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观潮第2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观潮第2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小学课文《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观潮第2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观潮》是一篇讲读课。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开始部分,我首先提出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录像,让学生在观中如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并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采用异质合作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里学生交流得出讨论。如: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是课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先组织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片,再由小组讨论学习,生生互动,教师点拔,解决疑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尝试教学,突破难点:
尝试教学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主要特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做法。本节课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采用尝试教学,学生在小组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读──划──议──悟然后进行组织交流,教师从中点拔。在尝试中学生印象深,理解透彻,教师也不必花费大量力气讲解,恰到好处地解决教学难点。
1、了解大潮来时雄奇、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
2、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赏析佳句的能力。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a级生。)
1、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挂图、电视机、录相机、录像带、幻灯片。
采用异质分组5~6人一组,成马蹄形。
注:a级生为优等生,b级生为中等生,c级生为学困生。
评价:优☆☆☆、良☆☆、及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抓中心句,导入新课:
⑴质疑:
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问题。
(个体活动。)
⑵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2、播放潮来时的录相:
老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在静观中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全体参与。)
3、提问: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呢?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汇报。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描写潮来之时的片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1、用画出描写潮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潮形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观潮人们情绪的词语。
学生采用读──划──议──悟的学习方法:
生边读课文边分别画出描写潮声、潮形及人们情绪变化的句子、词语。
(个体活动。)
2、分析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组内讨论交流,a级生带动c级生。
3、这部份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组际交流)达成学习情况:
c级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b级生:能准确全面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
a级生:能准确地画出描写声、形的句子及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能较清楚地说明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是以声、形、观众情绪变化这三方面来写的。
(全班齐读,小组读,互评。)
4、师生共同评价给予激励。
5、指导朗读,赏析佳句出示幻灯片(描写声、形的句子):
⑴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⑵读描写潮形的句子。
⑶读潮来之时这部分。
⑷让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学生在找、读、议中产生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
派代表汇报。
6、作者是依怎样的顺序来观察潮来时的景象?
让学生理解潮来前江面平静与潮来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不同。
(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明。)
(个体活动。)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写法(点拔、引导):
⑴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⑵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
2、回扣题目,强化写作方法:
学生从文中体会到,并能概括出观:
看、听、想、多种器官一同活动才叫观。
四、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配乐朗读,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3、写一篇观潮的导游词。(学生选做)
4、用一、两段话描写你留心观察后的某一种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a级生。)
潮来之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钱塘江大潮,潮来之时
(天下奇观)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余波汹涌,恢复平静,上涨两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