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九篇)

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06:43:54
最新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九篇)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65+45)×5 65×5+45×5

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交流,出示:(64+26)×2 64×2+26×2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

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

5、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

四、总结回顾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我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首先我先创设了设计买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后让学生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是不是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7+8+15)×60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中也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多加注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b)×c=a×c+b×c

生4、(a+b)×c=a×b+a×c

生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评析: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多个算式的计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①20×25+4×25

②36×15-26×15②(66+34)×66

③66×66+66×34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④(36-26)×15

⑤(20+4)×25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总评: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 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68×128-68×2834×(100+20)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口算卡片、投影仪、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824×5+24×8

(3)20×(l+15)0×17+20×15

(4)(40+28)×540×5+ 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35×37+65×37

32×(200+3)38×29+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p36页例3,做一做,练习六习题。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8+2)×1258×125+2×125

2、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2)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

1、计算(4+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表示什么?再乘25表示什么?

2、计算4×25+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4×25表示什么?2×25表示什么?把它们的积相加表示什么?

3、计算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这是乘法的什么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5、会用简便算法计算4×25+6×25吗?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6页例3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a=4×a+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针对自学提纲5题请不同方法同学汇报。

3、结合“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4+36)()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⑴25×(200+4)⑵35×201

25×200+25×435×200+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20×5524×205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5+24×25125×22—125×14

(25+20)×435×99+35

2、每个同学要用9本练习本,四(1)班有42人,四(2)班有38人,这两个班共需要多少本练习本?

3、计算。

89×10135×36+35×63+35

4、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3)错算成30×□+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a+b)×c=a×c+b×c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东新四小学王唯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1、计算

(80+4)×2534×72+34×28

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25+7)×4=25×4×7×4()

35×9+35

=35×(9+1)

=350----()

3、填一填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9+4×9=(6+4)×9

(40+4)×25=40×25+4×25

(64+36)×42=42×64+42×36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65+45)×5 65×5+45×5

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 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交流,出示:(64+26)×2 64×2+26×2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

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

5、 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

四、总结回顾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我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首先我先创设了设计买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后让学生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是不是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7+8+15)×60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中也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多加注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课件一套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7×28+7×72

7×(28+72)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7×28+7×72=7×(28+72)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是否也成立。

2、商场“五一”举行让利大折扣,王老师趁这机会去为参加校园歌手比赛的五位同学挑选服装,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1)看到这幅图画,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想提什么问题?

(2)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3)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4)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65×5+45×5(65+45)×5

(5)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5)大屏幕出示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总结,学生齐读。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五、总结回顾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