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伶官传序》是(模板12篇)

《伶官传序》是(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0:44:10
《伶官传序》是(模板12篇)
    小编:admin

感谢信是一种以表达感激之情和传达诚挚祝福为目的的书信。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先进行素材整理和归纳。总结是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利器;

《伶官传序》是篇一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伶官传序》是篇二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1.导入新课。

1.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参考:《醉翁亭记》。

3、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分组竞赛: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幻灯)。

字:原——推究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本——考察。

乃——你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3.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

3.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伶官传序》是篇三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文言小栈。

《伶官传序》是篇四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赏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笔力雄健而有气势,表达情见乎辞,篇幅虽然短小,却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贿赂,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文档为doc格式。

《伶官传序》是篇五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赏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笔力雄健而有气势,表达情见乎辞,篇幅虽然短小,却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贿赂,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伶官传序》是篇六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三.分析、朗读第一段: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请学生翻译: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四:分析、朗读第二段.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引导:到“泣下沾襟”)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幻灯片打出)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板书:晋王:语重心长,遗恨未消,忧劳盛庄宗:恭恭敬敬,兢兢业业庄人事还矢先王,告以成功宗逸豫衰宠信伶人,身死国灭论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盛(得天下)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忧劳可以兴国叙史:庄宗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衰(失天下)身死国灭逸豫可以亡身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伶官传序》是篇七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伶官传序》是篇八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晋王: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盛。

庄宗: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宠信伶人,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伶官传序》是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nb。

《伶官传序》是篇十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赏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则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笔力雄健而有气势,表达情见乎辞,篇幅虽然短小,却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文中所议论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沙陀族人李克用之长子,是五代的风云人物。李克用在临终之前,以三矢付庄宗要他报仇,叮嘱切切。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嗣位,他谨记父亲遗言,讨刘仁恭,伐契丹,灭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但称帝后却沉迷于奢侈享乐的生活,宠信伶人,不问国事。四方藩镇见伶人被宠爱,纷纷贿以财物,谋取私利。而那些正直的臣僚因不肯贿赂,为伶人谗言所诬陷,竟无辜被杀。后唐国政于是日趋衰败,**接连而生,李存勖本人最终也死在他极为宠信的伶人郭从谦的手中.。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伶官传序》是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晋王: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盛。

庄宗: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宠信伶人,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是篇十二

《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

把握文章脉络。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

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

明确:“世言晋王……何其衰也!”

(2)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满招损,谦得益”

“有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重点翻译: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趋,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个二三段的议论过程,对应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话?

(6)文章的最后一点可否去掉,为什么?

(7)诸多观点,哪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板书:

三、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1、关于学生。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3、课堂提问。

4、未能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读,感受继续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