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3年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10篇)

2023年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31 19:01:04
2023年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10篇)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一那种记忆,好像自打懂事起就想要忘记,可是却发现时间过了这么久,好像有一些记忆,却越来越清晰,始终没有忘掉!

好友说他的妈妈脾气挺暴躁的,感觉自己现在也特别的极端,我说好像我们的父母辈,都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父母,我的爸爸就脾气暴躁,我的妈妈也脾气暴躁,现在的我也脾气真的特别暴躁!

虽然有的时候经常告诉自己那样不好,但还是会忍不住!记忆中父母辈的生活,好像都是一地鸡毛,为了一些生活琐事而吵架!

反观自己,现在的生活好像也是一样,为了一丁点的事情,就会让自己的心情不好,然后也会脾气暴躁,发脾气,有的时候会感觉特别的对不起自己的孩子,虽然说好了,要多给他一点耐心,可是还是每次总是忍不住对他发脾气!

其实关于原生家庭,我们的父母辈,如果不是大城市的那种知识分子,只是村里的农民而言,其实大部分的家庭都应该是一样的,父母们吵吵闹闹一辈子,年轻的时候也说过离婚,好像都说过我要不是孩子,我跟你爸早离婚了,这样的话。可是现在一辈子还是下来了!

而我们的生活,好像在每天的柴米油盐中也过得吵吵闹闹,可是我们的生活好像过得更加的风雨飘摇!有的时候甚至都用不上吵架,就想要离婚!

好多人都说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是特别大的,尤其是吵闹家庭的孩子,基本上会多多少少遗传父母脾气暴躁的性格,但是原生家庭里的父母辈,也告诉我们婚姻其实是一辈子的事,不像我们现在,虽然懂得那么多道理。但是关于婚姻总是时不时的想要放弃!

有时候想一想,和我们的父母白相比起来,我们还是有点差劲!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二每个人在成年之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但如何看待这种烙印以及如何自我成长,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一生中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是“原生家庭决定论”。

好脾气都留给别人,坏脾气都留给家人,对我而言只是妈妈,因为对家里的其他人,我依旧可以“温柔”,但一遇到“妈”,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小事都可以吵得很凶。

通过本人多年观察,我妈受奶奶(我们家不分奶奶和外婆哒,因为都是同样爱孩子,没必要区分!)影响很深,而我也是受我妈影响,都有脾气火爆的特点。不过我和她俩还是不一样,我会克制(至少是在面对其他人时)。

虽然会受妈妈的影响,但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学到了“做个安静的美女子!”《超越原生家庭》中说到:“人际间的差异会引发人的焦虑,不同的人会对这种焦虑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我采取的就是“攻击”之法,妈妈和奶奶也都采取此法。见面就是掐,不知道当时怎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妈妈一直说奶奶是怎么气人,但摆脱不了啊。我也是。别的关系都很好解除,但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解除的,坏习惯也一样难解除。

有时真的很气人,前几天我、舅妈和我妈三个人去宜昌的一个县级市办事,我妈开车,在不知道路的情况下我妈就叫我搜导航,搜了本来走的好好的,可到了高速分叉路口,导航都说了“前方下高速”,她还在说屏幕上写着100多米,不下,导致要从下一个路口下来倒回去,导航也喊下高速,我也喊,就是不下,错了还在抠字眼,但是就爆发了,“100米是多远?你车时速多少?走100米要几秒钟?”还要犟,都脾气不好,都是问题,又都不是问题。走错了又怎么样呢?当时就气不过。只要一见面,随时随地都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吵得不可开交。

生活不只是这样,脾气暴躁对自己没有好处,要遇事沉着冷静。经过长时间的打拼,幸好大家都就的我性格还算温和友善。

看了《超越原生家庭》,反思自己确实受影响比较深,但绝不是不可改变的。可能目前我还没有能力摆脱这个“坏习惯”,但我会尽量克制,慢慢转化,找到疗愈的方法。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三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成年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作者苏珊·福沃德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性格缺陷都来童年时的家庭经历。具体来说,父母有意或是无意的嘲笑、挖苦、羞辱、批评以及虐待,会和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即使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在书中,作者激进地将这种父母成为“有毒的父母”(toxicparents)。

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病人,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年人虽然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都有一个共性——不愉快的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往往都来自于和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比如对孩子人格的贬低、习惯性的否定、批评、殴打甚至虐待。

相信每个经历过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读者,看到这些案例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不由让我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

有人说,父母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正是因为爱,我们更有必要反思教育,不要让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把爱变成伤害。

批评式教育

中国父母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批评。我相信一部分父母可能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贬低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事实上,批评从来都不比赞美更有效。《人性的弱点》里这样写道:“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想象一下,你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批评你的时候,给你更多的是鼓舞还是沮丧?

批评不但起不了激励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一个小孩还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价值标准时,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家长。法官在判刑时慎之又慎,因为他知道这会改变犯人的一生。同样,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他们的法官,你的一句批评,可能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懂事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育儿理想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确,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懂事还包括责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担责任、考虑他人感受,这样势必将压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视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况是个孩童。因为被灌输了听话懂事的观念,当孩子产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内心。“不懂事的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久而久之,他们会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毒性羞耻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于会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并最终导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质。

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处夸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隐忍、自卑、委曲求全,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逃避责任,卸下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担。

都是为你好

传统的教育是家长式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批评贬低孩子,让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替孩子做选择,并时常伴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作为解释。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说出“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表达出的真实心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任何经验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其次,自主选择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也没有喜欢被说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那请注意技巧。

电影《快乐飞行》里有这样一幕。在飞机供餐时,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如何让乘客选择鱼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广播中表达了超高的沟通技巧,她说道:“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

在上面的故事里,空姐并没有说“牛肉分完了,你们只能吃鱼”,而是通过言语的技巧,既让乘客觉得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又达到了目的。不要觉得使用这些技巧小题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认真对待。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观念和基因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只不过前者的载体是家庭,后者是dna。如果仅凭借自己的直觉(所谓的直觉通常来自上一代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些看似真理的教育箴言(例如:孩子是打出来的)教育下一代,有毒的观念就无法被清除,毒性将借由你传递给下一代,陈陈相因,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构建平等的家庭环境。而学会平等的关键是,作为家长,要勇于认错。当你为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而道歉的时候,你是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他的感觉是对的,他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时你也向他们表明,身为父母的你也会犯错误,而你也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其中的信息是,你的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为此承担责任。通过道歉,你便真正将关爱他人的行为塑造为供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四在德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的半年里,我有了一份很深的心得体会:每个人存有自己的思维盲区,因为我们拘泥、执着于自己的成长和经历。

这也可以引申到个人的性格缺陷的认知盲区,在这个时间点遇到这本书,我扎了进去。在我推荐这本书前,我想按照书的内容邀请你来测试下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性格的影响。可能是认知盲区,值得测!

如果你的回答里有1/3是。那么你的原生家庭有“毒”,性格缺陷十有八、九由此毒炮制。想必此刻你的心理并不能接受。没关系,盲区本身也是一种舒适区,谁被拉出舒适区,都不会好受。

我在读这本书前,是有一个迫切的愿望的。我想了解自己的性格。我的第六感告诉我,我的性格与我的成长背景有关。可是当我绞尽脑汁去回忆我的成长经历,发现仅靠自己这一支线,没有其它标的物做参考,很难有什么头绪。于是抱着探析他人成长模式的动机,我开启了此书。书的前半部分是许多个成长的案例。

有了对比,我才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线所处的真实空间位置,以及环境对其的交互影响。这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意识到有很多比我成熟的灵魂,值得参照去追随成就自我成长。

其实这个道理向来也懂,只是我之前没有看到实际的差距和可行的发力点。于是所幸躲藏起来,怜惜一个臆想中的单纯美好的自己;同时我也看到很多比我悲惨的生命,心中升起一份对生活的敬畏,由此获得一份成长的力量感。现在我不想再在成长的道路上原地踏步了。因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书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性格缺陷,正消极影响着自己和他人。

书的后半部分给了对策和方法,来支持我找到成长的发力点。作为隐私,我不想分享自己的事例。但我想总结书的方法论。

首先,去认知原生家庭的“毒”。读后感·这往往不易察觉和相信,因为原生家庭模式可能已经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尝试去剖析自己看不见的,一些习以为常进而合理化的问题;去承认被自己否认的事实。

其次,去和原生家庭做对峙进而尝试和解。当然直面问题会带来痛苦,打破平衡会有顾虑。成长的代价哪有轻松的呢?但是我们仍可以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对峙更容易,追求成长的信念更坚定。而这正是我推荐本书的最大动力。

德国的生活和书里他人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生活和成长的其它种可能。有了对比,再回头审视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赋有力量感。直面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追求成长道路任重道远,但生命那么长,改善性格的缺陷值得付出努力,亦有可能实现。我坚信这个。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五《原生家庭》是一部由(美)苏珊·福沃德博士等所著书籍。

苏珊·福沃德,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

《原生家庭》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全书系统地讲述这些有毒家庭的成因,子女所承受的痛苦。对于如何重新搭建有效关系走出自身阴影给予了具体的方法指导。

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阅读此书的人不一定是遭受此种家庭悲剧的人,但可以通过书中案例切身体会到他们的痛苦,或多或少地警醒阅读者在自身现实生活中尽量采取一些措施远离这些悲剧,也可以帮助身边可能存在程度不一的类似受害者。

书籍最后指出,所有的方法再好但最终决定自己是否可以跨出艰难的面对、发泄、接纳和修复的人永远只有自己。

掩卷沉思:作为少年儿童也好,作为成年人也罢,每个人都有各自特定阶段的烦恼和痛苦。我们应该学会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承受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拥有永远学习的内动力。

我想,现在以及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面对家庭还是工作,甚至社会的不易,大家都可以沉着以待,化繁为简,幸福生活。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六去年冬天的一场疫情,考验着中国的忍耐力,同样考验着多数中国家庭的忍耐力。在所有家庭必须自我隔离的情况下,我在宅家期间读到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苏珊的著作《原生家庭》。在疫情背景下,这种从未有过的家庭模式,让我对于家庭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原生家庭》这本书讲述了多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下一代产生的影响,反映了本书的主旨——家庭与人一样,也需要调整变化和反省。

而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出生到成年的家庭,再生家庭是我们成年后所组建的家庭,这两个家庭之间相互联系,人员互动模式也会相互影响,原生家庭会决定和影响再生家庭。拥有和睦的原生家庭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分析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且通过一个个案例,用事实让我们正视内心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重获自信与自由。

成年后的我们,想有美满和谐的婚姻,想做通情达理的父母,想要听话懂事的孩子。可往往为之一生的努力,却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这其中,不断的反思自我、改变自身,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经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的,幸福的家庭,肯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幸的家庭,可能是有不称职的父母、酗酒的父母、虐待的父母等。

而今正处于疫情下的中国,很多的家庭中有着这样的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来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的时刻。这便为我们反思以往家庭当中存在的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正如比尔·盖茨在《新冠疫情教会了我们什么》当中提到的:“病毒提醒我们,家庭是如何重要,但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病毒强迫我们回到我们的房子里,所以我们可以把房子建成家庭,并建立牢固的家庭纽带。”因此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发现我们平时口中的“避风港”存在的问题,修补各自存在的性格缺陷,重新定义家庭内部的关爱,建立亲友之间的纽带也同样值得每个人的重视。

家,不仅是爱与温暖的港湾,同样也可能是恨与伤害的通道。在家庭成员处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微妙情况下,何不敞开各自的心扉,促膝而谈,完善各自的家庭,尽力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择善除恶,回归人性最原始的爱与责任,构建自己自由且自信的人生。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七说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都意识到了它的影响,我以前一直对这一点不以为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影响之大。我的父母之间一辈子磕磕碰碰,家里大吵小吵不断,妈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或者谋生的本事,只是跟着父亲来出苦力。家里孩子也多,经常会面临着经济紧张,爸爸又不是那么地负责任,所以他们经常吵架,一吵架,妈妈就会告诉我们,女人,还得有自己的工作,男人不可控等等。

所以我们从小就不相信男人,在该谈恋爱的年龄不敢放开去谈恋爱,总觉得男人不可靠,后来结婚仅仅是因为我觉得他负责任,结婚后,我实现了经济独立,完全不依赖老公,但是却没有安全感,我们依然吵闹不断,三观不合,我的脾气性格,简直就是我妈妈的翻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苦于改变,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如获至宝。

我们生活到现代这个社会,压力很大,高压之下,或多或少,心理都有点问题,或是抑郁,或是自私,这些心理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去面对和解决。这本书的作者金尚,心理学硕士,是“虚拟爱之疗法”的提出者和倡导者。

整本书先解释了原生家庭创伤对我们的影响,要疗愈代际创伤的一般步骤,从五个阶段来进行详细说明,第三部分从家庭的角度来教会我们怎么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每个人说到底,本质上都是一个小孩子,通过疗愈我们的小孩,我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幸福。

疗愈完自己的内在小孩之后,我们还要疗愈自己的身心灵,用虚拟的爱的疗法来帮助我们实现心灵的转变,最后慢慢地从内心深处走出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

我现在觉得,人的一辈子就是一场修行,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来找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最健康,最纯真的自己,克服内心的邪恶,找到善良,怀着真善美,才能过好这一生。如果你有同样的困惑,不妨先从自我疗愈开始。

<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八学习完李哲老师解读的《原生家庭》,里面播放的电视剧《都好》中的片断,苏明玉指着她父亲苏大强,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而她的父亲默默的听着,痛苦的忍受着,直到那句“你就是一个窝囊废,不配结婚,不配有儿女”,让父亲想起了母亲往日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语言暴力,瞬间被彻底击垮了,他用手指着苏明玉说: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随后倒下。

这个镜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是电视剧情,但活脱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没想到,人在失去理智时那副愤怒的嘴脸是这么的丑陋,这么的可怕!苏明玉从小受了许多的委屈,所以讨厌自己的母亲,并在自己18岁逃离家庭,一辈子都不想回到那个让自己伤心家庭。可,她虽然人远离了家,远离了母亲,但她的思想、观念、语言,甚至行事风格都与母亲极像,因为,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苏明玉,并且深深印在她心里,刻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才导致苏明玉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这部电影里及李哲老师的剖析,例举的那几种问题家长:如,不称职的、控制的、打击型的等家长,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态家庭。

我的父亲1951出生,如今已经69岁了。他在他们那个年代上了初中,算的上是比较有文化的人。这里也提一提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我太爷爷曾当过大官,可惜英年早逝;我爷爷当过医生,因为我太爷爷的原因,连医生也没做成,还被划成富农成分,挨了斗批。

我父亲学习成绩好,写作特别的棒。但,却因为他是家里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四个,加上当时我爷爷医生也没当成了,家里条件不好,故,他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湖南怀化修铁路,承担起了供我姑姑、叔叔们读书的责任,我大姑姑能上大学,就是我父亲赚钱供的。

我父亲他乐善助人,喜欢结交朋友。每次朋友来家里,父亲介绍我妈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我的内人“。那时我还小,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内人“这个词让我记忆犹深。

我妈妈却只读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她很善良,但她与我父亲在文化上,社交上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没办法有心灵上的共鸣。故,我父亲在家时,每当遇到事情,常能听到他的唠叨,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小时候不太理解,因为父亲还经常把情绪发泄在我们身上,我是经常挨父亲骂。导致我从小自卑、内向、没有安全感。后来我才理解,父亲因为心里堵塞,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农活又多,他是没办法平衡,也是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需要通过这样子的宣泄,才能达到情志通畅。所以,我就从这些阴影里跳了出来。

父母好比是原件,家庭就如复印机,孩子就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我女儿企轩小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复制着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女儿吼过、骂过、打过。后来通过学习成长后,我跳出了这可怕的传递模式,没有再困在里面,这是万幸。我肯定,鼓励自己的女儿,挖掘她的内动力与潜能,让她自信、阳光的成长。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可见“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家”又是以夫妻感情融洽为代表的团体组合,只有夫妻关系好,涵养好,家庭和谐,家才能幸福美满,兴旺发达。在《都挺好》影片的苏明玉的父母是不幸福的,他的父亲苏大强被她母亲瞧不起,而且一辈子被她母亲打压着。

“母亲”是个神圣又伟大的称呼!因为,要想使家庭长盛不衰,完全取决于母亲这个角色。所以,才有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以及一个女人旺三代的说法。

那么,母亲的角色如何定位?《易经》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为父为乾,女为母为坤。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幸福美满。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一百多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开始,女性为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而发起的运动,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能扛起半边天,到至今,女强人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女人在外面那怕再强,回到家中依然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所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千万不要越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女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即能刚柔并济,又能厚德载物,还能处下不争,这才是女子的本色。

当然,父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怎么会说,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因此,父母共同重视孩子的教育,才能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尾声:

在此,我奉劝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影响而报怨父母如何如何对待自己的男女,别再陷在过去的回忆里,要想过得幸福,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向前看,懂得与时俱进!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可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们自己的人生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与它人无关!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好好学习,努力成长,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九棍棒石头可能会打断孩子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他们分毫。确实,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觉到自尊性受损。

《原生家庭》一书曾说了一个48岁的牙医,菲儿的例子。虽然他快要50岁了,但还是对别人对他讲的所有事情都过度敏感。他无法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别人说的话,总觉得对方在嘲笑他。他觉得妻子在嘲笑他,病人在嘲笑他。他常常半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琢磨白天大家对他讲过的话,任何事情都会往坏处去想。

咨询师询问了菲儿早年的状况,他犹豫了一会儿,试探着说:童年时,父亲没完没了得取笑他,总是拿他开心,常常令他感到屈辱。当其他家人都以此为乐趣,哄堂大笑时,他愈发感觉到被孤立了。直到今天,菲儿还记得这件事情。还有更严重得,父亲经常说“不知道你是不是我亲生的,估计是在医院抱错了”。当菲儿问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说时,父亲说只是为了逗大家开心而已。

愚蠢的父亲根本不知,当时的菲儿根本理解不到这是一句玩笑话。而是觉得他是父母捡来的,他们根本就不爱我。所以,才会经常在背后说我。童年的这些经历,对菲儿来说是如影随形。直到今天,还让他处于一种焦虑情绪中。

闺蜜晴雯是家中的老二,她有个姐姐和弟弟。父母生她时,本来想要个男孩。但最后却生了个女孩。父母平时干活累了,心情不开心时,就会旧话重提“本来要把你送给收破烂的人,但是你奶奶不愿意,所以才没送出去”。每次听到这句话,晴雯的眼泪就止不住得流,心理非常委屈。有时,弟弟姐姐还会拿他寻开心“说她是捡来的,而弟弟每次见到她,就直呼其名。”

在家里,只要哪次考试没考好,父母就骂他是蠢货。还说自己的命不好,生了这么个蠢货。晴雯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只觉得是她没努力,才没考好,让妈妈生气了。长大后,到了工作岗位,只要一件事情没做好,她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整天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回到家后,看到孩子把东西乱放,她再也忍不住心理的怒火,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傻,都不知道把东西放好,整天惹人烦”。而此时的她,像足了当时骂她的妈妈。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曾说,观察和模仿是人最重要的2种学习方法。而对孩子来说,家人说什么她就会学什么。所以如果家长对孩子语言暴力,孩子以后将会对她的亲人语言暴力,这种语言暴力会代代相传的,是人永远不能摆脱的梦魇。

亲爱的家长,如果你还在对孩子语言暴力,请尽早收手吧!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作文篇十今天刚读完了《原生家庭》这本书,边读边做批注,感触很大,再加上最近断断续续在看电视剧《小舍得》,那思绪是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原生家庭》是家庭心理治疗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苏珊·福沃德。她通过在工作中接触到大量的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不合格”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这书也是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极力推荐的著作。他在开篇的推荐序中这样说道: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来自你和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真相。

不过这本书毕竟是外国作家的著作,即使翻译过来,读的时候也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却给了读者很大启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映射到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还有自己。我们身为家庭当中的一员,大多都会受到父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比如,所有的小孩子都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积极的幽默,可以强化家庭之间的关系,而贬损性的幽默则极具破坏性,因为孩子会相信并全盘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父母反复对小孩子开玩笑寻开心,那将是一个极具残忍的行为,极具破坏性的行为。还有许多家长以讲道理为名实则进行言语虐待,这些虐待行为都隐藏在家长教育孩子的面具之后,所以成年子女很难意识到其危害性。即使到了成年子女与父母对峙的阶段,父母也会打着爱的名义再次裹挟子女对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首先必须得明白,家庭体系对我们的感受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因为在一个家庭里,丈夫对待妻子的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可以反映出某种隐含的观念。在我们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中,隐含观念是很重要的部分。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一些困难,父母会试图解决问题,家庭成员之间会坦率地交流搜索更多的解决途径,如果需要他们并不排斥寻求外界的帮助。但是,在不健康的家庭里父母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当家里出现一些麻烦事时,他们会宣泄心中的恐惧、愤怒、懊恼,从不考虑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应对也很死板,但却是他们熟知的方式,比如推脱责任、矢口否认、或者守口如瓶地不去碰触,唯独不去解决问题,或者思考以后如何再次去应对此类事情。

这本书到将要接近尾声的时候,其实一直在说,我们该如何与父母对峙。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或好或坏的。当一个人以为自己是成年人,却突然发现自己还在父母的控制之下时,他不免会感到很自责,很羞愧很尴尬,其实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而不是处处受限于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就要通过与父母的对峙,使自己治愈童年时期的创伤,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书的最后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承认父母不知道该怎么爱我们,这一个现实真的很难。

当你理解了,什么是爱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意识到你的父母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么爱你,尽管这个事实很可悲,但我们只能选择接受,因为爱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为,真正的爱的行为并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的心理真正的爱不会带来伤害,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