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一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
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
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
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
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找借口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
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
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成善人。
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故去时有上万人为他送葬。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 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5分)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5分)
参考答案
1.a (a项中“危”应为“端正”的意思。)
2.c(本题题干中“以振施为务”是“以帮助别人为责任”的意思。明白了这个意思可以得出答案。①表现李士谦少时德行;②从侧面表现其美德,但不属于“以振施为务”;⑤表明他的性格宽厚。)
3.b(b项中“家境贫寒”不对,其“家富于财”;“只用黍米招待”不对,原文是“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4.①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谢”“去”“拘”“为……所”各1分)
②这以后拿出数千石粟,借给乡邻,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借粟的人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道歉。(“粟数千石” 后置定语、“贷”、“无以”、“谢”四点各1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隋朝建立后,终生不做官。因为父亲早死,不曾喝过酒吃过肉,(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的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
(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牵到凉快的地方喂着,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却默默地避开。他的家童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
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二
《隋书·李士谦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是“招用、征召”的意思,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b.丁母忧:是指李士谦的母亲有病,李士谦悉心照顾她,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消瘦得只剩下骨架。
c.春秋二社:是古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
d.谥:即“谥号”,指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为“武皇帝”。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士谦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后来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
b.在一次社日聚会时,李士谦面对丰盛的食物,却先摆出了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且与人为善。有一次他把闯进他家田里去的别家的牛牵到荫凉处喂养后便还给主人。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德,他有着高尚的道德风范,赢得人们的爱戴,他去世时,赵郡的人们痛哭流泪,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参考答案
4. (3分) 【参考答案】 c
5.(3分)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丁母忧”指遭到母亲的丧事,“丁忧”指遭到父母的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
6.(3分)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喂养后便还给主人”这句错,应是“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
7.【参考答案】 (1) (5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粮食的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贷”“登”“无以”“谢”四点各1分,大意1分)。
(2) (5分) 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摸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德”“抚”“遗惠”“或”四点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望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却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士谦拒绝了,一点儿也没收下。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士谦又用尽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了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聚集在葬礼上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竖立了碑。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三
《李士谦传》阅读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17分)
李士谦传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后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皆称疾不就( ) (2)卒为善士( )
(3)对之燔契( ) (4)赵郡农民德之(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开皇八年,终于家
1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事母以孝闻 ②以贷乡人
b. ①辄奔走赴之 ②无为吏之所拘
c. 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d. ①后擢为国子祭酒 ②无为吏之所拘
20.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
(2)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21.李士谦的主要品质可从□□□□、□□□□两个方面概括。(2分)
22.请以现今的道德标准简要评析李士谦的为人。(2分)
试题答案:
(五)17.(1)赴任 (2)最终 (3)焚烧 (4)感激 18.b 19.c
20.(1)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相、谢)
(2)正遇上年成不好谷物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值、登、谢)
21.乐善好施、宽厚仁慈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四
原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翻译: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隋朝建立后,终生不做官。因为父亲早死,不曾喝过酒吃过肉,(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的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
(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牵到凉快的地方喂着,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却默默地避开。他的家童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
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五
原文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 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 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翻译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 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 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 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启示
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克躬励己 克:克制
b.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 引:推荐
c.臣请预戎行 预:参加
d.顾问不绝 顾:照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绩三岁而孤 坐而待强援
b.以臣度之 俄以病乞骸骨
c.为外祖韦孝宽鞠养 为虚伪之辞
d.尝与诸外兄弈棋 绩与子元书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b.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c.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d.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甫绩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他的外祖父韦孝宽抚育他。韦孝宽虽然很严厉,可是对皇甫绩因下棋而耽误学业没有过多指责。
b.卫剌王作乱的时候,皇甫绩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逃走,反而奋勇赴难,因此受到文帝的嘉奖。
c.皇甫绩在隋朝曾历任豫州刺史、都官尚书、晋州刺史、苏州刺史,后来在打败叛军后又出任信州总管和十二州诸军事之职。
d.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两军相持之时,送上酒肉。后来在收阅皇甫绩书信后,在城下向皇甫绩谢罪。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4分)
②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两个能体现皇甫绩“忠于皇室”的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
1.d(顾:拜见)
2.a(a而:表修饰,连词;b以,按照,介词/因为,介词;c为,被,介词/说,动词;d与,和,介词/给,动词)
3.c
4.b(是受到周武帝的嘉奖,而不是文帝)
5.(1)①我实在平庸,又见识浅陋,对国家无益,因此常想冒着危难来报答国家的大恩。(鄙,见识浅陋、粗俗,犯,冒、冒着,各1分;“无益于国”,状语后置句1分;大意1分)
②文帝嘉奖他的壮志,慰劳他,然后派遣他去。(嘉,嘉奖、赞赏,老,慰劳、劝勉、鼓励,各1分;大意1分)
(2)①卫剌王作乱,城门已闭,百僚多有遁者,绩闻难赴之。(卫刺王作乱,百官逃散,而皇甫绩特意奔赴京城救急)
②“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皇甫绩献计平陈,并主动请缨,要求前往)
③“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皇甫绩责其“作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并劝其“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皇甫绩严词拒绝顾子元的拉拢,并劝顾子元早日归降)
[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找出的事例能体现皇甫绩的“忠于皇室”,即可给分。]
【补充细则】事例引用原文不完整,酌情扣分;两个事例有一个不完整,最多只能得2分;如果学生分了三点,只看前两点给分。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七
李士谦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署员外郎,赵郡王睿举德行,皆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危:高。
b.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幸:希望。
c.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曹:辈,可译为“们”。
d.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寝:息,止,可译为“搁置”。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士谦“以振施为务”的一组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③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④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
⑤其家童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学识渊博却淡薄名利。让他做员外郎,并被推举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找借口
推辞了。隋朝建立后,一直没做官。
b.李士谦因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不曾喝过酒吃过肉。他非常节俭,即使亲朋好友来
到家中,也只用黍米招待。
c.李士谦乐善好施,使“分财不均,至相阋讼”的兄弟“愧惧”、“推让”而成善人。
d.李士谦在族人眼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也很高,故去时有
上万人为他送葬。
8. a危:端正
9. c(①表现李士谦少时德行;②从侧面表现其美德,但不属于“以振施为务”;⑤表明他的性格宽厚。)
10. b(“家境贫寒”不对,其“家富于财”;“只用黍米招待”不对,原文是“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李士谦传》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博览群书,同时擅长天文术数,齐吏部尚书辛术召他做员外郎,赵郡王睿推举他为品行高尚的人,他都称病不去。隋朝建立后,终生不做官。因为父亲早死,不曾喝过酒吃过肉,(然而)等到亲朋来聚,就摆上盛酒食的器具,对着他们端正的坐着,一整天都不感到疲倦。李士谦家族人多,曾经来到李士谦的住处,面前满是丰盛的饮食,(士谦)却先摆上黍米,对众堂兄弟说:“孔子说黍排在五谷中第一位,荀子也说先吃黍稷,古人崇尚的,难道可以违背吗?”无论年幼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回去后互相说:“见到君子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道德不高啊。”
(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州里有死了人而家里又无法安葬的,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有个人的牛毁坏了他的田地,他牵到凉快的地方喂着,比牛的主人照顾得还好。看见有人偷割他的禾黍,却默默地避开。他的家童曾抓住一个偷粟的,士谦安慰这人说:“这是贫穷所致,不应该责备。”就让放了他。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掐死了。董震很害怕,向士谦请罪,士谦安慰他说:“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请罪呢!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
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赶上这年谷物不熟,债家没有用来偿还的,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摆下丰盛的酒席,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希望不要再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拒绝了,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困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李景伯等认为士谦善行品性在乡村山野闻名,分条记下他的行为、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八
《隋书·房彦谦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世为著姓。彦谦早早孤,不识父。长兄彦询,以彦谦天
性颖悟,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后丁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开皇七年,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若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进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衡得书叹息,而不敢奏闻。
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司隶别驾刘陀,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陀亦不敢为恨。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
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
(节选自《隋书·房彦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丁所继母忧 忧:忧伤
b.彦谦知王纲不振 振:整治
c.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 罹:遭遇
d.有古人之深致 致:情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秩满,迁长葛令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c.①衡得书叹息,而不敢秦闻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①刺史惮之,皆为之拜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房彦谦直道守常的一组是( )
①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 ②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
③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 ④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
⑤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 ⑥虽致屡空,怡然自得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彦谦15岁时,过继给后叔父房子贞,事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事奉伯父房豹,也竭心尽力,因而成为宗族中的人学习的榜样。
b.房彦谦与内史侍郎薛道衡等人非常友善,当他看到薛道衡当权却不能对朝政匡正挽救时,就写信劝告他,但薛道衡却不敢上奏皇帝。
c.房彦谦怀有清理世乱的志向,在朝廷大选天下知名人士之时,慨然接受征召担任了司隶刺史,虽然朝纲败坏,但他坚持正道,遵守常法。
d.房彦谦担任官职期间,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日常生活保持勤俭朴素的作风,虽常常招致贫乏,但他始终怡然自得。
参考答案
1. a(忧:父母的丧事)
2.c(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按照。b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目的,来。c项,均为介词,跟,和d项,①介词,对,向;②介词,替,给)
3.d(②介绍房彦谦的授官情况;④写房彦谦辞官归隐;⑥说房彦谦甘于清贫)
4.b(薛道衡当权却不能对朝政匡正挽救薛道衡却不敢上奏皇帝不正确,应该是张衡)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九
隋书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尊重;办事严肃认真)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吐谷浑寇边 寇:敌人
b.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 寻:不久
c.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洽:和谐
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杜:禁止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体现令狐熙施行“良政”的一项是( )(3分)
①其有滞狱,并决遣之 ②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以功进位上开府 ④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⑤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⑥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a.①②⑤ b.③④⑥c.①②③ d.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狐熙对朋友的选择极其严格,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还懂音律,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政通人和,广受拥戴。开皇四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并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4分)
(2)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3分)
(3)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3分)
答案:
6.a(寇:侵犯)
7.d(良政:有利于民,为百姓拥护的政策。④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深受欢迎。①侧面体现。⑥直接体现。⑤体现有才能。②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良政可言。③凭借功劳得到晋升,未必是良政。) 8.b(原文中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9.(1)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安、嗣、毁顿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2)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3分,“祠”“次”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4分,句意1分,定语后置1分,“勒”“逐”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付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各族百姓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
隋书李士谦传节选翻译 隋书 李士谦传篇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性严重,有雅量 重:持重
b.熙自是稍加饭粥 稍:稍微
c.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洽:和谐
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杜:禁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功进位上开府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①上闻而嘉之 ②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c.①今者乃以手教相谕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我辈其可违乎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体现令狐熙施行良政的一项是
①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②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以功进位上开府 ④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⑤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⑥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对朋友的选择极其严格,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还懂音律,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政通人和,广受拥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并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
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3分)
(2)时吐谷浑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3分)
(3)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