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事情真的需要一个好的总结来梳理一下。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善于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以下是一些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提高工作效率。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一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硬币、钥匙、玻璃球、布条等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上完课之后我并没有觉得顿时轻松了,我知道冷静的反思能带来更多的收获。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通过对磁铁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对磁铁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观察、思考、实验等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围绕着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展开。小朋友既有观察的过程,思考动口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因此小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探索,从而培养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一些老师课后跟我说,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内容比较深奥,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记住,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后面来进行。这是我对课前所选择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上考虑不周的表现。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二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风的秘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春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江南春天的天气,就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迎春花的花瓣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奥秘”的活动。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
目标: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设计思路: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活动过程:
一、自然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感受)。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二、感受发现风力(6分钟)。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幼儿用图画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大家说说)。
(出示分类板)请幼儿将自己的图画记录进行归类,要求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后再分类。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
探索判断风向(10分钟)。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
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10分钟)。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延伸:(3分钟)。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风的秘密》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风的秘密》范文。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三
这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选自《伊索寓言》。课文讲的`是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水少、瓶口小的困难,最终喝到水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设计本着“时时激趣”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课后练习题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亲历语言实践,在反复地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大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计中特别坚持了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汉字的意义;并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
2.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认识自然段。
教学难点:认识反文旁;会写多出等。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准备乌鸦图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窄口透明瓶子(透明饮料瓶子)、小石子、水。(学生)。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随题识字。
导入: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看——(出示乌鸦图片)他是谁?同学们说对了,他就是乌鸦。(板书:乌鸦)识记“乌鸦”这两个字(没眼睛的小鸟眼前一片“乌”黑,鸟前长牙就念“鸦”)。齐读。教师简介乌鸦。
2.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叫声也不好听,但他却十分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小故事。看看他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板书:喝水)。
3.齐读课文题目,注意“水”是翘舌音。
设计意图:随课文题目识记“乌”“鸦”这两个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词。
出示带拼音词语。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茎输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上册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第二天观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入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五
本节课选自省编幼儿主题活动,大班教材《动物的秘密》一书。是教师和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方法进行的探索活动。本活动浅显易懂,寓科学知识于社会、语言诸领域的活动中,让幼儿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发展了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获得了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和帮助别人体验快乐等情感体验。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目标的一个粗浅的尝试。
结合《大纲》,教学内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本课的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通过观察各种蛋,让幼儿知道除了鸡、鸭、鹅等会生蛋外,鸟、蛇、乌龟也会生蛋,初步了解卵生动物。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蛋有大小、颜色的不同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由于本节课的课型为综合活动,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各种各样蛋的相同、不同的特点,知道生蛋的动物是卵生动物。难点是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知识。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有意注意,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了实践性、直观性、发展性、游戏性及巩固性原则。同时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游戏发现法、观察法、讲解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游戏贯穿于始终,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轻松愉快地了解了卵生动物的特点。发展综合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教与学是主导与主体的完整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大环节,重点在第二环节,难点在第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巧妙地运用了教学方法和教具,使整个活动过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第一环节:大约要2分钟,我运用了手指操《小鸡出壳》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与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本课的情境。
第二环节:大约15分钟,通过与幼儿进行。
生活经验谈话引入本课内容:那些小动物会生蛋?接下来,运用比较发现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亲自发现事物间的规律。加之教师的小结,幼儿对卵生动物的卵(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幼儿不断的观察比较判断中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大约10分钟。学前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运用了看图创编讲述《一个奇怪的蛋》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情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获取知识及情感体验。
在指导幼儿观察图片时,我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独立观察、思考、想象、讲述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个别,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轻松愉快地使教学接近了尾声。
第四环节:大约需3分钟,通过教师的小结,布置第二课时的活动任务。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幼儿绘画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卵生动物送给好朋友,并讲一讲卵生动物的故事,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幼儿有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
以上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粗浅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加指正。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们真的很棒。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宣汉县机关幼儿园的教师张向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豆变变变》,这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大班主题活动中的一课,下面我将围绕教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这八个内容展开说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大家都知道,黄豆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取材也非常方便。豆制品的品种非常的多,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经过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我班的大多数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豆制品,营养不均衡,为了使我班幼儿对黄豆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我特设计了本次活动,它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获得自然知识的的基础,也是幼儿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重要内容。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现实性,必要性。符合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认识黄豆的外形特征,区分豆制品。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黄豆变变变的快乐,知道黄豆营养丰富,要多吃豆制品,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活动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豆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有益身体健康。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辩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半弧形摆放,展示台放于弧形前,幼儿视线前。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教具或图片资料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在活动中,我就用变魔术的方法,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
为了体验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观念,我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幼儿具体学法有:1,体验交流法。苏霍姆林说过“幼儿的智慧是从指尖流出来的”。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参与榨豆汁,品尝豆制品,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交际能力。2,多渠道参与法。《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玩玩,做做,试试,想想等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幼儿参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党中对黄豆产生兴趣。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操作感知,确定认知——游戏体验——讨论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头戴黄豆头饰出场,创设语言环境,使幼儿对课题产生向往和兴趣;“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有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它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
根据幼儿认知直观感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看,摸,捏黄豆,确定黄豆的颜色,外形特征,及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的区别。
每个幼儿一份豆制品,让幼儿品尝豆制品,教育幼儿爱吃豆制品,豆制品有很丰富的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到这个环节,活动已推向高潮,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目标2,3也自然完成了。
去自然角观看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七
《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九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目标: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2、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想办法,乐于与同学交流。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将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课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赋以乌鸦人的思维,因此在一、二自然段中,抓住到处一词来理解乌鸦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却喝不到水的焦急。三、四自然段抓住乌鸦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喝到了水的喜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理解课文,明白遇到问题要自己动脑筋办法来解决,也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学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一)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观的东西,表情动作来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二)体验法:通过对乌鸦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三)以读代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八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
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3、了解桥的主要功用,印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
在让孩子对桥有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后,就带领幼儿去把自己设计的桥画下下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自主活动的手工区,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桥梁设计院的游戏,同时还可以配合建构区的积木,让孩子们去构建自己的桥。使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将科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九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
许多转动现象幼儿虽然能接触到,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这些极易被忽略的转动现象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帮助和用处。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了解决孩子心中的疑惑,抓住教育的契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选择了《什么东西会旋转》这一科学活动。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通过本节课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能力。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感受转动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
怎样使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为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在操作活动中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能力。
3、让幼儿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感受转动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
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看课件、利用大量的材料帮助幼儿探索转动,激发幼儿对探索转动现象的兴趣。来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顺利开展探索活动获得丰富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
1、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2、课件。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
这些准备能使幼儿理解转动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突破活动的难点。
1、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课件展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来进行教学,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经验。
课件展示法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在活动中让幼儿观察课件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转动的物品让幼儿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转动是来自某种力量。
2、学法:本次活动从幼儿角度出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分类法等。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操作中体验转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操作法中幼儿能通过亲自动手而获取知识经验。
其次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让幼儿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视觉器官来感知事物。通过幼儿对生活中见过的转动物品来理解转动。
(一)通过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发幼儿探索转动的兴趣。
1、幼儿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并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自由的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有安全感,愉悦感,有了心理上的放松幼儿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观察探索中去。
(二)课件展示再次提起探索兴趣。请幼儿观看课件,根据转动需要的力量来源进行分类。
借助电力旋转:电风扇、洗衣机、录音机、电吹风、vcd机。
借助风力旋转:风车、风力发电机。
借住水力旋转:水车、磨面机。
(三)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根据做中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怎样才能使它们转动起来呢?(可以两件物品合作)。
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用亲自实验来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教师为幼儿投放丰富的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记录形式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幼儿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时有的幼儿在寻找材料,有的幼儿在与伙伴商量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有的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跟幼儿一起探索讨论,可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最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大记录表来帮助他们总结:能转动的用笑脸表示,转不起来的用哭脸表示。如果实验有疑义可以共同验证一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让幼儿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部位能转动起来,然后让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个部位转动起来了。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在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全身的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感觉,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五)活动延伸部分:."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能使一个好的科学活动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教案: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会旋转》。
1、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在操作活动中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能力。
3、让幼儿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感受转动对身体的重要性,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1、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2、课件。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
1、幼儿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并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借助电力旋转:电风扇、洗衣机、录音机、电吹风、vcd机。
借助风力旋转:风车、风力发电机。
借住水力旋转:水车、磨面机。
根据做中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怎样才能使它们转动起来呢?(可以两件物品合作)。
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用亲自实验来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教师为幼儿投放丰富的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记录形式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幼儿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时有的幼儿在寻找材料,有的幼儿在与伙伴商量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有的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跟幼儿一起探索讨论,可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最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大记录表来帮助他们总结:能转动的用笑脸表示,转不起来的用哭脸表示。如果实验有疑义可以共同验证一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让幼儿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部位能转动起来,然后让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个部位转动起来了。
"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了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请你到周围去找一找哪些东西能转动,找到了,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幼儿自由地寻找、探索、发现、交流。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十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十一
一、说活动内容、讲理念:
植树去(7的分合)》选自于世界图书出版社做中学1下册。这节活动位于《多角度分类》之后,意在进一步丰富幼儿按特征分类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作为本节活动,旨在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探索7的分合,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数量关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本节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我对活动内容的理解,结合《指南》中对5—6岁幼儿数学认知活动的相关要求,我将本节活动目标定位为:
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情感目标)。
2、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知识目标)。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力目标)。
其中活动的重点为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活动的难点为。
三、
说教法: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顺利达成活动目标,突出活动重点,克服活动难点,本节活动主要采用以下。
教学。
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创设了“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了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情境,借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象引领幼儿快乐参与活动。
2、操作交流法:在活动中,为每组幼儿都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说一说的活动,形成了对7的组成的较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3、游戏教学法:活动中,通过种树游戏建立对7的分合的初步概念,紧接着通过“碰碰碰”的游戏形成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最后通过乘坐火车的游戏再巩固。
四、说学法:
在本节活动中,主要向幼儿渗透如下学法:
1、观察记录法:通过幼儿对栽树游戏中两块中树的数量的观察,引导幼儿运用数字记录自己的发现。
2、通过幼儿亲身的游戏实践,真实操作中掌握7的分合知识。
3、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内、班级幼儿之间,以及师幼的合作交流,形成对7的分合的完整的概念。
五、说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的导入:
以幼儿喜欢的《熊出没》的主题曲导入,创设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种树这一情境。
(二)游戏活动的准备:
主要引导幼儿运用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记一记,说一说的游戏操作活动,在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对7的分合的认识和经验。
(三)游戏活动的过程:
通过幼儿与教师扮演的数字精灵7的碰碰对的游戏,巩固幼儿对7的分合的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四)游戏活动的拓展:
1、通过去雪岭乘坐7号列车的乘车游戏,再次巩固幼儿对于7的分合的完整的经验。
2、鼓励幼儿探索再添一棵树,8棵树该怎么分。
3、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十二
食品袋上的秘密--本节课选自山东省省编教材(大班)主题七《大自然的礼物》主题下的的次主题《包装袋上的标识》,整合了科学和健康两大领域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求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食品是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知道食品的食用安全是幼儿应具备的技能,此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易于操作性且能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十分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认识不全面,缺乏科学性,本次活动在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并能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的能力。
2、目标分析。
幼儿园科学教育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食品是幼儿身边最常见的,可以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所以,知道并掌握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也是他们应具备的技能。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对食品包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次活动通过寻找发现、观察、讨论、游戏等方法激发幼儿探索食品袋上秘密的兴趣,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现而获得有关经验。因此,针对本班幼儿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设计的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合格标记及食品应保质期内食用;
(2)通过探索,发现食品包装袋上的秘密,并能客观描述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3、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认识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检测合格标记。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食品超过保质期后就不能再食用,培养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中,我让每位幼儿自己准备一个小包装的食品、还有各种食品包装废旧物品、课件、图片等,诱发幼儿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形象思维是5至6岁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让幼儿感知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原则。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演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我有目的地把幼儿引入到提前创设好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超市购物及幼儿吃了过期食品后肚子疼的情景中去,为学生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过去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演示法是帮助幼儿更好操作的最直接的方法。活动过程中通过游戏、讲解、提问等方式,把食品展示给孩子看,引导他们发现并理解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我在前面找出并讲解食品上的日期标记,让幼儿对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有全面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自备小包装食品观察并与同伴讨论,使幼儿理解的更透彻。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提问、游戏、讨论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为了让幼儿对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以及日期标记对人的重要性有更直观、全面的认识,我采用了情境体验法、游戏体验法、提问讨论等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我做了以下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对于不同种类的食品有初步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本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对于常见食品种类的相关经验,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困难不大,可以通过如常生活和教学中逐渐的丰富。另外,在保质期的认识上,需要孩子能够在生产日期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具备初步的数学计算能力,这个也属于大班孩子应该达到的数学水平。
物质准备:每位幼儿自己准备一个小包装的食品;各种废旧食品包装(易拉罐、牛奶盒、饼干盒等),相关课件、图片等。
综上所述,我根据教学的流程:激发兴趣--理解内容--活动结束--活动延伸,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情境部分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兴趣,大约用时4-5分钟;理解内容,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检测合格标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大约用时10-12分钟;活动延伸部分大约用时5-6分钟;结束部分大约用时3-4分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活动一开始,观看课件,创设情境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用准备的小包装食品及食品包装废旧品在教室创设一个超市情境,让幼儿进行游戏,接着又让幼儿讨论并观察自己手中的食品包装袋,能很快唤醒幼儿相关的经验,达到活动目的。
(二)理解内容。
为了让幼儿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质量检测合格标记,知道食品袋上日期标记的重要性。此环节分以下几方面:
1、情境表演:一个幼儿吃完从超市买的食品后肚子疼。通过幼儿感受理解表演内容,初步引出食品袋上的日期标记以及日期标记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量检测合格标记。
组织幼儿观察自己手中的食品包装。
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看看自己手中的包装袋上有什么?上面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量检测合格标。为了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幼儿充分理解食品袋上的秘密,我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形式,帮助幼儿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在此活动中,充分体现并达到目标的要求。
提完问题后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最后请幼儿拿出自己带来小包装食品,我在前面示范看包装袋背面、右下部位等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地方,并结合课件,了解不同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标识位置。
4、最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准备的小包装的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引导他们知道自己拿的食品过了什么日期就不能再食用。
这个环节既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在结束环节中,巩固幼儿本活动所学相关知识,再次情景游戏,去超市买东西,进行"实战演习",同伴间共同观察,探索讨论,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活跃,幼儿积极参与,使活动生动、有效,幼儿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四)在活动延伸过程中,为幼儿延伸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认识食品保质期、生产日期等的同时也使幼儿知道食品超过保质期后就不能再食用,当买到过期食品时,消费者应维护自己权益等相关知识。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十三
初春的时候,墙角边的迎春花竞相开放,孩子们被吸引了过去,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说这是黄花,有的孩子说这是喇叭花,还有的孩子说是油菜花,并且用手去摘花。为了让孩子认识迎春花,爱护花草,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
大班的孩子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喜爱植物——迎春花,因此我利用迎春花这一来源于生活的题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及大班幼儿科学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知道花儿好看不能摘。
3、知道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并认识喇叭花。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认识并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用途。
本节活动的难点是:制作迎春花,粘贴花瓣。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设计先通过观察引导讨论操作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制作粘贴迎春花的方法,然后结合实物形象帮助幼儿直观感知练习操作。
1、准备几种春天里开的花,(如:桃花、油菜花、迎春花),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注意力。
2、实物迎春花,便于幼儿直观观察和认识,音乐录音(春花歌曲)。
3、皱纹纸剪好的迎春花花瓣,枝条,胶水。
4、活动前已认识了喇叭花,初步观看了迎春花。
整个活动分为五大部分:导入——我的观察——能干的小手——结束部分启发教育。
(一)、导入部分:用谈话引出课题。
先通过谈话让幼儿说说春天里与那些花开放?出示部分相应的花枝,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观察迎春花,引导感知迎春花的特征。
1、出示迎春花。
(1)、激发幼儿观察迎春花的兴趣,让幼儿自由结伴讲述迎春花。
师:这是什么花?它长得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同伴间交流)。
(2)、进一步进行观察,了解花名的由来,花的形状、枝条、叶的外形、颜色。
师:你们知道迎春花的花朵长在什么地方?有几瓣花瓣?枝条长得什么样?枝条上除了花朵还有什么?你们在哪里见过迎春花?它的根长在哪里?它为什么叫迎春花?花朵像什么?喇叭怎么吹?声音是什么?幼儿做吹喇叭动作发出声音。
(3)、迎春花的特点是先开花再叶子。
2、小结迎春花的名称、外形、特征。
迎春花的花朵长在枝条上,花瓣一般有六瓣,也有少部分是五瓣和七瓣的,花的形状像喇叭。枝条弯弯垂向地面,枝条上开了很多花,它跟别的话不一样,是先开花再长叶,叶子是绿色的,细小的。因为它是春天里开的最早的花,所以叫迎春花。
(三)、欣赏歌曲迎春花。
加深对迎春花的认识。
(四)、制作迎春花。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和动手能力。
请幼儿把剪好的花瓣六瓣儿左右,用胶水粘贴到枝条上,可以两三个同伴合作把花粘贴到一根枝条上,也可以独自一人做。
(五)、结束部分。
1、让幼儿了解花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懂得花儿好看不能摘的道理。
师:为什么要种花?如果你看到有人摘花,你会怎么办?
2、把制作好的迎春花插到我们幼儿园的花池里,欢迎春天的到来吧。
(一)、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提问法、艺术熏陶法、操作法。
1、直观演示法:运用实物迎春花直观的向幼儿展示,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实物,调动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
2、提问法: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激发兴趣性提问、引导观察性的提问等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回答不同层度的问题,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自信与喜悦。
3、艺术熏陶法:运用好听的音乐让幼儿欣赏歌曲,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感受歌曲的优美,唤起美得情感,陶冶美的情操,使幼儿加深对迎春花的认识与喜爱。
4、操作法: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节活动的第四个环节运用材料,教师示范操作作品,边讲述边操作过程,引导幼儿观看感知。
(二)、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再看看、说说、动动的轻松氛围中学习,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欣赏法、操作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幼儿园教学的基础方法,也是幼儿发现学习的必要方法。幼儿通过观察迎春花的实物,逐步了解迎春花的外形特征,然后进行总结性谈话,幼儿的经验和印象得到整理和巩固,并形成概念。
2、小组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小组,在解决如何粘贴花瓣儿形状的小组问题之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先思考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才能准确大胆有效地完成制作任务。
3、欣赏法:为幼儿提供迎春花歌曲,幼儿从中感知歌曲的优美,喜欢迎春花美得情感,进一步巩固感知迎春花的特征。
4、操作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操作与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亲密联系的,这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操作,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一定存在着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大的进步更好的表现,谢谢!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十四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四两节课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懂的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学会“旁、许、石”三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口头组词:乌()鸟()喝()渴()。
3、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三、四节。
2、学生自己说说怎样挤住“旁、许、石”三个生字。
石:注意读准翘舌音,并要与“右”比较不同点。
3、乌鸦想出办法了吗?(板书:想办法)。
4、它是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把课文中有关的这一句齐读一下。(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5、“许多”是什么意思?(很多)乌鸦想出办法来了,这时它的心情不知会有多高兴,让我们一起用高兴的心情来读第三节。
6、乌鸦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来喝到水的呢?谁来把第四节读一下?
7、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水会升吗?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8、讨论。
(1)“一颗一颗”是不是两颗?(很多颗)。
(2)出示句字:
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
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
比一比,上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第一句没有把小石子有多少说清楚。第二句用一颗一颗,说明小石子有很多颗,也说明乌鸦不怕辛苦、不怕累。)。
(3)“一颗一颗”怎么念?要读得慢一些,让人家听了,也知道乌鸦放进的小石子很多。
(4)石子放进瓶子,瓶里的水怎么样了?
教师讲述:石子放进瓶子里,占了水的位置,所以水就升高了。
(5)瓶子里的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吗?
出示句子:
瓶子里的水升高了。
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比一比这句话有什么不同?(第二句话把水是怎样升高的说清楚了。)。
(6)乌鸦喝到水了(板书:喝到水)让我们用高兴的语气,把第四节齐读一下。
三、复习巩固。
认读词语:喝水口渴到处可是里边许多石子办法升高。
四、作业。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十五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科学篇十六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说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
第一,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第二,知道电话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
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只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自己遇到危险时会用最快捷的方法来让自己脱离危险,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于是把本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它们相应的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重点进行的,首先是让幼儿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些车辆的作用,以及报急号码的功能,接着是通过多媒体情境来体验这些车辆与报急号码对我们生活起到的作用,最后是通过游戏把知识实践到行为当中,使报警知识在游戏中得到练习与巩固。
虽然幼儿知道了报急的电话号码,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拨打电话的经验,对数字的认识也还不够深刻,所以要让幼儿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境正确地拨打相应的电话,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我把活动的难点定为:让幼儿懂得在危急的时候正确拨打相应的报急电话。在活动中,我设计突发事件的情境,再通过“打电话”的游戏,让幼儿在与老师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轻松自然地运用已掌握了的报警知识大胆地表现自己,使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整个游戏活动,学具的提供也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知识经验准备:
初步让幼儿认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外观形状,知道他们相对应的报急号码。
材料准备:
1、110、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图片。
2、多媒体课件(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3、三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4、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我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采用直观法,以多媒体情境体验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采用提问法,是因为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例如: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想办法,表达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们现在要倡导的,这也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3、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打电话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巩固报警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五、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的指导思想。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幼儿获得新知识的好机会。
游戏练习法是幼儿在玩打电话的游戏中,边游戏边练习如何正确打报急电话,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知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升华”的精神实质。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把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使幼儿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学习和了解每一个突发事件所相对应的正确报急方法,我设计此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观察探索——学习讨论——游戏体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出示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图片,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说出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不同作用,再出示110、120、119的号码卡片,让幼儿了解电话110、120、119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拨打这些电话,为下面环节做铺垫。
第二环节:观察探索。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明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小明没开门,陌生人就开始撬小明家的门。
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明该怎么办呢?”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让幼儿在观看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
第三环节:学习讨论。在关键时采用中断法,让幼儿在的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巧妙设置疑问“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让幼儿运用自身已有的社会经验大胆地发言讨论,教师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幼儿了解遇到危急情况时应该紧急报警,并再次出示三个报急号码卡片和三种车辆的图片,让幼儿讨论与选择:这时该请哪辆车来救援?该拨打哪个报急号码?把幼儿讨论选出的号码卡片与车辆图片贴在黑板上,通过下个环节确认幼儿选择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幼儿在这个活动环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
第四环节:继续播放多媒体课件,看看小明是怎么做的。(幼儿看到小明拨打了110,说清事故情况与地点,警车出现,把陌生人抓走)这个环节既教给幼儿正确的报急方法,同时也验证了幼儿讨论的结果。(学习拨打120、119的过程也是通过这些环节来完成的)。
第五环节:游戏体验。幼儿获得报警知识后,出示大挂图,设计突发事件的情境,在游戏“该打什么电话”的活动中,请个别幼儿上来拨打电话,要求幼儿要说出相应的报急电话号码,会正确拨打电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充当电话中的工作人员,在游戏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什么地方危险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真正地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这样不但能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真正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六环节:教师小结。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危急事件时,要及时拨打相应的号码求救。这样才能让自己很快地脱离危险,但我们不能随便地拨打这些号码,只能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能拨打。
七、说活动延伸: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