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篇一
[摘 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于是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政策。在经济发展部分,当前的财税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保证经济能够快速发展,需要进行财税制度改革。在财税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保证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构建现代国家财税治理结构。这就要求国家在进行财税制度改革是能够坚持稳定增长、惠民等原则,解决财税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doi : 10.3969 / .16730194(2017)01-0131-02
0 引 言
经济作为保证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其重要程度非同寻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过分析讨论后对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论述和指导。财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在新型式发展下成为深化改革中心,对于我过当前财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税制不完善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自成立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收入不断提升。这一变化在改革开放后更加明显。根据国经济收入模式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可以分为公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当前,税收收入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税收体制不完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税制结构不合理。在整个税收体制中流转税过多。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一系列的税收项目,这样的税收体制不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税收制度的公平原则。在这些税收中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依据商品销售收入进行计税,然后税收款项计入到商品的销售价格中,在商品进行销售时进入成本然后通过交换环节将税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样就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因此,通过实践我们可知,流转税越多企业的生产成本越多利润越少,对于国内各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具有消极影响;另外,流转税的征收形式决定了税收的最终承担者是消费者,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不利于扩大内需,最终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第二、税收法定原则没有完全落实。所谓税收法定是指国家税收征收标准是通过法律制定实施的,政府在税收征收方面要依据法律规定来实行。但是,当前我过现行税收制度下,只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车船税这三个税收项目是通过全国人大审批通过的法律,其他剩下的15中税收都是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因此就造成了许多税收在征收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造成了税收法定意识单薄,这样不利于税收体制的贯彻实施。
1.2 支出结构不合理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根据当年公共服务和产品所需要而花费的社会资源。公共支出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只有将职能行使到位才能真正地发挥社会资源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中的作用,造福于民。但是,从当前的实际中来看,我国财政支出还存在这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于投资建设领域资金较多,而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较少。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在税收方面获得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其程度和数额都在连年的增加,这样不仅对于国企的发展有着消极作用,而且对于民生领域的企业而言也具有消极影响。第二,政府自身消费支出偏多。这其中一方面是行政人员的增加,主要在于工资支出,另一方面则是行政成本偏高,多有浪费现象。使得政府的项目经费成为最主要的支出部分。例如,党和政府一再强调的三公支出问题,政府一再出台政策遏制行政浪费,在近年来初步取得成效,但是在一些基层地方仍然有浪费现象。
1.3 预算管理制度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对未来一年的财政收支进行计划,经过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等程序保证财政收支的正常运行。在当前实际中,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对财政收入缺乏全口径管理。当前,政府财政收入中大部分是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内,剩余部分则是纳入到了政府性基金中,然后通过专门的项目进行预算和统筹安排。但是,这样的运算体系容易造成统筹不公而置一些资金成为闲散资金,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容易造成政府资金的浪费。第二,政府财政信息不透明。政府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监督,不仅需要人大的监督还需要社会的监督。政府财政信息的公开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接受大众的监督,督促政府财政工作更好的完成。但是实际上,政府在财政公开部分并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不仅从数据上并不透明,在程序上也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在一些公开的项目公示中,缺少必要的介绍和解释,不利于公众的监督,也造成了对政府公布数据难以客观评价的局面。
1.4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不规范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利力行政权力不匹配,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对应。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中,财政收入方面主要是中央收入较多,而支出较少;地方政府收入较少而支出较多,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扭曲的财政关系。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分税制,这一制度是在1994年制定的。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增加,可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能力,并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但是,由于当时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全落实并且改革不到位,以至于留下了制度缺憾,主要表现在没有划分清楚政府间的行政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这一缺憾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的不对应问题。因此,在收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改变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思路
2.1 完善财税体制,规范财政收入
首先,推进相关税种改革。根据财税体制的现存问题所知,间接税过多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减少间接税在税收中的份额。在当前的财税改革中,中央提出了营改增的税收制度改革,是指讲流转税中的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征税,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和生产者的付税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负担,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在减少间接税的同时增加直接税,可以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有分类制改为综合制。这样改革可以调节过高收入者,减少贫富差距。另外,改变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更好更有效地体现公平的原则。在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行政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科学的征收手段,确保个人信息网络化,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
其次,落实税收法定的原则。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时,未来税收种类的设立、制定以及税率的改革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来进行制定和调整,以及对于各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也需要进行规定,这就要求税收部门和纳税人员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以及正确地执行和落实税收法定的原则。这样就遏制了部分地方政府干涉税收的行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依据的法律措施。
2.2 优化财税支出结构
首先,在财政支出方面,应该增加在公共领域的支出,例如加强教育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公共交通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等公共领域的财政支出,通过努力实现大面积的覆盖。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出中,不仅需要政府进行购买,还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公共事业建设。这样不仅可以使公众和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利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还能够激活社会资金,实现资金的再利用。另外,还可以实现政府行政资源的高效化,然后去完善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的事情,比如说加强市场监督和监管,讲精力反正食品监管、环境保护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上。
其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各贫困地区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各地的财政政策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证扶贫效果,并增加社会保障。再则,对于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减少行政成本。只有真正落实上述工作,才能够保证财税体制的优化,保证政府支出的有效性。
2.3 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在现代国家实现预防和控制腐败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有效的预算制度。主要表现在:第一,规范完整。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把所有的财政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通过政府有效的头筹安排来进行预算支出,保证资金安排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激活各项资金的使用。第二,公开透明。政府应在财税改革中将公开透明原则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进程。主要内容有财税政策、预算管理、收支安排、执行情况等。
2.4 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
在财税改革中,调整政府间的关系是保证财税改革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保障。在调整政府间的关系中,首先,通过减少地方政府部分事权,将这一部分事权给中央政府,同时确定政府的职权,明确政府间职责分工。这样可以减少委托事项,从整体上来提高全国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第一,通过事权的转移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负担和财政支出,为全国公共服务提供支撑。第二,对于需要进行跨区域的重要项目建设中,应该将职权归至中央,有中央进行调控和负责,然后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共同管理维护。第三,中央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社会保障职能和卫生职能。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只能进行执行,其行政范围只能在自己管辖的地方。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才能够将公共服务职能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第四,对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也需要中央政府进行承担。在这一部分,义务教育的费用支出应该由地方政府管理,但是中央政府应该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均衡性转移支付。这样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行,并保证地方人民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在财税改革中还需要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通过相应的税制改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降低财政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和经济环境。在改革过程中规范政府债务,对政府融资行为进行限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能够将权利和义务落实到实处。结 语
总之,财税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生态等因素,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财税改革需要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后进行推进和实施,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为首要原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红.我国财税体制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路[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1):74.[2]廖书善.关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梳理和思考[j].当代经济,2016(3):81.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篇二
财税体制改革
判断
1.地方财政造假行为的背后有体制机制的问题。
yn
2.我们无需提高税种的法律级次。y
n
3.明确事权应该贯穿法治理念。
yn
4.财政可以作为经济杠杆,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yn
5.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唯一支柱。y
n
6.财政改革仅仅是经济改革中的一个小的环节。y
n
7.收入预算具有很大的确定性。
y
n
8.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yn
9.先进的国家就是指经济现代化的国家。y
n
10.要完成财税改革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yn
单选
1.征收()可以避免营业税的重复征收。
a)增值税b)环境税
c)资源税
d)个人所得税
2.我国的分税制改革是从()开始的。
a)2000年
b)1998年
c)1996年
d)1994年
3.国家的权力是()赋予的。
a)社会
b)历史
c)军队
d)人民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a)重要
b)主要
c)基础性
d)决定性
5.如果不考虑情况的变化,单纯地强调完成收入任务那就会带来所谓的()。
a)逆周期问题
b)顺周期问题c)循环周期问题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6.()可以解决顺周期问题,避免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对经济波动产生的负面作用。
a)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b)完善税收制度
c)统一税制
d)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
7.从理论渊源上看,我们过去对于财政的认识与()有关。
a)凯恩斯主义b)马克思主义
c)无政府主义
d)马太效应
8.联邦制国家中的中央政府和州政府之间是()。
a)上级与下级关系
b)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c)“兄弟关系”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9.在城乡分制的体制下,教育资源主要向()倾斜。
a)农村
b)城市c)东部
d)西部
10.我国实行的是()治理架构。
a)两级b)三级
c)四级
d)单级
多选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
a)改进预算管理制度b)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c)完善税收制度 d)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2.事权的要素包括()。
a)决策权
b)执行权
c)支出责任
d)监督权3.预算审查包括()等方面。
a)收入
b)支出
c)平衡
d)差额
4.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的制度保障。
a)优化资源配置
b)维护市场统一
c)促进社会公平d)实现国家长治久安5.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文化手段
6.改革税收制度要求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纳入征收范围。
a)高耗能产品
b)高污染产品
c)所有消费品
d)部分高档消费品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篇三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详解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问:此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就是健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财政制度。
总体来讲,体系上要统一规范,即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功能上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财政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调节分配、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机制上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包括权责对等、有效制衡、运行高效、可问责、可持续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改革时间表明确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没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答: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着眼全面深化改革全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大任务,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6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应当重点推进3个方面的改革: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二、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
三、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
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是什么?
答: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的6句话、24个字展开: 一是完善立法。树立法治理念,依法理财,将财政运行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是明确事权。合理调整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促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三是改革税制。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地方税体系,坚持清费立税,强化税收筹集财政收入主渠道作用。改进税收征管体制。
四是稳定税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保持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合理控制税收负担。
五是透明预算。逐步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推进民主理财,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
六是提高效率。推进科学理财和预算绩效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预算改革瞄准“七项任务”
问: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答: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主要从七方面推进:以推进预算公开为核心,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研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问:为何把建立透明预算制度放在预算改革首位? 答:预算公开本质上是政府行为的透明,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也是依法行政、防范财政风险的需要。我们常说,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怎么让群众能看懂、社会能监督?提高透明度是最有效的途径。
目前,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围绕建立透明预算制度,要完善全口径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并推进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之间的统筹;进一步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和内容,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
问: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已经启动,下一步规范地方债管理方向是什么?
答: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还将继续扩大,同时要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向社会公开政府家底;二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倒逼政府珍惜自己的信誉,自觉规范举债行为。
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全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改革总的要求是,疏堵结合,开明渠、堵暗道,加快建立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问:这次深化改革在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有些什么考虑?
答: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优惠政策过多,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约50项,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省(区、市)。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执法不严或者出台“土政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变相减免税收,侵蚀税基、转移利润,制造税收“洼地”,不利于实现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影响了公平竞争和统一市场环境建设,不符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
今后,除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外,起草其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突破国家统一财税制度、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不能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清理规范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违反法律法规的一律停止执行;没有法律法规障碍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明确时限的到期停止执行,未明确时限的设定政策终结时间点。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审查、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强考核问责,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六大税种引领税制改革
问: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完善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改革重点锁定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改革目标是按照税收中性原则,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下一步营改增范围将逐步扩大到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十二五”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目标,相应废止营业税制度,适时完成增值税立法。
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改进征收环节,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加快煤炭资源税改革。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水流、森林、草原、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按照重在调控、清费立税、循序渐进、合理负担、便利征管的原则,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由人大常委会牵头,加强调研,立法先行,扎实推进。探索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抓紧修订《税收征管法》等。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如何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答:政府间事权划分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从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看,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前提。目前我国中央财政的集中程度并不高,国际上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都在70%以上,美国常规年份也在65%左右。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主要是在保持中央与地方收入格局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遵循公平、便利、效率等原则,考虑税种属性和功能,将收入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地方掌握信息比较充分、对本地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税基相对稳定的税种,划为地方税,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收入划分调整后,地方形成的财力缺口由中央财政通过税收返还方式解决。
此外,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要充分考虑公共事项的受益范围、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以及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根据这样的原则,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的事项集中到中央,减少委托事务,通过统一管理,提高全国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将区域性公共服务明确为地方事权;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在明晰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中央可运用转移支付机制将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
中国准则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4年1月至7月,财政部陆续发布/新增了八项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新增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最新准则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八、《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1993年发布、1999年、2000、2014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篇四
摘要: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十二五’期间改革的重点。未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财税体制改革是一个前提。所以,没有财税体制的改革,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未来,也很难建设成一个公平、正义、善治的现代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字: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中的重点,我们更加应该予以重视和完善,所以新世纪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做好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相关工作。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试编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探索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继续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透明度。三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清理政府非税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然而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不但要做到以上三方面,而且还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根据《建议》精神,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以往财税改革的经验。所以“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整体设计,协调联动。妥善处理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财政与金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全面设计,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各项财税改革之间以及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三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既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谋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财政体制。所以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同时,我们也应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并且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从
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建设,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我们也需要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加快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结合修订预算法,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完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最后,我们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问题,逐步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全面改革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完善消费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按照强化税收、规范收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财产税制度。按照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以维
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一般地方税税种,在中央统一立法的基础上,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并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
这样,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使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更好,成为未来的世界强国。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篇五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旧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很难大力支持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而这种“新常态”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现代经济发展核心地位的财税和金融,必须率先进行并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因此深化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财税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3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266-02 doi:10.13535/.11-4406/n.2017.07.127
河北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全面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基本确定改革思路并进行了高端的顶层设计,以此来进一步整合改革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其中河北省的各项改革整合问题尤为突出。河北省对如下方面率先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对部门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细化管理;其次,对政府间财政支出明确了责任划分;再次,改革实时监督,使其具备了旁站式特征;最后,改革县乡财政体制等,但是各级部门改革工作没有实现完全对接、改革进程,步骤和成效不一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北省财政厅为了梳理、整合,提高上述改革成果,提出了构建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举措。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遇到的瓶颈
2.1 缺乏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
支出预算约束的弱化,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过度强调收入任务,出现了丰年缓收、歉年重收的现象。预算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还体现在没有对预算资金尤其是超收收入的执行进行制度性约束,年末追加的情况频发,不利于依法治税和实时监督。河北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包括改革部门综合预算、完善项目预算、实现中长期滚动预算、开创全过程绩效管理相继推出。但是,河北省的系列改革缺乏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缺乏科学的预算决策机制、零基预算方法应用不彻底、缺乏透明的预算公开制度和程序以及配套的预算法律制度等。
2.2 税收制度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税收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也要通过税收这个工具来实行宏观调控并调整收入分配。其中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收收入占比较低,而流转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却占据主要地位,这就导致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力较弱,难以发挥其自动稳定功能。
2.3 改革结构不合理
国家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的比重失衡,税收收入占比较低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导致非税收收入远远高于税收收入,而且即使是在税收收入内部,直接税收收入与间接税收收入的比重也呈现失衡的状态。在税务改革中,部分税目定位不清晰、不明确,导致河北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职能与定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财政,优化配置资源、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也需要科学的财税金融体制来保障。国家首次开宗明义地对财政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提升了财政的地位。
3.1 一个总体目标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通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使之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全的制度体系、规范的管理制度、平稳的运行程序、公正公开的政策、透明的工作流程、高效的宏观调控和健全的法律保障,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2 两条主线
首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进行了重大转变。深化财税改革决不能偏离市场机制这条主线,市场机制发挥程度是检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最终成效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其次,发挥省级和市县两个积极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市县利益紧密相连,市县政府高度关注,因此在维护市县利益的基础上改革省级层面的设计和推动改革,注意调动省级与市县共同的积极性。
3.3 三项主体内容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如下三项内容:首先是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其次是税收制度的改革;最后是事权和支出责任高度匹配的制度建设。这一系列变革要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以制度措施为途径,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具体到市县,还要对市县政府债务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定位科学的现代转移支付制度,主要表现出基础性转移支付为主,辅之以?o钭?移支付,并通过横向转移支付予以补充的特征;努力构建现代地方税体系,做到“四个相对”,即相对完整的税种、相对独立的税权、相对协调的征管、相对健全的法制;完善市县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划分省与市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3.4 四大联动改革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四大改革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成为其他系列改革的支撑和保障,并对社会、经济等领域变革的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到地方,应着重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科学管控财政收入、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细化机关经费管控等。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4.1 提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观能动性
4.1.1 优化理财观念。财政部门要以现代化理念为依托,打破传统的理财思维的局限,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与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的政治经济理念来持续提升财政的作用,并将之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使之在社会保障、产业升级与收入分配等方面参与国家治理,进一步提高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4.1.2 制定超前的改革方案。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省级及市县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平衡横向管理与纵向调控。基于横向管理层面,地方财政部门要规范财政来源,有效整合公共资源,进行科学的财力统筹,对部门预算进行制度化建设以及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等;基于纵向调控层面,在改革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系列转移支付制度,均衡辖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县级财政部门要归集汇总各部门分散的财政性资金,专人专管,并结合资金的性质有效整合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预算。
4.2 规范预算管理制度
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应该具有“强公开,重支出,清挂钩”的特征,河北省要建设阳光、责任政府并进行依法行政需要建立起预算公开制度。因此,实现预算公开范围扩大,并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完善预算公开机制,强化管理制度的监督,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平衡状态及赤字规模预算的审核重点转移并拓展至支出预算。支出挂钩在特定时期发挥出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推动作用,但是也使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了失衡的态势,因此规范预算体制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就是挂钩事项的清理。
4.3 开放金融市场体系
扩大金融业的经营范围是开放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扩大开放。扩大开放范围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有利于持续服务于社会实体经济,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金融业应利用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快速全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拓展进程。金融市场需求层次的细化和相关产品的多元化,要求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内部改革,均衡直接融资与间接金融的比重,健全保险经济的补偿功能。
4.4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建立以国家社会信用部门为核心,并与各级社会信用部门密切联动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共同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其次,把推行示范点建设、相关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以此深化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再次,将政务、商务、社会以及司法诚信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最后,建立健全信用立法,建设我国社会信用记录和服务机制,深化并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奖惩机制。结语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收入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的发展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就成为了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分析改革中的不足和弊端,制定科学高效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实现财税金融体制的良好构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财政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是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课题号:2016245,课题组成?t:王培,周少燕,刘树,朱燕萍。
作者简介:王培,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教师,财务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中级经济师,硕士;朱燕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教师,讲师,中级会计师,硕士。
(责任编辑:周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