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总结,不管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总结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在写总结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模板和范文,但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真实性。通过阅读总结范文,可以了解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总结写作的风格和特点。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一
近几年来和孩子学习了《大学》《中庸》《孝经》《道德经》《论语》等国学经典书籍,经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证明,也是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中不仅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做人做事的准则,其中闻名于世的古典著作《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两千多年来,孔子“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为不一样时期,不一样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经过和孩子学习国学,让孩子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对父母就应当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就应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就应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孩子从小就要讲礼貌,尊敬长辈,国学知识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国学知识里的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盏明灯,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引正确的道路,我们要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让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之光照耀全中国,全世界!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二
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读书作为一种成就未来幸福的手段,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想憧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总是与考试联在一起,这样的读书不仅机械、乏味,甚至是痛苦不堪的。经验告诉我们,让读书变成一种享受,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途经。只有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了乐趣,体验到了快乐,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素养,诵读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要丰厚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走出“一切为了分数,一切服务于考试”的怪圈,重构校园诵读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诵读不仅仅是一个识记认知过程,而是融入了情感、态度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风声、雨声、诵读声,声声有情,读出诗情画意、读出人文情怀,从而真正培育孩子的诵读兴趣,让孩子和教师喜欢古诗,让诵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难怪六年级的杨晓莉同学在诵读经典心得中这样说:“自从开始经典诵读以来,我再也不怕朗读了,以前每次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我总是干着急,不敢读,即使读了声音也像蚊子叫。现在不同了,因为古诗词简短有味道、有节奏,我很喜欢读,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双休日回家后,我经常召集小区里的.小伙伴背给他们听,谗死他们了。现在有几个小伙伴居然也在悄悄地背诵呢,还说约定时间要向我挑战,我可得加油啦!要是输了,那可倒八辈子霉了。”
“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人生之塔不是一砖一瓦构建的,需要从现在起日积月累,奠基丰厚的智力背景和人生底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诵读中华经典之路上,我们相信,一批彬彬有礼,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的“阳光少年”在蔡家场小学这个充满朝气的阳光校园中将会不断涌现!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三
一说到国学,也就是国家的基本学识吧!国家在概有行孝道,讲文明等等吧!遵守国法!讲道则尽责任!
那我就出来说说行孝道吧!在我们九年级政治上学到,我们做为子女的应该要做到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了,我只是在学校宣传栏上略微看了一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儿子为了能治好母亲地眼睛需要鹿奶才可以治好,而亲自扮演鹿到鹿巢里面去挤奶给他母亲喝,这个人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挤奶给母亲治病,这可是一个特大孝子。
在法律上是每个人都要尽到责任的,不管事大还是事小,都要全心全意地把它做得更好,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听广播时,讲的国学题目就是说:“我们不管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都要向完美看齐。”在这个上我触发感想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都是扮演着不同地角色地,而每一种角色都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我们做为子女的.,孝敬父母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义务的完成这件事;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也是我们要去做的。
我总结出了一些人生道理:我们做事不一定要求回报,做到完善就好再好不过了,要做一个大孝子,对父母首先要恭,接着要敬,然后要对朋友忠诚,以信服人,对长辈有恭有敬,对他们才有礼貌,要做一个诚实守信,遵法守法的一个初中生!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四
收到《国学常识》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放假外出,书评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说实话,《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说的却是,这些文化,现在知道的人又有几个呢,有几个人会关注呢,社会是进步了,我们的知识面再不断扩展,不断的在接受新的知识,可是对于我们的传统,我们却一直在忽视,茶道起源于中国,而现在却流行于日本,韩国也在申请中秋节,而中国人在干什么,在过圣诞,过2.14,我并不反对洋节,但是在过洋节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难道就要丢掉吗,你问问现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节,但对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计不多了吧。当然这好像与本书无关,但至少从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国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知识是很缺乏的,是该补补的时候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现在图书市场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了,题目吸引,而知识点也很多,每篇都很短,茶余饭后看上几篇,很是惬意,非常感谢《好书抢抢看》栏目!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五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六
历史,宛如一场绚烂多彩、扣人心弦的舞台剧。但最终戏终人散,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卷帙,让我们在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读出无数的悲欢离合与惆怅。
从小,国学就陪伴在我左右。
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学会了背诵《三字经》,读懂了里面很多的故事,从中也学会了很多。其中不能忘怀的,是黄香龄的孝顺。也是她,教会了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年级,我总会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晃脑地读了又读,背了又背。于是——李白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诗句总让我爱不释手。
三年级,老师给我们讲《宋词》。从欧阳修到辛弃疾,再到李清照,我不得不惊叹中华文字的奥妙,不得不惊叹词人们的才学,也不得不让我爱上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国学。
四年级,教室里弥漫起了国学的'幽香。到了下午就成了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每天都会有一个同学来讲述自己喜爱的三国里的故事。情节总是那么扣人心弦。有时候上课,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一些水浒、西游里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好不乐乎!
五年级,《千字文》的故事让我们称奇。它的编写者周兴嗣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将它完成,且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可一夜之间,他的头发也全白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久。
六年级,我们开始学习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一部分。历史,好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画卷,让我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那帝王庞大的功业;贤者绝顶的智慧;将帅领兵战功的传奇;英才特有的豪杰。让我在其中获得无数的人生哲理。
到现在,国学陪伴了我整整六年,也见证着我的成长。我相信,那国学中的经典与传奇,将会继续伴我成长。我也会将它们永恒珍藏。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七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八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一阵清脆的朗读声,在王家冲小学里传来,他们朗诵的是什么呢?仔细一听,原来是老子的《国学》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来的一种传统文化。我喜欢国学。因为他能告诉我们许多受益匪浅的知识。我更爱国学,因为他能使我们从蛮力小子变成一个儒雅少年。在国学中,每一个单元都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事的道理。道,使我们懂得不破坏自然规律才是真正的道,不乱使用兵器才是真正的道。
国学这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在华夏各地传播这,不被中华儿女们朗诵着。我喜欢国学,喜欢它那令人反思的语句。我爱国学,爱它那蕴含着深刻含义的句子。学国学,使我懂得礼让,学国学使我明白道是什么。老师们说的好,我们是踩这巨人的肩膀向上爬的。我们是踩着国学这个宽阔而高大的肩膀向上爬的。因此,我发自内心的感叹:学国学,我快乐!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十
我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国学经典则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载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识精髓,它为炎黄子孙书写出最为骄傲的`一笔。
从我刚学会说话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边,吟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此,我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我懂事时,外婆和妈妈开始教我背诵许多唐诗、三字经,但那时,我也只知道跟着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让妈妈这么想让我学习。
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刚识完字,学完句,语文老师就天天让我们背几首唐诗宋词,并给我们细细的讲解,我渐渐地明白了国学经典的底蕴。进入三、四年级,我们开始背诵和学习《三字经》《论语》,这些经典,我认为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有时候与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的时候,我义愤填膺,总想争个高低出来,“礼之用,和为贵”、“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些国学经典名句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不管谁对谁错,都能很平静随和的对待,和同学友爱相处。
国学知识博大精深,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它让我学会了文学的精美、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十一
国学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我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里,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我目睹了一个个帝国的兴衰,一幅幅历史的画卷。
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
什么是国学?虽说百年来不断在讨论,但是并没有大家都认同的说法,因为这是个新名词。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初用新学和旧学、中学和西学这样不同的名字来区别。后来又提出国学的名词,其实也就是中学,也可以说是一种旧学,因为它是国产的。在一段时间内,把中国的文化都加上“国”字,比如说中国的绘画称国画,中国的武术称国术,中国的戏剧称国剧,中医称国医。
国内学者对国学一直存在着两种态度。一是“国粹论”者,一是“国渣论”者。前者崇古嗜古,认为古代学术文化都是“国粹”,后者则非古反古,认为是“国渣”,要人们“爱惜精神,莫读古书”.这两种态度,都是片面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复杂的,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精华,否定和扬弃糟粕。如果不去接触,不去探讨和研究,又怎么知道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呢?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而且延续到当代的唯一国家。所谓东方文化,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国人一直不断的在研究,我们自己如果弃之不顾,严加拒绝,那就等于无自知之明。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十二
在xxxx年x月,我有幸参加了广州市举办的经典教育培训课程,实在受益匪浅。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十三
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拿在手上沉甸甸,里面内容的价值更是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更是如获珍宝,现在终于能体会智博老师当时看完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比较多,我利用平时零碎时间终于看完一半了,就这一半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我整理了几项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国学教育的深刻认识。
第二类,体,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是:经、史、子、文。上次学习也听张恩富教授讲过,这次更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经”感触比较深,分享一下。就是儒经,主要是十三经,经过唐宋儒遂加增补篇目后,又有了“四书”。四书偏重心性修身,适合后人研读实践。古代科举考试是要从十三经中任取一句作为题目,来做千文内短文。所以古代举子都是要熟读十三经的,十三经正文是64万字。所以古人但凡能考秀才的,仅经典一项,肚子里都是背过上百万字的,熟读千万字的。从先秦到民国每位文人儒士都经历的共同的教育,这就是所谓“读书”又叫“读书人”。为什么古人背书厉害,是因为“读”就是吟诵,“书”就是指经史子文。吟诵的读书方法可以达到背诵而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艺。艺是用来熏陶性情,培养品格的。经史子文并不能保证品性的提升,而与环境熏陶和生活习惯关系更明显。需两者结合起来修学。这是智博老师为什么总是问我们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的原因了。艺的主要门类,有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说、玉石古玩等等,这些都是雅文化,雅文化则以品性为目标。国学教育的艺类,应为雅文化。一般以利益为目标,福禄寿、平安吉祥等等为俗文化。俗文化不是不可以学,只是不能作为国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去学。
第四类,用。经世致用的学问。比如平时大家比较少谈的政治,治国之学。其实这是儒家学的特长。历代大儒积累的治国智慧真如汗牛充栋,无法计量。这些学问,正常儒士都是必须学习的。而且儒士对经典理解到位了,对着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问题也自然而然了,加上心中有孔子,自然知道孔子当此之事应该怎么做。但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有谁从儒学的角度对政府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方策?所以学习国学教育是当务之急,不仅修身养性,还能保家卫国。
第五类,小学。主要是指一套中国文化的基础学问,即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工具书等。说起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让我想起前面提到的吟诵,说读书的“读”就是吟诵,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是老师直接传给学生的。现在的人否定汉语读音的意义,分裂汉字的音形义功能,用词本位代替字本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但是古人吟诵每个字有声音的意义,有些词句吟诵时还要去意象它的感情。只有用吟诵方式去全面的理解到一首诗词了,这才算得上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落实吟诵学习很紧要。
学到这里真是意犹未尽...因为不但了解到古人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读经典的字数,对陪孩子们读经典突然感到乐此不疲,对今后教育工作也增加了不少的信心。我坚信,只要坚持、照做,怀着一颗真心,一定会做到真正在传承传统文化的。
文档为doc格式。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十四
《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书虽然小,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别人。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
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助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篇十五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