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点并形成系统性的学习成果。合理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复杂的信息简洁地呈现出来。通过阅读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总结的方式和技巧。
解方程篇一
活动内容:关于方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方程如何进行验算,本组教师之间相互达成一致。
2.对未知数在方程中的减数的位置和除数的位置中出现的情况,是否要进行一定的教学辅导。因为教材中的解方程是用等式的性质来完成的而不是应用三者关系来解的,因此教材中不出现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和除数的位置上的方程。但是在实际问题解决的时候,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就会出现这样的方程,那就不会解了。我们认为虽然教材中对这种情况是避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时还是适当进行补充教学。
利用三者关系解这一类的方程,或者仍然运用等式的性质,化系数为1,进行教学。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重视对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的寻找,这是列方程解的关键。学生找的等量关系要与所列的方程相一致。
4.相关习题的设计:
找等量关系练习。
1.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5倍。
2.电视塔的高度比居民楼的30倍多5米。
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的棵数的4倍少8棵。
4.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的3倍少24本。
5.买苹果花了6.7元,找回3.3元。
6.60元买了15个皮球。
处理的时候还可以分一些层次。
先是根据叙述找到等量关系。
再给出已知量和问题,要学生说说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比较方便。
以“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的3倍少24本。”为例;等量关系为:
故事书的本数×3-24=科技书的本数。
如果已知故事书的本数,那就直接可以利用等量关系式求出科技书的本数。如果已知的是科技书的本数,那么等量关系式中故事书的本数就是未知数,就要设这个未知数为x进行列方程解比较简便。
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让一部分学生体验到列方程解的好处。
从五年级解方程谈“瞻前顾后”
大家都知道,知识是有层次性的,新知识必然以旧知识为基础,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学好了,必然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老师们都懂得在学习新知识前要了解学生以前学习了哪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你现在教给学生的新知识,也将成为学生以后学习的知识基础,那我们做到“瞻前”了,是不是也需要“顾后”呢!还是以上面的五年级的方程为例,很多老师觉得孩子对第一种方法容易理解,解起方程来正确率也高,再加上老师们在教学中也习惯了第一种解方程的方法,所以有些老师以为不必拘泥于教材,就仍然用第一种方法来教学生解方程,而且学生出错很少,考试成绩也不错。
那学生考试成绩高了是否就可以认为教学是成功的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小学五年级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学生漫长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阶段,这就像马拉松,你在某一段路上的加速并不说明你的最后成绩,反而也许是你耗尽体力打乱生理规律的罪魁祸首。五年级的方程是孩子学习方程的起点,打好基础对孩子以后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而学生现在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不能仅仅以求出方程的解为唯一目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一开始接触就了解方程的基本性质,利用方程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样的方法才是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即使学生到了中学,这也是正确有效的方法,因为它是本质性的东西。而前面说的第一种方法显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够解决小学阶段的大多数问题,却与以后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没有多少内在联系,而且到了中学这种方法在很多时候已经不能继续使用,这势必使学生要么对新的方法有所抵触,要么对以前的方法产生怀疑,不利于知识的衔接。
虽说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但是首先你要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教材设计如果不尽合理,教师可以灵活变通,但在对教材不熟悉的情况下随意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不恰当的。解方程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只有瞻前顾后,既了解所教知识的起点,又要清楚所教知识的发展,承上启下,有机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才是成功的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将来负责的教学。
解方程篇二
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学生初步学会了写式子的方法。五年级(下册)方程教学了方程的意义、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学生能够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继续教学方程,要解类似于axb=c、axbx=c的方程,并用于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第一,把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融为一体,同步进行,这是和以前教材的不同编排。在例1里,解2x-22=64这个方程是新知识,用它解答实际问题也是新知识。在例2里,解方程x+3x=290是新授内容,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新授内容。这两道例题,既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又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这样编排,能较好地体现数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抽象成方程,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技能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有效发展的载体。
第二,突出思想方法,通过举一反三培养能力。全单元编排的两道例题、两个练习,涵盖了很宽的知识面。先看解方程。例 1教学ax-b=c这样的方程,练习一里还要解ax+b=c、a+bx=c这些形式的方程。从例题到习题,虽然方程的结构变了,但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解方程的策略是一致的,知识与方法的具体应用是灵活的。再看列方程。例1把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2倍少22作为相等关系,练一练和练习一里陆续出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其他的相等关系。实际问题变了,寻找相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始终不变。在例2和练习二里也有类似的安排。无论教学解方程还是列方程,例题讲的是思想方法,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单元内容分成三部分,例1和练习一教学一般的分两步解的方程;例2和练习二教学特殊的需两步解的方程;整理与练习回忆、整理、应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反思、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两道例题里的方程都要分两步解,通过第一步运算,把稍复杂的方程转化成五年级(下册)里教学的简单方程,使新知识植根于已有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化复杂为简单、变未知为已知是人们解决新颖问题的常用策略。这两道例题突出转化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方法,还让他们充分体验转化思想,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1. 从各个方程的特点出发,使用不同的转化方法。
解形如axb=c的方程,一般根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化简。例1在列出方程2x-22=64以后,教材里写出了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 2x-22+22=64+22。教学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等号的两边都加上22,体会这样做是应用了等式的性质,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稍复杂的方程化简。过去教材里强调把ax看成一个数,是为了应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新教材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出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解形如axbx=c的方程,一般应用运算律或相应的知识化简。axbx可以改写成
(ab)x,这已经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掌握了,现在只要计算ab,就能实现化简原方程的目的。教学时仍然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以及这样改写的目的。
2. 转化后的简单方程,教法不同。
例1让学生算出2x=?,并求出x的值。这是因为学生具有解2x=86这个方程的能力。教学这样安排,是把转化思想和方法放在突出位置上,促进新旧知识的衔接,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在五年级(下册)已经教学。例1提出检验的要求,不仅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要通过结果是正确的,确认解稍复杂方程的策略和方法是正确的。
例2把原方程化简成4x=290,没有让学生接着解。教材写出x=72.5并继续算出3x=217.5,是因为72.5米和217.5米是实际问题的两个答案。学生以往解答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问题,这道例题有两个问题,需要完整呈现解题过程,在步骤、书写格式上作出示范,便于学生掌握。另外,检验的思路也有拓展。由于题目的.特点,不能局限于对解方程的检验,还要联系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检验算得的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是不是一共290公顷,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教学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既保障解方程是正确的,更保障列出的方程符合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
3. 加强解方程的练习。
前面曾经说到,例1和例2都有列方程和解方程两个教学内容,列出的方程必须正确地解,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两个练习的第1题都安排了解方程。练习一在例1解方程的基础上向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引出了a+bx=c、ax-b=c等结构与例题不完全相同的方程,二是把小数及运算纳入了方程。只要体会了例题里解方程的转化思想和转化方法,会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就能够适应这两个方面的扩展。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不要求解形如a-bx=c的方程。因为解这个方程,如果等式的两边都减a,就会出现-bx=c-a,不但等号左边是负数,而且右边c比a小;如果等式的两边都加bx,就出现a=c+bx,这些都是现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练习二在例2解方程的基础上带出形如ax-bx=c的方程,解方程涉及的除法计算都控制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小数除法范围内,学生一般不会有困难。
还有一点要提及,整理与练习中安排小组讨论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表明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组建认知结构。如果既从两个方程的特点回顾解法的不同,又从策略角度进行整理,对学生是有好处的。练习中出现的方程15x2=60,是为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找到相等关系,方程是依据相等关系列的。其实,某个实际问题为什么选择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或者为什么选择列算式的方法解答,经常是由相等关系决定的。所以,两道例题的教学,都是先找出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是一种数学模型,它把数量关系表达成等式。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这时的分析着眼于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通常把条件作为一个方面,问题作为另一个方面,因而用已知数量组成的算式求得问题的答案。实际问题里的相等关系也是数量间的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将已知与未知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共同组成的等式,反映实际问题里最主要的数量关系。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初步感受了相等关系,能找出简单问题的相等关系。本册教学寻找较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1. 灵活开展思维活动,找出相等关系。
较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它的数量关系错综复杂。例1里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其中既有倍数关系,也有相差关系,是两种关系的复合。例2里已知颐和园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还已知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这是两个并列的条件。因此,寻找复杂问题的相等关系,要梳理数量关系,分清主次和先后。
寻找相等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照套,教材从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灵活设计寻找相等关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能解决类似红花有10朵,求红花朵数的2倍少4朵是几朵的问题,对几倍少几这样的数量关系已有初步的理解。因此,例1要求学生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让他们利用已有的倍数概念和相差概念,通过推理,把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改写成数学式子小雁塔高度2-22,从而得到相等关系。例1为什么提出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是由于同一个几倍少几的关系,可以写出不同的相等关系式,如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等。在小组里交流想法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解题。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要组织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仅是表现形式不同;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例题里呈现的等量关系,得出答案时的思考比较顺,从而自觉应用这样的等量关系。对于学生中未出现的相等关系,不必提及,以免搞乱思路。
怎样合理利用例2里的两个并列的已知条件?教材选择了线段图。先在表示水面面积的线段上填3x,再在线段图的右边括号里填290,在图上感受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和相并关系。然后通过填空写出等量关系,体会水面面积和陆地面积一共290公顷是这个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2. 加强写式练习,进一步把握数量关系,为列方程打基础。
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时,都要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否具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能否顺利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材加强写式的练习。
练习一第2题写出表示梨树棵数的式子3x+15,表示鳊鱼尾数的式子4x-80,都是解答几倍多几、几倍少几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安排写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养成顺着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这些数量关系的表述进行思考,并转化成数学式子的习惯,从而选择最适当的相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道练习题既是写式训练,也是思路引导。
练习二第2题是和倍、差倍问题的专项训练。根据黄花x朵和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先写出红花有3x朵,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红花的朵数,再用x+3x(或4x)表示两种花一共的朵数,用3x-x(或2x)表示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发展联想能力。联想到的式子,正是方程里等号左边的部分,这道题也在写式训练的同时,进行思路引导。
3. 列方程解答新颖的问题,拓展等量关系。
本单元安排两节练习课,分别教学练习一第6~13题、练习二第6~11题。着重解答一些与例题不同的实际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等量关系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发展数学思考非常有益。
练习一第7题起拓展等量关系的作用。第(1)小题画出了三角形,学生看到图上的高和底,就能想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于是把底高2=三角形的面积作为解题时的等量关系。第(2)小题利用熟悉的括线表示19.8元的意思,形象显示了3枝铅笔的钱+1个文具盒的钱=一共的钱是问题里的等量关系。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这些题打开思路,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问题里有不同的等量关系,两个部分数之和往往是可利用的等量关系。这就为继续解答第8、9、12题作了有益的铺垫。至于第13题,把两种温度的换算公式作为等量关系。公式在题中已经揭示,只要在它上面体会已知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列方程解答比较好。反之,已知摄氏温度求华氏温度,依据公式能直接列出算式。
例2和练一练分别是典型的和倍、差倍问题,已知的总数或相差数是等量关系的生长点。练习二第7~11题的题材和例题不同,且各有特点。但是,等量关系的载体仍然是已知的总数与相差数。第7题用线段图配合展示题意,便于学生发现小丽走的米数+小明走的米数=两地相距的米数这一等量关系,并把这个经验迁移到解答后面的习题中去。
解方程篇三
【考点及要求】:
1.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并会灵活的应用于求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基础知识】:
1.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名称方程适用范围。
点斜式不含直线x=x1。
斜截式不含垂直于x=轴的直线。
两点式不含直线x=x1(x1x2)和直线y=y1(y1y2)。
截距式不含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直线都适用。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点a、b间的距离:=.
4.点p到直线:ax+bx+c=0的距离:d=.
【基本训练】:
1.过点且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为,过点且斜率为2的直线方程为,过点和的直线方程为,过点和的直线方程为.
2.过点且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方程为.
3.点和的距离为.
4.若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则.
【典型例题讲练】。
例1.一条直线经过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和是6,求该直线的方程.
练习.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1,求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直线与互相垂直,垂足为,求的值.
练习.求过点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直线过定点.
2.过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是.
3.点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3,则的取值范围为.
解方程篇四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与反思”。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2、指导练习。独立完成5~7题。展示交流。集体评讲。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1、完成第8题。理解题意,完成填写。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汇报自己发现。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怎样求n的值呢?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指标的理解。自我反思与。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解方程篇五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练习与应用”第1~4题。
1、通过回顾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回顾与。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
通过回顾与,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亲情方程式作文。
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课件。
提高学生化学方程式学习效率初探论文。
对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的探讨论文。
虚位移原理到拉格朗日方程-物理学毕业论文。
解方程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小结。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总结。
通过回顾与整理,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解方程篇七
1、学会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列方程解分数除法的文字题,能正确地解分数方程。
2、认识分数除法里商的大小规律和分数乘法里积的大小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解分数方程,并。
认识分数除法里商的大小规律和分数乘法里积的'大小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六、复习铺垫。
七、教学新课。
八、巩固练习。
九、课堂小结。
十、作业。
1、口答列式。
(1)24的是多少?
(2)的是多少?
问:为什么用乘法?
2、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列成乘法算式的知识来学习解分数方程。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否用一个数量关系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1、做练一练。
指出:由于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式子来表示,因此,按照题意就可以设这个数为x,列出方程来解答。
2、做练习八第13题。
问:观察前面两列,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出:在乘法里,一个数乘的数小于1,积小于这一个数;一个数乘的数大于1,积大于这一个数。在除法里,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练习八11、12。
板书:
一个数=。
课后感受。
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们对这一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讨论发现规律.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不错.
解方程篇八
1.渗透数学中的语感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掌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
学生能熟练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
找出下列句中的数量关系。
松树和杨树一共56棵。
学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
底楼高3.4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8米,这幢楼高多少米?
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3倍高0.04米。
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便宜2.8元。
1.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
说说注意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
2.练习二第10题。
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
3.练习二第11题。
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
4.练习二第12题。
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要求两问。
5.练习二第13题。
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提醒学生有2问。集体交流。
6.练习二第14题。
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
7.练习二第15题。
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
补充习题。
解方程篇九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练习与应用”第1~4题。
1、通过回顾与,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回顾与。
1、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等式性质:)。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
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
通过回顾与,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解方程篇十
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回顾与整理
1、谈话引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在小组中互相说说。
2、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题。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3、小结。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完成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
3、完成第3题。
(1)列出方程,不解答。
(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
(3)完成计算。
4、完成第4题。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三、课堂总结
通过回顾与整理,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解方程篇十一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再看图3说说图3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再看图4说说图4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写出几个等式。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解方程篇十二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
2、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
3、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还想知道什么?
(1)根据已知条件,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
(2)根据具体找出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正确解方程。 。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
1、学生独立解决例3、例4,小组内个人展示。 。
小组内展示内容主要有例3、例4: 。
(2)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 。
2、全班展示 。
(2)展示例4,其他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教师辅导解释。 。
三拓展延伸 。
1:p61页“做一做”的题目 。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6、8、9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及时有效地巩固知识】。
解方程篇十三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理解数量关系。
一、基本练习(5分钟)。
(1)某数的5倍加上它的2倍和是42,求这个数。
(2)x的5倍减去它的2倍差是1.2,求x。
(1)画图,找等量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层次练习(15分钟)。
(1)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会解答这道题吗?试做。
(3)订正:
解:设四年级植x棵,五年级植3x棵。
3x-x=300。
2x=300。
x=150。
3x=3150=450。
答:四年级植150棵,五年级植450棵。
2.试一试: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妈妈比女儿大27岁,妈妈和女儿各多少岁?
学生独立做。
3.小结:解答时,要抓住有倍的那句话设出未知数。看一看是求它们的和还是差,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看图列方程125页3题。
完成后交流。
2.对比练习。
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交流(5分钟)。
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亲情方程式作文。
九年级上册化学方程式课件。
提高学生化学方程式学习效率初探论文。
对不确定系数化学方程式的探讨论文。
虚位移原理到拉格朗日方程-物理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