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精选12篇)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09:22:25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精选12篇)
    小编:admin

总结是一种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不断反思和修正总结,不断提升总结的质量和效果。2.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吧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眼里,认为“读”是语文、英语这些语言学科、或者说文科性学科的特色,而像数学这样的理科性学科,是需要大量做题的,通过“题海战术”才可以真的学好。这种传统观念非常不对,凡事都没有绝对,语文也可以通过做题提升学习能力,同理,数学也可以通过“读”进行学习。很多学生不会做题,就是因为对题目不熟,没懂它的意思,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让学生“读”数学,多读几遍,自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这时,再对其进行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轻松简单很多。

打造小学四年级数学活力课堂。

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将课堂变成自己的独角戏,时间久了,学生难免会分散注意力,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本身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变革,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教师的教学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勇于突破传统,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比如,分组讨论、竞赛等,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存在感;最后,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把握分寸,合理掌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自流。

例如,在讲授《总复习》时,期末考试临近,课堂上都带有一种紧张的气氛,加之复习课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也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缓解这种氛围,涉及一些题目,我就会布置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并且发现学生十分乐于到黑板上去写,享受这种被同学瞩目的感觉,拥有一次做小老师的机会,十分珍惜,也十分惊喜。

灵活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也对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幻灯片是最基本的技巧,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第一,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充实自我。多媒体的强大优势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小学阶段,五颜六色的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动感十足的视频都要比单一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灵活使用,使其为我所用。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课件使用不熟练,影响教学效果或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基本技能等,如果不能够实现为我所用的话,那么使用多媒体也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

例如,《激情奥运》这一课比较适合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授课,为此,我搜集了大量影像资料,在课堂上重现举国欢腾的一幕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的情商教育,树立正确而又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二

自十七世纪现代英语诞生以来,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和研究就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呈现出由单一向多样综合发展、由截然对立向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理论。截止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包括路子、技术、方式等在内的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学方法。诸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情景法、整体动作反应法、沉默法、暗示法、自然教学法、机械反应法、顾问辅导法、信息认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情意情景结构规则功能十字教学法、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释放教学法、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张思忠“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教学法、交际法、折衷法等等。这些方法,对我国不同时期的英语教学,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我国社会主义英语人材的培养,起过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被介绍引进过来,如听说法、视听法等等,大开了英语教师的眼界,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春风,注入了活力。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到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之中,英语教学的面貌为之一新。但是,不少英语教师也反映,在他们为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学面临的大好形势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又感到累得无所适从。一开始是听说法,接着又是意念法、功能法、交际法……,总是围着被不断介绍到国内的外国新的教学法“团团转”,致使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是,在理论研究上,单纯介绍国外英语教学法理论的多,探索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运用的少;挖掘其理论意义的多,探索实际操作的少。在教学实践中,囫囵吞枣机械照搬简单移植验证的多,消化吸收结合实际扬弃创新的少;导致英语教学广种薄收、少慢差费、效率低下,此外忽视英语教学的特殊性、阶段性和目标的多元性等等。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的教学进程,为了使英语教学的改革走出误区并进一步深入下去,真正收到实效,有必要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作一认真的分析比较,从而为英语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方法较多,但从影响的范围和发展的方向及推广的价值上看,听说法、交际法、折衷法及张思忠16字教学法当属主流。从方法本身来看,它们之间是一种扬弃的关系,即交际法是对听说法的扬弃,折衷法和张思忠16字教学法又是对听说法、交际法等的扬弃。这里,将对上述几种方法进行若干比较,以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借鉴和运用。

(一)听说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美国军队中形成并获得成功,五十年代初在美国流行,六十年代中叶发展到顶峰,流传到世界各国,蜚声世界英语教学界。其特点是:

1、注重语言结构、形式,意思为次,机械记忆为主。

2、语言学习项目不必语境化;

3、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语音、句型、单词,因此,大量使用机械练习;

4、句型操练为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技巧;

5、发音要求近似本族语人的标准;

6、课堂上禁止使用语法解释,禁止使用母语,禁止在初期水平上使用翻译;

7、只有在长期严格的句型操练和大量机械练习之后,方可进行交际活动;

8、先听说后读写,即在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口语之后方可从事阅读与写作;

9、通过教授语言结构(即句型的系统教学)来掌握英语的语言系统;

10、以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教学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11、以语言项目的难易来安排学习顺序;

13、语言的准确性是追求的主要目标;

14、学生学习状态被动,实践量少,实践时间短,实践范围窄;

15、方法机械、单调,学生易厌倦。

(二)交际法。

七十年代产生于西欧,是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要,特别是欧洲共同体成立以来,各种专业英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于是,这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便产生了,并很快在世界上流行开来。与听说法相比,它的特点是:

1、意思是最重要的;注重意义,围绕交际功能使用或练习结构;

2、语境化是教学的'基本前提;

3、语言学习目标就是学会有效地进行交际;

4、句型操练属辅助训练手段;

5、发音以可以理解为标准;

7、从开始就鼓励交际活动;

8、如需要,读写可以与听说同时进行;

9、通过交际过程或活动,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系统;

10、交际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11、以交际的需要、兴趣、意义等来决定学习顺序;

14、学生学习状态主动,实践量大,实践时间较长,实践范围宽;

15、方法灵活多样,有与现实接近的东西;学生兴趣浓厚。

(三)折衷法。

由于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不能包医百病,所以,近年来国内外英语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趋向,就是对各种英语教学法流派采取折衷的态度,取长去短,优化配置,把一对对相互矛盾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新的方法即“折衷法”或“新教授法”。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相比,它的特点是: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三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推行多年,义务教育本质是加强对人格完善、知识丰富的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1988年国家教委为发展中小学教育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为目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5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颉颃。具体而言,“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如此无功而劳,实在可悲,岂容延续。

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不等于千篇一律的照葫芦画瓢,何况国内大量的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欠准确,也无法达到临摹目的。长期的“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感知认识,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即便在美术高考中中榜者,也是“高分低能”。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注:《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养的积极作用。当然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作用”必然要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也为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其实现代美术教育术不论国内国外在这方面都有了成功的尝试。如:中央美院吴长江先生从法国回来谈到这样一种情景:在卢浮宫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静静地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介绍,评述大师的作品。从美学角度欣赏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不时地听到孩子们说,伦勃朗的自画像太美了,那是拉菲尔的《母与子》属于古典画……,还有同学高兴地问到,那时候画家们的环境学习、生活情景……。又如广州美院李正天先生从关注儿童的审美教育角度,强调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规律,每周日带几十个小学生在美院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大部分同学在地上画树,但他们又任意增加了太阳、汽车,还有的在天上画上飞机、鱼等图形,随心所欲,千姿百态,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二例给我们启示: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卢浮宫的现象,李正天的教学措施说明: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三、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经调查表明:中学生背诵一篇欣赏文章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让他们从美学角度谈论一件作品,那是难乎其难。因此,开设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情感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注:姚亮:《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国美术教育,第二期。)。

笔者认为以上观念具有其可行性:1.以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和各种审美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2.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3.既适应于办学条件有限的城乡,也适应办学条件好的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因人而异,自备简易道具,因地制宜,在教室里扩大审美空间。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四

写作是一门讲练结合的综合练习课。开设写作课,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能掌握和使用语言工具,以满足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工作的需要。如何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至今没有成熟的经验,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开拓新的训练内容

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高考的指挥棒,而应面向时代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训练。写作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指导和练习上,而要紧扣教材,开拓新的训练内容,扩大写作范围,增强写作力度。让学生多写些新闻报导、科技应用文、科技论文、专题调查报告、程序说明文、广告宣传、信息传播、评论、意见书、讲演稿、总结汇报等,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以适应将来生活实际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制定科学的训练序列

写作教学必须克服无目标、无计划、无重点的盲目现象,要依据教学大纲,紧扣语文教学内容和训练知识,认真制定科学的训练程序,按照教材的写作要求,拟定适当的题目,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有文可仿,逐步掌握写作规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文章的立意到谋篇都应积极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提供材料作文,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值得分析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四、加强分析能力和写作速度的训练

在新形势下,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觅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以便写出更符合现实的好文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快速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较强的时间观念,把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五、培养学生自修自改的能力

打破传统的“学生做、老师改”的老框框,采取轮流批改、重点批改、示范批改、典型批改、互相批改、自我批改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批改的能力,把批改作文的权力放给学生,从而达到锻炼他们的目的。

总之,作文教学是师生共感的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如何改革作文教学,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五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推行多年,义务教育本质是加强对人格完善、知识丰富的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渠道。1988年国家教委为发展中小学教育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为目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审美教育不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应付考试,以此来充当“升学率”,带有强制方法将成年人的规范模式压给学生。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5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颉颃。具体而言,“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其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如此无功而劳,实在可悲,岂容延续。

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笔者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克服以往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容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教学中最忌“在课堂教学的结构方面,在教学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的`应用方面的教条主义和死板公式”(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教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何况时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智力、技能均不同的青少年,家庭、社会、学校的多种影响纵横交错,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综合的效应,因而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

[1][2][3]。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六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把这个头开好,怎样才能逐步形成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尊重而不放纵的课堂新秩序呢?显然,没有纪律的保证,高效课堂就要变为低效课堂了。如何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学生有没有遵守纪律的意识?班级纪律的现状是什么?孩子们纪律薄弱的地方是什么?急需养成的习惯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只有调查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明确前行的方向,才能在孩子的心灵播下一粒成功的种子。

所以我们在一年级实施了“高效课堂背景下一年级纪律养成的研究”这个课题,以课题的研究为抓手,推进主体多元高效课堂改革。我们首先调查研究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发现问题,然后开展课题研究以培养倾听等习惯和对子互学为重点,为高效课堂建设奠定基础。

(一)发现问题。

1、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随意说话现象严重。从随堂观察记录看,80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后半节课尤为明显,容易离开教学内容。有的无所事事,有的做小动作。孩子课堂纪律意识不强,60随意说话现象严重,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或即使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并不能自觉改正。

2、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70的孩子不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别人的听不听都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随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喊着“老师我”,有抢答现象。但对于别人说什么并不在意,在对子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3、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做作业的姿势不端正,需要教师与家长反复提醒。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良的姿势为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学生很少。作业字迹不端正,涂改随意,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

4、缺乏学习内驱力。许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中,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喜欢看电视,有的每天看,有的放下作业就看,有的一有机会就看。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

(二)明确方向。

主线入手:根据调查的突出情况,我们决定重点落实两个习惯:不随意说话;认真倾听。以这两个习惯的培养为抓手,进行课题研究。

全面跟上: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意识的落实其他习惯的培养,如课前准备,课后收拾,安静集会,安全游戏,文明交往,完成作业等,促使课题全面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采取措施。

1、讲事理。一年级是孩子步入正式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好的习惯一经养成,终身受益。六岁的孩子,已经有前期的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背景,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观念,所以,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们就利用一切资源对学生进行有关纪律的教育,告诉学生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上课不允许做,哪些在校期间禁止做。使学生的是非观念更明确,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

2、明要求。孩子毕竟年龄小,光有是非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每个孩子明确我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要求。所以,结合我们制定的课题研究方向和孩子的心理特定,我们把各个习惯养成的要求编在了儿歌和口令之中,形成了一套便于操作便于检查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体系。如:。

课堂养成习惯:课上不乱说,有话要举手,指令听得准,

动作紧跟上倾听最重要,学习全靠它。

课前准备习惯:上课了,进教室,摆用品,

抱臂坐,静悄悄,等老师。

下课收拾习惯:下课了,同起立,收用品,

收凳子,弯弯腰,拾碎纸。

课间习惯:轻迈步,不乱跑,不打架,不推挤。

升旗习惯:手背后,不摇晃,我是一棵小松树。

认真听,不说话,参加升旗静悄悄。

任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而成。所以,我们的课堂就是孩子们训练的场地,每一节课我们都有意识的去训练,每一位老师都把学生的习惯养成看作是重要的目标。

3、树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加之,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所以,我们经常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刚开始我们惯用的方法是发掘表现突出的个体。这个办法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目的,但持续时间不长。后来,我们把目光投到了竖排小组,用小组的荣誉感来让孩子们自我约束,树立榜样小组。这样,正面影响的范围更广。现在,我们除了继续推出榜样小组外,还配之优秀同桌对子的评选。多种榜样的树立,不断给孩子良性的刺激,促使每个孩子自发的形成规则意识。

4、恰当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等,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正确适当地评价是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我们每个班都形成了一套评价机制,设立竞赛和奖惩制度,每节课,每天、每周、每月都有优秀学生,优秀小组,倾听天使,最佳对子的评选,有的是用小红花、五角星,小扣章来体现,有的是用奖状,喜报来表扬,有的我们会把这些孩子的照片贴到学校的文化柱上。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确实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争先赶优的积极性,家长朋友也很关注。

5、家校联系。学校的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师的指导,教育就形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产生效果。因此,家校联系相当重要。一方面我们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访谈,家校联系册等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纪律。

(四)取得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在一年级的实施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孩子们具有了较强的纪律意识,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课堂秩序井然,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具有了小组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学会了与同桌对子学习,如我们为了促进学生自主预习,会在课堂让对子检查读文,对子交换书,面对面,1、3、5、7竖排的孩子先读,2、4、6、8竖排的孩子就会拿起笔,要把对子读文中出现的错误画出来,根据一定的规则得分,并在对子读完后告诉对方,我给你得几分,因为什么,请你把哪个句子再读一读。然后再交换任务。在识字教学中,对学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归纳起来是:一快速换书,二安静批改,(批改我会认中生字注音和组词)三交流方法(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四组词对读(对子起立,面对面站好,两人开火车读完后再一起坐下,表示对学结束)。全班交流时,也是让对子共同展示,以促进学习的效果,不仅是学习,我们也把纪律和对子挂钩,允许一方在课堂上用肢体语言提醒对方,我们不经常单个表扬,一表扬就是一组对子,对于违法纪律的孩子,我们多数不直接批评,而是提醒他的对子,让对子再提醒对方,这样加强对子间的凝聚力。

一年级良好习惯和有效对学的培养,为高效课堂该科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韩明辉)。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八

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互动模式。如对话课,可以分角色师生朗读;师问生答(onebyone);生问师答。如阅读课,在师生互动中可采用“自读感知、研读探究、扩读拓展”三个环节;试卷讲评课可作如下设计:公布答案,学生自我订正――小组讨论,解决多数问题――大组研讨,教师释疑――巩固练习。教师在互动中要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概括与总结,形成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来自学生的活的教育资源解决问题,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详略得当,控制时间,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

(二)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师生互动的结果,问题不仅由教师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并极力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水平,要以自己的一两个问题引出学生的多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变单一的信息流为双向的信息流。高质量的问题要求问题要有价值、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对话中,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一样,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可,教师不可搞所谓的“标准答案”。

(三)追求实实在在的讨论。

日常英语教学中,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有作秀之嫌。教师应明确讨论目的,精心选择话题,精明把握时机,在愉悦的环境中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真正达到心灵的碰撞。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九

有些教师自认为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低,不敢向学校积极申请一些条件,导致学校的某些领导和其它学科对生物教学存在偏见,不予重视。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一些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尽量能基本完成好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

二、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做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三、注重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十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十一

上学期,本人按照学校的安排,负责初中生物组的工作和初二教学工作。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小结:

一、教学质量提高。

1、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上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也开阔了学生眼界。

二、转化后进生和组建兴趣小组。

很多基础差的学生抱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成绩提高不上去。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辅导,鼓励后进生,落实优生,不段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组织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下指导活动并取得可喜效果。

三、坚持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

本人克服课时多时间紧,又经常发生课时冲突的困难,组织本学科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坚持本组的集体备课,集群策之力众人之智慧提高全组教师的教学效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四、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充分发挥本组教师的各自特长,相互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并注意创新,形成本组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五、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课和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并且有点蔓延的趋势。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经本人和本组其他教师的认真细致的谈心和大量有效的思想工作,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对于新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本组全体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教学方法优质篇十二

英语教师不但要重视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研究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意更新两个观念。

(一)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教师在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后,应注意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学创新,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深化教学设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丝不苟地完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课后反馈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工作。

(二)更新课堂评价的观念。

英语课评价中的价值判断主体、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它在师生互动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发展。因而要更新课堂评价的观念,组织教师对他人的公开课进行讨论和评价,通过对一些教学案例的研讨分析,让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失与不足,从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英语教学的理念、任务和目标。

教师首先应研读《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任务和目标。这样,教师在课前就可设立预期目标。有了预期目标,师生互动就不会只流于形式,它能使互动过程有序化。在此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才能产生效果。设立预期目标,教师应做到钻研教材。教材是课程的核心,从教材出发,把握教材,挖掘教材,设立的.预期目标才能准确地体现教材所要传达的信息。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预期目标毫无意义。我们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深度、广度,更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设立预期目标,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为有效的师生互动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学生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以愉快乐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