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一
太行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中华民族又一次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时,是共产党、八路军发动、组织、武装民众奋起抗击,救亡图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和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华北沦陷、民族危难、国民党节节溃退的紧急关头,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太行山上点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并很快通过发动、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将根据地扩展到河北、山东,使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正是共产党唤醒了民众,引导他们拿起大刀、长矛、锄头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
太行精神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军民一家、鱼水依存、并肩作战、百折不挠、艰苦朴素的团结精神。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八路军是其中的钢骨,当地人民群众是浇铸钢骨的水泥。八路军之所以能在四面受敌、前狼后虎、围攻扫荡不断的恶劣环境下生存发展为敌后不可抗拒的力量,最关键的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善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了民族生存,不当亡国奴,老年人、青壮年、妇女、儿童都组织起来,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在根据地,共产党实行了解放妇女、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把农民引向进步和幸福,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八路军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太行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亲民精神,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不顾一切困难,无私奉献的爱民精神。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不仅以英勇善战著名,更以爱民言行被称道。八路军走到哪里,就把铁的纪律带到那里,也把好事做到那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的一丝不苟。在根据地,军民更是一家亲。太行根据地为减轻群众负担,大力发展集市贸易,鼓励发展小商品经济,实行统一累进税、整理村财政、反贪污浪费等,把人民利益真正放在了第一位。
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战业绩将彪炳千古!抗日军民用生命和鲜血浇铸成的太行精神将光照万代!
在当今,我们应大力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牢记昨天的血泪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平,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和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铸新的历史辉煌。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二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临沂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临沂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新形势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思想武器。
开拓奋进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环节
沂蒙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沂蒙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沂蒙精神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是敢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先行者。解放思想是没有止境的。进一步解放思想,体现在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上,体现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牢固树立开拓意识,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二是争当勇于改革、开拓奋进的千里马。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要具备开拓精神,具体地说,就是要吃透“上情”,明白“下情”,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善当勤奋好学、刻苦攻关的螺丝钉。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要勤奋学习,锲而不舍,努力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在领导岗位上和日常工作中充分施展聪明才智。在当前,尤其要通过学习牢固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艰苦创业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涵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要有旺盛的革命意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具有振兴中华、富民兴邦的雄心壮志。旺盛的革命意志和蓬勃的朝气,是领导者开拓领导工作新局面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在困难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既有来自内部的旧的传统和惰性的影响,也有来自外部的干扰和障碍。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树立知难而进、不怕挫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新风貌,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发扬开拓进取精神,带领群众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要甘当“老黄牛”。有的同志认为提倡开拓创新就不需要苦干实干精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的实现,靠的是埋头苦干和发愤图强,不能靠幻想和空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离开了真抓实干,任何事业都不会成功。共产党员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虚报浮夸,“夸”不出一粒粮食;弄虚作假,“弄”不出一件产品。只有靠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的实干精神,靠千千万万群众的平凡劳动,才能构建我们事业的高楼大厦,才能做到富民强国。
第三,要勤俭干事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既要树立为国家创造财富呕心沥血的精神,又要树立国家财产锱铢必惜的精神。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把自己的所有力量都用到为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国家的财产,哪怕一丝一缕、一分一厘,都是人民的血汗,我们只有珍惜的义务,而绝无轻易挥霍的权利,要一点一滴都用在人民的事业上,充分发挥其效益。
无私奉献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每一个党员置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除此之外不能谋取任何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是最华美和最高昂的乐章。沂蒙精神作为我们党精心培育和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先进群体意识,它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应当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把对上负责同对人民负责一致起来,把关心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为人民谋利益同保护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党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尤其是这样。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懂得,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休戚与共的,只有社会主义的整体事业兴旺发达,每个成员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每个党员都要坚持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第三,要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党员的基本要求。许多事实证明,哪个地方或部门的党员干部带头廉洁从政,哪个地方或部门的党风、政风就比较好;哪个地方、部门的领导干部不遵守纪律,哪个地方或部门就容易产生歪风邪气。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认清自己在廉洁自律问题上所负的责任,凡是要求基层和一般党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和一般党员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并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努力使自己成为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模范。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三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优秀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我认为当代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革命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革命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革命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言、立德和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佳话传说。正是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强力推进器。中国历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则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而,这样的探索被赋予崇高的意义。故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虽九死不悔。此外,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罗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纷呈,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领风骚数千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累累硕果,更是风采卓异,璀灿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的基本发明和创造,可能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列举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毒气、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源于中国的发明。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举世公认。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由此导致的国势衰弱,这样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和压抑。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天地,但是长期存在的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是中国人民得以充份发挥智能和创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来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如同熔岩喷发,不可遏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气节精神是天地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气者,乃正气、骨气;节者,为节义、节操。中国传统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气节操守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这种精神的凝聚。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精神的经典标尺。文天祥以生命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立了气节精神的丰碑。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爱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邓公年七十四,壮心不已,掀动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富强的中国,正是因为他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四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长河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科学把握红色文化体系的需要,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并延续至今,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条件、性质和任务不同,红色文化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本质精髓上一脉相承,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上丰富多样。革命战争年代孕育而生的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光辉坐标之一。
长征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中诸如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清廉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又启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对形成内容完整、逻辑缜密的红色文化体系产生了特殊作用。从途径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殊死搏斗,到啃树皮、吃野菜,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的精髓予以发扬光大;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到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作坚决斗争,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听党指挥的信条予以发扬光大;从长征伊始就明令“严格执行阶级路线,不许丝毫损害工农群众的利益”,到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我们党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红色文化中清廉为民的宗旨予以发扬光大……可见,长征精神为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长征精神既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价值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有血与火铸成的红色文化,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指出,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由长征铸成的长征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缘由的一个窗口、洞悉文化自信精髓的重要管道、彰显红色文化价值的一面旗帜。
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不畏强暴和不怕牺牲的写照。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在法国传教士薄复礼的笔下有“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的场景。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爱国爱民、勇于担当和顾全大局胸怀的展示。长征期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交织缠绕,我们党却在最艰难的时候,以民族利益为重,高扬北上抗日的大旗。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知耻后勇、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再现。在长征路上,我们党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牢记党的宗旨、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长征既是一场与国民党军队真枪实弹的较量,又是一次与国民党政府争取民心的博弈。长征中,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国民党和白军则军纪涣散、盘剥百姓,失道寡助。长征精神是一代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将反法西斯的中国力量壮大为一支争取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升华。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长征中,我们党始终以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先进文化,遵循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增添文化自信的底气,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集中国力量的迫切需要,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中走好新的长征路
在宁夏考察时要求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并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呈现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有平均每三百米就倒下一名战士的纪录;有冻死的红军战士仍紧握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费的场面;有泸定桥上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链冲锋的身影;还有张闻天“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这一发自肺腑的话语;等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将促使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力量。
要弘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期间,武器简陋的红军将士始终处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四百场以上的战斗,平均每三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指出,长征是“震惊世界的行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保障,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质。这种品质能够使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在曲折的局面里得到勇气、在失败的逆境中振奋前行。
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长征途中,红军没有飞机和足够的枪支弹药,缺医少药,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却在极其艰难的自然和战争环境中,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红军中传唱的“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的《牛皮腰带歌》,恰好证明了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的评论,“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证明了法国女学者西蒙娜·戴博瓦尔在《长征》中的赞叹,“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品德。这种品德能够使我们不忘根本站得牢、不移壮志立得住、不忘初心行得远。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五
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沂蒙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沂蒙精神的淬炼下,沂蒙党政军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沂蒙历史文化和感天动地的沂蒙红色文化。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沂蒙精神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说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党政军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党政军民的灵魂,这种基因与灵魂构成了沂蒙党政军民的“特质”,是沂蒙党政军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20xx年11月,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沂蒙精神含着双重主体、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沂蒙党政军及其精神,另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及其精神,两者构成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
从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看,表现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大仁”。这种“大仁”是“仁政”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的深度融合。从沂蒙人民这个主体看,表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大义”。这种“大义”是“义理”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沂蒙党政军民还共同具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展现,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双重意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精神内核。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扬沂蒙党政军民“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容而言,要做到一个“深刻认识”,把握三个“着力点”。一个“深刻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充分运用沂蒙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双主体”思维。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与军队这一“主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要高度信任党、真心拥护党。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双主体”,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也客观存在着“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无以为继。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而言,要做好“三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要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区域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实践。实践沂蒙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六
“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之所以“红船精神”是我们党革命精神之源,这是因为“红船精神”是我们党革命精神的诞生起点、实践开篇、动力源泉。
一、“红船精神”是定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诞生起点
回顾我们党九十多年历程,伴随其所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既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特性,又无论从定义解释还是从渊源关系看,更加清楚地感到,“红船精神”是定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诞生起点。
从定义解释看。《辞海》对“革命”作出如下定义:广义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狭义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这里所指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指一种狭义革命而产生的精神,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思想结晶,是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集中写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诞生源于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它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能代表时代现实的一种又一种独特精神。而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无论从定义解释看,还是从时间上来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产生最早的革命精神。
从定义要素看。根据定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需要两个要素。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主体要素。这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而产生的精神属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其次,中国革命的丰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基本要素。按照这两个要素来观察,1920xx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符合形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要素;但“五四”运动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所以,“五四”运动更多地表现为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仅仅具有革命精神形态,并不属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而“五四”运动后最有影响的事件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所蕴含精神的形象概括,理所当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诞生起点。
从渊源关系看。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革命阶段的任务不同,革命者在各个革命实践活动中会有不同精神表现,因而在伟大革命历史进程中分别产生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伟大中国革命精神。然而,这些革命精神产生又有其共同思想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核心的“红船精神”。在红船上完成缔造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船精神”指引下,沿着红船航向,走向了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并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也非常具体地说明了“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其中“红船精神”是这些革命精神之源,其它革命精神都可以在“红船精神”里找到源头;其它革命精神既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又是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发展,是“红船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二、“红船精神”是形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开篇
回首我们党发展史,“红船精神”不仅是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奠基的重要历史地位,是形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开篇。
“红船精神”里包含着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为标志,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篇章铺平了道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早期共产党人正是由于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支撑,并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创建了我们的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历史反复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科学的理论也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强大物质力量。
“红船精神”里包含着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入到20世纪20xx年代的时候,到了一个关节点,迫切需要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最先进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及其它剥削阶级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一经出现,就自觉地担当起阶级重任和民族重任,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并伴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红船精神”里包含着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地主阶级洋务派幻想用资本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来补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统治之天,资产阶级维新派幻想通过圣明贤达的皇帝进行多方面改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给中国带来了民主共和制度,但随后的历史反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始终走不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选择,这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后来的历史表明,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不能走笔直的发展道路,而必须先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才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这一切认识的起点,都有源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所确定的根本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的动力源泉
面向新征程,需要新精神。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奋斗的精神历程,追根溯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动力源泉,那就是“红船精神”;面向新征程,同样需要依靠“红船精神”,让我们党革命精神不断延续与发展。
拥有首创精神,才能勇于开辟新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尤其认识到革命没有现成道路可走,没有现成模式可循,这就需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解决,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创新精神为自己开辟道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作为“红船精神”的核心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实践中,激励广大共产党员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沿着红船航向,根据实情,结合实际,勇探新路,不断成功走向了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面向新征程,拥有首创精神也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也只有不断弘扬首创精神,才能我们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发展、实践不断创新,推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拥有奋斗精神,才能不断赢得胜利。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复杂,无数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因为他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坚信共产主义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美好事业。面对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曾经遭受多次挫折与失败,但凭着这种与生俱来的奋斗精神,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把革命从胜利引向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过多次挫折与失误,也是凭着这种奋斗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终于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支撑着无数革命先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向新征程,同样离不开奋斗精神的正确引导与精神支撑。
拥有奉献精神,才能始终保持本质。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党的一大会议最后在红船上通过的纲领,就明确提出了要把工人、农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的思想。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明确提出了“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立志于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形成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使党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正是同这一历史创造者建立起血肉相连、鱼水相依、亲密无间的关系,革命力量才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战胜一切貌似强大、欺压人民的反动势力,创建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面临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只有广大共产党员继续弘扬奉献精神,才能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整个社会倡导奉献精神,才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总之,“红船精神”作为我们党革命精神之源,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奋斗史,也是革命精神不断弘扬发展的历史。开展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研究,不仅要解决其学科内涵问题,也要明确其历史定位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具有各种具体表现形态的革命精神,有的在各个阶段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坐标。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多将革命精神归纳为三种,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进入新世纪以后,又将西柏坡精神纳入其中。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研究者把苏区精神和四大革命精神并列在一起。但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来考察,现有的“五种革命精神说”还是没有完整反映中共建党以后整个大革命时期的精神状态史。笔者认为,红船精神可以作为中共创党初期及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的历史坐标,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光辉、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精神。
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
红船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开展创建党组织活动的全过程,蕴含着整个建党初期开展革命活动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而红船精神的提出则使中共革命精神史与中共党史在时间序列上实现了一致性。20xx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明确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将红船精神提升到“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的建党活动和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这种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他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使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井冈山精神: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路先锋
井冈山精神是党在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20xx年5月,在视察江西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的核心特征是“敢闯新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是一个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苏联的革命经验不能照搬,马列主义又没有现成答案。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依靠弱小的革命力量,革命先辈们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这正是坚持发扬勇于开拓、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的鲜活反映。
苏区精神:建立政权、执政为民的重要实践
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始终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动创先争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以此为标志,苏区精神成为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并列的中共革命精神历史坐标。苏区精神的核心特征是“一心为民”,我党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正是从中央苏区时期开始形成的。毛泽东同志曾在全国二苏大会上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区各级党政军干部自觉践行“一心为民”的宗旨,关心群众生活、真心为群众着想、积极为群众谋利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篇章
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出过概括,他认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无论在中国军事史上还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不畏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已经突破了时空界限,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共革命精神史上,而且在人类精神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延安精神: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现
延安精神是中共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中共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在延安精神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延安时期鲜明地打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二是延安时期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三是在延安时期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特征是“实事求是”。在延安时期,我党首次全面接受了实事求是精神的洗礼。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整顿了“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全党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聚集到延安宝塔山下寻求真理,奉献青春和热血;正是源于这种精神,形成了改造中国社会的巨大能量,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西柏坡精神:迈入新中国殿堂前的精神洗礼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包括:“两个务必”的精神,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敢于”的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抓住历史时机,展开战略大决战,展现将革命进行到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胆识和气魄;“两个善于”的精神,即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都是在由革命时期向建设时期转变、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中“两个务必”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特征。毛泽东同志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提升到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大课题的高度来认识,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执政的重大法宝和思想武器。西柏坡精神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综观中共革命精神史,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在奋斗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一脉相承,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完整的精神序列。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八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奋斗史,也是革命精神不断弘扬发展的历史。开展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研究,不仅要解决其学科内涵问题,也要明确其历史定位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具有各种具体表现形态的革命精神,有的在各个阶段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坐标。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多将革命精神归纳为三种,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进入新世纪以后,又将西柏坡精神纳入其中。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研究者把苏区精神和四大革命精神并列在一起。但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来考察,现有的五种革命精神说还是没有完整反映中共建党以后整个大革命时期的精神状态史。笔者认为,红船精神可以作为中共创党初期及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的历史坐标,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光辉、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精神。
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
红船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开展创建党组织活动的全过程,蕴含着整个建党初期开展革命活动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而红船精神的提出则使中共革命精神史与中共党史在时间序列上实现了一致性。20xx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明确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将红船精神提升到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的建党活动和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这种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他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使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
井冈山精神: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路先锋
井冈山精神是党在领导井冈山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20xx年5月,在视察江西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的核心特征是敢闯新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是一个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苏联的革命经验不能照搬,马列主义又没有现成答案。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依靠弱小的革命力量,革命先辈们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这正是坚持发扬勇于开拓、敢闯新路的革命精神的鲜活反映。
苏区精神:建立政权、执政为民的重要实践
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始终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动创先争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以此为标志,苏区精神成为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并列的中共革命精神历史坐标。苏区精神的核心特征是一心为民,我党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正是从中央苏区时期开始形成的。毛泽东同志曾在全国二苏大会上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区各级党政军干部自觉践行一心为民的宗旨,关心群众生活、真心为群众着想、积极为群众谋利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
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篇章
曾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出过概括,他认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无论在中国军事史上还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不畏千难万险,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已经突破了时空界限,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共革命精神史上,而且在人类精神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延安精神: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现
延安精神是中共革命精神的集中呈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中共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在延安精神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延安时期鲜明地打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二是延安时期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三是在延安时期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特征是实事求是。在延安时期,我党首次全面接受了实事求是精神的洗礼。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整顿了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全党兴起了调查研究之风,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聚集到延安宝塔山下寻求真理,奉献青春和热血;正是源于这种精神,形成了改造中国社会的巨大能量,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西柏坡精神:迈入新中国殿堂前的精神洗礼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包括:两个务必的精神,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敢于的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抓住历史时机,展开战略大决战,展现将革命进行到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胆识和气魄;两个善于的精神,即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都是在由革命时期向建设时期转变、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中两个务必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特征。毛泽东同志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提升到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大课题的高度来认识,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执政的重大法宝和思想武器。西柏坡精神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高瞻远瞩。
综观中共革命精神史,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在奋斗历史过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一脉相承,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完整的精神序列。
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篇九
太行精神是对崇高革命理想和信念的执著坚守。新时期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
太行精神是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坚定保持。新时期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太行精神是对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民族品格的深刻诠释。新时期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怕困难、奋力拼搏。
太行精神是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展示。新时期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勇于奉献。
党的以来,多次提到要弘扬愚公精神,强调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习高度评价李保国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品质,诠释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
弘扬太行愚公精神,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愚公精神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自于其矢志不移、子孙相继、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内涵。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深深扎根太行山上,用自己一生的知识和汗水,默默无闻,至死不渝,带领大山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的这种韧劲充分诠释了新时代愚公精神的核心。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实现的过程既不会顺风顺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亟须我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像李保国那样,立下愚公志,一步一个脚印,踏石留痕,坚持到底,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弘扬太行愚公精神,做到迎难而上、主动担当。愚公精神之所以激励人心,源自于其不怕困难、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内涵。李保国说过: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这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也是他扎根山区30多年坚守的信念。他理解农民、热爱农民、帮助农民,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终于改变了穷山沟里农民的命运。要像李保国那样,继续弘扬愚公精神,面对新时期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要有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直面矛盾、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才能迈过艰难险阻,赢得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弘扬太行愚公精神,做到大智若愚、团结奋进。愚公精神之所以催人奋进,源自于其自我解困、坚忍不拔、团结合作、克难奋进的精神内涵。有一种人,有着大智慧、大勇气,却甘愿在平凡中默默无闻。李保国就这这样的人,他把真情和热血奉献给了太行山,把科技带给了农民,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千万的农民在他的指导下变成了专家,他推广技术36项,帮助农民增收28亿元,带领大山农村脱贫致富。弘扬愚公精神并不是叫我们遇到问题就去硬拼蛮干,而是要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创新推动发展,团结一致形成改革发展新合力。要把新愚公精神与当前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结合起来,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