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教案点评篇一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二、课后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给下列字注音
猷()笃()恸()舆()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敬素好琴()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乃英雄也()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索舆来奔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体育教案点评篇二
一、教材分析:
《蒲公英》(苏教版第五册)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所作的不同选择的不同结果,告诫人们,在选择人选生道路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指导,脚踏实地地做人,这样才不至于浪费自己的一生。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降落伞们随风飘荡;第二自然段写太阳公公对他们的亲切嘱咐,第三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选择,第四自然段写种子们的不同结局。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画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动画,画面音: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儿纷纷出发。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蒲公英的孩子们纷纷出发,你们知道它们去干什么吗?
生:传播种子
师:对,在它们播种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题目就是:蒲公英
板书课题: 蒲公英
点评:以动画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及从旧知识来设置悬念,揭示课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二类词语,抽读,再齐读。
2、出示要求掌握的词语,争做小老师领读,从几位同学中选出一位“最佳小老师”,得到一颗红五星。
3、请同学进行新旧生字的比较,说说哪些词容易写错,应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描红。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来读,其余同学认真听,指出优缺点。
点评:本教学片断打破了以往只是由老师单方面提出易错字词并进行强调的教学常规,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比较,并及时练写,注意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组织评议,引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2、配上动画朗读课文。
3、出示句子:
“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落降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师:这句话中说什么东西可爱?
生:绒球。
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还觉得哪些东西可爱?
生:……
师:这么多可爱的东西,谁能用“可爱”说一句话?
生:奶奶家的小鸽子真可爱。
……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东西可爱,也可以说可爱的什么怎么样。谁来说说看?
生:可爱的小白兔在吃青菜。
……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可爱”这个词安排在句子当中,可以说哪儿有可爱的什么。
生:奶奶家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师:小朋友看,“可爱”这个词的脾气多好,它可以在句子末尾,也可以在句子开头,还可以在句子中间。其实,我们学过的词语中,有很多词都和“可爱”一样,能变动位置。希望小朋友们以后在用词造句时,尽量多考虑给它们多安排些位置。
评点:在这个指导造句的教学片断中,教师由课文中绒球的“可爱”,引到生活中一些东西的“可爱”,非常自然。利用“可爱”说话,兼顾到在前、在中、在后的位置变化,提示造句时给词语多安排些位置,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找出课文中人物语言,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人物的语言,读一读。
2、细读太阳公公、降落伞和另个两个小降落伞的话,①太阳公公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金光闪闪的地方,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太阳公公的话有没有读懂。
出示卡片,让学生填一填: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能去,不能去。
师:但是,太阳公公是这样说话的吗?
生:不是。
师:他是怎样说的?(指几名同学读一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要注意读出“亲切”的语气。)
师: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他们是怎样说的?
分别出示以下三句话:
①“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
②“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③“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带来欢乐!”
3、指名读这三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评议,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第一颗小种子轻视土地、向往沙漠的语气和第二颗种子得意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对话。
5、抽几桌起来朗读,评出最佳小组,得红五星。
6、前后四人一小组朗读课文3-4节,可小组商量决定采用什么方式。
7、抽2~3组朗读,评出最佳小组。
点评:通过反复的朗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分角色等),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言,为复述课文打基础,同时,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并采用最佳机制,不使学生有厌烦感。
二、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小降落伞们听了太阳公公的话,说法和做法各不相同,它们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指名说说有什么结果。
3、小组讨论:它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4、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故事表演
1、师: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我们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在下次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让其他的同学也得到启发,好不好?那怎么演呢?现在要请大家来当小导演,为我们的演出出谋划策。如果谁提的建议最多最好,那他这将成为我们班的最佳小导演。要想当上最佳小导演有一个窍门,那就是认真读课文,一定要认真读课文,才能导演同学演好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该怎么演。
2、学生读课文提表演建议,同学评选出最佳小导演,奖一颗红五星。
3、分大组练习表演,教师指导:
1、语言要通顺,所以第一步要熟悉台词。
2、加上动作,表情,可适当加入想象。
4、小组表演,评选出最佳演员,分别得一颗红五星。
点评:学而能用,懂而会用,活学活用,这是学习语言的目标。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使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通过让学生争当最佳小导演.最佳小演员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四、延续故事
1、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的种子茁壮成长,它们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秋天,它们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上了蒲公英妈妈。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请你来当一回蒲公英妈妈,嘱咐一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能让它们落到泥土中去,不去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沙漠?
2、学生练习说话。
3、评议,选出最佳学生。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也意在使学生在掌握课文的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新意:
(1)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教师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竞赛性朗读、示范性朗读,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出语感,为理解课文、表演故事提供了必要有铺垫。
(2)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学生要争当最佳小导演,势必要去仔细读课文,才能设计好动作;最佳小演员要把这个故事演出来,也要认真读课文,用心记台词。这又促使学生去认真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
(3)在竞争中加强合作:通过评选“最佳”活动,创造竞争机会,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而小组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不是一个人的事,而需要小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协作,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地探索学习。
体育教案点评篇三
教案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是教学流程的依据。一堂课成功不成功,看看教案也能有一个初步的断定。教师评课往往只看课堂效果,而忽略了对教案的点评。其实反思教学就要先反思教案,对教案进行点评是评课的有效途径。教案点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理念:上课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一看教案便知,以教师为中心,教案中必定是大部分内容对知识的分析与讲解,很少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也很少有对学生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一般对知识列几条提纲,更多的是学性分析,问题设计,并且对不同学生回答的预测。
2、评问题:体现新理念的教案,必定重视学生的问题。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要提出问题。教师提的问题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好奇,能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是成功设疑的基本要求。这主要看问题是否充满着智慧。
3、评教法:教案主要不是对知识的理解,而是对教学时间的大体安排,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因此,要看教学方法是否单
一、是否灵活、是否有实效性。
4、评板书设计:通常教师把书中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用提纲式进行板书。这是比较传统的。优秀的板书要有创意,内容不能与书本相同,是提示式、图表式、思路表达式的为佳。
5、评作业布置:作业是否考虑到分层次,是否考虑到生成性、开放性的。也就是说不能完全事先想好,而是根据上课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出题。请看"政治论坛"中我刚发的一贴——案例点评实例。
汤洵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十分成功,其中关键点在于她的设计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扣文本,在研读文本中触发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合理迁移,然后再回到文本,达成对“思乡”的升华。
年龄是个奇异的东西,它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才让人真正明白某种道理。而明白时,又往往知之恨晚,对故乡的思恋也是如此。高一的学生,满脑子都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中的一切很无奈”。如果老师居高临下地讲解思乡之情,即使老师自己讲得很感动,可能也难以打动学生。汤洵老师则从学生喜爱的一首歌曲入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思乡感情的关注,然后导入课文《我心归去》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围绕课文进行阅读、品味、点评,朗读、体悟、思考,发现、交流、讨论,不断增加对思乡之情的感性认识,促成对思乡之情的理性思考。在对课文的理解到了一定火候的情况下,又恰到好处地进行拓展迁移,让学生在迁移和探究中明白思乡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明白故乡并不等于出生地,明白对故乡之思有着更深广的内涵。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结论: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整个过程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没有刻意地渲染,但将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匆匆》教学设计点评
看了尤莉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教学设计,又看了她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们欣喜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自然、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感到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与任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过程中迅速成长的脚步。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到,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有了这样的观念,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深入课改实践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应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做起,把课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放弃射门》一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教材。文章描写了在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发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围绕足球比赛中的射门展开的,文章首先着力强调了射门是足球比赛中最精彩、最有魅力的一瞬,每个足球队员都会竭力捕捉机会,举脚起射。感受成功的辉煌时刻。接下来以主要篇幅描写球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放弃射门的以及他对裁判的态度。最后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予以高度赞扬。
欧阳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学习。下面就是本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1、教学目标体现了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重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充分地阅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验,感悟,深入文本,语言基础得到了训练,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中受到人性美的教育和熏陶,在幼小的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使学生的是非观、取舍观、道德观进一不完善。
2、创设情境导入,调动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本文是围绕射门展开,欧阳老师抓住这精彩的一刻,通过播放足球射门的精彩片段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感而发,有话想说,有想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致。
3、拓展延伸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福勒、对西曼、对球迷、对同学说几句话。”这样的设计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把对文章深刻的理解融入其中,并且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变得不再那么空洞。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点评
本节课上,老师凭借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把握与自身的教学经验,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作出了丰富又恰当的补充,创设了适宜本节课的真实存在的有效情景。整堂课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1、把数学知识的教学融于现实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学的高兴,学的扎实。老师创设了“在公园的的平行四边形空地上铺草坪”这一情境,将新知的学习与练习都置于这一现实情境中,通过数一数、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整节课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学习与巩固知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过程中,老师先让讨论、交流,最后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
3、有效的渗透了数学的一些思考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经历了“大胆想象——操作转化—验证猜想”这一过程,对学生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点评: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句句写枫桥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邓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悟,想像悟情,品评赏析等教学方法,还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像,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越位”,语言少而精,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情趣,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最终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 “对话”的桥梁。
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通过吟诵浅显的诗句,展开想像,进入意境,达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自然过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整个环节围绕景物,紧紧扣住诗眼“愁”字展开教学。那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更突显了境之静,人之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教师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和一个落寞的、孤独的、思乡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显,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不过可惜的是,浅显易懂的古诗一节课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
《可能性》点评
本节课学习的可能性是概率的初步,即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要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有些事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标准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可能性》这一堂课,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堂课一开始,设计了动物学校竞选班长这一情境,既富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动物学校竞选班长这一活动,很容易激活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上亲自参与统计,很容易理解在投票前三个小动物都有可能当班长,当统计了票数以后,当班长的就一定是小兔,而小猴和小松鼠则不可能当班长。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再比如,在课的最后,老师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并且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老师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统计哪个小动物能当班长,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的颜色,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三个活动转盘上的指针,观察指针分别停在那种颜色上,切实感受指针所停留的区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活动目的明确,要求清楚,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3.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从目前课堂的听课中发现:从学生这方面看: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分组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的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够等等。从教师这方面看,老师们都有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但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什么地方需要合作学习?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合作学习,怎样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怎样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思考的还不够。老师们注重的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从这节课的课堂上看到,教师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如,转转盘,一人转,其他小朋友按住边缘。再如,往口袋里放球,一个人把口袋撑开,其他的小朋友往里面放球。这样的合作是有意义的合作,此外,老师还细致地教给了学生合作的方法。老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讨论怎样放球才能符合要求,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按要求放球后演示汇报,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克服困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