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篇一
;高中必修(i)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岳麓版教科书将第一课命名为“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在这节课中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引入“族权”的概念,教学研究可以各抒己见。从实际出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是必须考虑的。其次要针对高一年级所有学生,他们之中至少有三分之二在高二将进入理科班学习。第三要从这个专题的主线制定本课学习要点,是否需要将更多的学术认识引进高中教学,要联系本专题后三课的需要。拜读了叶小兵教授的文章后,承蒙指教,虽不能苟同,但仍感谢不尽。我前面文章有所疏漏,有些是见地不同,从学术层面回应,一来本人对上三代缺乏研究,二来枝蔓问题会越来越多。回到教学分析,读者或许能有所评判。
岳麓版是黑龙江省统一使用的教科书。本课第一目“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编写者给出“夏代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关于“公共权力”,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分析,公共权力原本反映公共利益,进入阶级社会后的政治权力及国家权力,是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在教学中,教师解释为国家权力,未尝不可。这个概念对整个专题教学是有用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表现之一,是中央机构由“家国一体”,即: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混为一体,向彻底分离的转变。隋代最后摆脱了家国一体的体制。中学教科书多年都有“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放在政治制度的专题下,主要应当说明,从此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彻底分离。秦代的“三公九卿”,九卿是平行的岗位,但九卿之中“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和典客是真正的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其余六卿,主要是为皇室服务,带有宫廷机关的性质。”[1] (p.155)而隋唐的六部就完全是政府政务部门了,处理皇室事务另有内侍等机构。
“商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服与外服制度。”这是岳麓版教科书给出的第二个概念,人民版、人教版都没有出现“内外服制度”。是否有必要呢?这是岳麓版的特点:多用学术词汇。实际在西周典籍中,分封建置的诸侯仍被称为“外服”,王畿仍叫“内服”。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制度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延续性。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直接影响了西周的分封制。“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教科书的这段表述对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有利。西周延续商朝的制度,改变的是用宗法分封决定外服各国的政治传承。“但诸侯封国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与周王室的衰落成反比例发展。因此,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看,西周成了一个地方分权制的国家。”[1] (p.75)
商朝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我认为不重要。大多数早期国家都有这样的特点,中外皆同。这也不属于概念问题,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教科书第二目“封邦建国”,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呼应了第一目的中心内容。注意,编写者用“修改”一词,用意十分明确。分封制不是另起炉灶,是在商朝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如果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考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就从这句话下手提问最好。以往的统编教材和现在的人教版、人民版都没有这样的表述,这就使很多教师割断了历史,误以为西周分封是全新的制度。
岳麓版对分封目的的表述也很准确。“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西周时,诸侯国领域一般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封国需要周王室的支持,周王室也需要诸侯作羽翼,因此,尽管诸侯国林立,西周还是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统一王朝。
接下来,岳麓版的编写者没有使用“族权”一词,而是用“同姓亲族”的概念。“同姓亲族”学生一看就明白,若用“族权”麻烦不少。第一要解释“族”指同姓血缘关系的部族,不是民族的“族”,也不是种族的“族”;第二还要解释部族、民族、种族的区别;第三再说“族权”是什么意思,包括涉及哪些人。中国人亲戚远近的概念很清楚,不用教师解释学生也明白“同姓亲族”指父系血缘关系。商代不仅保留了附属国原来的社会结构,而且连首领也不换,还是原来的地位,只是臣服于商王。西周则换了附属国的领导人,而且这些领导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就是帮助周天子打天下的功臣,显然,外服大多数诸侯与王室关系已变为“一家人”。这样,编写者后面给出的结论:“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就不难理解了。“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修改”了什么,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是岳麓版教科书这节课的第三个子目。什么是宗法制?编写者用一句话概括:“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是本课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概念必须搞清楚。血缘纽带在分封的第一代指“同姓亲族”“姻亲”与周天子的关系,功臣与周天子本属政治关系。怎么让这种关系继续下去呢?嫡长子继承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看,编写者所拟子目的标题颇具匠心: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规定嫡长子继承特权、地位、土地和财产,嫡长子是唯一的,因此,周天子与诸侯的兄弟甥舅血缘关系可以保持下去;同时继位的诸侯在国内也保持了血缘关系的优势。岳麓版还用了“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是历史名词,《诗经》中就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大宗维翰,小宗维城”的句子。屏、翰,屏障、辅翼的意思;大宗意为原本,嫡长子系统是为大宗,嫡长子的其他兄弟则为小宗。
人教版、人民版都没有使用大宗、小宗表述宗法制度。岳麓版在开篇就用了“内服”“外服”,这里用“大宗”“小宗”,紧接着又出现“世卿世禄”,这都属于历史原来的用词。岳麓版的特点之一就是多用历史语言,因此给教师的感觉是学术性较强。我认为,随着教材的多样化,历史教科书应当有这样一种风格。就像现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尽管故事、场景、服饰都具有历史因素,但有些剧的人物对话语言是现代的;有些则尽量用历史语言。哪个更好?从娱乐的角度看,前者更能为大众接受;从历史的严肃性看,后者更有历史味道。中学历史教育是正规的学校教育,岳麓版的文字表述更接近历史。这节课所用几个词汇都是必要的,对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个专题非常有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对岳麓版这段话,教师可以用“贵族政治”加以解释。政治隶属关系就是诸侯与大夫、士的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世卿世禄说明只有出生在贵族家庭的男士,才有资格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贵族家族成员垄断了公共权力。宗法制度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叫贵族政治。这样,既呼应了本文开始所说的家国一体的体制,也为下节课秦汉出现的官僚政治埋下伏笔。秦朝制度的创新就在于将官僚制度推向全国,取代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同时,不用“族权”的概念,事情也讲清楚了。
以族权维护王权没有说错。但高中教学不用“族权”这个概念,也可以使学生明白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目前中学教学还离不开教科书,使用岳麓版教科书就没有必要将问题复杂化。尤其是高一教学,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历史,实现教学目标,这已经是最佳选择。岳麓版已有的历史概念在一堂课中消化,这已经够多了。教师如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尽量不增加额外的、不必要的内容,包括概念。笔者并不反对补充和增添课程内容,但补充和增添必须有利于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这节课至多加“贵族政治”,总结宗法分封确立的制度特点,其它似无必要。
商朝有外服,但无所谓分封,因其多数是原本存在的部落,或称方国。西周的外服是分封的结果,“因人行事,因地制宜。”[2] (p.141)无论内服外服,卿、大夫、士等均由贵族充任,俸禄则以采邑充之。官僚政治是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官僚的俸禄取自税收,级差明确。这与贵族享用采邑是有区别的。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专题下,这节课需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问题,一是地方分权制,二是贵族政治。商周的地方分权制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形成对比,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也不一样。一节课需要学习这么多内容,有三个概念,还要理解这两个关键问题,足够学生消化的,不宜再做画蛇添足之举。岳麓版教科书的编写者用了不到两千字,勾画出商周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特点,将制度发展的线索阐述其间,所用词句准确而简练,教科书的内容已经很充实了。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设计教学,使高中历史的第一节课变得生动而有思维含量,让学生产生探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兴趣,这是教学研究第二环节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目的。
【作者简介】苏继红,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任世江】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篇二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和南非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对历史教材内容、形式等进行分析,指出了两者在体例、内容编排、习题处理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异同;就中国、南非两国在教科书中对他国历史内容的体现,浅析当代两国间的国际政治层面的互动和交往。
关键词:中国;南非;高中历史教材;异同;关系互动
迈克尔·欧克肖特曾说:“每一个社会,都通过在其历史书中做出的强调,建构了它自己命运的学说,它将其保持至今,其中隐藏着它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对这传说的历史研究必定是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部分[1]。”通过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理解各国在教材编写方面的异同,而且能够分析出各国的政治理念与国家间的政治互动和交往情况。在选择历史教材时,考虑到当前两国的教材编写形势:新课程改革在两国均逐步开展,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逐步走向多元化,由全国统一版本、统一教材发展成为多个版本、多种教材已成为两国共同的趋势。面对繁杂的教材版本,南非方面,笔者选择了开普省使用率最高的《焦点历史》(focus history(caps))①版本,该书由马斯库·米勒·朗文(maskew miller longman)出版社出版,中国方面选择了岳麓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下面笔者将对二者进行具体分析和对比。
一、体例
岳麓出版社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是将高中历史教科书分为三册,分别是《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明发展历程》,也就是说将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内容进行独立介绍。而南非历史教材则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三册,在每册课本的叙述中,注意将政治、经济和文化看作统一的整体,彼此之间并不分离。此外,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中外分编,将历史知识分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彼此之间照应较少,同时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就冷战从起源到结束的历史书写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中21~27课提到相关内容,中国在此阶段的历史参与占4/7;《经济成长历程》中第四单元与第五单元8课内容中涉及冷战期间的各国经济建设进程,其中介绍中国相应历史的内容占到5/8;《文明发展历程》中第五单元与第六单元共有6課内容涉及冷战期间的历史,中国相应历史的内容占到2/3。由此可见,中国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安排偏重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参与。
反观南非的高中历史教材,在目录安排上,共有6个专题。其中专题三“1950-1970年间的民间抗议活动”,有3/4的内容与南非历史紧密相连,分别是对南非国内的妇女运动、黑人争取权利的运动以及该时期民间抗议的总结进行阐释。专题四“1970-1980年间南非的民间抵抗”,共有6章内容,皆与南非内部的种族隔离运动有关。专题五南非国家民主的到来,包括2个章节,第一章讲述了1990年后南非民主进程的开辟,第二章详细阐述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he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对种族隔离时期余留的种族歧视所做出的评判。与此同时,专题二“独立的非洲”中涉及冷战中的非洲与安哥拉的两节内容与专题六“1989年至今冷战的结束与新的世界秩序的出现”中涉及曼德拉总统的和解政策时,将南非历史一笔带过,着墨不多。由此可见,南非高中历史教材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其体例安排也采取了内外分编的方式,将本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划分成两大部分,彼此之间照应较少。但在历史内容的比例分配方面,南非历史教材对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安排较为均衡。
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中外分编,将历史知识分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彼此之间照应较少,同时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世界历史。此外,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分裂。内外分编的情况也存在于南非,其对本国历史和他国历史内容的比例安排较为合理。
二、内容
在历史内容书写方面,中国的高中历史教材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脉络清晰,逻辑简洁,将政治、经济、文化分割成独立的三部分,将教材分为三册,分别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政治、经济和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文明发展历程。这一内容安排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合起来思考,对历史进行较全面的认识。就中国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来说,中国历史教材的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的第六单元讲述了该时期的政治状况;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讲述了相关的经济发展的过程;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第六单元中阐明了该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状况。也就是说,三册历史教材必须全部学习后才会对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拨乱反正时期的历史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南非将冷战这一专题下的中国单独列了一章,即“1949年之后,中国如何崛起为大国”,并分列7小节详细阐述中国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期的历史,清楚地讲述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跃进”运动,1949年后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并且分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和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南非历史教材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作整体介绍,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整体理解。
在目录安排方面,中国将历史教材依据时间,将政治、经济和文化按照章节进行排布,每章之下一般有3~6节进行详细阐述。而南非方面,按照时间顺序将历史事件分列专题;专题之下设章,一般为3~6章;每章分若干小节,一般为2~7小节。单从目录来看,南非的目录排版更为精细,专题突出,章节明确。学生从目录里就可以大体了解章节的重点内容。
在文章内容排版方面,中国教材每一章的开始都有对章节内容的概括,每一节由导读引入,进一步对历史内容进行书写。而南非教材在每一专题开始之前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本专题内容进行概括,然后配以本专题的知识背景和介绍,接下来对课本内容进行书写,最后在专题结束后,附以专题之下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内容清晰,结构明确,便于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回顾和总结。
从字体和图片设计看,中国版的历史教材采用彩色的图文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南非版的历史教材,采用的是黑白图文设计,通篇是黑色的的文字和图片,且文字间的距离较小,课本内容略显单调。
从所引用的历史文献来看,中国的历史教材重点突出,辅以解释性或者通识性的内容,但对所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的出处都缺乏明确的标注。而南非教材将图片来源和文献出处标注,为该领域的文献考证工作提供方便。同时,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在空白侧进行标注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从课本附录来看,中国教材附以大事年表,方便学生形象化的记忆;而南非教材则附以词汇表、考试得分标准、索引、参考书目与图片信息,方便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我评估。
从文章内容来看,南非教材的一体化历史内容尤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目录排版方面,中国教材层次合理,简洁明了,而南非教材稍显繁冗;但从对历史内容的整体把控来看,南非教材更为提纲挈领。
三、习题处理
三种编排形式呈阶梯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偶有历史文献会出现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考查学生对文献内容的理解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南非的历史教材在专题开始之前提出问题,明确要求学生与同学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接下来会对文章的图片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置简答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图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针对课本中出现的历史文献,也会有相关论述题进行考查。每一專题的内容会包括1~2页的自测任务(programme of assessment:research assignment),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小型论文的写作。且在课本最后提供了试卷模拟题,方便学生进行参考。可见南非不仅注重历史事实的教授和传播,而且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通过对比发现,中国在习题处理方面的考查形式较为单一,教材注重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思考意识的培养。南非教材的习题处理较为多元化,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培养了他们进行学术思考的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南非教材由于问题设置多样,课本内容繁杂,使得教学时间较为紧张,需要教师注意授课时间的分配。
四、案例:中国、南非的国际关系互动
中国岳麓版历史教材内容除了对本国历史着墨较多外,对1945-1991年世界历史的关注主要围绕苏联、欧美国家展开。而对非洲地区的描述主要是涉及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曾经促成“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的决议的国家,对除此以外的非洲国家鲜有着墨,包括南非。中国历史教材传达的主要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曾遭受百年屈辱,经过整个民族的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但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很大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强国,进而向西方学习发展自己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历史教材对冷战期间的描述主要立足于苏联和美国的“两极”争霸,以及中国与两国国际关系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且十分重视世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欧洲各国的参与以及日本的复兴和发展。中国教科书对世界历史内容的编写更加偏向于吸收和借鉴强国的发展和振兴的经验。
南非国家历史教材的书写时效性很强,每五年将会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对比2013-2017年版本与2008-2012年版本中对1945-1991年间中国的书写,笔者发现,新版的历史教材对中国着墨较多。专题一中,第二章7小节内容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介绍。“1949年之后,中国如何崛起为大国”是章节命题,课本详细叙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中国与苏联和美国的国际关系的变化、毛泽东的逝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关系。翻阅来看,单就中国历史自身所占的内容就有30页之多,其比重远高于其他任何一章的历史内容。可见南非对中国历史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非政府在引导学生给予中国历史更多的关注与思考。相比之下,旧版的历史教科书则对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崛起关注较少,只是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概括来写,仅有4页的相关内容。除去对自身和非洲地区历史的回顾与讲述,更多的着眼于“两极”格局下的美国和苏联,以及欧洲地区的发展进程,包括对资本主义的探索和思考。通过对两版教材的对比,可以总结出南非对中国的关注日渐增加,一方面,这说明中非合作论坛以及金砖国家间的合作,使得南非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大国的崛起不容小觑。
注释:
①caps:课程与评估政策声明,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olicy statement的缩写,是目前的通用版本,每五年改版一次,目前正在使用的是2013-2017年版。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篇三
;教材内容本册教材没有设置专题,而是识字和课文穿插着。但是,每个单元内涵都比较广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每组教材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体现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每组包括“识字”“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和“快乐读吧”。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对子歌、儿歌、谜语、数量词组成的韵语、谚语等多种形式。?“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会认的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本册教材中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教材特点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整合。?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4、?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5、?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下面就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各项内容提出具体建议。一、识字教学本册教材安排了400个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要求写的字。要求认的字,均选自常用字表。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力求每次写的几个字有一定的规律。写的都是本课出现的字,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字,便于学生记忆,也便于教师指导。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1.准确把握识字要求。(1)?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多认少写”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所以,只要儿童能够把所学的汉字运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教师不要对认字提出过高的要求,模糊识记;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可以考虑字形的结构特点,但切忌细致到指导每一个笔画,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并通过大量阅读来复习和巩固识字。(2)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学生与汉字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恰当运用识字方法。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尽快地认识汉字。如,可以让学生交流这些字你认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不认识的字该怎么记?要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生字。3.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要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如,认姓氏字,认各种标牌上的字,从电视、广播中认字,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形成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认的字。4.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我们不反对采用单独的生字卡认记汉字的办法,但建议不把学生认记字卡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生字的尺度。对识字的要求,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就算认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识字。5.在识字过程中,适当渗透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如,结合汉字的学习,认识最常见的偏旁。如果新学的汉字中某一部分是学生会认的独体字,加上认识的偏旁,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来学习。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阅读竞赛活动等,使儿童通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也能认识。二、写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1.在一年级起步阶段,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写字指导必须细致、到位,教师可以边指导边板书示范。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遵循写字的自身规律,引导学生把典型字写好。2.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写写字,不要集中在一节课上完成写字任务。3.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如,要求学生看清字形再起笔;把字写整洁,尽可能不用橡皮擦字等。?为了激励学生写好字,教师可以在学生写得好的字上“加圈”,在墙报上把好字张贴出来。另外,写字练习要体现弹性,不必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作业要求。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就多写几个;自己还想写哪个字,就可以再写几个。只要能够达到一定质的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在写字方面,不要因为减少了写字的量,就以为是削弱了写字的教学。要利用好配套的写字教材,引导学生把字写好。三、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1.加强识字写字。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2.读好课文。(1)?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给画面配音、读给小伙伴听,等等。要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并通过朗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外,要重视范读的作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2)要留给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在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3.重视积累语言。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4.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中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二要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给学生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这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四、语文园地的教学本册语文园地的编排:从名称到内容,彰显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综合性、趣味性强。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励儿童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在口语交际课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2)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勾起话题,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3)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中的不足,适时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要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1)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和浓厚的兴趣。比如,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家庭中的电视、电脑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渠道和途径。(2)?组织各种游戏,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超市”、“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识字活动,甚至可以直接把孩子带到校园里,带到街道上,引导他们实地认识身边的汉字。方式方法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不一定要按照教材里每组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进行,完全可以根据本班情况,打乱顺序,或者改变、增加展示的内容。教材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鼓励学生课外识字的思路。教师可以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3)鼓励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报刊杂志,为孩子打开一个无声而精彩的世界。这是尽快识字追求的境界──只有当学生从阅读中尝到乐趣,他才会更加主动地识字,并使阅读成为自己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引导学生自己制作“识字课本”。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常常碰到各种食品的包装,饮料的包装,家用电器的广告,还有各种报纸杂志的刊头等等。这些都是儿童识字的最好的资源。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非常精美的“识字本”。可以结合展示台的内容,把这种“识字本”定期拿到班上交流,分享成果。(5)引导儿童讲述自己的识字小故事。让学生讲讲自己认识某一个字的过程和方法,不但可以扩大识字效果,交流识字方法,而且分享识字的乐趣,并有效培养了观察的能力,促进了口头表达的能力。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新教材正如一本有趣、实用的童话书,它与同学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主动创造的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拿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相关热词搜索:;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篇四
1、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能力欠缺,对于平时练习的一些比较有创新的题目依赖性较大,表现为等待老师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2、大部分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材料分析这个环节上,同学们对于书写文字的组织非常混乱,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的现象屡屡有之。
3、一些同学对练习的巩固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对练习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单纯地认为练习过的习题就是不需要再进行巩固了。
4、也有一些同学对于复习大部分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顾,复习的质量就是大打折扣。
这些都是值得注意并有意识进行更正的,复习时出现的错误,望同学们警惕!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历史复习中,应该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2、以基础知识为主,以能力提高为理念,在复习中着重要求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的思维,最大程度体现中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3、在平时的复习中,强调以练习促质量、以探讨促思维,更多关注自己不同阶段的复习效果,及时对复习的阶段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4、以考试标准为准,课堂复习和练习尽量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性。