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一
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增值性评价的理论创新和本土化应用对于全面深化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反思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当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评价目的重定级轻应用、评价对象重整体轻个人、评价内容重显现轻挖掘、评价方法重数值轻增值。因此,基于发展性、个性化、系统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该研究构建了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包括指标内容、阶梯设置、层级赋分和价值判断四部分,并且从建立信息化体质健康数据库、树立增值性评价理念、设立评价分析工具、创立教育评价生态四个方面提出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核心蓝图。《方案》中要求“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对于各种评价方式的实施提出了指向性的建议。增值性评价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价方式,首次出现在我国政策性文件当中,为教育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且增值性评价是一种利用标准化测验的各级各类数据,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来对学生各类成绩的前后变化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与《方案》中指出的“要充分运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精神不谋而合。这类方法由于其评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与实践,但是增值性评价如何本土化应用,还需要加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同时,《方案》在强化体育评价中强调,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2030”建设中,明确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优秀率达到25%的目标,且学生体质健康成绩要作为其在各个学习阶段毕业的硬性要求,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已然成为国家相关战略决策关注的重点。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学校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国家建设和民族兴旺的基础保障。新时期国外体质健康测评系统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结合,运用在线工具综合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化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效能进行科学评价,对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值性评价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学生体质健康领域实施增值性评价,能够创新评价形式,为建设科学而公平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一、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的反思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对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监测主要是通过一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但是,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的动态变化来看,抽测复核数据中有近三成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不及格,初中生有近15%的不合格率,小学生不合格率为6。5%,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合格率呈伴随着年龄升高而增长的趋势。评价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与评价体系的缺陷密不可分。
(一)评价目的重定级轻应用
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评定,重在促进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是运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成绩,来作为重要依据对学校体育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工作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并在21世纪初最终推行《标准》,要求每个学校每学年将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上报,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探索,体质健康测评已经趋于完善。但就目前的体质健康测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体质健康工作是为了定级而测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评数据进行收集并上报,重的是学生测评成绩及级别结果上报,而对于学生更为重要的评价反馈与发展应用则有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得到的数据评价也仅仅是简单的成绩数据而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也就无从说起。如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哪项身体素质处于弱势?课程计划有无干预?就目前来看,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解决。
(二)评价对象重整体轻个人
儿童青少年学生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的对象,在测试的过程中往往被当作一个整体,测试过程中个人的差异性则无法完全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测评频次的单一。我国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方法是由学校统一安排测试时间,一学年进行一次,测试的时间跨度一般在1-2个星期,并根据学生测试的情况安排一次补测,为部分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第一次的学生提供测试,并对其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一学年进行1-2次测评的评价方法更加注重的是体质测试和数据收集的效率,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对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定义,但这种方法忽略了测评的最初目的,即学生体质健康的诊断。因此,只有通过多次的诊断,发现学生当前的体质健康弱项与问题,并将其测评前期数据形成体质健康数据链,进而在后期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精准干预,才能充分发挥评价诊断的功能。信息化背景下,人脸识别、5g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常态化测试成为可能,学生在不断测试评价过程中实现个体的提升,这也是未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能够破解测评频次单一的有效渠道之一。
(三)评价内容重显现轻挖掘
《标准》中对于评价的内容(即评价指标)做了统一的规定与说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50米跑、立定跳远、座位体前屈等)。
测评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测试完后,一方面根据每项指标的权重得到相应的总分,另一方面,根据总分的多少标记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教师和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各类达标率,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显现的数据。基于大数据的新研究范式要求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本身面对的就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大量数据。因此,如何基于这些数据,运用专业的方法去挖掘学生各项数据纵向和横向的关联和规律,用于教师制订专业的运动处方,指导并干预学生的体育锻炼实践,以此来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这将是未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四)评价方法重数值轻增值
《标准》作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采用标准化的评分表对各个学段的单项指标进行了分数的划定,学生可根据单项评分表来对自身情况进行评定,各单项加权之和为其总成绩,最终以数值化的形式体现,评价的标准根据学年的增长而变化,各项成绩的加权总分进行等级确认,以此作为体质健康测评的终结。学生每年都将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体质健康测评(免测学生除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的学生自身体质健康数据形成了一个数据链。当前对于这个数据链的关注与分析,除了学生自身自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外,对于各项数据的增值分析近乎于无,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自身成绩与往年成绩的比较与进步无法得到展现,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数据进步或者是退步的幅度无法得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化管理库的缺乏,二是相关管理者数据增值意识的缺乏,在这两个方面的突破将是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
二、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
从理论层面看,增值性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成绩的“进步幅度”来进行评价的,适用于学生评价的各个层面。从技术上看,增值评价可用于任何内容的评价,既可以是考试成绩,也可以是道德发展、体质健康等内容。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强调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形成了以成绩进步幅度来关注学生发展的“动态”评价。这为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消解路径。
(一)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是改进而不是证明。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增值性评价体系的确立原则之一是要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价值取向出发,扭转传统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成绩和级别的价值导向。这是评价模型有效性和可靠性发挥的基本保障。
二是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即要以人为本,利用教育评价的手段,引导多元主体关注个体体质健康均衡进步和增长。在增值性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发展特点,尊重学生个体体质健康发展差异,公平对待各类学生,实现学生个体体质健康的均衡发展。
三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的全面性,既要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同时也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敏感期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系统性地进行考虑。
四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强调,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研究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评价数据,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评价客观事实,尤其是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全方位数据的收集,注重挖掘学生各项数据背后的相关性,为后期的运动干预提供数据基础。
(二)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基本框架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教育评价的主要过程包括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搜集评价资料、分析评价资料、进行价值判断四个部分。根据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发展的现状,以及增值性评价的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基于发展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本研究构建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见图1)。评价采用个体纵向发展、群体横向比较、运动干预质量三个核心指标来描述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情况,根据指标体系设置阶梯层级,参照阶梯层级进行赋分,最后得到增值分数,对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及发展过程质量作出价值判断。
1、指标内容
一是个体纵向发展。学生个体纵向发展增值分既要考虑学生过去(上一次)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也要考量学生未来(回归方程预测)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用学生个体纵向全数据链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过程。因此,纵向发展增值包括两部分:一是当前测试成绩(x2)与上一次测试成绩(x1)之差,二是当前成绩(x2)与预测成绩(x0)之差,二者共同组成学生体质健康纵向发展增值评价。实践应用当中,需要学生个体大中小学体质健康成绩形成共享机制,才能避免“各管一段”的弊端,为个体体质健康纵向发展分析提供数据链支撑。
二是群体横向比较。群体比较是指学生在校级群体或者区域群体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对位置,用t分表示。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成绩的特点,通常采用t=50+(u/6)x100进行计算,其中u是指以一批成绩的平均数为参考点,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该成绩距离平均分的远近程度,其计算公式是u=(x-)/s,公式中,x是个体成绩,是平均数,s是标准差。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原始总分进行标准分的线性转换,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测试成绩的位置,为后期进一步的运动干预奠定基础。群体横向比较要求大量准确数据作支撑,因此,建议学校或者区域相关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建立信息化体质健康数据管理库,以便更加快捷准确地实现数据分析与挖掘。
三是运动干预质量。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活动。运动干预是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纵向发展状况和横向比较情况,针对性地对某项素质制订运动处方,并由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中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系统,建立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为一体的常态化测试实验室,能够实现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通过一学期的运动处方实施,能够得到学生某几项素质的运动干预增值情况,假设干预前若干项素质的平均分为y0,干预后若干项素质的平均分为y1,y1和y0数值之差即为干预增值,将这部分过程性数据纳入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高质量发展。运动处方的制订可采取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学生体质健康弱项,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处方,也可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运动处方,通过测试来诊断学生的进步程度。
2、阶梯设置
阶梯的设置主要包括阈值的设定和层级的设定。实践过程中,阈值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评价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的发挥,需要科学而又艺术的处理,既能够让多数学生感受到自身体质健康的进步,又要保证评价的价值判断的准确性。阈值的设定可以根据目标导向提前设置,也可以在成绩测试过后用统计学方法来计算,还需要根据区域和学校的整体情况来判断,如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太均衡的区域与学校,横向比较的t分设置就应该大一点。本研究根据目标管理理念,采取测前设立阈值法,具体阈值见表2。层级设定即根据学生增值的阈值设定退步、稳定和进步三个级别。
3、层级赋分
根据阶梯的设置,对三个指标的三个层级分别赋分,就形成了可评价的具体分值。本模型设置退步积0分,稳定积1分,进步积2分。即三项指标都进步的学生,其增值性评价分数为6分,三项指标都退步的指标其增值性评价分数为0分。实践操作当中,对各个层级赋分也可根据学校与区域的实际来权衡,如要加大对指标进步学生的褒奖程度与范围,可以将进步层级赋分的数值加大,如要加强对退步学生群体的干预力度,也可将退步层级的表现赋以负分。
4、价值判断
根据层级赋分的设置,可以用增值评价分数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质量的评定,对于退步较多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了解和干预,对于进步的学生要进行相应的褒奖。评定三个指标都稳定(积3分)或一项稳定、一项退步和一项进步(积3分)的对象为稳定,不受褒奖。三项指标增值分数之和大于等于4时,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为进步,给予褒奖。三项指标增值分数之和小于3时,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退步。褒奖和干预的分数临界值亦可根据实际当中教学与行政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三、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应用建议
国外对于增值性评价的理论探索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发表的《科尔曼报告》,探索的是学校效能的评价问题。伴随着不断的实践研究得以成熟,国内对于增值性评价的研究更多聚焦在增值性评价的理论探索上,由于测评技术复杂,缺乏标准性测验等原因,增值性评价本土化应用研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对于学生水平的增值性评价仍处于积极探索状态。本研究建立的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当中不断验证和调整。
(一)建立信息化数据库是基础
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建立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基础。数据库随着追踪年限不断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庞大,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对数据库的维护直接决定着增值性评价的效果。在实施增值性评价时,要加强数据意识,用证据说话,构建区域教育的大数据。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在应用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质健康数据,并不断收集学生背景、学校情况、教师信息、学生过程信息等数据,建立纵横交错的网络数据库。数据库建立的同时,还要注重体质健康智能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健康管理软件开发,形成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为后期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运动干预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建立常态化体质健康测验实验室,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次自主测验,所得的数据为学生过程性的评价提供资料。此外,假设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是一个“斜坡”,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处于斜坡的某一个点位,学生体质健康的爬坡速度可以有效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效能,衡量爬坡速度就需要多重数据的有效支撑,多重数据的有效支撑可以建立起学生体质健康达成成就曲线图与“爬坡图”。总之,增值性评价作为一种量化评价方法,数据库的支撑是后续的评价基础。
(二)树立增值性评价理念是关键
增值性评价的思路与理念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核心理念参考。学生增值评价应树立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的理念,树立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一种新的评价方式的产生必然引起新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应是其隐含的评价理念。增值性评价的理念是运用学生成绩的前后差异程度来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教育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常规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与《标准》制定的“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引导锻炼”三大初衷有所偏移。原本的评价方式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总体监控与把握,但也导致了诸多问题:部分学校为片面追求体质健康“及格率”“优秀率”等指标的提升,在数据的真实性等问题上做文章;
有些学生在测试成绩已经达到及格的情况下,主动放弃部分项目的测试;
也有些体质健康弱势学生为了追求及格的分数,不惜铤而走险,请人代考。因此,有必要引进增值性评价与原来的评价方式形成有效的互补,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效能评价和提升学生对体质健康的内核动力,让学校重新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让学生增强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关注。
(三)设立评价分析工具是根本
选择合理的评价分析工具是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应用的重要方法路径。模型的设计为评价提供思路,运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则为大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便捷。专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将模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编程处理,实现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增值性评价模型有获得分数模型、协变量校正模型、马尔科夫链模型、多因变量模型、交叉分类模型等,比较成熟的相关统计学分析软件有spss、mlwin、hlm、mlinn、tvaas等,这其中又以tvaas系统应用最为成熟,tvaas系统亦称田纳西增值性评价系统,目前,美国大部分州都在使用tvaas系统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每类软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评价因素水平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软件分析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符合项目评价特征的分析软件,以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亦可与第三方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将专业技术部分交由技术人员处理与分析。
(四)创立教育评价生态是保障
良好的教育生态评价是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落地生根的有效保障。教育评价生态是指,从评价相关因素出发,以多维结构性视角,观察教育及其相关元素的作用和运行状态。教育评价生态强调各个相关因素的有效综合,来促进教育评价整体高效能的发挥。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在改革实施中,需要通过分析国内外体质健康发展态势,发现评价当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优化评价生态。一是增值性评价相关理念。评价理念对于评价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新评价模型实施与应用中,应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形成教育评价理念共识。二是评价主体的主客体。评价主客体的认知与实践对于评价生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包括被评价的学生、评价的研究者、实施与评价的制定者,评价的主客体需要勇担自身责任与任务,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的顺利运行。三是评价的环境影响。良好的价值导向与实施的顺利运行助推评价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的评价环境反作用于评价理念的深化与评价实施的推进,达成评价的最优运行状态。
增值性评价作为国际化研究的产物,需要理论的借鉴和实践的探索,创新和发展现有增值性评价理论和模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增值性评价体系,能够助力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本研究构建了本土化应用的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模型,以期能够科学而公正地评价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监控学校体育工作效能,充分促进《标准》的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引导锻炼功能的发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体质健康增值性评价的探索,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时代担当。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二
一、为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力,必须按一定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分层教学。
体育教学中“吃不饱”“吃不了”是通病。按其能力素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层教学,这其实也是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之必然趋势。有一项大学学生身体素质测验调查结果,达到及格标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xx%,不及格的却达xx%,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长期积弊之所在。而分层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为更好地达到教师教学的终期目标: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学生自身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必须借助于体育的人格教育力量,培养学生创新之品格。
教师可以结合讲解教材中的集体项目内容如球类项目、接力赛等,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在耐久跑、障碍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之毅力,不畏艰难之勇气,勇于拼搏之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与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到这一些,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为自己、为集体,智慧的火种从此埋下。
三、必须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释放学生,还他们以自由的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
传统体育教学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模式已是昨日黄花。那种以教材为中心,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的教学,必然在组织教法中忽视学法、学生个性差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与当今所倡导之“素质创新教育”大相径庭。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最大程度上”“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积听从教师学习有效得多。”这样,以创新教学为目标的教学,释放学生,还其以自由的空间与时间,必然地带动了他们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执著追求。
四、要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必须先有具有创造能力型的教师,师资是关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行,作为培养体育创新能力学生的教师也应面临着重新学xxx修的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目前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学会学习方法为主;要求体育教学要和健身教育结合起来,和学科联系起来,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与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创新能力型的教师怎么能行。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海无边,教师也绝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寻不见一条适合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走创新教育之路,让他们在创新思维中体会成功,这样的教学势在必行。一点呼吁:让天下所有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父母,让天下所有着力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老师,都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让他们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求新、求进、求发展!
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不懈努力,及时总结课堂中教学的不足,做到让学生易懂、易学、充分掌握运动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三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作为一名一线和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我认为体育课有以下几个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致的学习,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第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7-8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的四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然后对每一个运动项目实施完整、系统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帮助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学会1-2项运动技能,并能够在比赛中得以运用。此外,2022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第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对于我们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四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 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 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 面发展。
2.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 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 一体化教 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 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 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 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发扬刻苦学练的精 神,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
3. 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 理念。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 技能和健康技能等,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 础;重视系统安排多种运动项目的学练,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 验,协调发展运动能力;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 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运用到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理 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 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创设丰富 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倡导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 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小组学 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注重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 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 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 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学习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注重构建评价 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围绕 核心素养,既关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又关注学习 态度、进步情况及体育品德;既关注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健 康意识和行为养成。评价方法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评价主体 以体育教师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同时,重视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为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学习及学习评价指明方向。通过综合性学习评价, 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核心素养。
6.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 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 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 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 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五
(一)核心素养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 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 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1. 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 力。运动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 赛三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 与运用。
2. 健康行为
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 和社会环境等。
3.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 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 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积极进取、勇敢顽 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体育道德主要体现在遵守规 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体育品格主要体 现在自尊自信、文明礼貌、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
核心素养的上述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 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 体发挥作用。
(二)总目标
1. 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各种体 能的学练方法,积极参与各种体能练习,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 准(2014年修订)》的相应要求,改善体形,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 在学练多种运动项目技战术和参与展示或比赛的基础上掌握1〜2项 运动技能;认识体能和运动技能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所学运动项目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并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规则;经常观看体 育比赛,并能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形成积极的体育态 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
性,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逐步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掌握 个人卫生保健、营养膳食、青春期生长发育、常见疾病和运动伤病预 防、安全避险等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和体验体 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挫折 和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知道在不同环境 下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参与体育学练、展示或 比赛对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遇到困难或挑 战自身身体极限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与同伴 一起顽强拼搏;遵守体育游戏、展示或比赛规则,相互尊重,诚实守 信,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充满自信,乐于助人,表现出良好 的礼仪,承担不同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正确对待成败;能将体育运 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因为正文内容过多,请大家通过网盘下载课程原件。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六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不仅可以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体育课堂练习,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行为规范,这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意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是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在教育改革道路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创新性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体育精神宣传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培养,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合理地借助信息技术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宣传教育,让学生在丰富体育教学资源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意识品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展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风姿,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国家运动员身上的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突破的精神,树立为国争光的伟大理想,以此实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良好体育品格的养成,加快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创新性运用体育游戏潜移默化地规范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为了实现小学生良好体育品格的有效培养,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就可以依据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依据体育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体育游戏,活跃体育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进行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此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实现学生体育品格的有效培养。
创新性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品格。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通过讲解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感人故事或让学生观看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来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品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载体之一,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情怀。通过学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经受民族文化的洗礼;三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或通过训练、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坚持、勇敢、自信、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自尊自信、顽强拼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体育品格。
创新性捕捉时机,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品格。在进行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过程中,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迟到,不早退,在授课时文明用语等。值得注意的是,培养体育品德要善于捕捉时机。
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细微整合体育品格。课堂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在体育练习中的不足,方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改善。为了实现学生在体育练习中的综合性成长,教师就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完善,注重在课堂中捕捉学生的各种行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表扬与批评,及时制止学生恶习的同时放大学生在体育练习中的正能量,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通过课堂评价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学会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以此确保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体育品质培养任务的高效完成,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开展。
经笔者多年教学实践,通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品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体育学习,提升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同时还能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达到预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的带有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和审定教材、进行教学组织管理、开展教学活动和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要让这一法规性质的指导性文件真正发挥权威性的作用,关键在于落实。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十年来的历程表明,只要省、市、县(区)上下一致,行政、教研、学校齐心协力,学校校长真正履行课程改革实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无论是体育课程实验还是阳光体育运动都能得到落实,取得实效。
有专家把课程分成理想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等若干层次。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追求“理想”,应该有前瞻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三个面向为课程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当然,我们也要面对现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我们的课程改革既有理想追求又有可操作性。我认为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做到了这一点。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下,将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中间需要教育行政机关从基层学校和一线体育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基础;需要教研部门做好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为课程改革实验铺路架桥,为广大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需要学校的校长确实履行课程改革实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既要对家长负责,又要对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负责。当然,最终更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当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真正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江苏省教育厅在2011年版新课标出台前后,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首届基本功大赛的举办、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的推进、第二届万名体育教师培训的开展、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的建设、江苏省体育教师体能测试标准的试行、中小学塑胶化场地建设的试点等,为江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更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江苏省一大批学校的校长和广大体育教师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意识十分强烈,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张宏霞校长带领该校体育教研组对创建将小学体育课程与阳光体育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其《足迹》一书记录了该校十年课改的心路历程。南京市下关区五塘小学则将童谣和体育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课程,被南京市教育局的同志称为“金陵第一大课间”。
回首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十年前我们在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2001年实验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热情而又率真,感性的成分比较多。而今天我们在学习、贯彻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则多了一份理性,冷静和沉稳有利于三思而后行,但我们决不能丢掉那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我认为在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对学校体育育人的功能仍不够重视,有的甚至认为提“育人功能”是贴标签,是体育教育功能的泛化。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大量的体育教学现象警示我们只教“技能”不提“育人”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例1: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或体育比赛的时候,不少学生为了争得“第一”不遵守规则,教师不仅没有指出,没有纠正,反而宣布其为胜利者,这对那些遵守规则的同学是不公平的,实际上是造成了一种伤害。
例2:全国第四届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上,有一节跳箱课,由于教学任务紧,教师顾此失彼,跳箱后的垫子滑动了,教师也没有指出来,没有让学生重新铺好垫子再跳,出现了很多安全隐患。
例3:也是在这次展示活动上,由于“技能”教学要求较高,有少数学生做不了,很害怕做,教师这时如果能将这部分人组织起来适当降低难度,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教育,让他们在同学的帮助下能基本完成学练任务,那就是一个着眼于“育人”的教学范例了。可惜,上课教师没有关注到这“少数”学生。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中小学开设的其他课程相比,其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此,它有别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启智类课程,它属于技艺类课程。一般地,启智类课程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是以客观实践为依据的求同思维,而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艺类课程的思维特征是以主体体验为根据的求异思维。
其次,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建立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就是体验。顾渊彦教授指出:“学生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而获得的身体认知即是技术,而技术通过不断实践被掌握,则是技能。”他还强调:“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属于认知范畴,它是人类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领域——身体认知。”[2]这种身体认知和其他文化课的认知不同,主要是通过体验获得的。
再次,体育课在操场上,和其他学科相比相对开放。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加上身体练习的特定学科性质是最有利于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因此,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生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活动。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照搬室内文化课的发展模式,以语言、文字、数字、符号为载体的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而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特有的情境和条件,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更直接、更鲜明、更强烈的刺激,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提升社会适应力。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周兵教授将体育技能学习比喻为一个金字塔,最下面是基础运动技能,上面是专门运动技能,最上面是专项运动技能。他还认为初中体育学习内容是发展基础运动技能,学习专门运动技能,体验专项运动技能。我赞成他的观点,对小学而言主要是学习并发展基础运动技能,体验专门运动技能和趣味化了的专项运动技能,例如少儿趣味田径项目。
说到底,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整体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应该立足于课堂,在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操作上下功夫,引领中小学生走上一条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大道。
这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一心一意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着想;这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去与学生交流、沟通;这就必须要有一颗年轻灵动的心去和学生一起互动,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坚持育体育人。
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我们要坚持做到五个关注:[3]
2001年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广大体育教师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倡导下,在关注评价功能的全面性,实现评价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新课程评价理念还处于理论的层面,没有较简单、易行而又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标准,加上不同思想观念的专家的不同解读,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最明显的缺憾是对学生在体育学练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的缺失,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键同志所指出的,“从新世纪开始的课改,其创新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新课程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列入教学目标的五大领域之中。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令人遗憾的是,在本次展示活动(第五届全国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中,直接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有关的课几乎没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4]。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着眼于发展,通过技能和体能的阶段性测试让学生了解这一学段自己的学练成绩固然重要,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解决学练中的困惑,调节学练中的情绪,促进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互动,克服学练中的困难,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则更重要。
教师如何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呢?
自我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方式,又是一种评价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通过反思与交流,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形成自我反馈,从而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也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性等功能。
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广大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参与体育锻炼,陶冶身心,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各校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延伸、巩固和深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情境,我省张家港市、徐州铜山区和连云港赣榆县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创造了新鲜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例如张家港市在领导重视的前提下,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创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机制、内容、形式和方法,形成了张家港市阳光体育运动“333模式”,即三个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与群众性比赛项目相结合、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三个兼顾(共性项目与特色项目兼顾、传统项目与新项目兼顾、形式多样与锻炼实效相结合)、三个延伸(由晴天向阴雨天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他们努力探索和构建“阳光体育”长效机制,6年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长盛不衰。
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很不均衡,在一些地区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另一些地区却冷冷清清,而这些阳光体育运动未能得到有效开展的地区恰恰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上同样冷冷清清。这值得我们深思。
要认真实施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必须将阳光体育运动纳入课程建设,让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看作是自己份内的事,像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那样制定好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方案,并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好阳光体育运动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拓展和深化课堂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终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孟文砚,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
相关热词搜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读后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篇八
以前,体育课都是一个样子,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而且也习惯了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生学。而这次新课程改革则不同,它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注重实效,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精神。也真正促动了我的思维发展。
下面,我谈一下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及思考。
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对体育课进行了进一步完整的科学化的定义和阐释: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鲜明的指导思想在给我们体育教师指明方向的同时,对传统的重竞技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谈到学生的运动兴趣,我们以前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只是想把要教的内容迅速地教给学生,自己过瘾了,但是也很累,可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感兴趣吗?我没有考虑过。现在想想,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一定不高,因为他们总是盼着自由活动。这说明,上课的内容根本没有吸引住他们,他们不感兴趣。
我觉得,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组织方法激发起学生运动积极性,在学习到体育知识的同时也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其做为自己终生的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新课程标准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体育教学改革改到现在,改革思想不断地落到实处,开始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开始真正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日趋完善的体育课程标准使学生见到了瞩光,也使人们体育教师的工作方向日益明朗。
通过上了这一学期的体育课后,发现自己对体育的爱好又增加了几分。体育带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心情,亦给予了我们必要的健康。上体育课,让我们充分的享受生活,放松自己,其尽妙之处,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更好的学会生活。
体育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利用体育这一特殊活动方式所进行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传播,是人们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它以多种形式展现人们在体育领域进行社会交往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体育交往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规范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对交往参与者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并在公正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个体的伦理准则和共性,因此最集中体现体育精神,对人的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提升有强制作用和指导作用。
体育运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友谊合作精神、拼搏进取精神,无不给人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对人生产生深深的影响。因此,我们学习体育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创造功能、娱乐功能、育才功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体质同步增长,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