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写总结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下是一些情感表达的实践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现代诗篇一
对于中国大陆有没有后现代文化,很多人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在一个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谈论后现代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大陆电视文化也没有后现代可言。实际上,这种见解难免偏颇。中国社会,内在差异性很大。就整体而言,或就大部分地区――农村而言,后现代还是无根之木。然而,我们无法否认,在那些经济文化都已高度发展的大都市,文化工业、消费社会都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后现代土壤已然具备。实际上早在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文化、中国电视文化就已出现后现代的踪迹,伴随着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后现代式”(后工业式)的社会生活(第二职业、自由时间、各种夜生活、娱乐)的出现,人们生活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消解,社会反思意识的萌动,对崇高感的疏离,世俗精神的迅速发达,电视机的普及……都为后现代“快餐式”文化消费提供了直接依托。八十年代后期的电视文化有一个明显的通俗化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被学者认为具有后现代意味。电视剧的变化是个明显的标志。1990年《渴望》播出,就标志了中国大陆通俗剧的大规模兴起。而通俗电视剧被认为和后现代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例如平面化、无深度、零散化等(2)。
考察今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性,我们必须特别重视今日中国都市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外来文化的程度与热情已经不可小看,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都迥异于他们的父辈,实际上与他们的兄长辈也有很大出入,反对认真、反对太累,追求物质上的收获,怀疑真情与理想,“玩电脑”、“玩艺术”、“玩人生”、“玩朋友”,持后现代主义人生态度的“新新人类”正茁壮成长,这些“后现代人”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兄辈、弟辈,甚至也影响他们的父辈,而他们即将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正是他们日益成为不断都市化的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的核心,暗暗地影响着电视屏幕的文化走向。近几年电视审美文化似乎向娱乐文化全面靠拢,与他们不无关系。现在电视越来越深地介入流行歌曲的创作与传播,电视播放着越来越让老人听不懂、缺乏提炼,缺乏主题与意韵的歌词,越来越多的明星与电视“分形同气”。电视剧的“戏说”一时蔚然成风,历史在影视作品中几乎清一色成了“娱乐化历史”。各电视台娱乐游戏节目隆重推出并形成热潮,湖南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上海的《智力大冲浪》、《快乐大转盘》,北京的《欢乐总动员》,山东的《快乐星期六》……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在传统理性眼睛中的“无聊”、后现代性的“有趣”中,娱乐节目似乎可以让人在彻底远离责任、意义和价值的精神结构的感性空间之中,只管感受轻盈松弛、酣畅欢快。面对娱乐节目的大势所趋,连严肃正统的泱泱大台中央电视台也不得不频频调整频道、改版,以应对这种潮流。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西方文化将对中国文化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中国大陆电视的后现代色彩可能更加浓烈。
三、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按照最基本的语言规则,是“使……成为现代(的)”,也就是“现代性的实现”的意思。因为后现代性是根植于现代性之中,作为现代性的最新发展因素,包含了传统现代性中缺乏的一些新的因素,因此,“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的确定应当以前述电视现代性的几个维度为依据,加上后现代的合理因素,也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这种说法有点未雨绸缪的意味,但正是我们今天来思考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所应有的学术立场。这里有一个如何区分后现代的合理因素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将后现代的颓废外衣视为后现代的根本标志与合理因素,而实际上,正是,也只能是后现代性中的现代性因素,即理性,不是绝对理性与绝对价值,而恰恰是对于理性的理性,经过反思之后的多元化立场与宽容的文化态度,才成为后现代的合理因素。
最日常的语用中的现代化概念,除了需要逻辑地确定其内核之外,还有比较的含义在里面:纵向的革命性变化,横向的发展水平的比较。比较的含义就将现代化纳入了“历史”与“世界”的框架。文化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世界各地文化向当今主流文化过渡和融入的一个过程。从发生学上讲,现代文化源于西方文化,从其时态上讲,现代文化不断融合各种传统文化,这一融合过程对传统文化而言,也就是文化现代化”(3)。对电视文化的现代化考察,也需要这样的视野。
因此,综合起来看,“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的理念就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1、总体上,中国电视文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电视认知的理性充分发展3、中国电视审美文化具有高度的时尚性、现代性4、中国电视文化应是叠加、层累了多种文化成分的“合金文化”,应是包容性很强的“多元文化”5、中国的电视制度符合产业属性的需要……这样,中国电视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目标,一个作为体系的目标。有学者指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中国电视现代化的标志,或许,这只是一个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代诗篇二
我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是八十年代主要由报纸发展起来的。它极大地突破了平面化简单化两极化的新闻思维习惯,而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解剖新闻事实,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全面真实、实质及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深度报道是我国新闻主体性理性发展的标志。但因为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八十年代的电视深度报道并未充分发展起来。九十年代,国家的政治、社会条件不断改善,深度报道得到了普及泛化,加之电视语言的成熟,形成了九十年代蔚为大观的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评论的潮流。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是九十年代深度报道的标志性作品。中央台《新闻调查》栏目,把电视深度报道推向了当下的极致。除了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具有全国影响的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栏目外,各城市台、各省级台后来连县级台也先后创办了各种新闻评论栏目。它们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力求保持平实、冷静、客观、科学的态度,使整个中国的电视文化的理性得到张扬。
专题片、纪录片也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中国九十年代的纪录片运动的意义不仅是使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产生重大变革,在更深的层次上无疑也反映了电视理性的发展历程。理性往往与冷静、客观紧紧相连。《望长城》之后中国电视界对客观纪实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电视理性对电视的现代性的探索。思考者从前台淡出,实际上是让真正的理性出场,纪录片的解说词从八十年代的“情感外露”向九十年代的“情感内敛――无情的解说”演化,说得越来越少,理性与反思却越来越多。说教不是理性,恰恰是理性缺乏的标志。将观众视为对等的对话者,并将镜头聚焦民间,一种平等、民主意识在纪录片中的贯彻,也是电视现代性的一种表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使纪录片真正成为了中国人现代生活的历史档案,有学者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认定为中国电视现代化的根本标志(1),在某种意义上也不无道理。
现代诗篇三
(1)。
夏至,随风而来。
其实,来得很早。
当春衫改变了式样。
玉体渐渐隐露于阳光时。
我已开始体会你的温馨。
一种岁月的记忆。
便静悄悄流溢。
在失望而复得的视线里。
任何人不会发觉,有一个人。
(2)。
早站在绿荫的深深处。
用闲情裹着岁月的逸志。
从四月烟堤、江岸渔火交错的日子。
开始去搜寻失落留下的痕迹。
用一种世外的雅俗。
去描写曾经关爱过的主题。
试想从某一个角落里。
重新体会一些意义。
重新收获美丽的消息。他始终自信。
轮回的季节是珍惜的唯一。
即使遥远而走的云影。
会在某一个时分随风而至。
那些送走的诗句。
和句中陈述的相思意。
会化作漂亮的流霞飘逸。
在另一个季节的白天。
(3)。
或夜晚。
静悄悄来到阔别多时的梦里。
风从哪个方向来。
风从哪个方向走。
他依旧会从哪个方向。
捧着夏至的温情。
将飘逸不定的风影珍惜。
留下一份难得的情谊。
虽然有过失落留下的痕迹。
却让故事情节。
添补了不寻常的诗情画意。
现代诗篇四
儿子说。
对面一楼的老太太死了。
老爷爷整天拉二胡。
是什么样的情感才会。
让记忆在流水中浮一季落红。
在路人的视线中。
伤痛或许是另一种风景。
你问我演变是个什么过程。
我说象蝉蜕皮。
既然已经从深土层爬了出来。
就要做出一些骇俗的举动。
你怎么啦。
是不是唯有沉默才会打捞。
那些已经褪色的美丽。
我的时日已经不多。
依旧对词语做着排列组合。
希望你能够喜欢。
这是我希望的结局。
你我的相遇是一种奇特的缘份。
犹如雪色的苍冷。
在冻僵了所有情感后。
又吹起另一种意义的箫笛。
现代诗篇五
他高中文化写得一手好字。
这点我受益甚多。
受他的影像。
我兄妹几人都浅习过书法。
但非父亲要求所为。
父亲当过十几年村干部。
可能以前在村里也算人物。
退了很长时间了。
我懂事后觉得他因此有些失落。
但保留着一幅大嗓门。
在我成长记忆里。
父亲很少关心过我的学习。
只是倘若我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他毫不犹豫会给我一记耳光。
可能是我兄妹太多。
我们小的时候。
父亲很少跟我们交谈。
总是很严肃。
母亲也算是个要强的农村女人。
他们经常吵架。
但我发现在我工作以后他们就很少吵了。
也许他们现在轻松了许多。
父亲一直很瘦小。
但身体很好。
在我记忆里他没生过病。
也许这并不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父亲会在邻里之间。
以子女而炫耀一下自己。
我知道。
其实他还希望我们能过得更好一些。
父亲想去很多地方看看。
也许他在家乡待的时间太长了。
我工作后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
每年带父亲去一个地方旅游。
但工作五年了。
事实只带他去过两个地方。
xx和xx。
这点我深感内疚。
父亲是党员。
和很多基层朴素的党员一样。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北京。
去感受国旗的威严。
本能的愿望。
这个愿望我也一定会帮他实现。
父亲近六旬了。
粗短的黑发丛里。
很容易看到一些白线。
思维也迟钝了一些。
的确需要我们呵护了。
我想我用文字和图片。
记录下我的父亲。
哪怕是一点点。
是对的。
因为我担心我也会记忆衰退。
现代诗篇六
江南烟雨的意境幻化出诗人的哀愁。
思绪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慢慢地走。
仿佛曾经被遗忘的不是我。
而是世界。
我用一生在寻找一个天堂。
梦中常常浮现她的摸样。
那里天空蓝的令人心醉。
白云可以在指间流淌。
无垠的原野上飘着油菜花的芬芳。
有条长长的铁轨通向未知的远方。
当每天落日映红了天空。
月亮将晚归的鸟儿送回了家。
我抱着那把陈旧的木吉他。
拨弄着嘶哑的琴弦。
用心灵的歌声。
唱出生命最后的繁华。
现代诗篇七
你在遥远的南方,我仰望天空,寻找你飞过的痕迹。
我的飞翔却没有进步,在最初的老地方起起落落。
将来的某一天,我的秘密全部透明,我的眼眸皱纹迭起。
我在月光下,把有你的记忆,小心翼翼地移植,种到泥土里。
等到春暖花开,灿烂我的城。
我知道,这是来世。
这是又一个轮回。
现代诗篇八
远远的一阵汽笛和火车节奏声。
正在沈吟着。
我被叫醒,回到伸手不见五指的。
现实之中。
我的瞳孔在黑夜里放大。
茫茫然不知所措。
想想白天,漂浮在人群中。
到底做了和说了一些什么。
是谁在操纵了我们的一切。
即该不为所动。
而生活中,又有多少创意。
面对黑夜和微风吹袭的月窗。
难再入眠。
这世界总是需要一些冻夜的智者。
来唤醒黑暗中苟活的生命。
现代诗篇九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
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一袋旱烟。
一盅烧酒。
是他最大的奢侈。
孩子们的笑声。
比听常香玉唱戏。
他还开心。
漂白了父亲乌黑的头发。
生活的艰难。
让他的额头添了许多皱纹。
爸爸啊爸爸。
我的老父亲。
你是我最最疼爱的人。
你奉献了青春。
又奉献终身。
宁可自己受累。
也不愿拖累儿女。
你用细心和挚爱。
照顾我患病卧床的母亲。
为了家。
你操劳了一辈子。
福你没多享。
苦你却没少忍。
你是儿女心中的一座丰碑。
你是咱家的大功臣。
现代诗篇十
现代化作为一种目标,其前提就是现代性并未实现。中国电视的现代化成为议题,本身就表明中国电视文化尚需通过努力实现现代性(包括后现代的合理因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民族都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以理性,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现代性是我们未竞的事业,要完成全面的现代化,必须经过一段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充分发展的过程,或许,只有经过这个工具理性高度发展的阶段,我们才有条件从容地实现最终的现代化――能对理性的偏差进行有效调整的现代化。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说,电视认知文化的理性进一步发展,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内在线索。电视理性的高度发展是整个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缩影与反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电视理性的原因还在于,电视理性的历程也将左右着电视审美与电视制度的现代性的历程。这中间的作用机制较为曲折而隐蔽,特别是从单一的现象之间可能很难发现这种影响的线索,但是从宏观上从电视风潮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审美与电视制度的形态的底端,是电视理性的身影:比如,正是因为时代对理性的反思,才会有后现代的那种游戏的态度,也只有理性的高度发展,才会有电视制度的“斤斤计较”与“丝丝入扣”。
电视制度文化的现代化,是电视文化全面现代化的保证。电视制度愈加符合产业属性的需要,电视文化也就会愈加符合电视受众的需要,因为身处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受众有着现代化的种种社会要求,电视机构也就相应地有适应受众需要而迈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促使电视理性不断发展,以更加全面真实的报道,以更加深刻的评论来满足观众,以更加具有审美现代性的电视节目来让吸引受众。当然,产业属性也可能产生电视机构为了片面的经济利益而误导受众的危险,需要在电视制度的宏观层面予以必要的防范,最终以社会理性,以法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在新的世纪,我们应坚持现代性的路线,积极发展电视理性,汲取后现代性的合理内核,最大限度地遏制与转化其消极面,全面推进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化。
注释:
(3):21。
(2)曾庆瑞.电视剧原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21。
(3)鲍宗豪.当代社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5。
主要参考材料:
[1]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刘.电视重构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