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总结,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写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观点的体现。以下是一些不同主题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一
读论语之后,我深感受到了这本经典蕴含的深刻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集合,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还对待他人和处事的态度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一下我从论语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教导了我关于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至理名言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这句话教导我们不能随意伤害他人,因为我们不希望被伤害;不能随意侮辱他人,因为我们不希望被侮辱。这一教导在今天的社会中尤为重要,因为人们都有权利被尊重和公平对待。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的存在感和权益,以创造一个和谐、宽容的环境。
其次,从论语中,我学到了做人要有节制和修养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人而不仁者莫之为也”。这句话教导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控制我们的行为,要能够自我约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和诱惑,但是只有能够自我节制的人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性。只有能够自我修养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三,论语中的思想还教导了我要勇于承担责任和追求卓越。孔子曾说:“只要是有心于治理国家济世的人,就应当努力地抱负远大、力求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才能。”这句话启示了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只有追求卓越和不断学习的人,才能有机会真正改变自己和社会。因此,我坚持学习和进取,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接下来,论语中的人际关系观念也让我深感触动。论语中强调了家庭、友谊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闻以知,二闻以识,三闻以知天下。”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尊重父母、关心家人,因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源和福祉所在。同时,论语也强调了友谊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不能独善其身,只有与他人携手合作,才能共同面对挑战,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论语中关于人生的思考让我深思。论语中提到“君子不立危墙下”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话谆谆地教导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被诱惑和利益所左右。在一个竞争激烈和变革不断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和价值观,不因一时的利益而失去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这本经典的深邃思想和智慧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论语教导了我关于待人接物、修养与自律、责任与卓越、人际关系以及生活哲学等方面的重要原则和价值观念。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融入这些智慧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处世、成就一番事业、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我要牢记论语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二
在上完论语选修课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门课对于我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论语作为一部经典的儒家经典著作,它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智慧,对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这门课,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到了许多对我的生活有益的道德准则。
第二段:坚守道德准则。
论语中强调了坚守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强调了要成为有品德的人。这对于我来说,推动着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秉持正直和诚实的原则。无论是面对诱惑还是困难,我都会想起孔子的教诲,帮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道德判断。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一个我从论语中学到的重要概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让我认识到,只有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谐的家庭,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也努力把这些价值观传递给我的家庭成员和周围的人。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可以对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助人为乐。
论语中强调了与人为善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我们应该是能够听从和体谅别人的人。这个教训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希望能够对身边的人付出更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我相信通过助人为乐,我不仅能够使别人变得更加幸福,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第五段:信念和毅力。
在上完论语选修课后,我深深意识到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论语中提到,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并在遇到困难时保持毅力。这个教训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会面临挑战和困境。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取得成功。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加深自己的信念,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实现我所追求的目标。
总结。
通过上论语选修课,我不仅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到了许多对于我的生活和成长有帮助的道德准则。我将会努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坚守道德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助人为乐,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毅力。这些价值观将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将能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三
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道德、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读完论语后,我深受启迪,对于许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我相信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依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素质和品德。
第二段:为人处世的准则(200字)。
论语中强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于同理心的原则,提醒着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和照顾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更加自私和利己主义,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我看来,应该恪守论语中的教诲,对待他人要真诚、善良,多为他人着想。
第三段:教育的重要性(200字)。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力量,他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性的关键。论语中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了持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我深有感触,发现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把学习与考试、升学等功利目标相联系,忽略了自我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读论语后,我开始更加重视自我觉醒和全面教育,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并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四段:修身养性的道路(200字)。
论语中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准则。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语句,告诫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律,遇到困难时要保持淡定和乐观。这些教诲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修身养性是实现长远幸福的关键。我决心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第五段:实践与展望(200字)。
读论语后,我不仅在思想上有了新的收获,也开始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我学会了更加尊重他人、坚持学习,培养自己的美德和道德。我也希望通过分享论语的智慧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让他们认识到这部古籍的价值,并从中受益。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以学习论语为契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总结(100字):
读论语后的心得体会是关于我们对待他人、教育、修身和实践的思考。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品德。我相信通过读论语,我们能够找到实现自身幸福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从而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学习论语后的。
希望大家喜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
《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六
随着中国大陆高考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开设《论语》选修课,我也有幸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修读了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论语》这部经典著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于《论语》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不禁被孔子的智慧所折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言行举止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模范榜样,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和处事的方法。通过阅读《论语》中的片段,我意识到孔子始终坚持道德伦理的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和价值观。
其次,学习《论语》让我瞻仰到了孔子这个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卓越。尽管孔子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但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倡导者。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对于世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孔子的伟大精神,这让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尊敬和敬仰之情。
第三,学习《论语》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摩登社会的年轻人,我们通常更加倾向于追求新潮事物,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和价值。然而,在学习《论语》这门选修课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和认识。《论语》以孔子的言行为标本,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论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四,学习《论语》还培养了我审思能力和批判思维。《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需要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才能领会其中的要义。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思考孔子的原话背后的深意和现实意义,用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去解读其中的内容。这培养了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惑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思考,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选择。
最后,学习《论语》还通过课堂和班级的交流互动,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组成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和报告,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论语》,也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我们一起成长和进步,不断丰富和深化对《论语》的理解。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选修课,我对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和认同。这门课程不仅培养了我的审思能力和批判思维,也增强了我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我相信,《论语》这部经典著作将会继续对我产生重要的影响,帮助我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远见的人。同时,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论语》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注入力量和动力。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七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一门关于论语的选修课。论语是我一直以来感兴趣的经典著作之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门课程更深层次地了解论语的思想。在课程开始之初,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论语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她还强调了这门课的目的,即通过学习论语的思想,提高我们的道德素养和人际关系能力。
第二段: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大约300字)。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论语的选读和讨论。每一节课,老师会选择几个重要的章句,我们一起阅读并探讨。我们每个人都被要求提前阅读相关章节,并准备好讨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此外,老师还通过一些小组讨论和演讲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
第三段: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大约300字)。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其核心思想和原则。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与礼仪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始终关心他人,对待他人要有礼貌和尊重。其次,论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不断追求品德的完善。最后,论语强调了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段:论语对我的影响及实践(大约250字)。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如何做到仁爱与礼仪。我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尽量提供帮助。我也学会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以尊重和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此外,我也意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开始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并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我还鼓励自己不断学习,通过阅读书籍和课外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段:对选修课的总结及展望(大约250字)。
总的来说,上论语选修课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通过学习论语,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受益匪浅。我理解到,论语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可以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将来,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论语,探索其中更多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我的生活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推广论语的思想,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八
中国典籍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要影响。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学了论语后的。
希望大家喜欢。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论语。
读后感。
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九
大千世界,在纷繁的社会中穿梭、在喧嚣的世界里,忙碌的人们都在为“幸福、快乐”而奋斗,都希望拥有一份幸福快乐,可为何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交往却日趋“利益化”,快乐幸福指数并未等比上升?每天在川流不息的日子里穿梭,在沸沸扬扬的生活中忙碌,“幸福、快乐”究竟在哪里?细读《论语》,用心感悟,也许我们会豁然开朗。
《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认为,这很不错了,但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而剥夺,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君子。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论语》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耶稣曾说过:“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而一颗清明宁静的灵魂却能使我们即使在最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也能拥有一块心中的乐土。有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超然物外,不被物质生活所累,始终保持一种心境的淡定和安宁的好心态,无论我们处于什么人生状态,幸福都会象花儿一样绽放。
有一首诗说得好,“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心,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样貌,但你可以展观笑容。”让我们用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活的缺憾,多一点宽容,保持一份淡定和平静,在享受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关爱时,去传递一份自己的爱。那么即使是缺憾、失意的生活,心灵同样也可拥有一片海阔天空,“仁者,爱人”,给予别人,将使我们心中收获比拥有更多的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一不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只是有时我们的眼睛被可恶的迷雾所遮障,暂时地遗失了分辨的方向。朋友,请擦亮自己的眼睛,定会惊奇地发现,等待迷雾散去,快乐幸福时光就在身旁荡漾,它象一颗晶莹的宝石,在眼前熠熠闪亮!
让我们用《论语》给心灵以阳光!用快乐心灵过滤纷繁,生活会变得纯净;用快乐心灵煅烧平淡,生活变得鲜明。快乐的心灵,会让我们从逆境走上坦途,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苦难走进幸福。
学了论语后的心得体会篇十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读物。读过论语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文关怀所打动。以下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教会我要追求道德的卓越。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倡人们追求德行的高尚。他认为,人应该在道德规范的引导下去活动,恪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道德观念对我启示很大,使得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在与人交往时,我会思考如何以公正和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及如何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考虑他人的利益,这让我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更加和谐。
其次,论语让我明白了要尊重师长和长辈。孔子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提倡尊敬师长和长辈。他认为,尊重师长和长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应该遵从的规则。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被教导要尊重他人。读论语后,我对这个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意识到尊重师长和长辈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价值观。我明白了师长和长辈的经验和智慧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虚心倾听他们的教导和建议。
此外,论语还教导我要懂得谦虚。孔子提倡谦逊和自省,认为人应该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自我完善。在我过去的日子里,我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有时候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过度自信。然而,通过读论语后,我意识到谦虚是一个重要的品质。谦虚使我更能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它是一种包容和宽容的表现,能够让我真正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后,读论语让我明白了要注重实践和行动。孔子在论语中不仅强调了道德理念的重要性,更加重视了实践和行动。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和智慧。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它让我明白,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因此,我会尽量将论语中的道德准则应用于实际中,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读论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文关怀,让我深入思考并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方式。我将始终记住论语中的道德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读论语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更有责任心、更具人文关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