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09 20:15:21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
    小编:admin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一

关键词:羌族;舞蹈;学前教育校本教材;研究

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羌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以及景颇族等,这些少数民族既是民族自治的共同体,又是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族群。作为少数民族的羌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古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走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其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先经历了自东向西的迁移,又进行了自西向东的迁移,最终在岷江上游一带定居,形成了相对闭塞的聚居区。羌族文化中以羌族舞蹈最具特色。羌族舞蹈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经常受到战争的影响,以及长期处于一种受压迫的状态,使得羌族舞蹈古朴的艺术风貌和原始的艺术形式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羌民族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民族,这也正是羌族浓郁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得以完全保留的重要原因。

1 羌族舞蹈的发展历程概述

1.1 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了古巫带领的多个军事力量部落集团,其中包括三苗、三危以及尤三大部落,这些就是羌族最早的最高首领,羌族所有与农业、天文、地理、医药以及战争等事物相关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这些首领的手中,巫文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之后巫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原始时期和殷商社会最主要的文化形式。最原始的羌族因为生产力非常低下,加上生存竞争的严酷,将羌族人民内心最关心的事物定位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得到食物,第二,是大量的生殖,自此羌族人们的意识也开始重点围绕在这两个问题发展,即生产与生育。由于原始羌族对自然界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万物有神,自然崇拜的思想便自然、生产以及生育等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与生产、生育相关的巫术意识,自此巫术仪式开始有了最初的艺术萌芽,而羌族舞蹈也正是从这些巫术仪式中发展而来。[1]

1.2 羌族舞蹈的起源

古代时期羌族文化被称为姜炎文化,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了华夏文化与西羌文化两个部分,华夏文化慢慢成为了现代的汉族文化,成为汉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羌文化则是指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大多数为羌系民族地方文化与现代羌族文化。古羌人的部落相对较多,人口非常繁盛,遍布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各地,殷代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古羌人的活动,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数千年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羌族人民和其他的兄弟民族一起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绚丽多彩、光辉夺目的中华文化。[2]羌族舞蹈艺术是建立在羌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上,与羌族文化息息相关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其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一样具有欢乐的激情,舞蹈节奏明快而活跃。羌族舞蹈大多表现为其自我民族的一种娱乐性集体行为,而这种集体行为体现了羌族的民间习俗,体现了羌族先民在各种环境下为了民族的生存而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羌族的风俗习惯众多,而且很多的习俗都是通过羌族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例如,农历四月初一举行的“祭祀会”,农历六月盛夏举行的“歌仙会”,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的“羌历年”,还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以及婚庆嫁娶等等都要以羌族的舞蹈形式进行表达。

1.3 民族性格与审美价值给羌族舞蹈带来的影响

羌族有特殊的民族文化根源和长期生活变迁,一直以来居住环境都受到了生产、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制约,致使羌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信仰与生活方式,羌族一直信奉自然崇拜与原始膜拜,以天、地、日、月、山、水、树、石为神的原始信奉,以羊为图腾崇拜,信奉着万物有灵的神灵信仰。此外艰苦的生活环境、长期的战争、长久的颠沛流离又让羌族人民养成了忍辱负重和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这一点在羌族的舞蹈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羌族舞蹈就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民族舞蹈艺术,折射出来了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在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审美习惯的传承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就是在其流动的艺术形式中,这种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与舞蹈信仰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羌族舞蹈本身具备审美表现来看,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心理都直接来自于该民族原始乐舞的听觉和美感,让羌族人民在审美认识中体验到了心理上的愉悦,目的是使得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以古朴多姿的律动和意蕴装点着宗教的各类祭仪,在羌族人民丰富的想象与幻想下,不仅宗教发展得日益成熟,羌族舞蹈本身的审美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羌族人民可以全身心地体验到纵歌狂舞的快乐。

2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羌族舞蹈艺术是羌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整个大家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以来,经过党和政府的重视、发掘、整理,以及对羌族文化艺术的大力宣传,让羌族舞蹈正式走上了艺术舞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面对这一境况,如果能让羌族舞蹈艺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教材,羌族舞蹈艺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羌族舞蹈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形体教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体现,更是艺术修养和文化习俗有效结合的重要结晶。羌族舞蹈如果能编排为课程教材,就可以将羌族的舞蹈从实践转化成为理论,再用艺术理论去引导舞蹈实践的整个过程,将传统的羌族舞蹈艺术从广泛的社会活动中提取出来,使其形成一套完美的艺术规范教学组合,再以教学组合的方式带动羌族舞蹈的舞台表演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化成为发散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以最有力的艺术感染力震撼观众的心灵,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将会大幅度地推动羌族民间舞蹈走向现代化,让这一伟大的文化艺术产品跟随时代的发展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所有的民众都能受到羌族文化智慧的启迪,让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携手、团结奋进,为我们的社会大舞台添加全新的艺术生机和活力。

3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具体内容

3.1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的整理方法

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教育中,在课堂采用组合教学训练模式,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步骤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组合就是指在音乐或者某一种节奏的配合之下,教师采用多个动作进行串联与组织构成的一种比较短小的训练组合,从最初期的代表性教学发展成为根元素教学,通过—元素—动作—短句—组合到—片断的全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动律为中心点,选取主干动作与基本动作,注重将羌族舞蹈的风格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得编排后的羌族舞蹈成为典型的组合教学模式”。[3]

3.2 羌族舞蹈基础训练组合的编排

基础训练组合阶段在舞蹈教材中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基本形态、情态、动态以及基本韵律和基本节奏进行初步的认识与掌握,是羌族舞蹈教学流程与教学原理中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第一步。因此,针对该阶段的训练目标,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进行再编排时应该注重准确性和针对性,依据羌族舞蹈的民族特点,对舞蹈中的节奏特点、形态特征、动作力度、速度、幅度、各个动作的发力点及最基本的风格特点等,如小腿划圈的分解动作,跳舞时胯的正确定位等。在对基础组合训练进行编排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羌族舞蹈核心动律与基本体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肢体上形成较强的动作肌肉记忆与心理暗示习惯,就需要舞蹈教师进行编排时针对某一个特定动作、姿态、步法以及体态进行反复的训练。此外,为了有效避免单一性的重复练习让学生感到乏味,舞蹈教师还应该对这种单一动作进行合理的剖析,把单一动作分解成为动态、动律、动力以及节奏等四个因素,让学生可以在相同的动律之下,进行不同的舞姿、空间以及节拍训练,让学生在这些训练中学会运用身体记忆来领会羌族舞蹈特定动律的要领,加强羌族音乐的节奏训练,提高学生支配身体的能力和心理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羌族舞蹈的兴趣,充分了解空间意识感受与舞蹈动作、节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不同动作重复训练中熟能生巧。

3.3 风格性的训练组合与编排方法

风格性训练组合是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训练阶段可以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因此,被认为是羌族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成熟阶段与深入阶段。为了让学生能对羌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教师对羌族舞蹈风格性训练组合进行编排时,应该依据羌族民间舞蹈基本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和六种风格性组合进行,两种类型分别为自娱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六种风格性组合分别为萨朗舞、席步缴、莫恩纳莎、忍木·那耸瓦、克什叽·黑苏得以及埃古·日格沙,这六种风格组合形成了一种各自独立却又有一定联系的风格性训练组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风格训练组合中了解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并把羌族舞蹈整体的形态风貌和民族性格充分地展示出来。

4 结语

羌族舞蹈是我国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当前大部分人对羌族舞蹈的认知还很少,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正如一些教育家所讲的,一部优秀的教材需要进行多年的研究和编排,它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更新与总结,才能真正地将羌族舞蹈从民间带到课堂,才能将其建设成为一部优秀的舞蹈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谭悦.论羌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训练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8(10):136.

[2]芦金钢.高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点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艺术观察,2015,11(8):102.

[3]谢鲤芯.羌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2014,16(04):52-53.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二

阅读引领成长    校本活跃校园 

xx区xx镇xx小学始建于1925年,位于xx村东面的xx大坡脚下,校门前一条小河蜿蜒环绕。校园占地面积6838平方米,建筑面积xx平方米,建有远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艺术教室、舞蹈教室、心理咨询室等。现有xx个教学班,xx名学生,xx名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xx名,小学一级教师xx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骨干教师12名。远离喧嚣的环境,美丽整洁的校园,日趋完善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笃实校风学风,使xx小学逐渐成为了一所声名远播的农村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路子,在“以制度促规范、以文化积底蕴、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形成了“艺术小、书香小、绿色小,快乐小”的办学特色。在新课改理念下,学校紧紧抓住安顺市“双阅读”活动契机,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大力实施经典艺术熏陶教育,让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研,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长。经过5年多的努力,学校营造出了“快乐阅读”的良好氛围,校本教材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经费保障,以“双阅读”为契机,确立校本教材开发目标

自新一轮新课程改革以来,xx小学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说明书》对小学三个阶段的识字量和阅读量的要求,同时,根据《校本研修面对面》的方法理论,确立了“立足‘双阅读’开展校本教研、通过校本教材开发提升阅读质量”的阅读与校本开发“两促进”的思路。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以语文教研组为主导、各教研组为辅助的一级教研和以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协同的二级教研的校本开发工作网络。

为确保校本教材研修开发顺利进行取得成绩,学校一是匹配专用基金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每学期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拿出2%的经费专门用于开展“双阅读”活动和校本研修开发;二是把工作成绩列入教师绩效考核,对成绩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三是打破物质奖励惯例,把奖品从奖物资或奖现金兑换成奖经典书籍或学生爱看的书。四年来,学校共计奖发书籍xx余册。

为科学确立校本教材开发目标,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研修的教材书籍,利用教研活动和学校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教师都知道校本开发是大家的责任、也是自己的责任。通过研究学习,学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参与‘双阅读’、让经典助推快乐成长”的校本教材开发目标。为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中来,学校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阅读和校本教材研发活动,创造出了“我爱阅读、我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争取支持,抓住契机,强化措施,积极实施校本教材开发

新课程改革是实施教材课程改革的国家行为,而真正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基层学校的有力实施。xx小学依托新课改的大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区有关部门对新课改的指导和支持,紧紧抓住安顺市特别是起源于xx区开展的“双阅读”活动契机,开展了“新课改、双阅读”两不误、两促进的校本教材研发。

(一)紧紧依靠新课改和地方及校本教材研发环境,夯实教研基础,加强研发力量,积极营造校本开发浓厚氛围。自新课改以来,xx小学响应各级教研主管部门的号召,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省、市及区级骨干教师,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不断加强教师学历水平提高,持续有效开展“传、帮、带”活动。因为没有经常性的培训和教研,校本教材开发将是海市蜃楼;没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引领,校本教材开发将没有“钻头”和“发动机”;没有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也将没有绵绵不断的清澈的“源头活水”。同时,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热情和激情,xx小学还经常组织教师参观区内学校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取得的成绩,如与xx市第八小学联谊,积极学习该校开展“全国安全示范校”创建工作的经验,仔细研究了该校校本教材《安全伴我行》一书。此外,xx市第七小学的《象棋乐园》、xx市第四中学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铁路学校的《用我行动,振兴中华》、xx市第五小学《新童谣伴我快乐成长》等各校别具一格、风味独特的校本教材也给xx小学以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三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满足学校自身发展,传承地方文化,我校自2005年起,对特色校本教材的研发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并以此为突破口,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视作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多年来,我们认识到了特色校本教材开发应用的重大意义,遵循六大原则,合理统筹,成功编写出一套彰显我校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并摸索出这些校本教材的应用策略和课堂操作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关键词】开发 应用 校本教材 办学特色

一、校特色校本教材开发应用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的,针对性较强,是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爱好而编写的教材,它可以照顾到本校学生的兴趣,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特长;2、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发实施校本教材便于特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3、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教材的开发赋于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4、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如利用安塞独特的民俗文化底蕴,让学生通过阅读校本教材,进一步增强对安塞本土文化的热爱,从而去更主动地了解、学习这些文化,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5、有利于激发师生对家乡安塞和一小的热爱。通过编写校本教材,让师生了解安塞厚重的地方文化,了解一小建校的悠久历史,从而产生对家乡和母校的热爱之情。

二、特色校本教材开发应用的原则

1、教材开发应有目的性;2、教材开发应有针对性;3、教材开发应有实用性。

三、特色校本教材编写步骤

一是确定课程目标,为教材编写提供方向;二是设定单元主题,为教材编写选取范围;三是合理选材,精心设计,为教材質量做保障。

四、特色校本教材的应用策略

1、以不同载体验证校本教材的可行性。当校本教材出版后,就要验证它的可行性,《快乐成长》系列校本教材主要是通过召开现场研讨会、上实验课、快乐课间操、举办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来验证;《菁菁一小》主要是通过建立校史馆,拓展校园德育教育基地来验证了它的开发价值。校史资源是学校精神的积累、沉淀和提炼,对师生有着巨大的历史感染力,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滋润人的心田,提高精神境界。我校校史馆的建立是对学校自身传统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是对校园重要人文记忆和文化载体的整合,对学校的育人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严格遵守课程计划,保证校本教材的实施。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要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要求,其中校本课程不能超过课程总量的10%,内容要以实践为主,我们便从课程计划、目标、课时、内容等方面规划校本教材。对于已经开发出来的《快乐成长》系列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来确定不同学段的应用,《安塞少儿腰鼓》安排在三年级的体育课,《安塞少儿剪纸》安排进四年级的手工课,《陕北民歌》安排在五年级的音乐课,《安塞农民画》安排进六年级的美术课中。保证每两周上一节。这样使校本教材真正落实在我校的课堂教学之中;3、以编写教案深化校本教材的实施。为了把《快乐成长》校本教材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应用,学校组织教师统一为每种艺术教材编写了配套的教学设计,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进一步有章可循;4、以社团活动带动校本教材的实施。社团活动是对“四进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目前学校设有二十几个社团。有腰鼓、剪纸、绘画(包括农民画)、书法、合唱(包括民歌)、舞蹈等社团。通过腰鼓社团,小歌手社团、小画家社团的活动,带动学校其他社团活动的发展,培养小腰鼓手、小民歌手、剪纸能手、小画家的基础上,带动各种小小能手的成长。

五、特色校本教材应用的成效

1、 校本教材的开发丰富了课程资源。校本教材的开发补充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缺乏的课程内容。如《菁菁一小》的诞生,为校史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校史馆内陈列的图片完全依据《菁菁一小》中的内容制作,使学校发展的历史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从本质上看,校史馆是博物馆的一种。它在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办学特色; 2、“四进课堂”教学操作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我校腰鼓、剪纸、民画、民歌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少儿腰鼓成绩斐然,在学校各届领导和苏宏丽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十多年来,多次参加县市及国内外大型活动公益演出,硕果累累,享誉内外;3、 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构建书香校园增姿添彩。学校建设了民间艺术“四进课堂”教育基地,使传统文化浸润校园的角角落落;4、开发应用校本教材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条路径。在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中,参与教师刻苦钻研,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篇教学论文、案例、教学课件发表或获奖;5、 校本教材的开发拓展了德育渠道,为学生德育提供了逼真的内容;6、校本教材的成功开发与应用给其它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范式,为安塞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7、 校本教材的开发运用为校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我们把开发出来校本教材赠予上海颛桥小学、安徽蒙城、蚌埠小学、北京金台书院小学、西航三校等学校,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我校苏宏丽老师曾多次外出到全国各地教学腰鼓,成绩斐然。 2016年12月,她还去澳大利亚给那里的中文学校教学腰鼓,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四

[摘           要]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现代文学作品到古代文学的精华篇章,充分表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从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建设规划与建设实践入手,阐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52-0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意识、制度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我们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将我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是我国屹立于国际综合竞争舞台的强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种族血缘谱系,这些不同种族之所以能够集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将各民族人民导向至真、至纯、至善的精神境界,促使人们共同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每个学校根据本地区文化特征与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让语文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理念

(一)校本课程的诞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使命不断出现,作为承载新的教学理念与使命的校本课程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紧扣时代脉搏,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这种独特的课程既是对教育局颁布的正规课程的延伸,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校原则与信仰,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也充分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校的校本课程是本校语文开发组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本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则开设的。本校校本课程的阅读欣赏部分,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文学品味选取了朱自清、老舍、曹雪芹、曹操、陶渊明等多位老艺术家的文学巨著。我们力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学之美,让学生明理启智,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不仅如此,本校校本课程还着眼于语文工具性训练,设计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学生的汉语言潜能,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校教研组全力研究适用于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建设思想,旨在通过弘扬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通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赏析传统文学作品的能力,拓展与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词汇体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提高文学修养并形成良好的品性。

在發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力图通过选取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弘扬民族语文与文学特色,形成特色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依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凸显人本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校本课程中沉淀的文化精髓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独具特色而极具民族文化魅力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实践规划

我们的校本课程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这门校本课程充分汲取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的精髓,牢牢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时,也是本校教研组在充分研读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的成果。

和一般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分为基础目标与能力目标。基础目标在课内完成即可,能力目标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获得。例如:我们通过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语感;通过对联比赛,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名言联句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

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应该将选文部分教学得更具趣味性与生活气息,在实践中生成更多的教学信息,不断修订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更具人文底蕴。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为学生终生进行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这样学生才具备创造能力,继而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二)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与灵活多变。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这三评需要协调统一。我们既要重视生成性评价也不能忽略规定性评价。基于此,本人建立了一套评价方式——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档案既包括“三评”,也包括规定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首先,采用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其次,附录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各种荣誉证书等。再次,填写“老师说”“家长说”“同学说”。当然,这份成长档案还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理念与规划,本文接下来研究这本校本课程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阐述如何建设更加优秀的语文校本课程。

三、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一)朗诵训练,含英嚼华

在这边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中,本人组建了“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课程实践核心工程。职业学习阶段,学生的记忆力还处于“黄金期”,大量地阅读,汲取民族传统文学作品精髓,可以拓展自己的词汇体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这项校本课程实践建设工程中,本人首先拟订的实践策略是“读”,制订了群文阅读、赏读、朗读比赛等策略。这是因为充分的“读”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自己主动积累词汇。通过“读”,学生含英嚼华感受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读与思中理解生命的价值。

例如:由于古代诗歌语言的特征,我们必需将字、词、句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其涵义。再加上古代诗歌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费劲。基于此,本人根据校本课程,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展开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杜甫的《登高》,我们可以设计主题为“爱国”的群文阅读,选择《春望》《蒿里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学生多读就可以熟悉其中的语言涵义,熟至成诵,自然掌握这部分知识。

这本校本课程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语言隽永、意蕴深远,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柳永的《雨霖铃》。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还有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我们可以展开朗诵比赛,为朗读者配置古典音乐,让整个课堂充满古色古香。除了古文朗诵比赛,我们还可以添加“古文知识比赛”环节,设计某个主题让学生介绍相应的古文知识。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诗画结合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古诗文诗画作品”,让学生体验古诗文深邃的意境。

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既可以建设更加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将现有语文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写作训练,实践探究

1.重视积累传统文化词汇

在朗诵的基础上,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工程还需要重视写作训练。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警句、歇后语、俚语、俗语、格言都是我们写作的良好素材。这是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语言精髓。同时,我们传统文学词汇有着稳定的、客观的规律。我们如果掌握这些规律并充分应用古代文学词汇就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色添辉,让语言的形象更加鲜明。例如,同样的“一”字成语,有褒义的也有貶义的,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与一知半解、一事无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色彩,这就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与此同时,我们强调的积累学习也不是一味地听说读写。例如:成语接龙就是一项积累词汇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平均水平比较低,展开成语接龙游戏,我们不必强求顶针句式,只要成语粗略对接即可。总之,积累是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可以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词汇,培养学生巧用经典出口成章的文学修养。

2.实践探究

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写作训练项目有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这些写作训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训练时,我们不能局限于课程上的格式讲解,反之,应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延伸校本课程,除了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等,还可以加入说明文、议论文、课本剧写作训练。

只有与社会接壤,学生才能够开阔眼界,继而将社会热点新闻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而其中,我们引导学生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评议当今的新闻事件,展开议论文写作。这样我们的写作不仅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也融入了传统文学的元素,显得更加有深度。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组织课本剧活动。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写舞台剧本。将传统文化作品搬上舞台,使得其中的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直观与形象化。学生势必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并释放自己的写作激情。

3.重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这本校本课程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深化,还需要重视在探究中迁移知识与应用知识,这才是校本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传统神话故事,在引起学生兴趣阅读与了解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古代神话的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写作神话故事,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教学目的。或者,我们引导学生依据并保留《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神话故事的情节,对神话故事进行“再创作”。这样学生不仅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神话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再如:《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的思想非常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职业不分贵贱,尊重内心意愿,喜欢并付出努力就能够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这种思想应该迁移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保留那份为理想付出的执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这种知识迁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份职业规划,如:写作一篇1500字的职业规划,要求体现课文《那一年,面包飘香》的思想。在写作实践中,迁移与应用知识的教育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首先,建设思想是凸显生本理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建设整体规划是扎实基础知识,联系生活与实践,不断丰富知识系统。再次,建设实践要重视朗诵训练与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卉.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

[2]张吉惠.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与语文课程协调统一: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原则[J].语文建设,2018(8):71-74.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五

摘要: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中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发英语校本教材,走教学工作的特色之路。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两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26-0031-03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十分重视技术和专业的中职教育中,中职英语成为了中职教育中的一门特殊学科,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学科。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许多中职学校开始编写校本教材。但是,有些学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或者开发编写出来的校本教材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首先考虑本校的实际英语教学情况,真正做到目的明确、编纂合理,符合学生英语水平发展的需要。

一、编制校本教材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结合中职英语教学工作的经验和对中职教育发展的认识,认为在编制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具有创新性原则。中职校本教材开发要体现创新性原则。校本教材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从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创新;校本教材开发也是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以后就业中所需要的创新力奠定基础。

2.秉承实用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批实用复合型人才。因此,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也要选择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所选教学内容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应该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且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校本教材开发在具体实施方面,应制定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评判标准。

3.体现科学性原则。校本教材是对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因而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结构脉络要与国家课程有所补充、相互融合,构成更为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同时,中职校本教材的内容要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教材的选择要适当。可以说,教材所选择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生活,可以回归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4.紧抓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中职毕业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的是不同的社会职业,校本课程应关注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将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需求。由于教育职业群是社会职业的归并,社会职业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职业的变化。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开发并非一劳永逸地编订教材,而是需要学校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合并指导下,及时更新、充实教材。为了提高办学特色和教育竞争力,甚至可以适当超越国家和地方标准。因此,中职校本英语课程的编制具有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5.注意稳定性原则。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稳定性不仅包括教材设置的稳定性,还应包括教材编写小组的稳定性。其编制要始终与《中职英语课程教学标准》保持一致,中职英语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既要关心到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发展提高的空间;不仅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要让他们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沟通能力;在确保学生英语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又能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需要。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内容编排要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而行。校本教材开发小组的稳定对于校本教材的质量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校本教材开发小组主要由本校在编英语教师组成,应保证教师编写小组的稳定,减少英语教师的流动。

6.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是为了能够面向所有学生,有的放矢,不断提高英语实际教学水平。所以,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有乐于学习的感觉。英语校本教材应由两部分组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英语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情景会话为主,结合一些有关当下热点话题的阅读文章或英文流行歌曲。中职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各种基础行业工作,学习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为了在遇到外国人时能进行一些基本的沟通交流。基础英语所包含的知识就是能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水平。但如果局限于对话,学生对学习会感到比较单一无趣。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年龄区间,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补充一些相关的阅读文章。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要有专业针对性。结合本校开设的专业,在专业英语部分主要介绍相关的专业英语供学生学习。比如,针对本校机械汽修专业的学生,应系统介绍常见的简单机械、复合机械、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和常见的汽车基础知识等内容。而对微机专业的学生则在本部分重点介绍计算机英语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编写者还应进入厂矿企业,掌握目前什么是企业需要的,什么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真正做到校企有机结合,让知识服务于实际应用需求。

二、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应注意的方面

笔者曾先后担任过机电、计算机对口单招专业、数控专业、机械汽修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上述几个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一样,脱离了学生的具体专业需求,且无较强的专业针对性。换而言之,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在其工作岗位上很少会用到所学的英语知识。结合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把搜集得来的资料做简单的拼凑,而应该是由学校选拔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合作编写而成。编写的教材必须有条理性,且实用性强。参与开发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课程研发的能力,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把教学工作成果及时反馈汇总,不断融入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编写之中。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培养,让教师通过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积极开展交流沟通,把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教科研成果转化为集体财富,把教师个体的发展和学校长远的发展紧密相连。

2.注重学生知识、爱好、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这门课程已经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就看不懂工艺流程的变化、设备的说明、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更无法谈起操作尖端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质量等高层次要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对英语学习重拾信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基础能力,中职英语校本教材中要补充一些精读文章需要编写教师下点力气去找寻。难度要适合学生,而且要体现当下热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有一个更高层次的阅读空间。中职英语校本教材要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的深层认识。基础英语部分的学习还可以与考级有所结合,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口语考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踏上社会后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专业英语部分应随学校开设的专业改变而有所变化,如新学年学校要开设船舶海洋工程专业,我们就要及时调整补充船舶海洋工程相关内容以适应此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需要。

3.注重分层教学,挖掘学生潜能。根据相关教育部门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职业学校中,60%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连最简单的音标、单词、语法都不会;30%的学生英语基础尚可,但对日常单一的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导致英语成绩不理想;只有10%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受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缓慢,从而阻碍了本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速度。此外,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也确实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掌握得快,有的则慢些;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则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则善于逻辑思维。面对如此明显的个体学习能力差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千篇一律按部就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强求他们齐步前进,这是不符合学生客观现实的,肯定是不适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比较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应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教学研究,注意做到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些英语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制定较低一点的目标,避免他们在英语学习上一直受到挫折。对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制定高一点的目标,避免他们有骄傲自负的情绪。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注意形式多样,增加调查活动性作业的比重。中职英语校本教材要努力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从而激励他们更有信心去学习英语。

4.注重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构筑网状学识结构。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编写组的教师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从而忽视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包含的是综合性的内容,必然渗透到包括政治、历史、时事、地理、经济等在内的领域。所以在校本教材的讲授当中,教师应注意加强教材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这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注重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重视形成性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原先的教材也会因此产生一些不协调的方面。教材要不断更新,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这样的更新才能使我们的校本教材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能力发展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它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考查,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调查报告、口语表达、角色扮演及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作出评价。以往,学校、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是不够科学全面的。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课堂活动不够主动积极,参与团队协作的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成绩一般,却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现一个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给予学生正面的赏识与鼓励。作为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科研素质水平,努力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才能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

中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应用,不仅对笔者所在的机械汽修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英语学科教学上有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上的操作价值,同时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怎样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学校、地区自身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尚需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瑛.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3,(5).

[2]沈振骐.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解读[J].2006,(8).

[3]高钰.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改革实践[J].西部大开发,2009,(10).

[4]吴文娅.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探讨[J].成才之路,2007,(3).

[5]王明陶.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推进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9).

[6]孙玉杰.创新英语教学,彰显职教特色[J].中等职业教育,2009,(11).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六

[摘

要] 传统学科教育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这种教育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甚广,致使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产生了一些须直视并应尽快解决的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高职教材的编著。试图以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为例,阐述校本教材编写应该有的理念: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结构体系并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出发来编著高职教材。

[关

词] 学科教育;高职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28-02

在21世纪,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经济保持高增长,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需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完成的社会任务。但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改一补”政策和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政策而建成,因此,高职院校就摆脱不了原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和办学方式及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实践条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和左右。

就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方面,长期以来都以传统学科教育观为主,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追求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培养的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型人才”。其授课方式往往先是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理论,检验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这种“虚化”的实践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或其他场合操作,这个过程比较重视教学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教学的结果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科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学习,是一种基础性或充实性的学习,是为将来服务的”。同时,学科教育的评价更多也是指向未来的,看学习者在进入社会以后发展如何,是一种追踪式的评价。

这种理念和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通常是理论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的首要基础是学生本身已经发展了一定水准的理论吸收能力,能够接受高校的这种授课模式。但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等仍受传统影响较大,但大部分高校的入学门槛逐步降低,随之入学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一方面高校扩招培养出大量人才,但学校受学科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专业不对口,造成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大量需要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又无法满足这个现实之需。这种情况更明显地体现在高职院校中。

同时,高职教育具有变化多端和应时性的特点,只有经常调整高职教育结构和教育教学内容,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高职教育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有生存的土壤;高职教育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上述三种情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高职教材的编写。理论上来说,高职教材编著应该是以理论讲解为辅,实训或实践操作为主,而且教材内容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实时更新。实际上,目前为止,我系乃至我院所用高职教材大多仍然按学科教育体系编制,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矛盾,那就是:学生的认知需求不能达到教材编制体系的水准,即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本来就差——基础弱、底子薄、知识面窄,理论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原来(扩招前)的水准,可是现在(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材往往都是按原来的学科教育思路编写。所以高职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很难教;学生认为教材难,学不懂。随之,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即便学了一些知识,社会上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读书无用论”自然就开始发酵并且蔓延,高职校园里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拿到毕业证,证明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已,这就是违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果。

可见,高职教材的编写及运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尽管从长远来说,学科教育是职业教育高层次发展之路,但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按高职教育各因素的实际状况编写符合校情、学情和师情的高职教材。因为现代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有较强的岗位对应性,主要培养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应用技术或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或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据上述陈述,现通过作者本人编写的校本教材《实用商务英汉互译入门教程》来具体化上述内容。本书分上篇、下篇和模仿翻译篇三篇。

上篇主要阐述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共分六点:第一点,静态与动态之讨论;第二点,无灵与有灵之讨论;第三点,被动与主动之讨论;第四点,主语与话题之讨论;第五点,形和与意和之讨论;第六点,拆分与整合之讨论。这些理论虽然阐述的是普通英语翻译,但商务英语仍然具备所有通用的语言学特征,因此,掌握英语中的基本性规则和知识是学好商务英语的前提条件。本篇对这些翻译理论的阐述,不是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段或篇的由小到大或自下而上的处理,而是对两种语言在结构或特征方面的基本差异的整体把握,这就突破了传统学科教育理念下的教材编写思路,并体现了高职校本教材“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编写原则。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一,即“理论为辅”。阐述这些基本理论是必须的,因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从优秀翻译著作和翻译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翻译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翻译的本质、原则和方法,而适用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翻译理论主要是指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包括与商务英语翻译有关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因此,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启蒙、帮助学生提高和加深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认识,阐明商务翻译活动的本质,引导学生将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掌握正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总结出具有实用性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翻译各类文本的商务英语语篇,培养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

尽管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与翻译实践的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英语谚语说得好:“An ounce of practice is worth a pound of theory.”汉语中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和途径,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另外,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商务背景知识,并经历一定的周期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注意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环节安排较多学时,因而本书下篇主要是常见商务英语篇章的翻译操练。主要内容从商务广告、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会展文案、公共文稿、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等不同功能文本着手(本篇关于商务英语翻译材料的筛选,尽量选择符合时下社会企业需求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摒弃陈旧、过时的翻译文本。笔者对一些毕业生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商务英语翻译岗位一般接触公司名称、企业宣传资料、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产品说明书等翻译资料。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材料应以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主导),应用功能目的论的相关理论(由于应用翻译都有现实、具体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某种预期的功能,目的和功能是应用翻译的依据和依归。而功能目的论的理论核心也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强调翻译是译者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目的性行为。因此,应该说功能目的论与应用语篇的翻译实践有更密切的关系,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使用翻译工作坊的实训模式,让学生进行较大量的模拟实战,在做中学、学中做,循环往复,归纳总结,使学生较为快速地入门商务英语翻译。期间配以教师从微观层面或宏观层面对商务英语不同功能文本翻译的讲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二,“即实训为主”。

本书模仿翻译篇,通过提供给学生部分英汉双语的精华文章,旨在使学生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体会和验证本书上篇的翻译理论及下篇学生自己翻译操练的实践心得,而且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同时,本篇的文章往往具有很强很深的哲理性,学生能够通过背诵相关文章,不但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终生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和深厚基础知识,又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复合型人才。这即是教科书的功能,也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篇意在表明的是高职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高职类院校大体来说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丰富实践动手经验和专项技能的专门人才,然而同时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一定的通识教育是必要的。只有通得越多越广,才能专得更深、更精。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83.

[2]谭镇弘,熊文渊.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8):53-56,62.

[3]薛滩,王军红.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10-12.

[4]李均.1996—2006:中國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评价[J].职教通讯,2007(11):34-36,77.

[5]张健.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教通讯,2013(30):3.

[6]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编辑 冯永霞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七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拥有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昆山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斑斓,历代诗词文赋、金石碑刻、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根据昆山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可能的把地方文化资源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新课标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精神理念,本文试从《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和开发设想两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昆山文化;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2-0106-03

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有千年古镇之称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这里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斑斓,文化先贤遗留下来的诗词文赋、金石碑刻,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新课标》也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根据昆山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可能的把地方文化资源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新课标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精神理念,又符合语文学科人性化的发展需求。我根据浅薄的教学经历对《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高中语文教学忽视地方文化的反思

作为对新课标的具体实施,从2006年开始启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地方文化的态度确实耐人寻味。

首先,从教材构成体系来看,倡导“人本理念为指导”的苏教版以主题单元为教材组织形式,但是不管是读本还是必修一到必修五,很难找到一个与地方文化风俗民情相关的专题。如果说没有把与昆山文化相关的文章选作教材篇目就断言苏教版忽视地方文化那是毫无依据的无稽之谈。但是从中国文化总体进程看,不管是徐州代表的楚汉遗风,还是昆山所在的苏南地区自唐代以来发祥的吴文化,在江苏境内的两种地方文化都在一定时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成就,对中华文明的总体进程作出了极大地贡献。苏教版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跨学科、跨领域的语文学习,重视现代信息文明的应用都成为其显著的人文性、时代性特征,受到语文学界的一致好评,但是它忽视了这两种地域文化特别是吴文化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心理构建上的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其次,从篇目的选择来看,我们一般的观念是既然是苏教版,是由江苏人自己编写的,供广大江苏学子们阅读学习的教材,把和江苏地方文化相关的或由江苏籍作家创作的优秀篇目作为优先选择对象,那是体现文化认同感和传承的地方文化的职责所在,但从实际情况看苏教版篇目的选择编排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以必修教材为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除必修四以外,其他涉及江苏地方文化各两篇共八篇,必修一曹文轩(江苏盐城人)的《前方》,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必修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在镇江),汪曾祺(江苏高邮)的(淦岳霖先生》;必修三张博(江苏太仓人)的伍人墓碑记》,杨绛(无锡人)的佬王》;必修五叶圣陶(苏州人)的《景泰蓝的制作》,归有光(昆山人)的《项脊轩志》,其中还有必修一《江南的冬景》作者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因为江南也包括江苏的地域范围,所以我们也把它归为和江苏地域文化相关的篇目。

读本的情况相似,除读本二以外,其他涉及江苏地方文化共10篇,读本-3篇,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故乡的食物》,卞之琳(江苏溧水人)《八尺》,储安平(江苏宜兴人)《豁蒙楼暮色》;读本三4篇,毕飞字(江苏兴化人)((士也球上的王家庄》,高尔泰(江苏高淳人)《沙枣》,朱自清(江苏扬州人)《论雅俗共赏》,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读本四1篇,汪曾祺的《受戒》;读本五2篇,卞毓芳(江苏射阳人)《煌煌上庠》,顾贞观(江苏无锡人)《金缕曲》。

从列举的数字看,读本和必修教材涉及到江苏地方文化相关的篇目一共有18篇,这个数字对于整个高中教材体系入选篇目的总数来说微不足道。其中《江南的冬景》由于地域范围的模糊性我们不把它列为考察对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然和镇江历史文化古迹有关,但作者不属于江苏人,我们也不把它最为考察范围内,剩下还有16篇。我们再做以下统计可以发现以下事实,来自苏南和苏北作家各占6篇,剩下4篇出自“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在地理位置上属长江以北,观念上划入苏中地区。从这个角度看,苏教版对于地域文化所持有的态度就不言而喻了。

当我们做完苏教版教材和地方文化相关的篇目调查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不管是从构成体系还是篇目的选择,苏教版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新课标》重视地方文化的理念,对于江苏省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归属感,以及地方文化对青少年文化心理的构建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昆山地方文化语文教育功能

语文教育要“让语文教学成为开启人的灵性,开发人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完善个性人格的生命场,让生命的花朵在场园里绽放。”昆山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对提高广大中学生人文素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它需要置身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文化与个体的双方互动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昆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六干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历经岁月沧桑为我们创造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昆山人杰地灵,在各个历史时期和领域都涌现出像顾炎武等的优秀人物;昆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扬婉转的昆曲为我们再现两百年中国戏曲精华;昆山民风淳朴,一杯阿婆茶至今还在滋养浸润来往于世界各地的旅人的干渴心灵。

昆山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了解优秀的本土文化对青少年的知识建构、道德认知和审美价值的提高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一)昆山地方文化的知识建构功能

20世纪六十年代,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在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极大的影响。地方文化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个性”、“特殊性”的具体表现,昆山地方文化资源中富含着先民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杰出智慧,是他们在探索寻求个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和谐的经验总结。昆山文化的一小部分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被保留下来,而其中的大部分成为无形的文化资源存在于意识思维和行为习惯中,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地方文化是青少年知识建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个体在成长过程和未来生活中遇

到各种问题的应对解决,恐怕比书本知识有更具现实和能动的作用。

(二)昆山地方文化的道德认知功能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地方文化具备丰富的语文德育资源。通过了解风俗民情,不仅可以让青少年受到人格的浸染熏陶,而且能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弘扬昆山文化对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后人以“亭林经济,震川文章”来概括顾亭林、归震川的成就。“经济”即“经世致用”,顾炎武主张把国家天下的事都当学问去切实地研究;归有光的“文章”就是指道德文章,他提倡知识分子“所读者即圣人之书,所称述者即圣人之道,所推衍论缀者即圣人之绪言”,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作为读书人的行为准则;朱柏庐著名的《朱家格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家庭世代和睦幸福的美好生活画卷。一笔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构建起青少年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昆山地方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带领学生利用审美理解感知不同的地方文化资源中,使学生感受到地方文化中蕴藏的不同形式的美。先贤们创作的诗词文章,民间传唱的吴歌小调,清新秀丽的水乡风情,悠扬动听的吴侬软语,还有昆山的园林、建筑、绘画、刺绣凝结了先人们对美的发现和创造,崇尚与追求。学生可以在体验周庄特色的阿婆茶艺,聆听婉转柔美的昆曲唱腔中充分感受昆山地方文化独具韵味的水乡风韵,感受昆山的人美、情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设想

《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旨在引导师生依托昆山地方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和空间,提高学生对昆山本土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一)目标设定

1.对昆山文化的认知。通过对昆山地方文化的学习研究,了解和认识昆山地方文化,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乡土情结,吸收昆山文化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昆山文化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2.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昆山地方文化的精髓,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优秀选文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批判的接受昆山地方文化,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理解多元文化。

3.对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并能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删选和整理,了解语文学习的多样性。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的总体设计

以专题为单元,根据本章第一节“昆山地方文化的特征”为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专题,选用自编介绍性短文的形式构成单元内容。选录跟昆山地方文化有关的诗歌、散文、歌谣、文言文等既贴近生活内容,又对语文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具有昆山文化底蕴的各类题材。

(三)教材的呈现方式

《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体例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引导系统、课文系统、练习系统。各系统包括多项内容,每个部分具体担负一定的教育功能。

1.引导系统。引导系统是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目录、卷首语、专题提示、注释、附录、图像资料等辅助系统,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课文系统。作为教科书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凭借的具体材料,是由各选文组成的。作为文选型的教材,课文内容的选择,要坚持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做有有益的探索。作为必修教材的补充,同样力求以整合的思路编排课文,将专题提示、课文、课后练习精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地方文化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练习系统。通过练习,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择练习的类型和内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巩固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练习系统还包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难以涉及的综合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自然、社会,通过实地调查、采访等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教材的目录展示

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

目录

灿烂悠久的历史

1.《绰墩遗址》丁金龙 赵坤元

2.《八卦水城——南武城》朱闻麟

3.《千年古塔重放光彩》陈振旅

4.《传世楼记》(清)汪琬

5.《陈妃水冢诗》(明)文徵明

6.《驻跸昆山》(清)玄烨

幽美秀丽的山水

1.昆山望族的园林王广成

2.绝版的周庄王剑冰

3.三更无梦忆千灯陈洪

4.畏垒亭记者(明)归有光

5.秋风歌(晋)张翰

6.松江(二首)(宋)王安石

璀璨夺目的才俊

1.音乐大师丁善德 杨瑞庆

2.走向世界的昆山人陈益

3.文赋(节选)(晋)陆机

4.《世美堂记》(明)归有光

5.初刻《日知录》自序(清)顾炎武

6.已亥杂诗(二首)(清)龚自珍

平和务实的民风

1.《民国时期昆山中医拜师与悬壶习俗》马一平

2.丰富多彩的周庄传统民俗文化沈晓口

3.《朱子家训》中治家思想的推进赵立磺

4.《搭凉棚》的来龙去脉将志南

5.小山歌划龙船(之一)

6.小调田中娘子(之一)

百戏之祖的昆曲

1.杨守松的昆曲之路钱高焱

2.姑苏风范的现代延展周秦

3.一代笛师高慰伯郑涌泉

4.闺塾(明)汤显祖

5.哀江南(清)孔尚任

6.昆腔绝句(四首)(清)陈子升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八

【摘 要】电工电子技术是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尤其是突出实践性。为使学生在实践动手方面有所提高,对电工电子课程的改革是必然的,将电工电子技能培养的模式与创新教学模式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本教材 电工电子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88-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对所用人才也有了很大变化,主要以实践性应用人才为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的必然趋势,而校本教材的开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方向,校本教材是结合企业中的工作流程,以企业生产模式为导向,将实践知识贯穿其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了企业对所用人才的需要,解决了学生的长期、稳定就业问题。

在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归纳边反思的方法对课程结构的编排进行改革,即整合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教学,构建实践教学。

一 传统教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职业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几乎都是国家或地方的课程教材,这些教材要经过研究、开发、推广的过程,所以周期性较长、时效差。而这些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不具有典型性及具体性,且实训操作内容较少,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束缚了各校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这种统一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校本教材避免了很多不足,在时效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传统教材存在着知识“繁”“难”“杂”“旧”的问题,许多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太强,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点比较陈旧,与现代快速发展的企业文化相脱离,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而且有些内容不能反映新规程、新标准、新规范,与培养专业型技能

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学时的 ~ ,

而传统教材中只有几个实验,远不能满足要求,实践内容的严重不足,约束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与开发。

二 对中职教育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能力、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1.学校对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中职级别的,工作于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性、实用性、应用型人才,而不是以学生升学为主要目标的。

2.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为企业生产一线服务的,而不是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人才。

3.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准确定位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性强的知识不感兴趣,很多学生初中都没毕业,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而随着普高、职高等学校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受到威胁,招生数量受到很大影响,逐年下滑,为了更好地招揽学生,就必须抓好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用人单位的技能水平,学生的就业才有保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肯学,而不厌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 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路

1.构建适合中职电工电子教材的新体系

以往所使用的教材理论知识比较多,且知识点比较难,使学生很难接受,原有教材内容单独成块,都是以理论知识及原理为主线展开,在实践中的应用就是几个实验,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很难提高。造成学用脱节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电工电子校本教材的编写思路为:以设备及应用为主线,电工电子基础理论的学习紧扣所介绍的设备及实际应用,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其服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理论分析的深度与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理论知识降低,学生技能水平得以强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在处理电工电子基础理论知识时,要将培养的学生定位于技术工人,根据就业的实际需要,紧扣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省略。省略繁琐的计算,降低了理论分析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作为主线予以贯穿,理论教学融合于实训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体,教师巡回指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内容编排科学,教学目标明确

教材按项目教学法进行编排,将每个章节的内容融入到实训项目中,既有内容的讲解又有学生的实训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每个章节后面都配有习题内容和实践操作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4.与本地企业文化融合,形成本土教材

结合本地企业文化的特点,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生活环境,要将本地企业设备的结构原理图、仪器仪表外形图等编进教材,将企业的一线操作放在学校中进行,以增强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性。

校本教材的开发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实训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电工电子器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了企业对所用人才的需要。校本教材是国家和地方教材的补充与完善,应注重编写校本教材,确保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落实好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材,结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培养出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责任编辑:范可〕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九

摘 要:校本教材的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能凸显学校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中国结艺特色;校本教材

我以学校“中国结艺”特色作为校本教材的研究内容,归纳出了“目标定位凸显教育亮点”“常熟文化呈现教育生机”“课程整合实现多维目标”这三个“研究点”,展现出了中国结艺特色校本教材编写的创新思路与校本研究价值。

一、目标定位,凸显教育亮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过程。触摸着结艺文化的脉搏,闪现在我眼前的是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时代变迁碰撞出的活力与色彩。它,照亮了我们对校本教材的目标定位:(1)让“中国结艺”搭建起师生获得自我实现与成功体验的平台;(2)让“中国结艺”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的同时,提升文化的内涵,开拓发展的空间;(3)让“中国结艺”成为提升师生思想素养的渠道,让师生学会在曲折盘绕中,绘出自己的人生幸福圈。循着目标定位,在教材编写时,我有意识地针对教师中可能存在的对手工艺制作入门的心理及操作障碍,实现有效弱化,努力让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与对中国结日益增长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及终生学习的意识。

二、常熟文化,呈现教育生机

常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七弦河中流淌,在虞城楼阁里回响,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常熟人。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却在慢慢退去往日的华彩。如何让常熟文化以另一种更具时代感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就是我着力去探寻的教育生机。

我以“感受幸福”为主基调,采取古今对话的形式,通过方塔风铃见证我们的幸福,我们编织中国结风铃表现幸福为主线索,设计了《风铃篇》,绵绵古韵,幽幽古塔,让“结艺”教学传递着常熟古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又以“感恩热土”为思想引领,设计了《蟹壳篇》,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蟹壳与中国结进行完美的搭配,让“中国结艺”结合常熟特产孕育恋乡情……

一个篇章一个文化窗,它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应该主动去补习一下那“遗失”已久的文化,用心去感受一下创造的神奇魅力,让孩子在创造过程中,对常熟本土文化产生兴趣,学着成为一个真正的常熟人!

三、课程整合,实现多维目标

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将更为丰富的学科内容融入课程整体,改变结构体系,创立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实践能力。为此,我在完成《风铃》结编织教学之后拓展了两个内容:(1)开展一个作品展示活动,写一写参观感受或画一画现场作品。这种将“中国结艺”与写作教学、艺术学科相结合的活动,不但形成了学科上的优势互补,而且给学生收获成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2)开展一次常熟方塔风铃的研究活动,通过参观、资料搜集等形式,感受古今文化的碰撞,风铃艺术的创新,并汇报活动收获。这种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将“中国结艺”渗透德育教学阵地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开拓了“教学观”与“学习观”,促进了师生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走在“中国结艺”校本教材的编写之路,我深深地感受着其巨大的价值——它就像个极具生命力的中国结,你可以给它赋予不同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它在饱经磨合之后,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一个技能,更大的意义在于塑造出一个个有内涵、有创造力的社会栋梁。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冶塘中心小学)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十

摘 要: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符合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作者结合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开发适应本校学生需要和当地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以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使课程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

关键词: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 《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 校本教材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11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现在我校物业专业所选用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筹措、用地取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行业概况、房屋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普遍难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说学会掌握运用知识了。例如对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采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引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对中职学生呢?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来看,不难发现,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所以,我认为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这门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采用模块化考试,即在部分难度较大、内容较多的主干专业课中,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按模块分别进行考试,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楼宇公建配套设施介绍这内容上,可分成几个学习模块:住宅小区主要配套设施建设—写字楼配套—商场物业配套—工业厂房配套—特殊物业的配套建设。根据不同的物业类型,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模块考核。模块化考试既能评价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结果,又能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能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给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扭转以往课程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让学生循序渐进,较好地解决专业基础课难学的问题。

总之,《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以任务化、活动化为表现形式,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的基础上,力争使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的作用。只有构建密切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业特点的特色鲜明的《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专业平台课。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刘喜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机械职业教育,2007,(09).

[3]吴必尊,陈凯.中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广州教学研究.

[4]教育部.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中国教育报,2007.1.21.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十一

[摘           要]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现代文学作品到古代文学的精华篇章,充分表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从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建设规划与建设实践入手,阐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关    键   词]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252-0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意识、制度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我们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将我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是我国屹立于国际综合竞争舞台的强有力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种族血缘谱系,这些不同种族之所以能够集聚在一起,就是因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将各民族人民导向至真、至纯、至善的精神境界,促使人们共同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每个学校根据本地区文化特征与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让语文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理念

(一)校本课程的诞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教学使命不断出现,作为承载新的教学理念与使命的校本课程在这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紧扣时代脉搏,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这种独特的课程既是对教育局颁布的正规课程的延伸,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校原则与信仰,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也充分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校的校本课程是本校语文开发组在充分研读新教材的基础上,本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则开设的。本校校本课程的阅读欣赏部分,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文学品味选取了朱自清、老舍、曹雪芹、曹操、陶渊明等多位老艺术家的文学巨著。我们力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学之美,让学生明理启智,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不仅如此,本校校本课程还着眼于语文工具性训练,设计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学生的汉语言潜能,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校本课程的建设思想

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本校教研组全力研究适用于本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建设思想,旨在通过弘扬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在建设过程中,校本课程通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赏析传统文学作品的能力,拓展与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词汇体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提高文学修养并形成良好的品性。

在發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力图通过选取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弘扬民族语文与文学特色,形成特色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依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凸显人本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校本课程中沉淀的文化精髓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我们独具特色而极具民族文化魅力的语文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一)实践规划

我们的校本课程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这门校本课程充分汲取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的精髓,牢牢贯彻十九大精神,同时,也是本校教研组在充分研读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的成果。

和一般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分为基础目标与能力目标。基础目标在课内完成即可,能力目标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获得。例如:我们通过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语感;通过对联比赛,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名言联句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

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应该将选文部分教学得更具趣味性与生活气息,在实践中生成更多的教学信息,不断修订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更具人文底蕴。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为学生终生进行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悟。这样学生才具备创造能力,继而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

(二)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与灵活多变。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这三评需要协调统一。我们既要重视生成性评价也不能忽略规定性评价。基于此,本人建立了一套评价方式——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档案既包括“三评”,也包括规定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首先,采用等级方式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状态。其次,附录学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与各种荣誉证书等。再次,填写“老师说”“家长说”“同学说”。当然,这份成长档案还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理念与规划,本文接下来研究这本校本课程在应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阐述如何建设更加优秀的语文校本课程。

三、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一)朗诵训练,含英嚼华

在这边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实践中,本人组建了“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课程实践核心工程。职业学习阶段,学生的记忆力还处于“黄金期”,大量地阅读,汲取民族传统文学作品精髓,可以拓展自己的词汇体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在这项校本课程实践建设工程中,本人首先拟订的实践策略是“读”,制订了群文阅读、赏读、朗读比赛等策略。这是因为充分的“读”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自己主动积累词汇。通过“读”,学生含英嚼华感受传统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读与思中理解生命的价值。

例如:由于古代诗歌语言的特征,我们必需将字、词、句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其涵义。再加上古代诗歌的年代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费劲。基于此,本人根据校本课程,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展开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杜甫的《登高》,我们可以设计主题为“爱国”的群文阅读,选择《春望》《蒿里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学生多读就可以熟悉其中的语言涵义,熟至成诵,自然掌握这部分知识。

这本校本课程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语言隽永、意蕴深远,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柳永的《雨霖铃》。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还有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我们可以展开朗诵比赛,为朗读者配置古典音乐,让整个课堂充满古色古香。除了古文朗诵比赛,我们还可以添加“古文知识比赛”环节,设计某个主题让学生介绍相应的古文知识。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诗画结合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古诗文诗画作品”,让学生体验古诗文深邃的意境。

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既可以建设更加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可以将现有语文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写作训练,实践探究

1.重视积累传统文化词汇

在朗诵的基础上,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工程还需要重视写作训练。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警句、歇后语、俚语、俗语、格言都是我们写作的良好素材。这是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沉淀下来的语言精髓。同时,我们传统文学词汇有着稳定的、客观的规律。我们如果掌握这些规律并充分应用古代文学词汇就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色添辉,让语言的形象更加鲜明。例如,同样的“一”字成语,有褒义的也有貶义的,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与一知半解、一事无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色彩,这就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与此同时,我们强调的积累学习也不是一味地听说读写。例如:成语接龙就是一项积累词汇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平均水平比较低,展开成语接龙游戏,我们不必强求顶针句式,只要成语粗略对接即可。总之,积累是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可以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词汇,培养学生巧用经典出口成章的文学修养。

2.实践探究

我们这本校本课程的写作训练项目有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这些写作训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训练时,我们不能局限于课程上的格式讲解,反之,应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延伸校本课程,除了便条、单据、启事、通知、求职信、应聘书等,还可以加入说明文、议论文、课本剧写作训练。

只有与社会接壤,学生才能够开阔眼界,继而将社会热点新闻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而其中,我们引导学生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评议当今的新闻事件,展开议论文写作。这样我们的写作不仅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也融入了传统文学的元素,显得更加有深度。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组织课本剧活动。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写舞台剧本。将传统文化作品搬上舞台,使得其中的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直观与形象化。学生势必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并释放自己的写作激情。

3.重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这本校本课程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深化,还需要重视在探究中迁移知识与应用知识,这才是校本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例如:教学《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传统神话故事,在引起学生兴趣阅读与了解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古代神话的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写作神话故事,达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教学目的。或者,我们引导学生依据并保留《牛郎织女》与《神奇的极光》这些神话故事的情节,对神话故事进行“再创作”。这样学生不仅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神话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再如:《那一年,面包飘香》这篇课文的思想非常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职业不分贵贱,尊重内心意愿,喜欢并付出努力就能够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这种思想应该迁移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保留那份为理想付出的执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这种知识迁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份职业规划,如:写作一篇1500字的职业规划,要求体现课文《那一年,面包飘香》的思想。在写作实践中,迁移与应用知识的教育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校语文校本课程分为四项内容: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与时俱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关注时代意识。首先,建设思想是凸显生本理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建设整体规划是扎实基础知识,联系生活与实践,不断丰富知识系统。再次,建设实践要重视朗诵训练与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卉.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式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

[2]张吉惠.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与语文课程协调统一: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原则[J].语文建设,2018(8):71-74.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十二

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从而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及创新,是我们一代一代国人的责任。羌族是我国历史非常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由于羌族一直以来所尊奉的民族文化观念较为狭隘,因此羌民族很少与外界交流,导致其民族文化发展十分缓慢,无文字记载,很多文化失传乃至至今都蕴含着古朴神秘的气息。羌族在文化方面长期采取的闭关自守的态度,让羌族舞蹈显得古老、莫测、韵味悠长,其原始的舞蹈艺术形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活化石。在我国经济社会朝着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羌族舞蹈的艺术形式及其原生态的舞蹈作品成为了中国璀璨文化之中极其珍贵的瑰宝。虽然羌族舞蹈文化和现代舞蹈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羌族舞蹈艺术却也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魔力,它是羌族人民热爱生命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因此,以羌族舞蹈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教材,是对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羌族;舞蹈;学前教育校本教材;研究

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羌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以及景颇族等,这些少数民族既是民族自治的共同体,又是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的族群。作为少数民族的羌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古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走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其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先经历了自东向西的迁移,又进行了自西向东的迁移,最终在岷江上游一带定居,形成了相对闭塞的聚居区。羌族文化中以羌族舞蹈最具特色。羌族舞蹈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于经常受到战争的影响,以及长期处于一种受压迫的状态,使得羌族舞蹈古朴的艺术风貌和原始的艺术形式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羌民族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民族,这也正是羌族浓郁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得以完全保留的重要原因。

1 羌族舞蹈的发展历程概述

1.1 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了古巫带领的多个军事力量部落集团,其中包括三苗、三危以及尤三大部落,这些就是羌族最早的最高首领,羌族所有与农业、天文、地理、医药以及战争等事物相关的所有权利都掌握在这些首领的手中,巫文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之后巫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原始时期和殷商社会最主要的文化形式。最原始的羌族因为生产力非常低下,加上生存竞争的严酷,将羌族人民内心最关心的事物定位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得到食物,第二,是大量的生殖,自此羌族人们的意识也开始重点围绕在这两个问题发展,即生产与生育。由于原始羌族对自然界的认知非常有限,认为万物有神,自然崇拜的思想便自然、生产以及生育等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与生产、生育相关的巫术意识,自此巫术仪式开始有了最初的艺术萌芽,而羌族舞蹈也正是从这些巫术仪式中发展而来。[1]

1.2 羌族舞蹈的起源

古代时期羌族文化被称为姜炎文化,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了华夏文化与西羌文化两个部分,华夏文化慢慢成为了现代的汉族文化,成为汉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羌文化则是指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大多数为羌系民族地方文化与现代羌族文化。古羌人的部落相对较多,人口非常繁盛,遍布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各地,殷代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古羌人的活动,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数千年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羌族人民和其他的兄弟民族一起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绚丽多彩、光辉夺目的中华文化。[2]羌族舞蹈艺术是建立在羌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上,与羌族文化息息相关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其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一样具有欢乐的激情,舞蹈节奏明快而活跃。羌族舞蹈大多表现为其自我民族的一种娱乐性集体行为,而这种集体行为体现了羌族的民间习俗,体现了羌族先民在各种环境下为了民族的生存而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羌族的风俗习惯众多,而且很多的习俗都是通过羌族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例如,农历四月初一举行的“祭祀会”,农历六月盛夏举行的“歌仙会”,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的“羌历年”,还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以及婚庆嫁娶等等都要以羌族的舞蹈形式进行表达。

1.3 民族性格与审美价值给羌族舞蹈带来的影响

羌族有特殊的民族文化根源和长期生活变迁,一直以来居住环境都受到了生产、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制约,致使羌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信仰与生活方式,羌族一直信奉自然崇拜与原始膜拜,以天、地、日、月、山、水、树、石为神的原始信奉,以羊为图腾崇拜,信奉着万物有灵的神灵信仰。此外艰苦的生活环境、长期的战争、长久的颠沛流离又让羌族人民养成了忍辱负重和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这一点在羌族的舞蹈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羌族舞蹈就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民族舞蹈艺术,折射出来了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在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审美习惯的传承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就是在其流动的艺术形式中,这种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与舞蹈信仰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羌族舞蹈本身具备审美表现来看,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与心理都直接来自于该民族原始乐舞的听觉和美感,让羌族人民在审美认识中体验到了心理上的愉悦,目的是使得羌族舞蹈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以古朴多姿的律动和意蕴装点着宗教的各类祭仪,在羌族人民丰富的想象与幻想下,不仅宗教发展得日益成熟,羌族舞蹈本身的审美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羌族人民可以全身心地体验到纵歌狂舞的快乐。

2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羌族舞蹈艺术是羌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整个大家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以来,经过党和政府的重视、发掘、整理,以及对羌族文化艺术的大力宣传,让羌族舞蹈正式走上了艺术舞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面对这一境况,如果能让羌族舞蹈艺术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教材,羌族舞蹈艺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羌族舞蹈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是民族形体教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体现,更是艺术修养和文化习俗有效结合的重要结晶。羌族舞蹈如果能编排为课程教材,就可以将羌族的舞蹈从实践转化成为理论,再用艺术理论去引导舞蹈实践的整个过程,将传统的羌族舞蹈艺术从广泛的社会活动中提取出来,使其形成一套完美的艺术规范教学组合,再以教学组合的方式带动羌族舞蹈的舞台表演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化成为发散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以最有力的艺术感染力震撼观众的心灵,这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将会大幅度地推动羌族民间舞蹈走向现代化,让这一伟大的文化艺术产品跟随时代的发展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所有的民众都能受到羌族文化智慧的启迪,让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携手、团结奋进,为我们的社会大舞台添加全新的艺术生机和活力。

3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研究的具体内容

3.1 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的整理方法

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教育中,在课堂采用组合教学训练模式,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步骤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组合就是指在音乐或者某一种节奏的配合之下,教师采用多个动作进行串联与组织构成的一种比较短小的训练组合,从最初期的代表性教学发展成为根元素教学,通过—元素—动作—短句—组合到—片断的全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动律为中心点,选取主干动作与基本动作,注重将羌族舞蹈的风格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得编排后的羌族舞蹈成为典型的组合教学模式”。[3]

3.2 羌族舞蹈基础训练组合的编排

基础训练组合阶段在舞蹈教材中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基本形态、情态、动态以及基本韵律和基本节奏进行初步的认识与掌握,是羌族舞蹈教学流程与教学原理中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第一步。因此,针对该阶段的训练目标,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进行再编排时应该注重准确性和针对性,依据羌族舞蹈的民族特点,对舞蹈中的节奏特点、形态特征、动作力度、速度、幅度、各个动作的发力点及最基本的风格特点等,如小腿划圈的分解动作,跳舞时胯的正确定位等。在对基础组合训练进行编排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羌族舞蹈核心动律与基本体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肢体上形成较强的动作肌肉记忆与心理暗示习惯,就需要舞蹈教师进行编排时针对某一个特定动作、姿态、步法以及体态进行反复的训练。此外,为了有效避免单一性的重复练习让学生感到乏味,舞蹈教师还应该对这种单一动作进行合理的剖析,把单一动作分解成为动态、动律、动力以及节奏等四个因素,让学生可以在相同的动律之下,进行不同的舞姿、空间以及节拍训练,让学生在这些训练中学会运用身体记忆来领会羌族舞蹈特定动律的要领,加强羌族音乐的节奏训练,提高学生支配身体的能力和心理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羌族舞蹈的兴趣,充分了解空间意识感受与舞蹈动作、节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不同动作重复训练中熟能生巧。

3.3 风格性的训练组合与编排方法

风格性训练组合是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训练阶段可以让学生对羌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因此,被认为是羌族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成熟阶段与深入阶段。为了让学生能对羌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教师对羌族舞蹈风格性训练组合进行编排时,应该依据羌族民间舞蹈基本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和六种风格性组合进行,两种类型分别为自娱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六种风格性组合分别为萨朗舞、席步缴、莫恩纳莎、忍木·那耸瓦、克什叽·黑苏得以及埃古·日格沙,这六种风格组合形成了一种各自独立却又有一定联系的风格性训练组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风格训练组合中了解羌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并把羌族舞蹈整体的形态风貌和民族性格充分地展示出来。

4 结语

羌族舞蹈是我国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虽然当前大部分人对羌族舞蹈的认知还很少,学前教育专业羌族舞蹈校本教材建设的研究和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正如一些教育家所讲的,一部优秀的教材需要进行多年的研究和编排,它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更新与总结,才能真正地将羌族舞蹈从民间带到课堂,才能将其建设成为一部优秀的舞蹈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谭悦.论羌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的训练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8(10):136.

[2]芦金钢.高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点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艺术观察,2015,11(8):102.

[3]谢鲤芯.羌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2014,16(04):52-53.

2022年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包括 校本教材出版模板十三

[摘

要] 传统学科教育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这种教育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甚广,致使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产生了一些须直视并应尽快解决的问题,其中问题之一就是高职教材的编著。试图以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为例,阐述校本教材编写应该有的理念: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结构体系并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出发来编著高职教材。

[关

词] 学科教育;高职教育;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28-02

在21世纪,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经济保持高增长,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需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完成的社会任务。但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改一补”政策和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政策而建成,因此,高职院校就摆脱不了原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和办学方式及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课程教材、实践条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和左右。

就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念方面,长期以来都以传统学科教育观为主,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追求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培养的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型人才”。其授课方式往往先是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学生通过练习题运用理论,检验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这种“虚化”的实践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或其他场合操作,这个过程比较重视教学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教学的结果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所以,“学科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学习,是一种基础性或充实性的学习,是为将来服务的”。同时,学科教育的评价更多也是指向未来的,看学习者在进入社会以后发展如何,是一种追踪式的评价。

这种理念和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通常是理论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的首要基础是学生本身已经发展了一定水准的理论吸收能力,能够接受高校的这种授课模式。但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开始,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等仍受传统影响较大,但大部分高校的入学门槛逐步降低,随之入学基础并不是很扎实的学生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一方面高校扩招培养出大量人才,但学校受学科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专业不对口,造成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大量需要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又无法满足这个现实之需。这种情况更明显地体现在高职院校中。

同时,高职教育具有变化多端和应时性的特点,只有经常调整高职教育结构和教育教学内容,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高职教育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有生存的土壤;高职教育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上述三种情况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高职教材的编写。理论上来说,高职教材编著应该是以理论讲解为辅,实训或实践操作为主,而且教材内容应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实时更新。实际上,目前为止,我系乃至我院所用高职教材大多仍然按学科教育体系编制,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矛盾,那就是:学生的认知需求不能达到教材编制体系的水准,即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本来就差——基础弱、底子薄、知识面窄,理论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原来(扩招前)的水准,可是现在(扩招后)高职院校的教材往往都是按原来的学科教育思路编写。所以高职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很难教;学生认为教材难,学不懂。随之,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即便学了一些知识,社会上难以找到用武之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读书无用论”自然就开始发酵并且蔓延,高职校园里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拿到毕业证,证明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已,这就是违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果。

可见,高职教材的编写及运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尽管从长远来说,学科教育是职业教育高层次发展之路,但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囿于学科教育理念的圈子,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业能力和社会需求出发,按高职教育各因素的实际状况编写符合校情、学情和师情的高职教材。因为现代职业教育是根据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结构体系来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有较强的岗位对应性,主要培养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应用技术或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或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据上述陈述,现通过作者本人编写的校本教材《实用商务英汉互译入门教程》来具体化上述内容。本书分上篇、下篇和模仿翻译篇三篇。

上篇主要阐述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共分六点:第一点,静态与动态之讨论;第二点,无灵与有灵之讨论;第三点,被动与主动之讨论;第四点,主语与话题之讨论;第五点,形和与意和之讨论;第六点,拆分与整合之讨论。这些理论虽然阐述的是普通英语翻译,但商务英语仍然具备所有通用的语言学特征,因此,掌握英语中的基本性规则和知识是学好商务英语的前提条件。本篇对这些翻译理论的阐述,不是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段或篇的由小到大或自下而上的处理,而是对两种语言在结构或特征方面的基本差异的整体把握,这就突破了传统学科教育理念下的教材编写思路,并体现了高职校本教材“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编写原则。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一,即“理论为辅”。阐述这些基本理论是必须的,因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从优秀翻译著作和翻译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翻译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翻译的本质、原则和方法,而适用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翻译理论主要是指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包括与商务英语翻译有关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因此,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启蒙、帮助学生提高和加深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认识,阐明商务翻译活动的本质,引导学生将翻译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掌握正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总结出具有实用性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翻译各类文本的商务英语语篇,培养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翻译观,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

尽管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与翻译实践的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英语谚语说得好:“An ounce of practice is worth a pound of theory.”汉语中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和途径,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另外,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商务背景知识,并经历一定的周期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注意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环节安排较多学时,因而本书下篇主要是常见商务英语篇章的翻译操练。主要内容从商务广告、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会展文案、公共文稿、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等不同功能文本着手(本篇关于商务英语翻译材料的筛选,尽量选择符合时下社会企业需求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摒弃陈旧、过时的翻译文本。笔者对一些毕业生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商务英语翻译岗位一般接触公司名称、企业宣传资料、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产品说明书等翻译资料。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材料应以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主导),应用功能目的论的相关理论(由于应用翻译都有现实、具体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某种预期的功能,目的和功能是应用翻译的依据和依归。而功能目的论的理论核心也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强调翻译是译者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目的性行为。因此,应该说功能目的论与应用语篇的翻译实践有更密切的关系,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使用翻译工作坊的实训模式,让学生进行较大量的模拟实战,在做中学、学中做,循环往复,归纳总结,使学生较为快速地入门商务英语翻译。期间配以教师从微观层面或宏观层面对商务英语不同功能文本翻译的讲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篇在本教程中所占内容比例大约是四分之二,“即实训为主”。

本书模仿翻译篇,通过提供给学生部分英汉双语的精华文章,旨在使学生在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体会和验证本书上篇的翻译理论及下篇学生自己翻译操练的实践心得,而且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同时,本篇的文章往往具有很强很深的哲理性,学生能够通过背诵相关文章,不但升华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终生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和深厚基础知识,又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复合型人才。这即是教科书的功能,也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本篇意在表明的是高职教育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就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高职类院校大体来说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丰富实践动手经验和专项技能的专门人才,然而同时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一定的通识教育是必要的。只有通得越多越广,才能专得更深、更精。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83.

[2]谭镇弘,熊文渊.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8):53-56,62.

[3]薛滩,王军红.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融合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10-12.

[4]李均.1996—2006:中國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评价[J].职教通讯,2007(11):34-36,77.

[5]张健.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教通讯,2013(30):3.

[6]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编辑 冯永霞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