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注重自我激励,树立积极的心态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总结范文是对一些重要事件的回顾和总结,很值得一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一
我国就业的现状,意义,措施分别是什么:
1.我国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生产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就业的形式: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3.针对我国的就业形式采取的措施:
a:国家: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劳动者: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就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七.存款,债券,股票的主要特点:
1.存款: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存款流动性差,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方式。
3债券:
(1)国债:风险小,国债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金融债券: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3)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八.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有哪些分配方式?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九.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作用:
(一)按劳分配。
1.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1.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作用: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处理?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2.效率与公平的不一致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二)处理方法:
1.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既要落实分配制度,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4.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二
1、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三
《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
《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这使“雨巷”内的空间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回复,开始“姑娘”离我像梦一样遥远,然后她近了,“我”甚至闻到了她的芬芳,感受到她的惆怅,接着她又远了散了,这种回复的审美功能和音韵及语法上的完全一样,正是这种意象之间多重复杂的关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四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3)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3、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4、(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1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出口不仅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且可以享受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最惠国待遇,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贸易,我国可以利用谈判来解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的摩擦,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了解国际贸易的规模、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变化的新动向.
2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2)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五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3)消费为生产产生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2.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大力发展产力的措施: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通过改革。
3.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实行这一制度的措施: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摇动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五.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六.我国就业的现状,意义,措施分别是什么:
1.我国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生产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就业的形式: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3.针对我国的就业形式采取的措施:
a:国家: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劳动者: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就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七.存款,债券,股票的主要特点:
1.存款: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存款流动性差,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方式。
3债券:
(1)国债:风险小,国债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金融债券: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3)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八.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有哪些分配方式?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1)按劳分配。(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
九.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作用:
(一)按劳分配。
1.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1.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作用: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处理?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2.效率与公平的不一致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二)处理方法:
1.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既要落实分配制度,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4.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十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的用途:
(一)形式:
税收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二)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2.分配政策。
(三)用途:
1.经济建设支出。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5.债务支出。
十二.财政的作用,税收的特点,性质及违反表现:
(一)财政的作用:
1.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二)税收的特点:
1.税收具有强制性。
2.税收具有无偿性。
3.税收具有固定性。
(三)税收的性质: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违税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十三.个人所得税的特征,作用及计算方法:
(一)特征:
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二)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三)计算方法:(增值额×17﹪)。
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学好高中政治的四个方法。
背诵:政治是属于文科的科目,背诵很重要。将一些理论或者原则,平常回答问题经常要用到的,背的滚瓜烂熟。
02做题目:现在很多人学习政治的一个弊端就是,只看答案,不自己思考。对于政治,一定要自己思考考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考,举一反三。
03新闻:现在的政治考点,很多是时政。所以一定要关注新闻,平常吃完饭的时候看看晚间新闻,了解一下,说不定下次就能考到。
04预习:政治的条条框框很多,如果不提前预习,上课可能会觉得学的很吃力。应该在之前预习一遍,这样上课也能轻松一点了。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六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3)消费为生产产生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1.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2.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通过改革。
3.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实行这一制度的措施: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摇动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我国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生产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就业的形式: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3.针对我国的就业形式采取的措施:
a:国家: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经济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劳动者: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就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存款: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存款流动性差,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方式。
3债券:
(1)国债:风险小,国债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金融债券: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3)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1)按劳分配。(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按劳分配。
1.原因:(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要求。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作用:(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发展,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1.原因: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作用: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2.效率与公平的不一致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二)处理方法:
1.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3.既要落实分配制度,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4.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一)形式:
税收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二)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2.分配政策。
(三)用途:
1.经济建设支出。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5.债务支出。
(一)财政的作用:
1.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二)税收的特点:
1.税收具有强制性。
2.税收具有无偿性。
3.税收具有固定性。
(三)税收的性质: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违税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一)特征:
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二)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三)计算方法:(增值额×17﹪)。
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背诵:政治是属于文科的科目,背诵很重要。将一些理论或者原则,平常回答问题经常要用到的,背的滚瓜烂熟。
02做题目:现在很多人学习政治的一个弊端就是,只看答案,不自己思考。对于政治,一定要自己思考考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考,举一反三。
03新闻:现在的政治考点,很多是时政。所以一定要关注新闻,平常吃完饭的时候看看晚间新闻,了解一下,说不定下次就能考到。
04预习:政治的条条框框很多,如果不提前预习,上课可能会觉得学的很吃力。应该在之前预习一遍,这样上课也能轻松一点了。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七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后,既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经有关部门批准能随意变更。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利益。
3、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计税办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税收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5、公民必须依法纳税。
(1)原因。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如何做。
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
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八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在人娄社会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不管是漫长的史前时期,还是迄今为止数千年的文明时期,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生产。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只有当一个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其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经济生活需求,而且还有较多剩余的时候,人们才可能有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各种社会活动。无论是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还是参政议政的政治活动,都要以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动,使整个社会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又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着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拓展阅读:高一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题前一定要先读懂题干。
读懂题干,是后续一切技巧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通常如果没有仔细看题干,在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发现选项不对头的时候,再回头看题干,等于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并且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考场惊慌,在慌乱中,就特别容易做错题。
第一,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在做题时思路才能迅速的进入试题中去。
第二,长题干要读短――概括大意;短题干要读长――精析内涵。只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题干,才能在选择题项中不被迷惑。才能在面对大量信息而不迷失方向,面对有限的信息才能从容不迫。
抓住设问中的引导词。
所谓“引导词”就是题中决定着答题方向的词语,反映的是将题干和题枝的关系。在题干中,以下这些是最常见的引导词,:“说明”、“由此可见”、“因此”、“根本原因是”、“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
这些词语虽然不属于题干核心意思的体现,但却决定着你最终选项的选择。忽略引导词,会导致你看懂了题干,却无意间答错题。
排除干扰巧检查。
对于一些有疑问,但又拿不准的题目,可以采取“代入法”进行。即将题肢和题干用设问中的引导连接为一体,形成一句话。看一看这句话是不是语句通顺。一般来讲,只需要代入一次,就可以使思路清晰起来。
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三部分:识记、理解、运用。近年的.考试中理解、运用的比重增加,很少看到识记的题型,识记已经渗入了理解和运用中。
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用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可见,选择题也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技巧始终是技巧,不能代替基本功。
要想解答好选择题。
第一,要紧抓课本中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如果对概念原理都不熟悉,那么只要出题老师挖个陷阱,同学们就踩进去了。
第二,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和做题经验。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九
1、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成员是主权国家。
2、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4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5主权国家的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p89(了解)。
2、国际组织的分类:世界性与区域性,政府间与非政府间、专业性与政治性。
3、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p91)。
三、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的含义:(了解)。
内容:(了解)。
最基本的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2、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产生冲突的根源。
3、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内容:安全、政治、经济利益。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十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1)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十一
(1)依法行政的实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意义:(了解)a有利于保障、、权利和自由。
b有利于加强、、建设,增强、、权威。
c防止、、、、、、、、提高、、、、、、
d带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p44)。
(4)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44)。
a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
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的行政管理体制。
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p46)。
1、必要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2、监督的意义(p47)。
a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d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2)如何监督?
a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b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p47。
探究二(p49):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十二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为什么要)。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十三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同步练习题】。
1.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相对应的大陆东岸的自然带是()。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c。
2.下列地区中,具有“山下有花山上雪”“一月居然四季全”气候特征的是()。
a.阴山地区。
b.祁连山地区。
c.雪峰山地区。
d.横断山地区。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差异。题中“山下有花山上雪”“一月居然四季全”反映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气候特征。选项中四个地区都是我国山地地区,而以横断山地区垂直地带性最为显著。
答案:d。
3.地表景观沿纬度变化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不规律的地域分异。
思路解析: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也就是在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变化主要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而全球热量分布大致就是从赤道到两极递减。
答案:a。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篇十四
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本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我国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表现在:1、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1、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质2、人民利益日益得到充分实现上)。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势力.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6、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被写进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新内容。
7、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政治权利(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离,是相对应存在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9、我们政治生活的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0、中学生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学习政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民主选举: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
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意义。
(1)实施决策于民,有助于决策者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2)也有助于决策者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3)有利于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我们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4)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民主决策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_____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_____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
(1)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都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或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2)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4)居委会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5)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4、民主监督:(坚持实事求事原则,必须依法)。
(1)民主监督的方式:a通过信访举报制度b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c通过舆论监督制度d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民主监督的意义: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有肋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
a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