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中语文三维目标教案篇一
【篇1: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
高中政治教案 教案 1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的概念;
◆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探究活动: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土城。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六百年的皇城史使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2
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
想领略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吗?那你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静的四合院。可就这并不够,你还得去天桥瞅一眼。那里有各种京味小吃,有文活、武活,有“八大怪”表演:拉洋片、说书、口技、硬气功??,还有老北京的特色玩物:面人、漆器、风筝??。把这些都看过了,那你也就快成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了。
北京的魅力在于它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在深厚的本土传统文化背景下透露出来的多种文化交融的激情与活力。兼容并蓄、广纳博收,使得北京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教师设问:(1)你到什么地方旅游过?见过哪些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各有什么不同?讲出来与大家交流。
(2)文化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
学生活动:自主预习、交流讨论。探究提示:(1)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交谈。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2﹚区域不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
导入二:情景导入
情景:文化是什么: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答案有近三百种之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包合显性形式,又包含隐性形式,并具有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其某个特定部分所共事的倾向。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一词的注释为:(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玉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设问:文化到底是什么?对本课程所讲的文化概念,你是怎能样理解的?
讨论交流分享:(1)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即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1)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论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2008年9月27日-29日,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隆重举行。本届文博会与孔子文化节相结合,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努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交流与合 4
作平台。文博会设立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安排了博览交易、项目招商、文化节会、重要赛事、论坛讲座和宣传推广等项重要活动,文博会期间,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参观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 158万人次,参加签约仪式的 36个文化项目投资总额276.33亿元。本届文博会是一届齐鲁文化成果展示的盛会,是一届文化产品交易和项目招商丰收的盛会,是一届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盛会。
教师设问:(1)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文化活动吗?为什么?
(2)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
探究提示: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导入二:问题导入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了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如何理解文化对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
探究提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使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5
【篇2:准确把握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
准确把握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
新课程在福建省已经实施近六年了,教师们对新课程经历了从理
论学习到理念理解再到行动模仿,直至今天领悟反思这几个阶段。
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有的课堂教学似乎又走向另一个
极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外表轻
实质等误区,最终导致“课堂热热闹闹,下课全都忘掉”的局面。
如何摆脱这种困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
多,笔者力求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寻求原因和突破口。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与三维目标的理解、设定、落实、检测等存在密切联系。从
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度和优化程度的高低。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三维一体。三个维度目标不
是三个孤立的、独立的个体,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整体,如同立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
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
有的教师曲解了三维目标,使之割裂开来、分别落实。为了凸显
“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因而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表演课、作秀课。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某个学科、某些知识点的教学难以实 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殊不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有
时并不需要刻意地安排,也许教师讲话时的口吻、语气就足以感染
学生。或教师引用的正面事例时肯定、赞扬的表情就能起到“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特别是,教师自身对某学科知识的由衷热爱尤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浓厚兴趣。
其次,三维目标中的各个要素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
观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有的是显性的目标,有的是隐性的目标;
有的是过程性目标,有的是结果性目标;有的是立竿见影、直接见
效的短期目标,有的是需要长期积淀、厚积薄发的长期目标。
实施新课程以来,有的教师依然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个显性、短
期收效的目标,认为学生成绩的高低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
指标。于是,把知识与技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玩起了“穿新鞋走
老路”的“穿越”游戏,又回到了应试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可能是“高分低能”,缺乏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
也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过程与方法这个显性目标,以为只要安排学
生自学、讨论、交流、合作等形式就是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这种“放
羊”式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只能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还有的教师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隐性、无法立竿见影的目标“情有独钟”,政治课堂俨然成了“德育课堂”,把思想与道德强加给学生,结果
可能适得其反,只会让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反
感。
二、恰当设定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成 的目标是什么”。但是,实施新课程以来还存在以下现象: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全面、不规范甚至形同虚设。所制定的教
学目标含糊、笼统,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甚至在教学前压根儿没仔细研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
标,只是写入教案作为备查形式而已。
2.教学目标不合理、不灵活,对学生的兴趣点、现有的认知水平、盲点、易混易错点等学情事先没有进行基本了解,忽略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
3.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只注重知识传授这个短期目标,忽略对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长期目标的培养。
显而易见,上述现象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恰当设定
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做到恰当设定三维目标呢?首先,认真详读教材,确定该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解读《课程标准》,明确课
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什么基本要求。再次,阅读《教师教学用
书》等教学参考资料,进一步明确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具体
要求。最后,分析本校本年段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兴
趣等学情,对教学目标进行灵活地调整和补充。
三、落实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尽管《教师教学用书》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详细的说明,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并未说
明也无法明确要求,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恰恰需要教师精
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补充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这个环节充分考验
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功底,也容易展现教师个性化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取十分重要,如果情景设置不合理,或引用事例不恰当,或运
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那么,上面设定的教学目标即使再恰当,也
形同虚设,只能成为“看上去很美”的海市蜃楼或七彩肥皂泡。因
此,落实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就是三维目标。以《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为例,笔者从事例选取、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落实三维
目标。
1.事例选取
有些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学习往往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哲学的一些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甚至枯燥。因此,高中思想 政治课的性质、任务以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我们在思想政治课
教学中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
际。在事例的选取上,笔者根据时下全社会都在关注“神八”与天
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这一事件,围绕“神八”热点来设置问题,这
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2.情景创设
通过从“神一”到“神八”这一组图片,反映我国航天事业在不
同阶段所取得的不同进步与发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形
象地学习和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通过1986年“挑战者”号与2003年“哥伦比亚”号爆炸解体,两次各有7名航天员魂留太空。这些事例和图片的呈现,使学生直
观感受到人类探索、开发太空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辉煌记录的同时,亦留下人类探索太空历程中最让人感伤悲情的时刻,让学生深刻体
会和感悟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3.问题设置
问题一:从“神一”到“神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哪些阶段是
不显著的变化?哪些阶段是显著的变化?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段落并思考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
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较为轻松自然地掌握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并能直接判断从“神一”到“神八”,哪些阶
段属于质变,哪些阶段属于量变,做到学以致用。
问题二:若没有神舟一号到四号这四次无人飞船的探索,载人飞
船“神五”能成功发射吗?
问题三:“神八”已圆满完成了交会对接任务,为什么2012年还
要安排“神九”、“神十”与天宫一号再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设置问题二和问题三,是为了让学生完整地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
【篇3: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
篇1:2014继续教育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版
我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2: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论文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论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概念,要注重对学生教育理念的推广,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为生,师生处于主从的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与教师建立起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密切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做起课堂的主人。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有序的排列各种因素,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对象,本着一定原则来拟定教学目标,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好的课程设计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思想政治课进行便是设计。从最初从新课改之初无教学经验到形成一定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并在教学中实践运用,总结了一些经验,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课程设计的思考,总结出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的方法和建议。
二、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呼专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进行变革的要求更为迫切。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渡期,开展高中政治教学要以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基础,这对于提高 篇3: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 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 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点评
严伯霓
1.凸显学科理念,落实三维目标。以 “激发思维,引入课题——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学以致用,走出误区——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为教学流程,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2.体现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通过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并通过共同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3.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与哲学、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4.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不足:本课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 肖志农李 静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 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品
评
与
思
辩
课前视频:《茉莉花——文化南京》
观看视频
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化内涵,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出探讨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视频内容: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文艺表演
观看视频
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宣泄。自由辩论:
正方:惊喜多过遗憾 反方:遗憾多过惊喜
即席辩论
在民主与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
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合作
与
探
究
体
验
与
践
行
现场调查:
1.您最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2.您最不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3.你希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突破?
现场调查
为模拟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
理论储备: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
感悟经典:《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
观看视频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
创新设计: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创新与竞争
创意展示
分组展示
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
创意比拼
分组对决
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生成与构建
构建体系: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三维目标教案篇二
高中生物三维目标教案
【篇1:高中生物电子教案(500字)】
5.1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因突变
(一)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二)诱变因素: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损伤细胞内的dna。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3、dna。
(三)发生的时期:dna分子复制时期,如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四)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直接病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上一个
2、根本原因:血红蛋白基因(dna)上发生改变,由a—t变为t—a。
(五)特点:
1、: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3、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4、: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5、(六)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突变概念要素整合图解
将基因突变的内涵、外延、原因、结果、特点、意义等概念要素整合如右图: 三、基因突变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
(一)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1、改变性状:
(1)原因:突变间接引起密码子改变,最终表现为蛋白质功能改变,影响生物性状。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不改变性状,有下列两种情况:
(1)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当突变后的dna转录后的密码子仍然决定同种氨基酸时,这种突变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2)突变成的隐性基因在杂合子中不引起性状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对子代的影响 1、基因突变发生在给后代。2
重新组合。
可能出现适应变化
念的比较、如果发生在过程中,可以通过 四、基因重组(一)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三)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子代中就的环境的个体,从而在多变环境中繁衍下去。五、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和联系(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
突变的频率会提高。
存在诱变因素是否一定发生基因突变?不一定,但基因【思考感悟】
【篇2: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2、3教学目标】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2、3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2、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目标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并区分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的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的形式和主要作用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1、阐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3、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第3章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4、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4、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了解)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解)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了解)
4、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3、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4、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了解水平)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第4节细胞的癌变
【篇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技能】: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技能】: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核酸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二、教学重难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本课的重点;而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是本课的难点。2.5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
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述细组成胞膜的成分
了解细胞膜的功能
【技能】:设计实验证明细胞膜的存在。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膜的成分、功能是本课的重点;
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是难点。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重点,难点是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3.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情感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重点;
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难点。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情感】: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性 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技能】: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难点)主动运输
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5.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高中语文三维目标教案篇三
高中历史教案三维目标
【篇1: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
郑宏磊
【说明】
我校目前所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就是通常所说的旧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及其影响。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节课从“一战”的背景、目的、性质、经过和影响等方面说明20世纪的战争发展到新阶段,它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本节内容主要透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的历史真谛,即为了全球市场和殖民地而大战。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弥漫于欧洲的狭隘民族主义的一次集中展示。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应不断敲响。通过探究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去理解 “一战”的目的、性质、过程和影响,而且这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和谐发展、关爱人类等正义感的前提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位于《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五节,是高二上学期所学内容。此时的学生对历史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相当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但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就课标要求而言,还需教师在课堂上以典型的例题积极引导。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力求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使学生始终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再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在学习战争史的时候,学生普遍对战争中的某次战役或某个人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掌握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以及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大战的性质;整体把握战争过程和结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证问题能力;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前面学习的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这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之下,理解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表格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战争带来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生自主探究知识。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教学方式】 问题教学法: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教师巧妙设置情景与问题,学分析、阅读与图示相结合。【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图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提问一:你知道画面中的“项庄”和“沛公”指哪两个国家吗?(回答:“项庄”指德国,“沛公”指英国。)提问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什么问题?(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的时候就确立了世界霸权,那时德国还四分五裂,长期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敢公开向英国的霸主地位挑战,那统一后不久德国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和具有了怎样的力量从而敢公然挑衅?挑衅的结果怎样呢?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又会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幻灯片打出本节课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计说明):本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以一张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是连续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化。
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幻灯片展示出教学目标)
教师作简要说明后:“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与这样的目的来学习“一战”。
【篇2: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篇3: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 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两目是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3)、第二目“海内为郡县”,介绍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应指出郡县的出现并不是从秦朝开始,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只要了解两派的代表人物即可,重在引导学生探讨为何李斯的主张和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主要判别有两点:一是直属中央,二是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在地方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到汉武帝时削除地方割据,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建议:
(1)、本节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设立内阁使大权进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课需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师因予充分重视。
(2)、第一目“内阁制度的形成”,主要讲述体现明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加强的两个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设立。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的问题分析明初朱元璋为何废丞相,而废丞相又是内阁设立的原因。注意两个区分:一是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需要补充材料;二是内阁制与丞相制的比较,可引导学生讨论。
(3)、第二目“军机处”,主要叙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情况。军机处的设置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4)、第三目“清朝的边疆政策”,主要讲述清朝的边疆政策及其管辖边疆的措施,这部分内容从表面上看与整个教材内容不协调,但实际并不是为了单纯叙述清朝边疆政策,而是讲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清朝在边远的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区都能有效管辖,正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5)、第四目“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主要讲述清末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腐朽败落。本部分重点应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它在初建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则占据主导地位,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高中语文三维目标教案篇四
15、林黛玉进贾府 说课稿
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5)、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初步对《红楼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古代小说的发展趋势,以及《红楼梦》的社会地位。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最后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以自己的同桌为例进行试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3.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四)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祝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老人与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课时安排】1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劝学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2)
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师说
《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②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27.动物游戏之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注意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2.注意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科普文学习的乐趣。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层次结构,探求描写和说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为切入点,体会二者结合之妙处。2.知识教学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板上书写 “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大家喜欢游戏吗?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会游戏,其实动物也有很多游戏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动物游戏的图片:
(展示动物游戏图片)看到这些可爱、有趣得画面,可见动物也有它们得游戏,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有游戏?游戏得目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二、介绍文体特征,简介科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
科普说明文,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语言准确、全面
1、宇宙的边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板书)宇宙的边疆
凤蝶外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凤蝶生命形态的几次变化,了解课文的时间说明顺序。2.引导学生总结文学色彩浓厚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观察细致的特点和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引导学生模仿、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某类蝴蝶,提高科普类说明文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感悟生命意识,理解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的重要性。【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梳理凤蝶生命形态的几次变化,了解课文的时间说明顺序。2.学习本文观察细致的特点和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的时间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总结文学色彩浓厚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蝶恋花”、梁山伯驻英台“化蝶双飞”、蜂飞蝶舞、庄子化蝶,蝴蝶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多么美好的形象,那么蝴蝶到底有着怎样的生理习性呢?
(板书)凤蝶外传 《一名物理学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
高中语文三维目标教案篇五
修4]5《苏轼词两首_赤壁怀古》教案3篇
执教班级:高三(5)班
研究课题:创设思维情境,开启内在情智,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赏析诗词的切入点是诗词中所蕴含的优美画面和意境风格。通过可感的声像来传输教学信息,让学生由“境”入诗,知“情”而出,实现形象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迁移,焕发学生主体的创造激情。透视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作品的时代特色,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领会和把握,从社会和时代的广阔背景上鉴赏作品,增强鉴赏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播放mtv,显示多媒体画面①)
师:(在音乐声中)听着这首雄壮激越又含蓄深沉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三国英雄,随着滚滚长江,滔滔东去。是的,千秋江山,多少豪杰辈出;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师:(音乐结束,稍作停顿)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园地里,唐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要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也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他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显示多媒体画面②,画面出现苏轼像)
师:关于苏轼,同学们都很熟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就是写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名垂青史。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他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家。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首开一派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更如精金美玉、行云流水,历来为人所称道,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显示多媒体画面③,由远及近推出课题及赤壁背景。)
师: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我们学习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显示多媒体画面④,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联想、想像能力;(3)体
会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师:苏轼有一个著名的读书方法(显示多媒体画面⑤,画面出现“„八面受敌‟读书法”几个红色大字),就是阅读一本书要反复多次,每次侧重于一个方面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受益无穷。今天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分三个步骤学习这首词。
(显示多媒体画面⑥,学习步骤:(1)整体感知;(2)深入理解;(3)比较鉴赏。)
师: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理清这首词的结构和脉络,听听哪些词句写得好。
生1:(朗读)
师:读得很好,可谓声情并茂。学习语文要注重朗读,特别是欣赏古典诗词,更要在吟咏之间体会其意境。朗读首先要谈准字音,读清句读;其次要读出作品的语气和风格,读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体会,建立与作品相吻合的内心情感与内心视象。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
个艺术整体的?
生2:上阕写赤壁景色,是第一部分。下阕写了周瑜的风采业绩,又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分别为第二、第三部分。连缀第一、二部分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过渡句,又用“遥想”转入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转入第三部分,这三部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师:你对这首词的思路理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3: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巨大的气势,充满力量。师: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语进行赏析?
生4:“乱”字突出了山崖的陡峭不平;“穿空”二字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师:说得好。化静为动,就更有力度了。
生5:“惊”是令人震惊的巨大的波涛。“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使人联想到它的威力和巨响。
师:你对“拍”字领悟得很好。“惊”的繁体字是“”,本义为马因受惊而行动失常,可引申为“震动、震惊”。这句中的“惊”,同学们想想,哪一种理解更合理?
生6:前一种,把巨浪比作奔跑的马更形象生动,更能体现江水激涌的速度和气势。
师:对。同学们还记得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富春江的急流的?
生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凶猛的浪头比奔跑的马还快。对“惊涛”我们也应该这样去理解。生8:“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