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现状调研报告目的篇一
1.规划范围:本次调研的范围是华南农业大学整个校园。占地825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环境,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水体13460平方米。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东省和农业部/ 九五0、/ 十五0共建、/ 211 工程0全国重点大学, 已有99 a 的办学历
史。校园地处北纬23b9c28d、东经113b21c7d, 坐落在素有/ 花城0美誉的广州市区,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为2114~ 2119 e , 11 月下旬至2 月中旬可能出现霜冻, 年平均降水量1 62316~ 1 89918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20~ 1 960 h。成土母质以堆积红土、红色岩系和砂页岩为主, 可开发利用为农用
地。校园占地550 hm2, 校舍总建筑面积130 万m2, 没有连续明显的校墙, 多条公路穿插其中, 校内分布着5 个湖泊、4 个运动场、5 个学生宿舍区, 5 个教师宿舍区, 5 个教学楼区, 多个功能大楼, 还有多个试验农
田、栽培基地、畜牧农场和一个树木园。
3.,.2高校校园绿地的分类
(1)教学区绿地
教学区绿地是校园建筑主体的组团绿地,一般包括教学设施、公共设施和行政办公 建筑等绿地范围。
(2)生活区绿地
生活区绿地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和不同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的组团绿地。
(3)运动区绿地
运动区绿地包括大型室外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类球场、器械运动场地等绿 地布局。
(4)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校园中相对独立,向公共开放空间,经过艺术布局,具有一定的设施和 内容,供师生进行浏览、休息、娱乐、游戏等活动的园林绿地,其中包括:广场绿地、休闲绿地和道路围墙绿地等。
(5)集中绿化区(带)
集中绿化区(带)布局可以作为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既隔离又共享的绿化景区或绿
化带;作为校区与城市交通干道的防噪声隔离绿化带,并可以作为未来对外开发设施的 预留用地;作为教学区与体育运动区之间的隔离带;作为未来发展用地的预留地。
原国家教委规划面积指标规定:专用绿地的规划指标“不宜超过6扩/生”但是在现在的校园绿地规划中大多突破了这个指标脾
现状调研报告目的篇二
目 录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分析第现状三部调研报告
二、上层次规划及相邻地区规划汇总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五、用地分析与用地评价
六、人口现状分析
七、用地及建设现状
八、现有企业与单位情况
九、现状公共设施情况
十、现有工程设施情况
十一、道路交通情况
十二、存在的问题与规划的重点 分
一、规划范围及区位分析
(一)规划范围
桂芳村位于望城县黄金镇,是黄金镇的北大门,是为了纪念当地革命烈士宁桂芳而得名,原桂芳村和原金莲村两自然村于2004年下半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桂芳村,共34个村组。桂芳村地处望城县与长沙市之间,南距长沙市23公里,北至望城县城8公里,由雷高公路连接;往南与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往东与绕城高速公路等道路相联系。黄金镇桂芳村的区位优势明显。
(二)区位分析
1、经济区位
黄金镇的桂芳村地处望城区与长沙市之间,距离长沙市政府仅23公里,已被长沙市“十一五”规划定为长沙城区的一部分。随着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与辐射能力的增强,其产业链、供应链向黄金镇的逐步延伸和传递,将有效的促进黄金镇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
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近年来,黄金镇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新建食品工业园、台商投资区等两个省级
开发区,成为长沙市市区新产业置换及外迁工业基地。黄金镇通过加强与高星区金融、信息、物流、咨询等服务业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和关联度,实现特色农业与服务业 的联动发展与产业对接;有助于通过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手段,来扩大农副
产品的市场份额并实现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其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的不断壮大。
2、交通区位
桂芳村地处长沙市西北部的望城县黄金镇境内。黄金镇南抵长沙市岳麓区,北接望城县高
塘岭镇,距长沙市市区仅5公里,处于望城县与长沙市城区的结合部,是望城城实施融城战略 的桥头堡。
黄金镇地处望城县与长沙市之间,南至长沙市区仅23公里,北距望城县城8公里,由雷高公路连接;往南与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往东与绕城高速公路等道路相联系。随着周边设施的配套完善,本社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将更加显著。
3、生态区位
金坪社区作为典型的丘陵地区,山体、耕地、河流等自然地貌丰富。境内三环线以西是“新东阳”观光农业示范区,以南是观音桥水库以及龙湖高尔夫高档社区,中部为省农业厅百果园项目,佛教文化园——洗心禅寺工程也正在建设中。规划建设必须保护其优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资源,为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注入旅游开发潜力。
二、上层次规划及相邻地区规划汇总
(一)上层次规划内容
1、长沙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
由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2004年通过市政府审批。规划市域城市化水平2010年达61%,2020年达70%。
规划黄金镇进入长沙市规划区,现状发展条件评价为三级,为综合型中心城市的一部分。
范围内有长常高速公路、绕城线等公路。
在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中,黄金镇位于中部生态协调保护区,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及旅游业,为中心城区提供补给。规划要求该片严格保护现有林场、森林资源,坚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提高林业生态区对市域的环境调节作用;鼓励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减少环境污染;严格控制 城镇及居民点建设性污染等。
2、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由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2003年通过国务院审批。
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688万人,城镇人口为48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 规划黄金镇为都市区的一部分,为城市功能结构“一主、两次、四组团”中的高星组团的组成部分,功能定位为机械、食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区、市区新产业开发及置换外迁企业基地。要求保护绕城线环城林带、长常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等。
在道路交通规划中,经过黄金乡的高速公路有长常高速公路,红线宽度27.5米,绿线控制宽度100米。快速路有绕城线,红线宽度46米,绿线控制宽度86米。城市主干路有雷锋大道等道路。
3、望城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
由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2002年已至送审稿阶段,尚未经过审批。规划县域城市化水平2010年达41%,2020年达68%。规划黄金与雷锋合并入河西新城,为规划发展的重点镇,城镇职能为旅游工贸型,发展方向是利用区位及交通条件,发展旅游产业。2010年人口规模3.2万人,用地规模3.68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规模5万人,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60%。
规划黄金镇属于望城县中西部经济区,以高星组团为核心,依托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工业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搞活流通,形成贸、工、农一体的生产模式,发展区域经济。
在其生态分区规划中黄金镇为生态城市(融城生态)示范区,拥有黄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将逐步建成为现代化的融城生态示范区,达到财富、健康、文明的三维复合生态系统。
在道路系统规划中,规划“五线三环”的过境公路交通,经过黄金镇的有“五线”中的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三环”中的绕城线望城段、桥驿—丁字—高塘岭—黄金—雷锋—学士。
4、望城县总体规划
望城县总体规划由长沙市规划院编制,规划范围含高塘岭镇全部,以及乌山镇、星城镇、黄金镇部分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4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0平方公里。该规划于2000年由市政府正式审批,目前,县城建设按照总体规划框架实施。
5、望城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
望城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由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和望城县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承担,规划范围含高塘岭镇全部,以及乌山镇、星城镇、黄金镇部分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4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0平方公里。该规划方案正在完善中。
(二)相关要求
根据上述各上层次规划,对桂芳村提出以下规划要求。
1、功能定位
通过对桂芳村的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确定桂芳村为集高效农业、观光旅游、高效工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为改善农民工作、居住、游憩等生活条件的目的。
2、规划要求
考虑该村为农村地区,缺少规划,因此村庄规划必须考虑衔接好控规并落实其规划意图。结合上层次及相邻地区规划的要求,在桂芳村范围之内需考虑以下规划建设内容。(1)用地结构与用地功能布局
居民点的用地需要得到优化,人均居住用地面积需要有效地控制,提高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率。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建设用地等需要相互结合,并以居住用地为核心进行布局。(2)道路系统规划
1)农网需要改造,以六姑岭和下六姑山为重点,形成完善的农网体系; 2)道路的硬化率很低,所以道路要大面积的硬化;(3)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全村没有幼儿园,建议在居民点选址内新建幼儿园。
2、小学的设备需要完善。
3)水利要新建和改造,平岭塘水库清污大约2万立方米。(4)公用设施规划
1、建议修建或是改建卫生院设施,优化环境。
2、在排水系统、给水系统、供气系统布局中注重考虑农民的经济、社会因素,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3、在通讯方面,增加邮政网点,提高农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表1 规划道路交通一览表
三、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一)历史沿革
桂芳村位于望城县黄金乡,是黄金乡的北大门,是为了纪念当地革命烈士宁桂芳而得名,原桂芳村和原金莲村两自然村于2004年下半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桂芳村,共34个村组,有
桂芳村和金联村2个自然村,农用地面积为439.8公顷。
(二)行政区划
根据现状调查及望城县黄金镇提供的资料,桂芳村主要以农民人口和少量的流动人口组成。至2006年末在桂芳村村域范围内的总人口为3749人,共34个村组。根据村委会提供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得出金坪社区各村组人口情况表。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桂芳村基本情况
桂芳是黄金乡的北大门,南距离长沙市23公里左右,北到望城县8公里左右,雷高公路横跨而过。全村总人口1049(2006年末),共980户。全村面积为15900亩,其中耕地3100亩,水田2900亩,鱼塘1000亩,林地6000亩,主要以粮食作物和蔬菜为主,村办有小学和卫生院等设施。
本村人口总户数为1049户,2006年年末总人口为376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749人,流动人口仅有13人,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小;18岁以下的人口为822人,占到总人口的21.9%,60岁以上的人口为590人,占到总人口的15.7%,19岁到60岁的人口总数为2350人,占到总人口的62.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达2562人,占到总人口的68.3%。
(二)桂芳村基本情况
桂芳村至2006年年末全村共有34个村民小组,共1049户,总人口为376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749人,而且本村农民很少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劳动力仅为13人。桂芳村农用地面积为439.8公顷,其中耕地238.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200公顷),林地面积208.7公顷,园地15.6公顷,建设面积80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3.3公顷。
(三)桂芳村与其它村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2006年,桂芳村实现总产值875.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5万元,农业总产值620.4万元,其他总产值160.3万元,企业总产值为85万元。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率为72.0:9.7:18.3。完成财政总收入1504.8万元,比2001年增长103.9%,人均收入达4000元,比2001年增长了100%。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该村支柱产业为农业,主要农产品为水稻、蔬菜、生猪。村域范围内主要单位有:天心牧业、利民液化气站、桂芳纺纱厂、桂芳机砖厂、桂芳一砖厂、桂芳二砖厂、油膏厂、湖南省珍稀动植物养殖场、长沙茶厂等。
另外,由于该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农用车、农机具台数60台,农业技术人员34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有34户。此外,该村的文化卫生方面较突出,拥有1个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4人,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1人。近年来,桂芳村的收入和村民收入都持续增加。通过黄金乡其他行政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和从业人员构成情况,不难看出:桂芳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但是缺乏主导产业,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农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内部需要调整,还需引进更多的企业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目前优越的区位条件未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势。
五、用地分析与用地评价
本区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春季湿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有伏旱天气,秋季高温干旱,冬季寒冷干燥,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410.8mm,年平均日照1610.5小时,无霜期274天,日均温≥10℃的活动积温5376.9℃。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本区的山岭众多,山上多为植被覆盖,因此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大,无泥石流、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影响。
桂芳村现状地形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村域范围内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低山丘陵中间和南部边缘为平坦的河谷平原,是桂芳村的基本农田;老河坝横穿桂芳村,注入
黄金河,黄金河流经桂芳村的南部和东南部村界。表2 桂芳村用地现状一览表
六、人口现状分析
(一)性别构成
2006年末桂芳村总人口3762人。其中男性有1927人,女性1835人,以女性为100,男女性别比为105:100。
(二)年龄构成
通过对黄金镇桂芳村的人口情况的调查,得到其年龄与家庭构成的相关信息。家庭构成反映农村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份等组合情况。它对于村庄户型的选择、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生活居住区组织等都
有直接影响。桂芳村人口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0-6岁的有347人,占总人数的9%;7-18岁的有475人,占13%;18岁以下的人口为822人,占到总人口的21.85%;19岁到60岁的人口总数为2350人,占到总人口的62%,60岁以上的人口为590人,占到总人口的16%。桂芳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8人/户,家庭规模适中。
(三)从业人员构成
2006年,桂芳村从业人员总数为2350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800人,占76.60%,常年外出劳动力人员为550人,占23.40%。由此可知,桂芳村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但随着征地的项目的增多,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较多,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严峻。
(四)文化水平构成
通过对黄金乡桂芳村的人口情况的调查,全村文化水平构成情况如图2所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0人,占总人口的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650人,占10%;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445人,占2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200人,占1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645人,占77.45%。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0人,占0%。
图1 桂芳村人口年龄构成 图2 桂芳村文化水平构成
七、用地及建设现状
(一)用地现状分析
桂芳村总用地面积1000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80公顷,占总用地比例的8%;农用地面
积为439.8公顷,占总用地比例为43.98%。目前由雷高公路、雷锋大道、长常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等道路相联系的主干骨架已基本形成。
针对目前村庄建设用地较分散、人均建设用地较大的特点,建议规划新居民点尽量集中布置以求得土地的集约利用,社区内村庄建设用地应该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相衔接。表3 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
1、道路
本区内的主要道路有一条县道雷高公路、一条乡道从艾家坡-星城镇、7号路(沿黄金河的水泥硬化坝基)和一号水泥硬化路。本村内还有北部将要修建通车的新城大道,构成了本村的道路骨架,详见下表。表4 道路现状一览表
评价:本区中部有雷高公路纵向穿过,其他道路呈东西向与雷高公路连接,与外部联系方便快捷,但是横向没有一条公路穿过本村,部分
路段的路况较差,如中部往东的几条主要的道路,都是沙石路面,且路基不是很牢固。
2、电力
本区除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六姑岭外,其他村组农网改造已经完成,现有四个变压器,具体情况如下表:
本村经农网改造后,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用地所需,但是在金联片电力供应有些紧张,整个片(原金联村)只有一个变压器,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和六姑岭的电网改造没有进行,木质的电线杆、年久老化的电线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农田水利
桂芳村的农田灌溉水源主要是黄金河(南部的农田),老河坝(中部的农田),还有坪岭塘水库(已经硬化重新修复)和各个村组的池塘近70个(已经硬化塘基)40个。渠道总长度达4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为500米。
4、生活用水 1)、给水部分:
目前整个村给水主要抽取地下水,村民均自己打井水饮用,其中95%家庭使用机械泵抽取;生产用水或抽取地下水、或引河塘水。2)、排水部分:
桂芳村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备,生活生产污水一般由土质明沟或砌筑明沟排入就近水体,排水沟总长度约为2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达500米左右;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垃圾清运和无公害处理,只是进行堆放。
5、其他设施 1)教育
本区范围内有一所村属小学和一所私立初中。中小学现状一览表
第7/11页
2)医疗
医院现状情况一览表
3)本规划区现没有文化站、图书馆、敬老院、幼儿园,也没有体育设施,在村部设有邮政网点一个;另外本区一直没有进入有线电视的服务区。
(二)建设现状特征
1、本片区地处丘陵岗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而一些开发建设项目选址缺乏保护和利用的意识,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又降低了开发的效益,增加了市政工程费用。
2、由于较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近几年该片发展较为迅速,以绕城线、雷锋大道等城市主干骨架已基本形成。
3、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较为薄弱,相关管网与道路的建设不同步。
4、片区内现状公共设施主要存在规模不够、档次不高、分布不均、设施不全等问题。
八、现有企业与单位情况
(一)村办企业情况
村域范围内主要单位有:天心牧业、利民液化气站、桂芳纺纱厂、桂芳机砖厂、桂芳一砖厂、桂芳二砖厂、油膏厂、湖南省珍稀动植物养殖场、长沙茶厂等。
(二)占用村庄用地的城市工业企业情况
本片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较多的生态休闲和房地产项目。随着道路的建成,高星片区近年来成为了长沙市开发建设的热土,大部分土地已被单位征用,已征用地单位详见下表。表5 桂芳村工业企业情况一览表
九、现状公共设施情况
(一)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情况 表6 桂芳村公共服务设施情况表
第8/11页
(二)村庄内公共设施情况 表7 城市公共设施情况表
十、现有工程设施情况
(一)给水
市政供水管网目前还很不完善,市政管网(水厂)供水户数为0户,自家打井供水户数1019户,供水普及率为0。此外,由于地处微丘地区,地下水很丰富且便于采用,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市政给水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整个村给水主要抽取地下水,村民均自己打井水饮用,其中95%家庭使用机械泵抽取;生产用水或抽取地下水、或引河塘水。
(二)排水
桂芳村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备,生活生产污水一般由土质明沟或砌筑明沟排入就近水体,排水沟总长度约为2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达500米左右;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垃圾清运和无公害处理,只是进行堆放。
(三)电力
本区除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六姑岭外,其他村组农网改造已经完成,现有四个变压器,具体情况如下表:
本村经农网改造后,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用地所需,但是在金联片电力供应有些紧张,整个片(原金联村)只有一个变压器,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和六姑岭的电网改造没有进行,木质的电线杆、年久老化的电线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电信
现有邮政网点一个(在村部),新增一个邮政网点。开通有线电视。
一、农田水利
桂芳村的农田灌溉水源主要是黄金河(南部的农田),老河坝(中部的农田),还有坪岭塘水库(已经硬化重新修复)和各个村组的池塘近70个(已经硬化塘基)40个。渠道总长度达
第9/11页
4000米,其中硬化总长度为500米。
十一、道路交通情况 表8 道路现状一览表
评价:本区中部有雷高公路纵向穿过,其他道路呈东西向与雷高公路连接,与外部联系方便快捷,但是横向没有一条公路穿过本村,部分路段的路况较差,如中部往东的几条主要的道路,都是沙石路面,且路基不是很牢固。
十二、存在的问题与规划的重点
(一)存在的问题
1、存在问题分析
1)村级总产值增长缓慢,村级总收入则增长迅速,2006年比村级总产值大的多,说明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大。
2)本区林地面积广大,但是基本上为集地,未开发利用。3)部分道路状况较差,通达性尤其是雨天的通达性较差;机耕道的不足和质量隐患。4)农网改造未完成,存在有安全隐患;金莲片电压过低,村民生活用电紧张。5)老河坝,通水渠道淤塞严重,池塘也多年未修,达不到蓄水灌溉的目的。
6)村域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与缺乏,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规划建议
1)新增三个排灌站:一个在堤脚下,一个在坪岭塘水库,一个在古塘。进行老河坝的疏通和
整修,对一些主要的灌溉池塘进行塘基整修和除淤:下黄狮塘、岔家塘(灌溉面积100亩)、古塘(灌溉面积200亩)、大塘塘基硬化、天星塘(120亩)。
2)修机耕道:从八形山――瓦槽门(800米);从古塘――杨家塘(700米);从郭大塘――水茨塘; 南朝咀的机耕道完善(有三座通过水面的桥梁要拓宽);瓦槽门――郭大塘的机耕道(1000米);从道塘――水茨塘。
3)硬化几条主要的道路:一条是从艾家坡-星城镇,一条是从黄金河――金联片――金联学校――桂芳机砖二厂;报母桥――雷高公路的道路硬化拓宽。
4)新修村部大楼,建一个村部图书室,建一个村部敬老院;在金莲片的居民点新增一个邮政网点;将桂芳村纳入有线电视服务范围。5)完成上六姑山、下六姑山和六姑岭的农网改造;新增一个电压器在天一楼。6)建造200个沼气池。
(二)本次规划的重点
1、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探索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2、从区域角度论证金坪社区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确立其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3、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确立其主导产业。
第10/11页
4、加强本村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
5、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交通的优势,结合周围山水、田园等生态要素,建设城市与自然景观有机统一的和谐村庄。
6、由于北部受到园区的影响,村北部的大部分用地已经属于工业园区,不适合选作居民点,所以雷高公路以东北方向的发展受到限制,应该把重点放在南部和西部。现选了两块居民安置地:一片在雷高公路以西,主要包括六姑岭和下六姑山村组,主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另外一
片是黄金坝北向一直延伸到大塘湾,此块主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
7、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1)农网改造:现六姑岭和下六姑山组还没有完全实现农网改造,计划在未来近几年里面完善电网:禁止私人乱接电线,变木制电杆为水泥,加变压器;
2)道路硬化:硬化的道路少,未硬化的多,并且地级道路的通行能力差,主要是要加强黄金片和金联片的联系,具体要硬化的主要有雷高公路到堤脚下路,堤脚下到瓦朝门的路,报母桥到天一卢路; 3)水利建设工程:疏通渠道,加固堤坝。主要有伍家塘到推子湾的渠道,新坝到大塘的渠道要改建。另外在坪岭塘到下六姑山要新建造一条渠道。其余的渠道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清理。新塘,土地塘以及长塘的塘基要硬化;
4)环境卫生设施:新建200个沼气池。新建垃圾场; 5)教育设施:改善小学硬件条件;
6)在六姑岭和下六姑山组准备办农家旅游和钓鱼基地
现状调研报告目的篇三
现状调研报告
现状概况:
合肥市生态公园位于二环北路以南,二环西路以东,合九铁路线以西,清溪路以北,距离合肥火车站仅三站路的路程,用地面积约8.2平方公里,公园种植3万余株各类植物、拥有近20余万平方米草坪、近10万平方米的水面。周边交通便利,南面为安徽国际汽车城,东面为居民住宅小区。在这个比逍遥津公园还要大的公园里,建有露天营地、旱冰场、儿童游乐园、钓鱼岛等40余处设施。在水上森林公园及入口处还安排了冷雾经管,使生态公园带有浓厚的森林公园特色 合肥市两大水源地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分别位于基地的西部和北部。本公园与规划中的城市东南防风林带通过环城公园生态廊道相连接,是合肥南淝河景观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内南淝河及四里河蜿蜒流过场地的大部分区域,与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相临。沿河道有着面积较大的丘陵地带,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为营造特色的生态公园社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合肥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充分贯彻了生态、经济和功能互动与平衡发展的概念,成功实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共生,将生态保护转化为了城市效益,并通过城市的集聚发展,保全了自然生态空间,控制了城市的分散发展和外延无序扩张,促进了城市土地开发的集约化。设计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将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品质风景区和城市社区作为我们的设计目标,最终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
环境。
防灾概况:
我组所选地块位于该公园的东面,靠近芦岭路;马路对面就是小区。该地块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地势平坦,位于生态公园的外围,一旦发生灾害附近小区的居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撤离到该地块上并进行安置;如果公园内部发生火灾等险情,可以阻挡火灾向外蔓延,能够保护周边居民安全。但该地块栽植的数木多棵枯死,一旦发生火灾会使火势蔓延,造成更大损失。
防灾绿化现状:
该地块种植了海桐、龙柏、侧柏、雪松、悬铃木、广玉兰和大量的香樟树;其中海桐、香樟、广玉兰防火性能比较强;且香樟栽植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能够很好的起防火作用和防止高空物体坠落,有一定的保护阻挡作用。雪松抗旱性比较好,树体高大、枝叶较多,也可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阻挡高空坠落物;降低次生灾害。
现状调研报告目的篇四
麻栗镇边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根据县文明办的要求,为切实抓好当前我镇边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镇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到茨竹坝村委会等部份边境村寨就当前边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麻栗镇当前边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麻栗镇位于麻栗坡县西南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与下金厂相连,西与天保乡毗邻,北与西畴县接壤,南与越南河江省接界,国境线长17.7公里。全镇辖12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有221个村民小组和15个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等民族,总户数11885户,人口4735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920人,占总人口的23%;农业人口33391人,占总人口的70.5%。全镇土地面积30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9016亩、其中田9838亩。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24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6元、人均有粮383公斤。近年来,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目前,全镇已创建各级文明村10个,其中省级文明村5个,县级文明村5个;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达280户,科技示范户 27户,“五好”家庭85户,使农村呈现出文明、整洁,安全优
美的精神风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一个思路,树立一种精神。一直以来,我镇始终紧紧围绕“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主题,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立志脱贫奔小康的精神。确立镇机关为重点,农村村组为基础,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发展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农村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村这一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开。通过努力,我镇的精神创建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有友善、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良好道德风尚在全镇农村蔚然成风。
(二)抓实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当中,镇党委、政府从两个文明出发,坚持以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方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抓好“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创建活动,按照创“五好”,抓班子、抓队伍、抓经济、抓文明、促发展的要求,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委会班子以及共青团、妇女、民兵、治保等基层组织建设。在镇机关站所大力开展“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基层树形象”以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载体的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实施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工程,使农村呈现出文明、整洁、规范、安全、优美的精神风貌。推行门牌号管理制度,加强对户、院的管理,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精神文明、公共事业联抓,科技文化联建”的格局。目前,全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达280户,科技示范户27户,文明村10个(其中省级文明村5个,县级文明村5个),“五好”家庭85户,通过开展“建设文明校园”活动,使各中学、小学的环境有很大改观,开设了爱国主义教育,法律常识等课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三)抓科学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把开展科技普及、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增强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精神扶贫”和“经济扶贫”相结合。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三观”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公民道德普及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创建“生态村、文明村、小康村”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利用公民文明学校、文化活动室对村民进行培训。近年来,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125期,参训干部群众26549人次。二是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学楷模、促发展”等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普及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征
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读本》400余册,使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农村进村入户,在村民中入心入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和赌博偷盗行为。组织农民开展读书、用书活动,2004年以来共读书学习人数达1万余人,累计举办农函大126班,学员达6482人。此外,我们还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我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紧及信息观念、人才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正在形成,学文化、学科技、学科技的热情不断高涨,科技意识明显增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开拓精神、有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同
志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二)阵地建设滞后。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目前,我镇除南朵、迷董等17个已建设小康村和三个社区外,全镇还有204个村民小组还没有科技活动室。南朵、迷董等17个已建设小康村和三个社区虽然有了活动室,但设施、设备不齐,村上文艺队想开展活动都缺乏表演服装等设备,因此很难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其
次的村民小组更是谈不上开展活动了。
(三)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存的现实,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一)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是打破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瓶颈”的关键。要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建议上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农
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
(二)要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在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消除封闭、保守的意识,树立敢闯敢拼、勤奋自强、富而思进的观念。二是要加强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重点抓好“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建议上级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科技培训、普法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群众的科技
素质。
(三)要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活动。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宣传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下工夫建设好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要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三是要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建议上级加大对农村文化
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人民群众能正常开展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四)要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一是要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要继续深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引导农民改厕、改圈、改舍、改灶,改善居住环境。三是要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积极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建议上级加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投入力度,特别是应该在每个村民小组设垃圾箱或垃圾池,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五)要突出“乡风文明”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文明村创建”活动为龙头和载体,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同时,切实抓好城乡共建活动,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在各种创评活动中,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现状调研报告目的篇五
林业现状调研报告 【篇一】林业现状调研报告 ?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 1993 年就出台了
《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
1、拍卖 ?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 1000 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 30 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 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 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 18。5 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 2452 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 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 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 年的有林地面积为 118 万亩,目前,已增加 146 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 116 万立方米增加到 138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
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 15 个,良种接穗(芽)100 万节,推广优良品种 58 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36 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 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 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盔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 2019 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 200
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 2 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 1000 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 1993 年起承包荒山 4万亩,自筹资金 1000 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 6000 亩,投资150 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 15 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 10 万余斤,产值达 50 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 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 年 4 月 29 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 3500 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 20 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年 9 月 1 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距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篇二】林业现状调研报告 ?
奎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
一、发展现状 ?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 100.65 万亩,其中有林地 68.43 万亩、疏林地 3.6 万亩、灌木林地 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 10.02 万亩、宜林地 17.6 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 43.43 万亩,公益林 57.22 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 105.6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 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 17.5 万亩,其中柿子 13 万亩,核桃 2.6 万亩,红枣 1.9 万亩;干杂果总产量 7万吨,产值 7000 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 500 吨的加工企业 1 户、小型加工厂 3 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 13000 吨,市场销售鲜柿 45000 吨,还滞销 12019 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 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 15 户,寿木加工 25 户,原木经营 4 户,农具配料加工 5 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 500 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 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 700 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 5.53 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 8000 余万元,人均 272.1 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1%。
二、存在问题 ?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 13 万亩、核桃 2.1 万亩、红枣 1.9 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 76.4%、12.3%、11.1%,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 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
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
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篇三】林业现状调研报告 ?
一、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
***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 13 个乡
镇,耕地面积 84.2 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 8.89 万亩,其中用材林 2.11万亩,经济林 2.7 万亩,公益林面积 3.6 万亩,其他 0.46万亩;全县造林大户 100 亩以下的 12 个,面积 0.25 万亩,其中用材林 0.03 万亩,经济林 0.13 万亩,公益林面积 0.09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 98%,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2717 万元,就业人数 32 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
(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 100 以上承包大户 12 个,共承包河堤、林地 2500 亩,收回承包费 200 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林业发展规划》、《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发动,转变了群众观念。以“适应发展新形势、更新观念抓调整、做大做强林产业”为主题,开展
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实行典型引导,推进了全县林业的均衡发展。为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林业发展的主体,我县实行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挖掘广大农民生产经营潜力,培养了一大批林业局产业发展的典型乡镇的村户。司马镇从种植业结构调整、获取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瞄准市场,建立了千亩大樱桃基地;兴隆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发展梨枣和冬桃,力促林果基地规模发展;卜集乡在去年宋庙村速生丰产林间作紫花苜蓿效益显著的基础上,决定在 5 年内建成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基地。目前 1300 亩的工程任务已高标准完成,在全市林业生产检查中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肖云镇为加快林业建设步
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 700 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 46 家,家具制造厂 50 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 12 个,年产 1.35 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 2 个,年产 0.27 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 1 个。注册资金达到了 700 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 500余人,年上交利税 13.2 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
4、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
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
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从有利于促进林业整体发展和致富林农出发,积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必须遵循林业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3、加大在资金、科技上的投入,提高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质量。当前,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存在着规模小、林分差、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有总量的扩大,但质量和效益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资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将其做大做好,提高层次,实现质的突破,特别是一些公益林,国家补偿资金要及时到位。加强科技指导和服务,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非公有制林业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经营管理层次,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
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