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一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敢说敢干的品质。
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是教学的重点。
一课时
学生:
①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圈点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预习课后练习。
教师:准备相关教具,以更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放歌曲《猴哥》导入课文。简介作者与作品。
2、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3、学生复述《美猴王》的故事。(应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石猴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
②、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猴王动作、语言的词语或句子。
5、由学生讨论、分析美猴王的形象。(智慧、灵巧、本领高强等)
6、讨论课文的主题。
7、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①课外阅读《西游记》。
②抄写词语。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二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 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相机板书: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炼。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三
(二)课文的线索:掌握故事的情节,能分析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三)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③ 读懂背景材料,本文是从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三部分(第13回—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这里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开课导语
①可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引入。
②可从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的插曲引入。
③可从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西游记》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美猴王》。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石猴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②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二”,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进一步理清线索,熟悉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4品析活动
①情节安排,脉络清晰。
石猴出世,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山间生活,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方面,表现他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又为下文石猴被拥戴为王作伏笔。课文把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脉络分明,且前后勾连。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课文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他之所以为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他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他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开课导语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
②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什么特性?
③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4品析活动
①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表现他“神”的特点。石猴和其他猴类一样,活泼好动,“行走跳跃”、“食”、“饮”、“采”、“觅”;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这些动作都是他猴性十足的表现。
③自荐探泉。众猴避暑玩耍时发现了瀑布飞泉,好奇心促使它们寻找源头,但又不敢进去。于是许下诺言:“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连呼三声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④ 发现水帘洞。“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⑤被拥为王。众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石猴竟能引用名言,这也是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的特点。
关于手法
① 神奇瑰丽的想象。《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是浪漫主义的作品。石猴的出世就十分神奇,他无父无母,仙石育胞,迎风化成;他一诞生就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他无师自通,不仅识字,还能引用《论语》,这些都带有神奇的色彩。作者还描绘了一个“却似人家住处一般”的“福地”“洞天”,这里有水有桥,桥边有花有树。石房内石制家具一应俱全。洞内正中的石碣上还有十个大字……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境界,只能存在于幻想的世界,这是作者凭借自然景物驰骋想象创造出来的神话境界。
②在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塑造石猴的形象。作者描述“美猴王”的来历,塑造石猴的形象,不是用寡淡无味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展示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紧紧扣住石猴这个中心形象展开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顺序是: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 ——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有头有尾,把“美猴王”的来历写得清清楚楚。在每一情节中都想象奇丽,妙趣横生。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③课文的语言优美生动,流利明快,富于表现力。如写石猴出世后的山间生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这些短句写出了石猴的灵巧活泼和自由欢乐,流利明快而音调和谐。对众猴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传神。如写众猴进洞后“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把“猴性顽劣”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此外,人物的语言描写,精选了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石猴探洞前的“我进去!我进去!”突出了他的勇敢。石猴向众猴描述洞中情景和要求众猴兑现诺言的对话,都有声有情,富于个性。特别是石猴竟引用《论语》的话,更具有幽默感。
(三)布置作业
读整本《西游记》。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四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1、简洁的导入。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敢说敢干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是教学的重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圈点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预习课后练习。
教师:准备相关教具,以更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1、放歌曲《猴哥》导入课文。简介作者与作品。
2、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3、学生复述《美猴王》的故事。(应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石猴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
②、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猴王动作、语言的词语或句子。
5、由学生讨论、分析美猴王的形象。(智慧、灵巧、本领高强等)
6、讨论课文的主题。
7、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作业:①课外阅读《西游记》。②抄写词语。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六
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能力。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石猴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幻灯片1、2)
二、作者作品(印发)
1、 关于作者(幻灯片3、4)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使他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2、 关于《西游记》(幻灯片5、6)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幻灯片7)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3、 什么是神话小说?(幻灯片8)
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幻灯片9)
遂迸裂麋鹿瞑目径
石窍石碣镌刻
2、解释词语(幻灯片10)
开辟径镌石碣窍瞑目
天造地设力倦神疲滔滔不竭
3、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11)
明确:本文写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
四、整体感悟
1、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12)
2、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幻灯片13)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五、课外作业(幻灯片14)
1、妙词锦句积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摘抄下来。(句子:4个,词:6个。)
2、预习思考:(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
14、美猴王
吴承恩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复述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幻灯片15)
二、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幻灯片16)
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1: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幻灯片17)
明确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幻灯片18、19)
例如: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提议“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何不拜我为王。(深得众望)
明确3: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幻灯片20、21)
例如:猴(1)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2)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神(1)石猴是天地生成。(2)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
人(1)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2)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
三、分析美猴王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幻灯片22)
小组讨论交流:
1、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2、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
明确:《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他在人民心目中是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四、课外延伸(幻灯片23)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五、概括中心(幻灯片24)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六、课外作业(幻灯片25)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写片段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美猴王
吴承恩
石猴的艺术形象: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
(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七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作者为明朝的吴承恩。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
教学目标: 划分结构层次,通过自读、复述,理清故事情节。抓住美猴王的动作和语言,分析、把握美猴王形象。理解文章详略的处理。揣摩文章通俗、生动、简洁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性。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美猴王无拘无束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构想:本文内容浅显,但属于古代白话文,所以有许多文言词汇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义,读通课文。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在书中的地位怎样?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2、作者写美猴王破仙石而出有何用意?
石猴出世,不比众猴,是破仙石而出,虽不是母体所生,却四肢俱全。起笔就显得它神异出众,也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表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4、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课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它之所以成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它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它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二、自主探究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迸裂 ( )瞑目( ) 窍( ) 石碣( ) 镌(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遂 开辟 石崖瀑布 疲倦 逐 怪癖 天涯 曝光 蜷缩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开辟,喜不自胜,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4、理清文章顺序。
破石而生,肢体皆全。
跳入瀑布,发现水源。
带领众猴,进入洞天。
被拥为王,胜似神仙。
三、语言揣摩
1、“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众猴只是欣赏瀑布,却不敢入,石猴却连声高呼“我进去”。初步表现它胆量与众不同。
2、“它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这句话写石猴进入瀑布泉,只用了十六个字,就生动地刻画出了它的高强本领和勇敢精神。使用动词“蹲”、“纵”、“跳”,十分贴切,读者如闻猴声,如见猴形,生动形象,通俗、简洁、恰如其分。
四、问题探究
1、小说创作讲究伏笔与照应,请从文中找出一例。
第三段,发现瀑布后,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为下文石猴被拥为王作伏笔。第四段结尾处,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与之照应。
2、有人说:“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结合课文或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以孙悟空为例,他变化多端,武艺高强,具神性;他爱憎分明,有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胆量,具人性;他又有猴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具自然性。
3、第四段对石猴的动作、语言描写属正面描写,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此段有无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石猴?如果有,请指出。
第四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时,先写它跳入泉里,进洞察看,再行出动,着意写它动作的伶俐,观察的细致,足见它艺高胆大,聪明细心。再写它向众猴报告洞内所见,赞美这是它们“安身之处”,提出大家都进去住,显得它热爱自由,不愿受拘束。后写石猴为王,群情悦服,从侧面表现了它本领过人,深孚众望。
五、欣赏评价
1、本段使用了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短句的排比写出了石猴的活泼、伶俐;对偶使句式整齐;引用使行文有文采又有趣。生动地反映了石猴的山间生活。请你仔细阅读第二段,从修辞、句式、内容等角度加以赏析。
2、作者是如何抓住猴性,显示其特征的?
六、拓展阅读
悟空只好拜辞菩提祖师,驾起筋斗云,哪消一个时辰,便回到了花果山,举目看去,眼前是一片荒凉凄惨景象。他大吃一惊,急忙召唤他的猴子猴孙们。
猴儿们从各个角落跑出来,向美猴王哭诉。原来猴王走后,有个混世魔王前来抢占水帘洞,还捉了许多小猴。美猴王大怒,问明方向,便去寻魔王报仇雪恨。
悟空去到水帘洞前叫骂,混世魔王披挂出来迎战。悟空夺过混世魔王的大刀,把他砍成两段。好猴王,只见他拔下一把毫毛嚼碎喷去,立刻变成数百个小猴,杀进洞中,剿灭众小妖,救出被掠去的猴儿们。
[探究建议]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看他的言行,这个片段通过孙悟空的哪些行动表现了他爱憎分明,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特点?试析。
2、画线句使我们想到了现代的生物技术“克隆”。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啊!发挥你的想象,为这段故事补充一段细节描写。
作业设计
查找有关西游记的故事,阅读有关章节。
板书设计
美猴王
破石而生,肢体皆全。
跳入瀑布,发现水源。
带领众猴,进入洞天。
被拥为王,胜似神仙。
课后反思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八
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
了解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节选,搜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概括复述。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教学过程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头曲《猴哥》(出示幻灯2),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再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猴哥”还有哪些称号,以此引出课题。
择要板书:美猴王(猴)齐天大圣(神)孙悟空(人)
2、师生合作简介《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和作者吴承恩的相关情况。
(出示幻灯4、5)。
美猴王孙悟空是《西游记》中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位英雄,也是很多孩子的亲密朋友。那么,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他有怎样“美”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美猴王》。(板书: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节选出来的,为方便同学们阅读,编者对原文文字作了不少删减和改动。
学习本文,我们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出示幻灯6)。为了活跃课堂,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全班同学们按现在的座次分成四大组,一、二、三、四组分别用《西游记》中保护唐僧取经的四个英雄形象来命名,分别是悟空队、八戒队、沙僧队、白龙马队,今天你们要重闯西游路,各组队员要拿出法宝大显神通,来闯关(黑板上先写好队名画好闯关图表),哪组最先闯关到达终点—灵山,全组队员每人将取得真经(特殊礼物)一份。预祝大家都能顺利闯关!
(一)第一关:扫除字词障碍
①正确读出以下词语:(幻灯6)
镌径遂迸裂麋鹿瞑目石碣石窍开辟天造地设力疲神竭瞑目蹲身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喜不自胜滔滔不竭
(二)第二关:整体把握故事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遍,根据提示概述课文(出示幻灯5:留空待填)。看谁说得简洁又准确。学生讲完后教师适当点评,并出示幻灯示例。(出示完整内容)
2、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怎样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划分层次。
教师稍加点拨,鼓励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出示幻灯作为学生参考)
(三)第三关:分析人物性格
1、过渡: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精湛表演,为我们再现了美猴王的形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中国人都知道”的艺术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
①“石猴出世”采用第一种方式:讲故事,选故事大王(出示幻灯6)。让学生分成四组合作与讨论后,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一讲“猴王出世”这一情节,选出这节课的“故事大王”。(找两组派代表对决)
师生一起找出“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师问: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石猴具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后,明确:从石猴出生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美猴王“神”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采用第二种方式:速背。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这一段内容,然后分组派代表进行速背比赛,看那一组背得好、背得快(找两组派代表对决,出示幻灯7)。
师问: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师生共同找出“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师问:这些词句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让学生找出石猴和山间的其他动物友好相处的词语:“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师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美猴王作为“猴”这种动物的特点。
③“自荐探泉”用第三种方式:模仿配音。教师和学生一起模仿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石猴自荐探泉这一情节中李扬给孙悟空的配音,看谁是这节课的模仿高手(找两组派代表对决,出示幻灯8)。
教师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跳”的动作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中,讨论总结石猴“人”的特点: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④“发现水帘洞被拥为王”用第四种方式:每组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同学参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和果敢。(幻灯9)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找出描写石猴动作和语言的词语,然后分析总结石猴的特点。
师生互动分析如下:
在发现水帘洞时,作者通过对石猴“瞑”“蹲”“纵”“跳”四个动作的描写以及跳出水外后“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再点课题下的副板书)。
进了水帘洞后,作者紧扣猴子的特性,把顽劣的猴性写得形神毕肖。而石猴竟能引经据典(出自《论语为政》。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这又写出了他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
到了被拥立为王后,正名为“美猴王”,受众猴礼拜,这多像一个独立的“猴类王国”啊,这又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把以上几个部分中石猴的个性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总结出来。
生讨论总结,师明确:石猴的个性特点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出来的。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了解到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3、问题探究: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师问: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请大家从身世、动作、言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幻灯1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幻灯11)。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写美猴王少儿时期的生活,如果大家还想知道石猴称王以后的故事,像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请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而且孙悟空形象的国内外影视版本也很多(幻灯13),大家有兴趣可以在课外搜集整理,看谁了解得最多。(小结各队竞赛表现,宣布闯关获胜的队名以及奖品内容。)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大胆发挥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全书或节选,探究其它人物如猪八戒、沙僧等艺术形象,并将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记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3、妙词锦句积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句子:3个以上,词:5个以上。)
附:板书设计(把美猴王的“美”板书成一个“美”字形。)
美猴王教案设计美猴王小剧场教案篇九
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与本课有关的一段剧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游记》片断。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求
1. 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2.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四、赏析课文
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
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结局):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并被拥戴为王。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 说说课文详略安排的用意。
2.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