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方式,它可以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总结是对过往的回顾和总结,对未来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下面是一些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方法和建议,供家长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一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二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三
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项目特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四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五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六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七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八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九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十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十一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十二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十三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十四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
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要点篇十五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