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草原放牧教案篇一
1、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性质。
2、使幼儿能根据不同的节奏选择乐器,并初步学会识图谱演奏。
3、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热爱音乐的情感。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节奏谱、音乐磁带、小手小脚标记、乐器标记以及双响筒、沙球、铃鼓。
一、欣赏乐曲,熟悉旋律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你们来听一听,听完之后,哪个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听到歌里唱了些什么?
(放磁带2遍)
小结:这首歌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歌里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小朋友,他在放羊的时候看到草儿青青,牛羊肥肥,心里特别高兴,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啊。
2、这首歌给你什么感觉?
这首欢快活泼的歌名字叫做《草原小牧民》。
二、识谱选择身体动作
1、它还可以用好听的乐器来演奏呢!看,这是它的节奏谱。
(教师出示节奏谱)
⑴瞧,你在图谱上找到了几种不同的颜色?
⑵为什么是四种颜色?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用跺脚,“×× ××”用拍手,“×—”用扭一扭。分工合作)
⑶还有没有发现特别的地方?(讲合奏)
2、教师清唱,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总结:每小结的第一拍都是重拍,拍手第一拍要重,后面要轻,跺脚也是,扭一扭的小朋友要特别注意,要先拍一拍再扭,拍手也要注意在那一小结×的地方拍。
3、教师清唱,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打节奏。
师:这一遍果然进步很大,有轻有重之后好听很多呢!可是,还有没有发现什么地方打的不是太好?
(重点练习一下合奏的部分)
4、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演奏一下。
5、真好听,还想再听你们来一遍,行吗?
三、用乐器来演奏
1、瞧你们的椅子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认识它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椅子下面的它?
(主要介绍乐器名字合它的使用方法,注意点)
2、轻轻拿起你的乐器宝宝,我们来用它来演奏。
准备好了吗?
3、交换乐器演奏。
这是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子,讲述的是小牧民在大草原上骑马飞奔、高声欢呼的情景。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动脑,气氛活跃。对于音乐情绪的把握,音乐节奏的把握,孩子们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
草原放牧教案篇二
小说因情节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形象生动、人物的惟妙惟肖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人们的青睐也就使小说的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在小说的教学中,因为篇幅大多过长,教师往往把阅读移到课下,课上就以内容概述一带而过,而这样往往使多数同学都忽视了小说的精彩细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说的教学更要重视阅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就尝试给学生大量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情节的梳理、主题的把握容易得多。另外,小说的语言值得品味,以批注的形式赏析语言,弥补了以往教学中在语言分析上的浅尝辄止,留下了更多的阅读痕迹。内容上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们在深入了解“狼”文化的基础上受到极大启发,在彼此心灵碰撞的基础上产生思想火花,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教学目标确定为: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习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教学难点为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
分析文章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 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 之后交流初读体验。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教学重点、难点完成后进行知识拓展:积累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总结草原狼的特点。千百年来草原民族一直认为狼是草原的保护神。事实证明,狼是草原生态的天然调节器,内蒙古草原过去几千年一直保持着原貌,草原狼功莫大焉。在草原上,狼是草原人民的朋友、敌人、心中的神。那是因为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令草原人民深深折服。草原狼具有强悍进取、团队协作、顽强战斗和勇敢牺牲的习性,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草原民族的精神性格;蒙古人卓绝的生存技能和军事才华,更是在同草原狼军团长期不间断的生存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而且,狼又是草原战马的培训师,恰恰是狼对马群的攻击,才把蒙古马逼成了世界上最具耐力和最善战的战马。
本课的教授重在突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和发现感悟。本文故事性较强,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时,让学生从陈阵、大青马、草原狼三者出发来体会小说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在动物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精神。其次,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精髓,进而感悟小说的写作意图。由浅入深,层层引导,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加深。 整个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导引以及学生个性的张扬,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思维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理解与提升。
教学本课后,我感到自己的教学环节得以完成,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方面、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方面显得苍白,或有所忽略。多日后根据同事的教学研讨,我进行了更多的思考: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品析语言文字,在品析中促进学生收获思想启迪、情感的感化与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完成表情达意的实用价值,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性质。这一项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较难。学生语言习惯口语化,语言积累苍白,在公众场合不敢说话,不会说话。所以教师的在教学设计中要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设计要更精细、更要适合学生实际能力。对我们的学生怎么教?教师在备课时每个环节都要精雕细刻;每个大问题都要准备出几个小步骤,一点一点地架设小梯子、小台阶,对这一点要心中有数。比如:品析草原狼的人文特点(我在这个问题上设计的就太粗,导致学生回答不顺畅)。对于好学生教师问“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来说说狼的特点”,学生就会有较个性化的认识。而对于我们的学生(除较聪明的学生外),教师要做到给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让学生有目标地去认识。而对于有的学生教师的设计要细到把某个句子中某个词语提示给学生,他们才会有体会、有想法。就是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去感悟。而对于思维粗糙、情感淡薄的学生,他们茶壶煮饺子就心有而嘴说不出,教师还要提示他几个词供选择。
由此我想一个问题:怎样教最笨的学生。课前教师要有几套教学方案。比如关键处教师最示范,比如教师就某个问题细到提示出词语,问题做到最细。我认为平时的学生分析方法、思考习惯、学习技巧的培养至关重要。平时有训练,需要表现时才会有能力。看来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训练做的有欠缺。
“悟”是“新课标”的要求。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悟”,就语文学习来说,其实就是领悟、感悟语言,我们通常说某人语感强,即是说他语言感悟能力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期盼学生语感能力强,但怎样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反复思考叶老这些话的意思,有三点(这也是教材编写人反复强调的):一、教材是例子,教过的课文,学生就要能读懂读通读透,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二、文章是教不完的,教一篇就要让学生懂得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三、阅读技能的熟练得靠学生用心去“悟”,悟透后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很赞同叶老的说法,觉得课文不必每一篇都教,也不一定非教教材中的课文;教一篇就得有利于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否则学生掌握生字词即可,这是一;就算重点教的文章,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状况,重点突破某一点。俗语“伤五指不如断一指”,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学生的“悟”性,提高他们“感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有句名言说得好“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能创造先生。”这就是教学相长,因此,当老师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我认识到教师还要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在课堂上针对出现的具体情况有灵活的教学策略。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因此,采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初中语文老师的思路走,教师在备课中要把握好课堂激励和创设高潮。设置好课堂教学的情境、选得好课堂教学高潮的内容、把握好课堂高潮的时间。
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所有的学习材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阅读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读什么”,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读”,即进行阅读策略培训,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阅读过程,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的相应策略。我在教学文字较多、文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曾进行过如下的尝试:聚焦策略。
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搜集、处理、交流、整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必须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明确方向,缩小包围,寻绎信息焦点,方能跟踪追击,严密分析,准确把握。何为信息焦点?指的是课文中凝聚全部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即寻找关键句。篇有篇的信息焦点,段有段的信息焦点,句子也有句子的信息焦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关键的策略进行信息聚焦,关键句指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首括句、总结句等。文章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而句子又总是围绕着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因此,在阅读中寻找到了这些关键句,就把握住了段落的核心,其他句子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寻找关键句的策略实际上是个抓主要矛盾的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了原文章的主旨。 在阅读中运用概括信息策略,有利于促进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认知活动。因为要概括文章的信息,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取舍和浓缩,取舍和浓缩文章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对所读文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过程,因此,它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阅读策略培养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应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各种策略恰到好处的融入阅读任务中去,通过阅读策略训练,使学生能根据阅读材料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策略,学会学习阅读的方法,并逐步独立、自主地承担起自己的阅读责任。
其实学生间尽管能力上和智力上存在差距,但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能力和策略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慨叹学生的能力时,我们更多的应是反思自己,面对需而生情况努力找到最好的教学之路。
草原放牧教案篇三
一、设情激趣。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生:草原上有蓝天。
生:有马,有牛,有羊。
生:草原上有绿草。
师:同学们,说的真美,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和清清的水。还有壮壮的奶牛,肥肥的.羊儿和奔驰的骏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了解一下蒙古草原的风情。感受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吧。请坐。
1.听辨节奏。
××︱×—︱××︱×—︱
师:现在,我来打一条蒙古族歌曲节奏,你们能试着模仿吗?由强—弱。由弱—强。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现在来静静地听一首蒙古族歌曲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听着这首音乐,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我们前面练习的节奏呢?
生:(感受到了。)
师:好,这些节奏型就是这首乐曲中的基本节奏,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歌曲的重点节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音乐,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打这条节奏。《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做的不错,现在我们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好吗?听着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
(草原就是我的家律动)。
二、学习歌曲,走进音乐。
师:;同学们做的真棒,有点蒙古族感觉,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到底唱的是什么?(播放歌曲草原上)
师: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生:蓝天
生:羊儿叫
生:草原好热闹。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抒情,激动。
生:甜美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草原上》。
师:首先,来认认我们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3。
生:3.
师:这个又是什么音呢?做出手势5。
生:5.
师:两个都说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音,大家一起说好吗?做出手势6。
生:6.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学学这三个音的音高位置。同过这三个音的学习来学唱《草原上》这首歌曲。
师:同学们我们边唱边用手势体会音高。
师:356,216,51653.
356,216,12516.用手势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学习乐谱,乐句学会后连起来唱。
师:我们现在用身体来感受一下音高的位置。老师带领学生根据音高的位置来用身体感受。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歌词,大声有感情的来朗读。
生: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再有感情,声音洪亮的来读读歌词。
生:朗读歌词。
师:老师领你们读一遍好吗?
生:和老师一起很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很好。现在我们小声的跟着钢琴来试一试唱歌词。
生:和着音乐小声唱歌词,一段。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不错,我们现再勇敢点再来唱一唱歌词吧。
生:1遍。
师:请同学们再唱的跳跃活泼一点,注意声音位置。
师:弹琴伴奏。
生:唱。
师:注意长音的位置,发音要准。
生:唱。
师:让我们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激情饱满的再来做一回小牧民。还记得我们的节奏么?请你们在歌曲前奏部分打着节奏加进来好吗?(试一下老师带学生边哼着前奏曲边打节奏。)
生:听着音乐唱。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草原上的天气会不会总是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呢?如果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小牧民会怎样呢?下面,我们来即兴表演一下,老师来弹一段旋律,你们听到了什么,尽情来表现?《暴风雨》
师:亲爱的同学们,暴风雨来的这么猛烈,你们能勇敢的来面对,并用热情来战胜它,你们真是草原上的小英雄!让我们用激情饱满的歌声来赞美他好吗?大家穿上皮靴,带好头巾,骑上骏马,奔驰在草原,做一个勇敢的小牧民!
生:骑在小凳子上表演唱。打节奏为自己伴奏。
师:我的小勇士们,你们可真棒!看!这是什么?蒙古包,我们来了解一下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吧。
三、了解蒙古。
师:在我国的北部地区,居住着勤劳,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那里有蓝蓝的天空。青青的绿草。静静的湖水和肥壮的牛羊。人们说着蒙古话,喝着马奶酒,吃着烤全羊,住着蒙古包,骑着骏马,挥舞着长鞭。潇洒的再草原上飞奔,所以也称蒙古族为马背上的民族。正如诗中所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垄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播放ppt配音乐天堂)
师:谚语
说的蒙古话,穹庐做居家,男人会三艺,妇孺能飞马,
喝酒用大碗,吃肉用手抓,烧柴用牛粪,渴了喝奶茶,
无歌不成礼,进门就是客,奶食不分家,户户养牛马!
师:同学们,男人会三艺说的是哪三艺?
生:(骑马,射箭,摔跤)
师:妇孺能飞马是什么意思呢?
生:妇女和小孩也很会骑马。
师:这些谚语充分的体现了蒙古族人生活习性和热情好客和民俗风情的画面。
四、拓展
师:我们唱了蒙古族的歌曲,又了解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我们也学学跳蒙古族舞好吗?谁上来做做动作(3)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和我们刚才做的律动很像噢。
师: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带好头巾一起来跳舞好吗?
五、大家一起跳起来。(播放音乐)(圆圈位置)
同学们,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音乐总是那么美好,请同学们记住我们今天的蒙古之行。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天天都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草原放牧教案篇四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大草原美的风光。
生字卡片、计算机。
第一课时
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出课题
1.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播放图片。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
3.草原上的音乐悦耳动听,草原上的景色更是美丽迷人。想去看看吗?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看图听配乐朗诵。
边听边思考:
(1)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们很美,很大?
(2)图上有什么?
(3)牧民们在干什么?
(4)羊儿怎么样?
2.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看图理解)
铺满:看图理解。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三、自读课文
1.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1)卡片抽读。小朋友,你认为那些词语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的吗?请你来当一下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好吗?
(2)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领读几个长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象。
2.学生自由说好象看到了什么?
3.学生读第一段课文:请小朋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草原最美!
4.指名读,其余的同学做评委。
5.指导读好铺满新绿。让学生用画笔画出铺满新绿的画面,再读。
6.充分诵读第一自然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处、远是做下包右上的字。教学处的偏旁夂,为折文。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引导着重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六、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播放图片,学生观察羊儿和牧民心情如何。(欢快,高兴)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最能表现出羊儿和牧民的欢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
4、学生说,师板书。
羊儿
涌出
牧民
跨上
追赶
5、观看图片,理解无边的意思。
6、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草原的热闹广阔,牧羊人的愉快心情,羊儿的欢快活泼。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羊儿越跑越远,远远望去,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远处有什么?(板书:像白云)课文中把沿儿比成了什么?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3、多媒体播放《草原牧歌》。谁说说这是怎样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这么美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呢!书上有个词叫(板书:回荡)
5、指导读书,比一比,看谁的读书声像牧羊人的歌声那么美,那么响亮。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指导背诵。
五、播放音乐,学生尽情表演
学生听着蒙古乐曲,有的翩翩起舞,有的表现扬鞭催马,有的表现骏马飞奔,有的表现河边遛马,有的表现牧羊人放羊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
六、拓展练习
尝试说一说《学校的早晨》
草原放牧教案篇五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讲读法提问法。
1课时
幻灯片
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一、复习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
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档(dˋang)簇(cˋu)立迥(jiˇong)然咆哮(pˊaoxiˋao)鬃(zˉong)
颊(jiaˊ)摩挲(suoˉ)处境(chu)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感受:惊慌——(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