

半在医院xxx会议室召开每日工作汇报及总结,要求各应急队伍负责人及联络员准时参加,做到非典疫情当时发、当时报,并及时传达下一步工作意见。

xxxx中医院2003年4月29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