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
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
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二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
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
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
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三
阳春三月,乘上"的士"的我,迎着和煦的春风,伴随着一路繁花、一路垂扬、一路绿荫,又一次来到阜宁县边陲古镇——合利采风。
噢!古镇变了,变得那么靓丽、那么壮观。这里,桥美、水美、田园美,构成了一幅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美不胜收的画卷。那浪漫、潇洒、恬静、幽雅的神韵,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多姿小桥,是这里一大奇异景观。可多少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泽国水乡,那时,人际间的交往,冬天,要走独木桥、上小摆渡;夏季,小伙子们为了走捷径,常常赤着身子涉水过河。近些年来,居民们先后筹资架设了大小桥梁115座。这一座座桥小巧玲珑,造型别致,有月牙桥,有双曲拱桥、也有桥下通船的高卧桥和平板桥;有水泥桥、有红砖桥、也有石垒桥。这一座座桥啊,在阳光的折射下,映衬着碧水、蓝天、白云、绿荫,分外妖娆。更让合利人引为自豪的是那长257米宽8米的合利大桥,犹如一条出水巨龙,横跨在射阳河上。举目远眺,气势恢宏,它为蓝天添了彩,为大地增了辉,也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改过去那行路难、过河难、运物难的历史。
美丽家园,是这里一道亮丽风景线。君不见那居民中心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瓦房平地而上,还有那别墅式的洋楼一展风采,让人刮目相看。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屹立在射阳河畔的巍巍盘龙古寺,是一座展示民族风格的建筑,更丰厚了古镇的传统文化底蕴,给游人平添了典雅的旅游景点。再看那一马平川的镇东,一望无际的梨园、桃园、银杏园,环绕在居民点的四周,每当清明时节,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梨花、那桃花、那银杏花竞相绽放,远远望去恰似一片绚丽的世界,在万里睛空下,时而出现白云与梨花一色、蝴蝶同蜜蜂共舞的动人景象,居民们就是在这花花世界里过日子。这戴上花、挂上红、披上绿的神奇大地,就连那野兔、野鸡、野鸽、野鸟,也纷纷到这里筑巢落户、栖息繁衍,与人和谐相处,共享美的生活。美丽芬芳的生态,焕发了当地人乐守田园的情趣,常常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天蓝蓝、水绿绿、花灼灼、炊烟袅袅的自然风光,让许多到这里观光的游人,情不自禁地迸发出"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感叹。
合利,正向农村城市化迈进,人们在期待着"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梦成真。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四
1. 有效探究,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辩证统一
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只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假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进而喜欢说明文,喜欢语文和阅读,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与科学素养,那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安排合理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文本的内容,才能令其习得科普文说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探究将一直伴随教学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决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思维,教师的高度和思维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和思维。
学生在什么时候觉得没有劲,那就说明设计问题的挑战性不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问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复衡量。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重点探究:
(1)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这几个方面的?
(2) 尝试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同样”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进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铺天盖地的“问”,也没有水到渠成的“答”。通过简化头绪,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xx颁布的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
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运用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问题的有效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学目标。
2. 有效涵泳,开发整体品读和关键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更为独特的方式,在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条理性上更具优势。课文中一些语义丰富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话:“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句子中“预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不太“科学”,也不太“严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读比较,看看能否去掉这个词。
在反复涵泳中让学生体会:这看似含糊的词语其实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品读文本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小节中还有一个词――“喜怒无常”,作者借助此词表达了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如果在教学中能倾情关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利用新颖的形式,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采取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普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也较多。相应的,针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可采用更新颖灵活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会等,培养学生迅速浏览、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0xx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课赛课,执教课题为《走进科普世界》,阅读主题是指导阅读课外科普杂志。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整合课文《变色龙》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发现号》等科普杂志中有关变色龙的信息,给一段外文视频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好评。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一方面,学生课外阅读文学类书籍较多,较少涉猎科普性读物。加之目前图书市场上此类读物适合小学生的较少,个别经典的科普书籍由于知识性较强,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读科普杂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查找资料、引用资料”“默读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拓宽阅读的渠道,开拓自己的视野,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连接的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适时地利用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最大程度上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四
科普说明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通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1)读懂科学与知识;(2)读出准确与生动;(3)读出趣味与感悟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探究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发。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五
1. 有效探究,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辩证统一
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只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假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进而喜欢说明文,喜欢语文和阅读,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与科学素养,那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安排合理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文本的内容,才能令其习得科普文说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探究将一直伴随教学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决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思维,教师的高度和思维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和思维。
学生在什么时候觉得没有劲,那就说明设计问题的挑战性不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问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复衡量。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重点探究:
(1)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这几个方面的?
(2) 尝试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同样”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进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铺天盖地的“问”,也没有水到渠成的“答”。通过简化头绪,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xx颁布的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
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运用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问题的有效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学目标。
2. 有效涵泳,开发整体品读和关键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更为独特的方式,在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条理性上更具优势。课文中一些语义丰富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话:“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句子中“预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不太“科学”,也不太“严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读比较,看看能否去掉这个词。
在反复涵泳中让学生体会:这看似含糊的词语其实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品读文本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小节中还有一个词――“喜怒无常”,作者借助此词表达了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如果在教学中能倾情关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利用新颖的形式,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采取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普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也较多。相应的,针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可采用更新颖灵活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会等,培养学生迅速浏览、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0xx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课赛课,执教课题为《走进科普世界》,阅读主题是指导阅读课外科普杂志。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整合课文《变色龙》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发现号》等科普杂志中有关变色龙的信息,给一段外文视频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好评。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一方面,学生课外阅读文学类书籍较多,较少涉猎科普性读物。加之目前图书市场上此类读物适合小学生的较少,个别经典的科普书籍由于知识性较强,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读科普杂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查找资料、引用资料”“默读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拓宽阅读的渠道,开拓自己的视野,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连接的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适时地利用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最大程度上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四
科普说明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通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1)读懂科学与知识;(2)读出准确与生动;(3)读出趣味与感悟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进行阅读是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探究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发。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六
空中飞行着一个嗡嗡作响的飞行器。飞行器尾部挂着货物与箱子,却非常平稳。这看似前螺旋桨大,后螺旋桨小的飞行器,是如何保持平稳的呢?
科学家自从发明由人驾驶的飞机后,就开始研制无人飞机了。然而,许多次的试验结果是飞行器经常失去平衡的状态。对于这种现象,果蝇早已
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果蝇的四个翅膀虽然都一个样子,但扇动的频率可不一样。当遇到重心不稳的情况下,其中几个翅膀频率加快,使重心
恢复,而频率加快的几个翅膀又恢复常态,开始正常飞行了。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在果蝇身上挂一些与它身体同等重量的东西。只见果蝇前翅加快到了每秒80次,不仅速度跟平常相等,而且重心十
分稳定。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根据这一系列的试验结果,发明了“果蝇”号航拍飞行器,在无人机圈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之后,许许多多的公司采用了果蝇平衡方法,制造出了许多飞行器。亚马逊公司的ceo在近几年来首次用无人机帮助运输快递, 给公司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飞行器不仅在运输方面屡屡立功,也在摄影界得到了关注。英国bbc公司在拍摄中经常使用。例如:bbc摄影组在拍摄《地球脉动》(planet earth)过程中,用航拍无人机飞上高空,飞下断崖,给观众带来了许多奇妙的感觉。
大众在生活中也因无人机而多彩。至今,无人机在空中如一颗星星,照亮科技。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七
空中飞行着一个嗡嗡作响的飞行器。飞行器尾部挂着货物与箱子,却非常平稳。这看似前螺旋桨大,后螺旋桨小的飞行器,是如何保持平稳的呢?
科学家自从发明由人驾驶的飞机后,就开始研制无人飞机了。然而,许多次的试验结果是飞行器经常失去平衡的状态。对于这种现象,果蝇早已
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果蝇的四个翅膀虽然都一个样子,但扇动的频率可不一样。当遇到重心不稳的情况下,其中几个翅膀频率加快,使重心
恢复,而频率加快的几个翅膀又恢复常态,开始正常飞行了。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在果蝇身上挂一些与它身体同等重量的东西。只见果蝇前翅加快到了每秒80次,不仅速度跟平常相等,而且重心十
分稳定。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根据这一系列的试验结果,发明了“果蝇”号航拍飞行器,在无人机圈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之后,许许多多的公司采用了果蝇平衡方法,制造出了许多飞行器。亚马逊公司的ceo在近几年来首次用无人机帮助运输快递, 给公司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飞行器不仅在运输方面屡屡立功,也在摄影界得到了关注。英国bbc公司在拍摄中经常使用。例如:bbc摄影组在拍摄《地球脉动》(planet earth)过程中,用航拍无人机飞上高空,飞下断崖,给观众带来了许多奇妙的感觉。
大众在生活中也因无人机而多彩。至今,无人机在空中如一颗星星,照亮科技。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八
我最喜欢的一本科普书,当然要算是《神奇校车》了。它是一个系列,包含有《水的世界》《迷失在太阳系》《追寻恐龙》等总共11本,其中我最喜欢的非《追寻恐龙》莫属了。
这本书讲述了卷毛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们乘坐校车寻找慈母龙的故事,由于校车太陈旧,在坐的过程中总是早停或晚停,结果他们去了很多不同的时代,见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恐龙。他们走的太远了,一下子来到了三叠纪晚期。在这里,他们看见了正在觅食的腔骨龙,腔骨龙长了一口非常适合吃肉的牙齿,牙齿边缘有锯齿,就像牛排餐刀一样,所以腔骨龙是十足的肉食动物;更让他们惊奇的是看到了像鳄鱼一样的爬行动物,原来它是植龙,和鳄鱼长的非常像。卷毛老师还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三叠纪时代的植物,有的很多都叫不上名字,比如木贼类植物,苏铁等等,不过银杏倒真是亿万年前就有了,怪不得被称为”活化石“。
第二次,他们来到了侏罗纪晚期,这个时期是巨型恐龙最多的时代。大家刚下车,就看到了迷惑龙,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雷龙,它的腿比大树还要粗,真是庞然大物啊!同学们还发现了许多蜥脚类恐龙,这些恐龙中,脖子最长的是地震龙,脖子最短的就是迷惑龙了。
接着,他们到了白垩纪晚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要不是他们逃得快,早就被海水淹没了。
最后,卷毛老师和孩子们终于到了慈母龙生活的时代,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观察植食龙咀嚼食物的样子,突然有几只霸王龙悄悄地向他们靠拢,同学们吓坏了,真是祸不单行啊,这时另外一边一大群伤齿龙在校车旁边转圈,想弄清楚这黄色的坚硬物体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想赶快逃离恐怖的霸王龙和伤齿龙,他们一直跑,然后跑上了一个小山坡,结果却意外发现了慈母龙的巢穴,慈母龙们正在给恐龙宝宝喂食,他们的巢穴简直就是一个恐龙托儿所,可是发现慈母龙的不光有同学们,还有伤齿龙,他们也一起跟来了,成群的伤齿龙扑向慈母龙的巢穴,开始了一场恶战。忽然一阵汹涌的沙尘暴袭来,所有的恐龙都被厚厚的沙土掩埋了。这下子,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化石。
于是,卷毛老师带着同学们迅速坐上校车,回到了学校,也终于结束了他们的一场龙空时代之旅!
看完这本书,我也收获了很多知识,了解了恐龙的很多种类以及恐龙的进化史,以前总觉得科学无非是一些数据和枯燥的内容,现在发现我也很想来一场刺激的恐龙时代历险记啊!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九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地间本来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点火把来照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间,特大的狂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两个太阳轮流照耀着大地,照得人们无法合眼休息,庄稼也都被烧焦了。又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位箭术高明的神箭手用强箭射中了其中的一个太阳,从此,它的光芒减弱,变成了月亮。其实,月球离我们之间有39万千米远,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月球是绕地球旋转的星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它有着十分奇异的景色: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了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就像一片荒漠。
月球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没果没有月球,地球遭受天外来客一陨石和彗星的撞击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此外,如果没有潮汐的急剧变化,地球上的气候将会产生很大的改变。有科学家曾经猜测,如果缺少了月球,地球上诞生生命的速度,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的速度将会大大减慢,甚至有可能不会诞生高等智慧生命。
还有,在月球上,人只要稍微用力一蹬,就能蹿起很高,如果在那儿跳远或跳高,可以取得比在地球上好得多的成绩。
对神秘的地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十
今天,我们做了三个小实验,下面就让你们看看这精彩的过程吧!
第一个实验需要等两天,现在还没有结果。
第二个实验是用筷子把装满了米的杯子提起来,老师也参与了其中,他用自己在家成功的方法试了一次,可失败了。有些同学说需要添水,可仍“失败”了。
第三个实验开始了。这个实验的内容是让一个比瓶口大的鸡蛋从瓶口上漏进去。我们按照老师说
的方法:先把开水倒入瓶内,用手捂上,直到里面充满了水蒸汽,我们接着将热水倒掉。然后把鸡蛋放上去,我们眼看着鸡蛋一点点的掉了下去。最后老师将瓶子倒了过来,不断的往瓶底倒热水。鸡蛋又神奇的从瓶里出来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不过,说真的,更奇怪的还在后面呢!我们那个用筷子提杯子的实验成功了!这就像一个死人“复活”了一样神奇,原来,要等一会儿才成功呀,害的我们“虚惊”一场。
看来,这科学实验还真神奇啊!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十一
我有一只十分可爱的小兔子,叫小傻蛋。
它浑身上下都是白色的,只有耳朵和眼睛是黑色的。它的眼睛又大又黑,看上去十分单纯可爱,睡觉时还不忘睁一只眼睛来观察周围的动静,它的耳朵总是紧贴在背上,只有活动的时候才立起来。
小傻蛋立耳朵的时候,特别可爱。就像一朵云彩后飞着一只黑色的大鸟,一有动静就动一下翅膀。有一次,我还看到它洗耳朵呢,它先用一只“手”把耳朵翻下来,再用另一只“手”把耳朵捧住,用小舌头把耳朵舔了又舔。这就是它洗耳朵的过程。
你们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要叫它小傻蛋吧,这个名字可是有故事的。有一天,我把小傻蛋放到院子里去上厕所了,上完厕所后回来,我发现小猫咪正紧贴在小傻蛋的笼子前,爪子放在小傻蛋的头上,而小傻蛋也不躲,卧在那里一动不动。我赶忙赶走了小猫咪,救出小傻蛋。你说它是不是很傻?
小傻蛋很调皮,有一次它拉肚子,奶奶就少喂了它点,它实在饿得不行了,又很生气,就把爷爷的衣服咬烂了,它这个害人精!
小傻蛋还喜欢在土炕上撒欢——把它放出来,就像孙猴子下山了,疯跑起来就摔跤,那样子真可爱。
我的小傻蛋很可爱吧,我很喜欢它,你们喜欢它吗?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十二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