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双语教育的论文(汇总8篇)

双语教育的论文(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1 15:55:32
双语教育的论文(汇总8篇)
    小编:zdfb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阶段都需要总结和回顾。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总结,希望能够为大家的青春岁月增添一些正能量。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从绪论教学在学科课程讲授中的地位入手,分析了绪论课在大学本科授课中的灵魂作用,并就不重视绪论教学的一些现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绪论教学内容方法。

(一)绪论涵义。

“绪”,从字义上说是丝端的意思,即一缕丝有多少个“头绪”。顾名思义,作为一本书的绪论,就是要为学生建立起一门课程的知识轮廓。

从教学角度看,绪论课主要包括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学习方法和教学总体安排等内容。

(二)绪论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绪论是教材的先导与灵魂。

(1)绪论是构成一本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本优秀的教材应该具有科学与通俗的内容,还应该具有合理与完整的结构。绪论则是教材结构系统中的重要一项,同案例、习题、参考文献一样,是不能忽略的。绪论好坏,直接影响到教材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直接影响了教材的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2)绪论是教材的纲领。

绪论与教材正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绪论是教材的发端之言,是总揽教材的纲领,它为读者概括说明教材的整体内容以及教材或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从而使读者(或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学科的全貌。

2.绪论课是对授课对象的“启动”与“激发”。

“绪论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篇,绪论教学将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其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或两堂好的绪论课可以直接启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有“启”、“承”、“转”、“合”,绪论就是教材的“启”。好的“绪论”教学,教师和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这就是启动。“启动”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明白这本教材的主旨和篇章结构,从而达到认识教材轮廓的目的,使学生熟悉教材的知识系统,这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绪论教学,使学生在认识教材的同时,也认识了教师本身。“激发”是指使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动机是在对学科的价值观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潜在力量,动机越高尚,其动力越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越充分,学生会自觉地学好本门功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后面就容易了。开头“难”的原因,是因为“万事开头重要”才难,教学也是这样。第一堂课上得好坏,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绪论课的重要性,忽视甚至省略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严重影响了今后的教学效果,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3.绪论课是授课者自编自演的“首映式”。

教师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像电影摄制,更确切地说像教师自编自导自演。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剧本”——教材,又要策划“剧情”——编写教案与课堂设计,还要“自演”——讲述传授知识。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演员。一堂好的授课可以说是一部精彩的电影,而一堂差的授课则是无聊的泡沫剧。因此,如何演好“这场戏”,“首映式”——绪论课,对“观众”(当然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生亦是演员)——学生而言尤其重要。首次的绪论课讲授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材的推测评价。因此,绪论课是整个学科教学的基础课、前言课、简介课、导言课。上好绪论课是今后正常教学的基础。如果绪论课没讲好,学生一开始对这门学科的性质、作用不清楚,心中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好了也没用”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产生种种疑虑,影响了听课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4.绪论教学贯穿整个授课教学过程。

目前,有些教师觉得教材的绪论跟教材的内容关系不是很大,且绪论的内容抽象空泛,讲起来枯燥无味。因此他们认为不必花大功夫、大力气去讲,只要稍微讲一下,一带而过就行了。更有甚者干脆不讲。而学生更是无视绪论的存在,或者认为绪论是个引子,根本没说什么实质东西;或者干脆认为老师是在胡侃、说大话,“危言耸听”,等等。

当然,不同层次的绪论教学有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绪论教学的重要性被认知得好一些,很多教师以及一些专业人员都认为绪论教学能极大地激发中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能较好地促进后续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在高等教育层面,大学本科师生对绪论教学的认知却不容乐观。学生认为绪论可有可无,内容空洞,虚而不实,考试也不是重点,学它无用。而教师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教学对象都是大学生了,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很高,索性捡“干的”来讲,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学。其实,殊不知这样已经大错特错了。借用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是“绪论没讲好,后果很严重”。

笔者认为:应该正视绪论课教学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对策。

1.“用心良苦”。不怕做错,就怕不用心去做。端正对绪论课的态度,认识到绪论课的地位与作用,精心准备,使开端良好,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精益求精”。绪论是一本教材的统领,其内容已经较为“浓缩”。但在授课时,为了把握课程及其最新科学前沿动态与研究进展,自然会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有时讲述也就难免“跑远了”。笔者认为:绪论的授课必须精心准备,细心商斟,精益求精,选好内容。要以学为主体,教与学互动,如“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等。

3.“绳之以法”。此法为方法,不妨运用诸如“谜团法”、“提问法”、“讲故事法”、“事件引入法”、“辩论法”等,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解课堂气氛,力求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顺水推舟”。这是引人入胜的方法,需要授课人平时有丰富的教学素材积累。

5.“八项注意”。在绪论授课时要十分注意以下八个方面: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安排,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2]张惠杰.浅谈绪论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师论坛,:7-8.

[3]丁龙传.高中生物“绪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通报,,(34):8.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三

双语教育是一种以母语和第二语言为平等地位,同时进行教学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双语教育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位双语教育的实践者,我在这一教育模式中积累了一些体会和心得。本文将从学习收益、语言运用、文化交融、认知能力以及教育改革五个方面探讨双语教育的好处和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首先,双语教育给学生带来许多学习收益。母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而第二语言教学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在双语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语言的对比来深入理解语言规则和文化差异,进而提高整体语言水平。此外,双语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其次,双语教育提供了更多语言运用的机会和能力。在双语环境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和实践,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技能。通过与母语为不同语言的同学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双语教育还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学习资源和机会,如外教讲座、语言实践等,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然而,双语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高。对于教师来说,要求他们除了精通母语外,还需具备熟练的第二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背景。对于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学会在双语环境下进行思考和交流,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努力。其次是教学资源和教材的不足。双语教育需要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材,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然而,在实践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材质量的参差不齐仍然是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双语教育,我认为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首先,培养双语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这需要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其次,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整合。这包括拓宽教学资源的渠道、加强教材的开发和审查、建立双语教学的标准和评估体系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支持和辅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机会。这可以通过开设双语角、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双语教育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教育改革的支持。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和教学安排时应考虑到双语教育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另外,家庭和社会对于双语教育的认可和理解也非常重要。家长应督促和支持孩子的双语学习,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而社会应加强对双语教育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双语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双语教育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文化交融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有诸多好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双语教育,我们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资源的整合、学生学习支持的加强以及教育改革的支持。相信通过这些努力,双语教育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四

承运人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也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承担者。但是,承运人的概念非常复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国内、国际规则对承运人的定义不一致,另一方面来自于定义用语本身自我矛盾。

(一)我国《海商法》中承运人的定义。

对于承运人,我国《海商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承运人,是指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与托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通过以上对承运人定义的阐述,某一法律实体只要其以自己名义与托运人签订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而不问该法律实体自身是否拥有船舶及船员,是否实际进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是否实际进行货物的装卸、仓储、堆存等作业,就应被认定为承运人。可见,我国《海商法》对承运人采用了极其宽泛的定义方法。

(二)国际规则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1、《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规定于《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第一条当中,即“承运人包括与托运人订有运输合同的船舶所有人或租船人。”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其从主体资格上限定了承运人主体的范围,对承运人的识别非常简单,因而可以说是承运人的内部要件。并且通过承运人需与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这一要件明确了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的基础法律关系,因而可以说是承运人的外部要件。

2、《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对承运人的定义与我国海商法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即“承运人是指其本人或以其名义与托运人定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任何人。”我国《海商法》规定的承运人定义,也正是来源于此。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它扩大了承运人主体的范围。然而,由于该公约引入了“实际承运人”的概念,使得承运人的识别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进而给公约的实际运用带来很多困惑。

3、《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单统一规则》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单统一规则》对承运人的定义方式与其他国际规则完全不同,其规定是“承运人和托运人系指运输合同载明的或从运输合同中可识别为承运人和托运人的当事人。”该定义同上述两个公约从判断承运人的依据上而言是不同的。上述两个公约旨在从当事人名义的角度判断承运人身份,而本公约是从合同内容的角度来判断承运人身份。

4、《unctad-icc多式联运单证规则》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该规则是由1991年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与国际商会共同制定的。该规则规定“承运人是指实际完成或承担完成此项运输或部分运输的人,不管他是否与多式联运经营人属于同一人。”这种定义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从定义的内容上将“承运人”这个语义上统一起来,不但没有限制承运人身份的成立,而且还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这一要件上延续了上述三个公约己经取得的成就。

5、《cmi统一货运法(草案)》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cmi统一货运法(草案)》中进一步简化了承运人的定义,仅规定了“承运人是指与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的人。”该定义是对承运人进行定义的所有国际公约中最为简化的一个。但它无限扩大了承运人的范围,使得在该法案的定义下,一些不拥有或经营或管理船舶以及不实际参与或承担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主体也将被识别为承运人,从而承担承运人的责任。

二、承运人责任制度概述。

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的安全位移是核心。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承运人是合同履行的主体,其义务、责任和免责直接影响到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承运人的责任制度从而成为整个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承运人的责任制度,包括承运人归责原则、国际公约和世界各国海上货物运输法以及我国《海商法》的相关规定,就能基本上了解和掌握整个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

(一)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历史演变。

1、《海牙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海牙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及免责条款主要集中在前四条。包括承运人定义、承运人适航义务、承运人管货义务以及众多的免责条款。它规定了,“承运人须在开航前和开航时烙尽职责:(1)使船舶适于航行;(2)适当地配备船员、装备船舶和供应船舶;(3)使货舱、冷藏舱和该船其他载货处所能适宜和安全地收受、运送和保管货物。”,“承运人应适当和谨慎地装卸、搬运、配载、运送、保管、照料和卸载所运货物。”,也规定了签发提单是承运人的权利,也是其义务。如果托运人请求签发提单,承运人收货后不得拒绝签发提单。由于未收到运费等原因而拒绝签发提单,这种做法是违反其法定义务的。

2、《维斯比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修改后的《海牙规则》被称为《海牙一维斯比规则》。某国家批准或加入《维斯比议定书》,就是同意《海牙一维斯比规则》约束。

3、《汉堡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汉堡规则》的制定,是国际多边谈判各方妥协的成果。新的海上货物运输公约除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改革海上货运法规的要求外,还使国际海运风险分配向收货方及使用海运服务的国家倾斜。总之,《汉堡规则》是一项完整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是规范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规,而《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只是统一关于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海运公约。

4、《鹿特丹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该公约含18章96个条款,是迄今国际货物运输法规中内容最丰富、涉及最广泛、适用最宽、结构最复杂、条款最多的一个公约。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新公约的诞生和基础离不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的历史沿革和司法实践的积累。新公约对以往的《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既有批判的继承,又有新的增删。

(二)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1、关于承运人责任期间。

《海牙规则》中提到,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始于货物装上船至其卸下船时止”,这就是“钩至钩”原则。据此,承运人对货物责任以货物越过船舷来界定,因而,《维斯比规则》沿用了相同的规定。但是,承运人在陆地收受货物的现象并不少见,交货也常在仓库进行。有鉴于此,《汉堡规则》延长了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包括货物在装货港、运输途中和卸货港在承运人掌管下的期间。也就是,自承运人按下列方式接管货物时起:(1)从托运人或代表他办事的人;(2)根据装货港适用的法律或规章,依照契约或在卸货港适用的法律或特定商业习惯,将货物置于收货人支配之下;(3)根据卸货港适用的法律或规章,将货物交付给必须交付的当局或第三方。可以看出,《汉堡规则》中承运人的责任期间,较之“钩至钩”原则,是向装货港和卸货港两头延长了。

应当注意的是,当货物运输部分委托给实际承运人时,承运人仍然对整个运输期间负责。

2、关于承运人责任基础。

《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都实行的是不完全过失责任制,根据这两个规则,承运人并无保证船舶适航的绝对责任。只是要求承运人尽到应尽的职责,使得在航次开始前和开始时“船舶处于适航状态”,及适当而谨慎地“装载、收受、配载、承运、保管、照料和卸载所运货物”.不论是承运人或船舶,只要证明其尽到应尽的职责,“对于因船舶不适航所引起的灭失或损坏,都不负责”.索赔人负有举证责任,证明承运人未克尽职责。而依据《汉堡规则》,承运人只证明船舶适航或“尽到应尽职责”并不能免除一旦发生海事事故,《汉堡规则》“推定”承运人有过失或疏忽。只要证明货物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发生于其掌管货物期间,就应该对货主和收货人负责,除非承运人证明“承运人、承运人的雇用人或代理人己经为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其后果采取了一切所能合理要求的措施”.

3、关于承运人免责事项的变化。

《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中免除了承运人因船舶不适航造成货物灭失和损坏的责任,并且进一步规定了承运人多达17项的免责事项,诸如船长、船员、引水员或其雇用人在航行或管理船舶上的“行为”、“疏忽或违约活动”、“火灾”、“海上或其它通航水域的灾难、危险和意外事故”、“天灾”、“战争行为”、“公敌行为”及其它事项。《汉堡规则》在字面上废除了这些众多的免责事项,但实际上也只是废除了承运人的过失免责事项,而有关危险除外的免责事项仍然有效。因为如果货损系自然灾难、危险和意外事故或其它不可抗力的原因所致,其中不存在承运人的过失,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三、承运人责任规定的具体比较。

(一)不完全过失原则的对比分析。

不完全过失原则是指在国际海运过程中,如果承运人存在过失,就要承担由过失而造成的责任及损失,但是在某些情况中承运人可以获得豁免。目前采取不完全过失原则的公约主要有《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而在《汉堡规则》中,对于承运人的过失规定主要采取了“推定过失加一般过失”的归责原则。

(二)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的对比分析。

关于承运人赔偿责任的限制在三种公约中都有规定,但是每一种公约的规定又不尽相同。其中《海牙规则》主要是按照单位来计算,其中对于每个单位的规定必须在100英镑以下。而《维斯比规则》中则是按照所谓“金法郎”来计算损失,金法郎主要与黄金挂钩,体现绝对价值。《汉堡规则》则是规定了以提货权来赔偿损失。

(三)对于海上货物概念界定的对比分析。

对于海上货物的概念界定在三个公约中也是不同的,其中《海牙规则》中对于货物的界定是指海运中货舱中的货物,不包括船甲板上的货物以及船上的动物。而《汉堡规则》对于海上货物的界定要相对全面一些,《汉堡规则》将船上的所有货物都认定为海上货物,其中动物、甲板货物和集装箱都包含其中。

(四)对于海运承运人诉讼时效的对比分析。

由于在国际海运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贸易诉讼案件,因此对于国际公约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而目前三个国际公约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海牙规则》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时间期限是一年,而《维斯比规则》对于诉讼时效规定在于双方约定,其中追赔诉讼必须在三个月之内。《汉堡规则》的诉讼时效最长,通常可以延长至2年。

四、我国对承运人责任制度的调整。

(一)责任制度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1、《汉堡规则》中关于承运人的'责任调整符合船货双方的共同利益符合船货双方利益平衡原则和国际发展趋势体现在《汉堡规则》中,“推定过失加一般过失”的归责原则是兼顾和平衡船货双方利益的需要,符合国际海运立法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国际航运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其在国际航运中的竞争能力。早期《海牙规则》的适用很大程度上基于航海技术的局限,使承运人在抵御海上风险时表现出极大的冒险性,各国政府特别是海运大国为了刺激航运业发展而允许承运人享受航海过失免责所带来的益处。

2、积极调整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是发展中国家海运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独立走上国际航运立法舞台,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立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公平的前提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是国际规则发展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想要在国际海运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就要积极调整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

3、原有公约中关于航海过失免责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调整势在必行航海过失免责的弊端,一是在于现阶段依然坚持航海过失免责不能再以航海技术的局限作为其理由,二是航海过失免责的确立,没有完全贯彻过失责任原则,严重损害了收货方的正当利益。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航海过失免责是西方海运发达国家所操纵而明显为偏袒船方利益而设立,不能适应如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二)我国对责任制度调整的综合利用。

1、正确理解承运人责任归责制度调整中的问题。

对于承运人责任规则原则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在推进《汉堡规则》的同时,以《海牙规则》为主要依据。考虑到实际应用形势,目前国际通行的标准都是以《海牙规则》为基础定立的,因此我们要清楚调整承运人责任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应在加快推进承运人责任的同时,协调好与其他国家的航运公约以及承运人责任归责的问题,保证我国的航运经济能够拥有宽松的国际发展环境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为我国的航运经济提供法律支持。

2、应将我国《海商法》的修改与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调整相统一。

为了保证我国海运经济能够取得积极的发展成果,制定了《海商法》作为主要的海运经济法律,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海运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海商法》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而海运承运人责任原则调整是航运经济中的主要调整。所以,为了保证我国的海运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应将我国《海商法》的修改与海运承运人责任原则调整相统一,使得我国的海运经济在国内与国际都能有较强的法律和公约予以支持。

3、积极推动海运承运人责任改革,适当取消免责条款。

取消航海过失免责,适当加重承运人的责任,使得船货双方分担风险更为合理。这既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的统一趋势,也是我国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发展的趋势。我国必须做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准备,完善船舶责任保险,保证我国航运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的国际贸易提供保障。因此,从推动我国海运承运人责任改革出发,我们应努力改善海运经济运行环境,不断健全国内法律并推动国际公约的改革,为我国的海运经济谋求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结束语。

在对国内法律和国外公约中对承运人、承运人责任制度的梳理和分析中发现到不论是定义还是制度,其完善都是循序渐进的,拥有的完善理论体系都是无数条款和合约检验的结果。引用有关国际公约或国外相关法律的规定,是为对比和反思我国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合理性、适用性,并为借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研究的先进成果。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这一具备多重涉外因素的活动,只有在法律上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当中,才有可能真正的保障我国当事人的权益。因此,对国际公约或国外法律规定的引用必不可少。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我们应对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要对国际海运公约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学会对国际海运公约的正确利用,努力推动我国海运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志宏等。外国著名法典及其述评[m].中央户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2]吴焕宁主编。国际海上运输三公约释义[m].中国商务出版社,.

[3]司玉琢。海商法专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郑志军。论海上货物运输法中的领域规范[j].特区经济,(9)。

[5]何丽新。论新民商立法视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修订[j].中国海商法年刊,2011(2)。

[6]张晓莉。从国际公约看我国民航承运人责任制度[j].国民航报,2011年。

[7]陈丹辉。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五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双语教育是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一所双语学校的教学工作,亲身体验了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和益处。通过与双语学校的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互动,我逐渐认识到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深刻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段:双语教育的优势(大约300字)。

双语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通过在各科课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拓宽语言交流能力。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双语能力已成为求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外,双语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三段:双语教育的挑战(大约300字)。

尽管双语教育有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首先,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并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其次,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家长应积极配合,与学校共同为学生的双语教育付出努力。此外,学生本身的努力和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主动参与双语学习,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我参与双语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耐心和爱心,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各科知识的机会,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双语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五段:结语(大约200字)。

综上所述,双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但只要教师、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学生自己也付出积极的努力,双语教育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探索和研究双语教育,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双语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能够认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六

当校园bbs传播过程的潜在危机已转化成显形危机时,首先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立即根据危机的类型,按照预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成立紧急事件的处理小组,这个紧急事件处理小组应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小组基础上成立,小组成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部门的人员,有学校的保安、教学、后勤服务、心理咨询、医院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有各系(院)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的比例,大家共同组成紧急事件的处理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要比预防阶段的危机管理小组的人员多,并且包括的部门也要多的多,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各成员直接对危机首席执行官一组长(校长)负责,这个机构是整个校园bbs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最高权利机构和协调机构,它有权调动校园里的一切资源,有权作出相应承诺或声名。

罗宾斯(robbins)认为,冲突是否有用,表现在冲突是否功能正常。要区分功能正常与功能失调的冲突,必须先分清冲突的基本形式:任务型、关系型及过程型。任务型冲突是指由于某项工作内容和目标而引发的冲突;关系型冲突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冲突;过程型冲突则是指由工作或任务是怎样完成的所引发的冲突。校园bbs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危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冲突,这些冲突很多时候是由于某件事情而引发的,它并不是由校方和大学生间本身的敌对情绪所产生的,而只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对待与处理某件事情才逐渐由任务型冲突或是过程型冲突上升到人际冲突的。任务型的冲突可以刺激校方管理者与大学生共同探索。为寻求到良好的解决方式提供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冲突的利用也是有效管理冲突的一种方法。为此,对待bbs中的潜在危机和显性危机,我们首先要沉着冷静,及时应对。

这就要求危机处理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平复心情。危机发生时,师生双方多数处于极为激动的状态。此时,危机事件处理者要立即停止并冷静下来,通过放慢语速,深呼吸,或是短暂停顿等方式,使自己放松。第二,展开危机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辨别那些是重要信息。那些是虚假信息,把最值得关注的信息凸现出来,时刻把握危机发展事态。第三,更进一步思考预案。当预案启动后,学校管理人员还要迅速探究可供选择预案,并预见一下,如果使用这套预案,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并时刻根据事态的发展完善预案。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实现与学生有效的沟通,让二者间的冲突由人际型向任务型转换,bbs管理者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现实、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热点问题作为论坛的主题以供大学生网民讨论,以达到转移学生视线的目的。

2、3“堵”“导”并用,控制并化解危机。

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水平,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高校管理中实施一些“堵”的措施还是必要的。例如。当危机事件爆发后,对于那些无事生非、造谣惑众、恶意歪曲、混淆视听的言行,要义正辞严,坚决予以批驳,包括拿起法律的武器追究责任。必要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及时过滤或屏蔽网上出现的暴力、色情等信息,限制浏览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尽可能地降低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对危机的推动作用。鉴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健全的特点,可以制订一些硬性的“堵”的措施,如规定学生上网的时间。讨论的话题等。但是,为了使危机尽快解决,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实行“软着陆”政策,以“疏”为主。只有配以适当的“疏”,才能使高校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网络的强功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干。也只有这样,带有知识分子特色的大学生也才会服气。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处理危机时,要及时对受害者进行救治及赔偿、切断危机蔓延的途径。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渠道澄清事实。如主动求助于专业公关组织或外部专家,以获得专业的方法和建议,并且借助他们丰富的媒介资源、社会资源、更加娴熟的沟通技巧和丰富的应变经验来解决问题。其次,必要时实施危机隔离策略。因为危机往往具有连锁效应,如果不加控制,其影响范围会不断扩大。在危机来临时,我们要通过危害隔离和人员隔离两种途径来软禁危机,使其失去与其他媒介接触的机会,成为瓮中之鳖,最终被化解。同时,学校管理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公众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情感联谊手段,解决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平息大家的怨恨,让学生自觉退出危机事件的参与之中,从而达到危机内化的目的。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七

bbs传播过程中引发的危机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深刻的教训,危机过后,他们会因各种不确定性而身心不安,他们的心中因危机而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时候,我们一定要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打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网络行为的过失,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通过教育和启发,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承诺改变和纠正“反正在网上,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想法。通过思想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本质任务是学业,网络作为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工具,不可过多的迷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积极引导同学在bbs做一个理智的网民,做一个有网络道德的网民,提高他们的认知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家在自觉行动中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3、2加强危机恢复管工作的考核,评估危机管理绩效。

考核是危机恢复工作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可以帮助学校危机管理者辨别清楚发生了怎样的危机,寻找可以防范危机再次发生的措施和考虑完善危机管理的措施。同时,也只有学校的危机恢复计划和安排得到定期的检查和考核,它们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那么如何来执行这一过程?我们认为制定一系列考察目录和问卷将有助于工作的展开。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危机处理小组的基本目标是否达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决策效果如何。如果在危机处理之后可能爆发各种后遗症,危机考核组还必须及时向危机管理小组报告,并与他们共同找出应对的策略,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的影响,实现彻底解决危机的目标。

3、3加强危机处理后的反思,形成危机管理报告。

在危机事态基本得到控制后,学校应对危机处理的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学校在危机处理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危机处理中的经验。在对危机处理结果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危机管理小组应撰写书面的危机处理总结,向学校管理部门报告。这些经验得来不易,更要从个人经验上升为学校财富,从个体主观记忆进一步变成群体客观思想。

参考文献。

[1]吴绍琪,毕铁居,校园危机管理的问题反对策口],现代校长,(2)。

[2]卜荣华,姚本先,初探学校危机管理[j],教学与管理,,(8)。

[3]夏学变,网络社会与青少年成长[j],北京大学校刊,2008。

[4]周闰禄,bbs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

双语教育的论文篇八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