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2024年《触龙说赵太后》大全(通用13篇)

2024年《触龙说赵太后》大全(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2 11:17:25
2024年《触龙说赵太后》大全(通用13篇)
    小编:admin

阅读能够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写作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产生歧义。保持身心健康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触龙说赵太后》篇一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辨识“及”“甚”“少”“为”等词的诸多义项;

[教学方法] 。

诵读法;自读法;竞赛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本文注解详细,同学们可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质疑问难。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主要情节。

2、质疑问难。

可以翻译课文,也可只摘译难句,也可问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可问句式特点。

1、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2、赏析:

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l说说下面太后爱燕后的哪一种表现更值得嘉许,请说出理由。

a 持其踵为之泣。

b 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l通过上面的练习,学生对本段更加熟悉,完成练习后可让学生试背一次。

本段的赏析可集中在对触龙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智慧的感受方面。

触龙的高明恐怕就在他使太后转变了态度以后还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改变。

四、创造性阅读。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五、完成课后习题。

《触龙说赵太后》篇二

课件我说课的篇目是《触龙说赵太后》,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冊第四单元的第四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触龙说赵太后》篇三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

第1段,“说”的前因。

课文一开始,作者只用简要的几笔,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所面临的危机。“必以长安君为质”和“老妇必唾其面”中的两个“必”字,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赵太后那么任性,谁还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读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样解决。这一段用字不多,却极精练地描绘出触龙所面临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难,为触龙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2段,“说”家常。

“左师触龙愿见”这一急转直下的反接,为下文开辟了广阔的境界。面对强秦急攻,国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势,触龙忧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阅历,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法。这是全文展开的条件,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办事情要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这一段看似日常闲聊,实际上却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因而是这篇课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她非常清楚触龙见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讥的精神准备。哪知这位左师公深谙太后的心理,一出场,就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入而徐趋”生动地刻画出触龙应当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态。“至而自谢”的一席话,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说明触龙的态度是那样从容不迫。他那温和亲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气而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几句寒暄之后,触龙就不厌其烦地向太后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虽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妇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紧张的神色有点松懈了。而这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

第3段,“说”爱子。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了,紧张场面缓和了,触龙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就给太后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是想“走后门”而已。

既然两人在爱幼子这一点上达成了默契,在“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争辩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说明他们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仅能互相理解,而且还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由于爱,必然要为他的前途考虑。这是人之常情,当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这就引出怎样才算对子女真正的爱这一话题。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就势接过话茬,从她对待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这就论述了连她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与她自己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形成鲜明对照。然后,触龙又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说到赵国及其诸侯国的子孙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没能长保富贵这一事实,讲清了只有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才能使他“自托于赵”的道理,最终完全说服了赵太后。还没等触龙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第4段,“说”的后果。

故事的结局,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触龙:

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着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并最终打动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赵太后:

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有着善良、慈爱的一面。疼爱幼子,本也无可厚非,但当国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暂时的牺牲时,她却不肯听从大臣的“强谏”,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于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声明,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顽固和专横。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从反面表现了触龙雄辩的论说才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最终还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说。

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课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用语精辟而简约。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这也是《战国策》与《左传》《国语》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究其实,来源于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艺术夸张。说客们一旦口若悬河地游说起来,不仅会滔滔不绝,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取胜。作者还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平易晓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教师着重介绍背景材料,对课文内容稍加点拨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触龙说赵太后》篇四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课文可以说是是祖国灿烂悠久文化中的精华,通过学习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趣味,然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总是被当作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和学习文言句式的工具,并试图以此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论,其阅读目的则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兴趣也很寥寥。  可是为什么文言文教学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呢?我以为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荒诞。

文言文阅读能力正如其他一切能力的形成一样,理论的指导、教练的提醒固然重要,然而主体的的训练、摸索、反思、改进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因为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没有数理学科那种严密的知识体系,要养成纯熟的阅读理解能力,惟有大量自觉主动阅读以举十反一,而绝对不是先学语法举一反三。游泳是在水里学会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惟有投入自主阅读的海洋。可是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以探求、掌握事物的规律来取得举一反三之功效,于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培养能力的工具(例子),逐句翻译、精讲细讲,抓住字词反复比较归纳,再做些针对高考的训练题,于是大功告成。其实这培养的不是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多不过是文言应试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逐句翻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不信任和对学生自学权力的剥夺,强行注入的最多是知识,而永远不可能是能力。学生不能从探索学习中体会乐趣,又没有自学的习惯,只是被动的接受,容易疲劳,学习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一味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分析,也容易造成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美感的放逐,如此心劳力瘁之后非但没有能力的形成,反而日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精品的神往和亲近。

教人学游泳,如果只在岸上讲解技巧而从不让人下水,这是滑稽而又荒唐的事情,可现在大家都极为严肃认真地以这种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一切却显得那么正常,甚至天经地义,实在很荒诞。

(二)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本身也很荒诞。

因为知识是无限的,灌输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2000年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更是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甚明显,而学习阅读兴趣越来越低,对文言文学习有重要意义的认同率也有一定下降,教师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文言文学习意义不大甚至是浪费时间,作为教育的成品(至少是合格的),教师的阅读能力也不理想,在工作中除语文、历史学科之外基本不接触文言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教育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的人,文言课文历经千百年时间长河的淘洗,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语文教师倘使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文言作品的习惯,引导他们超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从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开阔胸襟、砥砺心志,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至于能力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而决非目的本身,现在为培养能力而牺牲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实在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文言文教学应当转换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这一切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让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练就阅读能力。可是教师不讲,学生自读课文能行吗?文言文毕竟是汉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三年,书上又有大量的注释,只要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未晓处且放过,他们对课文是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局部的含义,反复吟咏体味,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又可在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和相互启发中得到解决。就在这感知揣摩中,阅读能力自然养成。

(二)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自己深情的解读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文言课文应该说都是古典文学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但毕竟是千百年前的作品,而我们的学生成长于电视、卡通等快餐文化,又受制于应试压力,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自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常常下意识地对其敬而远之。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铺垫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因为思想要思想引导,热情要热情点燃,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学而不厌”,浸淫于灿烂的文学精品中,以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以这种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而一个自己都厌烦古文的老师能够将文言课文上得妙趣横生激情四溢是不可想象的,至多不过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罢了。

(三)文言课文教师创设情境、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热情感召之外,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投入学习,老师还要做好细致的铺垫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先哲走近经典。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比如在上《伶官传序》时,播放mtv《霸王别姬》,带学生一起诵读“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名句,再投影展示李存勖人生经历的四幅图片,努力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对英雄横空出世的神往、又为他的穷途末路而叹惋神伤,在唏嘘感慨之后深情吟咏,在吟咏之中细细品味,品味之中实现自我教育。在上《季氏将伐颛臾》时根据孔子师徒问答设计以现实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师生问答,使课文教学具有现场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一个人应当诚实正直、尽职尽责作好本职工作。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增长迅速。世界范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我们的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在古典文化的月光下徜徉,以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砥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成为21世纪最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儿女。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不求甚解”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尽量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和距离感,让他们认识到文言文原来也可以看懂,文言文原来很有意思。

【教学方法】。

让学生结合注释,直接亲近文本,反复诵读,同桌间相互翻译。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字词意义、句式句法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巡视,解答疑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更清晰更具体,帮助他们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能分析触龙成功的原因,欣赏其说词的艺术;

进一步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以致用,尝试以言辞解决生活中的交际冲突。

【教学过程 】。

一分角色朗读,熟悉文本。

二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少 乃 甚 贤 而。

三学生分析触龙成功的原因,欣赏触龙说词的艺术。

四创设情境,带学生尝试设计说词,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罗德满的作业 又没交,这是开学以来的第八次(老师布置过9次)了,贾可训老师怒不可遏,冲进教室,“罗德满,你给我滚出去!”

“我交了学费就有资格坐在教室里上课,谁也不能剥夺我学习的权利。”他昂起倔强的头,咕哝了一句,没有动。

“好,你不走我走。以后只要你罗德满在教室,我就不到这个班上课!”贾可训老师甩下全班学生,气鼓鼓地回办公室去了。

作为课代表的你,受同学的委托去请老师回来,你该怎么说呢?(允许对贾老师的个性进行想象加工。)。

五拓展阅读。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惟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佑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又曰:‘民不易物,唯德馨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也。神所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触龙说赵太后》篇五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触龙说赵太后》篇六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是一篇琅琅上口,广为传诵的名作。文章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将幼子送到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救兵,解救国家危难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父母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子女?正如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主题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体验文章欣赏、评价,主动探究问题,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我校的情况很特殊,高一新生生源质量较差,招收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但往往思维很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我所教的两个班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能够相互合作学习,情不自禁地进行表达交流,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只要诱导得当,学生就会积极有效地去学习。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对于本文谈及的“爱子”问题,更易产生共鸣,引起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根据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精神,“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在组织教学时,我尝试运用导向性、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让他们真正体验语文学习全过程。

1、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悟、体味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深刻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4、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深刻地体会母爱亲情,感恩父母。

一、 课前预习

课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质、揖、走、恃、郄窃、不肖、没死、崩、恣“等重点词语。并利用语文早自习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使其在熟读的基础上,熟悉课文,理解文意,并在反复阅读、理解中巩固对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

二、 情景导入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跑,不惜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触龙说赵太后》。

三、 诵读课文,体验文辞之美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学生深受感染,老师相机指导诵读要领。学生再读课文,进入文章情景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读得很卖力,并且初步读懂了文意。提出:同学们,《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是否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准备回答。

(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讲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课文探究理解触龙説服赵太后的巧妙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第一段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即故事中的赵太后,赫赫有名的赵威后。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于是“急攻之”。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彼此之间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

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

刘晓媛: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赵太后。首先,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僵局,为下一步进谏打下基础。其次,触龙借为自己的少子舒淇谋个黑衣卫士之职,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再次,触龙又转弯拐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红和爱子长安君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并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引起太后的思考。最后,从历史教训入手总结经验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侯位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直接提出长安君问题,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郑海彦:这也就是一种“出奇制胜”“引君入瓮”的方法,往往是刀出偏锋,夺取了胜利。触龙有备而来,避实就虚,欲擒故纵,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 …

五、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对结合自身阅历对文中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见解发人深省,“爱子”之心,身为父母皆有,但如何去爱则意义不同。古人尚且知道“骄子如杀子”的道理,我们作为现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围绕“独生子女教育”“母爱”等问题按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同学们热烈讨论,每个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我所了解的`当代独生子女教育”。

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致更高了,选代表精彩发言:

孙盼盼:当代的独生子女是捧大的一代,父母对他们言听计从,物质上极尽奢侈,关心上无微不至,一切都包办,结果父母的溺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凡事都不能独立,依赖性太强。

柴冰冰:当代的独生子女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被别人照顾惯了,养成了许多毛病,如自私冷漠等等。凡事要求别人做得好,却很少去关心别人,甚至对父母也缺少起码的感恩。

孙书平: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只会使他们养成任性的习惯,不易融入集体,受不了约束,考虑问题往往不能设身处地,周全行事,制约了个人才能的发挥。

杨珍珍:“温室里注定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过分的呵护,使独生子女缺少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往往心理脆弱,不能自如应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

时珂:对子女的溺爱,累了父母,却使孩子养成安逸享乐的不良习惯,不懂生活艰辛,从长远来看,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会使孩子吃苦头。因此“溺爱”子女要不得。

… …

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示了新时期中学生清醒的自我意识与时代意识。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又使学生进一步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看到你们长大了,也让老师看到了你们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好好把握吧!课后将发言整理成书面文字。

一堂课,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设疑,适当进行诱导,学生才会尽情地探究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这正是张熊飞教授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要求。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课堂上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触龙说赵太后》篇七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课文可以说是是祖国灿烂悠久文化中的精华,通过学习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趣味,然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总是被当作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和学习文言句式的工具,并试图以此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论,其阅读目的则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兴趣也很寥寥。可是为什么文言文教学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处境呢?我以为有这样两个原因。

(一)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荒诞。

文言文阅读能力正如其他一切能力的形成一样,理论的指导、教练的提醒固然重要,然而主体的的训练、摸索、反思、改进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因为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没有数理学科那种严密的知识体系,要养成纯熟的阅读理解能力,惟有大量自觉主动阅读以举十反一,而绝对不是先学语法举一反三。游泳是在水里学会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惟有投入自主阅读的海洋。可是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以探求、掌握事物的规律来取得举一反三之功效,于是把每一篇文章都当作培养能力的工具(例子),逐句翻译、精讲细讲,抓住字词反复比较归纳,再做些针对高考的训练题,于是大功告成。其实这培养的不是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多不过是文言应试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逐句翻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不信任和对学生自学权力的剥夺,强行注入的最多是知识,而永远不可能是能力。学生不能从探索学习中体会乐趣,又没有自学的习惯,只是被动的接受,容易疲劳,学习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且一味强调文言字词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分析,也容易造成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美感的放逐,如此心劳力瘁之后非但没有能力的形成,反而日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精品的神往和亲近。

教人学游泳,如果只在岸上讲解技巧而从不让人下水,这是滑稽而又荒唐的事情,可现在大家都极为严肃认真地以这种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一切却显得那么正常,甚至天经地义,实在很荒诞。

(二)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本身也很荒诞。

因为知识是无限的,灌输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20xx年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更是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甚明显,而学习阅读兴趣越来越低,对文言文学习有重要意义的认同率也有一定下降,教师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文言文学习意义不大甚至是浪费时间,作为教育的成品(至少是合格的),教师的阅读能力也不理想,在工作中除语文、历史学科之外基本不接触文言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教育成品”“半成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的人,文言课文历经千百年时间长河的淘洗,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语文教师倘使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文言作品的习惯,引导他们超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从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开阔胸襟、砥砺心志,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至于能力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而决非目的本身,现在为培养能力而牺牲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实在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文言文教学应当转换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这一切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让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构文言文教学新模式。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练就阅读能力。可是教师不讲,学生自读课文能行吗?文言文毕竟是汉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三年,书上又有大量的注释,只要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未晓处且放过,他们对课文是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局部的含义,反复吟咏体味,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又可在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和相互启发中得到解决。就在这感知揣摩中,阅读能力自然养成。

(二)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自己深情的解读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文言课文应该说都是古典文学的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但毕竟是千百年前的作品,而我们的学生成长于电视、卡通等快餐文化,又受制于应试压力,在阅读兴致、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自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常常下意识地对其敬而远之。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铺垫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因为思想要思想引导,热情要热情点燃,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学而不厌”,浸淫于灿烂的文学精品中,以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以这种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而一个自己都厌烦古文的老师能够将文言课文上得妙趣横生激情四溢是不可想象的,至多不过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罢了。

(三)文言课文教师创设情境、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热情感召之外,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投入学习,老师还要做好细致的铺垫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先哲走近经典。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比如在上《伶官传序》时,播放mtv《霸王别姬》,带学生一起诵读“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名句,再投影展示李存勖人生经历的四幅图片,努力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对英雄横空出世的神往、又为他的穷途末路而叹惋神伤,在唏嘘感慨之后深情吟咏,在吟咏之中细细品味,品味之中实现自我教育。在上《季氏将伐颛臾》时根据孔子师徒问答设计以现实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师生问答,使课文教学具有现场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一个人应当诚实正直、尽职尽责作好本职工作。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增长迅速。世界范围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我们的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在古典文化的月光下徜徉,以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砥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成为21世纪最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儿女。

《触龙说赵太后》篇八

关于本文标题的故事:清代学者王念孙的考据与1973年马王堆出土文物惊人的吻合:“触龙言”应为“触龙”。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主要情节。

2、质疑问难。

可以翻译课文,也可只摘译难句,也可问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可问句式特点。

如“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等。译文可以不强求一致,但必须直译。

由翻译引起的词义辨析应行词语整理和积累,哪些是一词多义,哪些是古今异义,哪句话成分有省略……都不能不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在这一过程当中,可结合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1、此前应让学生再读一次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活跃气氛。

2、赏析:

触龙是在太后盛怒中开始自己的说服工作的,看上去要想说服一位已经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彻底耽于爱子之心的母亲几乎不可能,然而左师触龙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让太后彻底转变了态度。第三段就是完成奇迹的精彩而关键的段落。

这一段的对话有三个话题:一是触龙为幼子谋求卫士之职,二是触龙和太后争执男人爱幼子还是女人爱幼子,三是触龙评说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不同的母爱。

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细读课文。

从课文里找出能够表现触龙爱怜舒祺的句子。学生可能找出“窃爱怜之”“没死以闻”“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等句,这些句子都对。找出触龙和太后争论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句子。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开始的以后各句都可视为正确。

说说下面太后爱燕后的哪一种表现更值得嘉许,请说出理由。

a持其踵为之泣。

b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通过上面的练习,学生对本段更加熟悉,完成练习后可让学生试背一次。

本段的赏析可集中在对触龙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智慧的感受方面。

开始时,触龙并不急于谈长安君的问题,他知道太后可能正等着他踏进这个雷区,所以他要选择一个太后不设防的话题,于是他为少子舒祺向太后求取卫士之职,触龙实在是太聪明了。首先,这是一个安全的话题,不会激怒太后。其次,这样做极易获得太后好感,父爱和母爱太容易产生共鸣了。最后,他还狡猾地为后续谈话做了伏笔,他准备充当太后的榜样,让太后看看他触龙是怎样怜爱幼子又“为之计深远”的。

果然,太后入彀了,她好奇地问男人们也疼爱小儿子吗。看来此前全朝文武(多是男人)的劝谏已使她认为男人不懂得爱幼子。触龙投其所好,大胆地跟太后争论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他知道这种争执只会让太后高兴。不出所料,太后在说“妇人异甚”的时候终于笑了。

年迈但机敏的触龙抓住这一机会评论起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不同的爱法,“长安君”终于进入了谈话范畴。危险吗?不!在这关键时刻,触龙更充分地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这不仅在提到长安君时,触龙仍没有暴露自己的来意,而是触龙没有像别人那样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过了头,他竟然批评太后爱长安君还不深不切,比不上爱燕后。触龙使自己看上去像是太后的同谋,甚至比太后更关爱长安君。想想太后可能的反应吧,她在经历了与满朝文武的对立以后,怎么会不为无赐触龙而欣喜,何况触龙随后又把爱子的道理讲得那么深透,她心甘情愿地和触龙站在了一起。

触龙的高明恐怕就在他使太后转变了态度以后还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改变。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都很善于说服别人,特别是烛之武和触龙都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说服对方的。我们应在比较中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认识人物鲜明的个性。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做“暗渡陈仓”。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

《触龙说赵太后》篇九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篇十

《》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是一篇琅琅上口,广为传诵的名作。文章通过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将幼子送到齐国作人质以换取救兵,解救国家危难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父母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子女?正如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主题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体验文章欣赏、评价,主动探究问题,并能结合现实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我校的情况很特殊,高一新生生源质量较差,招收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但往往思维很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我所教的两个班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能够相互合作学习,情不自禁地进行表达交流,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只要诱导得当,学生就会积极有效地去学习。加之,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对于本文谈及的“爱子”问题,更易产生共鸣,引起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根据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精神,“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在组织教学时,我尝试运用导向性、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从而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让他们真正体验语文学习全过程。

1、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悟、体味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深刻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4、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深刻地体会母爱亲情,感恩父母。

一、课前预习。

课前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质、揖、走、恃、郄窃、不肖、没死、崩、恣“等重点词语。并利用语文早自习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使其在熟读的基础上,熟悉课文,理解文意,并在反复阅读、理解中巩固对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

二、情景导入。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跑,不惜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

三、诵读课文,体验文辞之美。

首先,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学生深受感染,老师相机指导诵读要领。学生再读课文,进入文章情景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读得很卖力,并且初步读懂了文意。提出:同学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是否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讲?问题提出后,学生争先恐后,准备回答。

(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讲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课文探究理解触龙説服赵太后的巧妙之处。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第一段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即故事中的赵太后,赫赫有名的赵威后。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定,于是“急攻之”。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于太后的溺爱少子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坚决不肯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由于即使是盟国,彼此之间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以至于发展到不讲道理的地步。

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

刘晓媛: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赵太后。首先,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僵局,为下一步进谏打下基础。其次,触龙借为自己的少子舒淇谋个黑衣卫士之职,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再次,触龙又转弯拐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红和爱子长安君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并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引起太后的思考。最后,从历史教训入手总结经验分析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侯位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直接提出长安君问题,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郑海彦:这也就是一种“出奇制胜”“引君入瓮”的方法,往往是刀出偏锋,夺取了胜利。触龙有备而来,避实就虚,欲擒故纵,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

五、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对结合自身阅历对文中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一见解发人深省,“爱子”之心,身为父母皆有,但如何去爱则意义不同。古人尚且知道“骄子如杀子”的道理,我们作为现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围绕“独生子女教育”“母爱”等问题按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见解。

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同学们热烈讨论,每个学生都成了学习的主体,课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口头作文:“我所了解的当代独生子女教育”。

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致更高了,选代表精彩发言:

孙盼盼:当代的独生子女是捧大的一代,父母对他们言听计从,物质上极尽奢侈,关心上无微不至,一切都包办,结果父母的溺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凡事都不能独立,依赖性太强。

柴冰冰:当代的独生子女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被别人照顾惯了,养成了许多毛病,如自私冷漠等等。凡事要求别人做得好,却很少去关心别人,甚至对父母也缺少起码的感恩。

孙书平: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只会使他们养成任性的习惯,不易融入集体,受不了约束,考虑问题往往不能设身处地,周全行事,制约了个人才能的发挥。

杨珍珍:“温室里注定培养不出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过分的呵护,使独生子女缺少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往往心理脆弱,不能自如应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

时珂:对子女的溺爱,累了父母,却使孩子养成安逸享乐的不良习惯,不懂生活艰辛,从长远来看,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会使孩子吃苦头。因此“溺爱”子女要不得。

……。

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示了新时期中学生清醒的自我意识与时代意识。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分组讨论又使学生进一步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看到你们长大了,也让老师看到了你们未来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好好把握吧!课后将发言整理成书面文字。

一堂课,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设疑,适当进行诱导,学生才会尽情地探究知识,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这正是张熊飞教授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要求。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课堂上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停留在表面,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触龙说赵太后》篇十一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一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翻译】。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加紧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派兵。”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白地对左右的人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官触詟希望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詟来到宫中,慢慢地小跑着,到了太后跟前谢罪道:“我脚上有一毛一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没见您了,我还自己原谅自己哩。我怕您玉一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太后道:“我一靠车子才能行动。”触詟又问:“每日饮食该没减少吧?”太后道:“不过吃点稀饭罢了。”触詟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什么,却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体也舒畅了些。”太后说:“我做不到啊。”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触詟又说:“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我特冒死来向您禀告。”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触詟道:“十五岁了。不过,虽然他还小,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汉也爱他的小儿子吗?”触詟答道:“比女人还爱得很哩!”太后答道:“女人格外疼爱小儿子。”触詟说:“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太后道:“您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啊!”触詟言道:“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考虑长远的利益。您把燕后嫁出去的时候,拉着她的脚跟,还为她哭泣,不让她走,想着她远嫁,您十分悲伤,那情景够伤心的了。燕后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时为她祝福,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她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太后答道:“是这样。”

左师触詟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詟又问:“不只是赵国,诸侯各国有这种情况吗?”太后道:“我还没听说过。”触詟说道:“这大概就叫做:近一点呢,祸患落到自己身上;远一点呢,灾祸就会累及子孙。难道是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吗?但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劳绩,而他们又持有许多珍宝异物。(这就难免危险了。)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乘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对他的爱不及对燕后啊!”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齐国于是派兵救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赏析】。

《触龙说趙太后》围绕“長安君质齐”这一问题,展开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舍近求远的攻心劝谏。指出“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挟重器多。”是“近者祸及身,遠者祸及子孙。”的根本原因。

触龙劝谏趙太后是由知心到交心再由贴心到动心最后达成同心的一个逐步的攻心的过程,

一·知心。我说的'知心是指对人的全面了解,包括他的品德、个性*、以及在特定处境中的心理需求和排斥。触龙了解趙太后。知道趙太后深明大义、通情达理,不至于一意孤行、独断专横到底。她所说的“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妇必唾其面!”是在夫死子幼,刚刚执政,秦国急攻,内外交困,感情困惑下所说的,不是不可以说服的。此时她“溺爱少子,牝鸡护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但是他也知道趙太后生性*刚强,她护犊的心理防线是不能强攻的。如果一见面就直指主题,提出让長安君质齐,必然遭到严厉拒绝,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是自讨没趣。所以触龙制定并采取了攻其不备的攻心战术。

二、交心。也就是缩短心理距离,尽可能让对方轻易接受而不抵触。这时候需要真诚的恰到好处的人性*关怀。“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一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一进门做出想快走却走不快的样子,說明脚有一毛一病,是以前不来看太后的原因。并表明因为关心太后身体,所以来看太后。接着问一些饮食之类关心的话,并且以己及彼的说些强身健体的话,以此和太后套近乎,他的这些人之常情的客气话也是对症下药的。想想太后丈夫死,国家危,肯定是睡不好吃不下。这些话虽然不会使太后感动,但无形中缩短了心理距离。太后的回答虽然只是一些不紧不慢的应付话。“恃辇而行。”“恃粥耳。”“老妇不能。”但表情却由盛气稍缓和了一些。这就为下文开了个好头。

三、贴心。我这里说的贴心是心与心的共鸣点的重合。趙太后作为一个政治家,当然清楚触龙无事不登三宝殿,来访的目的不光是寒暄问好,一定另有所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怜爱幼子,是太后拒绝长安君质齐的根本原因。触龙表現出怜幼子并为其请求职务。是迎一合太后心理需求的一种策略。触龙也怜幼子,是太后孤立无援下的知音。於是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回答:“胜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太后这一笑,也是轻松的表現,不但以为触龙来访与長安君质齐无关。而且还多了个怜爱幼子的同盟者。触龙怜幼子的话和她产生了心灵的共震,此时在这点上他俩是贴心的朋友了。

四、动心。接着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長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長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攻心术,使趙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長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長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触龙说赵太后》篇十二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如下: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里一篇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的文章。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教学难点:2、分析本文层层递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语言艺术。

3、语言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学情,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以诵读为主线贯穿本课的教学,掌握主要实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在诵读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鉴赏,重在点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胶片展示)。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段文字中,赵威后问得言之凿凿,步步紧逼;齐使者则狼狈不堪,嗫嘘语塞。这充分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正因如此,赵太后才会名垂青竹帛,声施后世。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赵威后也并非至圣至贤之人,她也曾固执任性,蛮横专断。也曾以溺子之私,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至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谁又能挽狂澜于既然倒,撑大厦于将倾呢?我们今天学习了《触龙说赵太后》之后,就会认识这位滄海橫流,显出英雄本色的老人。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质”“及”“甚”“少”“异”“为”。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3、完成课后练习三,了解文言文中的敬词与谦词。

三、复述课文,培养表达能力。

先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点名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这样就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意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可谓一举两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文章妙处。

学生朗读课文,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学生通过朗读固然能体味到文章的一些精妙之处,但也会遇到疑难,产生疑惑,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会处于焦虑状态,迫切需要解疑答惑。于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解疑答惑也就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难句,巩固所学内容(胶片展示)。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c、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d、乃自强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奉厚而无劳b、少益耆食。

c、祝曰:“必勿使反。”d、太后之色稍解。

3、下列句中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念悲其远也b、赵王之子孙侯者。

c、其继有在者乎?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e、祭祀必祝之。

f、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之色少解(颜色)b、曾不能疾走(竟)。

c、妇人异甚(差异)d、持其踵为之泣(大声哭)。

二、分角色朗读,进行赏析品位。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情境,进入特定的角色,领悟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高超的语言艺术,并能激活课堂气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赏析触龙由远及近,迂回包抄说服太后的策略。教师抛出问题:触龙是通过几个回合让太后入毂的?都采用了哪些策略?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赏析。

1、叙家常,缓和气氛。

“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年迈羸弱,老态龙钟。

自诉病苦之况--引起太后怜悯之心。

问候饮食起居--以士关心同情。

如此将心比心,赵威后心头的坚冰开始融化,心灵之门已经开启。看来,触龙确实深谙太后此时的心理。“自己死了丈夫,国家一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操心处理,偏偏最心爱的小儿子又成了关键人物,外交上强国……出兵侵略自己的国家,危及自己的政权,而盟国的条件又如此苛刻;内政上,尽管自己掌了权,可大臣们并不体谅自己,一味‘强谏’,把局面搞得很僵。”此时赵太后可谓满腹委屈,迫切需要体贴安慰。触龙经过叙寒温,话家常,让赵太后感到到底还是年老旧臣体贴自己,从而解除了太后的精神武装,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条件。

2、谈幼子,托及身后(诱敌深入)。

尽管打破对峙,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触龙便“王顾左右而言它”,提出让幼子舒褀“补黑衣之数”。可就势提问:“触龙此举目的何在?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触龙此举意在引起太后的错觉:一、这老家伙竟然也为幼子走后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二、这老家伙竟然也那么疼爱幼子,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并且触龙还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用自己的'爱子之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与同情,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从而引起太后的情感共鸣。这就使太后进一步放松了警惕,而且还把左师公引为知音同调。谈话已经触及矛盾本身,而太后却浑然不觉,这就是左师公的高明之处。

3、谈燕后,辨明爱法(避实就虚)。

按照常理,下文该谈及长安君了吧,谁知却不然,左师公反而谈起了燕后,而且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甚于长安君。左师公的一番陈词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一、太后对自己的女儿的前途考虑长远;二、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三、事实证明,疼爱子女并非一味溺爱。就太后来说,也有不溺爱的时候:既有不溺爱的方式方法,更有不溺爱的对象。四、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让理智战胜了感情。这一番陈词,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摧垮了太后的精神防线。

4、话今昔,点明后果(单刀直入)。

行文至此,似乎应该触及问题的本质,但作者仍欲擒故纵,非但没有提及长安君,反而把笔荡开,这不禁让人感到纳闷?左师公从三家分晋说及诸侯各国,话题越说越远,范围越来越大,但扣题也越来越紧。这番话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步步紧逼。左师公“从广泛的举例中得出了一条必然规律:作为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国君的如果不让他的子孙为国家出力,只是坐享其成,利用其特权享受挥霍……那他(子孙)迟早会丧失封爵和土地,被剥夺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绝子嗣。”至此左师公便单刀直入,指出昔之诸侯如此,今日太后亦然。太后正在溺爱长安君,过分的溺爱只能断送长安君的锦绣前程。反之,如果让长安君“有功于国”,那么将来他就能在赵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通过对比,其中利害,孰轻孰重,判然分明。赵太后虽然一时糊涂,但听到当头棒喝,又怎能不猛然警省?文章由远及近,层层深入,从冰冻三尺到坚冰消融,从溪流潺潺到波涛汹涌,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5、以《古文观止》总评作结。

左师悟太后,句句闲情,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三、自读(第)三节,完成背诵任务。

文言文诵读不仅可以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更可以让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诵读感悟,至关重要!

四、借古鉴今,培养写作能力。

1、由赵太后溺爱幼子所想到的。

2、谈左师公的语言艺术在现实中的意义。

《触龙说赵太后》篇十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

(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中有触龙见赵太后章,正作触龙,据此改正。

(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

(5)郄(x&igra一ve;戏):同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ugra一ve;注):粥的本字。

(7)耆(sh&igra一ve;试):通“嗜”。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死。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死”的比喻说法。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一尸一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一宠一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非。

(19)重器:指金玉珍宝。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

译文:

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一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为和缓些了。

左师公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回答说:“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行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王的儿子,有着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依靠没功勋的高位,没劳绩的俸禄,而占有着金玉珍宝等贵重的东西,更何况作臣子的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