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九篇)

2023年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31 17:27:40
2023年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九篇)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一

精彩构思一:校园名牌风。当今社会上以穿名牌为时尚,这股风也刮到了学校里。学生穿阿迪达斯t恤、比利牛仔、乔丹运动鞋等较为昂贵的服饰已不新奇。从校园中流行穿名牌的现象入手,写一篇议论文,指出这股时尚风固然表现出中学生青春活泼的一面,却也包含许多弊端:如影响学习、造成攀比心理、给家庭增加负担等。所以中学生穿名牌的时尚追求应适可而止。

精彩构思二:我的时尚生活。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如:通过一位白领女士的几篇小日记来具体表现白领的时尚生活。

精彩构思三:都是时尚惹的祸。可以虚构故事,通过某个女青年追求时尚穿戴的尴尬经历表明人们对时尚的不同看法。

总之,我们的教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物资源,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构思立意的方法。如果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它就能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写作时,学生就会感到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哪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作者: 龙英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并明确指出: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认为,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语文情感为驱动,以语文思想为指导的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据此,笔者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就提高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现做一初步总结,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新课标下语文能力的内涵

新课标下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很多语文专家都认可:语文能力是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一般可概括为听、说、读、写能力。

1.听话能力。新课标要求: “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可见,听话能力主要包括分辨语音能力、理解语义能力、分析语段能力、概括内容能力和判断思想能力等。

2.说话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见说话能力主要包括学会汉语拼音讲普通话的能力、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意思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等。

3.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认读能力、语言释义能力、文章解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作品研读能力等。

4.写作能力。新课标明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可见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思辨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联句构段能力等。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园区薄弱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现状

1.听说能力低下。笔者听课发现薄弱初中生连清楚、连贯的说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了。问卷显示,42%的学生因听说能力低下,导致听课似懂非懂,说话词不达意,在家庭和社会的世俗影响下,常常感情用事、表面论事。如学习《在烈日暴雨下》时,笔者让学生谈谈“祥子为何要顶着烈日、冒着暴雨去拉车?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竟然说: “祥子想比其他车夫多挣些钱。这表明祥子比较积极向上。”这与新课标对学生听说的要求相去甚远。

2.阅读能力薄弱。从园区教研室-上学期初三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看,薄弱初中生在古文内容理解、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课外议论文小阅读和课外散文大阅读等题的得分较低、排名都靠后。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低下。问卷显示:约59%的学生没有阅读习惯。每周课外阅读th以内的占54%,1-2小时的占31%,2小时以上的仅占14%.很多学生连新课标要求阅读的书籍都没翻过。可见,阅读量少和阅读面窄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

3.写作能力欠缺。同样从前述的质量分析报告来看,薄弱初中生的作文均分都位列于后。平时学生的作文错别字连篇、遣词造句用词平淡苍白、通篇假大空套话,抄袭行为普遍,甚至东拉西扯、偏离文题。调查显示:薄弱初中52%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约有30%的学生直言不喜欢作文。除了勉强应付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外,仅6%的学生能经常练笔,25%的学生能偶尔写写,而高达69%的学生平时不进行任何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习惯也让人担忧:仅8%的学生行文前有简单的提纲,68%的学生都没有。有修改习惯的只占18%,这与新课标“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必定与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差有关,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是家庭语文学习环境差。家庭语文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语文教育观念、教育期望和家庭的语文教育环境。

问卷调查显示,薄弱初中生的父母因自身素质和生活所迫等原因,未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他们寄希望于学校,把责任推给祖辈,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任其自然,绝大多数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因长期缺少家庭文化氛围的熏染和缺位家庭教育和督促,使薄弱初中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差,知识基础弱,信息积累贫乏,自主建构知识的水平很低,严重影响他们语文能力的生成。加上教师未能经常和家长联系,给予一定的家庭教育引导,也加剧了学生语文能力差的现状。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症结在于缺少阅读积累和口语交际实践,缺乏写作的正确指导和练笔训练,而学生差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

三、改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

提升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策略除了老师教的策略、学生学的策略和师生合作配合的策略外,家校的沟通合作对改善学生家庭语文学习环境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一点却是被一线教师所忽略的。在此笔者仅就改变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家长认识,摆正家庭教育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心灵的第一位耕耘者,家长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品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和教师要通力合作,提高家长认识,摆正家庭教育位置,做好孩子的表率。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对孩子高期望而对自身低标准的现状。本地拆迁失地的家长要减少自己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戒掉玩麻将等陋习;外来务工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创造浓郁的语文学习家庭环境。如读一些如《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家训》等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和认识,努力借鉴、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书香氛围,与孩子共阅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唤醒孩子读书的乐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语文能力就会随之慢慢提升。

(二)改变家长观念,提升语文教育期望

首先,要改变薄弱初中生家长根深蒂固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初中阶段积累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不仅是为了中考,更能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其次,要提升家长的语文教育期望,并以此影响和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更是为了积累能力。最后,要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阅读和学习的空间,督促孩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鼓励孩子多读多写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点滴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搭建家校平台,促进家长素养提升

薄弱初中教师虽然也可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和“家校路路通”等便捷的现代化平台与家长联系,但因家长工作时间弹性小、自身能力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笔者觉得教师还是要利用好以下两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一是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仅1-2次,很多时候还要求师生家长三方互动,所以,家长的出勤率一般较高。面对这一与家长全面沟通的机会,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如有重点地介绍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等,以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又如有选择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他们方法的指导。二是上门家访。上门家访不仅是班主任的事,也是语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有效渠道,虽然会花费更多业余时间,但这可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有效交流。通过家访,语文教师可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后的语文学习情况,以便寻求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更可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营造良好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苏格拉底说: “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作为一名园区薄弱初中的一线语文教师,深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责任重大。所以,笔者立足于自身十余年的教学实际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旨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提高、在提高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三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理解并熟练运用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精髓。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必然能让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同时,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陶冶情操,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研究能力,立足于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中适应并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的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接受,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味的授予,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下,中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本科教学重点的同时,还必须深化教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完美衔接。

二、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必须关注生活,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意思,更要求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既能意会,更能言传,是学习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围绕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1.传统教学观念中重学生的接受向现代教学中重学生感悟的转变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被接受者,只是死记硬背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对知识,甚至于人生缺乏思考,这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对学习、生活的感悟,通过思考和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知识与灵魂碰撞出来的火花,这也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发散思维。

2.与传统观念相比,加大了实际技能训练、运用的比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用知识,语文可以说是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极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能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内在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相互对话的环节,以此来提高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重结果轻过程,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重结果,还必须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除了教学培养重点有所改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师不再是只扮演着严师的角色,也可以是一同学习的朋友,关爱学生的长辈。这也是新课标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位”的体现,新世纪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考高分,“高分低能”型的人是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片面的量,它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教育体系越趋完善,不论是高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选拔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看成绩,其中越来越多的看重的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作为一种已经流传千年的职业,我们可以对其不断探索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离开其根本,“无本之木”那只是空谈,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它固有的一般原则:

1.全息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极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认识到语文素质的整体性,坚持从部分逐步走向整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人的精神文化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有机的统一结合。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机会(例如,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此外,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化也尤其重要。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到生活中进行思考,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书”“育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体,离开了“育人”,教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没有老师对知识的教授,那就不存在“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的成果可以很快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而“育”一个人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需要时间去考证。“教”出来的是树,只有用心“育”出来的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能急功近利,只教书而不育人!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四

论文1: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控究

初中语文教学人员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采用有效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其主体地位,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其全面平衡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融洽、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1]。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其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第一步。

其次,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进行一些相关的小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氛围。

比如,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主旨思想,降低知识难度。

一方面,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快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实现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是衡量一门课程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则意味着教师应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注重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通过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案设计的个性化。

比如教学内容为小说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小说基本要素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教学上;而教学内容为诗歌时,教学重点内容则为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是人情感的变化等;而教学内容为散文时,则应将重点放在文中某些物象的分析与探究上。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础。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分数过于强调,导致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2]: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生字、生词、句子从文章中分解出来进行单纯的语法讲解,对概括性和理解性教学比较重视,导致文章整体性被破坏,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2)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单纯视为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道德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其感情的关注;

(3)在人文教学中,教师对文章本身的思想意境过于重视,而与现实生活与文章原本所想表达的思想相脱离,导致教学思路整体发生偏离。

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思想文化作为起点,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所抒发的真实感情。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提升其文化素养,发掘自身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形成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以达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彻底改变原来单一乏味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代之以多元化教学方式[3]。

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增强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其对知识及时加以理解、吸收。

总结:

总之,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教学人员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思路;注重对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注重情感教学与人文性教学,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贡献力量。

论文2:浅议语文教学成功的法宝

魏书生,一位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却教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

他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

”[1]他,教着初中的学生,却因为要时常出去做讲座和演讲,丢下他的学生,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他经常不在学校,给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少,但是他学生的成绩却是遥遥领先的。

这是所有老师都梦寐以求的事,也是所有老师都很羡慕的事,他在教学方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法宝,下面就来阐释一下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中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1、在课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激疑的教学态度

在课堂中,教师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开始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魏书生的教学课堂中,他的宗旨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明确学习态度,所以在他的学生中没有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激疑的教学方法。

魏书生方法中的激疑:就是运用一些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既给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范围,又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每个学生都不会掉队,都会积极的进入到思考当中。

②无论学生的回答对与错都要对其进行鼓励

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人而异,有好有坏,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老师的一句话可以使得学生认真的学习下去,也可以使得学生放弃学习。

所以,每次上课,他都会提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来回答,即使学生的问题回答错误也会给予鼓励,而不是数落或犀利。

③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魏书生老师曾经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刚到盘上县三中教学时,教两个班的学生,一个是尖子班,一个是差生班,在尖子班上课的时候,他就和学生们一起谈理想、讨论中外名着、写作文、做练习,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师生都很愉快。

可是在差生班,同学们连扫墓感受都不会写,魏老师的教学方法就完全不同了,他首先把自己写好的文章读给学生,让学生原封不动的写下来,不会的字用圈代替。

然后再教学生自己写文章。

他的这一做法正好符合了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

有了一,不愁二。

二、课堂以外有严明的班规班纪

1、在班级中学生内部分工明确

①班级干部的的分工明确

魏书生曾经在一个讲座中讲了一个很严密的逻辑关系,他说:“老师能做好的事不需要班干部来做,班干部能做好的事,不需要课代表来做,课代表能做的事,不需要小组长来做,小组长能做的事不需要普通学生来做。

”[2]之所以老师不在学校,学生也能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完全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纪律严明的班集体的存在,每个人都各有分工,学生有更能自律、自省。

②普通学生细化分工

在魏老师的班级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每一位学生都会身兼一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分工,也就是说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任务,普通学生中有管理班级桌子、椅子的,有管理黑板的,还有管理手套的等等。

还有的同学是专门负责班级违纪情况的记录和惩罚的,他们都不会越位去干自己职责范围外的事情。

这样班级的细化管理可以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快感,这样班级才会像一个真正的家,每一位同学才会像爱自己家一样去爱这个班级。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五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就是预设与生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进行预设与生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预设与生成的定义

预设是语言学中的专业术语。所谓预设就是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如,把预设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进行有目的的预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动态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可以预设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其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构建生成为探究活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课前充分的预设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教学环节的合理,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迅速达成,由此可见充分的预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课堂提问预设

提问预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会使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情景预设

备课时教师要进行课堂情景预设,每篇文章都蕴藏着主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悟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章真谛。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月是怀念自己的弟弟子由,但这首词的创作目的只有这一个吗?你是如何知道的?生:不是,从“兼”字可以看出作者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还有其他理由。此时,教师补充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并结合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暗示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才会触发“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三)课堂活动预设

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适当变换活动形式,实现多种形式穿插。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从人物心理描写入手,先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再分析若瑟夫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时的情景,通过人物的言论和行为间接评价于勒,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出本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利和人际关系的冷酷,呼唤对亲情和人性的渴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续写,延伸课堂教学任务。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呈链条式螺旋上升的动态生成过程,多变且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智慧驾驭好课堂。

(一)围绕“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学生提出的疑问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在必要时呈现出来。

(二)偏离“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预设实现动态生成的最理想化的结果。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在教《夸父逐日》时,个别同学说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吃饱了撑的!真有病!”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评价。此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学生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为此教师应补充解释道:“当时科技水平极其低下,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所以人们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寄托他们的思想。”

四、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转换

在新课程教学中,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动态生成是预设的提升。预设促进生成的动态发展,动态生成过程激发、更新预设。教师通过预设启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六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推荐

如何通过作文评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薄弱和学生视野的狭窄,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偏低,错别字层出不穷、语句不通时有、词不达意现象各种多样、有的甚至不知所云、不会使用书面语言等等。这一现象严重制约我校语文教学。因此我们把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中心任务就是归结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来。使学生写作水平在整体上有大的长进成了当务之急。

鉴于此,我们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我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对学生作文情况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我们尝试批阅作文的多种形式来提高写作水平。

一、以教师写下水作文昭示学生写作水平“差”的地方,敦促学生加以改进

教师写下水作文早已不鲜见,全国许多学校都推广过。但笔者这里想谈谈我们自己的作法。

教师先把学生所有习作都读一遍,选择一篇典型的下档文。运用该文的素材,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围绕这一点进行下水作文。写好后,在评讲作文时,先将那名学生的文章在全班朗读一遍(当然,要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防止其“怕丑”的心理,要鼓励他去学习别人的优点),然后让学生找出该文有哪些问题,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亮出自己的下水作文。不仅让该生明白运用自己的素材通过怎样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让全班同学也从中得到启示。同时,也让班上其他有此类问题的同学引以为戒。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写了一篇《铭记抗战史,再铸民族魂》的文章,一名叫陈焱霖的学生写的是东北抗日志士杨靖宇的一些故事,但是他未点明要铭记抗战史,更未去铸民族魂。且杨靖宇的故事连接性也不强。但我认为他的素材选取较好,只是不会怎样用素材去表达中心。因此,我用他的素材写了一篇范文。在评讲该文时,全班学生很有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写下水作文一段时期可以确定一个重点。比如,这段时间学生普遍存在中心不突出问题,我们就以这方面来选取一典型文章进行下水。下一阶段就语意不连贯进行下水。这样就可以逐一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好办法。

二、集体批阅,群策群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防病能力和习作鉴赏水平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学生、家长、学校都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但这样做却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常常是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只看一眼总批和分数,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大胆尝试并改革,又加之我校学生大面积写作水平偏低,用传统的方法根本无法扭转局面。所以,我们探讨并尝试集体批改。

我们先将全班作文浏览一遍,大致了解本次作文共同的优缺点。从中选择几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交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体批改。

把准备集中批改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份,由每一位都改一遍。让学生找出其中错别字、语病、词不达意的地方等等,力使文章完整,这是批改的第一步。在文章没有这类问题之后,交全班同学讨论该文的问题,是否有力表达中心、文章辞藻是否华丽、文章素材选取是否恰当、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找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发言,在大家评过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还未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

当然,在学生习惯性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品一篇文章,确定作文要求以及评改等级标准。我们将作文分为四个等级;

a级(90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80~89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5~7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5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这种批阅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找出大家存在的问题,并很好地给其他同学以借鉴。且直观、及时,让大家以教师的角色参与到作文鉴赏的行列,可以提高学生文章鉴赏水平,同时又能警戒自己在写作中不要犯这些错误。缺点是:批阅效率低,一节课评不了几篇作文,需要花费学生课外时间去做。

三、小组批改,同学互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小组批改和同学互改是对集体批改的有益的补充,这样批改更全面、更充分。

在小组批改前,像我们在第二节所说,先还是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告知学生从那些方面去评一篇文章,以及各类文体的评分标准。当然,老师亦可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精心批改,字词句标点符号、文章的立意等一律批改好,眉批一丝不苟,让批改的学生传阅,帮助学生批改。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四人为一组,可以同桌亦可前后桌同学互相批改,但必须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每组安排一个写作水平较好的,担任批改组长,每组发一个作文互批登记本,组长登记好每次批改的好坏典型、分数、以及批改中的纪律问题、突出事件、以备教师查询,了解学生进步情况。将些项作为评比“先进小组”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后就进行修改,但教师要先讲解本篇训练重点及评细要求,明确修改步骤:

①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适当眉批精彩语句、修辞下圈线标出。

②文章题目的衔接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阅卷的感受等以眉批为主,适当修改提示。

③批改者写出修改总评,打出建议分。注意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本文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切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巧妙,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趣等。

④归还作文本,作者重读,思考改动的地方,体会改前改后的差别,总结得失。若时间允许,鼓励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样批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作文批改的周期也大大缩短,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全面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

四、以鼓励的方式、口吻、心态去批改学生的作文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爱

学生写作能力差,不仅仅是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差,关键是他们对写作没兴趣。他们怕写作文,写作文“头疼”诸多因素造成的。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把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作为一个基本战略去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无论你批改的多么细致,作文课讲的多么生动,学生只要不想听,那就等于零。因此,我们提出两套方案。一是将那部分写作水平最差的学生作文挑出来,不去精修细改,而是交由同学们去找出该文的闪光点;二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鼓励的口吻,并注意评语的修辞性,以此达到让学生去模仿的目的。

为鼓励后进生,唤发起他们对写作的热忱,将他们的文章复印出来交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找文章的优点,找出他们使用的优美词句、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若找不出就看他们文章的立意,立意找不到就看文章的结构。总之,要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这样,这些学生就对自己有自信心了,对作文也没有恐惧感了,开始认真写作文了。同时,从评他们的作文中优点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文章生动。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作文的评语教师要慎重。有时一个评语会丧失学生对写作的信心,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为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们教师总结出评话的几条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两少”“两多”“两富”,即“少下断句,少用不”“多加鼓励,多带情感”“富有文学性,富有趣味性”。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就象征着最终裁决,老师若枉下断语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站在平等的立场多角度去评价文章,以探讨性的评语去迎得学生的尊重与感激,同时也使自己的评语给学生以启发。若以“内容不够充实”“结构不合理”“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等用语出现在评语中,学生还是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你可以不妨说,“在我看来,你若能在………处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文章中去效果会更好。你认为呢?”学生就会领悟,修改的效果也更好些。

在评语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学生作文,还应该在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要注意评语的文学性及趣味性。一条好的评语应尽可能具有适当的文学色彩,必要时可以引用到诗句和名言,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从而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比如:“主题不鲜明”,可以说“难识庐山真面目”“有抄袭之嫌”可以说成“似曾相识燕归来”,同时还具有趣味性,会让学生在微笑当中懂得教师的良苦用心。

当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是我们在这方面初步的探索,理论水平不够高,文章写的平易、朴素,还望诸君赐教,共作探讨,以丰富我们的作文教学。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

新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八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简析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132-133.

[2]况荣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8):48-49.

[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92-9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